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墨家代表人物有哪些?而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的哲学派别,诸子百家之一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接下来 情感小编讲一下墨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一、墨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1、快马寓人
墨子学生耕柱子,聪颖过人但不知发奋努力,墨子总是责备他。耕柱子说:“先生,我真的没有什么比别人强的地方吗?”墨子说:“我将要上太行山,乘坐快马和牛,耕柱子很自信地说:“我要鞭策快马。”墨子追问:“你为什么要鞭策快马?”耕柱子说:“快马值得鞭策。因为它感觉灵敏,鞭打它可以使它跑得更快!”墨子的用意是启发耕柱子,让他努力求学,现已水到渠成,就对耕柱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而你应该象快马一样的力求上进啊!”以后耕柱子发奋读书,力求上进,再也不用老师整日督促了。
2、墨子救宋
战国时期,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直走了十天十夜,他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而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墨子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鲁班不肯认输说自己有办法对付墨子但是不说。墨子说知道鲁班要怎样对付自己但是自己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而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自己。以为杀了自己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而鲁班哪里知道墨子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楚国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二、墨家代表人物有哪些
1、墨子,名“翟”墨子。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宋国人 ,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他曾担任宋国大夫。墨家学派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2、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而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而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子在战国时期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和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而在当时的百家争鸣有“非儒即墨”之称。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而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3、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而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而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提倡“兼以易别”,而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而它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而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作为治国方法。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而提出非攻的主张。
4、战国以后墨家已经衰微。到了西汉时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社会心态的变化以及墨家本身并非人人可达的艰苦训练、严厉规则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而但是根据考古发现最后一代在晚清出现,抗夷而全部灭亡。还有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最后一代钜子留下遗书此位钜子只剩两名弟子,一外放一内传,外放弟子远行立业内传弟子封闭了此隐灵秘府。
墨学·清代墨学·关于墨家的评论
康熙时著名学者韩菼,作《杨墨》一文,旨在辟佛,但从杨墨说起。他指出 :“佛氏之初,如不爱身以济众生之说,固近乎墨。”“夫由杨墨之道,固未至于无君父也,由其说而推其害,直可以无君父。孟子固忧其祸之无终也。后佛学入,直敢冒不讳,使大伦几涂地无余。”(《有怀堂文稿》卷二十二)韩菼第一个将墨学与佛学相联系。
乾隆时著名学者毕沅对墨学有重大贡献,是第一位为《墨子》全书作注者(详后),也是清代第一位为墨子作公开辩护的人。其《墨子注叙》说:“世之讥墨子,以其节葬、非儒说。墨者既以节葬为夏法,特非周制,儒者弗用之。非儒,则由墨氏弟子尊其师之过。其称孔子讳及诸毁词,是非翟之言也,案他篇亦称孔子,亦称仲尼,又以为孔子之言亦当而不可易,是翟未尝非孔。”肯定韩愈所谓儒墨之辩生于末学,非二师之道本然,墨子所谓“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是亦通达经权,不可訾议”,《备城门》诸篇,“皆古兵家言,有实用焉”。还认为《墨子》书中少数为墨翟自著,多数是“门人小子记录所闻”。这些意见,都是比较公正的。
毕沅的朋友孙星衍,为《墨子注》作后叙,进一步论证墨家出于夏礼,节葬、节用,明鬼、兼爱皆大禹之遗教。“孔子生于周,故尊周礼,不用夏制。孟子亦周人而宗孔,故于墨非之,势则然也”。这样说,用意是提高墨家的地位。
有清一代,给墨学以最高评价的是汪中。汪氏有《墨子表征》,已佚,今存长篇叙文。其中提出:“墨之节葬,非乐,所以救衰世之弊,其意(与荀子)相反而相成也。若夫兼爱,特墨之一端。然其所谓兼者,欲国家慎其封守,而无虐其邻之人民畜产也。虽昔先王制为聘问吊恤之礼,以睦诸侯之邦交者,岂有异哉!彼且以兼爱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使以孝其亲,而谓之无父,斯已枉矣。……世莫不以其诬孔子,为墨子辜。虽然,自今日言之,孔子之尊,固生民以来所未有矣。自当日言之,则孔子鲁之大夫也,墨子宋之大夫也,其位相埒,其年又相近,其操术不同,而立言务以求胜,虽欲平情核实,其可得乎是故墨子之诬孔子,犹孟子诬墨子也,归于不相为谋而已矣。吾读其书,惟以三年之丧为败男女之交,有悖于道。至其述尧舜,陈仁义,禁攻暴,止*用,感王者之不作,而哀生人之长勤,百世之下,如见其心焉。《诗》所谓 ‘凡民有丧,匍匐救之’之仁人也。其九流之中,惟儒足与之相抗,自余诸子,皆非其比。” (见《述学》)
汪氏此说惊世骇俗,引起卫道者的极大愤慨。同时人翁方纲作《书墨子》,指斥汪中“敢言孟子兼爱无父之说为诬墨子,此则名教之罪人”。翁氏竟主张革掉汪中的“生员衣领”,称之为“墨者汪中”(《复初堂文集》卷十五)。翁方纲本人也研究墨子,并参加了毕沅《墨子注》的校订工作,毕沅对墨子评价也不低,因为官大,翁方纲不敢冒犯,只好拿穷秀才汪中发火。
同时人张惠言,也是墨子的研究者,也大批墨子。他的《书〈墨子经说解〉后》说:“墨子之言,悖于理而逆于人心者,莫如非乐、非命、节葬,此三言者,偶识之士,可以立折,而孟子不及者,非墨之本也。墨之本在兼爱。而兼爱者,墨之所以自固而不可破。兼爱之言曰:爱人者人亦爱之,利人者人亦利之,仁君使天下聪明耳目,相为视听,股肱毕强,相为动宰,此其与圣人所以治天下者,复何以异故凡墨氏之所以自托于尧禹者,兼爱也。尊天明鬼尚同节用者,其支流也。非命非乐节葬,激而不得不然者也。天下之人,唯惑其兼爱之说,故虽悖于理,不安于心,皆从而和之,不以为疑。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断然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茗柯文编》)他说自己注《墨子》是为了认识《孟子) 的伟大。
嘉庆、道光时期,争论仍在继续。俞正燮认为,孟子“谓兼爱即无父,是险义也。学者恶墨以绳自矫,不便私欲,为遁辞以避之。谓圣人有差等,按墨书言兼爱本之天与王者,天道王政岂有差等者 《艺文志》云:蔽者为之,推兼爱之义,而不知别亲疏。非墨子所谓兼爱也。”(《癸巳存稿》卷十二《墨子兼爱》)俞氏还认为墨学是宋国君臣所授之学,本于夏禹。还称赞《庄子·天下》篇所说的:“墨子真天下之好也,才士也,……其为人太多,自为太少” 为“知言”,(《癸巳类稿》卷十四 《墨学论》)
同时人黄式三则继续辟墨:“此书出于孟子辟墨之后,其徒润饰而成之。《汉书·艺文志》于墨者取贵俭,兼爱、上贤、右鬼、上同,谓此其所长。唐韩愈《读墨子》取尚同、兼爱、尚贤、明鬼,而谓孔墨必相为用。宋姜氏弥明作《广原道》,言周衰,兼爱之道微,为我之道胜。兼爱之篇,前人有取之者。而汪容甫为毕氏校是书,遂谓孟子之斥兼爱为墨子之受诬则不可也。夫墨氏以泛爱兼利为急而短父母之丧,亲亲仁民不分次而亲亲之道不厚,以尚俭节用为务而薄其父母之葬,爱物亲亲不分次而亲亲之道尤薄,爱无差等固墨家之说之谬。” ( 《儆居集》卷二《为我兼爱说》)
同治、光绪年间,中国学者开始接触西方自然科学、逻辑学和政治学说,于是对《墨子》价值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当代学者栾调甫曾指出:“道咸以降,西学东来,声光化电,皆为时务。学人征古,经传蔑如。墨子书多论光重几何之理,足以颉颃西学。……光宣之交,博爱之教,逻辑之学,大张于世。而孔门言语之科,不闻论辩之术。孟轲剧口之谈,亦多不坚可破之论。加以儒先克己慎修为教,更无舍身救世之概。惟墨子主兼爱则杀身以利天下,出言谈则持辩以立三表,事伟理园,足与相当,此其由微而得以大显于世者也。”(见栾调甫《二十年来之墨学》)这是很精辟的分析。
我国最早以西方自然科学来解释《墨子》的是近代著名科学家邹伯奇(1819—1869)的《学计一得》(1845年撰)。其中说:“西人天学……尽其伎俩不出墨子范围。《墨子·经上》云: ‘圆一中同长也’,即几何言圆面惟一心,圆界距心皆等之意。……又云:‘日中正南也’,又 《经下》 云: ‘景迎日’,又云:‘景之大小说在地’,亦即表度说测景之理。此《墨子》俱西洋数学也。西人精于制器,其所持以为巧者,数学之外有重学、视学。重学者,……其大旨亦见《墨子·经说下》,‘招负衡木’一段升重法也,‘两轮高’一段转重法也。视学者……其机要亦《墨子·经下》 ‘临鉴而立’、‘一小而易一大而正’ 数语及《经说下》 ‘景光’ 至 ‘远近临正鉴’ 二段足以赅之。至若泰西之奉上帝,佛氏之明因果,则尊天明鬼之旨,同源异流者耳。《墨子·经上》云: ‘此书旁行,正无非。’西国书皆旁行,亦祖其遗法。故谓西学源出墨子可也。”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陆续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如陈澧《东塾读书记·诸子书》(1871年撰)、殷家俊《格术补笺》(1876年撰)、张自牧《瀛海论》(1876年撰)、《蠡测危言》(1879年刊)。稍后,有王仁俊《格致古微》(1896年撰)。冯涵初《光学述墨》等等。这些著作使墨学研究耳目为之一新,于是很快蔚为风气。
在这种情势之下,学界对墨子的整体评价遂大改观。清末著名学者俞樾说:“墨子则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又深察春秋战国百余年间时势之变,欲补弊扶偏,以复之于古。郑重其意,反复其言,以冀世主之一听。虽若有稍诡于正者,而实千古之有心人也。”认为“唐以来,韩昌黎外,无一人能知墨子者”。并指出:“近世西学中,光学重学,或言皆出于墨子,然则其备梯、备突、备穴诸法,或即泰西机器之权舆乎今天下一大战国也,以孟子反本一言为主,而以墨子之书辅之,傥足以安内而攘外乎”(《墨子诂序》,作于1895年)这可以说是新的“孔墨相用”论。
同时人孙诒让作《墨子间诂》(详后),其1893年所撰序文中对墨子多有维护,说墨子“身丁战国之初,感悕于犷 侈之政,故其言谆复深切,务陈古以剀今,亦喜称道诗书,及孔子所不修百国春秋。惟于礼则右夏左周,欲变文而反之质,乐则竟屏绝之,此其与儒家四术六艺必不合者耳。至其接世,务为和同,而自处绝艰苦,持之太过,或流于偏激,而非儒尤为乖盭。然周季道术分裂,诸子舛驰。荀卿为齐鲁大师,而其书非十二子篇,于游、夏、孟子诸大贤,皆深相排笮。诛泗龂龂,儒家已然。墨儒异方,跬武千里,其相非宁足异乎综览厥书,释其纰驳,甄其纯实,可取者盖十六七。其用心笃厚,勇于振世救敝,殆非韩吕诸子之伦比也。”该书所附《墨子传略序》中又说:墨子“劳身苦志,以振世之急。权略足以持危应变,而脱屣利禄,不以累其心。所学尤该综道艺,洞究象数之微。其于战国诸子,有吴起商君之才,而济以仁厚;节操似鲁连,而质实迹过之”。这是对墨子人格的高度赞扬。
十九世纪末,一些学者出使欧美日本,回国后著文谈及墨子,角度与众不同。如曾多次出任外交官的黎庶昌说:“今泰西各国,耶苏天主教盛行,尊天、明鬼、兼爱、尚同,其术确然本诸墨子,而立国百数千年不败。以此见天地之道之大,非执儒之一所能尽。昌黎韩愈谓孔墨相为用,孔必用墨墨必用孔,岂虚言哉!”(《拙尊园丛稿》卷四《读墨子》)这比独尊儒术者的眼界宽广多了。
王树枏说:“自孟子拒杨墨,其教不得行于中国,迤而远之,以至于海西诸邦,其教遂大昌。其为我也近乎杨,其尚同也近乎墨,其造器械尚机巧尤出于墨子,特通变之以尽其利而已。孟子谓无父君为禽兽,今其徒甚有以无父无君治其国者。吾故谓其流固未尝绝也。呜乎!天下之变多矣,吾不敢必杨墨之道之终并圣人而立,抑或久而变,变而复之于圣,亦未可知也。” ( 《陶庐百篇》卷一《跋〈墨子〉后》) 以“无君”治国,即实行民主共和制。
这个时期,也还有些思想保守的人仍然坚持孟子辟墨的立场,批评韩愈,批判墨子,如蒋彤《丹稜文钞》卷一《书墨子后》、《再书墨子后》就是其代表。胡思敬《退庐文集》卷一《读墨子》则专批尚同,说:“孟子辟兼爱而不及尚同,或以其言有合于天下定一之旨而未见其书与其书如非乐、节葬、明鬼、非命诸篇词多鄙浅,不足以惑众,惟尚同之说,新奇可喜,暗与西制相合。吾意后世必有贪功喜事之人,缘饰其辞,径欲施之天下以毒吾民,因发其覆而黜之。”这是针对《尚同》中选举制和民约论的萌芽而发的。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更新颖的眼光来看待墨子。
觉佛在《墨翟之学说》一文中说:墨子是“我国社会学家第一伟人。”“墨氏之主义,专重人事,不尚天道,以为国家之兴,由于人智之开通与否,政治之改良与否。独夫民贼之亡国,非天亡之,人为不善亡之也。”“非命之说,其策人进取之心乎”“亲士尚贤节用诸说,其治国之主脑乎”“薄葬之说,其力除虚伪之风乎”“观其言兼爱,则社会学家也。观其论政诸篇,则大政治家也。观其言明鬼天志诸篇,则宗教家兼教育家。其伟大之能力实不可思拟。”“作木鸢而能飞,造炮而能为守御之备,则机器之发明家,当推墨子第一人也。”“其力行也似仲尼,其不移不屈也似子舆,其知行合一也似王阳明,其以身布施也似释迦、基督。盖几几乎有神变不测之精神。”(《觉民》7期,1904年出版)文章号召效法墨子,努力实践,改革政治。
吴虞于1910年发表《辩孟子辟杨墨之非》,批评孟子辟杨墨是出于“门户之私见”,“而实未窥杨墨之说”。作者认为,“墨子之兼爱,即耶稣之博爱平等也,墨子之明鬼,即苏格拉底之信重鬼神也。墨之节用,即谙墀笛纽斯之削除情欲也。墨之修身,即柏拉图之智德同一也。墨之《大取》《小取》,即弥勒之名学也。墨之非攻,即俄皇弭兵之旨也。墨之以利为善,即达克之功利主义也”(《蜀报》4期)。全文主旨在于攻击“君主之专制”和“教主之专制”,“鼓舞言论思想自由之风潮”。吴氏在“五四”时期是著名的反孔斗士。
镶黄旗 汉姓[陈] 者:
满洲民族老姓包括:费莫氏、陈佳氏、鄂济氏、萨克达氏、玉克墨氏,以及加入满洲民族的橙气依尔氏(鄂伦春族)、陈氏(汉族、朝鲜族)等。
费莫氏多改姓马 鄂济氏多改姓鄂, 萨克达氏多改姓老
所以:最有可能的是 陈佳氏或玉克墨氏
那就不知道了 有什么家族名人提供线索
上三旗: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下五旗:镶红旗、正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上三旗-正黄旗姓氏)
爱新觉罗氏、阿穆鲁氏、阿礼哈氏、阿克占氏、安达拉氏、爱浑氏、阿图拉墨氏、敖拉氏、阿尔拉氏、敖拉托欣氏、阿鲁氏、敖佳氏、阿尔布氏、阿拉边前氏、安佳氏、阿塔穆氏、阿赉氏、阿喇氏、阿尔巴齐氏、爱义氏、敷臣氏、阿穆尼普塔斯氏、阿拉克塔氏、阿鲁特氏、艾耀施氏、阿鲁络特氏、碧鲁氏、巴雅拉氏、布尔察氏、把尔达氏、博和理氏、拜都氏、布赛氏、拜格氏、布雅穆齐氏、布达喇氏、布尼氏、、拜晋氏、碧喇氏、毕鲁勒氏、巴尔拉氏、拜英格理氏、白佳氏、博尔衮氏、博和罗氏、博都理氏、巴雅尔齐氏、拜嘉喇氏、博尔济氏、博尔卓克氏、巴颜氏、鲍佳氏、布希氏、布萨氏、弼尔雅氏、边佳氏、布尔尼氏、拜察氏、博尔济吉特氏把岳忒氏、布鲁特氏、布尔哈齐氏、宝济氏、博尔济斯氏、巴雅喇氏、博硕氏、博尔济氏、博尔济克氏、博络氏、布楞都尔本氏、白佳氏、巴雅克氏、博尔器济斯氏、博第斯氏、博尔苏特氏、巴理氏、白苏氏、布苏克氏、巴颜图氏、巴济理氏、博尔齐特氏、白达尔氏、博和罗克氏、博罗特氏、白禅氏、步古鲁特氏、绰克秦氏、褚库尔氏、崇里鲁氏、蔡佳氏、崇吉喇氏、苍玛尔达氏、陈佳氏、绰络氏、崔穆鲁氏、崔佳氏、成尼氏、彻叶勒氏、程佳氏、迟佳氏、吹霍克亲氏、察哈尔氏、常佳氏、曹佳氏、潮穆特氏、曹丹氏、彻穆衮氏、崔珠克氏、布尔图氏、董鄂氏、多尔衮氏
满(上三旗-镶黄旗姓氏)
达络克氏、冬果尔氏、达鲁特氏、鄂卓氏、鄂济氏、额苏理氏、鄂托氏、鄂谟拖氏、额尔图氏、额尔吉氏、额尔赫氏、鄂苏尔瑚氏、鄂尔绰络氏、鄂索络氏、额色氏、鄂罗氏、额尔格济氏、额尔格图氏、鄂通氏、鄂济理氏、鄂卓络氏、额哲氏、额宜苏氏、额诸氏、额穆特立氏、鄂卓氏、鄂尔图特氏、鄂密特氏、额哲特氏、鄂拉本氏、鄂喇坤氏、鄂谟克氏、额尔辉额哲特氏、富察氏、费莫氏、富尔库鲁氏、傅佳氏、伏尔哈氏、富森氏、傅锡理氏、富色勒氏、福塔氏、费佳氏、福锡氏、范佳氏、富苏瑚氏、佛多锡墨理氏、方佳氏、富珠理氏、丰嘉氏、富思库氏、瓜尔佳氏、郭络罗氏、葛济勒氏、噶努氏、郭尔佳氏、卦尔察氏、格格氏、郭尔本氏、果尔吉氏、郭佳氏、高佳氏、广佳喇氏、郭浑氏、郭罗氏、葛尔克氏、古尔吉氏、贵岳理氏、公仪理氏、格晋氏、公鄂理氏、葛佳喇氏、高达玛氏、赫舍里氏、黄佳氏、辉和氏、辉图氏、瑚锡哈理氏、虎尔哈氏、赫舒理氏、辉罗氏、赫宜氏、洪鄂春氏、瑚雅拉氏、哈尔察氏、翰颜氏、赫叶勒氏、赫佳氏、瑚雅氏、赫济理氏、和岳络氏、瑚克锡勒氏、瑚逊氏、赫尔济氏、宏义氏、瑚锡喀氏、瑚岳络氏、瑚佳氏、赫锡特氏、赦尔诺络雅苏氏、黄佳氏、哈尔图特氏、赫尔氏、哈纳克氏、哈苏特氏、哈理特氏、杭津氏、瑚尔汉氏、瑚尔浑氏钮祜禄氏、、鸿果络氏、瑚鲁克氏、瑚尔库尔氏、赫勒氏、侯佳氏、赫舍里氏
满(上三旗-正白旗姓氏)
亨奇勒氏、韩楚哈氏、瑚琥氏、哈尔吉氏、洪达理氏、胡锡氏、何齐拉氏、桓泰氏、瑚尔哈苏氏、恒吉理氏、杭佳氏、瑚尔泰氏、洪果奇氏、哈巴氏、洪衮氏、哈尔拉氏、瑚塔氏、浑达奇氏、瑚鼎氏、瑚佳氏、瑚图理氏、瑚图氏、韩楚氏、瑚尔佳氏、瑚尔哈喇氏、黑赫穆氏、哈苏理氏、哈萨喇氏、哈思呼理氏、瑚德勒氏、瑚鲁氏、哈思琥氏、鹤尔苏氏、赫哲氏、哈尔塔喇氏、和尔氏、赫鲁克氏、海佳氏、黄古台氏、都拉格尔齐氏耿音氏、郭尔罗特氏、郭尔罗斯氏、公吉喇特、龚吉尔氏、功格喇普氏、龚吉特氏、精奇理氏、觉禅氏、济礼氏、吉鲁氏、精吉氏、嘉普塔喇氏、贾佳氏、姜佳氏、嘉哈玛氏、嘉穆瑚氏、嘉瞻氏、济拉喇氏、吉礼图氏、济喇敏鄂玛特氏、济鲁特氏、江吉氏、精吉集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下五旗-镶红旗姓氏)
叩德氏、库雅拉氏、科奇理氏、喀尔达苏氏、喀尔拉氏、库穆图氏、康仪理氏、克音氏、夸尔达氏、恺颜氏、克尔德氏、克叶勒氏、喀尔沁氏、琨都勒氏、凯隆氏、克伊克勒氏、康锡理氏、孔尼喇氏、喀尔库氏、孔果络氏、喀克锡理氏、喀喇氏、喀尔拉哈氏、克勒氏、喀尔佳氏、扣岱氏、科本氏、库布特氏、扣恳氏、克尔德氏、克勒德氏、克理特氏、克穆齐特氏、喀尔努克氏、科尔亲氏、库布克氏、克穆楚特氏、克穆楚氏、鲁布理氏、赖布氏、勒第氏、禄叶勒氏、楞布尔勤氏、罗察氏、罗岳氏、拉颜氏、留济理氏、鲁布理氏、来默氏、李塔理氏、穆尔察氏、满札氏、梅勒氏、蒙古尔济氏、墨尔哲勒氏、墨尔迪勒氏、墨尔齐氏、穆燕氏、蒙鄂索氏、梅赫理氏、蒙古楚氏、鄂穆绰氏、穆克图氏、梅楞氏、谟克拖氏、马察氏、蒙鄂络氏、墨勒氏、穆雅氏、墨佳氏、墨尔迪氏、墨克廷氏、玛尔丹氏、穆卢氏、墨克勒氏、谟尔齐理氏、穆尔德氏、穆齐氏、马尔屯氏、莽吉绰氏、墨尔吉氏、穆色陈氏、茂仪氏、蒙果资氏、密札氏、莽果氏、谟岳络氏、蒙果氏、梅佳氏、孟克宜勒氏、莽佳氏、穆达齐氏、穆佳氏、墨呼理氏、墨尔赫氏、蒙古尔济氏、满津氏、玛佳氏、墨尔吉济特氏、谟尔启特氏、玛尔吉特氏、马郎阿氏、玛喇拉氏、蒙古氏、马吉特氏、玛札克氏、墨尔启氏、谟锡勒氏
满(下五旗-镶白旗姓氏)
那木都鲁氏、纳喇氏、尼马察氏、宁古塔氏、钮赫勒氏、尼沙氏、钮颜氏、尼奇理氏、聂格理氏、尼竺浑氏、穆和林氏、尼阳尼雅氏、尼理氏、钮瑚特氏、尼锡理氏、钮赫氏、纳塔氏、讷迪氏、尼格勒氏、尼玛哈氏、诺络氏、努尔汉氏、努鲁氏、努尔哈拉氏、纳哈塔氏、尼庸特氏、尼音图氏、钮图氏、农吉勒氏、那克塔氏、讷勒氏、那木图氏、尼珠氏、南福禄氏、纳赖氏、耨勒特氏、奈曼氏、纳喇氏、纳雅氏、奇塔喇氏、强恰理氏、庆格理氏、齐达勒氏、齐克腾氏、奇德理氏、恰喇氏、秋佳氏、秋舒理氏、齐穆克氏、奇垒氏、洽特氏、齐补齐努特氏、齐普齐特氏、启普樵氏、齐普楚特氏、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萨克达氏、赛密勒氏、萨哈尔察氏、索察氏、舒禄氏、石穆鲁氏、萨尔都氏、舍颜氏、顺布鲁氏、舒发察氏、苏拉喇氏、色勒理氏、舒尔都氏、塞楞吉氏、苏克察氏、舒克都理氏、索济雅喇氏、索彻理氏、申穆理氏、索络恰氏、沙达喇氏、苏尔氏
满(下五旗-正红旗姓氏)
色尔杰氏、石富察氏、荪绰尔氏、塞赫理氏、索多理氏、萨穆希尔氏、松吉氏、石佳氏、萨尔图氏、实宝禅氏、舒鲁氏、塞克图氏、沙喇图鲁腾氏、萨尔珠特氏、索诺图氏、沙岳特氏、札库塔氏、苏穆察氏、苏尼特氏、色彻氏、沙查海氏、式勒氏、舒穆尔氏、孙尼耀特氏、索罗噶尔氏、孙津氏、他塔拉氏、通颜觉罗氏、泰楚鲁氏、托活洛氏、图色理氏、托谟氏、汤务氏、图克坦氏、塔穆察氏、图门氏、图普苏氏、托尔佳氏、图克敦氏、唐达氏、佟鄂络氏、佟塞勒氏、图尔敦氏、佟启氏、图佳氏、塔喇氏、泰瑚特氏、图尔塔拉氏、通阿拉氏、特济氏、塔坦氏、唐尼氏、尔佳氏、托和尔秦氏、唐颜氏、图萨喇氏、图勒理氏、通果苏氏、塔他尔氏、佟尼果特氏、唐古尔氏、泰锡纳喇氏、通塞理氏、塔尔瑚努特氏、唐吉特氏、托罗特氏、土默特氏、佟尼耀特氏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满(下五旗-正蓝旗姓氏)
吴雅氏、兀札喇氏、吴札库氏、乌苏氏、温彻亨氏、温察氏、吴鲁氏、乌色氏、温特赫氏、乌尔古宸氏、温都氏、乌尔汉氏、乌苏占氏、乌尔答氏、乌礼苏氏、武尔格齐氏、吴灵阿氏、武聂氏、瓦理氏、万旆哈氏、武佳氏、倭勒氏、瓦色氏、乌苏理氏、吴察喇氏、乌尔瑚济氏、倭彻赫氏、乌雅察氏、翁钮络氏、倭赫氏、吴聂齐氏、温屯氏、倭彻库氏、吴济佳喇氏、文达氏、武库登吉氏、瓦尔佳氏、翁尼理氏、吴札尔瑚氏、吴拉氏、翁果特氏、瓦尔吉氏、倭彻勒氏、瓦尔喀氏、乌颜齐氏、吴鲁理氏、乌锡氏、吴库理氏、吴尔锡氏、吴努齐氏、温登额氏、乌努氏、乌什拉氏、乌勒理氏、文札氏、乌宇氏、文德氏、翁阿理氏、乌新氏、乌济吉特氏、翁科特氏、乌齐喜特氏、兀鲁特氏、威吉特氏、完颜氏、乌亮海氏、乌兰氏、乌理津氏、吴喇忒氏、翁济尔金氏、乌理特氏、王札普氏、乌尔汉氏、伍尧氏、乌齐熙理氏、乌纳特氏、王吉氏、乌喇特哈克氏、翁舍占氏、乌郎哈特氏、吴佳氏、兀札喇氏、汪札尔氏、旺舒特氏、王古尔亲氏、西林觉罗氏、锡克特理氏、喜塔腊氏、达禅氏、赫锡赫理氏、锡克济拉氏、锡墨勒氏、徐吉氏、锡尔弼氏、锡克德氏、希萨尔氏、徐察氏、锡勒尔吉氏、西法齐氏、锡强氏、锡玛拉氏、锡尔馨氏、希普苏氏、西尔图氏、修墨理氏、哲尔齐氏、哲尔德氏、札拉理氏、札苏理氏、叶穆氏、彰锦氏、珠格氏、珠尔苏氏、哲柏氏
满(下五旗-镶蓝旗姓氏)
伊尔根觉罗氏、颜札氏、伊尔库勒氏、宜特墨氏、裕瑚鲁氏、伊拉理氏、俞尔库勒氏、佑祜鲁氏、扬佳氏、叶库理氏、叶赫勒氏、叶赫氏、颜济理氏、虞佳氏、伊库鲁氏、殷佳氏、攸络库氏、伊拉齐氏、玉克墨氏、伊喇氏、伊穆氏、伊勒尔济氏、犹格理氏、玉尔库氏、雅佳氏、叶禄氏、伊尔穆氏、玉图墨氏、伊穆图氏、玉鲁氏、杨额理氏、雅尔萨喇氏、伊苏氏、杨那氏、俞库勒氏、犹格氏、姚佳氏、颜珠氏、伊博氏、叶墨勒氏、岳察氏、岳诺特氏、伊图默氏、叶何氏、雅苏氏、禹尔氏、伊尔佳氏、阳吉氏、尹斋氏、岳罗亲氏、叶古禄特氏、扬蔼氏、伊札尔氏、朱尔奇氏、卓显氏、彰札尔氏、札拉尔氏、卓特氏、张佳氏、肇佳氏、札哈苏亲氏、兆巴尔氏、珠佳氏、札哈拉氏、章图理氏、钟吉氏、卓尔和亲氏、札穆尔氏、札鲁特氏、章穆氏、卓启斯氏、札穆雅氏、卓尔特氏、札赖氏、卓多穆氏、珠尔吉特鄂谟克氏、兆络特氏、郑讷鲁特氏、兆达尔干氏、札穆恳氏
一、墨家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维柯在其《新科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这样三个时代:神的时代、英雄时代、人的时代。如果我们并不反对这一划分至少反映了自人类文明产生之日起,神与人作为创造者与被造者其地位戏剧性的交错沉浮这一基本事实的话,则这一时代划分法可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墨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指出的是维柯所讲的神的时代,其特征是神谕和预兆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并构成人类最古老的习惯法及世俗制度。而在中国,相应于这一时代的年代划分可以截至秦统一中国或战国时代,其特征也不尽与维柯描述的神的时代想同,在中国,这个时代由神话故事、占卜、祭祀代替了神谕,但人们所生活的背景底色都透出一股浓郁的宗教的、超人力、超自然的神秘色彩。
这一时代的末期,即向英雄时代跨越的几百年间,也就是雅斯贝斯所说的轴心时期,东西方大陆各个文明中心地带几乎同时发生了一切划时代的精神变革。雅斯贝斯把轴心期称作“两大帝国时代之间的间歇,因自由而暂停和导致最清醒的意识的深呼吸”,这一时期涌现出大批先哲,他们为人类树立了各不相同,但却具有普适性的终极人生目标和伦理行为价值规范。当然这种人类精神重建及最后的决择也是一个争鸣与优化的过程,反映在中国,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家思想就是在这时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墨家思想的特点及其内在逻辑
墨家作为一个学派是由墨子开创,由其弟子传续发扬的带有武装和宗教色彩的团体,其成员称为“墨者”,大多出身于社会下层。冯友兰先生认为墨者丧失爵位的武士,在当时称为游艺机侠。作为没落的职业武士出身的游侠其终身谨守的职业道德的发挥也便成了墨家学说的主旨。这种学说被荀子讥为“役夫之道”,但这种思想在当时却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汤蹈火,死不还踵”,能使这些墨者如此效命的怕不仅仅是这一组织内部既定的严格纪律,其中不乏一种学派信仰与文化皈依的士的精神。
“兼爱”一如“仁”之对于孔子学说一样,成为墨家学说的中心思想,其中有与孔学之仁想通之处,但骨子里墨家的“兼爱”学说却是对孔子学说的彻底反动,而非“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墨家其他理论概念的提出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思想,并为之服务的,由此也引起了孔墨之说的争论不休。
如何说“兼爱”是对“仁”的反动呢?首先我们来考察一下孔子之仁的涵义。《论语》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曰“克己复礼为仁”。统观孔子仁的学说,我们可以得知孔子之谓仁是一种善而至纯的爱人之心,也可谓良心,但这种良心需克服自身种种弊病而回复到周礼所规定的道德规范之中才可能得以实现。换一种说法,也即爱人之仁,须遵守礼法制度,而周礼所反映的宗法等级关系反过来制约了这种爱必定是一种带有等级差别的爱。针对孔子的仁爱说,墨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兼爱”说,他主张“天下人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墨子兼爱上》)否定爱的亲疏尊卑的差别。这种纯粹的人道主义原则引起了孔子及其后继者们的反驳与批判,孟子甚至直斥“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下》)显然,墨学不仅是对孔学的反动,也是对整个既存传统伦理道德的反动。
在打出了自己的旗帜之后,墨子及其后学不遗余力地为其学说宣传、辨护,并用实际行为去实践他们的学说,墨子的一生便是墨家学说最恰当的注释。
为了使“兼爱”说在现实中成为可能,首先必须从理论上使其合乎情理,在这方面,墨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三表法”,并使之成为墨家理论学说强有力的论辨工具。视众生平等的“兼爱“说与“亲亲有疏,尊贤有等”的“仁”爱说,如何区分孰优孰劣呢?墨子由此担出对于任何一种理论学说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检验方可辨其真伪,即谓三表法。“何谓三表法?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非命上》)以此论辨工具,墨子论证了兼爱的绝对正确性,因为“仁者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这害”(《墨子兼爱下》)而谷除天下之害,就应当以兼爱作为他自己以及天下所有人的行动标准和指南。
按照墨子的论证,“兼爱”说才是最合理而适宜的学说,但是应该如此却不一定会必然如此,如何使这种学说成为人们行动的指南和导向呢?为此墨子从一种功利主义的角度提出“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下》)以个人利害关系来引诱人们对“兼爱说投上赞成的一票。
第三,墨子提出“天志”、“明鬼”说,企图借助天、鬼神的外在力量威迫人们按照兼爱说的指导去行为举动。他宣说天帝、鬼神对人们的行为有惩罚的权力,对于那些遵行兼爱说而去如是去做的人,会给予奖赏,对于不遵从兼爱说可交相别的人则给予惩罚,以此宗教的制裁促使人们接受兼爱说。
第四,除了鬼神天帝的监督外,墨子还需要有俗世的政治力量来保障兼爱说的实行。墨子提出“天下之乱,若禽兽然。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取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他主张若要结束百人百义的混乱状态,必须选取贤与能,立为天子,并规定所选取出的政权代表及其政治机构拥有绝对的权威,实际上墨子所选的贤能成为天帝鬼神在人间的化身,履行着监督和赏罢罚的权力和义务。
这样,从个人到国家,从天国到尘世,墨子都详尽阐述并回答了“兼爱”何以可能和如何可能的问题。墨子以及后期墨家都是围绕“兼爱”这一核心理论展开辨论和论证的。
三、墨家学说与儒家的冲突和论战
正如前文述及的,墨家学说是对儒家学说的反动,因此,不仅仅在核心思想上墨儒两家根本对立,在论证各自学说的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分歧和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尚力”、“非命”与“命定论”的对立
孔子提出“命定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寿夭治乱都取决于命,这种命定的差别是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对此墨子持否定态度,他借助“三表法”对孔子的命定论进行反驳。他指出,首先从古者圣王那里找汪以“执有命者之言”,其次,从百姓那里也从未有人见过命或听过命的声音,第三,从实际效果看,汤武舛纣治乱不同说明人的遭遇不同是人力而非命定的结果。因此,墨子强调人力作用,而反对命定的儒家之说。
(二)、鬼神观念的不同
儒墨虽然都承认鬼神的存在,但对待鬼神的态度上却大不相同。《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虽然孔子因注重现世的伦理道德而未对彼岸世界投注过多的关怀,但他实际上是默认了鬼神的实际存在。鬼神相对于俗世之人,如同两个世界遥相对应的实体,互敬不扰,各行其道。而在于墨子,鬼神的存在实际上是其为实现墨家学说而提出的一种道德虚设,虽然他也煞费苦心地去论证鬼神的存在。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墨家学说是否存在宗教倾向这一问题,不可据此鬼神观而下定论,天帝鬼神已成虚设,而墨者并从未注重过自身内在超越,因此我们最恰如其分地解释也许是因为墨家思想形成于神话时代向英雄时代过渡时期而不可避免地带有神话时代的痕迹。
(三)礼乐之辨
礼乐之辨是儒墨两家基于思想斗争的扩张与延续。在儒家看来,音乐礼仪都是先王教化民氓的工具,而墨子认为“乐者,圣王之所非也,而儒者为之过也”,墨子这一论调节器遭到荀子的有力驳斥,他专著《乐论篇》以反对墨子的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邪,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四)义利之争
从表面言论上看,儒墨两家都对义极加推崇,如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把义看作是君子与小人的分野。而《墨子耕柱篇》中也说道:“今用义为政于国,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这良宝也。”他还声称“万事莫贵于义”。然而两家对于义的内涵及功用却有着迥然不同的领悟与理解。
墨子讲义显然是从从功利主义角度出发的,实际上还是围绕着墨家思想的核心—“兼爱”说而展开的,因为墨子宣称直接有利于天、鬼、人的事都属仁义,这实属是对兼爱说的一种迂回辨护而已。而儒家所说的义却是发于内而行于外的一种人类善的本性的体现,相对于此,墨家的义却完全可以由外力而完成,不必是否如此却不得而知,所行之义也完全是为了实现其利的目的。可见儒墨义利观上的区别也是根源于两家各自的核心思想的。
一、墨子简介 墨子,约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说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í),又称墨翟,鲁国人(滕州)。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繁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编辑本段]二、墨子姓名考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尊称为墨子。
2墨子姓翟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虽说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长得黑却是真的。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编辑本段]三、墨子故里 墨子生于何处,现有书籍并无明确记载,历史上也有不同的说法,此外,山东大学教授,墨学研究专家张知寒教授考证为墨子是山东滕州人。
宋人说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据此有学者称其为宋人。此说一直流行到清代。
楚人说
清代毕沅注《墨子》时,据《吕氏春秋》高诱之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
楚国人说
历史上较早提出墨子是鲁阳人的,应该是清代的毕沅,他在写《墨子》注释的时候,引用了《吕氏春秋》高诱之的注, 并参照墨子诸多与鲁阳文君的对话,推定其为鲁阳人,即楚人。但是这种说法,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判,后来梁启超也曾经驳斥了所谓的楚人说。 “当时我记得梁启超是引用了《墨子·贵义》中的说法来驳斥‘楚人说’的,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
。
《史学月刊》1993年01期刊登的《再论墨子是河南鲁山人——答张振衡、徐治邦先生》里,我们看到这样的解释:墨子原本是鲁阳人,不是鲁国人,在清毕沅、武亿以前,没有一个人真正考证过墨子里籍,没有一个人指出墨子是何方人氏,墨子为鲁阳人,是毕沅和武亿实地考察以後的结论。
鲁国人说
当代著名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滕州。其主要依据:
学术界关于墨子故里的说法很多,比如说宋人说、鲁人说或齐人说等等,虽然说法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说墨子是出生于小邾国。鉴于这一现象的发现,就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小邾国身上。” 小邾国,古又称为郳国,据史料记载,该国国力弱小,因此一度沦为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的附属国,春秋早期和中期,小邾国是宋国的附属国,因此,有人认为墨子应该是宋国人,。而到了春秋末年,小邾国又被鲁国所取,于是后来有学者称,墨子应该为鲁国人;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强大又迫使小邾国的国君向齐国低头献表,所谓的“齐人说”也因此流传于学界。“虽然历经了多个诸侯大国的统治,但是小邾国的位置却始终不变,就在滕州附近。而我国历朝历代的史料中,也皆认可小邾国在滕州附近。经过张知寒多年来的考证,最终证明了墨子为滕州人,是生于小邾国一个名叫“滥”的地方。而这一说法随后被他提交到了墨学国际研讨会上,大部分学者也认可了这种说法。
在《墨子·贵义》中曾有记载说:‘墨子南游于楚。’我们可以来假设一下,如果墨子是生于楚国的鲁阳,那么他就不是去游老家,而应该是‘南归于楚’。”周立升告诉记者说,按照墨子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会把游与归的含义弄混的。此外对于宋人说,梁启超也在《墨子学案》中加以驳斥,他引用《墨子·公输》中关于墨子“归而过宋”的说法,力证墨子也非宋人。
“其实现在的说法很多,但是大多数学者还是倾向于滕州说的。” [编辑本段]四、墨子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孟子广为人知的主张“非攻,兼爱”。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编辑本段]五、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痕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期墨家指由墨翟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期墨家指墨翟死后 由他的弟子所组成的学派。 墨家一开始就以儒家的对立学派面目而出现。它是一个以 纪律严密著称的学术团体。它的首领称为“巨子”,墨翟可能是第一代“巨子”。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成。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公元前376年名翟,鲁国人,原是手工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等,学过儒学,后创墨家学派。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利人为义,亏人自利为不义,以是否利于人民作为衡量是非的重要标准。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同时他要求人们学习大禹治水,自苦为极的精神,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所以孟子说他是“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鲁迅的《故事新编》中有一篇《非攻》,是根据《墨子》中《公输》一篇改写的,写墨子劝止楚王攻宋的事,生动地反映了墨子的精神,可以参读。
政治上墨子主张尚贤、尚同。尚贤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统一全国思想,要求百姓逐级与上级官长保持一致,最后上同于天子,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表现出专制主义的倾向。
墨子思想中保存有较多的宗教思想的影响。他承认天有意志和鬼神的存在,以天志为其全部思想的最后依据,认为天和鬼神都赏善罚恶。这是他思想中落后和错误的方面。但他又反对天命思想,认为人与禽兽的区别就在于禽兽以羽毛为衣,水草为食,不必耕织,衣食已足;人则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突出强调了一切要依靠人自己的努力。他还提出衡量人们言行是非的三个标准:上古圣王的经验,百姓耳目之实和符合国家人民之利。这都是有价值的思想。
墨子思想包含有深刻的矛盾。他自苦利人,精神崇高,但带有若干空想成份,难于为多数人接受;他要求平等的政治权利,却又有着专制主义倾向。这些都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从这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说来,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不够发达,而《墨经》所阐述的逻辑思想,则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墨经》是了解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著作。读《墨子》,可以用近人王焕镳的《墨子校释》,或清孙诒让的《墨子间诂》,可重点读《尚贤》、《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非乐》等篇。
http://rwxytsinghuaeducn/rwfg/ydsm2/smjj/0002htm
如果说战国初儒家子思学派的思想中迸出了反宗法制的叛逆火花,那么,早年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翟,则干脆反戈一击,扯起了“兼爱”、“尚同”、“尚贤”的反宗法制旗帜,另起炉灶,创立了与儒家对垒的墨家学派。儒家以宗法等级制为基础,墨家则以原始人道主义为指归。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属于当时“士”的阶层。《汉书·艺文志》将“墨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但其所云“盖出于清庙之守”,乃是根据不足的臆测。墨家学派有严密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首领称为“巨子”,下代巨子由上代巨子选拔贤者担任,代代相传。墨门子弟必须听命于巨子,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做到“有财相分”。首领要以身作则,实行“墨者之法”。墨家聚徒讲学,身体力行,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战国初期墨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墨翟、禽滑厘、田鸠、孟胜、田襄子等,反映了平民阶层上层分子的要求。
墨子(约前480——前390)姓墨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一说即鲁国人,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他承认自己是“贱人”,可能乃接近“农与工肆之人”的“士”。墨子与子思同时。《淮南子·要略》云:“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孔子的理想是西周初的王权宗法制社会,而墨子更将列于“三代”的“夏政”作为其理想,极可能是受了《礼运》“大同”说的启迪。而礼仪从俭则是孔子已有的思想,宰我更怀疑孔子主张的“三年之丧”,墨子提出“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以及“节葬”、“节用”等主张,只是进一步加以发展
墨家代表人物的故事
本文2023-10-27 16:33: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