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王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王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氏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郡,山东琅邪郡,山东北海郡,河南陈留郡,山东东海郡,山东高平郡,陕西京兆郡,甘肃天水郡,山东东平郡,河南新蔡郡,河南新野郡,江苏山阳郡,河北中山郡,河北章武郡,山东东莱郡,山西河东郡,甘肃金城郡,四川广汉郡,江苏堂邑郡,河南河南郡,河北河间郡,河南汲郡,陕西冯翊郡,辽宁营州。

历史来源

「王」源出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堂号

太原堂、琅琊堂等二十一处是以郡望为堂号。三槐堂:北宋王祐,大名莘县人,字景叔,自幼聪慧过人,年轻时曾任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入宋以后,晚年拜为兵部侍郎,于上任后月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葬在陕西华州安丰里,追封晋国公。相传,周代宫廷外种槐树三棵,荆棘九株。百官朝见天子之时,三公面对槐树而立,九卿面对荆棘面立。后世便以三槐代指三公一类官职,九棘代指九卿百官。王祐亲手在庭中栽种了三棵槐树,希望借重三槐的喻意,显赫族人。后来次子王旦果然当了宰相,孙王素又做了宋仁宗时的工部尚书。王氏族人遂称这支王氏宗族为三槐王氏,并将宗族祠堂命名为三槐堂。王祐曾孙王巩文彩出众,与苏轼友善。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从此三槐堂扬名天下,成为王氏子孙后代通用的堂名。还有双桂、留馀、承德、五果、宝善、积德、存厚、敦睦、馀庆、宗德、燕翼、太原、天全、源远、槐政、槐阴、绍兴、思明、怀德、五孝、绍槐、孝睦、敦本、锡类、槐明、梓谊、听槐堂等。

迁徙分布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分为晋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东汉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琅琊王姓的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琅琊王氏举族南迁,衣冠南渡,时称“王与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山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明代时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等地。于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家族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苏秦、张仪。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人,新朝开国皇帝,也是亡国之君。中国历史新朝的创建者。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浙江会稽(今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

王勃,字子安(649~676年),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年)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重阳:(1112年—1170年),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镇田园村三槐堂王氏字派。

立、正、大、光、明、玉、兆、宝、城、茂、庆、继、瑞、家、祥。

《一》下面还有其他地区的王氏字派。

1、善庆堂王氏家谱字派。

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传、家、徵、世、泽、光、国、蔚、人、才,道、立、英、贤、作、心、恒、孝、友、培,熙、朝、荣、俊、彦、宝、树、植、庭、槐。

2、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自、绍、玉、昆、城、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3、宁乡乌石王氏家谱字派。

文、运、人、才、盛、奎、光、斗、汉、莹。葆、衷、恢、世、泽、作、善、振、芳、声,植、树、先、知、贵、魁、英、实、得、名,绪、从、忠、厚、衍、瑞、应、集、簪、缨。

4、太原堂王氏家谱字派。

有、章、汝、焕,式、德、聊、昌、修、礼、立、义、守、本、安、常、兴、家、成、业,锡、庆、致、祥、功、昭、道、显、声、远、名、扬。

5、湖南省益阳王氏家谱字派。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万、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礼、可、育、中、正、本、和、心、器、字、辉、星、汉、词、章、耀、锦、城、科、名、光、世、泽、禄、位、定、均、申。

扩展资料:

《一》王姓,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姬姓,部分源自子姓、妫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王由三横一竖构成,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贯通天、地、人,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上古时期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王”,王作为姓氏即来源于“王”这个至尊之位,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王姓人口达到946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1%,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4年,东部地区占了王姓总人口的383%,中部占了王姓人口的260%,西部占了王姓人口235%,东北占了王姓人口的122%。

起源是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姬姓王有三个分支

①源出东周毕公之后,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任晋国司徒,受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秦灭魏后,后裔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做官,被封于兰陵郡,因其是王家之后,故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

②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

③源出周考王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昭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

《二》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王姓太子晋系一分支,属太原王氏的分支,也有学者认为当属琅琊王的分支。

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参考资料来源-王姓

参考资料来源-三槐王氏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滋养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培育了一个勤劳勇敢、仁爱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当今中华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数千年来探天人之道,穷古今之变,畅时事之运,励志自强,建功立业,英豪遍神州,美名扬天下。其中一支于清朝乾隆年间从湖广省永州府淩全县迁居到而今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农旺乡严家沟居住,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开创基业,繁衍至今已有族人逾千人,近300年历史。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人心思源。为晓宗族之谱系,传国学之大义,有王氏家族“绍”字辈王学文,寻脉络,访亲友,汇众声,集资料,编制此本《王姓家谱》,宣扬家风,以正道义,实乃大有意义之为。此书不仅是王氏族人智慧、力量与精神的继承和延续,更是王氏一门家风、家魂的砥砺和升华,定能起到追思先人,启迪今生,激励后人,树君子之风,行仁义之举,开万世基业之功效。

作为王氏家族的后人,缓缓翻阅着这本厚重的王姓家谱,探寻家族文明的源头与流程,王氏家谱(6张)祖先们慈爱的面容鲜活如在眼前。我仿佛看见,数百年来,王氏家族的族人们在这片广袤的黄土地上,昂起不屈的头颅,挺起倔强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向着光明的未来,风里雨里一步一步艰难地走来,直至今日的初成基业。斗转星移,今天的王氏后人们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立志有为,奋发图强,代代风流写春秋,千秋万载耀荣光。读毕此书,神圣自豪的情绪,扬鞭奋进的使命感,大格局、大担当的情怀激荡胸中。这是一部血脉相连、魂魄相依的基因脉络,这是一番壮怀激越、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这是一篇大爱盈胸、休戚与共的亲情诗篇。读着,读着,我的眼泪就不自禁地掉了下来,掉在了喷发着细微墨香的字里行间,掉在了族人们共赴时艰、相濡以沫的大道途中。

谨遵父命撰写此书前言,我深感手中笔头的分量之重。拙浅文字不足以抒写对祖宗先辈恭敬、向往之万一,唯恐才疏学浅,有负重任。人生征程漫漫,唯有携家眷李文梅、小女王梦曦以忠孝礼仪之心,行仁义礼智之举,创光大家门、彪炳史册之业,上告祖宗,下慰族人,天地此心,日月可鉴。

此为序。

也许各地的风俗不一样吧~我家的族谱历来是由嫡系长子的媳妇保管的,我也是前两年才知道,我大哥结婚那天就有这道程序据说是隔二十年要重新定制一次另,我姓黄,不是王姓的族谱这种东西是从某一代有一个有一定成就的人开始的,并非天下一个姓氏的就是一家,许多战争年代易名换姓,或是逃避仇家追杀等各种情况都有如果你一定要找的话,可以先询问家里的老人,要是不知道就去查县志,州志等,这些在地方图书馆的重要文献库都有元未河南的荒凉惨景已如前所述,自然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山西民迁于河南者以彰德府、怀庆府、开封府、归德府为最多,其他河南府、汝宁府、南阳府也不少。河南省移民洪武朝迁者为最多,永乐朝迁者为次,其他朝迁者为极少数。家谱碑文反映为洪洞大槐树迁豫者约95%以上,从其他县迁豫的是极少数。需要说明的是下列县市以及后面各省移民县市,是从1982年至1998年和笔者直接有联系的,其他县市移民者大约还有,自然是不完整的统计。 河南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郑州 荥阳 开封 平顶山 洛阳 焦作 鹤壁 杞县 尉氏 新郑

登封 兰考 中牟 密县 巩县 新乡 汲县 封丘 获嘉 温县

济源 博爱 辉县 原阳 武陟 孟县 沁阳 修武 安阳 范县

台前 滑县 浚县 内黄 清丰 濮阳 长垣 汤阳 林县 商丘

永城 睢县 宁陵 民权 周口 商水 扶沟 西华 太康 郸城

项城 许昌 漯河 鄢陵 郾城 襄城 鲁山 长葛 临颖 叶县

宝丰 陕县 禹县 驻马店 确山 西平 汝南 新蔡 上蔡 信阳

息县 固始 泌阳 正阳 新县 罗山 商城 南阳 方城 唐河

新野 邓县 淅川 南召 桐柏 镇平 内乡 西峡 三门峡义马

孟津 临汝 汝阳 栾川 灵宝 渑池 偃师 伊川 宜阳 洛宁

卢氏 新安河南省大量的家谱、碑文记载了移民的历史。

沁阳县东紫陵村《任氏家谱》记载:“我任氏,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明洪武年居河南。”

长门始祖居怀庆府河内县紫陵镇。

二门始祖居济源县留养镇。

三门始祖居温县西虢镇。

四门始祖居孟津县邢家园。

五门始祖居济源县薛庄镇。

鹿邑县生铁家乡《刘多家谱》载:“始祖原籍山西省洪洞县枣林庄,明洪武二十年迁至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西南二十五里褚固堆村居住。”刘氏家族已发展到1000余户,分布几个县十几个村。

温县祥云镇,道光三十二年续写的《王氏家谱》记载了王海迁居的经过:王海与妻郎氏,明洪武初,由山西洪洞县携其四个孩子,迁到巩县河渡,王海意见先不安居,留妻、长子、次子寄居此地,他同三子四子北渡黄河找地方定居于温县西南王镇,后去巩县搬家眷时妻子与两个孩子已不愿再迁,所以王家就分别定居于巩县中渡和温县西南王镇。

王姓的起源与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王姓的起源与家谱,欢迎阅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