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第1张

 诗句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出处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意思你们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我抚养你们便更加慈柔。

 全诗

 《送杨氏女》

 [唐]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全诗赏析

 此诗是韦应物诗作中较少见的写亲情的送别诗。杨氏女,指 的是韦应物的长女。她即将嫁入杨姓人家,身为父亲的诗人自是无限伤 感,心情异常复杂。但为女儿人生幸福的`考虑,诗人又千叮咛万嘱托,期 冀女儿在夫家恪守妇道,孝顺公婆,睦邻乡里,做一名识大体、有妇德的贤 妻良母。

 起首四句叙女儿出嫁时父亲的忧愁与伤感。“戚戚”,语出《诗经·大 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喻亲人离别之忧伤状。“悠悠”二字则 蕴涵两层意思,一是指遥远、久远,一是表忧愁思虑的样子。为何诗人整 日里忧愁伤感呢三、四两句给出了答案。原来是我心爱的女儿要出嫁 到远方了,身为父亲的诗人,该有多么的不舍与牵挂“女子今有行”,典 自《诗经·邶风·泉水》:“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此处用之,恰好契合了 送别亲人远行的此情此景

渔父 (4) (张志和·唐五代)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唐)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唐)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韦应物·唐)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汉上舟,沿洄安得住。

滁州西涧 (韦应物·唐)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调笑 (1) (韦应物·唐)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调笑 (2) (韦应物·唐)

河汉,河汉,

晓挂秋城漫漫。

愁人起望相思,

江南塞北别离。

离别,离别,

河汉虽同路绝。

东郊 (韦应物·唐)

吏舍踞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唐)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唐)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对秋山。

寄李儋元锡 (韦应物·唐)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唐)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 (韦应物·唐)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开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秋夜寄丘员外 (韦应物·唐)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三台 (韦应物·唐)

冰泮寒塘水渌,雨馀百草皆生。

朝来门巷无事,晚下高斋有情。

送杨氏女 (韦应物·唐)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唐)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

幽居 (韦应物·唐)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谁谓薄世荣。

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

《滁州西涧》这首诗是我们初中时期必须要学习的一首诗,而这首诗的作者也是需要我们去了解,他就是韦应物。那么,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人呢?

韦应物像

韦应物是我国唐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出生在长安,也就是如今的陕西西安。由于唐朝十分的重视文学,对于知识分子的仕途十分的关心。所以,怀有大才能以及大抱负的韦应物,在十五岁的时候,便已经进入了官场,成为了一名官员。

韦应物从十五岁就已经入朝为官,直至五十四岁才从官场上走下来,在朝为官近四十载。但是,韦应物在这四十年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两次失职。

第一次是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逃亡到了四川,而韦应物最终也流落失职。在失职的这段时间里,韦应物下定决心,努力读书。从而为韦应物后来写下诸多著名诗篇,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则是公元784年,韦应物被贬至滁州,在滁州担任一个闲官。也正是在滁州担任闲官的这段时间里,写下了《滁州西涧》这一首诗。此外,韦应物还写下了《调笑令胡马》这一首诗,表达了韦应物想要回家,但是却无能为力的思想感情。

韦应物是哪个朝代的呢?韦应物身处盛唐时期,不仅仅怀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并且也有很高的文学功底。才使得韦应物在诗人词人数不胜数的时代,得以成为一代著名诗人,被后人赞扬和铭记,千古流芳。

滁州西涧 韦应物

韦应物是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一生宦海沉浮,饱尝世间的磨难和疾苦,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韦应物的诗恬淡高远,尤其擅长描写景物和隐逸生活,《滁州西涧》就是韦应物写景诗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滁州西涧》诗书

韦应物的后半生在各地为官,他看尽了百姓的疾苦与当世的离乱,并致力于勤政爱民,但却杯水车薪,只能寄情于诗文,渴望隐逸避世。韦应物的这首写景七绝《滁州西涧》是在滁州剌史任上,出门游览滁州西涧时写下的。

这首诗描写的是暮春的景色,全诗大意为诗人独独喜爱长在涧边的幽草,而黄莺在树阴的深处啼鸣。傍晚时分,潮水上涨,春雨不停,西涧的水势越发湍急,本就荒凉的郊野的渡口,此刻完全不见人影,只有一只空舟随波逐流。诗中先是用绿草与鸟鸣勾画美景,彰显幽雅,进而表达诗人的恬适随性和悠然自得。而后写出春雨绵绵,荒津野渡的孤寂寥落,反衬出诗人此刻的心情,整首诗恬淡宁静,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诗中写的虽然是自然景物,但在诗人的点染下,整首诗却如同一幅意境幽深的精美画卷,字里行间透漏着作者的心绪和感情。关于这首诗隐含的意思,自古就有争议,有人认为表达的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文人高洁,也有人认为,诗中表达的是怀才不遇,不得其用的忧伤何情怀,至今没有定论。

韦应物送杨氏女

韦应物是唐朝著名的田园派诗人,他是诗文以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而著称,后人常以王孟韦柳并称。韦应物的人生际遇是非常波折的,他出身高贵,本为氏族之子,但却因安史之乱失去原有职位,并一心苦读,入仕为官。他关心民间疾苦,一生亲政爱民,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句为后世所传诵,韦应物《送杨氏女》便是其中之一。

韦应物《送杨氏女》诗书

韦应物大半生都在地方为官,他经常体察民情、了解百姓疾苦,个人感情也非常细腻,敏感多思。尤其是在看到百姓的疾苦、朝廷的腐败和当时社会的离乱之后,他更是抑郁难当,借诗抒情,寓情于景,消解苦闷。韦应物早年丧妻,只有两个女儿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非常深厚,这首韦应物《送杨氏女》就是送大女儿出嫁时,为了表达伤别心情的而作的诗篇。

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是,我每日忧郁而悲伤,因为女儿就要嫁到遥远的地方去了。今天她要远行成为新娘,乘坐着轻舟沿着江水逆流而上。你们姐妹两人自幼失去母亲,饱受苦楚,为此我更加珍爱、呵护你们,妹妹是由姐姐养育长大的,今日分别,两人哭泣不止。看到这个情景,我的内心非常难过,但是女儿大了就应该嫁人,不能挽留。你从小没有母亲的训导,我很担心你去婆家伺候婆婆的事情。还好你的丈夫家门风很好,能体恤包容你的不足。我一向安贫乐道,所以不能为你准备丰厚的嫁妆。希望你今后能够孝敬长辈,恪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得体。今天我们父女分别,再见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独处时我还能压抑自己的悲伤,但是临别时却情难自禁。回家再看见小女儿形单影只的样子,我不禁老泪纵横。

韦应物的这首《送杨氏女》言辞恳切,感情真挚,骨肉深情,令人动容,是难得的送别抒情佳作。

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出生于737年,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民族是汉族,祖籍是陕西西安。韦应物身为一位诗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篇。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滁州西涧》。而《滁州西涧》这首诗,我们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学习过。

韦应物的诗

《滁州西涧》韦应物这首诗的原文是:“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只是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但是却精妙无比。《滁州西涧》这首诗的译文是:唯独喜欢在溪边生长出来的葱葱郁郁的野草,以及那天天在树上啼叫得悠然婉转的黄鹂。春天的潮水姗姗来迟,还夹杂着许许多多的细雨,在荒废了的渡口,一个人都没有,只有一只小船停在中间。

滁州是我们今天的安徽滁州,而诗中所提到的西涧,就是滁州城西,人们称为上马河。韦应物在写《滁州西涧》的时候,当时正值他在滁州当刺史。由于自己担任的之时一个闲职,因此有很多时间去到野外郊游。而《滁州西涧》就是韦应物在郊游的时候,偶然写下的一首诗。

韦应物出来写下了《滁州西涧》这首诗之外,还写下了很多诗。韦应物的诗例如:《调笑令胡马》、《赋得暮雨送李胄 / 赋得暮雨送李曹》以及《赠别河南李功曹(宏辞登科拜官)》等等,都得到了许多文学家的赞扬,并且受到后人的推崇,将这些韦应物的诗都放到了教科书当中,教育祖国的花朵。

调笑令韦应物

《调笑令》是唐朝著名诗人韦应物所写下的词,而《调笑令》又被称为《调笑令胡马》。

《调笑令》诗画图

《调笑令胡马》原文是:“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而译文是:“有一匹胡马,被放逐到了遥远的燕支山下。这匹马在焉支山下的沙地与雪地上,用自己的蹄子不断地来回刨,孤独的在沙地和雪地上啼鸣。然后这匹马停了下来,四处张望,发现自己已经迷路了。而此时此刻,在这辽阔无比的草原,茫茫无边,天也已经快要黑了。”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象征。将在大草原当中迷惘无助的胡马,比作在戍边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是却终究没有变法来开便将,回到家乡的士兵们。

在《调笑令胡马》这首词当中,首先将大草原的风景描绘出来。然后细腻的描绘在大草原当中迷路了的胡马。将胡马的动作以及心理全部都详细的描绘出来,然后读者可以充分的了解到胡马的凄惨。然后通过胡马的凄惨,来表达出了戍边战事心中的悲凉与痛苦。

《调笑令胡马》韦应物这首词除了表述戍边战士无法回家,只能在边疆抗击外敌,还表达了韦应物自己因为被贬,只能在滁州这样一个小地方当一个县官。既无法施展抱负,又无法离开滁州,回到家乡,表达了韦应物心中无奈与悲凉。

《东郊》

作者: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

注释:

1、旷清曙:在清幽的曙色中得以精神舒畅。

2、澹:澄静;

3、虑:思绪。

4、霭:迷蒙貌。

5、庶:庶几,差不多。

译文:

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

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

嫩绿的杨柳伴随着春风荡漾,

苍翠的山峰淡化了我的思虑。

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

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

芳香的原野落着迷蒙的细雨,

宁静的大地到处是春鸠鸣啼。

本爱长处清幽屡次不得如愿,

只因公务缠身行迹十分匆促。

终有一日罢官归隐在此结庐,

羡慕陶潜差不多能得到乐趣。

赏析:

这是写春日郊游情景的诗。诗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

诗以真情实感诉说了官场生活的繁忙乏味,抒发了回归自然的清静快乐。人世哲,经验谈,话真情真,读之教益非浅。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可谓风景陶冶情怀的绝唱。

韦应物的诗

韦应物的诗

1、《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2、《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3、《赋得暮雨送李曹》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4、《闻雁》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5、《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6、《七夕》

人世拘形迹,别去间山川。

岂意灵仙偶,相望亦弥年。

夕衣清露湿,晨驾秋风前。

临欢定不住,当为何所牵。

7、《答赵氏生伉》

暂与云林别,忽陪鸳鹭翔。

看山不得去,知尔独相望。

8、《答郑骑曹青橘绝句》

怜君卧病思新橘,试摘犹酸亦未黄。

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

9、《答重阳》

省札陈往事,怆忆数年中。

一身朝北阙,家累守田农。

望山亦临水,暇日每来同。

性情一疏散,园林多清风。

忽复隔淮海,梦想在沣东。

病来经时节,起见秋塘空。

城郭连榛岭,鸟雀噪沟丛。

坐使惊霜鬓,撩乱已如蓬。

10、《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

梁王昔爱才,千古化不泯。

至今蓬池上,远集八方宾。

车马平明合,城郭满埃尘。

逢君一相许,岂要平生亲。

入仕三十载,如何独未伸。

英声久籍籍,台阁多故人。

置酒发清弹,相与乐佳辰。

孤亭得长望,白日下广津。

11、《道晏寺主院》

北邻有幽竹,潜筠穿我庐。

往来地已密,心乐道者居。

残花回往节,轻条荫夏初。

闻钟北窗起,啸傲永日馀。

12、《登宝意寺上方旧游》

翠岭香台出半天,万家烟树满晴川。

诸僧近住不相识,坐听微钟记往年。

13、《登楼》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14、《登楼寄王卿》

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

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

15、《调笑》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

16、《独游西斋,寄崔主簿》

同心忽已别,昨事方成昔。

幽径还独寻,绿苔见行迹。

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忧来结几重,非君不可释。

17、《端居感怀》

沈沈积素抱,婉婉属之子。

永日独无言,忽惊振衣起。

方如在帏室,复悟永终已。

稚子伤恩绝,盛时若流水。

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寂性常喻人,滞情今在己。

空房欲云暮,巢燕亦来止。

夏木遽成阴,绿苔谁复履。

18、《对残灯》

独照碧窗久,欲随寒烬灭。

幽人将遽眠,解带翻成结。

19、《对春雪》

萧屑杉松声,寂寥寒夜虑。

州贫人吏稀,雪满山城曙。

春塘看幽谷,栖禽愁未去。

开闱正乱流,宁辨花枝处。

20、《对雪赠徐秀才》

靡靡寒欲收,霭霭阴还结。

晨起望南端,千林散春雪。

妍光属瑶阶,乱绪陵新节。

无为掩扉卧,独守袁生辙。

韦应物 长安遇冯著

《长安遇冯着》

作者: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扬扬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

1、灞陵:即霸陵。

2、冥冥:形容雨貌。

3、燕新乳:意谓燕初生。

译文:

你从东方回到长安来,

衣裳沾满灞陵的春雨。

请问你来此为了何故?

你说为开山辟地买斧。

冥冥春雨百花淋雨开,

习习和风燕子新孵雏。

去年一别如今又逢春,

双鬓银丝添生了几缕?

赏析:

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着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

开头写冯着从长安以东而来,一派名流兼隐士风度。接着以诙谐打趣形式劝导冯着对前途要有信心。再进一步劝导他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乳燕焕发才华,会有人关切爱护的。最后勉励他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盛年未逾,大有可为。

全诗情意深长,生动活泼。它的感人之处,首先在于诗人的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对朋友充满热情。因此,他能对一位邂逅的失意朋友,充分理解,真诚同情,体贴入微,而积极勉励。诗在叙事中写景,借写景以寄托寓意。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委曲宛转,读来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

韦应物 送杨氏女

《送杨氏女》

作者: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注释:

1、永日:整天。

2、悠悠:遥远貌。

3、行:指出嫁。

4、无恃:无母。

5、令门:对其夫家的尊称。

6、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

7、居闲:平日。

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

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

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

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

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

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

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

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

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

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

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

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

悲哀泪水沿着帽带长流。

赏析: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自小相依为命,感情颇为深厚。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二女自然更加怜爱。在大女儿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爱,骨肉情,跃然纸上。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可作红衣千秋楷模。

 《送杨氏女》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韦应物。其古诗全文如下: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前言

 《送杨氏女》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是一首送女出嫁、表达自己伤别心情的诗篇。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相依为命。当大女儿出嫁之时,送其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此诗写得情真语挚,泪满诗行,愁惨凄恻,朴实无华,骨肉之情,跃然纸上。

  注释

 ⑴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姓的人家。

 ⑵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忧愁。

 ⑶行:出嫁。悠悠:遥远。

 ⑷溯:逆流而上。

 ⑸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

 ⑹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⑺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⑻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⑼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母亲的训导。

 ⑽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

 ⑾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⑿任恤:信任体恤。庶:希望。尤:过失。

 ⒀尚:崇尚。

 ⒁资从:指嫁妆。待:一作“在”。周:周全,完备。

 ⒂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礼节。

 ⒃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

 ⒄居闲:闲暇时日。自遣:自我排遣。

 ⒅临感:临别感伤。

 ⒆零泪:落泪。缘:通“沿”。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

  翻译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

 鉴赏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然而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的事。诗人忍痛告诫女儿到了夫家,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这是对女儿的一片殷殷期望。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早年丧妻,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

《送杨氏女》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这是一首送女出嫁、表达自己伤别心情的诗篇。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女相依为命。当大女儿出嫁之时,送其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此诗写得情真语挚,泪满诗行,愁惨凄恻,朴实无华,骨肉之情,跃然纸上。

送杨氏女⑴

永日方戚戚⑵,出行复悠悠⑶。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⑷。

尔辈苦无恃⑸,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⑹,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⑺,义往难复留⑻。

自小阙内训⑼,事姑贻我忧⑽。

赖兹托令门⑾,任恤庶无尤⑿。

贫俭诚所尚⒀,资从岂待周⒁。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⒂。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⒃。

居闲始自遣⒄,临感忽难收⒅。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⒆。[1]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⑴杨氏女:指女儿嫁给杨姓的人家。

⑵永日:整天。戚戚:悲伤忧愁。

⑶行:出嫁。悠悠:遥远。

⑷溯(sù):逆流而上。

⑸尔辈:你们,指两个女儿。无恃:指幼时无母。恃,是依靠的意思,以小孩对母亲有依赖感,所以又以代指母亲。

⑹幼为长所育:此句下有注:“幼女为杨氏所抚育”,指小女是姐姐抚育大的。

⑺结中肠:心中哀伤之情郁结。

⑻义往:指女大出嫁,理应前往夫家。

⑼自小阙内训:此句下有注:“言早无恃。”阙:通“缺”。内训:母亲的训导。

⑽事姑:侍奉婆婆。贻:带来。

⑾令门:好的人家,或是对其夫家的尊称。这里指女儿的夫家。

⑿任恤:信任体恤。任,任从,引申为宽容。庶:希望。尤:过失。

⒀尚:崇尚。

⒁资从:指嫁妆。待:一作“在”。周:周全,完备。

⒂容止:这里是一举一动的意思。猷:规矩礼节。

⒃尔:你,指大女儿。当何秋:当在何年。

⒄居闲:闲暇时日。自遣:自我排遣。

⒅临感:临别感伤。

⒆零泪:落泪。缘:通“沿”。缨:帽的带子,系在下巴下。[1] [2-3]

白话译文

我整日忧郁而悲悲戚戚,女儿就要出嫁遥远地方。

今天她要远行去做新娘,乘坐轻舟沿江逆流而上。

你姐妹自幼尝尽失母苦,念此我就加倍慈柔抚养。

妹妹从小全靠姐姐养育,今日两人作别泪泣成行。

面对此情景我内心郁结,女大当嫁你也难得再留。

你自小缺少慈母的教训,侍奉婆婆的事令我担忧。

幸好依仗你夫家好门第,信任怜恤不挑剔你过失。

安贫乐俭是我一贯崇尚,嫁妆岂能做到周全丰厚。

望你孝敬长辈遵守妇道,仪容举止都要符合潮流。

今晨我们父女就要离别,再见到你不知什么时候。

闲居时忧伤能自我排遣,临别感伤情绪一发难收。

回到家中看到孤单小女,悲哀泪水沿着帽带滚流。[3-4]

创作背景

诗人早年丧妻,留下两小女相依为命,父女感情颇为深厚。此时大女儿要嫁的夫家路途遥远,当此离别之际,心中自然无限感伤。然而女儿出嫁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临行前,诗人万千叮咛,谆谆告诫:要遵从礼仪、孝道,要勤俭持家。其殷殷之情,溢于言表。[2-4]

作品鉴赏

诗人的大女儿要出嫁,他的心情异常复杂,遂写了此诗。此诗是父女情的白描,是真性情的流露,令人读来感伤不已。

女儿即将远行,父亲心有不舍,却情难敌义。开头点明女儿将出嫁之事:女儿要嫁往夫家路途很遥远。作者的妻子死得早,女儿们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常言:宁要讨乞的娘不要当官的老子,又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一“苦”字说尽孩子们的不幸。念及女儿幼年丧母,自己一身兼父母之慈爱,当此离别之际,心中甚为不忍。但作者还算个好父亲,“抚念益慈柔”——加倍地疼爱她们,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大女儿大些,自动代替母亲承担起抚育小妹妹的责任,现在姐姐要出嫁了,姐妹情深,相互抱着痛哭不已,此情此景,苦不堪言。父亲毕竟是男子,自然要隐忍理智些,把满腹愁肠闷在肚里,女大当婚,岂能挽留。但女儿从小缺少内训——来自母亲的教育,以后怎么跟婆婆相处呵,未免牵肠挂肚。幸好所嫁的是户良善人家,他们的宽容,怜惜差不多可以减少过失吧,这是作者的自慰和希望。清贫和节俭本来就是作者所推崇的,因此没有顾虑嫁妆的丰厚完备。同样是自慰,也希望女儿不要责怪当父亲的没什么积蓄。作者吩咐女儿:要孝顺恭敬公婆,遵从妇道,仪容举止应随顺规矩。作者够细心的了。而此时离别,不知何年才能再相见。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嫁得远,就难得归宁一次。何况各家有各家的事,作者自身宦游,居处也不一定。女儿出嫁又不是突发事件,自己肯定是早有准备的,平居时也在尽量安慰排遣自己,但事到临头还是忍不住伤感一发难收。送罢大女儿,回来看见仍在哭着的小女儿,自己再也忍不住热泪,让它在帽带上任情地流淌。女大不中留,小女儿将来也会出嫁的,家中就剩下自己一个孤老头子了。一想到晚景凄凉,不禁潸然泪下。

这是一首送女出嫁的好诗。送女出行,万千叮咛;怜其无恃,反复诫训。诗人因为对亡妻的思念,对幼女自然更加怜爱。在长女出嫁之时,自然临别而生感伤之情。诗中说幼女与长女“两别泣不休”,其实父女之间也是如此。作者没有多写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是把更多的笔墨用于谆谆教导和万般叮咛:“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强忍住泪水说完这些,送走女儿才发现自己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只能与幼女相对而泣。一个情感复杂、无可奈何的慈父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全诗情真语挚,至性至诚。慈父之爱,骨肉深情,令人感动。“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两句,可作为嫁妆的千秋典范。[2-4]

      安徽除了被李白青睐的敬亭山和宣州谢朓楼,还有一座同样因为大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的琅琊山,以及这座山所在的同样因诗人名作而广为人知的历史名城——滁州市。本期给大家分享最早让滁州出现在诗词文化版图上的诗: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平起式七绝(折腰体)《滁州西涧》

        朗诵、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右下角的小黑点表示的,看看你是否能很快找到所有的入声字。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或者画一个空心圆),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或者画一个实心圆),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照片对照。

        我前两期关于安徽的分享跟随“一生低首谢宣城”的诗仙李白的脚步游览了安徽的名山和皖南的秀丽风光,尤其是李白最爱的敬亭山和他钟爱的城市——中国的“文房四宝之乡”宣城。我们也通过李白的诗了解了他的大偶像谢脁,和李白一起登上秋日的谢脁北楼欣赏了“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美景。在最后一期关于安徽的分享中,我要带大家来到另一座没有被李白青睐但同样因为大文豪的“全文背诵”名作而名扬天下的安徽名山——琅琊山,以及这座山所在的同样因诗人名作而广为人知的历史名城——滁州市。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那部曾经收视和口碑都爆棚的电视剧《琅琊榜》?这个电视剧之所以叫《琅琊榜》是因为剧中的琅琊山上琅琊阁锦囊中“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秘密是故事情节展开的最关键因素。电视剧播出后据说很多观众都很好奇这个在剧中一直非常神秘的琅琊山在现实中真的有吗?如果有的话琅琊山在哪儿呢?然后就有人发现现实中真的有琅琊山,而且还不止一座。经过网友们发挥福尔摩斯探案的本领推测,这座剧中的琅琊山最可能是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的那座琅琊山,然后大家就发现,这不就是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里所写到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的那座琅琊吗!这可正是我们下学期要学习的课文。这个发现让我非常开心,所以在关于安徽的第一期关于“安徽的名山”的分享中我特地把这座山留到这次单独讲。或许电视剧中的琅琊山只是小说作者海晏虚构出来的一个地名,但是他也说过《琅琊榜》中靖王与梅长苏的故事就是以司马睿和他的首席谋臣王导为原型的,所以这座离金陵不远的琅琊山是最符合故事情节的,难怪其他的琅琊山争不过它呢。据说《琅琊榜》热播期间,在许多地方都开始争抢琅琊山时,安徽滁州琅琊山就悄悄地把山上原本的“会峰亭”改成了“琅琊阁”。在被媒体发现后他们表示:在黄金周期间,很多游客都来琅琊山点名要找琅琊阁,最后他们找不到都很失望,所以才改了这个名字。虽然这显然是蹭热点,但如果人家《琅琊榜》剧组和原著作者不提出异议,似乎也无可厚非。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告诉我们,琅琊山在滁州的西南,“望之蔚然而深秀”,山上就有因欧阳修此文而闻名遐迩的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因此,毫无疑问的,欧阳修就是琅琊山和滁州的最佳代言人。

        安徽滁州的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唐代大历六年,滁州刺史李幼卿最先发现了这座风景秀美的山,他根据琅邪王司马睿曾率兵驻扎此山的历史而将它定名为琅琊山。琅琊山因盛产多种中药材而被人们誉为“天然药圃”,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皖东明珠”之美誉,境内有醉翁亭、琅琊阁、城西湖、无梁殿等古迹,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是皖东有名的历史胜境。其中无梁殿里的“马神龙鳞”石雕就很好地诠释了司马睿“五马渡江、一马成龙”的故事。

        琅琊山所在的滁州市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域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主体为长江下游平原区及江淮丘陵地区,因滁河也就是涂水贯通境内,古语“涂”通“滁”,所以叫“滁州”。滁州在安徽省最东部的苏皖交界地区,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主城遥望,先秦时期为棠邑之地的滁州大部分地区现在甚至是南京市的六合区,这也又一次说明了为什么南京老是被diss为安徽的“徽京”。滁州在隋唐之前主要是“淮夷”部族生活的地方,经过长期开发和征战,三国时设镇,南朝时建州,才逐步融入中原华夏文明,隋朝时这里才始称滁州。而它之所以出名,最主要就是因为以琅琊山为代表的山水之美吸引了众多诗人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词和文章,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欧阳修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和众多的文人名作一样,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被贬谪后的作品。宋仁宗庆历五春,范仲淹、杜衍、韩琦、富弼、吕夷简等人因推行“庆历新政”遭谗离职,一向支持并参与新政的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这已经是欧阳修第三次遭贬了,因而对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自言“世事渐懒由心衰”、“我从多难壮心衰”。另一方面,官场的倾轧也使他希望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因地处偏僻而民风淳厚,而且山明水秀、风光宜人,“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于是“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的欧阳修“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而滁州人民也“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滁州的青山绿水和这种“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生活涤除了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也给了他很多创作灵感。于是才有了“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醉翁陶醉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山水之乐”的绝妙文章。虽然“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但他把“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所以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也因此不同于很多诗人文人被贬后的充满愤懑不平的作品,欧阳修在这期间所写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著名作品都反映了他比较旷达的人生观。

        欧阳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间除了撰写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以外,还写了其他有关琅琊胜景的诗文约一百多首(篇),而且他的学生大才子苏轼又专为《醉翁亭记》和《丰乐亭记》书碑。之后宋代的曾巩、王安石、辛弃疾,明代的宋濂、文征明、王守仁等诗人、文学家、书画家、教育家都曾宦游或旅居于此,并作诗文以记其胜。所以无论是滁州还是琅琊山都是把欧阳修作为当地旅游的最大招牌的,琅琊山风景区的人文景点醉翁亭、野芳园、丰乐亭、同乐园、深秀湖也都出自欧阳修的文章,尤其是同乐园庭廊两侧镶刻了苏轼、苏唐卿、赵孟頫、文征明、祝枝山、董其昌等历代名家书写的《醉翁亭记》碑刻,置身其中,令游人叹为观止。

        不过饶是欧阳修和他的《醉翁亭记》如此大名鼎鼎,它的光芒也不会掩盖一首意境幽静隽永的七言绝句的风采,这就是我本期要给大家分享的主题诗——唐朝山水诗代表诗人之一的韦应物最为人称许的山水诗名作《滁州西涧》。

        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涧,山夹水也,就是指夹在两山间的沟。滁州西涧,顾名思义,就是滁州城西的山涧。至于它到底在哪里,是现在的哪条河,后面我再结合诗意详细给大家介绍。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韦应物。

        通过我上面两期分享大家了解到了李白的偶像大谢谢灵运和小谢谢朓,他们分别是山水诗的鼻祖和山水诗新境界的开创者。不过通常说到山水诗大家首先想起来的可能还是王维和孟浩然。韦应物则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一起被后人尊为“王孟韦柳”,可见即使是在唐朝那个诗坛群星璀璨的时代,韦应物的诗名也算得上是第一流的。他极善写景,其诗以“恬淡高远,云淡风轻”的隐逸之风著称,是文学史上的山水诗大家。然而令我十分吃惊的是,能写出第一流恬淡隽永之辞的大诗人韦应物,早年间竟是一个不学无术、仗势欺人、行己无耻、三观不正的恶少。

        这和他的出身密切相关。韦应物出身于关中望姓之首的韦氏家族,就是唐中宗李贤的皇后韦氏的那个家族。杜甫有一首《赠韦七赞善》诗曰:“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杜甫自己有个小注说:“俚语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说的就是住在城南的韦家和杜家权势高得离天只有一尺五。这和杜牧出身于杜家是一样的。韦、杜两家都是关陇大族,两大家庭在唐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领域,出将入相,荣宠至极。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统计,有唐一代韦家先后有十七人拜相,杜家有十二人拜相,风光无两,说他们两家“去天尺五”还真不是吹牛。韦应物的曾祖父韦待价做过武则天朝的宰相,再加上父亲在文人墨客中的声望,所以他自幼有恃无恐。十五岁便靠门荫入宫以三卫郎成为唐玄宗的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那时的韦应物可以说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嚣张跋扈,声色犬马,放眼全长安没有人敢说他的不是,就连官府也拿他无可奈何。我们从他自己的诗《逢扬开府》中即可窥见一二:“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骊山风雪夜,长杨羽猎时。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

         在接下来接近30年的时间里,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职守,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而空费俸禄自愧。晚年任苏州刺史时写的《寄李儋元锡》诗中的名联“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忧时爱民的仁者心肠满溢其中,感动着一代代的后世读者。沈德潜评此诗曰:“是不负心语。”也就是有良心的话。苏州刺史届满之后,韦应物没有得到新的任命,他为官清廉,一贫如洗,居然无川资回京候选(等待朝廷另派他职),只能寄居于苏州无定寺,不久就客死他乡,享年五十六。

         韦应物不仅是一个清廉爱民的好官,还是一个对妻子儿女充满了深情的夫君和父亲。妻子元苹与他相携相伴,同甘共苦十几年,遗憾的是在韦应物40岁那年不幸因病去世。韦应物伤痛欲绝,亲手为亡妻撰写了墓志铭,大破前人规制,用了大段的文字来诉说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和骤然天人永隔的悲痛绝望,其中“昧然其安,忽焉祸至,方将携手以偕老,不知中路之云诀”、“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和“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的句子,读来格外令人心中酸楚。除了墓志铭,韦应物还为亡妻写了十九首悼亡诗,可见韦应物对妻子的深情。清人乔亿评说:“古今悼亡之作,惟韦公应物十数篇,澹缓凄楚,真切动人,不必语语沉痛,而幽忧郁堙之气,直灌输其中。”这方韦应物为夫人元苹撰文并亲自书写的墓志目前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大女儿出嫁时他也充满不舍地写下了感人至深的《送杨氏女》。

         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是在唐德宗建中二年。他在滁州不到三年时间,在这里写下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占他全部作品(568首)的五分之一。他入选《唐诗三百首》的诗歌共有十一首,其中在滁州写下的就有六首。可见在滁州的作品是韦应物一生创作中最富艺术成就的章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评价韦应物的诗:“近岁韦苏州歌行清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人贵之。”苏东坡则说:“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髙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栁宗元发纎xiān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滁州西涧》正是韦应物高雅闲澹诗风的代表作。

         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诗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独怜”意思是唯独怜爱,“幽草”指的是幽谷里的小草,也有一个版本是“芳草”。“生”,也有另一个版本作“行”。“深”《才调集》中作“远”。“树”《全唐诗》中注“有本作‘处’”。“深树”指的就是枝叶茂密的树。这两句就是说:我唯独怜爱生长在这涧边的幽草,高处枝叶茂密的树丛深处黄莺在婉转啼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春潮”指的是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滁州所在的长江流域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这时候山涧里江水暴涨,会形成“潮急”的景象,称之为桃花汛。“野渡”就是郊野的渡口,“横”指随意漂浮。这两句就是说:“春潮带着暮雨湍急地流过来,郊野的渡口那无人的小船随着水流独自漂浮着横向江心。”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山水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静淡远的有韵之画。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韦应物这首七绝也完全可当此评。诗评家也多有此论,如清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中也说“一段天趣,分明写出画意”,清黄叔灿《唐诗笺注》: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所难尤在此种笔墨,分明是一幅画图。实际上后世也确实有不少人缘此诗作画。

        诗的前两句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这里幽草深树的绿与黄鹂的色彩相交织,山涧幽草的清静与黄鹂歌唱的的明丽相映衬,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清幽雅致的图画。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山间清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静,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品性,与诗人恬淡的胸怀正相契合,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向我们透露出诗人有一颗去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美景的诗心和一种闲适恬淡的心境。首句写的是静,次句则转而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关滑动,打破了首句的寂静和悠闲,也在诗人和读者静谥的心田荡起一层涟漪。而且这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视角转移,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的怡然自得。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中说:“先以‘涧边幽草’、‘深树黄鹂’引起,写西涧之景,历历如绘。”

        接下来两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写春潮雨急、野渡无人之景。暮春的山涧里原本就江水涨潮,傍晚时分又下起雨来,那江潮裹带着雨水水势顿见湍急,一路奔流而来,这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只有一只渡船横泊江边,随着水流随意飘荡。这里“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江潮和春雨的动态。结句用“无人”突出渡口的“野”,所描绘的意境相比前两句的闲适和恬淡似乎显出一丝荒凉,透出些许的忧虑和感叹。郊野渡口本来就有些荒凉凄清,此刻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愈发难觅人踪,只有孤零零的一叶空舟随波飘荡,横泊江流,难免让人生出孤单力薄,只能随波飘荡的无奈和怅惘。但诗人用一个“自”字,却似乎又有在这荒凉和忧叹之中亦能悠闲自得的淡然,就好像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样,是一种若有若无的孤独。

        实际上关于这首诗最大的一个争议正是这首诗是纯粹的山水小品还是在写景中蕴含着诗人的寄托。《千家诗》的编者,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谢枋得就认为:“幽草”、“黄鹂”,此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春潮带雨晚来急”,乃季世危难多,如日之已晚,不复光明也。末句谓宽闲寂莫之滨,必有贤人如孤舟之横渡者,特君不能用耳。也就是说这首诗蕴含着一种君子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清朝著名诗人、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说:“元人谓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此辈难与言诗”,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这样的争执在很多诗的理解中都有,所谓“诗无达诂”,可能也正是诗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正是因为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所以怎么理解都有它的道理。我觉得这首诗更像是以写景为主,因为韦应物在任职滁州期间虽说不上是十分的得志,也一定见了不少民间疾苦,但他在这里也尽职尽责地造福一方百姓,并一定程度上得以独善其身,所以在兴之所至游览滁州的秀丽山水时他信笔描景成就清新恬淡的图画,未必有特别的寄托。只是诗人在以情写景、即景抒情时其自身的胸襟情怀自然地也会蕴含其中并流露出来。明朝高棅、桂天祥的《批点唐诗正声》评此诗曰:“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澹然忘归,诗之绝佳者。” 恐怕也正是这蕴含在景物描写中的似有若无的意境才让这首山水诗佳作那么清新隽永。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公案和欧阳修有关。欧阳修很喜欢韦应物这首《滁州西涧》,在滁州任知州时他平时无事时经常会去寻找这首诗中描写的场景,可是经过一番考察后,欧阳修发现滁州的西边并没有西涧,于是他不无疑惑地写道:“今州城之西,乃是丰山,无所谓西涧者。独城之北有一涧,水极浅,遇夏潦涨溢,恒为州人之患,其小亦不胜舟,又江潮不至。此岂诗家务作佳句,而实无此耶?”就是说现在滁州城西的丰山之中并无西涧。城北山中倒是有一涧,可只有在夏天暴雨来临时才会发作山洪,附近居民为之忧患。而它平时的水很浅,水流及小,根本无法行舟,此外江潮也到不了此,所以怎么能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呢,诗人岂不是为了“务作佳句”,而无中生有吗?对于欧阳修的质疑后世史学家煞费苦心地考据争辩:有人说西涧即是滁州西北五里的乌土(兔)河,又有人说乌土河春潮也是不到的,应该是六合的芳草涧。而诗界则多有大家不以为然,比如清初大诗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就说:“余谓诗人但论兴象,岂必以潮之至与不至为据?真痴人前不得说梦耳!”诗歌创作本就是虚实结合,不能与现实一一对应,所以论诗不必拘泥于句句是实,滁州城西是否真的有西涧也不必深究。

        有趣的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起首一句“环滁皆山也”也引起了同样的争论。今人到滁州实地考察,亦见滁州除西面、西南、西北有一点山外,其余都是平原,既不能“环滁”,更谈不上“皆山”。于是有人辩解说这是因为欧阳修所指的滁州不是现在的滁州城区,而是当时整个滁州行政区域,地域较大,四面都有山分布。

        诗人韦应物写《滁州西涧》的时候滁州是否有西涧?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环滁是否皆山?其考据推断或许还将延续不断,或许永远也得不出明确的结论,但却丝毫无妨这两篇文坛佳作的光彩夺目。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一瞬间是不在变化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我相信韦应物在那时是真正到了滁州西涧的,欧阳修也真正看到了环滁皆山的,这不正是他们“耳得之、目遇之”的“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吗?无论我们后人以为有没有过滁州西涧,环涂是否皆山,他们都将这最宝贵的清风明月看在了眼里和心里,并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给我们留下了绝妙好诗和传世之文让我们一代代读者都能够享受这山涧幽草、野渡舟横和琅琊四时佳趣、太守与民同乐之美,那又何必在意历史上的滁州是否有西涧,环滁是否皆山呢?只要有这两位仁政爱民的太守的豁达闲澹,无论身在何处、何时、何境,我们也皆可从容放歌,乐在其中,洒脱风流。这才是这诗、这文留给我们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吧。

        韦应物、欧阳修,两位大诗人与滁州和琅琊山的山水相辉映,他们的诗文也与滁州的山水草木同光。如果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垫高了滁州的的文化品性,那么,韦应物的诗则点亮了滁州这个当时暗弱寒荒的偏邦小邑,成就了滁州在中国文化版图上独有的风景。

《送杨氏女》古诗原文和赏析

 诗句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出处唐·韦应物《送杨氏女》  意思你们从小就失去了母爱,我抚养你们便更加慈柔。  全诗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