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之单面镜(1)
1
第二次参加单面镜观摩,与第一次相比,感受与收获是不一样的。有上次参加过的朋友,这次没有见到;还有些新朋友加入。这是观摩学习沙龙,非结构式封闭成长小组,成员的稳定性无法保持,会影响到对单面镜体验的完整性。相信坚持参加的朋友,在观摩过程中,内心的感悟是最多的。
说是个沙龙,我感觉更象个成长团体,它的主题很明确,就是《存在主义家庭治疗》,个案是连续性的,武主任带领的很专业也很深入,我对个案更多的是感谢与敬佩,把自己敞开在这个场域里面,是需要勇气与很多信任感存在的。
在我的理解里面,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是非结构化的、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方式,它反对过多地依赖技巧。如果不依赖技巧,怎么去做治疗呢?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另一个特点:它是一种关系的治疗,说它是关系的治疗,是因为在治疗中会一直谈论关系。
上周的观摩,停留在家谱图带来的背景里面,尚记得个案流泪的样子,整个个案过程在精彩之处嘎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我就被留在那个结尾之处,以为本次的个案观摩会从结束的地方开始。我甚至做了些设想,想象武主任这次会从哪里开始,会以什么样子的方式开始,又会有怎么样的呈现。
2
整个沙龙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新老成员之间相互介绍彼此认识,再是进入个案观摩,然后是大家一起分享心得。三个部分相辅相成,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如果你全然的存在于这个场域,带着一颗心全然的临在于这个场域,你会发现,其实,从进门的那一刻,你就存在于这个场域里面,你遇到的每个人,每句对话,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次开场,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也许,我平时也太爱想象了,有时,会跟自己想象出来的人、事、物生气。学会让自己真实地存在于当下的现实世界,也是一种本领。
武主任从存在的最初形态开始讲起,石头、植物、动物都是一种存在形态,但人类的存在,是高级的存在,有思想、有意识、有语言交流能力、有自由自主行为的能力的生命体,那么我们如何让这个生命力活出自我呢?地球上的人类上亿,但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就象我们身体内的细胞,也各不相同,功能不同,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存在的作用,我们又何必妄自菲薄,又何必枉自尊大?
武主任把我们置于了一个更加宏大的背景中。
大家带着这样的前奏进入了观摩。
也许我还兀自沉浸于这个宏大中,思维早已飘飞出了千万里,所以,感觉前二十分钟有些平淡无奇,我有些昏昏欲睡,从单面镜里,看到两个人都是开心的,相谈甚欢的样子。谈得也是些平时的感受啊,一直没有进入到我想象中的家谱图里。那个画着家谱图的白板蒙着白布,我很想上前,掀开它,让他们进入到这里面。
单面镜的那面,进入到了个案自己的婚姻里,谈到他们的相识,甚至武主任会问:你们谁先向谁求的婚啊?是你想象的浪漫吗?
个案说:是他主动的,我觉得终于有人认可我了,我就嫁了吧。
我在想,这好象跟上次没有什么关系哦。
在回来整理感受的时候,回味道,个案咨询,是跟随个案,陪伴个案去到那自己没有勇气去的地方,看看发生了什么,咨询师不能主观的以个人的思维引导个案。存在主义心理学一种是非结构化的、行云流水般的治疗方式,它反对过多地依赖技巧,在这一点上,我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开始由衷的敬佩武主任的功力了。
武主任形容心理变化的过程,象是剥洋葱。
武主任问个案:你看过洋葱多少层吗?心理咨询过程就是在剥洋葱,最后,才是真正的我们。
个案说:没有。
我也没数过洋葱多少层,我于沙龙归家后,找了个紫色洋葱,切开来细数,边数边流泪,我拿的这个洋葱共十层,最中间的,是个嫩黄的小小的蕊,看着那个小小的嫩黄,我的泪流的很凶,我对自己说,这个洋葱很熏人,其实,我知道,我内在亦有个嫩黄的、本真的自我,存在,等我勇敢的剥去层层,看到它,我的泪,是为了曾经挣扎的自己而流,也为了要继续剥下去而要拥有更大更多的勇气而流,真得是很不容易!个人成长,是一生都在继续的过程,我们都在过程中。
我做精神分析的个人体验已有近五百小时,各种团体集训近200小时,接受各种专业督导,也同时在一个网校做临床咨询工作,在自我成长这条路上,我理解,其中的艰辛。
有句话是,别把自己当根葱,哈,原来是这样说的啊。
4
从这次沙龙回来,我把自己当根葱,而且是洋葱!咨询师真得只是,镜子,让你看到,你是一根葱,你真的是一根葱,就是别人不认为你是一根葱,你也真得是一根葱。你把自己当根葱,别人才会把根葱。
但是别人哪知道,你有多少层?
切开洋葱,数数有多少层,直到看到那嫩黄,那一刀,得你自己切。在治疗关系中,真正起作用的,是个案自己啊。
身体发肤,各种心理感受,都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有权利切,也只有你自己,才有能力切。
在饭店里吃饭时,紫色洋葱用来生吃,我于是拿来吃吃看,这个过程,我的泪是一直在流。
最外面一层,是老的,越往里越嫩,到第三层,我已经感受到,有饭店的口感了,甜了。但是,我已经被熏得眼睛疼了,我没有拿到蕊,就去擦眼泪了,好疼。真正做到看到自己,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的,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耐心啊。尤其是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对自己无法做到耐心,又如何做到对个案耐心呢?
个案的婚姻,就在这个平淡无奇的谈话中,展开了。
渐入佳境。
个案流泪了,她说到他的红颜,她说到她自己难过,她说到她妈妈对老公的态度,我感觉个案很愤怒,她有几次是发怒来着,但是她没有表达,她很委屈。
但这个个案看似懦弱,内在很坚强,我感觉,个案其实,心里早有答案了,她有答案了,但她需要支持。
武主任随后让个案去看父母的婚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清晰的看到了命运锁链的复制。个
象上次一样,50分钟很快过去,在最精彩之处,嘎然而止。小D感叹了一句:“为什么总是精彩的时候停止呢?”
我说:我也有同感。
进入大家探讨环节的时候,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很专业,也很到位。A老师提到了分离-个体化,武主任结合个案做了更详细的解读。我第一次感觉,分离,亦是件开心的事,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
第二次参加单面镜,我学着面对分离,学着放下对人、事、物的期待,放下主观臆想,存在在真实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是发生了很多变化,在这样一个场域里面,所有参加沙龙的人,都会有同频疗愈的效果,静待下周三的沙龙,继续呈现。
你以为你嫁/娶的是一个“人”吗?不,严格说来,他/她是一个物。
如果一个人,内在人格没有成熟和完善,特别是没有与原生家庭脱离,严格说来,它还不是个拥有自我的人。
它只是原生家族能量的延伸,母亲和父亲家族能量聚合而成的产物。
我有时候一回味家谱图,吓出一身冷汗,我很庆幸自己还能活成这样。
1我亲爸的原生家庭是这样的:
我奶奶,是被爷爷家暴致死的,村里流传着一个传说就是,爷爷把大米撒到煤堆里,让奶奶跪着一粒一粒捡出来;爷爷重男轻女。→我亲爸也是家暴分子,重男轻女。所以我妈受不了跟他离婚了。
2再看我妈的原生家庭:
我姥爷重男轻女,而且家暴我姥姥,后来姥姥患了精神病。→我姥姥最疼我妈,所以我妈像我姥姥比较软弱,所以被家暴。
❤︎问题来了:我是啥样的?
3再来看看我老公他妈(也就是我婆婆)这边:
老公姥姥重男轻女,他姥姥最溺爱的大儿子家暴家里所有人,除了弟弟妹妹连自己的父母都打;→ 我婆婆重男轻女,听说当初为了拼两个儿子,备孕和怀孕一直用偏方雄黄还有什么药材。
4继续看我公公这边:
老公他爷爷重男轻女,大女儿自杀了,小女儿因为给父亲吵架自杀未遂,但是跟父亲也不亲,自始至终没给父亲养老。他爷爷家暴他奶奶,虽然奶奶是地主家的女儿,大家闺秀,最后也被爷爷打成精神病,经常跑出去,最后跑出去找不着了。→ 我公公重男轻女,而且家暴我婆婆,就在前两年还把婆婆胳膊打断。
❤︎问题来了,我老公啥样呢?
如果我没踏入心理学这一行,极大可能:我延续我妈和我姥姥的命运,我老公延续他爷爷和他爸的命运。
当然我也可能成为我爷爷和我爸,其实我冲动起来内在的能量也很强大。第一次跟我爱人吵架,我摔手机,他摔拖鞋到我身上,然后我又打了他。这是我俩唯一动手的一次。也是因为这一次,让我坚信一定要学好心理学,要不然我们家肯定会出现家暴分子,不是我老公就是我,哈哈……
我不想让女儿成为目睹暴力的受害者,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受害者,而且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创伤。
但是,学了心理学以后,我是我,而且是我想要成为的那个我。因此,家族能量的代际传递,在我这没办法延伸,而是被我转化,变成正向的能量。
于是,我成了家族能量终结者。
这只是三代家庭能量的剖析,再继续往回追溯,比如我姥姥的爸爸妈妈,我姥爷的爸爸妈妈,我爷爷的爸爸妈妈,我奶奶的爸爸妈妈。
你会发现,历史一定会惊人的相似……
还有,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我和我老公的家族历史是极其相似的:家暴、重男轻女、精神病……
这就是“吸引力法则”的厉害之处唉,尽管我年轻时发誓不要找父亲那样的男人,但是我还是吸引了具有跟他同样人格特质和家族能量的男人,根本躲不过好嘛。
所以,我经常劝戒单身的年轻朋友,请你先完善自我,让自己内在真正成长起来,再谈婚论嫁;唯有如此,宇宙才会送给你一个内在同样完善的伴侣,来到你身边。
情境的构成
由于对目标活动的影响不同,情境里的一切因素可以分为三种。一是空间因素,也就是活动者身处其中的物理环境,你在拥护的公交车里能展开的活动,肯定不同于你在体育场上能展开的活动。你在办公室里的活动,也不同于你在野外面对高山大河时的活动。当你站在一段楼梯上时,你能做的只有上去、下来和停着不动。
空间因素不仅包括你身处其中的那个空间,还包括阳光、温度、噪声等因素。这些因素和这个空间一样,它影响你,而你无法影响它们,只能被动地适应。
二是器具,即活动者操作的各种物体。之所以不叫工具,是因为一些目标物体也包括在里面。比如我们拿起一只熟鸡腿并把上面的肉啃光,这只可怜的鸡腿不是工具,而是器具。如果我们用筷子挟起一只鸡腿送到嘴边,通常情况上筷子被叫作工具,但在这里,我们把它和鸡腿一样称为器具。
器具与空间都是物理存在,不过空间围绕着活动者,器具则被活动者所掌握。活动者必须适应空间变化,但可以支配器具。你不能随手拿起一座礼堂,但可以把一只笔拿起或放下。
一般来说,由于尺寸的明显不同,空间和器具分得比较清楚。只有一些特殊物体比如汽车,有时候是器具(当你驾驶时),有时候是空间(当你在里面小睡时)。
情境的第三种成分最重要,也最不容易理解,那就是他人活动。通常人们会说,张三受了李四的影响。其实,影响一个人活动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的活动。比如,不管你面前是父母也好,是你的老板也好,如果他正在睡觉,或者他并未注意到你,显然对你的活动影响就小得多。
当我们考查一个目标活动时,如果周围正有其他人也在活动,那些活动就构成了情境因素。它们对目标活动分别构成了三种关系。有时候,他人活动与目标活动争夺空间与器具资源,形成竞争关系。比如在一辆公车上,大家之所以挤来挤去,只是因为车厢空间不足。这时候,他人的推挤活动就构成了某人活动的情境。
有时候,他人活动直接阻止目标活动。有一个常见的例子:武术运动员练习套路时可以耍得很漂亮。但他几乎不可能在实战中也打得这么漂亮。因为练习套路是一个人自己活动,实际打斗中,对手的活动时时在限制他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活动与目标活动构成了对立关系。
竞争关系和对立关系同样影响目标活动,但其中还有区别。互为竞争的两个目标,他们的直接对象 只是空间和器具因素。如果一辆公车上空间很大,那么谁也不需要推挤他人。但拳击运动员只要站到拳台上,就要以阻止对手活动为目标,直到对手或自己输掉比赛为止。
有时候,他人活动对我们要考察的某个活动起到促进作用。比如一个人在聚会上唱歌,如果有人喝彩,他会发挥得更好。在一些情境里,他人活动对于目标活动来说必不可少。比如张三去购物,售货员把他需要的货物给了他,售货员的活动就对张三的活动起了促进作用。如果现场没有售货员,张三不能自己拿走货物。
这样你也你就知道了,人人都在争取他人的活动有助于自己,避免他人的活动干扰自己的活动,或者反对自己的活动。
这个规律还能帮助你改换看待他人的眼光——对你有害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他的某些活动。对你有益的也不是某个人,而是他的某些活动。象萨特那样把他人当成地狱,那是他自己没吃透这个规律。
情境中他人活动造成的最简单影响就是观察者效果,既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一个人的活动会有很大不同。不少情境里面是没有人的,至少活动者认为他没有被别人观察到。
如果你观看过英国幽默小品**《憨豆先生》,你会发现其中主要的笑料就是憨豆先生自认为无人注意时做的一些离谱行为。有时候他自认为没人看到,其他的人已经注意到他了。有时候确实没人看到,但会被镜头后面的观众看到。《憨豆先生》是一部体现“观察者效应”的典型**。
如今大城市里遍布摄像头,许多人都不注意它们,并会在它面前做出自认为绝无旁观者时的举动,如异性亲呢,随地小便等。甚至,警察曾经用视频录像轻而易举找到杀人凶手,因为凶手就在某个摄像头下面作案。行凶杀人是一种典型的无旁观者的活动,通常凶手只有确认周围没人看到时才进行。
虽然我们分析了情境里的诸因素,但必须要明确,情境是诸多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不是情境里面单个物体的拼凑。一般提倡情境概念的心理学家都会有这样的认识,比如“心理场”就是一个整体概念。但如何把情境的整体性说清楚却不容易。什么叫有机结合?为什么会有机结合?
情境中的诸因素有结构,但它们完全是被活动本身所结构的。不管在特定时间点上那个情境里有多少种因素,一个人只能展开一个活动。比如夏日街头上很炎热,屋子里有空调(情境中的空间因素)。但人们往往出门时穿一些体面的衣服,在家里反而穿得少。又比如我们走进一个娱乐场所,里面有好多熟人,但我们只能
心理咨询之单面镜(1)
本文2023-10-27 23:51: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5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