祭祖、修家谱等行为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8浏览:3收藏

祭祖、修家谱等行为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第1张

重修家谱

现代亦有必要

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秦到汉唐的士族制度,所谓高第门阀,把持着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个时代,家族是社会结构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第二阶段,隋唐到宋时代,家族体系一度解体,这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发明以及当政者对大家族的打压。第三阶段,也就是南宋以后,家族体系又开始复兴,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清,修家谱的潮流,也正是这个阶段兴起的,隋唐以前,虽然也有家谱,但并不流行,南宋以后则成为普遍现象。

现代化来临,家族体系一度受到重挫,从近代抵抗和否定传统伦理开始,到特殊年代的破四旧等活动,家谱几乎消失无踪。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逐渐复苏,随后二三十年中,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修家谱活动呢?首先,我觉得它所反映的,是基本的生存得以保障之后,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体现之一。毫无疑问,修家谱是一种精神需求,中国传统中一向缺乏宗教传统,对家庭的皈依和信仰,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宗教功能。可以说,欧美人在宗教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意义,中国的则以家庭为安身立命的根本。

现代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和传统相比,人际关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楼大厦里的人们对面不相识的问题,早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而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一些同宗同源的认同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同时,因为传统家庭的解体,中国人的家庭伦理也发生了剧变,家庭中的情感色彩越来越淡化,修家谱无疑会加强家庭之间、家族之内的情感联系,这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建构,也不无补益。

当然,必须承认,传统的家谱所代表的价值和伦理,确实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等级色彩,比如歧视女性,比如刻意造假等,很多家谱都有攀附名人、乱认祖宗的问题,拉一个古代的名人当作自己的祖宗,这不是一种值得赞同的现象。有个故事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寒门,当了皇帝之后想要给自己找一个更高的出身,修家谱的时候,一度想拉朱熹做自己的祖先,但后来觉得这种行为有失皇家颜面,所以作罢。在今天,一些人修家谱,其实还有这样的现象,觉得有一个名人祖宗,自己也与有荣焉,其实大可不必,我想更应该自己做出成就,激励后人,这比攀附多少名人都好。

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即隐恶扬善,好事情就夸大,不好的只字不提,很多人批评,但我觉得,家谱毕竟不是历史,隐恶扬善也无不可,毕竟是一种正向价值的引导,鼓励后人做好人不做坏人,也有它的意义。

现代社会是一个伦理越来越薄弱的社会,社会对人的行为要求,只剩下一些基础性、普遍性的要求,固然更能保护个性的发展,但却失之于细致。我觉得,家谱所代表的家庭伦理,固然有不适合现代,需要改变的地方,但总体而言,并不与现代价值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在尊重现代价值的基础上,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有自身特殊的行为方式、价值模式,这也是多元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

家庭在变

伦理也会变化

社会学把家庭的类型分为几种,主干家庭、联合家庭、核心家庭。所谓主干家庭,即祖孙三代住在一起,这是典型的乡土社会中的家庭结构。联合家庭像《红楼梦》《家春秋》中的大家庭一样,有大房二房,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家庭。核心家庭则是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一旦子女结婚就搬出去住,如果不搬出去,那就又成了主干家庭。

现代化以后,主干家庭迅速变成核心家庭,这一变化的原因,和城市化有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调查的时候,核心家庭只占30%多,到今天,城市已经基本核心化,乡村虽然还保留着较多的主干家庭,但也在快速地核心化。

城市化带来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家庭结构变化,一定会导致家庭伦理的变化,这是世界性的问题,所有经历过都市化的国家,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变化。从乡土生活到都市生活,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家庭观念一定会变。现代有许多人重订族谱,但是不少人已经在城市生活,他们找到城里,希望把这些人写入族谱,以前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入族谱甚至被视为奇耻大辱,多少恩怨情仇由此产生,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并不乐意入族谱,这就是观念的变化所致。

从历史上看,家谱、族谱,是传统时代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以前的宗族势力是非常大的,在现代化过程中,族权和父权、男权、夫权等一起,被当作应该摧毁的权力。不可否认,宗族传统中诸如尊敬老人、依靠长者调停纠纷等确实有正面意义,但同时族权中的糟粕也非常多,比如械斗,两村争水,同姓人都上去打,这是非常野蛮的现象。

再如歧视女性的问题,普遍来说,现在重修家谱,肯定不能公开表示排除女性,但确实也还有把女性排斥在外的现象,如果有一本家谱,里面没有家中的女性名字,你会怎么想?

家谱的意义,和传统时代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伦理、宗族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甚至也还有非常明显的父权、夫权的色彩,今天的人们重修家谱,可能有许多改变,比如淡化父权夫权、等级色彩等,但仍旧不能完全避免传统伦理和现代伦理的冲突。

而且,古代的伦理真的能够影响和指导今天的年轻人吗?我看未必,比如孝道,孝道的产生和古代家庭养老的现象有关,也就是说孝之所以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则,是因为它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在现代社会,养老是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老年人失去劳动能力以后,仍旧有生活来源,孝道的功能失去了,自然而然就会衰落。再如亲子关系的变化,古代的亲子关系,是父为子纲式的,是不平等的,今天的亲子关系则是人格平等的前提下产生的新型关系。

所以,在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已经发生变化的时候,家谱、族谱所承载的文化、伦理已经很难再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外在的表现看,只有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连祖父母都没有了,还要家谱干什么?从功能来看,家谱把族谱把血缘关系下的一群人放在一起,但实际上他们各自生活,远隔千里,难道一家打架,还会天南海北地把所有人都叫来一起上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重修家谱,或许还有文献的意义,怀旧的意义,但却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能了,它本身也在变成一种小的文化传统,不大可能再成为现代家庭伦理的一部分了。

我的看法:

一是寻根。在那动荡战乱的年代,许多人流离失所,与家人失去联系。现在可借修订家谱的机会,与家乡父老乡亲取得联系。

二是排序。由于多种原因,许多姓氏的班字有各自为政的趋向,现代的孩子起名更是随意的很,似乎一个好名字就真的能带来好运气,于是重名的人多起来。修订家谱起到排序作用,防止乱了辈分。

法律分析:国家之所以禁止修族谱是为了追根溯源,准确了解当地风俗和渊源。无论是族谱还是家谱都是记载祖宗事迹的重要资料文献,又是体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可以因为个人主观意愿而擅自修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十二条 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电视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隋唐五代以后,修谱之风从官方到民间更加盛行,家家都有谱,层出不穷。每一次都成为同姓同族人之间的盛事,每一次都成为宗族交流的盛事。

族谱中记载的祖先对众人的教诲,是我们祖先的教诲,是我们文化的结晶,是我们家族的光荣和原则。比如,诸葛亮给全家人立的规矩。君子之行,静以修德,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成为诸葛世家子孙的行为准则。

家谱是一种民俗文化,家谱,就是家信,就是家史。家谱越老,意义越大。孔家的家谱绝不仅限于孔家,而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影响的历史。山西乔氏家谱反映了山西发展史的一部分,也反映了山西乃至中国商业史的一部分。历朝历代的官员和鸿儒的家谱,是哪个时代的官史记载的参考史。当然,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和家族来说,其作用没有那么大,那么重要。但它也是反映当地情况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反映家庭内部的传统教育。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家谱是必要的。这不是政府的事。乡镇和县城的档案,甚至局级以上单位的大事,以及国家大事,都是各级政府的事。家谱是老百姓的事。如今,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民族重视修家谱、建新谱。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明朝建立后,各地官吏纷纷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凉情形,中原地区处处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芜”(《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八),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六),“多是无人之地”(顾炎武《日知录》卷十),累年租税不入,”(《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一,)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就连朱元璋也深知:“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五),于是采纳了萄州苏琦(《明太祖实录》卷五十),户部郎中刘九皋(《明史食贷志》),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奏议,为维护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移民屯田的战路决策(《明太祖实录》),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史50余年的移民高潮就开始了。

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大量移民,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为此仍又有永乐迁民之举。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继位,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四年的战争,这就是中原地区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当时一部分地区的老百姓也自行组织武装,拒抗燕王军队,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祭祖、修家谱等行为受到什么观念的影响?

重修家谱现代亦有必要修家谱,在中国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它和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家族历史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家族的发展大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