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关于潘这个姓氏由来资料
姓氏源流
潘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潘姓名人
1、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2、潘 岳(247-300):西晋文学家,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以文学才华及“美姿容”而著名。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辞华靡,与陆机齐名,世称“潘陆”,并有成语“潘江陆海”可证。其《闲居赋》《悼亡诗》为世传颂,明人辑有《潘黄门集》。亦称为潘河阳、潘安。“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
3、潘 尼(约250-31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4、潘 美(925-991):北宋检校太师、忠武军节度使,字仲询,大名(今属河北)人。宋初,从太祖平定叛臣李重进,率军灭南汉、南唐、北汉,其功居多。雍熙三年(986)北伐,“美独拔寰、朔、云、应等州”,因攻辽时指挥失当,致名将杨业被俘绝食而死。旋以业妻折太君劾,削秩三等。后加至同平章事(宰相)。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谥武惠。真宗咸平(999)二年,配飨太宗庙庭,追封郑王。
5、潘骞:为震公次子,即潘美之弟,字国英。其从兄征伐, 屡建大功,在开宝年间,被封为武威将军节度使,镇守江西九江,深受百姓拥戴。宋咸平二年被追封为晋平王。其立兄潘美之幼子惟文为嗣。(骞公40世孙潘朝法敬书)
6、潘大临 宋代诗人,字邠老,黄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从苏轼、黄庭坚、张耒游,雅所推重,有《柯山集》。
7、潘 阆(?-1009):宋诗人,字梦空,号逍遥子,大名(今属河北)人,官至滁州参军。诗风清浅而少雕琢,以五律居多,著有《逍遥集》。
8、潘 翼 宋代学乾,字雄飞,青田人。贯穿诸子百家,著九域赋、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王十朋自少从游,每叹不能竟其学。
9、潘季训(1521-1595)明代水利家,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以御史巡按广东,行均平里甲法。并曾四任总理河道,总结出一套治黄方法。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10、潘平格(1610-1677):明清之际思想家,字用微,浙江慈溪人。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真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11、潘柽章(1626-1663):明清之际学者,字圣木,号力田,吴江(今江苏)人。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12、潘 耒(1646-1708):清初学者,字次耕,又字稼堂,吴江(今江苏)人。师事顾炎武,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13、潘奕隽:清初书画家,平生著述甚多。所著《丛三松堂集》,遍诵艺林。
14、潘恭寿:清初画家,其族第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画家。
15、潘 韬 清代将领,吴川人。乾隆中任闽浙督标水师营参将,守护台湾有功,官至南澳镇总兵。
16、潘仕成 清广东番禺人,字德畲。好藏书。道光间辑刊《海山仙馆丛书》,首开于古籍之外,兼刻西欧翻译诸书之例。鸦片战争时曾聘请法国专家仿造西洋战船,向清廷报告,未被采纳。
17、潘龄皋 清末进士。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历官甘肃布政使等。
18、潘光旦(字仲昂,1899—1967年)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优生学家。江苏省宝山罗店镇人。主要从事社会学、优生学、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1913—1922年在北京清华留学预备班学习。1922—1926年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生物学、遗传学,获学士、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吴淞政治大学教务长、光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淞中国公学大学部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并讲授优生学、遗传学、家庭问题、心理学和进化论课程。1934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教务长、社会学系系主任。1952年任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第三室主任。他是最早发现家谱具有多元文化功能的大学者。他为了研究家谱,在住宅辟一室收藏家谱,静心研究,多日不出。有朋友说他喜欢读他姓家谱,而不修自己家谱,潘听了笑而不语,好事者送上槛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媚”。
19、潘世忠(1889--1930) 江苏青浦赵巷乡(今属上海市)人。中学毕业后,以勤工俭学赴法国深造,在飞行学校学习。以技术优秀获得法兰西国际航空联合会证书。回国后,任航空学校教官,兼任学校工厂厂长。潜心研制各种类型飞机。以自制飞机作飞行表演,为航空界人士所折服,系我国第一个驾驶自制飞机的人。1915年,在南苑航校研究设计的航空炸弹获得成功。1917年张勋复辟时,驾机讨伐,迫其投降。1920年1月,被任命为航空厂厂长。后以脑伤致疾卒。
20、潘德明 1908年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少年时寄居上海。是我国第一个以自行车和徒步形式进行环球旅行的旅行家,1930年在上海参加中国青年亚细亚旅行团,行至越南时只剩他子然一身,但他坚持不懈,乃以7年的时间,历经40余国,1937年7月返回上海。于1976年逝世,终年68岁。他有6位子女,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为大连人。
21、潘序伦(1893-1985):中国会计学家。江苏宜兴人。20年代,在上海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建国后,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名誉校长。著译有《会计学》、《审计学》、《劳氏成本会计》等。
22、潘梓年(1893-1972):中国哲学家。江苏宜兴人。抗战时期,在南京创办“新华日报”,任社长近十年。建国后,曾任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
23、潘 菽(1897-1988):中国心理学家。原名有年,曾用名淑,字水叔[菽],江苏宜兴人。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九三学社主要创始人之一。建国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24、潘汉年(1906112-1977414):江苏宜兴陆平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是左翼文化运动的创始人和***之一。长期领导敌区隐蔽斗争和统战工作,功勋卓著。上海解放后任常务副市长等职,协助陈毅市长为改造旧上海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蒙冤关押达二十余载。198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关于潘汉年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的通知》确认“他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久经考验的优秀***员。政治上对党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5、潘天寿(1897--1971) 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自署阿寿、雷婆头峰寿者、寿者,浙江宁海人。长期从事绘画活动和美术教学。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远师徐渭、朱耷、原济等,近受吴昌硕、黄宾虹影响,布局善于"造险""破险",笔墨有金石气,朴厚劲挺,气势雄阔,题识跌宕疏斜,有黄道周风。能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形成独自风格。又长于指头画。于画史、画论研究有素。作品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治印谈丛》、《潘天寿书画集》等。
潘姓姓氏源流 1、出自芈姓,[mǐ ]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2、出自姬姓,为周代周文王裔孙伯季之后,以邑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邑(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一带),其子孙遂以邑名为姓,称为潘氏。
3、出自姚姓,为上古舜帝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中国姓氏》载,舜帝生于姚墟称姓姚,建都潘(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后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北。商朝时,舜的后裔建潘子国,商末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为潘氏。
4、出自他族改姓:
①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②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③ 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潘姓。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 成功 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潘姓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 三国 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 时尚 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濬,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 历史 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濬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最新2007年百家姓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
潘姓历史名人
潘崇:春秋楚成王时太师,助楚穆王继位有功,被穆王封为太师,兼掌上环列之尹。
潘璋:干(今山东省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与下明代潘璋有别)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人,西晋文学家、名臣。善缀辞令,长于铺陈, 造句 工整,充分体现了太康文学讲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以在当时与陆机受到同样的推崇。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
潘综:晋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孙恩起义,与父骠路遇兵。兵砍其父,乃伏身保护,被砍四刀。一人曰:“杀孝子不祥。”于是父子俱得免。后官遂昌长。南朝宋元嘉间改其里名曰纯孝,免其家三世税租。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
潘美:大名(今属河北省)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
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
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
潘璋:字栗夫。金华人。明·成化八年进士。历任工部营缮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副使。曾往荆湖管理竹木证赋,政不苛而课入甚丰。提督学政,力崇正学,造就甚众。着意培养之合州士人邹知。后以刚直敢言驰名于世督修宋濂墓,并撰写墓志铭。卒于官,蜀士闻之,相率哭于三公祠下,且奉入名宦祠。
潘耒:江苏省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
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
潘自中:字时乂。宋代松阳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诬人,力雪冤案。
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浙江省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大理寺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四任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习知地形险易,成绩显著。著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
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省)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
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
潘平格:浙江省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
潘亦隽:江苏省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
潘作梅:字肖野,号戒平。清代乌程(今属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贡。官海宁学正。冷官二十年,不慕荣利。博学多艺,精 书法 。画山水得倪云林逸致。
潘祖荫:字伯寅。江苏吴县人。年十七应顺天乡试挑取誊录。年十九以其祖太傅潘世恩年八十赐寿恩赏举人。咸丰进士,光绪元年授大理寺卿,署礼部右侍郎。次年,署刑部右侍郎、补礼部右侍郎,兼署工部左侍郎。四年,调户部右侍郎,仍兼署工部左侍郎。五年,转户部左侍郎,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擢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调刑部尚书。著有《四本堂文集》二卷、外集二卷,诗无专集,《晚晴簃诗汇》自《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中录存二十余首。辑有《癸酉消夏南苑唱和集》一卷等。
潘宗耀:字绳武,号虹桥。清代永嘉人。嘉庆六年举人。历丹徒、江浦知县,士民爱戴。有《五梅一研斋诗钞》。
潘姓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年)始置郡。古荥阳在今河南荥阳东北,北魏移至今县。曹魏曾置荥阳郡。北齐为成皋郡。隋唐为郑州荥阳郡。此支潘氏为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之族所在。
广宗郡:东汉永元五年(93年)置县,治所在今河北威县东。隋仁寿元年(601年)避太子广讳,改名宗城。十六国后赵为建兴郡治;北魏为广宗郡治。此支潘氏,出自潘勖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广宗太守潘才。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205年)改秦三川郡治。治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隋有豫州河南郡,唐为洛州河南府,辖境都远小于汉河南郡。元为路,明为府。此支潘氏,多出自鲜卑破多罗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潘威。
豫章郡:楚汉之际始置郡。治南昌,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渐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钟陵县,又改为南昌。此支潘氏为潘崇之后。
2、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
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等。
1 百家讲坛百家姓潘姓
2 百家姓潘姓寻根溯祖
3 潘姓的来源介绍
4 潘姓取名男孩名字的方法
5 2017鸡年潘姓的男孩起名方法
绍兴潘氏,潘美后裔,支系
据《歙县迁苏潘氏家谱》引《徽州潘氏家谱》载:潘美灵柩葬于江南,潘氏始移家安徽婺源。潘氏家谱以潘美为立谱一世祖。至六世迁于歙县仁爱乡村,改为上下潘村。根据潘氏家谱旧谱——《徽州潘氏家谱》记载,旧谱创修于宋代,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两次重修。
河南荥阳郡,河北广宗郡,河南河南郡。
「潘」源出
1 「潘」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和《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邑于「潘」,其子孙以邑名为氏。2 出自「芈」,以字为氏。据《通志.氏族谱》及《潘岳家谱》载,春秋时楚之公族,潘崇氏也。楚成王时任世子商臣之太师。3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罗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潘」氏。
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山东、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九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堂号
黄门堂:西晋潘岳曾任河阳令、著作郎、给事黄门侍郎等职,故以其黄门侍郎之职称为堂号,又因其为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也称为“荥阳堂”。此外,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荣杨堂“、“承志堂”、“如在堂”、“花贤堂”、“笃庆堂”、“优肃堂”、“永言堂”、“司谏堂”、“春茂堂”、“花果堂”、“世德堂”等。
潘美:字仲询,大名人,为宋初名将。从石守信平扬州﹑定金陵﹑北伐太原皆有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封韩国公,卒谥武惠。
潘安:(?~300)字安仁,西晋中牟(今河南省中牟县东)人。美姿仪,出洛阳道,妇人尝萦绕投果。为文词藻绝丽,尤长于哀诔,有悼亡诗,为世传诵。后孙秀诬以谋反,族诛。亦称为潘河阳﹑潘安。
潘天寿:浙江省宁海人,当代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擅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熔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
潘姓是一个汉字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3位,潘氏在2007年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二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万,占全国人口总数048%。朝鲜半岛及越南亦有潘姓氏族居住。
潘姓的由来
(一)始于芈姓
源于芈(mǐ )姓,为春秋时楚国公族潘崇之后,以祖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689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其后代子孙以祖名为姓,称为潘氏。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
(二)以国为姓
以国名为姓,出于姬姓。毕公高的小儿子季孙封邑在潘。春秋后国灭,其子孙不以姬为姓而以国名为胜,奉季孙为潘姓始祖。又,番,邾国也。夫差取番者,番首姿,又音蒲。还音烦,音盘者即潘氏。
(三)源于姚姓
源于姚姓,是上古舜帝姚重华后裔,是以国名为姓。《史记》《中国姓氏》记载,舜帝生于姚墟,因姓姚,建都于潘地(今北京延庆)。后将潘地移至今陕西省兴平。商王朝时期,舜帝后裔建有潘子国,到殷商末期被周文王所灭,其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而姓潘。
(四)因地得姓
因地而得姓。水在河南,住在潘水边的人以水地名为姓。下雒城西南故潘城,有以地为氏者。
(五)鲜卑改姓
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 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湾省台中市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
(六)汉化改姓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今水族、京族、土家族、彝族、瑶族、仫佬族、回族、壮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潘氏族人分布。
潘姓的迁徙分布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
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省),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省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为汉寿(今湖南省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
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省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
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落籍当地。
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省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自治区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韩国潘氏的祖先都是从福建莆田迁过去的。由宋朝大理学家朱熹作序的《莆阳潘氏族谱》记载,潘源于唐仪凤二年入闽平乱,定居福建莆田;福建五世祖潘承叙自莆田迁北燕,承叙子潘处常迁江陵;处常子潘佑为南唐端明殿学士,因谏被南唐李后主处死,其四子文焕、文振、绶(文壮)、文亮入宋后,文焕官金紫光禄大夫、文振官银青光禄大夫,二人子孙迁居福州义序及闽侯瓜山等地;绶与文亮后9世有潘阜,迁高丽巨济,任高丽元宗和忠烈王时的左司议大夫、谏议大夫等职,受封岐城府院君,谥号文节,为韩国和朝鲜的潘姓开祖,现有后代10万余人。 潘基文的堂兄、世界潘氏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潘基秀不久前来中国参加世界潘氏宗亲联谊活动时表示,根据韩国巨济潘氏族谱记载,潘氏的祖先是宋朝前往高丽为官的潘文节、潘文壮兄弟,兄弟俩的父亲名字叫潘佑高丽末朝鲜初,潘氏族人从巨济分迁韩国光州、南平、岐城等地。潘阜六世孙潘忠、字平重,任工曹典书,是朝鲜开国功臣,封为海阳君,光州伯。潘阜谥号文宪。潘基文是文节公的26代孙,文宪公的20代孙。
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
当代潘姓的人口已达到620多万,列在全国第三十六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5%。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安徽、广东,这两省潘姓大约占潘姓总人口的22%,其次分布于浙江、广西、贵州、河南、江苏、四川,这六省又集中了40%的潘姓人口。安徽为当代潘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潘姓总人口的11%。全国潘姓的分布形成了南部粤桂、东部皖苏浙两块潘姓聚集区。
粤琼桂黔、云南东端、重庆南部、湖南大部、安徽大部、苏沪浙台、赣闽大部、湖北东端和西南端、内蒙古东北,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8%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8%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大约占了国土面积的192%,居住了大约64%的潘姓人群。在四川、云南大部、重庆的北部和西南、豫鄂大部、陕西南部、湖南东北部、赣闽南部、安徽北端、山东、河北东北、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吉林大部、辽宁,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05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7%,居住了大约28%的潘姓人群。
潘氏来源有两支。• 一支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将其弟“季孙”,封在“潘”这个地方,季孙的后代就以潘为姓氏,称为潘氏。 • 一支源出于芈姓:春秋时,楚国的潘 氏是楚国的王公贵族。 而在台湾,许多潘姓居民皆有原住民血统、甚至无汉人血统。此因早期汉人称原住民为“番”,再转为“潘”的缘故。潘姓原不是平埔族的名号,据传说潘姓的由来,是有位潘大老,从唐山来台湾平番(因是传说,所以没有明确的时间与姓名)。但其军夫,都是招募平埔族人,后来相处久了,大家产生了感情,潘大老就说你们也没有姓,不如就来跟我姓潘,大家同意了,这就是平埔族潘姓的由来。据说目前台北县石门乡老梅、苗栗、屏东、埔里与我们北投潘姓的平埔族人,都是同一因缘而姓潘的。资料来源: 潘:南北两大渊源 在中国民间,潘姓,一直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姓氏,历史上的著名美男子潘安,"步步生莲花"的绝世美人潘妃,乃至专门跟杨家将作对的潘仁美等,都是老少咸知的著名人物。历史悠久的古姓 这种现象,当然也间接说明了潘姓的古老。实际上,潘姓的确是一个其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姓氏,早在三千年以前的春秋时代,就有人开始以潘为姓,并且,潘姓的始祖,还是出身光彩夺目的周朝王室。 关于潘姓的姓源,《姓纂》上面是这样记载的:"周文王后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有广宗,河南两望。" 毕公,就是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被他当天子的兄弟武王封在毕地,也就 是现在陕西省长安和成阳以北的一带。后来,他又让自己的儿子季孙食采于潘,于是,后来周文王的这一支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纷纷以国为氏,统统都姓了潘,潘姓的最早发源地,当然也是在陕西的北部。大约四、五百年以后的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又有人以潘为姓,这是根据《姓氏寻源》的记载。《姓氏寻源》上是这样说的: "楚公族芈姓之后,以字为氏,潘崇是也。" 这一支潘氏,很显然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代,他们的发源地,大致是在今安徽、江苏、浙江一带。 分别发源于中国南方和北方的两支潘氏,姓源虽然看起来有所不同,但认真推溯起来,根本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后代。因为,周文王固然是黄帝的姬姓嫡裔,而楚国所出的芈姓则是传自黄帝之孙颛顼,在血统方面实际上同出一源,没有太大的分别。潘姓多源于楚国 不过,后世却有许多人认为,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源自南方的楚国,《通志氏族略》就是采认这种看法的,该书指出:"潘氏,楚之公族,未详其始……晋亦有潘父,恐自楚往也。" 《通志》所持的这种看法,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历来在古藉上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古人,几乎统统都是楚国的人物,譬如,《史记》所提到过的潘党和潘尪,就全是楚国的大夫。所以,如果说以后中国的潘姓主要是曾经在春秋时称霸的楚国的后代,应该也是未尝不可。 潘党和潘尪,是最早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著名人物,不但证明了潘姓的古老,也留给了后世子孙无尽的光彩--潘党,是楚国的大夫,也是一名勇猛的战将,据传,他与养由基练武不辍,深受楚王的激赏,曾经赞美他们说:"君有二臣如此,何忧于战!" 潘尪,则是曾经为楚庄王出奇计破灭庸国的大将。汉晋间人才辈出 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士,譬如,三国时代东吴的名将潘浚和潘璋,就是千百年来民间所熟知的人物--潘浚曾经为孙权大破五溪蛮,信赏必罚,获虏数万,使得事变自此衰弱,与蜀、魏鼎足而三的孙吴得以无后顾之忧;潘璋,则曾屡平寇盗,领兵数千而所在常如万人,大家都熟知的《走麦城》的故事中,关公父子就是被潘璋所捉并加以杀害的,后来,平剧里还有另一出《活捉潘璋》的戏,演的是开公显圣,潘璋被活捉的故事,当然,这根据的也是《三国演义》,与事实并不相符,因为,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潘璋建此大功之后,曾被封公,荣华富贵了一辈子呢! "貌比潘安",是大家都懂得应用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姿容美好的男子。这位潘安,就是晋代的大才子潘岳,因为他的字为安仁,所以才会被唤作潘安,结果,后来潘安两个字反而比他的原来名字要响亮些。这位历史上出了名的男子究竟是美到什么程度,后人很难从文字上的形容揣摩出他的实际容貌,但是据传他常常挟弹出洛阳道,妇女见到了都联手萦绕,并投之以果,则当时他以美貌风靡女性的情形,实在不难想见。后来,有一位诗人杨亿也曾写诗形容当时的情形说:"犹记潘郎掷果时"。绝世才华潘安仁 实际上,潘岳之所以留名于史籍,并不仅仅是由于他的美姿容而已,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绝世文学才华。他的文章文辞艳丽,与当待的陆机、谢灵运、及颜延之齐名,现在一般人常用的《赋闲》一词,就是出自他所作的《闻居赋》,大诗人骆宾王还作词赞美他是"潘、陆词锋络绎飞"呢! "潘"这个字,是由一个"番"字加上水旁组成的,所以常常有人会对姓潘的人开玩笑说,他们的祖先一定是住在水边的潘人。实际上,潘姓是最正统的黄帝后裔,已如上述,然而,到了南北朝的时期,却的确有外族冒姓为潘,所以此后的潘姓,也有一小部份并非黄帝的后代。这段记录是见诸《魏书官氏志》的:"改破多罗为潘氏"。 宋代的大将潘美,也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人物,不过大家对他的印像都不好,把他列入"坏人"之林,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在著名的"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扮演的是反派的角色,处处跟杨家过不去的缘故。山东日照潘氏字辈:“廷远兆(昭)维(惟政)月(明)广(光星)培锡延贵希”。 山东诸城潘氏字辈:“远兆维月光继”。 山东青岛潘氏字辈:“立新维孝友”。 山东惠民、河北枣强潘氏字辈:“宗昌建德洪书增佃”。 山东聊城潘氏字辈:“尚文大福廷金臣悦子立”。 山东沂南潘氏字辈: 乾派:“远振立一放须兆为月光”; 坤派:“玉秀松竹”。 山东五莲潘氏字辈:“锡远兆维月”。 山东曹县潘氏字辈:“赵尚守志常崇善逖乃昌”。 山东潘氏一支字辈:“有承兴业广恒聚立义昌谨怀先兆远洪台庆云章”。
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十二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二。�
寻根溯源 潘姓起源有四:1、出自芈姓,以字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颛顼后裔陆终生有六子,第六子名季连,赐姓芈。周成王时,封其后裔熊绎在荆山建立荆国,公元前七四零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武王,他的儿子于公元前六八九年改国号为楚,称楚文王。据《姓氏寻源》和《潘氏家谱》及《史记·楚世家》所载,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受封为太师,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潘姓因此而来。2、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让其子伯季食采于潘(今陕西西安、咸阳一带),子孙以邑为氏。3、出自姚姓。舜之后有潘国,以国为氏。4、出自他族改姓。A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鲜卑破多罗氏为单姓潘。B清康熙末年,台湾岸里大社(今台中神岗)酋长阿穆归顺清廷,被赐姓为潘;光绪时,台湾高山族相率归化清廷,也被赐姓潘(这也就是台湾高山族人大多姓潘的重要原因)。C其他一些少数民族如满、水、京、蒙、土家、彝、瑶、仫佬、回、壮、布依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潘崇。楚成王时,潘姓中有名为潘崇者曾为太子商臣之老师,在楚成王预谋另立太子时,潘崇极力支持太子商臣,并成功地使之继位为楚穆王。潘崇因助商臣继位有功,被封为太师,楚穆王并且还把自己任太子时的财产全部赐给他。从此潘姓在楚国成为有势力的家族。后人念潘崇兴潘姓有功,便尊他为潘姓的得姓始祖。这种观点,其正确性可能是相当高的,因为古籍中出现的春秋时代的潘姓人氏,几乎都是楚国的人物。� 繁衍播迁 春秋战国时,潘姓主要在今湖北省境内发展,此后,有向山东、湖南迁徙的少数潘姓人。汉时,有潘姓北迁至荥阳中牟(今属河南)的,至三国时发展兴旺而为荥阳郡一大望族,以东汉献帝时尚书左丞潘勖为始祖。东汉灵帝有潘乾因仕宦而迁江苏溧阳,此地以潘乾为始祖。吴国有右将军潘璋由发干(治在今山东冠县)而迁建康,而吴国还有浏阳侯潘氵睿,为汉寿(今湖南常德)人,而孙权妻潘夫人为浙江会稽人,这说明在三国以前,潘姓已播迁于上述地方,其中以中牟潘姓最为兴旺,晋时,潘勖之裔孙潘才因任广宗太守,而落籍广宗(今河北威县),后又发展成为潘姓历史上第二大郡望,此期亦有潘姓人播迁广东。北魏时,破多罗氏改汉姓潘,并逐渐在洛阳形成潘姓的第三大郡望,其开基始祖为潘威。此期潘才的八世孙潘绍业因任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落籍当地。唐初,陈元光父子开漳,有河南固始人潘节随其入闽。此期潘绍业的曾孙潘求仁因任杭州刺史而定居当地,其间并有移居陕西的潘勖的后人兴旺发达起来,而江夏(今湖北武昌)的唐秘书监潘肃仁自称是汉寿潘氵睿的后裔,由此可见,自东汉末至唐朝,潘姓从中牟望族中又衍分出许多支脉,而潘威的后裔则从洛阳望出,又兴盛播迁于怀朔(今内蒙古固阳)、陕甘等地。豫章潘姓兴盛于唐代,至五代南唐时成为当地名门望族。宋时有潘节后人迁广东、云南。元明清时,潘姓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如今,潘姓人分布广泛,尤以广东、江苏、安徽、内蒙古、河南、四川、湖北、浙江等省区多此姓。上述八省潘姓约占全国汉族潘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
郡望堂号 潘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的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1、荥阳郡,治所在荥阳(今属河南);2、广宗郡,治所在广宗(今河北威县);3、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4、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南昌)。
堂号:“承志”、“如在”、“花贤”、“笃庆”、“优肃”、“永言”、“司谏”、“荥阳”、“黄门”、“春茂”、“花果”等。�
宗族特征 1、汉代以后,潘姓的知名人士不绝于史书,堪称济济多才,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者就有二百多人。2、潘姓外表多俊秀。西晋潘岳以“美姿容”著称,潘妃以妖艳著称,喻男人英俊有貌比潘安之喻。3、潘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江苏溧阳潘姓一支字行为:“忠武贲威,峻卿辅乾,程皓策楚。”又浙江新昌潘姓一支字行为:“炳其宣慈,承先继泽。”
名人精粹 潘璋:干(今山东冠县)人,三国时东吴名将,关公父子败走麦城后,被潘璋所擒。潘岳:中牟(今属河南)人,西晋文学家、名臣。以“美姿容”著称,在文学方面,长于诗赋,文词华靡,与同时代的文学家陆机齐名,其《悼亡诗》为世传诵,明人辑有《潘黄门集》。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学上与潘岳齐名,世称“两潘”,其诗注重词藻,多应酬赠答之作,明人辑有《潘太常集》。潘美:大名(今属河北)人,北宋名将,在灭南汉、南唐、北汉时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辽,潘美因指挥失当,使名将杨业陷敌牺牲,而受降级处分。潘阆:大名人,宋太宗时进士,其诗词笔调清新,往往有出尘之语。潘大临:黄岗人,宋代诗人,与弟大观皆以诗名,有《柯山集》遗世。潘翼:青田人,宋代学者,学贯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门。潘季驯:浙江乌程(今吴兴)人,明代著名水利家,四任总理河道,先后达二十七年,有《两河管见》、《宸断大工录》、《河防一览》等。潘之恒:歙县(今属安徽)人,明代文学家,撰有《叙曲》、《吴剧》等剧评,并有诗集《涉江集》。潘柽章:江南吴江(今属江苏)人,明末清初学者,著有《国史考异》,顾炎武推其精审。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强调在日用实际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浑然一体”、“见在人心”的理论,著有《求仁录》。潘耒:江苏吴江人,清初学者,博涉经史及历算声韵之学,曾参与纂修《明史》。潘亦隽:江苏苏州人,清初画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钧、潘奕荫、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画家。潘天寿:浙江宁海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布局善于“险、破险”,笔墨有金石味,朴厚劲挺、气势雄阔,融诗、书、画、印于一炉,亦能人物,并长于指画。著有《中国绘画史》、《治印谈丛》等。潘汉年:江苏宜兴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曾长期在上海从事
征集关于潘这个姓氏由来资料
本文2023-10-27 20:44: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4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