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际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及著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明清之际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及著作,第1张

明朝部分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学家: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数学家: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数学家:程大位——《算法统宗》

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

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学家:俞宗本——《种树书》

植物学家:马一龙——《农说》

植物学家:屠本畯(jun)——《闽中海错疏》

此外,还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清朝部分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历法和数学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我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

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发扬了我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中国学者曾长期苦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数学工作者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嘉怯邺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

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邹伯奇在当时很简陋的条件下,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摄影机的最早制造者,他写过对古代所谓“格术”和关于“取景器”的光学论文。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用镜取火,受到启发,制成了“取景器”,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快门和底板,而发明了摄影机,他自拍的一张照相底片一直保存到现在,目前在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广州市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自摄的一张照片。在欧州,1839年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邹伯奇的发明较之欧洲只晚了几年时间。他发明的科学仪器有一些还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如在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市博物馆还保存和陈列有他发明的“日夜晷”和“七政仪”等。“日夜晷”是在白天利用日光照射投影,晚间利用节气和星宿位置来确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他利用这种办法推算出《广州日夜晷运行时刻图》。“七政仪”应称“太阳系表演仪”,是由他制作的我国早期表演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一种天象仪器。它的制作,是我国科学家把哥白尼学说予以实际运用的首创。这种仪器由一个四足圆盘底座和太阳系各星球的模型两部分构成,圆盘中心直立一金属轴,上端安一大圆球表示太阳;在“太阳”下面安有八个环套在轴上,各环外各水平面上接装一金属杆,末端各垂直向上安装星球模型。各模型可以绕轴旋转,直观地表演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八个圆环的支杆上各有一组星球,中间有一个大球表示“行星”,大球周围的小球表示“卫星”。这架“太阳系表演仪”以形象的实体表现了天体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在我国近代史初期对于破除“天动地静”、“天圆地方”、“日月众星皆斜绕大地(地球)而行”,以宣扬“天尊地卑”的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辑录以介绍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译文进行直接的配合,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宿儒阮元、戴熙等的上述谬说。此外,邹伯奇尚制作有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球”或“浑天象”)为自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二架天体仪。这架天体仪体积不大,设计精巧,连底座在内通高不过50公分,从结构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与南怀仁所制作的那一架不同。

邹伯奇还精于测地绘图,在这方面“尤多创解”,他的家乡南海县的县志地图都是他“手定义例”,被评为“跬步密测,密合无憾,虽以西人为之微妙不是过也”。

同治三年(1864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以伯奇专精数学,特荐于朝,请置之同文馆,以资讨论”,清廷命地方官咨送邹伯奇到北京任职,邹伯奇“坚以疾辞”。与此同时,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两江总督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内设学堂,“请伯奇以数学授生徒,属前任督学刘熙载致意”,邹伯奇还是拒绝征调,一直家居养母,坚持清贫生活,直到几年后去世。

邹伯奇的著作稿经其后人整理成《邹征君遗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测量及经史等,范围广泛。

齐彦槐 (1774—1841)

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读书聪敏,下笔成章。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次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苏金匮县知县、苏州府同知、知府。任职间,专心为民谋利,民称“齐青天”。为了抗旱,深入民间采访,创造了提水抗旱的龙骨车和恒升车。又精心制成了一架天文钟——中星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能准确了解天上的星象位置和运行情况。时称为“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

郑复光(1780~)

中国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号浣香。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卒年不详。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他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他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 )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书中创造了一些光学概念和名词来解释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概念名词是错误的。《镜镜詅痴》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汪莱(1768-1813)

中国数学家。清代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出身贫苦,幼年读书不多,但刻苦用功,“不由师傅,深造自得”,终于博通经史及天文、数学。成年后以教书为业,与焦循、李锐共同探讨天文数学问题。1806年受聘负责测量六塘河入海口,供治河参考。1807年到北京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入国史治纂修《天文志》、《时宪志》等民用历书。因修书有功,1809年被选授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儒学训导(主管文教),直至早逝。著有《衡斋算学》7册(1796-1805)和遗稿《衡斋遗书》9卷,由学生夏燮整理后合刻刊行(见《衡斋算学遗书合刻》)。他的主要贡献有: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方程理论,提出高次方程正根的存在及数目问题和方程系数应具备的条件,当方程的根均为正根时,得到了与三次方程韦达定理一致的结果;系统讨论了球面三角形6种基本问题的求解,分别得出了有解和无解的条件;得到一系列组合公式。他还对勾股问题、p进位制等问题有创见,著有《递兼数理》、《参两算经》等专著。其中《参两算经》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篇专论P进位制的著作,意义深远。此外,为观测和修历需要,设计制造过浑天仪、简平仪、一方、勺漏等天文仪器。

李锐(1769~1817)

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后入阮元幕府,整理数学典籍。实际主持《畴人传》的编写工作。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还曾对多部历法进行注释和数理上的考证,著成《日法朔余强弱考》。

明朝部分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数学家: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数学家:程大位——《算法统宗》

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学家:俞宗本——《种树书》

植物学家:马一龙——《农说》

植物学家:屠本畯(jun)——《闽中海错疏》

此外,还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清朝部分:

历法和数学一一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我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齐彦槐(1774—1841)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读书聪敏,下笔成章。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次年中进士。

郑复光(1780~)中国清代科学家。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汪莱(1768-1813)中国清代数学家。

李锐(1769~1817)中国清代数学家。

说到家谱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家谱其实是一个人家里的根源,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当然了,小编也是看到现在有很多的人为了能够弄清自己家庭的根源,会不顾一切的去寻根缘,去找到很多有关自己家族的事情,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中国姓氏家谱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到底中国的姓氏发展经历了哪些过程呢?

家谱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关于家谱的起源时间问题,学术界大致有宋代起源说、战国秦汉起源说、周代起源说、殷商起源说等四种,虽然起源时间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已有文献作为立论的基础。其实家谱的起源可能要更早。(友情提醒文章字数比较多,看完大概需要十分钟。)

1

家谱的滥觞

最早的家谱很可能出现在大禹时期。我们知道,大禹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社会的创建者,也是王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这一时期,由于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王位的传承不再与贤能与民意相关,而是取决于血缘关系,于是血统的纯净、王族成员血缘关系的亲疏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家谱的诞生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司马迁在《史记》的《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等篇目中,较为详细地记录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国王室自始祖以下的历代世系。《史记》中世系追溯到的最早人物是黄帝。《五帝本纪》起自黄帝,《夏本纪》的前溯也至黄帝止,这与司马迁所说的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相一致,表明司马迁所依据的谱牒资料的终极追溯人物应该就是黄帝,所追溯的时代就是黄帝时代。这与后代家谱往往追溯至黄帝的做法也是相符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最初的家谱记载的世系应该始于黄帝时代,换句话说,最早的家谱可能出现于距黄帝时代不久的某一时期。

口述家谱

黄帝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代,这一时期的历史并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只有一些口耳相传的传说。没有文字,那么最早的家谱就应该是口述家谱。口述家谱就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将家族的世代谱系传承下来。关于口述家谱的存在,可以从少数民族的习俗中得到印证。在中原建立元王朝的蒙古人就有口述家谱的习惯,蒙古人有保存祖先的系谱、教导出生的每一个孩子知道系谱的习惯。这样他们将有关系谱的话语作为氏族的财产,因此他们中间没有人不知道自己的部落和起源。据说成吉思汗就能将自己黄金家族的世系背诵二三十代。

口述家谱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中是极为普遍的,有些民族为了便于记忆家族世系还实行了父子连名的取名习俗。所谓父子连名就是父亲的名字的末位(或二位)音节与儿子名字的首位(或二位)音节相同。采用父子连名的民族一般没有文字,世系都要依靠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记录,而使用连名,一方面便于记忆背诵,另一方面也便于辈分的确认,与中原地区家谱中的字辈谱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绳家谱

在文字产生以前,先民们使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称为结绳记事。使用结绳的方法来记载世系,记录家族内成员的情况,便是结绳家谱。结绳家谱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锡伯等民族中都曾采用。如在满族祭祀的神灵中,有位佛托妈妈,意思是柳枝娘娘,也尊称为子孙娘娘,是赐福降子的尊神,满族大祭的第三天晚上要为佛托妈妈举行单独祭祀。祭祀中的佛托妈妈是一个黄布制成的口袋,因袋口用布带抽紧而呈上尖下圆的形状,俗称妈妈口袋。口袋中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俗称子孙绳或长命绳,绳上系有代表家族成员的小物件如五彩布条、小弓箭等。子孙绳平时不打开,装在布袋里供着。等妇女生小孩时,将布袋打开扯出子孙绳,悬挂在屋里。如果生的是男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一个小弓箭、小筐、小篓什么的,意思是男孩长大成人之后,不忘祖上的武功;如果生女孩,则在子孙绳上系上一条红布条,意思是表示吉祥如意,女孩子长大贤淑温柔。直到小孩满月之后,才能将子孙绳收起,重新装进布袋里,放回原处供奉起来,让其继续享受人间烟火。满族人通过这根索绳可以记载辈数、每一代有多少男女,而且还以此寄寓对后世子孙的希望。子孙绳越长,系物越多,则表示子孙繁盛,子子孙孙,绳绳相继。佛托妈妈的子孙绳实际上正是结绳家谱。

甲骨文家谱

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家谱从口耳相传的口述家谱及结绳记事家谱阶段步入了文字记载的实物家谱阶段。中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家谱便是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商代甲骨文家谱,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实物家谱。我们知道,甲骨文主要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情况,因此也被称为卜辞,但其中也有一些记载着人物世系的内容,这些记载了同一家族多代人名字的甲骨文就被称为甲骨文家谱。

说明:殷商牛骨刻辞

(骨版记录的是殷商贵族日常生活行事和天文气象等有关资料。在殷商甲骨刻辞中,一般记载的是占卜、祭祀、狩猎等活动;也有的骨版包含家族世系人名的内容,相当于带记事功能的甲骨文家 谱,可以说这是历史最悠久的实物文字家谱。)

根据对现有甲骨卜辞的研究,共有三件甲骨卜辞可以被认为是家谱。一件收于《殷契卜辞》,序号209;一件收于《殷墟文字乙编》,序号4856l一件收于《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序号1506。其中《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506号卜骨收录了儿氏家族11代13个人名,其中父子关系11人,兄弟关系2人,是现存最完整的商代家族世系。据考证,这份《儿氏家谱》刻于3200多年前的武丁时期,谱中的名字均不见于商代先公先王谱系,表明这些人可能并非是王室成员。这就证明了早在3000多年前,王室之外的显贵家族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家谱。

金文家谱

商代晚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实物家谱,这就是金文家谱。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此所谓的金文家谱也就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家谱。

周代以后,人们普遍在青铜礼器上铸刻铭文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这些铭文一般先叙述祖先的名字及美德、功勋,然后是铸器人的名字,涉及到家族世系的比较多,因此金文家谱屡见不鲜。

西周时期确立的宗法制度是一种建筑在血缘关系上的等级制度,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记载血缘关系亲疏、嫡庶长幼的家谱在周代得到了很大发展。周代家谱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史官修谱的制度,设立专人负责周天子王室家谱的记录与管理。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小史是掌管谱牒的官员,专门负责定立王室的世系、区分王室成员的长幼次序与嫡庶亲疏,遇到有祭祀还要告诉周王其祖先的忌日和名字。各诸侯国也都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诸侯国王室的谱牒和家族事务,如楚国就设置了三闾大夫之职,专门负责楚国王室的家谱记录与管理。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就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掌管楚国王族昭、屈、景三姓的谱牒。国家还设立官员负责卿大夫谱系的记录和管理,这个职位叫做太史。

随着家谱的发展,周代还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谱学著作,其中最重要的是《世本》和《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世本》记录了自黄帝至春秋战国历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姓氏起源、世系源流、迁居本末、生前创制、谥号及其他事迹,是一本万姓统谱式的谱牒著作,被誉为中国最早的谱牒著作,是具有里程碑性质的谱学著作。《世本》分为《帝王谱》《诸侯谱》《卿大夫谱》《氏姓篇》《居篇》《作篇》《谥法篇》等十五篇。其中《作篇》中记载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发明了琴,伯夷发明了打井,杜康发明了酿酒,蚩尤发明了用金属制造兵器等等。《帝系篇》是专门记载文字产生以前的传说时代血缘系谱的谱牒著作,实际上记载了黄帝的谱系,在这一谱系中共有男性38人,女性13人,记载内容特点鲜明。尽管这一谱系的可信性值得怀疑,但在谱学发展史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传为荀子编修的《春秋公子血脉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谱为名的宗族史籍,其血脉二字,形象地揭示了家谱作为血缘系谱的特点。尽管此书如今已佚,但却是后世家谱称谱的滥觞。

2

魏晋隋唐——家谱的兴盛期

魏晋隋唐时期是中国家谱发展的繁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家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当时从选官到婚姻,都要以家谱为凭,家谱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家谱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国家设立了谱局和谱官,专门从事谱牒的编修和保管工作。魏晋南北朝的谱局收藏的是百家之谱。按照规定,凡是百官族姓撰修了家谱的,都必须呈送谱局,谱局的谱官对私修家谱加以考核、审定,然后收藏在谱局中,成为官方承认的官籍,称为簿状。而百姓家中所藏的家谱则是私书,称为谱系。官籍与私书可以相互校检,若私书有滥,则纠之以官籍;官籍不及,则稽之以私书,以确保家谱的可靠性。

家谱受到如此重视,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从东汉以来,一些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形成强大的势力,长期把持中央和地方的要职,如袁绍、杨震都是一门四世三公,其结果使门第观念开始形成。曹魏建立后,在选官制度上推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将各地人物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以备朝廷选拔官员之用。由于评定人物等级的中正都是由各地世家大族的人担任,结果原本应该以德、才为考核标准的评定变成了以门第高下为评定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加速了门阀士族势力的形成。

门阀士族所拥有的特殊地位使得对门第的追逐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人们都以士族为荣,想跻身士族,甚至连皇室也不能免俗。

庶族要想成为士族,就要采用合族通谱的方法,也就是或用权势胁迫或金钱收买士族成员,把自己与士族合为一族,把自己的家族加到士族的家谱中,以达到成为士族的目的。例如彭城刘氏是当时著名的大士族,南朝刘宋的皇帝虽然也是彭城人,但却是庶族,与彭城刘氏并没有关系;但宋文帝为了攀上士族的身份,强迫属于彭城刘氏的大臣刘延孙与自己合族,让自己的儿子与刘延孙序亲。因为是皇帝要与自己合族,刘延孙也没有办法,只得接受。又如北魏太武帝的外祖父杜豹死在濮阳,要改葬到邺。杜豹是魏郡庶族,魏太武帝嫌不光彩、没面子,就从杜姓士族中找了京兆杜铨负责迁葬的事,葬事结束后,魏郡杜氏也就与杜铨合族,成为了士族。

然而,世家大族并不愿意让低门第的家族有机会分享他们的特权,于是他们想尽办法,在士族与庶族之间建立起一道难以逾越的等级鸿沟,而家谱则成为他们维护等级门第的有力武器。

在编修家谱以维护门第的同时,士族对试图伪造家谱以混入士族的行为也进行了坚决的打击。当时一些庶族为了提高门第而不择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伪造家谱、冒充士族。梁武帝时,尚书令沈约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曾经提到,当时有钱人往往行贿以求变更谱牒,大概花一万钱左右就可以修改谱牒。当然,这样做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被发现,就要受到严惩,直至死刑。南齐时,王泰宝向当时的谱学名家贾渊行贿,买袭琅琊王氏谱,企图以篡改家谱的手段把自己的家族加入当时江左第一高门琅琊王氏的家谱中,结果被琅琊王氏成员、尚书令王晏告发,贾渊被捕入狱,并差点被处死,只是由于贾渊的儿子向齐明帝叩头求情,叩得头破血流,齐明帝才免他一死。后唐时,名门柳膺将有关证明文书卖给同姓人柳居则,不料东窗事发,虽然幸运地遇大赦免于死刑,但罢官罚钱,搞得声名狼藉,可谓得不偿失。

由于谱牒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谱牒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称为谱学。魏晋时期最著名的有贾氏谱学与王氏谱学二家。当时,人尚谱系之学,家藏谱系之书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尤其是上流社会,人人都必须精通谱学,不然的话,无论是官场还是一般的社交场合,都将寸步难行。魏晋南北朝时,社会上的避讳之风盛行,日常交流时如果触犯对方的祖、父的名讳,对方就会当场嚎啕大哭,让人下不了台,就连皇帝也要小心,不能轻易触及别人的家讳。史载北齐孝昭帝高演,聪敏过人,与人交往,一旦知道了别人的家讳,就终生不会误犯。皇帝尚且如此,其他人更要小心,而要做到这一点,精通谱牒是十分必要的。刘宋时的谱牒名家王弘,是王氏谱学的创始人,他能做到日对千客,可不犯一讳,被当时的人们传为佳话。是否精于谱学,对于官员的任职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南齐时,齐武帝拟用萧鸾任吏部尚书,征询原吏部尚书王晏的意见,王晏回答:萧鸾的才干是合格的,但他不熟悉谱牒,恐怕不能担任这个职务。齐武帝只好作罢。陈朝时,陆琼任吏部尚书,人人都认为他非常称职,理由就是陆琼详练谱牒。

由于家谱如此重要,因此家谱的编修受到极度重视,以至于魏晋南北朝时编修的史书也留下了家谱的印痕。《魏书》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人,如同家谱一般。《宋书》、《南史》、《北史》等也有类似情况。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嘲讽《魏书》、《北史》是代人作家谱,王鸣盛则称《南史》不过是六朝人家传一部耳。

唐朝是官修家谱最发达的王朝之一,政府设立专门机构先后组织编修了数部大型谱牒著作,著名史学家郑樵曾说:谱系之学,莫盛于唐。其实,唐代之所以多次编制官修谱牒,其原因也还是出于对门第的追逐。

唐朝建立时,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士族的政治特权已经开始失去,但是士族依然享有很高的社会声望,势力犹存。唐朝的建立主要是依靠关陇士族的力量,但关陇士族的声望门第远不如山东士族,为了提高关陇士族的门第,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命令高士廉等编撰《氏族志》。高士廉等人很快就收集家谱,考订世系,将天下士族定为九等,修成《氏族志》。当唐太宗翻开《氏族志》时,不由大为生气,原来被列为第一等的仍是山东士族清河崔氏。震怒之下,李世民对高士廉等人训斥道:我今特定族姓者,欲崇今朝冠冕,何因崔干犹为第一等?……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受到训斥的高士廉等终于明白了今日官爵的含义。修订后的《氏族志》将出身关陇士族的皇族列为第一等,将外戚列为第二等,山东崔氏只得屈居第三了。

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朝廷又下令编撰《姓氏录》。提议编撰《姓氏录》的是当时的宰相李义府,并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原来李义府与武则天都是庶族,《氏族志》中没有他们的家族。新修的《姓氏录》将后族武姓列为第一等,其余的以官职高下为等级标准,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升为士族,士兵以军功升到五品的亦可人流。李义府通过《姓氏录》如愿地使自己成为新士族,但过于宽松的标准使大批庶族都升为了士族,因此《姓氏录》受到山东旧士族的抵制,他们根本不承认《姓氏录》的权威性,嘲笑其为勋格,甚至以名列《姓氏录》为耻。

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门阀制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大批旧士族成员被杀,所谓天街踏遍公卿骨,就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在这一过程中,谱牒也遭到焚毁,荡然无存,唐末五代之乱,亡失旧谱,上世次序不可复知。魏晋以来以维护门第为主要任务的官方谱学正式消亡了。

3

宋代以来家谱的普及和平民化

在关于中国家谱起源各种观点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起源于宋代。持这一观点的人之所以会置魏晋隋唐时期大量关于谱牒的记载而不顾,坚持把宋代作为家谱的起源,有他们一定的道理。其实,我们现在的家谱确实是与宋代的家谱一脉相承的,而与魏晋隋唐的谱牒没有太多的传承关系。这一点,从现在存世的家谱大都起源于宋的事实可以得到证明。

宋代的家谱是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唐末五代的战乱使原来记载士族门第高下的谱牒都化为灰烬,而在战乱中崛起的新贵往往因为自己原来的门第并不高,也不愿提及自己的先祖,重修谱牒。因此从五代以后,人们对自己的世系已经搞不清楚了。五代时,后唐宰相豆卢革有一次问侍中郭崇韬:汾阳王(指郭子仪)是代北人,你祖居雁门,是不是他的后人?郭崇韬回答:谱牒在战乱中丧失了。曾听父亲说过,距汾阳王已经四代了。可见郭崇韬当时已经无法确认自己是否是郭子仪的后代了。

由于没有谱牒的记录,家族的世系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人们对自己的父祖兄弟还能知道得清清楚楚,但是自己的祖先就不知道了;对家族中世系稍远一点的亲戚也有些分不清了,不知道相互间是什么关系,甚至不知道是不是有血缘关系,正如宋代大理学家张载所说:谱牒又废,人家不知来处,无百年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这种情况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于是编撰家谱又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宋代的时候,社会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士庶之际,实自天隔的局面已经不存在,社会上不再有士族与庶族的区分,官员的选拔也与门第没有关系,不需要再查看谱牒,因此,宋代家谱的编撰宗旨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魏晋时期,编撰谱牒的主要目的是维护门第,由于门第与选官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也参预其事,官府组织编修谱牒。关注的重点在于尊祖敬宗收族,在于鼓吹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道德教化功能。由于与选官没有关系,官府自然不再过问,因此宋代以后都是私人自行修谱,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

纂修宗旨的不同,也影响到了编撰的体例。魏晋隋唐谱牒的重点在于对门第的标榜和维护,记载的内容包括姓名、官爵、生卒年、婚姻、迁徙、居住、支系、坟墓等情况,尤其对地望、家世、官爵和婚姻记载得最详细,在婚姻状况中还要记载岳家的门第。宋代的家谱主要是为了尊祖敬宗收族,记载的内容主要有祖先、世系、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尤其是与子嗣和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得最为详细,如义子、赘婿、继嗣、兼祧等情况都记载得一清二楚,而原本在魏晋隋唐受到重视的岳家的门第家世则一般不记录。

由于把家谱视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的工具,宋代士大夫对新修家谱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许多著名的士大夫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洵、黄庭坚、文天祥等都曾亲自主持家谱的纂修,欧阳修和苏洵还创立了新的谱例,提出了家谱的编修原则和具体方法,他们创立的私家谱法,成为后世家谱典范,对私修家谱的繁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欧阳修和苏洵新编的家谱,都采用了小宗之法,也就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的始祖。之所以只记载五世,与隋唐以前的谱牒都已经遭毁有关,五世以上的世系,实际上已经不大可能考订清楚了。加之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很少有家族能够保持世代富贵,追溯过多很可能会遭遇到几世贫贱的难堪局面,未免脸上无光。当然,也有的家族采用大宗之法,追溯数十代。

虽然宋代开始纂修的新型家谱与政治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修谱可以起到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目的,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私修家谱,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当时私修家谱的发展。

4

明清时期家谱数量的大增

进入明清以后,统治者继续积极鼓励家谱的纂修,康熙、雍正都曾号召纂修家谱,地方官员也热中于劝说百姓编修家谱,这使得家谱数量大增,甚至达到了没有无谱之族的程度,纂修家谱成为家族生活的头等大事。清代不仅汉人修谱,满人也对修谱十分积极,由于清政府规定满人袭爵、出仕都要查验家谱,因此满人修谱的积极性甚至比汉人还要高。与宋代的家谱相比,明清时期的家谱体例更加完善,记事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伦理教化的功能。家谱的内容一般包括祖先名字、世系、事迹、官职、得姓源流、迁徙情况、祠堂坟墓、族规家训、人物传记、艺文著作等。

随着修谱的普及和人口的增加,明清时期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统谱,其世系的可靠性往往难以确认。这种通谱联宗的风气,与当时修谱过程中喜好依附名人的做法有很大的关系。与宋代家谱基本上都采用小宗之法不同,明清家谱大多采用大宗之法,追溯世系动辄几十世,往往将历史上的本姓将相名人一网打尽。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利用通谱冒认名门大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明代太仓孔渊是孔子的五十三世孙,他的父亲曾任元朝的通州税监,孔渊曾任太仓学官,他的儿子孔克让、孙子孔士学都是读书人,是个书香门第。不过到孔士学时,家境已经很贫困了,有个常州的孔姓富人,想与他通谱,被孔士学拒绝了。但孔士学死后,家人因为贫困难以生存,就把家谱以一船米的代价卖给了那个富人,那个富人就这样摇身一变成了孔子的后裔。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也记载了一件借助通谱冒认名门的事:吴中有吴姓为让王之裔,然贫落不能支。又一吴,其起家甚微,而其姊归申相公,因得官鸿胪,骤为富人,浮慕让王,与通谱牒。旧吴反事之为尊行,过从甚昵。时相公堵李为奚谷者,作诗嘲之云:‘太伯之吴非此吴,圣贤不认认佣奴。只因太伯年深远,要认当朝申姊夫。一还有一个姓林的人,因为祖上出身寒微,深以为耻,竟冒认北宋著名诗人林和靖为高祖,并自己编造了一些名字,作为自己的祖先,而将自己原来的身世一笔抹去。但是,林和靖终身并未娶妻,隐居西湖孤山,以植梅养鹤为乐,世称其梅妻鹤子,史书上记载得明明白白,此人乱认祖先,结果被世人传为笑谈。不过,这些冒认名门的人采用的还算是和平手段,历史上还有为冒认名门而引发的惨案。曾有一个叫孔之仙的人,想冒充孔子后裔,自称是孔子四十九代孙,结果孔氏族长孔砒认为他属假冒,因此拒不承认孔之仙的圣裔身份,孔之仙恼羞成怒,竞将孔王比等一家11人杀害,制造了一起惨绝人寰的大血案。

由于人们常常以通谱、联宗甚至冒认名门望族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有一些贫困的文人竟然专以伪造谱牒为职业,他们事先将各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都开列出名单,当有人要他们纂修家谱时便根据需要将这些名人编人家谱。最早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名叫袁铉,袁铉读过很多书,但家里很穷,无法生活,就以帮人编撰家谱为生。不过,编造假家谱的做法倒也不是从明清才开始的,《梁书·侯景传》里就有类似的记载。侯景原本是北魏的一名戍卒,因为作战有功升为将领,后来投降梁,但不久又起兵叛乱,一度自立为帝。侯景称帝后,他的大臣左仆射王伟请他设立七庙,侯景不懂,就问:七庙是什么意思?王伟回答:天子要祭七世祖考,所以要设七庙。王伟向侯景要他七世祖先的名字,侯景回答:我只知道我的父亲叫侯标,前面几代就记不清了。侯景的党羽中有人知道侯景的祖父叫侯周,但其他几代就没有人知道了。结果王伟就为侯景杜撰了世系,以汉朝司徒侯霸为始祖,晋代名士侯瑾为七世祖。其实,南朝的几位开国皇帝大多出身寒族,他们的祖先世系也都是在称帝后编造的,如南齐高市萧道成和梁武帝萧衍,都说是汉朝相国萧何的后代,并说萧何的七世孙是西汉御史大夫萧望之,萧道成是萧望之的十八世孙,萧衍是萧道成的族侄,不过这二个世系经考证后也被证明都是假的。这种做法的流毒很广,现在存世的明清家谱中,唐宋以前的世系中常常可以看到不少名人,许多就是这样编造出来的。

5

改革开放以来家谱的复苏和变革

新中国建立后,家谱的纂修出现了一个停顿期,除了1950年、1951年还有少量在建国前已纂修完成的家谱付印外,长达数十年的时间内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当推翻三座大山的口号响彻云霄的时候,在中国历经了千年风霜雪雨洗礼的家谱不幸被贴上了封建的标签,戴上了宗法制度帮凶的高帽成为了革命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不要说家谱的续修,就是收藏家谱也被视为是对封建主义的怀恋而受到严令禁止。上海图书馆的家谱收藏为国内外之冠,然而,这些今天被视为珍宝的藏谱,当初却是上海图书馆的已故馆长顾廷龙先生带人从废品回收站和造纸厂的纸浆池边抢救出来的,而且还要打着保留批判封建主义材料的旗号。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解放,对家谱的态度也从昔日的偏激走向公允,家谱记录家族历史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加之数十年的停顿也已经使家族世系面临着失忆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重修家谱的呼声渐起,一些地区陆续开始有了零星的修谱活动。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升温和名人家谱的不断影印出版,使得人们对家谱的认同不断强化,而日益增多的海外游子寻根问祖的行动也对重修家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修谱之风终于开始复苏,一大批新修的家谱陆续问世,中国的家谱纂修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一些新修的家谱也被烙上时代的印迹,出现了新的变化。虽然绝大多数新修的家谱还是延续传统的形式,但也有部分家谱开始使用新的名称。一种是套用村志的名义,名为村志,实为家谱。如《古山志》,实际是胡氏家谱;《俞溪头志》,实际是俞氏家谱;《下徐店村志》,实际是徐氏家谱。这些村志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属村志范畴,一部分就是家谱。还有一种是用家族史或姓氏史的形式出现,如《赵氏志》《郭氏史略》《程氏史稿》《枫川陈氏族史》《中国吴氏通书》等。

在内容与谱例上,新修家谱也有不少变化。如传统的家谱是以父系世系为轴心的,而新修家谱中比较注意男女平等,世系排行中女儿也能入谱,如果是独生子女,女儿也作为世系传人记录。另外,在编撰体例上,部分新修家谱开始受到地方志体例的影响,诸如组织机构、医疗卫生等内容在家谱中也有出现。

在宣城这座皖南小城上,有着许多散发着浓郁古朴气息的村落。这些村落有着独特的韵味,多为徽派建筑,传承了历史和建筑之美,宣城里的村落有龙川、查济、江村、黄田、_头村、尚村等。

1、龙川

龙川是宣城境内唯一的一座5A级景区,龙川溪绕村东流,汇入登源河,形成古徽州最秀美的村落水口。清明节前这里成片的油菜花绽放,美不胜收!没有无人机可以登上村子对面的观景台一览全景。胡氏宗祠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内部木雕“四和图”(和谐、和顺、和美、和鸣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奕世尚书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典型代表。

2、查济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一座夹在黄山与九华山之间的古老村落,是宣城、黄山、池州三座城市的交接处。有人说这里是黄山脚下的世外桃源,也有人说这里是皖南最后的处女地,还有人说这里是故乡的原风景,这里就是画家们心心念念的查济。

查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至今仍是全国保存面积最大的古村落和古建筑群。没有江浙沪古镇的过度开发,皖南的古村镇更好的保留了当年的面貌,游人的到访也并没有过多的改变小镇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潺潺而过的溪水里洗涤衣物,去明清时期的老宅子里喝一碗豆浆,上山采摘今年的新茶,或者下到田间,开始新一天的劳作。

3、江村

江村自隋末唐初建村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明清极盛时常住人口超过八万,号称“小杭州”。当地人写诗赞美道“金螯古迹八朝留,村容美景似杭州。三潭印月侪聚秀,文昌宝塔若雷峰”。历史上的江村曾有过8座祠堂、5座庙宇和18座牌坊,现在保存下来的仅剩3座祠堂和2座牌坊(江氏宗祠、明孝子江文昌公祠、溥公祠、父子进士坊。其它还存有一些名人的故居“三堂一墅两居”(进修堂、茂承堂、笃修堂、黯然别墅、江冬秀故居、江泽涵故居。

江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村古建筑群也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拾级而上,山顶修建了一处简易的观景台,可以眺望江村全景。

4、黄田

在安徽泾县境内的最高峰黄子山下,黄田古村落安静的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凤子河与马冲河的交汇,让整座村子的轮廓呈现出一艘大船的模样。全村以朱姓为主,与南宋大儒朱熹同宗共祖,明朝万历年间迁徙至黄田,以“黄田”为号,后世称“黄田公”。黄田的洋船屋因“孝”而建,清道光年间的黄田盐商为了让自己行动不便的母亲看到外面的新鲜世界,专门修建了这座酷似轮船的房子。热播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让更多的观众知道了这座千年古村落,电视剧中由王凯饰演的宋运辉的老家就是在黄田取景,也吸引了很多游客慕名而来。5、_头村

_头村位于绩溪县家朋乡,建村于明洪武二年,已有600余年的历史。古民居沿溪两岸依山而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当地俗语“_头_,上床三档_”是对这里地貌的最精妙的描述,行走其间真是三步一道坎,五步一石阶,据说有的家里上床还得爬台阶。清明时节油菜花盛开,吸引众多游人,村外有两个观景台可以拍摄壮观的画面。_头村也是皖浙天路(家荆公路的起点,这是华东地区海拔最高、驾驶难度最大的盘山公路。

6、尚村

尚村内有“十姓九祠”且保存完好,是皖南罕见的多姓氏千年古村。这里是家朋摄影小镇的核心区,村外的梯田上春天油菜花盛开,秋天植满了向日葵,夏日的池塘里荷叶连天。村内古民居保存完好,还有各种传统匠作技艺的展示,秋天到来的时候,这里还有传统的“晒秋”农俗。自驾游可以直接开车至村子里面的停车场,从停车场上山,山上开辟了两个观景台。

一、现在的安徽省宣城市宣州狸桥镇在中国古代那个时期最繁荣

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

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 敬亭山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来,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岩,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绩溪自古属徽州,其名人一般不归类于宣城名人,此顺带介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二、狸桥有些什么故事

宣州区的狸桥镇因镇上的狸头桥而得名。

该桥为石桥,位于镇北的小河上。据唐志记载,石桥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2-600年)。

徐氏迁居狸桥后,其始祖万三修桥于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0年),后人善安修于明代前期,载明成化志。迨嘉靖庚戍(1550年),徐云冈重建,万历庚戍(1610年),徐蒋山率子正茂、侄正芳重修。

关于狸头桥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最初,狸桥河上没有桥,水也不大,通常都淌水而过。

一年春耕时节,一个伙计过河到街上的铁匠铺为主人家打耕田的犁头,因地多,打的犁头也多。伙计在归时遭遇大雨,水涨得很快,他背着犁头行动不便,被大水卷走了。

后来主人为了纪念他,就发动群众修建一座石桥。在桥即将建好时,一位路过的老人听了村民的故事后用一只漂亮的狸猫祭奠此桥。

该桥最初被命名为“犁头桥”,后来就逐渐演化为“狸头桥”了。狸头桥下的小河汇云山之溪水而入固城湖,历代以来船舶均自固城湖沿河而达桥下,因此,水路可通达各地,可谓“北连淳邑近,南接宛溪通”。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为治理沿湖水患,将各小圩联成大圩,并修筑了联圩北埂,从此船只便不能驶入小河了。现狸桥《徐氏宗谱》中载有十四首描写狸头桥的诗,为明代徐氏儒生所写,大都为赞美修桥给人们带来的交通上的方便,彰扬修桥人的功绩为后人所铭记,其中徐蒋山的七律最有代表性:“驱石为梁盖世功,宛溪仗此八垓通。

渊远派发云山远,浩荡波流环海同。宣志留名三翰墨,淳湖接壤一帆风。

今人殚述前人事,回忆南唐古道崇。”。

三、想知道宣州区狸桥镇的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气候气象,经济现状,

安徽省宣城市狸桥镇位于皖东南天目山余脉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结合部,区域面积228平方公里,人口62万,他东与浙江毗邻,北与江苏南京接壤,是宣州的东北门户、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60公里,与318国道及宣城市区相距40公里,省道宣宁线穿镇而过,可通航长江,直抵芜太运河,水陆交通便捷。

古老的吴楚文化润泽了这块平凡而神奇的土地,自春秋战国,这里便是商品集散地、是皖南至苏南地区重要的通商口。悠久的“神仙洞”,更是狸桥风雨变迁的见证。

这里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狸桥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秀丽宜人的南漪湖、固城湖犹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她的南北两翼。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灰石、方解石、高岭土,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矿藏,广袤山场盛产桃、李、中草药,广阔的水域丰产银鱼、青虾、中华蟹。

改革开发以来,狸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电话区号:0563 邮编:242047

四、宣城市狸桥镇父亲杀害儿子的事件201499

狸桥街道某建筑板材店内高朋满座,店主老王的儿子小王因吸毒被强制戒毒一年,今天中午要从戒毒所释放回来,亲戚朋友都来放炮冲喜。

老王和老王的妻子带着5岁孙子一直在路口翘首以盼,5岁的小孙子今天特意穿上了新衣服,拉着奶奶的手,不停的问奶奶:“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好想爸爸。”去戒毒所接小王的车子终于回来了,门口顿时炮声隆隆,小王被大家簇拥着回了家!因为小王吸毒,老婆已经和他离婚,老王的妻子一个星期前就为小王收拾房间,换上崭新的被褥,迎接洗心革面归来的儿子!跨火盆,洗澡,换衣服,开席!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席间大家都对小王能够成功戒毒表示祝贺,因为小王今年才25岁,年轻人难免走错路,能改了就好,小王的母亲看到儿子回来,一家团圆,想到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也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中午吃过午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打牌,叫小王一起玩玩,小王说,一年没看见儿子了,想带儿子去高淳吃肯德基!5岁的儿子非常高兴,拍手欢呼,蹦蹦跳跳的和小王一起去了高淳! 下午4点半,老王的妻子在隔壁邻居家唠嗑,说“儿子带着小宝去吃肯德基怎么还没回来,儿子和儿媳妇离婚后,小孙子一直是我带,突然一下子离开我几个小时,我还真不习惯呢!”隔壁的大妈笑着说道:“你儿子一年没回来,带小宝出去玩玩也是补偿他,你就放心吧!”话音刚落,看见小王独自归来,老王的妻子问道:“怎么就你一个人回来,小宝呢?”小王看了一眼自己的妈妈,无所谓的一摆手说道:“看着烦得很,杀了!”王大妈以为儿子和自己在开玩笑,一巴掌拍在小王的肩膀上:“你这孩子,我和你说正经的,这种玩笑不能开,小宝呢,他还小,路上车子多,不能让他一个人乱跑!”小王两手一摊,耸了耸肩膀,说:“杀了啊,已经死了!”王大妈看到儿子那认真的眼神,顿时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颜色煞白,颤抖着指着小王,想问什么,可嘴巴张开就是问不出来!隔壁的大妈也着急了,问小王:“小王啊,你可别开玩笑了,你到底把小宝弄哪里去了啊,不要吓你妈妈了!”小王有些不耐烦的说到:“要我说多少遍,已经死了啊,埋都埋掉了!”王大妈这才意识到儿子不是和自己在开玩笑,是说的真的,一下子犹如晴空霹雳在脑中炸响!眼泪鼻涕横流,噗通一下跪在自己的儿子面前:“儿子啊,你不要吓唬妈妈,你把我的孙子弄哪里去了啊!”小王冷漠的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母亲,说到:“真的杀了!看着他烦的很!我就在路上把他扔塘里了,他还想从水里往上爬,我就捡了几个石头把他砸死了!后来想想怎么也是我儿子,我就把他捞起来,用草盖着,用了一个大石头压起来了!”说完转身回了自己的家!王大妈听到一半已经晕了过去!隔壁的大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连忙帮忙叫救护车,帮忙打110! 狸桥派出所的民警赶到,此时小王还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在家弄吃的!问清小王作案地点,民警马不停蹄赶到作案地点,果然发现了小孩子的尸体!在场办案人员无不凄然泪下!自此,释放回来不到6个小时的小王,又被带上手铐直接押送至宣城! 老王看着儿子被逮走,眼神空洞的坐在门口,眼泪不停的流下!王大妈醒来以后,撕心裂肺的一直在哭:“我上辈子作了什么孽哟,怎么就生了这么个畜生哦!前几年拿剪刀捅自己的老子,现在杀了我的小孙子!我这是作了什么孽哟,要这样报应我?!”哭的嗓子嘶哑,直到发不出声! 今早6点,我起床去街上吃早点,路过王家,王家依然亮着灯,不时仍然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五、宣城市狸桥镇父亲杀害儿子的事件201499

狸桥街道某建筑板材店内高朋满座,店主老王的儿子小王因吸毒被强制戒毒一年,今天中午要从戒毒所释放回来,亲戚朋友都来放炮冲喜。老王和老王的妻子带着5岁孙子一直在路口翘首以盼,5岁的小孙子今天特意穿上了新衣服,拉着奶奶的手,不停的问奶奶:“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好想爸爸。”去戒毒所接小王的车子终于回来了,门口顿时炮声隆隆,小王被大家簇拥着回了家!因为小王吸毒,老婆已经和他离婚,老王的妻子一个星期前就为小王收拾房间,换上崭新的被褥,迎接洗心革面归来的儿子!跨火盆,洗澡,换衣服,开席!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席间大家都对小王能够成功戒毒表示祝贺,因为小王今年才25岁,年轻人难免走错路,能改了就好,小王的母亲看到儿子回来,一家团圆,想到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也流下了幸福的泪水!中午吃过午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打牌,叫小王一起玩玩,小王说,一年没看见儿子了,想带儿子去高淳吃肯德基!5岁的儿子非常高兴,拍手欢呼,蹦蹦跳跳的和小王一起去了高淳!

下午4点半,老王的妻子在隔壁邻居家唠嗑,说“儿子带着小宝去吃肯德基怎么还没回来,儿子和儿媳妇离婚后,小孙子一直是我带,突然一下子离开我几个小时,我还真不习惯呢!”隔壁的大妈笑着说道:“你儿子一年没回来,带小宝出去玩玩也是补偿他,你就放心吧!”话音刚落,看见小王独自归来,老王的妻子问道:“怎么就你一个人回来,小宝呢?”小王看了一眼自己的妈妈,无所谓的一摆手说道:“看着烦得很,杀了!”王大妈以为儿子和自己在开玩笑,一巴掌拍在小王的肩膀上:“你这孩子,我和你说正经的,这种玩笑不能开,小宝呢,他还小,路上车子多,不能让他一个人乱跑!”小王两手一摊,耸了耸肩膀,说:“杀了啊,已经死了!”王大妈看到儿子那认真的眼神,顿时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颜色煞白,颤抖着指着小王,想问什么,可嘴巴张开就是问不出来!隔壁的大妈也着急了,问小王:“小王啊,你可别开玩笑了,你到底把小宝弄哪里去了啊,不要吓你妈妈了!”小王有些不耐烦的说到:“要我说多少遍,已经死了啊,埋都埋掉了!”王大妈这才意识到儿子不是和自己在开玩笑,是说的真的,一下子犹如晴空霹雳在脑中炸响!眼泪鼻涕横流,噗通一下跪在自己的儿子面前:“儿子啊,你不要吓唬妈妈,你把我的孙子弄哪里去了啊!”小王冷漠的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的母亲,说到:“真的杀了!看着他烦的很!我就在路上把他扔塘里了,他还想从水里往上爬,我就捡了几个石头把他砸死了!后来想想怎么也是我儿子,我就把他捞起来,用草盖着,用了一个大石头压起来了!”说完转身回了自己的家!王大妈听到一半已经晕了过去!隔壁的大妈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连忙帮忙叫救护车,帮忙打110!

狸桥派出所的民警赶到,此时小王还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在家弄吃的!问清小王作案地点,民警马不停蹄赶到作案地点,果然发现了小孩子的尸体!在场办案人员无不凄然泪下!自此,释放回来不到6个小时的小王,又被带上手铐直接押送至宣城!

老王看着儿子被逮走,眼神空洞的坐在门口,眼泪不停的流下!王大妈醒来以后,撕心裂肺的一直在哭:“我上辈子作了什么孽哟,怎么就生了这么个畜生哦!前几年拿剪刀捅自己的老子,现在杀了我的小孙子!我这是作了什么孽哟,要这样报应我?!”哭的嗓子嘶哑,直到发不出声!

今早6点,我起床去街上吃早点,路过王家,王家依然亮着灯,不时仍然传出撕心裂肺的哭声。

谱牒学·谱牒学的形成和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谱学

宋代以后的谱牒学发生的变化,正如清人钱大昕所说:“五季之乱,谱牒散失,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 ( 《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郡望》),亦即官府主持修谱之事已不多见,而以一家一族修纂“私家之谱”为主。宋代族谱,以欧阳修、苏洵两家最有影响。苏洵《嘉祐集》载有《谱例》、《苏氏族谱》、《族谱后录》、《大宗谱法》、《苏氏族谱亭记》等篇,论述了谱学的起源、发展与衰落,从理论上提出了族谱的编修方法。欧、苏家谱体例重在图表的创新,都属五世则迁的小宗谱法。每图只谱五世,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五世以后,格尽另起。格式上,欧体是横行的,每图五栏;苏体是上下直行的,每图列五世。后人多以欧、苏谱例为法式编纂族谱。

宋代的其他一些学者也很重视谱牒。王尧臣《崇文总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设有谱牒类。郑樵撰《通志》,首著《氏族略》,对谱牒之学颇有创见。他还在《通志·艺文略》中,将史部分为十三类,谱系为其中之一;又把谱系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六种,共著录了一百七十部,二千四百多卷。从而对谱牒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编目,对后世著录谱牒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宋代,还产生了一种新的谱牒体裁——年谱,是按年月专

明清之际有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及著作

明朝部分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