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关佘姓的四个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5收藏

请问有关佘姓的四个问题,第1张

 佘(Shé)姓源出有二:

  1、出自余氏音变后转化而来。据《姓氏寻源》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在汉代以前无佘氏,因此在周、春秋、战国时代都无“佘”氏的记载。后来“佘”字是从“余”字音变后转化而来的。那么“佘”氏也应是有一些余氏的后人改变而来的,遂形成佘氏。

  2、出自以地名为氏。汉后有佘山(今上海市青浦县东南),居住在佘山的周围的居民,其中就也有以山名为姓氏,称为佘氏。据古书记载,佘姓人多住于江西省南昌。钱大昕曰:“佘姓音蛇,即汉书荼恬之荼,省文。”

  得姓始祖:由余。春秋时秦国的大夫,也作繇余。其祖先原为晋人,逃亡入西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的泛称)。初在西戎任职,后奉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贤德大度,便留秦国为相,很得穆公信任。时秦作为众多诸侯国之一,其地位并不显要。由余为上卿后,果然不出穆公所望,他助秦穆公谋划攻伐西戎之策,灭国十二,拓地千里,而称霸西戎,最后使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由余因曾为秦国富强、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引以为荣,遂以其字为氏,尊其为余姓的得姓始祖。佘姓的得姓始祖,当同余姓一样,是为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富强基础的由余。

有后代。

张家传承八代至共和初年其后人赠教于平阳青街李公。李为当时该地区高手,断坟宅如亲眼所见。至新世纪李由于自己年迈,其后代无人学习此绝学怕失传于世,后赠于苍南吕青云,并言传身教数年。徐守贞乃福州人明朝举孝廉耿精忠为军师。

耿王兵败逃至平阳南港,入赘许家故改名许进同,游四方以论三元气运而扦积善人家用之富贵,凶暴之家用之败绝。

由上文可以看出杨筠松是有后人的。

扩展资料

指南针的发明者

明代航海更路簿《顺风相送》的“地罗经下针神文”中列举了诸如轩辕皇帝、周公、杨筠松、王子乔、李淳风和郭璞等一干人众,但他们都仅是传说而已。历史文献证明,在指南针的发明过程中,中医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或可以这样认为,中医是指南针的发明者。

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人就已在天然矿石中将这种具有独特磁性的矿石区别出来,渐而探索其神奇的妙用。战国时的《管子》说:“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海经》中则记录有磁石的产地。从此以后,磁石被道家用来炼丹,方士用它游戏江湖,而唯有医家用它来治病救人。

中国***新闻网-中医对指南针的发明贡献良多

-杨筠松

佘姓不但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少数姓,而在东南亚地区(包括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也是一样的。直到今天,佘氏宗亲在新加坡的四百万人口中,只占其中一个极小的比例,估计可能在万人以上。虽然这样,在新加坡的近现代史上,作为华族中的一个少数姓和一个人数不多的氏族,却出现了一些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著名族人,如十九世纪初叶有“佘皇帝”和“甘蜜王”之称的原澄海宗亲有进及其公子,以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房地产界翘楚的莆田宗亲文贤,就是显著的代表人物。此外在五十年代,有进先辈的后裔秉川也出任新加坡的议员。六十年代中新加坡独立之后,另一位佘氏宗亲在美国,也出任人民行动党的国会议员,并且担任全国职工总会的领袖。

由于有进父子曾经在开埠早期的新加坡工商界中取得很大的成就,并且对当时的社会、教育与慈善事业做出斐然可观的贡献,因此,他们获得当时海峡殖民地当局的器重。有进本人被委任为首位华人立法议员。鉴于有进父子对新加坡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当时政府把新加坡小坡和大坡地区的一些街道以他们父子的名字命名,例如有进街、柏城街和连城街等。在新加坡六十年代独立后迅速展开的城市重建过程中,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至今仍然保留下来。由此可见,有进父子当时在政府和社会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3、加坡佘氏公会

二战结束之后,英国恢复在新加坡的殖民地统治。经过3年8个月日军占领之后,被日本占领军当局冻结的各种华社活动,开始解冻。因此一群热心的佘氏宗亲便于1946年,恢复在新加坡沦陷之前未竟的计划。他们成立委员会,继续筹备成立佘氏公会的工作。他们的筹备工作历时3年,终于在1950年4月获得社团注册官的复函,批准佘氏公会的成立。据仰波宗亲说,新加坡佘氏公会是中国以外地区唯一的佘氏宗亲组织。从这一点来看,这个公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佘氏宗族的凝聚,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新加坡社会随着国家的独立而开始转型。这种新的情况,促使许多人开始认同作为独立国家的新加坡,而成为它的公民。如此一来,人们对于团结宗亲为宗旨的团体如佘氏公会,已不再如从前那么热心。在这种背景下,佘氏公会面对着继续生存的会务危机,所幸现任公会永远名誉会长锡彬宗亲挺身而出,连同文贤、字庆和美声等,召集宗亲会议,准备再度出发,振兴会务,招募新会员,尤其重要的是物色永久会所,以应付会务扩展的需求。

难能可贵的是,在60年代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取得很大成功的文贤宗亲,在公会极为需要永久会所的时候,慷慨献赠芽笼8巷51号的排屋,因而使公会从此有了一个自己永久的家。这里顺便交代一下已故文贤宗亲当时在工商界取得成功的故事。文贤宗亲是一位具有掌握商业机遇能力的成功商人。他从已故父亲继承樟宜巴士服务公司的股权,以之为资本,与一些股东合资,全力共同发展房地产业。战后新加坡的经济正在复苏,而政府面对人口急增、房屋缺乏和土地有限的困局,文贤独具慧眼,看到发展房地产事业的黄金商机,全力以赴,因而能够在短短的10多年时间里,成为新加坡少数著名的房地产发展商之一。可惜正当他的工商事业如日中天,并且扩展到马来西亚、香港和泰国之际,他却因病而一卧不起,英年早逝,享年38岁。

佘氏公会已于2000年中举行成立50周年金禧庆典。今天公会的会务发展稳定,会员约有160人。根据总务仰波宗亲的估计,在会员中,原潮汕籍的佘氏宗亲约占会员人数的五分之三,而原莆田籍的佘氏宗亲约占五分之二。以这样的比例,基本上符合新加坡佘氏宗亲的乡籍比例结构。

中国是一个崇尚忠义的国度。

所谓忠烈不朽,义传千秋是也。

很多人都知道,北京城内,有一户姓佘的人家,世代为袁崇焕守墓,据说,已守了十七代,历时将近四百年。

央视新闻频道《社会记录》栏目还曾于2004年4月进行过专门报道。

话说,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犯了“付托不效、专恃欺隐、市米资盗、谋款诱敌、斩帅践约、纵敌长驱、顿兵不战、遣散援兵、潜携喇嘛、坚请入城”十大罪,被凌迟处死后,弃尸于市。他帐下一位姓佘的义士,半夜里去偷了袁崇焕的尸体,埋在位于广渠门内的自家后院。

此后,佘义士便为袁崇焕守墓终生,死后葬在袁墓之旁。

由于盗尸和守墓都是在秘密中进行,佘义士的名字,相貌,和身世,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他为袁崇焕守墓的行为,经由子子孙孙传到了现在。

现在守墓的,是佘义士的第十七代传人佘女士。

佘女士说:“佘家的祖籍在广东顺德马岗,与袁崇焕算是老乡。佘家先祖临死时留下三条禁令:第一,从此以后佘家子孙不许做官,要辈辈守墓;第二,虽然不做官,但是要读书,读书明理;第三,不许回南方老家。”

近四百年寒暑沧桑,十七代人生生死死,守墓的遗训口口相传,遵行至今。

佘女士感慨无限地说:“佘家后人从此恪守祖训,永不再回南方,世世代代默默为袁崇焕守墓。”

佘家守墓事,感动着亿万国人,也震撼着海外媒体。

有美联社记者采访佘女士,惊讶万分地说:“我们美国建国才二百多年,还没你们家为一个将军守墓时间长。这真是世上少有的奇事。我不明白,是一种什么精神,能让你们守了这么多年的墓?”

不用说,十几代人忠心守墓,事迹已近乎神话,让人难以置信。

佘女士的回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为别的,就为‘忠义’二字。”

佘女士的回答以及其一家十几代人执着的行为,成为了中国人“忠义”精神的象征,可歌可泣!

但是,有人却对这事提出了质疑。

因为当年袁崇焕所受的凌迟酷刑,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执行的,并留下有许多现场目击者的文字记录。

如其中张岱的《石匮书后集》卷第十一中就记载:“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侩子手争取,生n之。侩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即袁崇焕被千刀万剐,每剐下一片肉,都被恨他的北京市民以钱争买,和酒生吞。要吃袁崇焕肉的人无数,而袁崇焕之肉有限,最后,购肉不得的百姓为了泄愤,用刀斧把剩下的骨骼“碎磔之”,致使“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显而易见,袁崇焕既已尸骨无存,那么佘义士“半夜冒死偷尸”之说就属子虚乌有了。

也有人解释,说半夜里冒死去偷回的,不是袁崇焕的尸体,而是那颗将要被传视九边的首级。

这种解释也很难说得通。

袁崇焕是如此重要的人犯,如果他的首级被偷走而无法执行传首九边,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而且,史书也不可能没有相关记载。

所以,佘义士“半夜冒死偷首级”之说也不可能存在。

好吧,还有人会说,佘义士半夜冒死偷回的,只是人们砸烂砸碎的骨骼残渣,以及一些衣物。

但是,因为民间流传有袁崇焕墓埋着头颅连金身的传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有不法分子把墓掘开了,却发现墓中空空如也,不但没有遗骸、没有骨骼残渣,甚至连棺材、衣物都没有。

对此,在清史专家阎崇年的某访谈节目中,有人曾询问:“据说袁崇焕死了之后尸体被部将及后代守了近400年,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阎崇年对袁崇焕的研究极深、极全面,却也只能吱吱唔唔地答:“袁崇焕死后资料散失了,袁崇焕的遗体如何处理的,有传说,但正史没有记载。袁崇焕没有儿子,且袁崇焕死后不久明朝就灭亡了,袁崇焕的遗体到底哪儿去了,并不清楚。”

阎崇年的回答等于承认了传说中佘氏守墓四百年其实只是守一个空墓。

同样,也有人在电视节目中质问已经六十多岁的佘女士,说:“袁崇焕的墓中还剩下什么?值得你守吗?”

老太太语气坚定地说:“剩下的袁公的精神,袁公的灵魂,为了民族为了大义。守墓是我们家族的使命,是我们家族的事业。我们佘家从明朝就在这(北京)了,经历了明朝、清朝、民国以及解放以后。虽然改朝换代历经各种运动,但是佘家守墓的初衷始终没有变过。我先祖只是袁将军帐下的一个谋士,佘家跟袁将军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守墓这么多年,这个亘古未有。袁崇焕是忠,对国家忠,我们佘家是义。我们守墓,就是为了把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以及忠义精神传给后人。”

不管怎么样,都得为老太太的执着精神点赞。

2020年8月12号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这家代代守护着袁崇焕将军墓,如今已经是第17代,算是一代“精神遗产”。这家人守护这个墓,已经整整390年,从将军去世一直守护到现在。袁崇焕将军的墓位于北京东城区东花市斜街的一个四合院,如今该地已经被修整一新,有墓地,祠堂等建筑。很多年以前,佘家人住在祠堂东南侧的一个小房间内,主要为了看守这个地方。后来国家加大对于这个地方保护力度,于是佘家搬离该地。

如今这个地方,已经有专业的文物管理机构负责,佘家人算是能够放下。里面添加更多展品,像明朝的战袍,盔甲和大刀等,旅游价值更高。过去当地人,都称这里为佘家馆,无疑肯定佘家人在这方面贡献。说真心话袁崇焕将军这个墓地,能够保存完整,佘家人功不可破。以往皇陵虽然有人守护,但是人家能够有工资。佘家人这么做,完全是出于自愿,并不求回报。

袁崇焕将军是明朝晚年杰出将领,不过可惜生错时代,那个时候明朝有奸臣,外面还有强敌环伺。朱由检本身刚愎自用,对其并不是很信任,中了皇太极反间计,最终错杀了袁崇焕,断了自己“半壁江山”。将军被杀之后,仆人佘家人将尸体偷出来之后,埋在了京城的广东义园内,就是如今这个地方。从1630年袁崇焕将军被安葬,到2020年,佘家人守护袁崇焕墓390年。

新中国建立之后,北京加强对城市规模建设而涌出。经过很多人联名建议,最终北京市政府对袁崇焕墓全面的修整。在佘家人积极奔走之下,袁崇焕将军墓被定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大力保护。

佘,畲,读音作shé(ㄕㄜˊ),亦可读做é,和“舌”一个读音。

佘诗曼名字的拼音是shé shi man。

佘主要用于作为人们的姓,比如历史上有名的佘太君。佘在百家姓中属于比较靠后的姓氏,排名五百四十六位。从历史演变看来,佘字是由余字转化而来的,佘姓起源于南昌。

扩展资料:

姓氏源流

佘(shé)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人皇氏,出自远古三皇之一人皇氏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据1995年《邵东佘氏五修族谱》所记载的“佘氏得姓源流考”中说:“据旧谱残卷相与考订,佘姓出自人皇氏之支裔,因以人为氏(称人氏)。后为黄帝作合宫接万灵,黄帝使主祀天神地祇人鬼之事,古以示为氏,因以示为氏(称示氏)。

及夏后时失官,遂与不窟同于戒翟之间,聚族而谋曰:‘吾欲仍以人为氏,则以远而忘君,仍以示为氏,又恐以远而意亲,不如合人与示而一之,庶君亲两无背乎。’于是遂合‘人’与‘示’为佘姓,此佘氏得氏命姓之始。”由此世代相传至今。

参考资料:-佘

顿[顿,读音作dùn(ㄉㄨㄣ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族姬弱的封国顿子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姬姓周族有王裔名弱,受封于顿(今河南商水),建立顿子国,也称弱顿子。到了西周末期,顿国为妫姓的陈国所逼,被迫南迁至今河南项城西南一带,因而又称为南顿国。

南顿国(顿子国)最后的确是被楚国所灭亡的,但时间是在河南省项城市 所说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29年)的一百三十四年后的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顿国从公元前1046年建立,经历了比较稳定的西周时期至春秋早期,自春秋中期开始,在陈、楚、鲁、宋、晋等大国争霸中原的夹缝中艰难生存,或失或续,到公元前496年终为强楚所灭,总共存在了五百五十来年。顿国的存续,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幻。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顿国故地设置了南顿郡。到了汉朝时期,汉高祖刘邦将其改置为南顿县。

亡国后的南顿国(顿子国)王室子孙和国民们,以原国名为姓氏,称顿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 。

中国西北地区除了有较多的马氏外,还保留了许多 的传统姓氏和稀僻姓氏,如:拉氏、陕氏、摆氏、靠氏、者氏、喜氏、牙氏、乜氏、糟氏、绽氏、扇氏、底氏、朵氏、敏氏、勉氏、把氏、初氏、满,洒氏、撒氏、尕氏、阿氏、讷氏、塔氏、纳氏、哈氏、虎氏、沙氏、喇氏、宝氏、和氏、贴氏、鲜氏、计氏、水,亢氏、仁氏、且氏、腊氏、百氏、花氏、冶氏、妥氏、黑氏、佑氏、拜氏、咸氏、茹氏、顿氏、芥氏、海氏、消氏、铁氏、笪,轿,密氏、查,朝氏、雒,踏氏、剡氏、销氏、终氏、阐氏、锁氏、母氏、明氏、嗽氏、邺氏、乍氏、佘氏、弥氏、元氏、帖氏、弭氏、来,脱氏、禹氏、关氏等姓氏。其中就有顿氏。

在这些姓氏中,有许多是汉族姓氏中所也没有的,这就大大地丰富了中国姓氏的文化,也为 姓氏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不过, 顿氏起源于何时、何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天津,河南博野顿家庄,内蒙古,山东平度,山西太原、大同、阳泉,甘肃酒泉,黑龙江嫩江县,河南卢氏,湖北武昌,湖南芷江等地,均有顿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顿 肃:(生卒年待考),魏郡人。为邵阳长。

顿 琦:(生卒年待考),广州人。著名西汉孝子。

据《广州先贤传》记载:顿琦至孝,母丧感慕,哀声不绝,飞凫白鸠庐侧,见人即去,见琦而留。

顿 起:(生卒年待考),蔡州人。宋朝泰州通判。

顿 钦:(生卒年待考),明洪武年间举人

顿 锐:(生卒年待考),字叔养,号鸥汀;涿州人(今河北涿州)。著名明朝学者。

明正德年间进士。著有《鸥汀集》十卷。

顿嵩元:(公元1932~今),河南郾城顿庄人。著名基础教育家。

曾执教小学,并任校长。

1953年考入许昌师范,1956年考入河南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中文系。曾从国学大师黄侃和词学专家吴海的高足高文先生攻《说文》及宋词。毕业后任教于南阳农专。农专停办,调入桐柏高中。三下放时,回郾城完中、二中。后为驻马店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

兼许慎研究会副会长、省社科院郾城许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许学研究集刊》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驻马店地区方志协会理事。并为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终身会员。协助成立许慎研究会、许慎研究所,创办《许学研究集刊》。还协助举办许镇与说文学及中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为许学做出了贡献。

先后参加八次国际学术会,四次在大会宣读论文,七篇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出版《许慎与郾城》、《许慎生平事迹考辨》等论著。发表《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杨雄方言及对说文的影响》、《中原胡姓与北方胡人考》等论文四十余篇,其中《范缜生平事迹考》等四篇论文转载于台湾《中原文献》。

《许慎故里考辨》获1990年省语言学会论文二等奖,《浅谈训诂学与古籍整理》获1991年省社科院优秀成果奖,《许慎年谱》获1991年河南驻马店地区地方志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许慎生平事迹考辨》获1992年省语言学会优秀论著一等奖。撰有十余万字的《许慎年表》待出版。还协助写出十集《字圣许慎》电视剧。其事迹被收入美国ABI《世界名人录》。

顿铁军:(公元1938~今),河南漯河人。著名石油地质专家。

任西安工程学院教授兼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稠油研究所所长,系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学会、地球物理学会、陕西科技学会会员。

兼任西北地质出版社特邀编委、中国波浪镶嵌构造委员会终身理事、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被誉为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及中国稠油研究,先后在辽河、玉门、新疆、长庆、鄂尔多斯、河南、苏北等油田进行过科学研究,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局级奖励。

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有《中国稠油油藏》、《地学的哲理》等专著,开创了中国稠油研究之先河。召开了两次全国石油地质新进展学术会,1995年赴加拿大参加国际重油会议,被中外石油界称为石油地质专家。

顿长庚:(公元1955~今),天津人。著名铁路集通正镇白旗工务段职工。

毕业于内蒙古包头铁工校。现任内蒙古集通铁路有限责任公司正镇白旗工务段段长。

主要业绩:白旗工务段成立于1994年,现有正式员一千五百七十人,临聘员工三百十五人,担负着集通线西部三百九十五公里正、站线,四百三十八座桥涵及附属房建的养护维修任务。

集通铁路是全国最长的一条合资铁路。地处内蒙古大漠腹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设备质量差,人员素质低,开通运营时,任务最为艰巨的首届工务系统。为提高设备质量,1995~1997年带上检查锤徒步行走一千四百多公里,先后多次检查了管内线桥设备,发现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记录。并组织工区及时进行解决,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全段线路优良率大幅度上升,设备质量显著提高,轨检车动态检查时全部达到优良。

他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起草并制定了白旗工务段的“奖惩制度”及各项“管理办法”共计九个重头文件。严格经济责任制,实行科学的侧重于“险、苦、累”的按劳分配制度,为企业适应改革开放,进入市场,走向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顿耀武:(公元1946~今),湖北江陵人。国家首批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荆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总农艺师。

1963年毕业于华中农学院农学系,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后成功地推广了“敌稗”、磷肥、红兰花草子、水稻高杆改矮杆、“IR”、杂交稻、优质稻、两膜秧、趸秧下水田、温室有土秧、无土秧、两段秧、多效咄育秧、百万亩碳按全层深施、水稻白叶枯病栽培防治、双季稻、麦(油)稻两熟制、麦田盖草、大秧无土地植等新技术。

1989年参加“全省百万亩杂交稻丰收计划”,获农业部一等奖。先后发表论著24篇(本),其中,几种不同育秧方式的比较效应研究被《中国农业文摘》摘用。《荆门县农业区划报告(农作物)》获1983年省一等奖。1993年获国务院 特殊津贴。

请问有关佘姓的四个问题

 佘(Shé)姓源出有二:  1、出自余氏音变后转化而来。据《姓氏寻源》载:“古有余无佘,余转韵为遮切,音蛇。”在汉代以前无佘氏,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