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阳的五:历史文化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
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
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
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
“汉德广,开不宾。
度博南,越兰津。
渡兰沧,为他人。
”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
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
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
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
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倍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
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
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
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
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政治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一、历史文化聚宝盆
“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
战国中期,这里就建立了统一兴盛的奴隶制国家---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国内附归汉,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时为东汉第二大郡,其后的保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保山踞“八关九隘”之威势,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保山市毗邻缅甸,国境线长16778千米,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从这里通过,是国家级边贸口岸和中国西部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同时还是中国面向南亚和西进中东的重要桥头堡。
保山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戎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曾留下永历帝、徐霞客、徐悲鸿、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这里曾养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领袖杜文秀等著名人物。
久远历史刻下的岁月铬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风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结晶……使保山成了一个文化的聚宝盆。
在这里,从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战文化到边地文化、异域文化、侨乡文化、兰花文化、翡翠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贯通,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
二、境内南方丝绸古道
古道,古称“蜀身毒道(蜀:四种;身毒:今印度),蜀、楚、粤商贾在西南地活动.中乏走身毒之徒”。
据史料记载:“蜀身毒道”不仅早于南方海上的“丝路”而且比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所出现的南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两个多世纪。
“开通中印经济交通,始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它的具体路线是:l、北起成都,南经宜宾、昭通、昆明到达大理的洱海地区,史称“五尺道”;2、从成都西南行往西昌,过金沙江到达大理的洱海地区,史称“灵关道”。
两条道路在洱海地区会合后,西行过澜沧江到保山。
从保山西去缅甸,又可分为三条道路:一条是从保山西过怒江经龙陵、芒市出缅甸;另一条是从保山过怒江经腾冲出缅甸;再一条是从保山南面,经姚关、镇康出缅甸。
这三条道路中出缅甸的商旅最为频繁。
三条道路均经缅甸到达印度。
史书称大理以西为“永昌道”全长约二千公里。
南方丝路永昌道西越兰津渡霁虹桥后,经平坡、水寨、天井铺、牛角关、官坡、板桥进入今保山城区,然后分南北两路出境。
北路走瓦房、西亚、登灰坡梁子过北斋公房抵腾冲界头,或经青岗坝、杨柳、怒江双虹桥、白花岭过南斋公房抵腾冲曲石。
过芒宽境内南、北斋公房的古驿道均为马邦通道。
南斋公房古道从古道之巅南斋公房到双虹桥,一路有:一碗水、门楼树、断命崖、懒板凳、鬼器箐、大范场、老地塘望乡台、黄竹河、岗房、大风包、旧街、大塘子(鱼塘杜)、大尖山、大坪子、双虹桥等隘I:1与驿站。
其中大范场、岗房、旧街、大塘子、双虹桥街为驿站,专为方便来往客人的。
往日繁华喧嚣的古道成了一部永恒的无言的历史。
如今游览古道,踏着爬满翠绿苔藓的石板,摩娑脚板的是不知飘零了几千年的落叶,苔藓与落叶掩盖了古道昔日的传说。
偶尔能看到石板上嵌人的半圆形马蹄印或问能拾到的锈迹斑斑的马掌,似乎还能触摸到古道厚重历史的一页。
古道由于山高箐深,土木草石形态各异,常使人浮想翩翩。
古道上的门楼树(又叫大门楼)是两棵巨大的古树,两树之间仅容一人走过。
老树苍虬的枝秆上,长满了一百多种寄生植物,五颜六色,奇形怪状。
寄生植物被风一吹,在袅袅的薄雾中若隐若现,使人联想翩至。
失去繁华喧嚣的古道就给人一种“古道西风瘦马”的凄凉。
幸而有伟岸的大树,零散的野花,鸟类的清啼给古道舔几分生气。
游古道,集探险、猎奇、访幽、搜胜、健身于一体.使你在历史的氛围中去品昧古道昔日的风采。
三、滇西抗战大史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国西南边地的保山、德宏和怒江、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
这场血战,以日本军队对我国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 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约3年时间。
战争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从1942年2月至5月上旬为日本军队进攻时期。
这期间,日军从东南亚一路北上,攻入缅甸,中国政府为保卫滇缅国际通道和西南后方安全,派遣10万远征军出国抗日。
但因盟国各方的指挥协调失当,缅英军队不战而逃,致使日军先得利,切断我远征后路,我10万将士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声 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败告终,缅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从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
这期间,我国滇西守军为扼制日军进犯攻势,及时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同时派部队深入腾冲、龙陵等地,组织沦陷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敌后游击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为中美盟军大反攻时期。
这期间中国政府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滇缅国际运输线,重组的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利用国际反法西战争发生转 、折的有利时机,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适时强渡怒江,向盘据滇西的数万 、日寇发起全面反攻,经过8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 都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从失败走向胜的转折性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 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
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败大局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伤亡二十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大史诗。
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
乡镇:
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面积:
5011平方公里
海拔:
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678000
电话区号:
0875
汽车牌照:
云M
市花:
兰花
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原为保山市(县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历史上是云南西部边陲重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
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十一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二十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
二:地理环境
方位
全区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东邻大理州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南接保山市施甸、龙陵,西与腾冲相连,北与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交界,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
地势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坝子,面积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阳区境内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条,总长580公里,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冲江河、蒲缥河、水长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多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83万多千瓦。
三:行政区划
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
四:人口结构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五:历史文化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倍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政治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2018年2月22日,龙陵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申(Shēn)姓,源出有七:
一、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周初复泰岳後於申,暨申伯入卿而楚蚀其壤,宣王开元,舅申伯於谢。後有宇氏、申氏、申叔氏、申鲜氏、谢氏、射氏、宇文氏、大野氏。
二、第二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三、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四、第四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彝族阿牛氏部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五、第五个渊源源于傈僳族,出自明时期云南永昌军民府同知申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六、第六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七、第七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补充:
今土家族、白族、京族、苗族、侗族、裕固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申氏,世代相传至今。
人口:约8584万人
人口密度:171人/km2
乡镇:
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面积:
5011平方公里
海拔:
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是佛教(汉传佛教、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UTC+8。
邮政编码:
678000
电话区号:
0875
汽车牌照:
云M
市花:
兰花
一:历史沿革
隆阳区原为保山市(县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区)改市而更名为隆阳区,历史上是云南西部边陲重镇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必经地。
据民国考古学者李郅《九隆山记》记载:“保山县西之九隆山,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临郡治,横广四公里。”
九隆山包括九个山峰,从太保山起顺南数,第一峰宝盖山及下部之太保山,第二峰莲花山,第三峰黄龙山,第四峰十八坎,第五峰梨花坞,第六峰砚池过峡,第七峰兰花坡,第八峰九岭岗,第九峰龟山。每支山峰都隆(凸)起,人们亦称之为九隆山。因九隆山在坝子之西,而城居隆山之东,为阳面,人们称它为“隆阳”。《九隆山记》载:“昔人称永昌府城为隆阳郡,谓其在九隆山之阳也。”另据民国《保山县志稿》大事记,古迹、名胜载:“春满隆阳——永昌古郡数万人家,城中树木最为繁多,春时群花尽放,凭高望之,满城花花世界,如锦如云,极为佳丽。”被列为保山内八景之第一佳景。
隆阳的设治,始自西汉武帝时期,初属益州郡。东汉以后置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原“保山县”作为政区名,是明朝中叶以后之事,明-五年,永昌举人文澍进京考中壬子科进士,皇上封他为太子太保,并把城邑西边宝盖山下部的松山嘉封给他。后来文澍便在松山居住,从此,松山就被人们叫做太保山。《明地理志》载:“嘉靖三年三月,改永昌,金齿二千户为保山县,”因县城设置在太保山脚,故县城便以太保山得名——保山县。清朝、民国时期继续沿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沿用了30多年。其辖境则随时代不同而有差别,其治所的城址,也随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后汉书·西南夷哀牢传》载:哀牢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哀牢山上,尝捕鱼水中,触木若有感因妊,十月产子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谓沙壹日:若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遂其抵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九隆感木而生之说,虽事出虚玄、语涉怪诞,不足为信,但不能说并无九隆之人。《西汉书西南夷传》李贤《注》引《哀牢传》说:“九隆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而数,至于禁高,乃可记知,禁高死,子吸代;子吸死,子建非代;建非死,子哀牢代;哀牢死,子桑藕代;桑藕死,子柳承代;柳承死,子柳貌代;柳貌死,子扈栗代”。扈栗即东汉光武时内属之哀牢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计算,禁高应生于汉景之世(公元前1 56—141后)。禁高以前,代代相传,名号不可得数。至少也应中隔五代以上,疑九隆之世应在东周赧王之时,即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族已有称王者。其部族社会、经济、文化发达较早。因此,保山(隆阳)可考的历史可从战国时开始。史称以
永昌为枢纽的“蜀身毒道”,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以前,已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了。
《汉书·地理志》称:益州郡。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间,设崔唐、不韦县。裔唐、不韦在澜沧江以西,《永昌郡传》说:永昌郡东北八十里泸仑津,即澜沧江,渡江而后至裔唐、不韦县境。裔唐在云龙县漕漳,不韦县在保山平原。嵩唐设置到西晋时已废,而不韦县设置一直延至唐初。
崔豹《古今注》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柳貌相率内属,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县,割益州西部都尉所属六县,建永昌郡。辖高唐、不韦、比苏(今云龙)、叶榆(今大理)、邪龙(今弥渡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其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郡。永昌之名自此开始,永昌设郡为这一地区沿革之大事。
三国时,永昌郡属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大姓雍口等叛蜀,诸葛亮不得不“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叛后,置南七郡,将永昌郡之云南、邪龙、叶榆三县分出,合建宁郡之四县立云南郡。永昌公领五县。
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中原设置少变,永昌仍称郡。至晋以后,永昌郡只“有名无民、日空荒不立”等于废置。这时南诏部土长趁机崛起,哀牢王自今腾龙移居永昌,后又迁至蒙化,与叶榆部族融合为西南夷民族。
唐初,南诏民族渐强,南诏得唐助。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浪诏,余众走永昌,皮罗阁追击之,收永昌地,置拓俞城。那时永昌人户稀少,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阁罗凤强秒二十万户于永昌,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异牟寻又口剑川、野共川、异栋蛮于永昌,见樊绰《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境重镇,设永昌节度。
樊绰《云南志》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日程,龙尾城西第七驿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言:高黎贡山,在永昌西,下临怒江,则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为永昌地。而永昌节度城,在今保山平原。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郑氏纂南昭建长和国,后又历赵氏天兴国,杨氏义宁国,凡三十五年,皆领永昌地。至段氏建立大理国(时值两宋时期),改永昌节度为永昌府。永昌设府自此开始。
元初平滇。置大元帅镇大理。分设十九万户府,万户以下,设千户、百户以统率之。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云南行中书省,改万户、千户为路、府、州、县。永昌千户改州,后又为府,领永平县。
行省所属路、府、州、县为政治组织,另有军事组织,设宣慰、宣抚、安抚等官,初设宣慰司于大理,又设金齿两路宣抚司于建宁(今干崖、镇康)。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将大理金齿宣慰司为都元帅府,设治永昌,管大理、永昌及金齿东西两路、都元帅坐镇永昌,至元末未废,为一方重镇。
明朝废行省制,设布政司、都司、按察司,分管军、民、司法,谓“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府隶布政司、金齿卫属都司。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革府。改设金齿军民指挥司,兼理民事,领千户十二、安抚司一(潞江)、县一(永平)、长官司二(施甸、凤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置金腾兵备道(为按察司分巡道),以按察司副使领导,督察军民、官吏及土司,道置设永昌。《明史地理志》说:“嘉靖元年十月,罢军民司,复设永昌军民府。”又说:保山本金齿干户所洪武中置,永乐元年九月,又置永昌守御千户所,俱属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嘉靖三年三月(公元1524年),改二所为保山县,其辖不及金腾军备道,只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安抚司一(潞江)、长官司二(施甸、凤溪),保山之名称自此始。
天启《滇志·沿革大事考》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 585年)添设金腾参将、姚关守备。”《明合典》说:“永昌参将,万历十一年添设,驻永昌、龙腾、蒙化(今巍山)等处"。按:是时卫军已积弱,不堪战阵,募民为军,设参将领之,后边隅军务,即归参将治理。
清初,沿用明制,设永昌军民府,其辖区包括明时兵摆道所属诸土司在内,且所属州县建置略有变化。即废凤溪、施甸长官司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军民’’二字,称永昌府,管辖区域为领州一、县二及周边各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又分设龙陵厅,“龙陵”之称自此始。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腾越州为直隶厅。是时永昌府领-二厅(腾冲、龙陵)、县二(保山、永平),及周边各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孟定)、土州二(镇康、湾甸)、宣抚司五(南甸、干崖、盏达、陇川、遮放)、安抚司三(潞江、芒市、勐卯)、长官司二(户撒、拉撒),共计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仍设永昌府,而省保山县。民国二年又裁府复设保山县,府一级设置从此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之辖境亦有变迁,民国初,分杉阳归永平。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以卯兴、鲁掌、登埂三土司归泸水设治局。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又划保山之东南境之福东、福西、均谣、三约地及都鲁洼甲、大田坝铁厂、铜厂、思拉宽、锅厂河、竹鲁洼等处,归新设之昌宁县。保山县原有境界、人户先后划归邻县,约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腾、龙陷于日寇,裁原设于腾龙边区的行监督署,另设第六行政专员公署,先暂设办事处于昆明,后将保山划入第六行政公署,公署设于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公署又设于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1950年元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驻保山,管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潞西七县;耿马、泸水二设治局;瑞丽、陇川、莲山、盈江、梁河五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十四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专区,成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县属州府所辖。1963年,恢复保山专区(德宏州与保山专区分治),同时将保山西南部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等五个区析置施甸县,保山专区仍辖五县。1967年,成立保山县军事管治委员会,各公社均成立军事管治领导小组,属地区军管会管辖。
1968年,成立保山县革命委员会,各公社成立革委会,属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79年,改保山县革命委员会,为保山县人民政府,各公社革委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属保山地区行政公署所辖。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保山县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和体制调整,将二十六个公社、一镇,划为十八个区和一个城关办事处。1987年,又将十八个区与城关办事处、金鸡村等设置成二十个。2001年6月,保山撤地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下面仍辖二十个乡镇。
2005年11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和健康发展需要,隆阳区委、区政府经研究决定调整区内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建置:1、撤销永昌镇,以保岫东西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办事处。汉庄镇的汉营、沙河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的红庙、下村、太平、白塔、廖官、沈官、红花7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永昌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设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原瓦房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巴戛、干塘、油房、保和、瓦河、水源、喜坪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驻地。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汶上、小河、搭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堡、岩脚、秧草、安邦10个村委会建制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和潞江傣族乡,设立潞江镇。新设立的潞江镇管辖原潞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塘、登高、石头寨、三达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由坝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林、红岩脚、核桃、秉塞5个村委会建制划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管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和原老营乡管辖的老营、阿石寨、六合、旧寨、磨房、大蒿、小浪坝、大浪坝、克恭、阿依寨10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驻地。5、将原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家、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和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及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柳上2个村委会建制划归板桥镇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设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建置沿革名称,无论是哪个时期,在滇西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都熠熠生辉。如:益州郡、永昌郡、永昌节度、永昌府等,“永昌”叫响了上千年。后来因甘肃省也有个永昌县,因全国县以上地名不能雷同,两家当中必让一家,保山这边只好屈让予甘肃那边罢了。
二:地理环境
方位
全区地跨东经98°43′—99°26′,北纬24°46′—25°38′。地处怒江山脉尾部、高黎贡山山脉之中,镶嵌于澜沧江、怒江之间。东邻大理州永平县、保山市昌宁县,南接保山市施甸、龙陵,西与腾冲相连,北与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交界,东距省会昆明593千米,西离中缅边境279千米,全境东西宽78千米,南北长96千米,全区总幅员面积为5011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926%。
地势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境内山脉起伏盘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城区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坝子,面积1499平方千米。
水文
隆阳区境内河流众多,落差较大,水力资源较为丰富。全区分属怒江、澜沧江两大水系的大小河流140多条,总长580公里,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冲江河、蒲缥河、水长河、大沙河等,水能理论蕴藏量23万多千瓦,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83万多千瓦。
三:行政区划
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永昌街道、兰城街道、板桥镇、河图镇、汉庄镇、蒲缥镇、瓦窑镇、潞江镇、金鸡乡、辛街乡、西邑乡、丙麻乡、瓦渡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杨柳白族彝族乡、芒宽彝族傣族乡;潞江农场、新城农场。
四:人口结构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1155万人,占总人口的1346%;有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纳西族9个世居少数民族。
五:历史文化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倍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政治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2018年2月22日,龙陵县上榜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氏字组词两个字的词语
妇氏 师氏 冶氏 剞氏 柞氏 林氏 莱氏 季氏 媒氏 五氏
谱氏 凫氏 二氏 萧氏 异氏 慈氏 呙氏 室氏 赤氏 仲氏
门氏 和氏 庭氏 项氏 龢氏 伯氏 仪氏 钟氏 于氏 世氏
萍氏 蜡氏 尹氏 魏氏 月氏 百氏 吕氏 赵氏 阏氏 段氏
舅氏 触氏 咎氏 汪氏 甲氏 氏谱 蛮氏 霅氏 潞氏 匠氏
姓氏 西氏 磈氏 侯氏 母氏 命氏 鬲氏 禺氏 蝈氏 汉氏
周氏 猋氏 介氏 人氏 庶氏 君氏 氏姓 琴氏 名氏 老氏
嬴氏 尉氏 外氏 呙氏 南氏 逸氏 条氏 氏胄 释氏 氏族
多氏 族氏 史氏 碧氏 氏号
氏字组词带有解释的二字词语
赤氏:1即赤帝。
碧氏:1指水。
触氏:1《庄子》寓言中的蜗角小国名。
鲍氏骢:1《乐府诗集.杂歌谣辞三.鲍司隶歌》:"鲍氏骢,三人司隶再入公,马虽瘦
佛氏:1犹佛家,佛门。
梵氏:1佛家,佛门。
氏姓:1氏与姓。2指姓。3谓宗族谱系。
妇氏:1指妻子的娘家。
班氏庐:1见"班生庐"。
猋氏:1指神农氏。
保氏:1古代职掌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
慈氏:1佛教菩萨名,即弥勒菩萨。弥勒,梵语Maitreya,意译为"慈氏",为将继承释
边氏腹:1《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謿之曰:'边孝
菙氏:1古官名。掌灼龟之木,用于占卜。
伯氏:1长兄。2长子。3伯父。
多氏:1即大食。唐时亦译作"多氏"。参阅《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
百氏:1犹言诸子百家。
段氏:1锻工。古代金工六种之一。主要从事农具制作。2鲜卑族的一支。以部为氏
氏族:原始社会由血统关系联系起来的人的集体,氏族内部实行禁婚,集体占有生产资
二氏:1指佛﹑道两家。
包氏父子:短篇小说。张天翼作。1934年发表。公馆仆役老包一心望子成龙。他省吃俭
凫氏:1《周礼》官名。职掌作锺之事。
赐氏:1古时贵者有氏,贱者无氏,有功则君主赐氏以示尊宠。
阏氏:1汉代匈奴单于﹑诸王妻的统称。2借指其他少数民族君主之
氏胄:1世家大族的后裔。
阏氏:(yānzhī)汉代匈奴称君主的正妻。
氏号:1犹称号。指远古传说中的贤明帝王的称号。亦代指这些贤明帝王。
氏字组词三个字词语
辰放氏、 古皇氏、 宓羲氏、 仲良氏、 史氏记、
蹄氏观、 曲方氏、 硩蔟氏、 条狼氏、 鸤鸠氏、
蹏氏观、 方雷氏、 缑氏瓜、 野庐氏、 井上氏、
盘瓠氏 容成氏、 厉山氏、 内岛氏、 棘扈氏、
庖牺氏、 皇雄氏、 金天氏、 赫胥氏、 陶唐氏、
赫苏氏、 布氏鲾、 葛姓氏、 和氏璧、 边氏腹、
乐氏枣、 宓戏氏、 越裳氏、 形方氏、 宇文氏、
郑氏虫、 伊祁氏、 雷氏琴、 阪泉氏、 包牺氏、
竺干氏、 连山氏、 修闾氏、 冯相氏、 京氏学、
凤鸟氏、 季孙氏、 竺乾氏、 赵氏璧、 居方氏、
缑氏鹤、 浑敦氏、 由准氏、 乘氏县、 牺氏琴、
丁氏粟、 磃氏馆、 豕韦氏、 雷氏剑、 田村氏、
无名氏、 月氏国、 费姓氏 京城氏、 甘心氏、
莱富氏、 余甘氏、 长尾氏、 伯赵氏、 夸娥氏、
挈壶氏、 旧史氏、 杨氏果、 轩辕氏、 觉罗氏、
陆氏橘、 秦氏粉、 王氏帖、 青史氏、 陶氏梭、
庆氏学、 毛氏墓 玄鸟氏 散氏盘、 小月氏、
伊藤氏、 丹鸟氏、 伏羲氏、 合方氏、 春官氏、
中央氏、 伊耆氏、 郢氏斤、 太史氏、 缑氏山、
娥陵氏、 脩闾氏、 穷桑氏、 泠沦氏、 空桐氏、
吼天氏、 大罗氏、 甸师氏、 归藏氏、 职方氏、
韦氏学、 佛图氏、 有虞氏、 无怀氏、 阮氏酒、
三条氏、 邹氏律、 夫己氏、 鴡鸠氏、 浑沌氏、
王氏子、 许氏评、 鞮鞻氏、 列山氏、 摄氏度、
氏字组词四个字的词语
荀氏八龙、 蒲缥侯氏、 哈弗氏管、 陆氏庄荒、
雅溪卢氏、 母系氏族、 郑氏群虎、 华氏温标、
贾氏窥帘、 梁氏夫妻、 陶氏瀑布、 巴氏杀菌
摄氏温度、 巴约特氏、 源氏物语、 吕氏春秋、
合答斤氏、 柳氏三绝、 华氏温度、 项氏家说、
何氏三高、 闵氏族谱、 冉氏烹狗、 邓氏字派、
梁氏起源、 黑石氏族、 郭络罗氏、 郑氏羣虎、
邓氏英语、 蒙氏阅读、 摄氏温标、 下邳洪氏、
重庆侯氏、 荣门氏菌、 盖氏袋鼠、 郑氏丫环、
于氏宗族、 田氏宗祠、 包氏父子、 羿氏舛射、
严氏谱牒、 颜氏家族、 马氏体钢、 开氏温标、
大月氏人、 汪氏蜂胶、 叶赫佟氏、 蒲氏族谱、
蹇氏家族、 邓氏铜山、 张氏家谱、 东山谢氏、
马固王氏
氏字组词四字成语带有解释
成语: 假门假氏 拼音: jiǎ mén jiǎ shì 解释: 做得像真的一样。同“假门假事”。
大于四个字的氏字组词成语
成语: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 拼音: hé shì zhī bì,suí hóu zhī zhū 解释: 和氏:春秋时楚人卞和;璧:玉器;隋侯:周代姬姓诸侯。指世上罕有的珍宝。
氏字的拼音和汉字解释
氏
shì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氏。太史氏。摄氏表。
氏
zhī
〔阏(〔月氏〕见“y乶)氏〕见“阏”。月”。
笔画数:4;
部首:氏;
氏字组词组成的好听的男孩女孩名字
没有
隆阳的五:历史文化
本文2023-09-22 06:07: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