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路一生的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关于子路一生的介绍,第1张

人物生平

仲由出身贫微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2]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志气刚强,性格直爽,头戴雄鸡式的帽子耍威风,佩戴着公猪装饰的宝剑显示自己的无敌,曾经瞧不起柔弱的孔子,屡次冒犯欺负孔子。为此孔子设计出少许礼乐仪式慢慢加以引导,后来,子路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成为孔子的学生。[3]  。仲由师从孔子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为此,他常遭师之痛责,说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③”,“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评价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可以以为这是单纯评论子路的学问,同时这一评价所包括的涵义更加广泛。它说明子路尽管经过孔门的洗礼,但身上的野气始终未能脱除干净,故孔子说他只是“升堂”,而始终未能“入室”,即子路始终未能成为儒雅君子。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如孔子见南子时,子路不高兴[4]  ,因为南子“美而好*”;当孔子谈“正名”时,他就说孔子太迂阔,他甚至认为读书人并不是成才的唯一路径,“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如此坦诚直言,是其他弟子所没有的。孔子说过: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5]  一般听到这个诉讼案件,都要听两面之词,原告、被告都讲完毕后才能判断。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6]  孔子常与弟子谈志向,每次仲由都抢先发言,而且多数是谈他如何勇敢,如何教别人勇敢,以及如何打仗等等。孔子对子路说:“你喜欢什么?”子路(对孔子)说:“喜欢长剑。”[7]  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所以孔子评价子路这个朋友的忠诚时说:“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的恶意的言辞。”[8]  仲由子路侵官据后人说:有一次子路去做邵这个地方的首长,当时鲁国的政权掌握在季家的手里,季家限百姓在五个月以内开通一条运河。古代生产力低下,季家这个命令,对老百姓来说是很沉重的。而子路的行政区内正管到这件事,为了要鼓励大家做工,公家的经费又不够,就自己掏腰包,把自己的薪水贴上,乃至从家里弄粮食来,供给大家吃。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派子贡去,把子路做好给工人吃的饭倒掉,把锅砸破。子路是个急脾气,跑去跟老师吵架,对孔子说,你天天教我们做好人好事,教我们行仁义,现在我这样做,你又嫉妒了,又反对我了,还教子贡来捣乱。孔子就说,子路!你不要糊涂,当了皇帝的人,因为天下都是自己的,便忘了自己而爱天下,当了诸侯,就爱自己国家以内的人民,当了大夫就只管自己职务以内的事,普通一般人,爱自己的家人,超过了范围的仁义,虽然仁义之举,但是侵犯了别人的权威,所以你错了。原文:议曰:昔仲由为邵宰,季氏以五月起长沟,当止匕之时,子路以其私秩粟为浆饭,以饷沟者,孔子闻之,使子贡往覆其饭,击毁其器。子路曰:夫子嫉由之为仁义乎?孔子曰:夫礼!天下爱天下,诸侯爱境内,大夫爱官职,士爱其家,过其所爱,是曰侵官。《反经》[9]  仲由君子死,冠不免享年是六十三岁。仲由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相,后任大夫孔俚的宰。卫庄公元年(前480年),孔俚的母亲伯姬与人谋立蒯聩(伯姬之弟)为君[10]  ,胁迫孔俚弑卫出公,出公闻讯而逃。仲由在外闻讯后,即进城去见蒯聩,蒯聩命石乞挥戈击落子路冠缨,子路道:“君子死,冠不免。”君子即使临死,也要衣冠整齐”系好帽缨的过程中被人砍成肉酱。[1]  经释:重视个人荣誉,军旗在则人在,军旗亡则人亡,很正常。或,孔子希望仲由能够注意衣装打扮,这样才能符合士族地位。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孔子虽然知道巧言令色,鲜矣仁,但还是”席不正,不食“,让自己举止得体。他用一命换取退出政治纷争又不失武士的忠心的结果,是最无奈的办法。主要成就无宿诺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子路的伉直好勇在师从孔子之前即已形成,子路性伉直,表现在言语上就是从不掺假欺瞒,对此孔子评价说:“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意谓子路答应今天兑现的事情,决不拖延到明天。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义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11]  当穷途末路、逸往海外时,随从自己的只有子路一人。子路事亲极孝,刚猛勇敢,性格爽朗,乐意接受别人的指正立即改过,很尊敬师长,也常常直言进谏孔子。子路后在卫国的蒯聩之乱殉难,孔子闻其死,伤心流泪,死前不吃肉酱[12]  。唐玄宗尊之为“卫侯”,宋真宗加封为“河内公”,宋度宗又尊为“卫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为亲负米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13]  仲由政治才干编辑 孔子设案授徒,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科,而子路是政事科之优异者。孔子曾多次谈到他擅长“政事”,并向人介绍说:对于子路,可以任命他来治理千乘之国的军事后勤工作,至于是不是仁,我不知道[14]  。他开始步入仕途,是孔子在鲁国做“中都宰”、“大司寇”的时候。最初,他在季孙氏那里干点小事,后来得到信任,升为“季氏宰”,即季氏家族的总管。其后,还做过“费宰”。在孔子周游列国客居卫国时,他做了卫国实际掌权者孔悝的蒲邑的“蒲大夫”,前后3年,取得不少政绩,深得孔子称赞。子路治理蒲三年,孔子路过,入境而善之说:‘好啊!由严肃而相信了!’进入城邑说:‘好啊!由忠信以宽容了!’到庭院说:‘好啊!通过观察来判断了!’”。[15]  小邾国一名叫射的人,带领句绎的人来投奔鲁国,专门指名叫仲由代表鲁国出来定盟约,而其他人一概不信。用冉求的话说就是,“千乘之国不相信盟誓,而相信你说的话[16]  ”。可是仲由坚辞不干,原因是不能鼓励小邾射干背叛国家这种不义之事。在卫国当蒲大夫时,仲由组织兴修水利,他体恤民工劳动艰苦,下令“给人一筐饭,一壶水”[17]  。他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因为他主张“仁义的人,与天下人共同拥有,共同利益的原因”[18]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仲由做到了这些,才使得“民尽力”、“民不偷”、“民不扰”,而国家富强,这显然是对仲由政绩的极高评价。仲由子路坟编辑 子路坟,亦称仲由墓,位于濮阳县城北5公里,今京开大道西侧,其西南半华里是戚城遗址。相传戚城曾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封邑,所以俗称孔悝城。坟的东北1华里有蒯聩台遗迹。仲由墓直径28米,高430米,墓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墓前有碑,上刻“仲夫子之墓”五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再往南有石象生、卫国公石坊、石阙和望柱,有四通明清两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两旁。其路东侧有一巨碑,上书“仲夫子落缨处”。墓园原来翠柏葱郁,大者可二人合抱,惜全毁于1958年。再往前南为墓祠,其享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酸覆顶,宏伟壮观。还有东西两庑享堂,内有明、清两代碑刻题咏二十来方,多刻文人官绅赞颂仲夫子的诗词歌赋。子路墓祠是濮阳市区一处重要名胜古迹,其始建年代不详,据《水经注·河水》所载戚城东有“子路冢”,说明在1400年前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已确认这里就是子路的葬所。仲由墓曾被盗掘,墓室内有残铁剑一把,陶壶、陶鼎、陶陲各一件。墓基为夯打,子路坟 墓室为绳纹小砖券砌。专家认为此墓始建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之西汉中叶。以后历代均有修葺,明代重修再三,今有碑文在其墓侧。1991年至1992年,濮阳市人民政府对子路墓祠进行了全面整修复原。整修后的享殿、两厢房、山门、石碑坊皆为明清风格。大殿为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仿明建筑,面阔 五间,进深三间,三交六木宛 雪花窗棂。四周有石栏杆环绕。两厢房,面阔十一间,为硬山前抱厦式仿明建筑。山门亦为绿琉璃瓦、面阔三间的仿明式建筑,子路墓祠,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为典型的陵墓式建筑。仲由后裔编辑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长孙仲基随康王赵构从济州南渡,以军功授台州知府,后定居吴江膳字圩,即今盛泽镇。宋高宗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诏在盛泽镇划地百亩,修建御赐河内公庙,宋高宗亲撰匾额与庙记。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长孙大宗主仲基携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谱家志称为江南大宗。江南大宗逐渐发展壮大,并播迁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国,甚至远居海外。近千年来,江南大宗后裔继承先贤仲子的传统品格,不断进取,闻达不断。不论是在政界还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仲由孔子评价编辑 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19]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19]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20]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21]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0]  子路死后,孔子还是非常伤心,有覆醢之举(吃饭时,见到肉酱将其盖上,不忍食用)。[22]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20] 

一、姓氏源流

公冶(Gōng yě)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季氏的后代,以祖字为氏。根据《国语注》上记载,春秋时鲁国有季孙氏,族子季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冶,官拜大夫,他的子孙后来便以公冶为氏。公冶氏是十分古老的一个复姓,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由上可知,公冶氏发祥于当时的鲁国,系出鲁国大族季氏之子季冶,由于季冶字为公冶,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公冶。

得姓始祖:季冶。古代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人物叫季冶,又取个名叫公冶,他的后代就取公冶两字为姓。而后来又简化为公姓。公姓由许多公字头的复姓简化而来,而公字头的复姓大都源自王公贵族。公冶姓也不例外。公冶是季姓的后代,鲁国季姓又是鲁恒公的儿子季友的后代。季友的兄长就是鲁庄公,鲁庄公死时将季友的儿子立为国群。可是这位国君不幸遭害,季友也逃亡。等季友回国时,又立他的小儿子为国君,就是鲁僖公。季家家族昌盛,而其中有一位季冶冶,因为又叫公冶,便形成公冶姓。故季冶就是公冶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公冶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冶这个复姓迄今大约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春秋时,鲁国季氏是一个屡出君主的名门旺族。在季族家族中,有一个名叫季冶,字公冶,曾为季氏属大夫。他的字就是公冶姓氏的起源。还有部分公冶氏的人是继承孔子的弟子公冶长的姓氏的。和许多复姓一样,公冶姓氏也向再单姓转变,后来逐渐被公氏所代替。公冶氏望出鲁郡。主要分布在现在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公冶长:字子长,春秋末期齐国人,孔子弟子。据《论语》的20篇中,有一篇名为“公冶长”者,首载孔子论公冶长之为人。据说公冶长不但以贤而著称,而且能通鸟语,多才多艺。后代人认为是吉祥,就画作年画。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鲁国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晋改为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

2、堂号

博通堂:孔子有弟子公冶长,通鸟语。一天,他听到鸟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你吃肉,我吃肠。”于是公冶长认为是老虎咬死了一只羊,就赶到南山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南山,竟是一个人在那里被杀。这时,恰巧县衙捕快赶到,把他当作杀人疑犯抓了起来。县令讯问情况,公冶长说他受了鸟骗。县令为了试探他,就命人把米用盐煮了喂给笼中的鸟吃,然后把鸟提到公冶长面前。小鸟边吃边叫,县令问:“这小鸟叫的是什么?”公冶长说:“小鸟说米里有盐。”县令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释放了他。

============================================================

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圣门子婿;

宪府人材。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冶长,字子长,孔子弟子,能通鸟语。孔子曾说“长可妻也”,后把女儿嫁给了他。下联典指明代人公冶志,因人才出众官佥都御史。

言能通鸟;

子曰可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指春秋齐公冶长通鸟语。孔子曰:“长可妻也”,因以女妻之。

季氏祖发;

孔圣子妻。

——佚名撰公冶姓宗祠通用对联

全联典出、化用《论语》句:“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经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也。”

1、季布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多次击败刘邦军队。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

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

2、季广琛

季广琛从小随父母居住在洛阳, 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 (735 ) 中智谋将帅科, 仕肃宗, 代宗两帝, 历任瓜州,荆州, 宣州等州刺史。 曾率兵赴河南, 拜青徐等五州节度使, 因永王之事被贬温州刺史, 后擢浙江西道节度使, 官至右散骑常侍, 敕封渤海郡公。

3、季本从王守仁学。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登进士第。授建宁府推官,征为御史,以言事谪揭阳主簿,官至长沙知府。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长沙知府解职还乡,寓禹迹寺讲学。诗存《康熙会稽县志》。

4、季振宜(1630-?)字诜兮,号沧苇,明末清初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卒年不详。不但是著名的藏书家,而且是版本学家、校勘家。

5、季开生

季开生(1627—1659),字天中,号冠月,清初江南省泰兴县季家市(今靖江市季市镇)人。少年成名,文才卓越,有“江南才子”之称,著有《戆臣诗稿》。顺治六年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

后改礼科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在朝期间,以直言著称,因言获罪被流放,史家称为“清朝第一谏臣”。其父季寓庸是江南富户,其弟是著名藏书家季振宜。

参考资料:

-季姓

西汉年间(前206-24年),长江入海口北部江中,经数千年暗沙积聚,涨出了约20多平方公里的沙滩,这一沙滩,即今季市镇的原始地域。

西楚霸王项羽元年(前206年)二月,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统治,项羽占据东楚,分封诸候,自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即今徐州。季市地属东楚,隶属西楚项羽领地(一说隶东阳郡之海陵县)。

西汉高帝五年(前201年)十二月,项羽兵败乌江,楚地属汉。次年正月,汉高祖刘邦分封诸侯,封其堂兄刘贾为荆王,季市隶属荆王国。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灭荆。次年十月,英布败亡。高帝改荆为吴,封其胞兄刘喜子沛侯刘濞为吴王,季市隶吴王国。

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二月,吴王濞因谋反兵败,国亡。次年,景帝封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统原吴王国所属郡县,季市隶江都国。

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江都王刘建因谋反灭国。季市镇隶属海陵。

元狩六年(前117年),江北置临淮郡(治今盱眙),统今江苏、安徽29县地,季市隶临淮郡海陵县。

元封五年(前106年),全国政区调整, 季市属徐州刺史部临淮郡之海陵县。

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王莽篡汉,全国大规模更易郡县名。临淮郡更名淮平郡,海陵县更名亭间,季市隶亭间(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年),全国郡县复原名,季市仍隶临淮郡海陵县。

明帝永平十三年(70年),将原属临淮郡的海陵县划入广陵郡,季市隶广陵郡海陵县。 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将侨置在镇江的徐州改为南徐州,季市隶南朝宋南徐州海陵郡的海陵县。

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改江北为南兖州,季市隶属南兖州广陵郡之海陵县。

齐高帝建元四年(482年),广陵郡从南兖州析出,季市隶南朝齐之广陵郡。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年),南兖州归属北齐,次年更名东广州,季市属北齐东广州之海陵郡。

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季市隶南朝陈之南兖州海陵郡。

周静帝大象元年(579年),北周军占领南兖州,并将南兖州更名吴州,季市隶北周吴州海陵郡之海陵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文帝以海陵郡建吴州,季市隶属吴州海陵县。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为扬州,季市随海陵县属扬州总管府。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季市隶属扬州部江都郡之海陵县。

大业十四年(618年),反隋义军李子通占海陵、据江都,国号吴,季市属吴。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全国改郡为州,江北废江都郡,海陵县更名吴陵县,并以县置吴州,季市属吴州吴陵县。

武德七年(624年),建邗州,废吴州,吴陵县复名海陵县。季市属邗州海陵县。

武德九年(626年),改邗州为扬州,季市隶扬州府海陵县。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淮南道扬州都督府之海陵县。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季市属广陵郡之海陵县。

肃宗至德三年(758年),广陵郡复更名扬州,季市属扬州府之海陵县。

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季市属吴王国江都府海陵县。 杨吴武义元年(919年),吴王杨隆演正式建国,史称杨吴国。季市隶属杨吴国。

乾贞元年(927年)十一月,杨隆演之弟杨溥在金陵继位称帝,季市属杨吴国扬州江都府海陵制置院所属海陵县。

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年)十二月,废海陵制置院,以海陵置泰州,并以海陵南5乡建泰兴县,季市由海陵转属泰兴县管辖。是年,大批移民至季市镇围圩造田,建屋定居。季市古镇(今季市镇)至此形成。

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十二月,后周兵侵占泰兴。季市隶属后周。 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灭南唐,分天下为10道。季市属淮南道泰州之泰兴县。

至道三年(997年),分天下为15路,淮南道改为淮南路,季市属淮南路泰州之泰兴县。

熙宁五年(1072年),淮南路分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泰州隶淮南东路。是年,升泰州为泰州军。季市属淮南东路泰州军之泰兴县。

元丰三年(1080年)泰兴县政区划为4乡2镇。季市隶属太平乡。

宣和四年(1122年),泰兴改隶扬州,季市属扬州府泰兴县。

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三月,金兵南侵,泰州驻节守臣曾班迎降。泰州、泰兴被金兵占领。

建炎四年(1130年),降泰州军为泰州,季市隶属高邮军之泰州泰兴县。

绍兴五年(1135年),泰兴县改隶扬州。十年,复隶泰州。十二年,又隶属扬州。期间,季市隶属随之改变。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七月,元军攻陷泰兴,并升泰州为泰州路总管府。次年,泰州路属淮南东道宣尉司。季市属江淮行中书省之淮南东道泰州路之泰兴县。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降泰州路为泰州,隶扬州路总管府。季市属江浙行中书省淮南东道扬州路之泰兴县。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江北各路、州皆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季市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时达60年之久。

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季市随泰兴县隶淮南行中书省淮东道扬州路。

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反元义军张士诚占据泰州。次年正月初一,建国号大周,季市属大周张士诚领地。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国区划调整,季市隶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推行里甲制。至明英宗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泰兴县划为118里。季市属太平乡第9都35里。

明朝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全国政区划为南北2京13省,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季市属南直隶扬州府泰兴县。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六月,改南直隶为江南省,季市隶江南省扬州府泰兴县。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以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分治今安徽、江苏两省地。季市随扬州府泰兴县划属安徽,属江南省左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五年(1666年),扬州府从安徽划属江苏,季市镇随扬州府泰兴县隶江南右承宣布政使司管理。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暂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2省。季市暂隶江苏承宣布政使司淮扬海道扬州府之泰兴县。

雍正二年(1724年),升通州为省直隶州,泰兴、如皋两县划属通州。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通州直隶州泰兴县。

雍正十三年(1735年),泰兴改里甲制为防区制,全县设四辖,季市属印辖,由巡检司管理。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两省。八月,江苏省将江宁、通州、扬州、徐州、海州、淮安等6府划属江宁藩司管辖。季市镇隶苏州承宣布政使司江宁藩司之通州直隶州泰兴县。 民国元年(1911年),江苏省都督府废府存县,泰兴知县衙署改称知事公署。县以下实行市乡制,季市镇为泰兴县11市之一,名季家市。

民国三年(1914年)6月,江苏省裁府后,设5道,泰兴县属苏常道,季市隶江苏省苏常道泰兴县。

民国十三年(1924年),北京政府为推行地方自治,江苏省重新制定区、乡(镇)标准。季市镇为泰兴28镇之一,隶属泰兴县第三区,其区署设于季家市。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成立。次年9月,全国废道,泰兴县知事公署改称泰兴县政府。季市镇隶泰兴县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民政府划定各省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隶江苏省第8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江苏将原13个行政督察区,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季市随泰兴改隶江苏省第5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节,日军占领季市镇,季市镇沦为日占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16日,泰兴被日军占领。4月,建立伪泰兴县维持会。6月,建立伪泰兴县自治会。7月,新四军东进黄桥,建立黄桥军民联合办事处。8月中旬,泰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下旬,通如靖泰临时行政委员会在黄桥成立。11月15日,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在海安成立。期间,季市随泰兴县隶属各政权机构。

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中原局新四军军部将华中划为8个战略区,季市属苏中三专区泰兴县。8月,伪泰兴县政府成立。10月,伪苏北行营在泰州成立(次年5月撤销)。季市属伪江苏省苏北行营之伪泰兴县政府。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3月,季市镇由靖泰县划入如西县珊瑚区。8月26日,靖江光复。9月,靖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更名靖江县政府,季市镇划归靖江县。10月,靖江县政府将季市、新港2镇改镇为市(区级市),季市镇名季家市。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国民党泰兴县政府实行区划调整,季家市改名季市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2月5日,季市镇划入如西县(后改如皋县)珊瑚区。是年,泰兴县将原季市镇周围的短夼、本夼、前小庄、后小庄、李家圩、王锡夼等村庄划属季市镇管辖。 1949年1月28日,靖泰县解放。5月5日,季市镇从如皋县划归靖泰县,是月,靖泰县复名靖江县。

1950年1月11日,扬州与泰州2行政区合并为泰州行政区。2月,泰州行政区隶属华东军政委员会。6月20日,建立季市区。7月,靖江县政府更名为靖江县人民政府。

1951年,靖江县人民政府将季市区宁界乡划入孤山区,季市乡划入长安区。

1953年1月1日,泰州行政区划归扬州专署领导,季市区随靖江县人民政府,改隶江苏省人民政府扬州专员公署。

1954年9月10日,撤销季市区,改为季市镇。

1955年6月26日,靖江县人民委员会选举成立。8月,撤小区并大区,季市镇隶属季市区。

1956年2月,靖江县撤小区并大区,共划5区55乡和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8月,撤区并乡,全县划为23乡及靖城、季市2个县属镇。

1958年9月20日,靖江县撤销区乡建制,实行公社化。全县共建10个公社,季市镇和季南乡划入孤山公社,名季市大队。

1959年3月,公社改称人民公社,全县改建19个人民公社,原孤山公社分建孤山、季市、团结人民公社和靖江县畜牧场。5月,全县改建25个人民公社。季市人民公社辖14个大队。

1962年7月10日,撤销季市人民公社,建立季南人民公社,同时恢复季市镇。季市镇辖1个自然镇,4个居民委员会、15个生产队。

1967年3月10日,建立靖江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是月,建立季市镇生产领导小组。

1968年4月3日,撤销各级军事管制委员会,设立各级革命委员会。5月6日,建立季市镇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

1969年9月9日,县革会批准季市镇郊区15个生产队,分设卫东、红农、向阳3个生产大队。

1973年3月29日,季市镇与季南人民公社合并,建立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辖1居委即季市镇居委会)、1知青农场、18个大队。

1981年9月15日,撒销季市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建立季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0月7日,经扬州地区行政公署同意,季市、长安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将所属21个生产大队更改名称。

1983年6月,撤销长安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长安乡人民政府。9月,撤销季市人民公社管委会,建立季市乡人民政府。同时,各生产大队、生产队分别改称为村组。

1984年9月21日,经江苏省及扬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季市乡人民政府,建立季市镇人民政府。

1988年12月21日,季市镇将原4个居委所辖户数重新划建5个居委会,新增季中居委会。

1993年6月19日,季市镇将季西小区改设为西康居委会。

2000年3月,靖江市并乡并镇,将原长安乡与季市镇合并,新建季市镇人民政府。辖33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280个村民小组。

2001年6月8日,全市各乡镇行政村合并,季市镇将原有33个行政村合并为24个行政村。

2007年,季市镇将原6个社区居委会合并,分建东街、西街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毛氏家谱辈分排明细表如下:

1、湖南韶山毛氏字辈立显荣朝士、文方运济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

2、重庆市彭水县毛氏字辈诗锦龙凤翊之文,仕在国正福朝廷鸿基启周昌,德业耀前光敦厚长吉庆,传家善为良。

3、四川省仪陇毛氏一支(60字)千万思彦永,文伯有然成;卿生茂(芳)世宗(大),如正纲常盛;熙朝业显明,景运卜祯恒;继起储英哲,六合定康宁;天仁含性理,河海共星辰;圣贤齐与京,亘古乐太平。

4、贵州安龙县龙山镇宜拉、河坝、纳荣毛氏字辈文盛光德成,启肇安治腾;祥友正国兴,凤显济朝廷。

5、浙江鄞县锡山毛氏字辈暨百千万亿仁增贵谦弘贻谋徵燕翼康宁福寿隆子孙承世德思孝显文宗节旅乾坤泰家亨大有同师临成晋益恒观鼎升丰。

6、河北承德文、成、俊、久、金、银。

7、维扬江都毛氏字辈第一世到第六世:仁、义、礼、智、信、林长房七世到第十九世:和、谷、润、应、振、嘉、永(其、大、鹏)、宗、祖、庚、禧(麟、万、长)、金、春(定)。二房七世到第十五世:强、美、松、兆、守、嘉、必、仪、在。

三房七世到第十九世:计、钥、受、庭、乾、嘉、永(善)、宗、维、兆(秉)、麟、初、元。

第十九世到三十四世统一为:登高恒泰(太)、治(志)国其(齐)家(加)立德惟本、弘扬中华。

8、扶沟毛寨村毛氏字辈延斯永思孝、积德维存成。

9、广东阳江毛氏字辈天申吉仕。

10、四川省三台县景福镇紫河乡龙皈寺相凤文圣贤,正学世上名,芳美荣昌永,庆宗国光前。

11、衡东县石湾镇石坝村毛家园字派致政有虞世、枝荣柏正春宗明孙昌炽、德厚泽流新诒谷唯诗礼、成才列缙绅前光诚克迪、叙典重彜伦。

12、重庆璧山字派兴文如羽毛,祥元光大品,德泽昭世代,荣华跃庆朝。

13、贵州遵义毛氏万国朝天佑元何登明山。

14、河南叶县毛氏家谱庆,泽,相,应,成,荣,铭,向,福,冲。

15、陕西安康毛氏字辈:正、大、光、明、献、荣、华、富、满、堂。

16、江苏海安班派季,玉,长;龙,生,永,安,康。

关于子路一生的介绍

人物生平仲由出身贫微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2]  。拜入孔门之前,《史记》记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