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守陵人后代,满族,姓宋,镶黄旗人,请问我原来的族姓是什么
宋姓满人,可能是松佳氏、 萨克达氏、苏拉拉氏等。
你是镶黄旗,上三旗,又是守陵的。极可能是从内务府调遣。
按镶黄旗主要老姓来看,萨达克氏的可能性较大。当然也不排除内务府包衣中的汉人。就要看你祖上是做旗兵,还是其他职业的。
因为广平世家是宋氏家族两个不同的分支之一。
在广平繁衍生息几百年,在当地人丁兴旺,一直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被当地人尊称为广平世家。京兆世家和广平世家是宋氏家族两个不同的分支。
一支在广平繁衍生息几百年,在当地人丁兴旺,一直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被当地人尊称为广平世家。一支在京师繁衍生息许多年,被称之为京兆世家。
公元317年慕容氏建立了前燕政权。居于西河介休的宋氏在前燕政权中出仕为官,即宋奭任长史,宋奭的儿子宋活任中书监,宋活的儿子宋恭任徐州刺史。
宋恭随前燕政权自西河迁居到广平列人(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宋恭、宋畿、宋洽兄弟三人为广平宋氏之始祖。广平宋氏北魏时屡历显官,名重一时。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从汉代开始,中央开始将云贵纳入到了版图之中,并且开始了羁縻治理。到了魏晋南北朝,云贵一带的大族兴起,逐渐成为了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隋唐统一后,也承认这些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并委任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允许子孙世袭。在这个时期,贵州逐渐形成了四大族,分别是水西罗氏、水东宋氏、思州田氏和播州杨氏,后来在宋元时代演变为四大土司。其中水东宋氏位于黔中一带,地处于黔中的地理中心,是滇、楚、粤、蜀的交通枢纽。因此,水东宋氏的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在贵州的开发历史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水东宋氏的形成 汉武帝时期,将夜郎等地纳入到了版图后,在此设置了牂牁郡、犍为郡等。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汉武帝「 ”募豪民田西南夷”,将许多中原豪强迁徙到了黔中。这些豪强具有很强的家族势力,他们到达黔中一带后,其势力依然十分强大,有的甚至逐渐成为了当地民族的领袖人物。在贵州清镇和平坝一带的汉墓中出土了「 ”樊千万”、「 ”赵千万”和「 ”谢买”等印章,这些极有可能就是从中原迁徙到了黔中一带的大姓。其中谢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黔中势力最强的大姓,时代为牂牁太守。而宋氏,也是其中的大姓之一。 东汉三足铜水注:出土于贵州平坝 隋唐时期,中央在黔中一带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任命当地的大姓担任刺史,并允许世袭,开启了土官制度的先河。根据史料记载,唐初宋鼎为蛮州(今开阳)刺史,曾两次入朝。在五代时期,宋朝化为清州八郡(今清镇)刺史。水东宋氏祖先是否来源于中原,目前还存在争议。不过,水东宋氏十分具有布依族色彩。水东宋氏所居住的乌当、开阳被称为「 ”十二马头”,马头正式布依马头制的体现。在今天开阳县,水东宋氏的聚居之地依然叫做「 ”马头寨”,这附近还有一些布依族的村寨。这至少可以证明,水东宋氏和布依族存在了文化的融合。 黔中道示意图 而水东宋氏的族谱则记载宋氏是在北宋初期入黔,其始祖为宋景阳。根据其记载,宋景阳为河北真定人,是唐末秦王宋文通(李茂贞)之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宋景阳率七子一女南征,并且答应道:「 ”汝等父子,待南疆平定后,可长期留守,子袭父职,世袭罔替。”其后宋景阳平定了蛮州叛乱,苏、兰、高、赵、周、蔡、容举族附之,成为了当地的首领。然而,这件事情仅仅记载于家谱之中,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史料中留下记录。因此,我认为,这是水东宋氏攀附中原大姓,显示其家族名望而制造的假世系。在中国古代,改造家族攀附大姓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唐朝李氏本为鲜卑族之后,却攀附于关陇李氏;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是朱熹的后人。 水东宋氏居住地 当然,宋氏家族的记载说明了宋氏在北宋初期和宋朝建立了政治联系。北宋建立之后,基本统一了十国的割据,而黔中一带的大姓也纷纷表示臣服于宋朝。宋朝也继承了唐朝在此地的羁縻政策,册封、委任这些大姓为当地府州的刺史、总管等。其中宋景阳被委任为「 ”宁远军节度使”、「 ”蛮州总管府都总管”等职,而宋景阳的七子一婿也得到相应的册封,总称为「 ”七司八印”。于是,宋氏正式成为了黔中的一大土司。 宋氏土司总管府遗址 二,贵州的形成和水东土司的灭亡 贵州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独立行政区划,如汉朝有牂牁郡,唐朝中期之后又设置了黔中道。原来的牂牁郡之地在唐朝成为了黔中道的羁縻府州管辖之地,称为「 ”黔南”,其治所在矩州(今贵阳)。在北宋之前,牂牁谢氏是黔中最强一族,在五代到北宋前期,罗甸国(毕节一带)的乌蛮攻入矩州,驱逐了谢氏,强盛一时。宋太祖之时,乌蛮首领普贵进京。由于方言原因,普贵将矩州念为「 ”贵州”,于是贵州之名开始出现于历史记载。于是,宋太祖封普贵为贵州刺史,以羁縻黔南一带。在此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贵州多次易手。如1119年,思州的田祐恭势力强盛,将整个乌江下游和黔东南和黔南等地纳入了其势力范围,其中自然包括了贵州(矩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了贵州防御史。 宋朝时期的贵州局势 而蛮州宋氏本来只有蛮州一地,其地方方圆不过50公里。之所以宋氏能够走向强盛,和其地区出产的丹砂矿产有关。在今开阳县的西部,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丹砂产地。蛮州刺史宋鼎和清州刺史清州刺史宋朝化都曾经向朝廷进贡丹砂500两。占据这个重要的丹砂产地,也就使得宋氏拥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为了后来的扩张提供了基础。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末期宋永高之时,宋氏走向了强盛,占据了乌江以东许多地区,因此称为「 ”水东宋氏”。宋永高占据了黔中的贵州城后,移居此地。1209年,宋朝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 南朝铜盏托出土于平坝 元朝建立了,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土官制度,并加以推广。其中,元朝在黔中设立的最大的机构为八番顺元宣慰司,并在贵州城设立顺元府,以管辖黔南之地。其管辖面积大致和唐朝的矩州羁縻范围、宋朝黔南府州范围相当,大致北到乌江,南到红水河一带。而水东宋氏成为了八番顺元宣慰司下的一个部分。元朝在贵州设立府州,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改土归流”,不过这必然会触犯地方土司的权益。1301年,宋隆济起兵反元,不久攻下顺元府贵州城,杀死知州张怀德。之后,水西土司也起兵响应。最终最长反元战争到1304年被镇压。此后,元朝又封宋隆济侄宋阿重为顺元宣抚同知,并将府衙迁徙到了蛮州。这场反元战争虽然失败,但是宋氏在黔中的自 却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成为了顺元府的长官。同时,经过这场战争,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实际上已经结成了联盟,奠定了明代贵州的行政格局。 贵阳古城模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遣大军进入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于是明朝在贵州设置了四大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其中贵州宣慰司也就包含了水东和水西两大土司,朱元璋分别任命水西安氏(明朝赐姓)和水东宋氏的首领为贵州宣慰使。另外,明朝也开始在贵州进行「 ”改土归流”,开始修建贵州城墙,设置贵州都司,建立大量的卫所。如此,明朝就可以通过贵州城以控制四大土司。1413年,朱棣平定了思州田氏内乱,撤销了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设置了八个府。朱棣又将思州八府和贵州宣慰司合并,组建为贵州布政使司,省会位于贵州城。从此,贵州省建立了。此后,贵州省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张,其附近的都匀府、普定府等不断纳入。1600年,播州杨氏灭亡,其地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入四川,平越府纳入了贵州。明朝贵州省的版图就此奠定。 明代贵州省 随着明朝势力的不断深入和「 ”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的土地不断减少。到了明朝后期,水东宋氏已经完全退出了贵州城,退回到了蛮州本部。1569年,贵阳府设立,标志着贵州城的改土归流实现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水东和水西自然不愿意善罢甘休。1630年,两大土司联合叛乱,结果很快被镇压。之后,水东宋氏土司被撤销,其地区进行了「 ”改土归流”,改蛮州为「 ”开州”。 三,水东宋氏的历史贡献 1630年,水东宋氏在黔中1000多年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黔中地区全面进入和中原接轨的时代。不过,水东宋氏在黔中经营1000年,对贵州的经济开发、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开阳丹砂文化遗址:宝王庙 关于水东宋氏对黔中的农业经济开发,难以找到相关的史料。不过水东宋氏对贵州的交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明朝初期,水东的刘淑贞水西的奢香夫人联合修建古驿道,奢香修建了从四川到达黔中的龙场九驿,刘淑贞修建了从开阳到播州的「 ”黔蜀周道”。这无疑加速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此后,以贵阳为中心,贵州形成了通往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的几条驿道,使得贵阳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 刘淑珍画 而水东宋氏在文化方面方面的成就在史料中记载较多。明朝初期,水东宋氏首领宋斌喜爱儒家文化,于是在境内大力推行文教。他支持贵州宣慰司学的建立,成为了贵州最早的官学。后来宋昂又鼎力捐资扩建,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官学,使得贵阳一举成为贵州教育中心。1398年,宋斌在水东乖西(开阳县双流镇)大龙井旁创办了宋氏私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司私塾。宋斌开办私塾后,不仅高薪聘请廖驹等名士讲学,而且亲自严格督促子孙向学。 宋氏土司遗址——马头寨 在宋斌的培养下,其子孙出现了三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分别是宋昂、宋昱、宋炫。宋昂、宋昱兄弟曾经合著诗集《联芳类稿》,并刊行于南京,这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诗集。诗人罗玘在《联芳类稿序》中称赞宋昂诗歌「 ”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不仅在其主编的明代诗歌集《明诗综》中收录宋昂兄弟诗歌数首,还称赞其诗「 ”风韵翩翩,试掩姓氏诵之,以雅以南,莫辨其出于昧任侏离(边鄙之人)也。” 甲秀楼 秋江送别杨知事——宋昂江水澄清树叶丹,临岐人送柏台官。十年帷幄参机务,一旦云霄振羽翰。风净洞庭高浪远,月明扬子暮潮寒。京华到日风光好,花柳无边马上看。 送汪公子还嘉禾——宋昱城上楼鸟下女墙,城边行客倒壶觞。一天风雨秋萧瑟,千里关河路渺茫。乡梦已随云去远,离情空与日添长。凭谁为道南湖道,早晚还来理钓航。 宋炫是宋昂之子,著有诗集《桂拙轩稿》,《黔诗纪略》收录其题甲秀楼《渔矶二绝》,其诗曰: (一)水光潋艳接云霞,汤漾扁舟泛水涯。云锁空庭闲白昼,两行归燕接阳斜。(二) 烟霞常作画图看,尽日矶头意结宽。钓罢归来天欲暮,笑呼稚子接渔竿。 同时,在宋氏的推动下,贵阳的文化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1425~1536年的百余年间,贵州宣慰司中进士9名,举人140多名,而同时期全省的进士为28名,举人300余名。可见,贵阳的教育已经在全省占据主导的地位。该时期的贵阳出现了王训、詹英、易贵和徐节等一批著名儒士,「 ”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1537年,明朝在贵州开科取士,结束了贵州科举考试附于他省的历史。贵州文化在明朝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明朝在贵州大规模移民,设置学校等政策。但是贵州各大土司大力学习和支持汉文化,也是成为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姓氏源流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三、郡望堂号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家乘谱牒
五、历史名人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在清代只要是满族人基本都是旗人。
河北宽城满族宋姓松佳氏居多,但并非出自同一家族。
清朝满族人在八旗内经常调动,所以同一个姓未必在同一旗内。所以究竟在哪一旗还得查家谱。
郡望 西河郡: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今浚县、滑县等地);唐朝时期,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邯郸郡置郡,治所在广平(今河北鸡泽)。
敦煌郡: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
河南郡:秦时置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
弘农郡:始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治所在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函谷关城)。
江夏郡:西汉高祖时设置,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
乐陵郡:治所在今山东省乐陵一带。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行政区。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设京兆尹,下辖十二县。相当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至华县一带地区。 堂号 拱微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西河堂:以望立堂。
广平堂:以望立堂。
敦煌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弘农堂:以望立堂。
扶风堂:以望立堂。
江夏堂:以望立堂。
乐陵堂:以望立堂。
玉德堂:宋朝时候,宋祁及胞弟宋庠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拜见兵部尚书,著有《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其后以“玉德”为堂号。 四言通用联 明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景的事典。宋璟,南和人,为唐代贤相,作《梅花赋》。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宋白,大名人,建隆进士。仕终吏部尚书。谥文安。
父子同馆;兄弟联科。
上联典指北宋赵州平棘人宋皋、宋绶父子,曾同直集贤馆。下联典指北宋开封雍丘人宋庠、宋祁兄弟,天圣年间同科中进士,又并有文名,时称“二宋”。
辞工九辩;制列八条。
上联典指战国时楚辞赋家宋玉,曾在楚国顷襄王朝中做官。下联典指南北朝时北魏宋世良,广平人,官清河太守。
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典指晋代学者宋纤,敦煌人。下联典指晋代兖州史宋处宗,沛国人。
广平守法;皇嗣延师。
上联典指唐朝宋璟,封广平郡公,善守法以持正,应变以成务。下联典指明朝宋濂,太祖召为郡学五经师,后授皇太子经。
宋京留守;周室春官。
全联典指微子,商纣王之庶兄,名启。周武王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为宋国始祖,其子孙以国为氏。
唐廷圭璧;文苑英华。
上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邢州南和人,官御史台中丞,与姚崇同被称为贤相。下联典指北宋代宋白,字太素,建隆年间进士,历官著作佐郎、左拾遗、吏部尚书。 五言通用联 开帘对春树;弹剑拂秋莲。
此联为明代书画家宋钰自题联。宋钰,字比玉,自号荔枝仙,福建莆田人。寓居金陵。善画山水,尤善画松树。
白眼观天下;丹心报国家。
此联为近代民主革命家宋教仁自题联。宋教仁,字初遯,号渔父,湖南桃源人。 七言及以上通用联 文移北斗成开象;酒递南山作寿怀。
此联为唐代诗人宋之问《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诗句联。宋之问,字延清,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其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百世敬承槐里谏;知秋藏有锦袍诗。
上联典指商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向帝辛进谏之事。下联典指明代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
更新正值青阳候;待和先吟白雪歌。
全联典指战国时楚国文学家宋玉事典。
文苑英华,明廷圭璧;节高拒马,理悟谈鸡。
上联前句典指宋白、后句典指宋璟。下联前句典指宋纤、后句典指宋处宗。
女子明经,天子呼为学士;令君施政,神父见颂黎民。
上联典指唐代女名儒宋廷芬,贝州清阳人,能辞章。下联典指东汉颍州太守宋登的事典。
赋梅花,夺锦袍,诗人韵美;教书生,隔纱幔,才女名香。
上联典指唐代尚书右丞相宋璟的事典。下联典指前秦太常韦逞母宋氏,教逞学成。
武略著从龙,棣萼勋名,万里侯封谁与比;文章堪起凤,梅花格调,一朝相业迥非常。
此联为安徽省无为县蜀山镇宋氏宗祠联。上联典指明初凤阳定远人宋晟,字景阳,封西宁侯。下联典指唐代大臣宋璟事典。 地域字辈山东枣庄增铭汝树照均鉴承秉光山东鱼台祚述传万士广化文呈凤山东威海祥发同宗协文修继述昌盛咸钦人俊杰荟萃焕云章湖北双元万世忠良义长根路湖北仙桃成景文章可传万世奇瑞辅弼当代杰昆仲同科辉群英满华域博学占鳌魁江苏连云港玉怀德继世忠厚传家远江苏盐城思崇本峻彦载锡熙光照江苏泗阳为耀廷孚凤远玉克之云洲麟书献瑞长发其祥世生象贤以承宗绪振兴伟业怀德永昌江苏徐州文学广以庆德培世永昌安徽定远大开书升长延祖德国兴继清明永立光华安徽庐江世传商代嗣启成周历朝昌茂克光前猷河北邯郸德绍广平梅付加生培湖南湘潭振国佳宾汝荣焕增声扬楚镇贵州仁怀有可长希金子是明国文登朝荣显大永远应红星辽宁东港富贵传国宝文书继世长山西阳泉龙顶玉德和余源思田崇贵天津静海本宏深远大荣华永安良光前裕后久子慈丹桂香纯修正心静好贤忠诚长国泰平年丰宗祖喜继昌甘肃兰州克法宗祖德一举连登科克法宗明子嗣振兴绍业统广培良善始廷敦笃立广西博白怡福明典世家运庆重庆秀山永庭浩万国朝贤学可成先德生福贵读书点翰林资料来源于: (以上,为部分宋姓郡望堂号、家谱文献、字辈排行资料)
我是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守陵人后代,满族,姓宋,镶黄旗人,请问我原来的族姓是什么
本文2023-10-27 21:29: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