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 BEYOND <农民>的歌词?
偶给你粤语版的吧
自己看
00:5145]忘掉远方是否可有出路
[00:5788]忘掉夜里月黑风高
[01:0432]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
[01:1090]但靠两手一切达到
[01:1652]见面再喝到了熏醉
[01:2008]风雨中细说到心里
[01:2332]是与非过眼似烟吹
[01:2665]笑泪渗进了老井里
[01:2994]上路对唱过客乡里
[01:3313]春与秋撒满了希冀
[01:3642]夏与冬看透了生死
[01:3971]世代辈辈永远紧记
[01:5369]忘掉世间万千广阔土地
[02:0037]忘掉命里是否悲与喜
[02:0665]雾里看花一生走万里
[02:1328]但已了解不变道理
[02:1931]见面再喝到了熏醉
[02:2247]风雨中细说到心里
[02:2576]是与非过眼似烟吹
[02:2907]笑泪渗进了老井里
[02:3231]上路对唱过客乡里
[02:3563]春与秋撒满了希冀
[02:3890]夏与冬看透了生死
[02:4214]世代辈辈永远紧记
[02:5041]一天加一天
[02:5204]每分耕种汗与血
[02:5699]粒粒皆辛酸
[02:5856]永不改变
[03:0060]人定胜天
[03:0715]酷狗音乐,音你而酷
[03:0871]见面再喝到了熏醉
[03:1175]风雨中细说到心里
[03:1510]是与非过眼似烟吹
[03:1839]笑泪渗进了老井里
[03:2160]上路对唱过客乡里
[03:2489]春与秋撒满了希冀
[03:2819]夏与冬看透了生死
[03:3155]世代辈辈永远紧记
[03:3701]忘不掉当年时的情
[03:4393]洗不了永远的爱
冯云山,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之一,他以雄辩的口才,为洪秀全的拜上帝教吸引了大量会众,直接奠定了太平天国的基础。在永安建制时,冯云山被封为南王七千岁,主要负责宣教工作。 在太平军中,冯云山深受爱戴,而李秀成也说,在***中,唯有东王、南王和翼王最能干。然而可惜的是,在诸王之中,南王牺牲最早。1852年4月3日,天王下诏从永安突围,并于6月3日攻克了全州。但在此战中,冯云山因乘坐豪华乘辇,不幸暴露了目标,最终中炮身亡。 冯云山战死后,他的遗骸被洪秀全厚葬,但是具体埋葬的地点却不得而知。就太平天国诸王来说,他们遗体的命运都不算太好,杨秀清、韦昌辉在太平天国内讧中死无葬身之地; 石达开在成都被清廷凌迟处死;萧朝贵战死在长沙城外, 曾葬于妙高峰下, 后被清兵掘出戮尸; 洪秀全在天京病死后埋于殿院中, 亦被攻破天京后湘军掘出焚尸。因此,冯云山的遗骸说不准是诸王中保存最为完好的。 但就在不久前,广西桂林阳朔县的一位名叫冯照方的退休干部却声称,他们就是冯云山后裔,同时冯云山也葬在了这里。不仅如此,他还拿出一本家谱。据冯照方先生说,他是全家洲村人,第一个定居在这里的名叫冯金养,至今家族已繁衍七代共300余人口,而自己是第五代。 据冯照方说,冯金养就是冯云山的次子冯瑞科(乳名天养),天京被攻破后,他逃难到全家洲村,并在那里娶妻生子。其后,他又给自己的家族拟定了一个家谱: 「 ”洪日普照满天辉,运际丰隆朝紫徽;不振家声绳祖武,芝兰和暖庆新蓓。” 这诗的大意当是:时运来时曾造就了丰功伟绩;时运不济时也要注重修为,总会有庆贺春暖花开的—天。 从诗文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冯金养与太平天国的关系。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经常能看到「 ”洪日”二字,在洪秀全的玉玺上就刻有这两个字。同时,诗文中还暗示冯金养曾身配金紫、富贵无边(运际丰隆朝紫徽)。由此可以看出,他在太平天国的地位相当不凡,或许真是冯云山的子嗣。 此外,冯金养还通过诗文告诫后人,太平天国曾建立了天朝,虽然失败了,但后人当发奋图强,再铸伟业啊。那么冯金养为何选择在阳朔,而不是回老家广东省肇庆市呢?冯照方说,这是因为冯云山或许就埋在阳朔。 大约是在2009年秋季,阳朔县金宝乡枫木寨毛家村的后山突然燃起一阵山火,烧掉了山上的树林杂草, 有几座古墓显露了出来,一开始,村民们并没有在意。第二年春天,一位名叫曾宪兴的村民偶然经过了这些古墓,发现古墓的石碑从墓堆上掉了下来。出于好奇, 他走上前去看了一下, 那块约05米高、03米宽的青石碑横置地上。 其后,曾宪兴将石碑翻过来一看,上面赫然写着「 ”巡天王”三个字。曾宪兴曾听老人说,这座后山曾埋了不少太平军的将士,而这个「 ”巡天王”或许并不是凡人。其后,曾宪兴和其他村民再次赶到那块石碑前,又在碑的上方发现一排拇指大小的「 ” 太平天国”4 个小字。 其后,学者们据此猜测,这里的「 ”巡天王”,其实指得就是冯云山。其理由一是由洪秀全、冯云山创立的拜上帝会认为, 战死的太平军将士是升天进人天国了, 是「 ” 功德圆满” 的事,作为第一位战死的王, 自然是去巡天去了, 故称「 ” 巡天王”, 且当时除了封南王冯云山外, 不可能再封其他人。 其二,洪秀全之所以不直接刻上冯云山之名,是为了保护他的尸骸为清军所戮。 其三,金钱岭乃「 ” 风水” 较佳之地,「 ”巡天王” 墓所处位置正是堪舆学中的最佳龙脉穴位,符合冯云山王者的身份。 其四,在枫木寨村委毛家村金钱山脚下,离「 ”巡天王”墓500米处,还有一个被称为「 ”藏宝洞”的山洞。据老乡们说,冯云山当年曾在金钱山脚建立指挥所。其后,冯云山中炮而死,他的部下将一部分财宝和物资存放于这个「 ”藏宝洞”中,并用炸药炸塌了洞口。根据学者们探测,这个「 ”藏宝洞”确实是人为挖掘而成。 此外,据老乡们说,曾有盗墓贼冒充军人在此地寻宝,他们的金属探测器确实发现洞中有大量金属。然而由于碎石阻隔,盗墓贼没能得逞,只能悻悻而去。 综合以上,学者朱峰等人认为,全家洲村、巡天王墓加上藏宝洞,南王冯云山或许真的埋葬于阳朔。冯照方先生表示,他们并无攀高枝的想法,只是希望弄 相,为祖宗正名。他的祖先冯云山为推翻满清而抛头颅洒热血,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一 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二、方氏概述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 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 直至近代, 几千年间都是名人辈出 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唐才子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状元教育家方逢辰,文学家方回,诗人方岳, 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 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 晚唐另一支迁莆田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不少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如福清方氏,东莞方氏等等在莆田现在仍有方姓约6万人, 第12大姓, 在原莆田县地区为第7大姓 宋明时期, 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 多人 两宋代时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 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刘克庄曾云:"合天下诸方,无有如兴化方氏之盛也" 莆田历史上6大私人藏书的典范中有3座是方氏所建的 其中白杜方氏的"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 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由于科举盛况, 很多族人在外为官,后裔遂定居他乡异地,以广东最多 莆田因而也成为继古歙县后,方氏迁徙的又一个重要中转地和发源地
桐城方氏有三支, 为桐城第3大姓宋末,方德益由池口迁居桐城。传六世至方懋,方懋在县城择基建房,袭其先祖方法官职名,称“断事坊”,宏丽壮观,甲于全县。都谏王瑞题其门额曰“桂林”,取折桂登科如林之意,此即“桂林方”的由来。方氏另一旺族称“鲁谷共方”,其先祖约于宋末由徽州游猎来桐城定居,故又名“猎户方”。桐城还有一支方姓为会宫方 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直到当代桐城方氏都可谓是名人辈出 如方学渐, 方孔炤、方维仪、方以智、方中通、方文,方孝标, 方亨咸,方苞, 方观承, 方维甸, 方竹圃、方宗诚、方东树、方守敦, 方孝岳,方东美, 方令孺,方圭德(舒芜),方鸿寿, 方子哥等等。桐城方氏不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桐城方氏学派", 而且还开创了主导清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 对名满天下的书香世家桐城方氏, 梁实秋曾不无夸张地说:“桐城方氏,其门望之隆也许是仅次于曲阜孔氏。”朱彝尊云:"方氏门才之盛,甲于皖口,明善先生实浚其源。东南学者,推为帜志焉。" 桐城方氏把方氏书香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
方姓以河南为发源地, 以古徽洲为中心向四周扩展, 是典型的南方大姓, 人口重心在东南省份其中安徽, 浙江, 江西,江苏,河南最多, 次为福建, 两湖, 两广, 云南, 四川,台湾, 海南, 上海,北京,天津,陕西, 东北, 山东等等 韩国温阳方氏为唐代从中原河南迁过去的始迁租方智明代方孝孺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毫无人性的暴君诛杀10族,被害人数达八百多人被株连流放的也达万人这是方氏历史上最大的灾难许多方姓人因而流落全国各地也有不少逃离魔掌的族人改为他姓, 如六,何, 施, 汪等等 这次大灾难使我方姓元气大伤, 人口锐减 方姓在宋代列为第35位大姓,人口约45万;占全国059, 元朝列为第28位大姓; 明代为49位,人口约44万。占全国047 最新统计当代方姓人口排全国第63位, 占全国036
历史上方姓名人精英辈出, 宋状元文天祥序方氏族谱中赞曰: "方氏之显于周, 汉以达我朝,声光显赫,流泽及后者,何其盛哉!" 到了明清二朝, 以桐城方氏为代表的方氏诗礼世家更是使方氏的声誉达到了鼎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方姓历代名人242名,占名人总数的053,列第三十八位;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排二十五位;著名医学家占066,排第三十一位 按名人姓氏人口比例,方姓名人率居第11位,达14722(依次:钱顾陆崔汪沈史萧杜孔方孟郑范姚),方氏历代名人代表: 周大夫方叔, 汉名宦方储, 唐诗人方干, 宋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元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 明大儒方孝孺, 明大学者方以智, 清桐城派鼻祖方苞,文学家方东树, 近代革命领袖方志敏, 现代新儒家大师方东美, 国务院副总理方毅, 还有"方氏三圣": "墨圣"方于鲁, "联圣"方地山, "骨圣"方先之
三、郡望堂号
堂号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 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亭、光远堂、光启堂, 正学堂, 朔源堂
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四、方姓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 历代名人总数排38位,相对率(名人数/总人口)排第11名
古代名人:
方 回: 尧时的仙人 汉<<列仙传>>中介绍: 方回者,尧时隐人也。尧聘以为闾士。 炼食云母粉。亦与民人有病者隐于五柞山中。 夏启末为宦士,为人所劫,闭之室中,从求道。回化而得去。更以泥掩封其户。时人言,得回一丸泥涂门户,终不可开。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 开路神 门神
方 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名望如日中天 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 生前未仕, 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 身后识方干", 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古徽州人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后战败被俘,英勇就义。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佑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逢辰: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佑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 回: 安徽徽州人 宋末元初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通俗、朴实,不少诗歌反映宋末元初民众疾苦。著有《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瀛奎律髓》等
方 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 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 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 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 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 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 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 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 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 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方仪凤: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矮寇”屡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 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 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 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以智:桐城人明季四公子。第一个提出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第一个提出"向西方学习"口号的人 "方氏易学"集大成者 以“博闻大雅,高风亮节”而名满天下。著有《浮山全集》《物理小识》《通雅》等。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方功惠:湖南岳阳人。清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东,也喜欢刻书。所刊《碧琳琅馆业书》,收书四十四各种,中多海内罕见孤本;又刻有《古经解汇函》、《古小学汇函》、《全唐文纪事》等。
方殿元, 方还(子),方朝(子):广东番禺人 清初诗人, 父子三人同为文坛 岭南七子, 同为岭南人。其他四人是: 梁佩兰,程可则,陈恭尹,王邦 因居吴,喜以诗结纳四方,方还,方朝兄弟被称为“吴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时的数学家, 易学家 中国第一个论对数的人著有<<度数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因受江南科场冤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 是黑龙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标: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 文字狱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吴三桂,为翰林承旨。据在滇、黔时所闻所见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纪闻》。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后戴名世被祸,并及孝标掘墓锉骨,亲族坐死及流徒者甚多。
方亨咸:安徽桐城人。方孝标弟。文学家,画家,尤工书、画,精于小揩。山水仿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与程正揆、顾大申时称鼎足。作品有:《云横翠岭图》。《山水花鸟册》《梅雀图》,《竹石图》,《山水》,《深山垂纶图》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师 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 桐城派在清文坛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国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补遗》《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伟大的戏剧家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200年来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雷峰塔>>又名《白蛇传》的创作者
方观承: 安徽桐城人。清文学家,水利和植棉专家 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 陕甘总督,太子太保, 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著有《方格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
方维甸:安徽桐城人。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陕西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 文学家。著有《心兰室稿》。嘉庆二十年,卒於家。赠太子少保,谥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县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 白鹤拳也称永春拳 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一代武林宗师 福建纵鹤拳创始祖师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纵鹤之纵劲,技挫福建省总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赐华北七省无敌拳王之称的郭其泰,由是声名大噪, 威震八闽。
方世玉: 广东肇庆人 清代武林高手 为人侠胆义骨疾恶如仇 其英雄事迹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 被称为少年英雄, 功夫皇帝 与兄弟方孝玉和方美玉同被称为少林十虎
方东树: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为清代中期的文学家及思想家,师从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汉学商兑》、《昭昧詹言》、《书林扬觯》、《仪卫轩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性高逸狷介,朴野如山僧。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奚冈齐名,称「方奚」。一时能手,无出二人之上。著有<<兰坻诗钞>>、<<井研斋印存>>、<<山静居稿>>、<<山静居论画>>。
方玉润:云南广南人。晚清文学家。字友石,一字黝石。著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等
方 耀: 广东普宁人水师提督, 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军的十万大军,誉为“谋勇将军”“展勇巴图鲁”。中法战争中守虎门,被赞"粤有方耀, 可高抌也" 在治潮间修桥铺路,大办乡学 时人赞"世上难寻此等好官" 死后民间建有方大人庙祀之
近代名人
方举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的创办人 1866年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 是当时中国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民族企业该公司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产生的标志广东省香山人
方声洞:近代民主革命者,两次留学日本,曾参加拒俄义勇队。后在1911年3月2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福建福州人
方声涛: 清光绪31年赴日士官学校留学,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历任云南陆军讲武堂教官、1915年任讨袁护国军第二军第二梯团长、驻粤滇军第四师师长, 福建民军总司令,北伐革命军广州大本营参谋长,大元帅府卫戌总司令,福建省主席 福州人
方君瑛:中国革命先驱者。1906年,她与同在日本留学的弟声涛、声洞、嫂曾醒以及弟媳郑萌、王颖先后都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任同盟会暗杀实行部部长。福州方氏家族六人举族起义, 被誉为“方家满门英烈”。 福建福州人。
方君璧: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第一位中国女学生,第一个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画展的海外中国画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 福建福州人。
方鼎英: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 爱国名将。任黄埔军校教育长、代校长,第十三军军长、四十六军军长、第一集团军第三军团总指挥,西征军第一路总指挥。 湖南新化县人
方本仁:民国要员,爱国将领。1923年授“粹威将军”称号,历任东南五省联防军江西军总司令,国民政府江西宣抚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右路军总指挥,湖北省府主席。湖北黄冈人。
方地山:时人称"大方" 近代 "联圣" 名而谦,字大方,号地山 方善做诗词文制联。他为人嵌名字联,全为即兴,从不起草,浑然天成,词意极工,往往将典故自然融入,不留斧凿之痕,堪称一绝,被誉为"联圣" 江苏人
方药雨:时人称"老方"近代古钱界最负盛名的三大收藏家之一 与杭州张叔训,重庆罗伯昭鼎峙而立,时人有俗谚曰:“北方、南张、西蜀罗",蜚声海内外。著有《校碑随笔》被海内外鉴赏家推崇为空前之作。浙江人
方液仙: 中国最早的国产蚊香(“三星”蚊香)的创制人中国首家化妆品企业“中国化学工业社"的创办人被誉为中国日用工业品之父 祖籍宁波人
方令孺: 新月派诗人 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信》、《方令孺散文选集》,译作有短篇小说集《钟》等。桐城人
方振武: 爱国抗日名将,民族英雄北伐军左路军总指挥。抗日救国军总指挥。1933年,方振武为察哈尔省抗日同盟军前敌总司令, 率军北进,收复察东失地, 经过五昼夜苦战,终于将日伪完全赶出察省。被誉为"收复察哈尔省的总司令" 安徽寿县人
方先觉: 爱国抗日名将, 1944年在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率领第10军孤军苦战47天,最后以伤亡1·5万人代价,歼灭敌人2·9万人 彻底粉碎了日军战无不胜的神话该战是抗战中,作战时间最长、程度最为惨烈的一场城寨争夺战安徽人
方叔洪: 名范,以字行,山东省济南市人。1939年6月25日在鲁南对日寇作战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时任国民党51军114师中将师长。国民政府追认为烈士,奉祀于各地忠烈祠。方叔洪中将是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年轻的高级将领
方振国: 抗日英雄"九--八"事变后,方振国成立"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第36路军,任司令。该军在开原、铁岭、清原、西丰边界的韭菜峪、下老坎一带打击日伪军,日伪惊慌不已,后遭伪满军队的围剿,方振国在突围时壮烈牺牲。辽宁开原县人
方志敏: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江西省组织的创始人之一, 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和红十军的创造者。遗著有《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这两部作品都已选入中小学课本。江西弋阳人
方维夏: 革命烈士, 教育家, 毛泽东的老师 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的主要***之一 历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总务厅厅长、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 育部长兼司法部部长等职。1936年因叛徒告密被杀害
方显廷: 我国三、四十年代与马寅初、刘大钧、何廉齐名的四大经济学家之一。他负责主持的南开经济研究所在当时闻名遐迩,是我国三四十年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现代经济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浙江宁波人
方介堪: 篆刻大师。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与张大千的画相配, 被称为“张画方印” 浙江温州人
方梦樵: 徽商, 太极拳师中国第一个专业从事岩矿标本工作的采集家徽州人
现代名人
方 毅: 政治家, 书法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科委主任, 中央书记处书记, 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 全国政协副主席福建厦门人
方 方: 革命家。历任中共闽粤赣边省委书记、中共南方工委书记。中央香港分局书记,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侨联副主席。广东普宁人。
方 强: 开国中将 历任第四野战军47军副军长,44军军长,广东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 六机部部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湖南平江人
方正平: 开国中将 历任第四野战军58军政委,第二十一兵团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海军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政治委员,东海舰队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湖南平江人
方之中: 文武双全的开国将军 30年代,曾为"左联"的成员 著有<<方之中文集>>历任第20兵团199师副师长、200师长,华北军区参谋长 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兼天津警备区司令员 兼任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
方志纯:江西人。革命家,社会政治活动家,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江西省省长。
方仲如:革命家。历任中央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西北野战军后勤部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后勤部政委,西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政协陕西省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常委。陕西咸阳人。
方 豪: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史学泰斗 宗教人士,1974年,曾获教皇保罗六世颁赠的名誉主教加“蒙席”衔。著有《宋史》《中西交通史》《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方豪六十自定稿》《马相伯先生文集》《明淸之际中西血统之混合》等。浙江人
方东美:新儒家大师被海内外誉为民国以来我国在哲学上真正学贯中西之第一人。著有<<中国人生哲学概要>> 等等 桐城人
方国瑜: 云南地方史、西南民族史研究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云南学术史一代大师。著有《云南史料目录概况》、《纳西象形文字谱》、《彝族史稿》、《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等十余部著作。云南人
方创杰:美国华侨领袖, 保险业巨子,方氏保险行总裁。2004年任中华总会馆总董,著名爱国华侨。广东省开平人。是方美梅的父亲
方美梅: 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格莱美音乐奖的炎黄子孙 居旧金山 1994年,方美梅凭为著名英国歌星史汀制作的《十个召唤者的故事>>音乐录影片,力压群雄,一举夺得第36届格莱美音乐奖奖座 7月16日为旧金山的"方美梅日"祖籍广东省开平
方宇文: 全美大城市中第一位亚裔女警长,旧金山155年历史上第一位女警长
方爱琼: 航天科学家 美国太空总署高级工程师,太空总署技术通讯的总主编 1969年, 参加美国阿波罗X1登月计划, 是最重要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负责程序工程、数据库研究。
乡村音乐是什么意思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什么是乡村音乐?
乡村音乐的特点是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乡村音乐的定义是什么?
Country Music
起源及介绍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
1925年,美国田纳西州纳西维尔建立了一家广播电台。他们开办了一个"往昔的歌剧--老乡音"的专栏节目。邀请了一位名叫杰米·汤普森的81岁的民间歌手演唱,节目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从此,人们统称这种音乐为"乡村音乐"。乡村音乐成为美国劳动人民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在美国,"蓝领"指的是下层人,故这种音乐又称"蓝领音乐"。
发展
纳西维尔电台自开办"往昔的歌剧--老乡音"节目之后,延续数十年,成为该台传统名牌节目。而纳西维尔市也被公认为"美国乡村音乐的白宫",所有乡村歌手都视之为"乡村音乐的圣地"。
四、五十年代,乡村音乐来到大的城市,受其它乐队的影响,加进了钢琴及其它乐器和电声扩音,那时人们对这种音乐叫"纳什维尔"。由美国国家录音艺术学院举办的"格莱美奖"是其中最高奖项。
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
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在服饰上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参加大赛及音乐厅重要场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裤、休闲装、皮草帽、旅游鞋都可以。
乡村音乐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弦乐伴奏(通常是吉他或是电吉他,还常常加上一把夏威夷吉他和小提琴)及歌手的声音。乡村音乐抛开了在流行乐中用得很广的“电子”声(效果器)。最重要的是,歌手的嗓音是乡村音乐的标志(民间本嗓),乡村音乐的歌手几乎总有美国南部的口音,至少会有乡村地区的口音。
特点中的特点
然而,与音乐本身同样重要的是音乐所包含的内容,而在这一点上,乡村音乐与流行乐、摇滚、说唱乐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样。乡村音乐一般有八大主题:一、爱情;二、失恋;三、牛仔幽默;四、找乐;五、乡村生活方式;六、地区的骄傲;七、家庭;八、上帝与国家。前两个主题绝不是乡村音乐所独有的,但是后六大主题则把乡村音乐与其他的美国流行音乐流派区分开来。简而言之,乡村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幽默感;喜欢牛仔风格的疯玩;以一种与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乡镇、州、地区为荣;极为重视家庭;不羞于表达宗教情感与爱国情感。这些主题使乡村音乐有别于诸如小甜甜与N-Sync的音乐。
乡村音乐所包含的内容往往最吸引美国南部与西部乡村的白人。作为群体,乡村音乐的听众往往是农民和蓝领,他们通常比美国平均水平穷点儿,在政治与社会问题上也更保守一点。
第二版本简介
:乡村音乐诞生于1920年
Jimmie Rodgers将多种音乐风格混合,Dalhart的流行乐风格。正是界于这些之间文化--乡村音乐。
他们的才能得助于当时的时代气息:如果大量的无线电和录音产品被弃之一边,美国风格的音乐就会被禁锢起来,无法得以传播,而乡村音乐也就无法在20年代得以创造出来了。
Dalhart也许已为大多数人所遗忘,但他却是乡村音乐真正的第一位大明星。
出生于德克萨斯州东部Marion Try Slaughter的一个牧牛家庭的他,在1910年来到了纽约,找到了一份在葬礼上唱歌的工作。然>>
到底什么叫乡村音乐啊为什么Taylor Swift 被归为乡村女歌手
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2006年冬天,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以下简称TS)推出她的首支单曲,以当红乡村巨星提姆麦克罗(Tim McGraw)的名字当作标题,引起广大的注意,也打进了乡村排行前十名。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也许很多人都会直觉的以为那是一首歌颂提姆麦克罗的作品,事实上,提姆麦克罗的名字在这里只是被当作一段爱情故事里面的「书签」,唱歌的女孩子告诉心上人,当你想到提姆麦克罗的时候,我希望你想到我最喜爱的歌曲,我希望你想到我。令人惊奇的是,TS不但是歌曲的作者,她首张同名专辑里面的所有歌曲也都是她亲自参与谱写的,而当时她才十五岁。在乡村歌坛的历史上,我们曾经陆续看到过好些大放异彩的少女歌手:谭妮雅塔克(Tanya Tucker)唱红「Delta Dawn」的时候,才十三岁,玛莉奥斯蒙(Marie O ond)以「Paper Roses」成名的时候,也是十三岁,而黎安莱姆丝(LeAnn Rimes)以「Blue」首度造成轰动的时候,同样也是十三岁。
美国乡村音乐的特点是什么?
乡村音乐是土生土长的美国音乐,体现了浓郁的美国南方民间音乐的风格。传统的乡村音乐从19世纪的弦乐曲和传统叙事歌中发展而来,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也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一把吉他,外加班卓琴和口琴乐器的伴奏,歌手便可以尽情抒发他们心中的快乐和忧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乡村音乐的歌手和歌迷几乎都是农民、牛仔、矿工和伐木工等生活在南部乡村的美国白人,歌手唱歌时也总是带着浓重的南方鼻音。大部分歌曲的内容都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乡土的眷恋之情,或者反映了生活的艰辛,贫困的煎熬以及家庭的温馨等。
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电声乐器的发展,乡村音乐中逐渐加入了电子乐器、鼓、提琴、和号,声乐合唱也取代了先前音乐中“高亢、孤独”的歌声。这时期的乡村音乐已经慢慢失去原先醇厚的“乡土气息”,而呈现出更多的现代都市风味。借此契机,乡村音乐也在全美各地拓展了它的市场。田纳西州的收服纳什维尔是当时美国乡村音乐最大也是最为人所熟知的商业中心,绝大部分的乡村音乐歌手都来到这里寻求发展的机会,绝大部分的乡村歌曲也都是在纳什维尔的录音棚里录制的,以至于人们将这一时期的乡村音乐称为“纳什维尔音乐”。
70年代中期,以威利纳尔逊和维龙詹宁斯为首,在美国乡村音乐界发起了一场称为“叛逆”的运动,旨在用一种更简单朴实的方法取代已经程式化的“纳什维尔音乐”。之后不久,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新传统派歌手”异军突起,成为美国乡村音乐中最走红的一派。这些新一代乡村歌手的音乐不再是纳什维尔、纽约或洛衫机生产线上推出的毫无生命力的音乐制品,他们力图摒弃村音乐歌坛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手法和技巧,而以其不加雕饰的音乐风格恢复乡村音乐的真实面貌。“新传统派歌手”以其声音悦耳动听、旋律优美柔和而获得巨大成功。至今,它仍在美国流行乐坛上独领乡村音乐的 。
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美国乡村音乐虽然在音乐风格上多种多样,但是几乎都有着共同的主题思想,即歌曲都毫无例外地反映了普通美国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普通工人和农民的爱情婚姻生活、宗教信仰、对乡土的热爱和眷恋以及他们生活中最普通也最感人的经历。不少歌曲都以工作场面为主题,还有的甚至以赌徒、醉汉和监狱囚犯的生活经历为主题,但是不管如何,美国乡村音乐是名副其实的美国“特产”,也是美国人民献给世界人民的一份美好礼物。
乡村音乐和民谣有什么区别啊?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它来源于美国南方农业地区的民间音乐,最早受到英国传统民谣的影响而发展起来。最早的乡村音乐是传统的山区音乐(Hillbilly Music),它的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述性,与城市里的伤感流行歌曲不同的是,它带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山区音乐的歌词主要以家乡、失恋、流浪、宗教信仰为题材,演唱通常以独唱为主,有时也加入伴唱,伴奏乐器以提琴、班卓琴、吉他等(5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的乡村音乐乐队里没有鼓)为代表。演出场所主要在家里、教堂和乡村集市,有时也参加地区性巡回演出。它与大城市的文化生活相隔离,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0世纪20年代,有些电台为了迎合农村听众的口味,开始播放山区音乐,如芝加哥的"民族谷仓舞"(National Barn Dance)节目(1924),纳什维尔的"老式大剧院"(Grand old Opry)节目(1925)等,很受欢迎。这种做法鼓励了山区音乐的乐师去电台录音,也激发了唱片公司去各地发现人才、录制唱片。从此,山区音乐开始汇入美国流行音乐的主流,并涌现出最早的一批乡村歌手,如吉米·罗杰斯和"卡特家族"演唱组。
吉米·罗杰斯(Jimmie Rodgers,1897~1933)融合了布鲁斯、白人山区歌谣(Yodels)以及民谣(Folk)等多种音乐风格,被认为是乡村音乐的开创者,并冠以"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他的歌唱从容、悠然,并且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真假声来回转换的山区民间唱法:"蓝色的约得尔唱法"(blue yodel)。虽然他一生饱受肺病的折磨,但是始终没有放弃过对乡村音乐的执著。从1929年,到1933年罗杰斯共录制了一百一十首歌曲,1933年5月26 日,在刚录完音的两天后正值盛年的吉米·罗杰斯因病情恶化而去世。
"卡特家族"(The Carter family,由Alvin Carter,1891~1960,和他的妻子、弟媳妇三人组成)以一种安逸、谐和的曲风和着眼于家园、上帝和信仰等题材而赢得了听众的喜爱。对于像"卡特家族"这样的艺人,演唱只是一种业余的谋生方式。但是在乡村音乐的初始阶段,他们的确为乡村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早期乡村音乐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资料。
民谣
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称为民谣或民歌。民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民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等。民谣既是表现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如法国民谣的蓬勃、意大利民谣的热情、英国民谣的淳朴、日本民谣的悲愤、西班牙民谣的狂放不羁、中国民谣的缠绵悱恻,都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近代作曲家,有用民谣为主题来创作各种乐曲的,如德沃夏克(antonin dvorák)的《自新大陆》交响曲、柴可夫斯基(peter llyitch tchaikovsky)的《第四交响曲》;丹第(vincentd'indy)的《山歌交响曲》;哈利斯(roy harris)的《民歌交响曲》;布鲁赫(mar bruch)的《苏格兰民歌协奏曲》;威廉士沃恩(williams vaughan)的《英吉利民歌组曲》;杜宾斯基(arcadydubensky)的《史蒂芬佛斯特组曲》;以及李亚道夫(anatol constantinovitch liadov)的《八段民歌管弦>>
乡村音乐和蓝调音乐有什么区别
乡村音乐是一种当代的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南部与阿帕拉契山区。乡村音乐的根源可追溯至1920年代,融合了传统民谣音乐、凯尔特音乐、福音音乐及古时音乐。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乡村音乐与流行乐、摇滚、说唱乐以及其他流派非常不一样。乡村音乐一般有八大主题:一、爱情;二、失恋;三、牛仔幽默;四、找乐;五、乡村生活方式;六、地区的骄傲;七、家庭;八、上帝与国家。前两个主题绝不是乡村音乐所独有的,但是后六大主题则把乡村音乐与其他的美国流行音乐流派区分开来。简而言之,乡村的人们有他们自己的幽默感;喜欢牛仔风格的疯玩;以一种与城市人很不同的方式生活;以自己所在的乡镇、州、地区为荣;极为重视家庭;不羞于表达宗教情感与爱国情感。这些主题使乡村音乐有别于诸如小甜甜与N-Sync的音乐。
蓝调(Blues)为爵士、摇滚及福音歌曲(Gospel)的老祖宗,原本只是美国早期黑奴抒发心情时所吟唱的12小节曲式,演唱或演奏时大量蓝调音(Blue Notes)的应用,使得音乐上充满了压抑及不和谐的感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但就是这么一股"反骨″气息,使得它后来在叛逆的摇滚乐中发扬光大。蓝调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 音乐[1]主体以I、IV、V级和弦的方式,以最常使用的12小节方式进行,也有8和16小节形式,而它的音阶是采用降第三音和降第七音以模仿西方音阶。早期的乐手是使用提琴或班乔琴(Banjo)来演奏,还有一些乐手,更以Slide的方式使音符走调,让吉他发出像人声哭泣的声音,藉以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就是蓝调。 时至今天,蓝调已是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一环,甚至是美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仅出现在学者的论文之中,而且也出现在许多主流**里,《福禄双霸天》就是一个好例子。这部**里使用了几乎所有与蓝调有关的音乐形式,这给蓝调音乐的形象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改变。它使得《SweetHomeChicago》这首歌成为了芝加哥非正式的市歌。
轻音乐是指介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一种通俗音乐形式。轻音乐一般以电声小型乐队加以演奏,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优美。起源于一战后的英国,在20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在二十世纪末渐被新纪元音乐取代,但时至今日尚有一定影响力。如《昨天》、《雨的节奏》、《我爱巴黎》、《爱情是蓝色的》、《莉莉·玛琳》、《春野》等。这些歌曲被改编成轻音乐后,淡化了原歌中的流行因素,突出了优美的旋律,使音乐情调一变,更加优美悦耳。至今,很多热门歌曲已经被人们忘记,但轻音乐改编曲却留在了人们脑海中。
希望能解决您的问题。
乡村音乐到底是什么意思???总是不明白为什么Taylor是乡村歌曲歌手
乡村音乐的特点是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因为她的音乐多是乡村音乐所以就是乡村音乐歌手。
你对乡村这个字眼有歧视?
美国乡村音乐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Taylor被定义为美国乡村乐流行女歌手呢?
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是一种具有美国民族特色的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南部,其根源来自英国民谣,是美国白人民族音乐代表。乡村音乐的特点是曲调简单,节奏平稳,带有叙事性,具有较浓的乡土气息,亲切热情而不失流行元素。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舞台上耀眼的斯威夫特,已和昔日的淳朴女孩大相径庭。她的歌中鼻音也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流行音乐常用的“气泡音”,她播撒在乡村音乐土壤中的种子,发芽后越来越向流行音乐生长。
乡村音乐是什么类型
这个名字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它的源流很广。那时歌曲的内容,除了表现劳动生活之外,厌恶孤寂的流浪生活,向往温暖、安宁的家园,歌唱甜蜜的爱情以及失恋的痛苦等都有。
在唱法上,起先多用民间本嗓演唱,形式多为独唱或小合唱,用吉他、班卓琴、口琴、小提琴伴奏。
乡村音乐的曲调,一般都很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
在服饰上也比较随意,即使是参加大赛及音乐厅重要场合演出,也不必穿演出服,牛仔裤、休闲装、皮草帽、旅游鞋都可以。
明天你好,山风一样自由等。根据查询QQ音乐显示,中国农民歌会歌曲包括明天你好、山风一样自由、寂静的天空、兰花花、光明等歌曲。中国农民歌会是安徽卫视在2015年5月28日开播的中国首档农民赛歌纪实真人秀节目。
叶姓起源
一、为出自芈姓沈氏,为帝颛顼的后裔。
传说,帝颛顼的后裔陆终娶方氏女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
季连的后裔鬻能做过周文王的老师。
后来周成王封鬻熊的曾孙熊绎在荆州山(今湖北西部)一带建立荆国,定都丹阳(今湖北秭归),后迁都子郢(今湖北江陵),改国号为楚。
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
他的后代中有人以沈为姓。
楚昭王封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称为叶公。
叶公曾平定白云胜的叛乱以复惠王,有功于楚,得封南阳,获赐爵为公,后退休于叶。
其后人便以邑为姓,称叶氏。
其得姓始祖为叶公叶诸梁。
二、据《姓氏考略》记载,我国古代的所谓南蛮(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中,也有以叶为姓的。
春秋时吴国的叶雄就是南蛮叶姓的后代。
三、少数民族叶姓
清满洲叶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说满族有叶氏,世居沈阳。
又,清满洲八旗姓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中均有改姓叶氏者。
清初将领叶臣、叶克书均为满族。
彝族叶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
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
彝族有自己的姓氏,《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中显示,所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中,共有149个姓氏,其中有叶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德昂族叶姓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渊源于古代的“濮人”。
史书中记载的“茫蛮部落”即为德昂族的先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崩龙族。
1985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名为德昂族。
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县和临沧地区的镇康县,与傣、景颇、僳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
崩龙族原有自己的姓氏,但进入20世纪以后,即采用汉姓,据《德昂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称,云南潞西县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邦外村有“海”氏改称叶姓者。
另外,蒙古、土家族、锡伯族、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介绍文件叶姓迁徒史 叶姓迁徙史
元代以前
得姓之后的叶姓人,最初发展很缓慢,见于史籍的叶姓名人也不是很多,臧励禾《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叶姓名人仅有叶子韶一人;《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收录的唐代以前名人也只有叶万椿、三国吴人叶雄、晋人叶谭、叶子韶4人,而叶万椿还是为淮南王刘安所遇群仙“八公”之一的“自号”,并非一定姓叶;叶雄是叶调国叶氏后裔。
因此,关于叶氏的迁徙情况只能从现存的一些谱牒资料中窥知端倪。
据清光绪六年(1880年)南阳堂《叶氏族谱》记载,自叶公起,叶姓族人多代出河南。
叶姓始祖沈诸梁,居于春秋时楚国叶地《今河南叶县南),直至终老。
叶公生有二子:长子名重,为周楚邑令,配樊氏,生凝,为楚大夫;次子名才,袭父爵,字芈骝 (一凸),号璧英,一子名盼,后为司马。
其十一世叶淑和为秦代长沙(今属湖南)太守;二十世叶崇,为西汉颍川(今河南禹州市)太守;二十五世叶颁,为长沙(今属湖南)太守;四十七世叶尤,字茂永,东汉时为太尉,居南阳(今属河南),分为六族。
叶姓族人的南迁始自东汉末年,始迁祖叶望。
清光绪六年(1880年)的南阳堂《叶氏族谱》、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均视叶望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 字世贤,雁门太守,汉末时为光禄大夫,灵帝时弃官归隐,人称“楼舟先生”。
建安二年(197年)由青州渡江而南下,侨居丹阳之句容(今江苏句容),为叶氏南迁之始祖。
叶望之后裔不断向外发展,分别迁到了浙江、安徽等地。
浙江松阳《卯峰广远叶氏宗谱》及《玉岩叶氏宗谱》都说叶望四世传至琚(ju),仕钱塘(今浙江杭州)令,爱民如子,号之曰“叶父”,在当地百姓的一再挽留下,安家钱塘,并成为当地望族。
琚次子俭,字亚父,晋太康二年(281年)为括苍太守,授折冲将军,宦居括苍(今浙江丽水)。
俭之后世居松阳卯山之右。
安徽歙县《新州叶氏家乘》说:叶望五世孙硕,迁新安歙县。
另据晋永嘉之乱带来的大批移民潮推测,期间叶氏族人南迁的当不在少数。
晋永嘉年间,皇室内讧,由争权演变为八王之乱,战火遍及中原。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yao)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晋室遗族仓皇南逃,最后在建康(今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在永嘉之乱中,中原士族纷纷南奔,并有大量百姓逃难过江,先后有近百万人之多,在这次南迁浪潮中,中原叶姓族人当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唐宋时期
叶姓族人的大举南迁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在唐初。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漳之间,蛮獠(liao)啸乱,朝廷派以陈政为朝议大夫、岭南行军总参,率府兵 3600名,战将123名入闽征讨(史称58姓入闽)。
其中众多叶姓士卒,战后在福建各地定居繁衍。
第二次在唐末。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光州固始王潮、王审知兄弟率众起义,举兵南下,中州地区的叶姓兵众跟随二王南下,在福建转战8年,王氏兄弟在福建建立“八闽王国”,叶氏将士也在福建各地定居开族。
当时以北方为主要聚居地的叶姓当不在少数,由于资料匮乏,其具体迁徙情况已无法得知。
宋末是中原叶姓南迁的又一 。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惨重破坏:“几千里无复鸡犬,井皆积尸,莫可饮”,“菽粟梨枣,亦无人采刈(yi,割)”;
“民多流亡,土多旷闲,遗黎惴惴,何求不获”。
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
五月,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政权,后定都临安。
靖康之难后,直至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战乱不断,大批北方人民为避战乱,被迫不断向南迁徙,持续近一个半世纪,其中不乏中原叶姓族人。
由于年代久远,记载叶姓族人在上述几次大的移民过程中的迁徙情况并不是很多,一些叶姓族谱的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叶姓迁徙到了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
如安徽《休宁陪郭叶氏世谱》称其始迁祖叶尚或,南唐时自湖州苕溪迁休宁陪郭。
《叶氏族谱》记载,后唐清泰年间 (934—936)叶一琅任朝奉大夫,随官迁至江西赣州府信奉县。
叶一琅之孙延庆再迁至福建兴化府仙游县。
根据族谱记载,唐宋南迁的叶姓族人中,主要来自河南,来自河南的叶氏分别迁居到了福建、江苏、浙江、广东、四川等地。
福建仙游《古濑叶氏族谱》说:“始祖叶湛,世居雍州,五季之乱,举族流徙莫定;至宋,卜居光州固始,若祖有叶炎会者,随宋南渡,卜家仙游之古濑。”《佛岭叶氏谱序》称:“吾稽叶氏,居雍州,徙居光州囱始县。”《思实公重修族谱序》也说:“吾祖河南固始人也。”《明元公谱序》谓:“吾宗自光州入闽。”
江苏吴县《纪革叶氏支谱》称:始迁祖叶寿三,宋室建炎南渡,自汴迁东洞庭纪革。
浙江淳安、遂安、开化《叶氏宗谱》记载:一世祖为叶翥(2hu),先世为河南人,因官迁居歙之黄墩。
历五世曰豪,不满王安石新法,避地遂安承凤,后名叶村。
四川成都《蓉城叶氏宗族全谱》记载:是族先世汴梁人,有大经者,南宋末官闽,时兵戈四起,南北道梗,遂流寓梅州程乡县。
所有这些都说明,叶姓祖根在河南。
因此,直到今天,福建省叶氏各宗各系,追述其宗,十有八九称其祖上原籍为河南光州、中州。
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繁衍,到宋朝叶姓已成为大姓望族。
《通志·氏族略》说“叶氏,宋朝为著姓”,《宋史》中立传的叶姓人物有12人,而《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代叶姓人物有47人。
从这些名人的籍贯:看,《宋史》中立传的名人全部为江南人,其中浙江籍8人,福建籍3人,江苏籍1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47宋代叶姓人物中,除两名籍贯不详,1名为河南人外,其余44人全是江南人,其中浙江籍20人,福建籍19人,仅两省就占八成以上,其余为安徽、江苏、江西等省人,由此可见此时的叶姓已鼎盛于江南了。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叶姓已遍布全国各地,成为我国的大姓之一。
见于史载的各类叶姓名人较以往大大增加。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有明清叶姓人物117人,从这些名人的居住区域分布来看,明清时期叶姓族人已经繁衍到了大江南北,但仍以浙江、江苏、广东等地为多。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的明清叶姓117位名人中,在有明确籍贯的100人中,浙江45人、江苏19人、上海 16人、安徽7人、广东6人、福建6人、湖北6人、江西3人、河南、山东各1人,这说明此时叶姓发展的中心仍然在今浙江、广东、福建、江苏、上海、安徽等东部沿海一带。
浙江叶氏 明清时期浙江叶姓的迁徙大都是在本省境内进行。
如:余姚的叶姓就是南宋大臣叶梦得的后裔由湖州迁入的。
《余姚梅川叶氏宗谱》说:叶梦得孙叶篑 (ku),理宗端平间(1234—1236)自湖州迁余姚熨斗山。
《叶氏再续谱》称:叶篑孙叶
文达,元代又从熨斗山迁邑之梅川三山,为海川始迁祖。
叶(竹贵)孙叶文
谁有 BEYOND <农民>的歌词?
本文2023-10-27 22:39: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