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泷头的沉思中停顿散文随笔
一个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想着探寻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绵柔而坚毅,古朴而厚重。
早在十几年前,我就有过想去“五里三状元”故里探寻的念头。
三年前,我有幸去吉安博物馆参观,读到明建文二年(1400),一甲前三名都是庐陵人,并且前十名有七名是庐陵人,自豪感倍增。
两年前,一位老师说想撰写一本《庐陵状元》的书籍,问我想不想参与其中,我满口答应。“庐陵自古多俊杰,文章风物照江天”,这一方水土,了不得。
去年七月,酷暑难耐,我和几位文友从罗滩水电站坐小木舟,寻访彭教状元故里吉水县水南镇泷头村,回来途中,我在微信上敲打了几句话:竹雨松风荷韵,茶烟樟月书声。舟车劳顿寻古,庐陵状元隐名。
坐船去泷头村,船行碧波之上,想到马上双脚就能触及到状元故里,心头很是兴奋。同来的曾师正校长说,民间有些人说“五里三状元”是刘俨,彭教和罗伦,其实不然,而应该是刘俨,彭教和王艮。他们三位的出生地吉水县文昌乡,就是今天的水南镇。
水南镇位于吉水县东南部,距县城38公里,离吉安市60余公里,清澈的泷江横穿圩镇,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故里”、公略县旧址、腐竹之乡、边贸重镇。前段时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联盟专家顾问胡介报等北京专家调研团来水南镇进行考察调研,对镇里的山水、人文和历史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
彭教的表弟罗伦是永丰人,明宣德六年(1431年)出生,于成化二年(1466年)高中状元。相传,他和彭教都在泷江文昌书院读书,表兄弟二人,一前一后连续高中状元,这在中国科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罗伦在泷江文昌书院就读,依照今天的说法,算是“借读生”。我觉得,一种合理的解释,应该是泷江文昌书院的名气非常之大,要不然,罗伦也不会舍近求远。
文昌书院何时建造,何人建造,不得而知。据清道光年版的《吉水县志》记载,宋代,文昌书院就闻名遐迩。大学士刘俨和礼部右侍郎钱习礼进士,都在此饱读经书。
满眼青山隐隐,我努力寻找着文昌书院的遗址,也在努力寻找昔日状元那不同凡响的气息。曾校长指着泷江北岸的一片葱郁的大山说,那是萧山,状元彭教读书的文昌书院就建在半山腰。
背靠厚厚的大山,面临柔柔的碧水,这书院选址的确高明。一朝一暮一秋长,一卷一书一墨香,一寂一寞一思量,一隅一谧一时光。以想象得出,自状元在此读书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学子,携带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使命而来。只可惜书院早已不复存在了。
文友喻彬就是吉水县水南人,他在《泷江文昌书院行吟》一文中提到,这间中国最底层的乡间书院,曾创造过“五里三状元”、“兄弟两进士”“十八翰林学士共赏荷”的科举盛况。
这里,一个籍籍无名的乡野书院,应该是缔造了中国1300年科举史的奇迹!
文中,喻彬写到,刚参加工作时,在水南中学教书,曾去找寻过书院的旧址,那些深埋在泥土里的残砖碎瓦,依稀还在讲述曾经风流过的沧桑往事。
我把座落在萧山半山腰的书院,郑重地放在心间,它的传奇和辉煌,它的人文和情怀,值得有心人去研究。如若在重视文化建设的今天,让“文昌书院”再一次“文昌”,该是书院的一大幸事,这,如若能成为水南镇打造“状元文化”的一个重要抓手和点睛之笔,应该是不错的想法。
树影、木船、山色、流云、野花、竹林……黄蜂引路,蝴蝶伴行,弃舟步行约五六里,终见一小村。同行的罗君说,状元彭教的村子,应该就是这里。
果然,我们猜测的没错,寻问一戴草帽的老者,他说这儿就是彭教故里泷头村。
旁边一位抱着孩子的大姐连忙迎上我们,她叫夏侯水招,1962年出生。听说我们的来意,她抱歉地说,她爱人彭信林就是彭教状元的后人,从开基祖算起,彭教是18世,她爱人是34世,在泷头村,彭姓只有她家一户了。她有一女二子,长子大学毕业在吉安县华忆教育集团从事教学工作。目前,她在家带孙子孙女,她两岁多的孙子是第36世,小家伙穿着棉布小肚兜,拿着自家地里产的西瓜,笑嘻嘻递到我们手中,为这次空灵而静寂的寻访状元之旅,留下了满满的温情。
“泷头村彭姓的只有我家一户了”,她漫不经心地轻声一说,我心头一紧,仅存的这一户,那彭氏延续下去的责任就大了。
彭教,字敷五,号东泷,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甲申科状元,卒于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授翰林院修撰、侍读等职,参修《英宗实录》。著有《东泷遗稿》、《泷江集》等,存目于《四库全书》。同来的曾校长一再惋惜,说彭状元走得太早了,算一算,状元四十二岁就英年早逝,确实令人惋惜。
据说,彭教出生时,他的父亲彭汝弼正在安徽祁门任职,县令颜大人与彭父因年龄相仿,性情相投,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彭教出生的夜晚,县大人颜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轮红日跃出东方,光芒四射,瞬间,这轮红日坠落于县学之内。第二天一早,颜县令告诉其妻,他妻子与彭教的母亲也是亲如姐妹,昨晚还陪着彭教的母亲一起期待新生命的出生。听了丈夫那奇怪的梦,心想,一定是彭夫人家添丁了。果不其然,当日上午,彭妻就产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小子。颜县令夫妻料定,这小子日后必成大器。
虽说大多数状元的出生,都有点神话传说,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诠释了人们对知识的敬仰和人品的推崇。那些通过层层考试造就出来的“鼎甲”人物,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纵观千年文化史,状元所起的作用虽说十分有限的,但状元毕竟是状元,非等闲之辈,其文采夺目,妙笔生花,在民众的心里,有着极高的声望,认为他们是天下做大学问的第一人。
一直以来,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也一直敬仰那些笔扫千军的超凡人物。
好不容易找到状元故里,我舍不得放过眼睛触及的任何一个细节。问及彭氏宗祠,大姐答曰,早多少年前就倒了,她家势单力薄,也没有修复的能力。还好族谱还在,因彭信林去田地里劳作,我们只好耐心等待。
我再次打量这幢凸显庐陵建筑风格的明代老屋。红石门框、雕花的木格高窗、砌砖形式是“两眠一斗”、漆黑的木格栅上有隐隐的雕花、“退廊让柱”的厅堂格局……感觉它们和彭教状元有气息上的关联。
随后,我围绕着这座老房子的四周寻找,找到了六块刻有“泷江彭氏贞斋记”的青砖,从青砖的制式看,是明代的砖,现在镶嵌在老屋的外墙和厨房。我寻思着,这些满是青苔的老砖块,如一个个联通明朝的密码,也许是老房子或祠堂倒塌下来,后人捡拾砌于墙体,它们是延续彭氏气息的一个物态载体呢!
那一刻,我特别相信文字的'力量。
彭教后人彭和平,家谱上的名字叫彭信林,他背着喷雾器从地里回来,我连忙跟着他,再一次走进老屋。这一次,我有机会瞧见老屋的门槛石侧面,雕有花纹,门槛石上面,是凹凸不平的豁口,让人看到了匆匆的岁月,无情的时光。
彭信林抱出了一本《泷江富溪彭氏重修族谱》,我们聚拢来,梳理着彭氏繁衍生息的枝枝蔓蔓。找彭教的父母妻儿在族谱上的位置。彭教的父亲彭汝弼为人刚正不阿,仕途寂寥,一生热衷于学教,先后在广东和安徽任训导和教谕。“教谕”,是明代县级行政单位主管当地教育的官员,主要职责是每月对本地区的秀才进行考核和奖惩,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按照明朝官制,教谕虽然是官员,但其品级为未入流,属于最低级的官员。虽说彭汝弼一生仕途不得志,但是培养了一个响当当的状元儿子,也是人生的大赢家。
族谱上,彭教五兄弟的名字很是有特点:老大为主一,老二叫用二,老三唤贵三,老四喊崇四,彭教是最小的,属老五,叫做敷五。族谱上,我有这样的分析,彭教唯一的儿子十四岁就夭折了,来不及成亲添丁,他这一支没有正宗嫡传的后人。彭信林是彭教的二哥用二这一支传下来的。也感谢上天之德,风雨五百多年,这微弱的香火一直还在延续着,延续着。
虽说彭教的父亲官职不高,但也相当于今天拿着固定薪水的公务员,带着家眷走南闯北,彭教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
应该说,衣食无忧的生活,让彭教有足够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花销一路考取功名。
比风更容易打弯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彭教结发妻子姓刘,有一子十四岁就离世了。唯一的儿子夭折,对彭教状元的打击一定很大。
书上介绍说,彭教自小就聪颖出众,还不会开口说话时,他父亲和兄长指着斋堂的匾额让他辨认,今日教,明日考,他正确作答。四五岁时,父亲叫他写字,笔画丝毫不错,口占韵语辙成章,是出名的小神童。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状元故里,我一再打听关于彭教的轶事,彭信林眼神灼灼,给我讲“彭教还金钗”的故事。明天顺七年二月,彭教带着书童去京城会考,宿在一个小镇的旅店里,早晨准备启程,遇见楼上一女子泼水下来,随水流下来的还有一个明晃晃的金钗。书童顺势把金钗藏在怀中,路上,盘缠不够,书童说起了这个意外之财。彭教一听就着急了,一定要赶回去送还金钗,他跟书童说:金钗一定是楼上泼水女子的,如若是未婚夫赠与的,现在寻不见了,父母一定会误会她送给了别的男子,弄不好会出人命的。“人命事大,试事是小”哪怕耽误进京考试也要把金钗送还。
事情的玄机有时是解释不了的,那一年,考场居然起了大火,彭教因为迟考幸免受伤。当年八月朝廷补试,彭教成绩优秀,第二年廷试,彭教以文夺魁,被点为状元,这件事,也是好心有好报的有力证据。
光阴荏苒,远去的日子,一天天被推到身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试图想更多地找寻彭教状元的遗存,譬如说,他的画像,应该是玉树临风,沉着内敛的,应该是内心温润,丰神秀彻的。再譬如,他留下的诗词《别友》、《枯竹复生》、《怀友》、《题扇寄友》、《题诸葛武侯像》等,想看看笔墨留下的心魄。只可惜,我们除了看到一栋老屋和几块带字的青砖外,没有看到更多有价值的物什。
还好,这座老屋,这本族谱,彭信林一家默默地坚守着,已经非常幸运。
我在想,如果状元公们能像一棵苍劲的古樟、一条清冽的小河、一捧黝黑的泥土、一丘起伏的小山一样,等着我们,该有多好。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见利而不苟得,以人之杰也。
合上厚厚的彭氏族谱,彭信林准备把族谱放回老屋的隐秘一角,他走到老屋前,我连忙拍了一张他和老屋的合影,我想在镜头里多留下一点点彭氏家族的记忆。
我询问对吉水文化多有研究的杨巴金老师,想向他打听状元彭教的墓地。杨老师说,据光绪《吉水县志—墓茔》卷64载介绍:“侍讲彭教墓,在文昌乡泷冈”,文昌乡,即是今天的水南镇,泷,指的是泷江,流经泷头村,冈,指的是山岭,由此可推断,其墓地应在他家乡附近的某一座小山岭上。
走出老屋,撑着遮阳伞,骄阳下,我一个人静静地环视着四周。此刻,泷头不语,远处隐隐的小山包,近处葱郁的大铁树,掺着稻花香的暖风,旁若无人地穿行而过。今夕何夕,彭教状元,你在哪里安眠呢?
那真实的草木,那湿润的泥土,还有那个孤寂了五百多年的墓地,都在哪座山里呢?你们还在典藏和守护一个状元的性情和荣光吗?
淙淙而流的泷江水,沧桑了容颜,过滤着记忆。我那寻访的目光,再一次凝视这个山青水碧的小村,只想让状元的气韵在故乡的山中隐秘,不想让其走远。
在刘老师的推荐的必读作品中,独独迟子建的《鬼魅丹青》对我有着莫名的吸引力。原因有三,
一者之前读过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被该作品深深打动,二者这个大作家的名号令我的阅读认知先入为主,大家作品内容当不俗;再者标题的脱俗命名抓住了我的心,鬼、魅、丹青三个语素分别都能理解,但组合起来却是有广阔的理解空间,让我急切希望作品能够填充我好奇心的空白。于是我一口气阅读完这篇中篇小说。文学界评论普遍甚高,但我大言不惭地说,这篇作品恐誉过其实。
诚然,作者驾驭拉林城十数人的能力在短短几万字内游刃有余,而且笔力苍劲,复杂性格的刻画可谓力透纸背。然而我个人认为《鬼魅丹青》存在做作的瑕疵,主旨表述得还比较苍白。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鬼魅丹青》这个标题的命名来由。相信许多读者都会对这个标题产生立即的好奇心,这可以说是迟子建的成功之处,当然也可以另一方面地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且将鬼魅丹青分解,三个独立语素的意义放到小说中,在我的理解力所及范围,只有刘良阖的妻子齐向荣能切合“鬼”和“丹青”的意义。因为齐向荣会画鬼画,丹青就是画的一个象征。然而小说的主角显然不是“薛宝钗”齐向荣,而应该是卓霞、雪岚。而且作者描绘齐向荣的笔锋犀利,赤裸裸地讥讽,不可能作为作品的主旨所在。我甚至不能为“魅”字在文中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所以作为读者,通读完整篇小说,我不能找出标题和主旨的联系。
标题的设计需要作者的惨淡经营,但是片面追求新颖独特并不会给作品增添光彩,反而会拉低作品的水准,降低读者的阅读体验。实际上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不成熟。我曾经拜读过托尔斯泰的《复活》以及余华的《活着》,尤其叹服于其小说名的神来之笔,似是不经意之间,却确凿是作者统筹全局、心思缜密的“自然”设计。然而小标题却是有高度的统摄力。“流云”作为小说的的开篇一节,恰好行云流水般地引出文章的背景,营造的环境氛围平静。但流云也会转化成乌云,平静是暴风雨的前兆。
“波痕”一节则是一颗小石子激起平静湖面的涟漪,刘良阖对卓霞的暧昧、齐向荣对卓霞的笑里藏刀都是小芽才露尖尖角,但这种涟漪一圈圈地在扩大,在深远。“风动”这个词给我的联想就是“风吹草动”,一片茫茫的大草原,平静的苍穹,安逸的表面隐藏着深深的杀机。末节以“寒露”作结,也是预示了悲剧结局。不是狂风骤雨,只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地一片寒露,令人寒战,但是不致毁灭,留下劫后余生的新生。
不过,我对作者对于“惊雷”的命名却仍抱批判态度,惊雷一节主要讲的是小铃铛和谢半截的交涉无果,这部分充其量是一朵乌云,除了老天打了一下雷,算是支持一下小标题,内容似无惊雷之效果。因为惊雷应该呈现出一个翻天覆地、惊心动魄的变化,而乌云仅仅飘过,带来一段没有结果的插曲,恰好可以反映这一节的内容。所以个人认为该节以惊雷命名未免略显牵强。虽则小标题只是作分隔用,并无太大实际意义,或许作者定小标题的时候也没考虑到像我这么神经质。我何苦纠结于小标题的精确度。但是与其写一个没有意义的小标题,不如干脆不写,也留下阅读空间。
其次让我们把眼光转向作品内容的展现形式。作者的想象力有点受限,并没能一砖一瓦地为读者建造出一个有生气的拉林城,塑造出有血有肉的居民。也许作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千方百计地想构建角色之间的联系,以及角色和环境的联系。然而仓促的有意为之反揭自家短。目前来说,我只发现两方面存在这个问题。一者是人物的外貌描写故意制作缺陷的完美,再者则是情节的设想有点牵强附会,有时甚至是荒诞。 且看外貌描写,对于卓霞,一方面是“细腰翘臀,柳肩丰胸”;另一方面“五官真的不很出众,眼睛是细长的,眉毛倒威武„„再说她的嘴,稍稍有点大。”所谓的反派角色齐向荣,一方面是“身上的肉不会找地方长,聚在了脸颊、肚腹和腰际,再加上个子矮,给人臃肿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五官倒是挺出彩的,生着弯弯的细眉、又圆又黑的眼、弧度柔美的鼻子和月牙形的嘴唇。”读者是否注意到,卓霞和齐向荣的外貌都有优缺点,而且可谓是互补的。外貌描写互补其实是一种懒惰,作者只需简单地把两个外貌对立起来,这样的确可以省去不少的想象力细胞的死亡。作者已经想象不出每一个鸡蛋都不同究竟不同在哪些地方了,干脆把一个鸡蛋反色又多了一个鸡蛋。
现在的写作已经不再是英雄主义,可以有完美的人物。这种趋势也迫使许多作家放弃完美刻画形象的方式。于是乎很多作家“为赋新词强说愁”,硬是要描写出卓霞美的同时也有不美,齐向荣不美的同时也有部分挺好看的。这样看来,小说就可以算得上是客观、全面的了。充其量是为客观而客观,为全面而全面,却没能“真实”客观、全面。本无可非议,假若人物描写真的能活灵活,
那做作也可不提。
网上的评价认为迟子建的人物描写还算出彩,但我不敢苟同,这篇小说没能给我这种享受。我实在难以将一美一丑的上下半身拼凑出作品内的角色,作品中我读到的人物也多是只有半截身体的,这也可以说明人物描写的赘笔。不过谢半截的外貌描写可谓是极尽丑之能至。“他的鼻子是拧的,眼睛是斜的,嘴巴是歪的,耳朵一大一小,汗毛孔跟针眼那么粗。”精炼的单字形容、生动的参照物塑造出来的丑陋形象非常凸显。与典型的丑陋代表卡西莫多相对照,也是难分高下。“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夸张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色彩,对谢半截的愤恨,对卡西莫多的怜悯。
外貌描写的不够出彩尚属小问题,毕竟没有影响到实质内容的呈现。作者在引入场景的时候手法粗糙,而且某些场景甚至是不合情理的。“秀植哭哭啼啼地说,他听说杀人是要偿命的。他喜欢黑鸽子,不想让它死。”这是秀植在为自己不早拿出证据相片的解释。如果说13岁的秀植还停留在童真的阶段,停留在热爱动物的阶段,那么秀植就不会最后把相片拿出来。因为童真的阶段尚没有这么高的觉悟能够为一个陌生的女人“牺牲”自己可爱的鸽子。但如果秀植13岁,已经可以明辨是非了,那他就不会认为鸽子要为人死填命这么荒谬的说法。这个解释其实就是作者在试图圆满自己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自言自语把自己唬过去了,却没考虑到实际情况。 作品中写到向荣会画画的时候可谓费尽周折,牵涉到其父亲善工笔画,还引出一出官僚主义盛行的文字狱闹剧,最后还是没有说明为什么齐向荣会画鬼画。如果不是出于为主旨为之的目的,这段看似使得内容饱满起来的文字徒增赘述。因为我们读一篇小说,没有必要把一个人的家谱、族志都记下来。
但如果真是为主旨的另一层次服务,或许是作者希望拓宽文章的暗线发展,暗地里诉说对官僚主义的不满。这样来思考的话,我又可以找到其他支持的证据。堂堂、青头的死亡恰好可以说明官对民的压迫,二黄对于卓霞家的动静哼都不哼一声。堂堂的死亡是因为了解了刘良阖的罪证,青头的死亡则单纯因为冒犯了刘良阖。为了掩饰自己的报复,刘良阖可以轻易找到“无证犬”的无须有罪名置之死地。而二黄的表现恰恰是广大民众面对大象无形的官僚主义的妥协软弱的最真实写照。
理解这篇文章的时候,不知道是该用阅读《狂人日记》里的狂人的心理来看待,还是应该用正常人的思维来考虑,我至今还心存疑惑。因为小说中有很多比较不合理、故意为之的痕迹。如果是狂人心理,这些好像又都通了,因为这是狂人在想这些问题。所以小说的悲剧性结尾的真正悲剧意义是所有尚存者都变得神经兮兮的了,雪岚和像得了精神病一般与四耳玩起了布偶娃娃,小铃铛莫名其妙地嫁给谢半截,齐向荣变得青春勃发。
以上纯属自己的浅陋想法,聊以一笑,如有失偏颇,冒犯到迟子建女士,还请见谅。
1、乾清宫
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各种奏章的地方,后来还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
清朝康熙皇帝以前,这里沿袭明制,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乾清宫与政务关系相当密切,皇帝在这里读书学习、批阅奏章、召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节以及举行内廷典礼和家宴。
自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即作为皇帝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政务、接见外藩属国陪臣和岁时受贺、举行宴筵的重要场所。
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乾清宫周围的庑房,乾清宫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强。
2、太和殿
明清两朝24个皇帝都在太和殿举行盛大典礼,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
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
3、中和殿
明清两代,中和殿的使用功能基本上相同,即皇帝到太和殿参加大型庆典前在此休息准备。皇帝在中和殿通常都先接受主持庆典的官员朝拜和奏事,再到太和殿参与庆典。
另外在每年春季的先农坛祭典时,皇帝都会先到中和殿阅读写有祭文的祝版,查看亲耕用的农具。在参与天坛、地坛、社稷坛、太庙的类似活动前,皇帝也会在这里阅读祭文。
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谱。纂修工作完毕后就会在中和殿上举行仪式,送呈皇帝审阅。给皇太后上徽号时,皇帝也要到中和殿阅读拟好的奏折。
有时候皇帝也会在这里召见官员或赐食。
4、文华殿
文华殿在初建时是太子们的正殿,房顶上覆盖绿瓦。后来由于几位太子年纪很小,不能处理政事,所以在嘉靖十五年正式改作皇帝便殿,换成黄瓦,著名的经筵典礼在这里举行。
明清两朝皇帝御“经筵”都是在春分、秋分两季。皇帝要撰写御论,阐发自己学习“四书五经”的心得,清朝皇帝的经筵御论使用满语和汉语各讲一遍。文臣们跪在御前,聆听皇帝御论。
清朝的康、雍、乾诸帝文化素养都非常高深,皇帝讲得兴高采烈,来了情绪,还会指名文臣辩论。然后,皇帝赐给大家清茶一杯,稍事休息。
最后,作为对有幸参加典礼的文臣们的特殊奖励,皇帝率大家打开文华殿后门,来到殿后文渊阁,赏赐文臣们翻阅阁中的藏书。
5、慈宁宫
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万历年间慈圣李太后,泰昌元年(1620年)万历帝郑皇贵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贵妃等人移居此处。
清朝顺治十年(1653年),孝庄文皇后始居慈宁宫,自此成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等人随居。
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为太后庆寿的大典。
不过道光之后,随着清王朝走向没落,国库空虚,当时的恭慈皇太后(孝和睿皇后)不得不缩减宫中开支,慈宁宫才逐渐失却往日的辉煌。
慈宁宫主要是为太后举行重大典礼的殿堂,凡遇皇太后圣寿节、上徽号、进册宝、公主下嫁,均在此处举行庆贺仪式。特别是太后寿辰时,皇帝亲自率众行礼,并与近支皇戚一同彩衣起舞,礼节十分隆重。
——慈宁宫
——文华殿
——中和殿
——太和殿
——乾清宫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对联吧,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你所见过的对联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何氏祠堂五字对联,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何氏祠堂五字对联1一、 五言联
1、东海家声远,庐江世泽长。
释源佚名古联。现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中心内《庐江郡何氏大同宗谱》扉页上的联语。
释义此联高度概括了何姓源流。东海:指东海郡中的东海何氏望族;庐江:指庐江郡中的庐江何氏望族。
2、庐江出望族,淮水育贤孙。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淮水:指江淮流域。史载,“韩改何”大致发生在古代的江淮地区。
3、贤妇散财帛,道姑列仙班。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上联指永嘉王木叔之妻何氏屡劝其夫分资财给弟妹。下联指永州道姑何琼成仙而去,世谓何仙姑。
4、人物东西晋,声名大小山。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上联指西晋何曾父子。何曾为西晋大臣,开国元勋,其子何劭官至司徒,太宰。还有东晋何充,庐江灊人,出身于西晋士族。历官中书侍郎、东阳太守、吏部尚书、中书令参录尚书事(宰相)。下联指南朝齐梁时期的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他们学问广博,不愿做官,先后归隐。何求死后,人称何点为“大山”,何胤为“小山”。
5、水部家声大,桃溪世泽长。
释源联出福建莆田荔城江边朱墩何氏宗祠。
释义上联说水部指何逊。下联桃溪指河南固始桃溪巷。莆田荔城江边朱墩何氏家族乃由该巷迁来。
6、入堂思起敬,绳武乐明伦。
释源联出浙江武义郭洞何氏宗祠。
释义绳武:意为沿袭武王之道,引伸为继承祖先业迹。明伦:即明人伦,立志、博学、笃行也。
7、云初仪水部,旌表重烟桥。
释源联出广东南海九江镇烟桥村何氏大宗祠。
释义
二、四言联
8、庐江世德,东海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全联典指何姓郡望堂号。
释义全联歌颂庐江何氏的世代功德和东海何氏的家族名望。
9、庐江世德,学海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庐江:指庐江郡。学海:指东汉何休。何休曾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春秋公羊解诂》,六经学问当时无人能及,被当朝封为“学海”。当时最高荣誉为:经神、学海。郑玄获“经神”称号,何休获“学海”称号。
10、庐江世泽,水部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世泽:先祖的恩泽。水部:指南朝尚书水部郎何逊。何逊:南朝梁诗人,东海郯人,何承天曾孙。官至尚书水部郎。后人称“何水部”。
11、庐江世泽,水部清华。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同上。
12、庐江世第,学海家声。
释源联出广东兴宁何屋村。
释义世第:世代登第。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引伸为世代显赫家族。学海:指东汉何休。
13、三高世泽,四部家声。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三高:指南北朝时期的“何氏三高”,即何点与兄何求、弟何胤。三人皆隐遁不仕,世谓“何氏三高”。四部:指东汉时期大学者何休所写的书。
14、中丞山峻,水部梅清。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中丞:指北宋“宰相”何栗。何栗(1089—1127),字文缜,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状元。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御史中丞、泰州知府、尚书右丞、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金兵破京城,陷北庭,绝食而死。水部:指南朝梁代何逊。性好梅花,扬州任上,庭中有梅,曾在树下咏梅。到洛阳任时,思梅若渴,便请再任扬州,以得以咏梅。
15、家传三桂,学贯六经。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三桂:指宋代何造子家族。何造子,封绛侯,和他孙子何修辅、曾孙何格非三代中进士登第,家中建有“三桂堂”。旧时以“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六经:指东汉何休。何休曾闭门十七年,精研六经,成书四部,世传《春秋公羊解诂》。
16、清名第一,治行无双。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清名:指三国魏国哲学家何晏。何晏好“老庄”,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尚清谈。治行:指东汉何敞。何敞曾任汝南太守,宽和为政,百姓感化。
17、稽山豹隐,水部梅清。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稽山:会稽。南朝梁代何胤,弃家隐居会稽,屡征不起。水部:指何逊。
18、貌同傅粉,禄惟养亲。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傅粉:指何晏,人称“傅粉何郎”。禄惟养亲:南朝宋灊人何子平,侍母至孝而闻名。母亲去世,他辞去官职,每哭都至绝气。
19、高风东阁,暖日南檐。
释源佚名古联。
释义联赞南朝梁代何逊。
三、门楣联
20、庐江世德 庐江千秋 东海家声
释源何氏宗祠门楣联,源自何姓郡望堂号。史载,“韩改何”于秦末或汉初,发迹于庐江郡。魏晋南朝时期,何姓出现了七大郡望,其中以庐江何氏(安徽境内)、东海何氏(山东境内)、陈郡何氏(河南境内)最为出名。后历代何姓人逐渐向南迁徙,最后播散全国乃至海外各地。何姓人远迁他乡,却不忘先祖传统,故表楹联于门楣,以昭世人。
释义庐江:指古代的庐江郡,非今天的安徽省庐江县。世德: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东海:指古代的东海郡,非今天的海洋中的东海。家声:指家族的名望、名声。
何氏祠堂五字对联2上联:盛世千家乐
下联:新春百家兴
横批:欢度佳节
上联:千年迎新春
下联:瑞雪兆丰年
横批:年年有余
上联:笙歌辞旧岁
下联:羊酒庆新春
上联:腊鼓催神骏
下联:春风送吉羊
上联:读书清磬外
下联:春雨暮钟时
上联:多勉日新志
下联:能为岁寒枝
上联:风助飞雪舞
下联:诗伴落梅吟
上联:伴我书于卷
下联:可人花一帘
上联:笔端通造化
下联:意表画云霞
上联:笔力千军阵
下联:词源万马兵
上联:功高斯不伐
下联:理定自无争
上联:花月联知己
下联:诗书结静缘
上联:慧眼观天下
下联:妙笔写春秋
上联:剑气冲星斗
下联:文光射云霞
上联:静与鱼读月
下联:笑对鸟谈天
上联:书香透梅蕊
下联:竹韵偕春风
上联:鼓琴仙度曲
下联:种杏客传书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上联:书中乾坤大
下联:笔下天地宽
上联:立德齐今古
下联:藏书教子孙
上联:聊收静者趣
下联:且读古人书
上联:落笔撼五岳
下联:成诗凌九州
上联:诗书得古趣
下联:风月畅真情
上联:书林含馥郁
下联:艺海贮英华
上联:琴焦无俗韵
下联:松古有劲风
上联:山岳起翰墨
下联:江海焕文章
上联:鼓乐迎佳宾
下联:四季花长好
上联:百年月永圆
下联:堂开蓬莱景
上联:人醉武陵春
下联:同饮幸福酒
上联:齐绘四化图
下联:喜望红梅放
上联:乐迎新人来
下联:香车迎淑女
上联:美酒贺新郎
下联:祥云绕屋宇
上联:喜气盈门庭
下联:旭日芝兰香
上联:春风琴瑟和
下联:杨柳含春意
上联:天涯有知音
下联:云恋妆台晓
上联:花迎宝扇开
下联:芝兰茂千载
上联:琴瑟乐百年
下联:才高鹦鹉赋
上联:室有山林乐
下联:人同天地春
上联:太平居有后
下联:安乐福无涯
上联:庭辉承月彩
下联:檐影接霞光
上联:玳梁欣贺燕
下联:乔木喜迁莺
上联:生活根据地
下联:居住自由权
上联:窗前花弄影
下联:庭外鸟喧晴
上联:阳光照佳地
下联:春风拂新屋
上联:佳地春风暖
下联:亲屋燕语喧
上联:车马虽嫌僻
下联:莺花不厌贫
上联:昌时占幸福
下联:仁里聚春晖
上联:春浮花气远
下联:雨霁鸟声繁
上联:春来花影动
下联:露滴柳丝垂
上联:德门呈燕喜
下联:仁里灿龙光
上联:德门膺厚福
下联:仁里乐长春
上联:花开香入户
下联:月照影监轩
上联:华屋辉生壁
下联:春山绿到门
上联:开香生桂子
下联:国瑞发兰英
上联:朗抱开晓日
下联:高情属天云
上联:理通天地秘
下联:道合贤者深
上联:青山环绿水
下联:翠柳映朱门
上联:瑞月开昌运
下联:春风酿太和
上联:桃李含春意
下联:燕莺报福瑞
上联:云霓笼甲第
下联:气运耀门庭
上联:载阳新启运
下联:通德旧留题
上联:竹柏门庭喜
下联:田园气味长
上联:字贴宜春丽
下联:花开如意新
上联:不受苦中苦
下联:难为人上人
上联:超世绝行迹
下联:封剑守心冢
上联:砺勤以养志
下联:持简而修身
上联:剑锋出磨砺
下联:梅馥发苦寒
上联:江山开眼界
下联:风雪炼精神
上联:志壮天不负
下联:业精我自成
上联:落笔惊风雨
下联:谈笑定乾坤
上联:弃燕雀小志
下联:作鸿鹄高翔
上联:学海苦作舟
下联:书山勤为径
上联:尚流云致远
下联:须奋翮高飞
上联:水激石则鸣
下联:人励志而鸿
上联:心高言路窄
下联:志远恨天低
上联:精心成大业
下联:着力启宏图
上联:善身兼自立
下联:博毅济众人
上联:聚世上英才
下联:干天下大事
上联:养浩然正气
下联:极风云壮观
上联:倚天磨长剑
下联:碧血炼丹心
上联:志当存高远
下联:勤必争朝夕
上联:少壮不努力
下联:老大徒伤悲
上联:壮心欲填海
下联:苦胆为忧天
上联:才高愁月小
下联:志大恨天低
上联:自觉丹心壮
下联:岂忧白发斑
上联:风骨成诗句
下联:笔意化青山
上联:海阔凭鱼跃
下联:天高任鸟飞
上联:欲养鹃鹏志
下联:先收鸿鹄心
上联:远想出宏域
下联:高步超常伦
上联:吟雪诗情热
下联:画松翠笔娇
上联:文心清若水
下联:诗胆大如天
上联:云来画檐宿
下联:龙向墨池归
上联:坐对贤人酒
下联:喜和智者诗
上联:文章千古事
下联:花月一帘春
上联:细雨闲开卷
下联:微风独弄琴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内涵丰富深刻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虽然不及“多彩贵州”那么简洁,但它毕竟属于“多彩”的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深厚而浓墨重彩。我们生在黔东,长在黔东,“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深刻文化内蕴就融在我们的眼神里、淌在我们的血管中,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对这浓重的文化之彩探索之,表现之。
一
梵天净土,深含以梵净山弥勒菩萨道场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和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主的生态文化。简言之,即包含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两个方面。
(一)梵净山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贵州的佛教自唐朝始,牛腾是将佛教传入贵州的第一人。牛腾的足迹虽无以细考,但据可靠资料记载,唐朝的黔东就有沿河县的福常寺(永佛寺)和常乐寺,还有万山的弥勒寺。邻近黔东的有遵义的香山寺、岑巩的鳌山寺、酉阳的永和寺。到了宋朝,沿河有沿丰寺,思南有华严寺和城子寺,印江有西岩寺。
梵净山区的佛教虽有自乌江、沅江(辰水)逐步向核心区纵深的过程,但在金顶区域修建草堂石殿,也当在宋末时期。仅新金顶的十五世纪的摩崖石刻就言明梵净山“委系古迹名山”。如果,我们将这当作梵净山金顶寺宇第一次重修的史证,那么,梵净山西线上护国寺的出土石雕佛像就明白无误地证实了这次重修的真实性。当代著名高僧、贵阳黔灵山的住持大和尚慧海就曾多次阐释梵净山佛教文化的渊源长远及其在贵州、西南佛教史的重要历史地位。当他主持举行黔灵山弘福寺开山630周年庆典的时候,他曾坦言,弘福寺自有其330年的创业艰辛与丰功伟绩,但它又不能同梵净山比,因此时,梵净山寺宇的重修就已达430年矣。明朝的梵净山佛教是鼎盛时期。一座山,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觉寺,呈众星拱月之寺庙建筑群。其庞大的规模,恐怕难有二山能比。四百年前的万历皇帝下诏《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碑》巍然屹立,先不说太后牵头,太监、侍郎督办重建的记载,也不论碑文的气势宏大与艺术高超,单就那记载的众多奇观异景,令人不知所措、难寻踪影,就足以证明今古之差距。列在九龙池之前的“天心池”、“金沙池”当在何处?标在太子石之后的“青阳石”、“金子石”又在哪方?“叠经台”、“炼丹台”和“献果山”、“凤凰山”与今天的称谓又有几多异同?今人连落款的天字寺宇“天林寺”建在哪里都无从知晓,这就足见当年梵净山佛教鼎盛期有多么的宏大辉煌!
梵净山佛教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思南府志》、《铜仁府志》就不乏土官土酋热衷奉佛兴寺的记述。如12世纪中叶,少师思国公田佑恭的《墓志铭》就盛赞田佑恭“或舍良田,或立浮屠,或铸洪钟,或建宝藏”。田氏80岁于1154年寿终正寝,后人又“乃为祠堂于水东梵宇”。《铜仁府志》则载:“倿佛者朝谒名山,号称进香。往往结党成群,携老扶幼,此风他省亦间有之,近日惟吾铜尤盛”。可以说,佛教是黔东北地区世俗的普遍信仰。人们普遍信奉观音,供奉观音,在相当多的农家,都将观音之名写上了神位。在口语中也多有菩萨之词,赞美某人心慈善良是“菩萨心肠”、“活菩萨”等。土家族人就为求幼子易长成人,为其专制狗尾佛帽,且成为一种盛装。在许多地名中,也不乏大圣墩、观音山之词。特别是活跃在广大农村的阴阳道士,几乎成为一种职业,在学校兴起之前,他们就是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人。无论谁家死了人,特别是老人,都会请他们去做道场,诵经祈福。这些人大多有佛教的法号,有手抄或版印的经书。人们祭奠亡灵,重要的是送亡者进入西天净土,或保佑后世平安。由于此信仰之风的盛行,才在广大城乡有兴盛不衰的香纸业。在铜仁,“过社”是一大很浓的习俗,其内容也是为死者烧钱化纸,求其灵在西天安宁,庇佑后代。
还可以这样讲,由于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使人们逐步形成一种心理境界——梵天信仰。不可否认,佛教向善、悯生、救苦的核心价值观对人们的影响十分深刻。黔东人许多性格特质都有这些普世性的印痕。比如动土要择日,砍树要烧香,对古树奇石倍加保护,或者呼“保爷”、“干爹”,每节都去焚香挂彩。这种敬重自然、尊重自然的心理境界,不能不说和我们倡导的科学发展关联紧密。又如敬神先敬牲,杀猪宰羊祭祖敬神,但必在杀生之前有一番仪式,不仅要烧香纸,还必画符念咒,表明其必然与不得已而为之。不杀耕牛、不食狗猫以及供奉牛头等,都是佛教悯生的菩萨心肠在发挥作用。又如宽宏大量的心理也深受佛理之影响。宽大为怀是佛教的重要原则。黔东人坚定坚韧而不矜持艰涩,宽容包容而不纵容形容,这都与梵天信仰有关。多民族共处,相互之间的交流融合,以致难分你我。杨应龙能在梵净山藏身,白号军能在这里建立江汉王朝,最后一支太平军能在梵净山生存,黔东根据地的红旗能那么红艳,这都离不开黔东人民的宽容照应。“梵天”作为一种信仰和心智,其源流长远,其影响也更加深远。
(二)净土自然,处处彰显和谐气氛
梵净山净土,首先是梵净山物的自然和谐。这里的净土,不仅指人迹难至的与凤凰山相对的山——梵净山,也指人迹罕至的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也含难得的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更是指范围更大的方圆700里的梵净山脉或以梵净山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因为这一地区山体古老、溪流纵横、植物丰富、动物纷繁。梵净山山体是黄河以南最先露出海面的台地,距今有10~14亿的年岁。其山上接苍穹,下柱深渊,傲立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渡的大斜坡上,或狮子抬头,雄视群山沧海;或桶立山脊,刺破流云霞光。山形似佛,山影似佛。
山奇必有怪石,太子石、蘑菇石、老鹰石、万卷书岩,这些百姓称呼的名字,自然、实在,不仅形似,更有八九分神似。再加上其他许多奇形怪状的页岩,以天然地质博物馆概之,一点也不为过。特别是新金顶,在两千多米高的山脊上,再长出一尊石山,径不过40米,高却近100米,且上半腰一分为二,或如二指并举,祝福吉祥胜利;或如龙啸长空,经天纬地,超凡脱俗。更奇的是,在这绝妙的指峰上,还建有释迦、弥勒二佛之铁瓦石殿,中以天桥连接,常在雾里云中。如此这般仙境,世上绝无二处。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高山云雾化水,汇集成溪,汇溪成河,99溪或明或暗,或真或幻,实则为百溪之一溪难寻,状其溪流之众多。牛尾河皇子觅母,马槽河白马寻根,黑湾河观音现水,盘溪河金猴戏情,每一溪都是风光无限,故事妙传。
有山有水,植物自然丰富多样。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这垂直植物带谱,似乎专家更感兴趣。十分珍稀的孑遗裸子植物——贵州紫薇,高30余米,三四人合抱,难怪当地人视为神树。高山杜鹃,更是色彩鲜艳,引人注目,百合花形、吊钟形,漫山遍野,气势夺人。还有那中国鸽子花树,成林成片,花瓣大于树叶,在微风中似白鸽飞舞,好不壮丽。
这些树,是那样古朴、古老,有新枝,有嫩叶,有花,有果,必然养就成百上千种珍稀动物。黑熊、野猪、麂子,这些动物随处可见。曾经有过的华南虎,说不定哪天也会弄出张“照片”来。黔金丝猴,这倒是真的,虽然濒危程度最高,但毕竟这个大山里有,山下的动物救护站里也有。它不仅长相美,而且还通人性,尊老爱幼,小猴在群间乱窜,备受关爱。而成年母猴不准他群公猴侵犯,否则,必将发生猴王决战。娃娃鱼、胡髭蛙、长尾白颈雉……这些稀罕的小型动物更是不胜枚举,使梵净山的灵气放大增辉。
山石和谐,水木和谐,动物和谐。和谐,是梵净山的主色调、主旋律。
梵净山,不仅物物和谐,还有人物和谐与人人和谐。这种和谐就是净土的表现。梵净山区的人民普遍敬奉山神、土地,土地庙之多,恐怕是黔东的一大特点。大的如寺祠,小的则是几块料石砌塑,最小的,只需两三块尺余片石磊叠。在梵净山凯文,小溪的左右各塑一座土地庙,两边香火都很旺盛,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古树一老,往往也会被人们当神供奉,巨石一奇,也有被人呼为“保爷”,加以尊敬焚香。梵净山区的每一个山寨,都会有不少古树,或寨前,或寨中,或寨后,或路之要冲。这些树一旦被认为是风水树,必严加保护,或者编些神奇的传说,让你不敢砍伐,或遍钉铁钉,叫你不能砍锯。梵净山的数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也是世代当地百姓和历代官府保护的结果。山腰山顶的几通禁砍山林碑,就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保护森林,保护动物,这就是人与物的和谐。
梵净山地区的人民,也特别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土家族很重视祖先的崇拜,立房必有香火,香火必立神位。苗族也对祖先很神往尊敬,悬棺也必选择向着远古先人所处的东方。崇拜神祇,其实也是为求得人间的平衡、和谐与安宁。如在梵净山麓保存较为完好的戏剧活化石——傩,就是中国民间傩的典型代表。傩,最初为驱鬼避邪,是娱神之戏,后又加进历史掌故,以及经典传说,又达到娱人的目的。民间的花灯花鼓,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不分民族,大家都可参与,献技献艺,使人处在和融之中。还有那清纯、古朴、粗放的民风民情,比如喝大碗酒,吃大个粑,数十人捕鱼,数百人围猎,哪家有事务,全寨人出动,这种齐心协力和谐的铺陈局面,就是人与人和谐的自然典型。“铜仁”之名的来历,就是渔人在江心石山下捞起三尊铜像,经识为孔子、老子和释子,遂将万安县改为铜人县,后又为固仁义,才改为“铜仁”县,且向民解释为三个铜人。儒、道、释同尊,这种信仰的和谐,算是铜仁的大特色。
总之,梵天信仰与净土自然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梵净山地区天人合一、天地和谐的丰富而又深邃的文化内涵。
二
“桃源铜仁”,则是以铜仁市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如桃花源般美丽、深邃和纯净。桃花源,就是东晋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一)桃花源令人神往
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一个理想世界。陶渊明因仕途受挫,对上层生活、宫廷斗争十分厌倦,所以产生了逃避现实社会的思想。由于其特殊经历,他不是选择市井生活,更不是选择那种虚无缥缈的仙宫生活,而是选择一种远离社会上层、远离钩心斗角的下层乡村生活。桃花源,就是陶渊明幻想出来的理想的生活区。
桃花源这个生活区,因在桃花夹岸的溪流源头尽处而得名。它有这样一些特点:
一是在武陵山地区深处。武陵人打鱼为生,他肯定不会到武陵以外的什么地方去打鱼。有人做过资料查阅,说陶渊明未到武陵山地区做过官,也没有什么亲戚是武陵山人,他同武陵山没有发生过直接的接触与了解。不管这是不是事实,都不影响陶先生的创作。在东晋,当时的朝廷管辖范围大约就到湖南省西部,武陵郡(今常德市)大约属西部前沿,再往西,就是还待开发的蛮荒之地。武陵深处是何水土,五溪源头有何景观,世人不得而知。这种神秘感,陶渊明恐怕也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人们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去描绘了。事实上,到了唐朝,武陵深处仍然是个谜。王昌龄被发配,也只到了五溪之一的溪的外围——黔阳(安江)。李白被贬谪发配到黔阳以西的夜郎(有说在石阡县),那也是数月未到达目的地,后遇赦半道而归。我们说桃花源在武陵深处,是因为渔人两次迷路。渔人的认路本领,那是众所周知,很了不得的。人家在茫茫无际的大海尚可凭方向、风向或其他参照物回家,何况在山区这种顺水而归的路呢?然而,他真的迷路了,去时迷了路,不知到了何处。返回后第二次前往又迷了路,虽然曾打下记号,也是再没有找到这样一个美丽幽静的地方。
二是桃花源太美了。溪水潺潺,夹岸桃花,草绿花艳,鱼肥水甘,这是何等的幽、优、静、洁。再有那奇山,如天门,似桥洞,屏立山前山后,临之花香扑鼻,气畅情舒,进之更是气象万千。桑间有蚕,其纺织衣帛不言自明;良田可种麦插稻,丰收景象亦在其中;竹节高雅,四季常青,可见其主人之志趣;再有房舍布局合理,炊烟起处,鸡犬之声相闻,其生气充盈天地、满布山冈……一幅绝妙的山村画图跃然纸上、陡起心间,其幽、其闲、其静,与喧闹的市井、纷乱的官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怎不令人向往流连?
三是桃花源民风纯朴、热情真诚。桃花源人见有外乡来客,争相见之,并依次迎请,尽其所有加以款待。这种接待热情而不过分,真实而不虚假,特别真诚,令人钦佩。渔人问之,以实相告,没有防避,没有戒心,不怀疑、不担心,其纯朴,经天纬地,世间少有。倒是渔人忘了临行前的承诺,出了山就去告官,以证其“发现”。
四是桃花源人并非异域,更非外星他类,他们都是华夏子孙,只不过是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蛰伏于此。陶渊明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不向往天宫仙界,不奢望鬼魅从良,也不相信有救世主,而是忍让逃避,应该是最现实的现实主义。
总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山水秀美,风景可人,风情纯朴,自然和谐。
(二)铜仁与桃花源颇有渊源
“桃源铜仁”,这是对铜仁的形象定位。我的理解,一是铜仁与陶公笔下的“桃花源”有某种联系,二是铜仁有着“桃花源”般的秀美迷人。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散文,虽然作者用“武陵”这个真实的地名和旅行家刘子骥的真实人名,但这并不能改变桃花源记的创造性。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必要去争论陶渊明写的桃花源到底是哪一个地方。如此,我们只能反过来看哪个地方更像“桃花源”。我认为,铜仁最是“桃花源”。
铜仁属于武陵,且在武陵山腹地。武陵山脉的主峰——梵净山,就屹立在铜仁地区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会的地方。武陵山地区的五溪之一辰溪,就发源于梵净山南麓,上流的太平河、德旺河在江口县城交汇而成锦江,在铜仁城又汇入小江之水,再纳溪汇流进入湖南的麻阳,后汇入沅江,流经武陵郡故地——常德。据明朝万历皇帝敕赐古碑记载,梵净山有“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这一记载正好与《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和“遂迷,不复得路”不谋而合。梵净山山体庞大,方圆七百余里,“四时有不谢之花,漓漓然蓬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今之临幸,春有李花、杏花、桃花、桐花、杜鹃花,山花遍野,清香四溢,实则比“桃花源”更桃花源。关于铜仁的两江汇合处,早有古诗盛赞:“桃花红映处,风景似江南”。还有,铜仁地区保存有相当完整的民间傩,其中第一折戏就是请师开桃源洞。想必这两个“桃源”之间就有某种必然关系。
桃花源中人是因避秦而至。铜仁也有避秦的徐氏后裔。众所周知,对秦始皇影响最大的方士是徐福。据《徐氏家谱》记载,在徐福东渡日本前,他的后人就已经从江苏的赣榆南迁,先到南京,后到南昌,后又迁到临川一个叫草坪的地方。其后,徐福的五十六世孙徐宰六又寻武陵而迁至铜仁。徐福的后裔中,数铜仁这支最为发达,以后出过广西道副使徐以暹,管理过北京运河的徐如澍等。徐氏为避秦而迁至铜仁,还在一个很僻静的茶园山修有山庄,这个山庄是铜仁市很有特色的名胜古迹。
特别是“铜仁”这个地名的来历更能说明问题,与“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吻合。在汉朝,董仲舒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后儒成为华夏大地的主流文化,尊儒成为普遍风尚。在铜仁,则是不仅尊儒,而同时尊道、尊释,三尊同供。
以上三点,并不是所有号称“桃花源”的地方都具备的。
(三)铜仁,当今的桃花源
铜仁地区以梵净山为中心,国土面积18000平方公里。梵净山最高峰2572米,次高峰2494米,加上奇异的新金顶,三峰并列,曾有三山谷之称。方圆七百余里,山岳雄奇,峰谷深切,溪流密布,森林原始,珍稀动物十分丰富。黔金丝猴、长尾白颈雉、大鲵、冷杉、鸽子花树等,在此山孑遗繁衍,保持了自然生态的长久平衡。由于历代官府、百姓的保护,使梵净山成为地球同纬度唯一的一块绿洲。人们只要走进梵净山,那饱含负氧粒子的空气,沁人心脾,肺爽神清。生活在这里的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粗犷豪放,纯朴真诚,充满生机活力。神秘的傩,奇异的巫,精细的服饰,古朴的山歌,人性化极强的民居习俗,谱写了一曲曲勤劳、智慧、勇敢、坚毅的民族古歌。
梵净山是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网成员,又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物与物和谐,567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原始,生物多样,垂直植物带谱明显。人与物和谐,敬山神土地,畏而守自然规律。人与人和谐,多民族共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在广大乡村,一客进寨,满村同喜的情形随处可见。祖先崇拜,不忘宗祖。弥勒崇拜,量大宽怀。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基础厚实,源远流长。渔艺之乡、箫笛之乡、鼟锣之乡、书法之乡、花鼓之乡、花灯之乡、傩戏之乡、山歌之乡……特色文化相当丰富。
铜仁物产丰富,旧有汞都,今有锰海,黄牛、山羊、纸伞、天麻、社饭、酸鱼、花生、油茶,还有花甜粑、绿豆粉、珍珠花生和山野蕨苔,数不胜数。
铜仁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明朝有奏请贵州开科的教育先贤田秋,有影响当时的理学家李渭,清朝有平定张格尔叛乱的一等果勇侯杨芳、书写“颐和园”三字而获慈禧“宸赏”的书法家严寅亮,民国有向孙中山进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而被任命为贵州都督的席正铭,大革命时期有洪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周逸群、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当今又有国务委员戴秉国、解放军总后勤部长廖锡龙等。
还有黔东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以及傩文化博物馆、乌江博物馆和民族民俗博物馆等。
随着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铜仁也在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但总体说,铜仁是农业地区,因过去没有工业而未受到污染,自然生态得以保存。而今,按全国总体产业布局规划,铜仁位居长江中上游,属于生态保护、修复的建设区,山清水秀、人和物谐、生态铜仁、桃源铜仁的特色,将伴随“两带两圈”、“六个新跨越”战略目标的实现而进一步得到完善、突出与彰显。
1 关于富阳龙门古镇的诗句
关于富阳龙门古镇的诗句 1形容古镇的诗句
1、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忆江南·江南好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3、送人游吴唐 杜荀鹤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水港 一作:水巷)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
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4、龙门镇唐 杜甫
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
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
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
5、使青夷军入居庸三首唐 高适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出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东山足松桂,归去结茅茨。
登顿驱征骑,栖迟愧宝刀。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水连下,群峰云共高。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2写一首关于龙门镇的诗歌
风醉天涯 浪天 风,轻轻吹着,拂乱我的头发,绕乱我的心绪,许久以前的事,却变得更加清晰,如在眼前。
这是一个风中的故事,风中有梦,是个多情的梦,单纯的梦,多情就如我那颗不受羁绊的心,单纯就如你那双清澈的眸。 岁月就如白驹过隙,勿勿的过了几载。
再也没见过你的面孔,再也没有听到过你的任何消息,只是梦依旧做,梦里依然有你,但每次午夜梦回,唯一留下的,却是无边的孤寂与无奈。 命运好像特别爱捉弄多情的人,而我,偏偏就是个多情的人,多情痴情不滥情的人。
命运早就做好了不让我俩在一起的决定,想去抗争,却已无能为力,因为心冷了,比冬天的冰雪还冷,我曾经跟你说过,不是风起云涌,就是风寂云散,如今,风寂了,风为流云醉在天涯了,这是个可悲的结局,曾经说过的要给你的幸福,如今也随风飘零了。 情知是梦无凭了,好梦依然少。
是啊,没有你的日子,好梦何来?曾经那牵手于清澈的溪边草地卧看流云的日子,早就划上句号了;曾经那篱笆外古道边嘻戏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缘早就风消云散了;曾经那同牵一跟线放风筝的曰子也如风筝断了线,永远消失在天涯了。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
你我分别何止三年,在这段时间里,酒在我醒时代替了你,但是在醉梦中,依旧是你占据了我的一颗心。月,一天比一天圆了,转眼又快中秋,在这个万家团员欢庆的曰子里,孤单的我,心里蹰怅,也只能举一杯白洒,祝远方的你幸福安康了。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但如今,我为你做任何事都没有意义了,有时我也在想:我还能为你做什么?是啊,我还能为你做什么?在我这个浇酒买醉的失败的人生,我不能为你做任何事了,只有醉才是我唯一的解脱,那就醉吧,反正醉和醒对我来说没有分别了。
3写一首关于龙门镇的诗歌
风醉天涯 浪天 风,轻轻吹着,拂乱我的头发,绕乱我的心绪,许久以前的事,却变得更加清晰,如在眼前。
这是一个风中的故事,风中有梦,是个多情的梦,单纯的梦,多情就如我那颗不受羁绊的心,单纯就如你那双清澈的眸。 岁月就如白驹过隙,勿勿的过了几载。
在泷头的沉思中停顿散文随笔
本文2023-10-27 17:14: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