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兴寺什么时候开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正定隆兴寺什么时候开放,第1张

正定隆兴寺开放时间:9:00-16:00

正定隆兴寺景点介绍:

隆兴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隆兴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和阁内的铜铸菩萨,是隆兴寺的心脏和象征。1997年至1999年,经过三年的维修,大悲阁恢复了宋代风貌。修复后的大悲阁,高355米,三檐四梯,阁内有供游客上下的楼层,从任何一层都可仔细地观佛。大悲阁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也进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阁并立,巍峨壮观。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宋太祖赵匡胤於开宝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因寺内有一尊高大的铜铸菩萨像,所以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摩尼殿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_四年(1052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_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我国古代彩塑杰作。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从1977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底,对摩尼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於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通高近2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征山西曾驻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内铜佛先毁于契丹入侵,继又毁于后周熔铜铸钱,乃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扩建寺院,并重铸铜佛全身。大铜佛铸有42臂,其姿势各不相同,所执法器也各异。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莲握珠,或仗剑使钺。远看,犹如奇特的翅膀。可惜两侧40只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恬静端庄,全身颀长,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先铸好基础,然後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後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贴成。这尊室内铜佛的高度,在独尊了近千年后,到20世纪初西藏扎什伦布寺内的铜佛问世,它才让出全国最高铜佛的地位。

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_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在隆兴寺内,还保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多通,其中龙藏寺碑是隋开皇六年(586年)创建龙藏寺时所立,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碑高21米,宽09米,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为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士礼撰文,无书写入姓名。书体方整有致,结构朴拙,笔画遒劲有力,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

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

景区亮点:

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

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

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

正定隆兴寺最佳时间:石家庄地处中纬度亚欧大陆东部,临近渤海,但受亚欧大陆的景响很大,气候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风现象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南北温差很大,夏季普遍高温。因此秋季出游最为适宜。

隆兴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评价说: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的隆兴寺。隆兴寺是全国十大名寺之一,其主体建筑大悲阁和阁内的铜铸菩萨,是隆兴寺的心脏和象征。1997年至1999年,经过三年的维修,大悲阁恢复了宋代风貌。修复后的大悲阁,高355米,三檐四梯,阁内有供游客上下的楼层,从任何一层都可仔细地观佛。大悲阁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也进行了精心修建,如今,三阁并立,巍峨壮观。

隆兴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原名龙藏寺。宋初更名为龙兴寺。宋太祖赵匡胤於开宝四年(971年)敕命在寺内铸造铜菩萨像,并盖大悲阁,遂大兴土,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宋代建筑先后告成,奠定了现在的布局和规模。到了清康熙、乾隆年间,又两次大规模维修和增建,寺院发展到鼎盛时期。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改龙藏寺为隆兴寺,因寺内有一尊高大的铜铸菩萨像,所以俗称大佛寺。历代帝王曾多次到此巡境幸驻跸,上香礼佛,题诗书匾,刻碑立石。可见当年这里晨钟暮鼓,钟磬齐鸣,香烟缭绕,南无声声的历史盛况。

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它们千姿百态,各具特色。这一形象,被人称为千佛绕毗卢。

隆兴寺没有山门,前面仅有一座高大的琉璃照壁。绕过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寺院的第一座建筑天王殿,单檐歇山式,七檀中柱式建筑,中有圆拱形大门,门上部横嵌着康熙皇帝亲书的敕建隆兴寺金字匾额,兼有山门作用。

寺内独特建筑,当推摩尼殿。摩尼殿坐落在中轴线前部,始建於宋仁宗皇_四年(1052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大殿结构十分奇特,属抬梁式木结构,平面呈十字形。殿内的粱架结构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大木八架椽屋,前後乳_四柱结构形式。正中殿身五间,进深五间。中央部分为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各出山花向前抱厦,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点和见格,殿顶为绿琉璃瓦剪边、檐下饰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弧度圆润而微微向上翘起。大殿雄伟壮观,又不失矫健优美。殿脊、飞檐曲线如波,自然流畅;四角微翘,如鸟振翅欲飞。像这样立体礼富淤变化,形制颇为特殊的古建筑,在我国早期古建筑中实属罕见。

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阿难、迦叶像,其中一佛(释迦牟尼)、二弟子(阿难、迦叶)像为宋代原塑。檐墙及围绕佛坛的扇面墙上,均绘有明代成化年间绘制的壁画,题材内容为佛传故事。壁画色彩艳丽,线条流畅。扇面墙背面塑有玲珑别致的须弥山,山间塑有罗汉、狮、象等,中部有一尊明代彩塑观音坐像,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鼻梁微高,柳叶细眉,面容恬静安详,姿态优雅端庄;实为我国古代彩塑杰作。殿后南壁浮雕五彩悬山中的倒坐观音,头戴宝冠,肩披璎珞飘带,胸臂裸露,圆润丰满,一足踏莲,一足踞起,双手抚膝,细眉之下,双目俯视,神态安详,姿态端庄优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从1977年下半年起至1980年底,对摩尼殿进行了落架重修。

大悲阁是隆兴寺的主体建筑,坐落在中轴线後部。阁前古柏参天,阁後老槐吐翠,周圉苍松、百花环绕,景色清幽宜人。阁高33米,面阔七间,进深五间,为五重檐三层楼阁。旧名佛香阁、天宁观音阁。据记载,该阁始建於宋初开宝年间(968-976年)。大悲阁内矗立着一尊高大的铜铸大菩萨,称大悲菩萨,又称千手千眼观音,高192米,立於22米高的须弥石台上,通高近22米,是我国现存最高的铜铸观音菩萨像。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五月,宋太祖赵匡胤西征山西曾驻跸正定,因城西大悲寺及寺内铜佛先毁于契丹入侵,继又毁于后周熔铜铸钱,乃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七月敕令扩建寺院,并重铸铜佛全身。大铜佛铸有42臂,其姿势各不相同,所执法器也各异。或曲或垂,或抱或伸,或持日托月,或持莲握珠,或仗剑使钺。远看,犹如奇特的翅膀。可惜两侧40只铜手臂均被毁,已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观音像神态自若,恬静端庄,全身颀长,比例均匀,衣纹流畅,线条细腻,颇具宋代艺术风格。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大铜佛的铸造,是先铸佛,后盖楼,就地支锅,屯土增高,分节铸,再加雕刻。先铸好基础,然後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後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後用金箔贴成。这尊室内铜佛的高度,在独尊了近千年后,到20世纪初西藏扎什伦布寺内的铜佛问世,它才让出全国最高铜佛的地位。

1944年重修大悲阁时,拆掉了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建筑面积较原来缩小了三分之一。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的宋代壁塑也已无存。阁内有楼梯直达顶层,可凭栏纵观正定古城风光。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此阁,吟诗咏赋,留下了许多美好诗篇。元代诗人萨都刺诗云:眼中楼阁见应稀,铁凰楼檐势欲飞,天半宝花飘关道,月中桂子落僧衣。高擎玉露仙人掌,上_银河织女机,全赵堂堂遗物在,山川良是昔人非。大悲阁前,东侧为转轮藏阁(藏经楼),西侧为慈氏阁。转轮藏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木制的直径七米、八角形的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中间两根金柱各向左右让出,其梁架结构,作出由下檐斗拱弯曲向上与承重梁衔接的弯梁,上层梁则有大斜柱(叉手)的应用,是早期木构建筑中的杰作。慈氏阁与转轮藏阁大体相似,阁内采用永定柱造和减柱造的做法,是其建筑结构上的特点。特别是檐墙一周的柱子均采用永定柱造的做法,是国内现存宋代建筑中的孤例。阁内二米高的须弥座上,立有一木雕像,高七米,为弥勒佛形象,或称慈氏菩萨,是宋代遗物。

在隆兴寺内,还保存有隋唐以及宋、金、元、明、清各代碑刻三十多通,其中龙藏寺碑是隋开皇六年(586年)创建龙藏寺时所立,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碑高21米,宽09米,碑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15字。碑文为开府长史兼行参军张士礼撰文,无书写入姓名。书体方整有致,结构朴拙,笔画遒劲有力,具有古拙幽深的美感,不仅记载了隆兴寺的始建,具有史料价值,而且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它上承南北朝余风,下开初唐书法诸家先河,被王国维誉为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是我国现行的著名古碑之一。

隆兴寺整个寺院除了两座碑亭以外,几乎全是宋代建筑物,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宋代建筑范例之一。它虽经千百年风雨侵蚀,仍能显现当时重档通霄汉,正殿俯星辰的规模和雄姿。

景区亮点:

寺内建筑布局规整,形式多样,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佛教寺庙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积8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要建筑分布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及其两侧。

寺前迎门有一座高大琉璃照壁;经三路三孔石桥向北,迎面是天王殿。其北是大觉六师殿台基遗址,再北是摩尼殿。经过戒坛,便看到大悲阁、转轮藏阁、慈氏阁和两座清代碑亭。它们以大悲阁为中心,组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的建筑群。转轮藏阁的弯梁大斜柱建筑法,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的杰作,而慈氏阁的永定柱造做法,乃是我国现存宋代古建筑中的孤例。

大悲阁后面,是单檐歇山顶弥陀殿。最北端的毗卢殿,是1959年由正定崇因寺迁来。殿内的铜铸毗卢佛,构思奇特,铸造精细。三层莲座,每一莲瓣上均刻一小佛;每层莲座上,各跨四尊铜佛,头戴五佛冠,两两相背,面向四方。整个雕塑,共铸大小铜佛1072尊。

正定隆兴寺什么时候开放

正定隆兴寺开放时间:9:00-16:00正定隆兴寺景点介绍:隆兴寺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县城内东门里,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寺内建筑布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