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安琅琊王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安徽新安琅琊王氏,第1张

      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鏚 ,鏚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鄱阳,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  如今,新安王氏后裔人丁兴旺,族人分布于祖国各地,为社会义建设作贡献,更有不少走向世界者,正造福于全人类!

九子二十三孙

九子

王思聪(863——?),璧公之长子,官至朝散大夫。

王思联(864——?),璧公之次子,官至谏议大夫。

王思仲(867——?),璧公之三子,官至中议大夫。

王思茂(869——?),璧公之四子,官至行军司马。

王思会(872——?),璧公之五子,官至宣州行营都统帅,卒于阵。

王思悰(873——?),璧公之六子,官至洪州教授。

王思经(875——?),璧公之七子,官至直秘阁。

王思谅(876——?),璧公之八子,官至通议大夫。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

二十三孙

敬璋,思聪公长子,受父恩,文学出身,官至文林郎,初任丰州丰县主簿,二任靳口镇监辖,三任衡州安仁县县丞,四任赣州安远县知县,任内亡。

敬允,思聪公次子,受父恩,初任韶州仁化县尉,捕贼阵亡,授宣教郎。

敬文,思联公长子,受父恩,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

敬昭,思联公次子,初任宣州太平县尉,二任汉阳军司法,三任常州无锡县丞,四任处州桂阳县令,五任荆门军知录,六任峡州推官。

敬成,思联公三子,仕至文林郎,九经丞事。

敬爱,思仲公长子,官至文林郎。

敬琬,思仲公次子,官至县尉。

敬德,思仲公三子,初任江陵县尉,二任洪州司户,三任奏王府司干,四任石埭知县,五任彭泽县令,六任佥判,七任柳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献,思茂公长子。

敬祥,思茂公次子,受父恩,补将仕郎,初任江陵县主簿,二任张俊奏宣干,三任洪州司户,四任石埭知县。

敬仲,思悰公长子,初任越州萧山尉,二任饶州司理,三任岳州石首县令,四任靳州仕曹,五任舒州府怀宁县知县,六任广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饶,思悰公次子,受父恩,官至承信郎。

敬海,思经公长子,初任广州道县尉,二任宁波通判,三任文林郎。

敬伦,思经公次子,受父恩,官至奉议大夫。

敬显,思谅公长子,初任德安府知录,仕至文林郎。

敬清,思谅公次子,初任韶州任化县尉,仕至文林郎

敬淳,思谅公三子,任潭州宁乡县尉。

敬逸,思谦公长子,为先锋将。

敬义,思谦公次子,仕至文林郎。

敬和,思谦公三子,任保议郎。

敬忠,思谦公四子,官至通议大夫。

敬珉,思谦公五子,官至翰林院文馆秘书。

敬复,思谦公六子,官至通判。

新安王氏名人

  王壁,新安王氏一世祖,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后梁国曾经赐给吴越国一匹名马,有一天,这马忽然死了。吴越王大怒,将看马卒下狱,准备斩首。看马卒的母亲在街头哭泣,正好被思谦碰到了,思谦教她到吴越王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哭诉道:“马死了,我儿偿命;那我儿死了,又由谁偿命呢?”王问:“是谁教你的?”说:“王舍人。”吴越王自知理亏,只好将看马卒释放了,但却对思谦怀恨在心。思谦感觉到不好,遂辞官归去,走到半路上,被追兵袭击而死。后人仰慕其仁义,立庙祭祀,称“祁山祠”。

  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明代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正德乙亥谱(公元1515年)主修。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王琠,明嘉靖年间御医,他笃志学古,精研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间闲游京师,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 王应斗,彭泽蒋家巷人,为新安琅琊王氏八房后裔,字士光,号彭泽羡人。曾主修明嘉靖庚申谱(谱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是谱原版本如今所存不多,其一为河北图书馆收藏,是谱为吾族传世家谱中最为完整的一部统谱,虽由于当时信息所限还有较多族人未能录入,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有作品《归田录》传世。

  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安徽望江人。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明崇祯二年(1629),任福建尤溪县令,政绩卓著。后因双亲年迈,告假归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部大军压境,王之庆率领家乡子弟多次击退来犯之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大破京师,崇祯皇帝自杀,王之庆悲痛欲绝。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城下,王之庆率众奋起抵抗。清军统领大怒,调集大军扬言屠城。城内有人见大势已去,劝王之庆投降,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他出城前往清军大营。清军统领欣赏其大义,委任他为黄州太守,王之庆笑而不答,返城。行至九江时连写两封《示子书》和一封《寄合邑书》,随后穿上明朝官服投入琵琶亭后碧水池中身亡。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望江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

  王稼祥(1906~1974),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王凤梧(1901-1985),派名王万桐,金寨县南溪镇王畈村王台子人,系新安琅琊王氏后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数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解放后,历任航空学院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在民航工作中,为创建中国民航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民国时期民间百姓对权贵集团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兄妹孔家财” ,很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掏空近代中国国库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其中孔家的代表人物孔祥熙,既是蒋介石的大姐夫,又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家族十分显赫。

作为国民党的高官,孔祥熙还有一个身份更让人津津乐道——万世师表孔子的第75代“祥”字辈孙子。 奉命出访时,外国人的报纸也喜欢大肆渲染一番。孔子闻名全球,而咱们这位贵客孔部长,是中国圣人的后裔,国际国内对这一身份的宣传,让孔祥熙倍感尊荣。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直到1930年孔府重新修订族谱,才将孔祥熙的名字载入其中。而在修订族谱的过程中,老孔还捐了一笔钱,这就更使人怀疑其中藏有猫腻了:

是孔祥熙发达了碰瓷孔子,找个显赫的先祖,硬往自己脸上贴金么?

清王朝的土崩瓦解的那一年,孔祥熙的老父亲 孔繁慈 撒手人寰。孔繁慈是读书人,山西太谷县人。奈何屡试不第,尤其在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只能以贡生的身份,做了个教书匠。

民国肇始,老孔悉心培养的小孔,将在未来几年,一飞冲天。

1890年以前,孔祥熙一直跟着父亲孔繁慈学习儒家经典,之后才进入一所外国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华美小学。

抛弃旧学拥抱新学,学贯中西并且最后顺利留学,这一番机缘巧合和他10岁时的一场病颇有渊源。

那年孔祥熙患上了腮腺炎,吃了大半年中药毫无好转迹象,只好求助于西医,由此结识了外国传教士,并最终变成了一个基督徒。

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后,孔祥熙一边办学一边经商,因为头脑灵光和人脉广泛,收入丰厚。

举个例子,1912年时,孔祥熙争取到了壳牌煤油在山西省的独家代理商资格,那时候老百姓普遍使用传统的油灯,烟大不说而且照明效果差。如何鼓励老百姓都改用煤油灯,来买自己公司的煤油呢?孔祥熙的办法在那时堪称一绝: 凡是来买煤油的,达到一定数额,就送一盏全新的煤油灯 。很快顾客纷至沓来,山西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用起了煤油灯。

这只是孔祥熙生财有道的一个小小缩影,总而言之,短短几年他就已经是极为成功的商人了。1913年以后,孔祥熙奔赴日本,在这里为孙中山出钱出力,还结识了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并于次年成为了孙中山乃至于后来的蒋介石的连襟。 ——当然了,也由此先后被孙中山和蒋介石视作自己的心腹。

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日益稳固,孔祥熙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国府要员,先后出任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重要职务。这个昔日的买办商人,也由此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官僚资本家,强悍的吸金能力,在四大家族中拔得头筹,被百姓咒骂为“国蠹”,即国家的蛀虫。

那么,如此显赫的一位国民党高官,为何又突然有了一个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呢?

按照孔祥熙方面的说法,他的先祖在明朝末年从山东曲阜迁徙到了山西太谷,由于离大宗越来越疏远,几代以后他家这一支系便无人过问了。孔府自乾隆以后就没有重修族谱了,因此好些代子孙就这样湮灭于 历史 ,没能进入孔府的族谱当中。

孔祥熙是“祥”字辈的,父亲孔繁慈是“繁”字辈的,这个和孔家的字辈排行保持一致。他也曾从父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确实是孔子后代,且同样是第75代“祥”字辈子孙。

不过,孔祥熙自己说了不算,还必须让孔府承认才算权威。

民国初年,孔祥熙在山东曲阜办事,结识了 孔府八府老爷子的长孙孔祥勉 ,俩人都是一个字辈的,分外亲近,于是孔祥勉应承下来,帮忙核实孔祥熙是否是孔子后裔的事情就包在了他的身上。

孔府八府是什么?原来衍圣公死后,他的嫡长子会袭封衍圣公的爵位,居住在孔府内。而他的弟弟们就只能搬出去分家住。就这样形成了各个府。相比于孔府,他们虽然也是显赫世家,但是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远远不如。

根据孔祥熙的自述,他的父亲叫 孔繁慈 ,祖父叫做 孔庆丰 ,再往上的几代不清楚,但能追溯到有个当县令的祖宗叫 孔宏问 ,生了两个儿子 孔闻钦和孔闻美 。于是孔祥勉回家里拿出保存的家谱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孔弘问和他的儿子们的名字。

孔祥勉仔细核对后的结论是,孔祥熙的确是孔氏家族的后裔,他的先祖属于孔氏“六十户”当中的 “纸坊户” ,孔祥熙的确是“祥”字辈的孔子第75代孙。

那么问题来了,“纸坊户”又是什么玩意?

原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孔子后人光是男丁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孔府再大也塞不下几万口人住着,事实上他们也早已分家,在山东曲阜城内城郊四处开枝散叶。当时就根据他们搬迁后所住的地方名,命名了他们的户头。大户多达数千人,小户则只有三五百人。

得到了孔子家族的确认,自此以后孔祥熙自称孔子后人更有底气了,也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他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为了表示对孔祥勉的酬谢,得知孔祥勉是个工程人才,孔祥熙特意托人买了一份德国顶尖工程师的设计图纸,送给他参阅。

1928年时,全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成立共和政权多年了。 社会 上对于孔子家族后代依旧当着“衍圣公”颇有微词。

孔子死后,孔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及其后裔,就得到了无上尊荣,被历朝历代的政权不断加封,爵位也水涨船高,到了北宋时期直接成为了“衍圣公”。

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还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孔府占地面积广阔,名下还有不计其数的田地宅院,整个家族也因为有个好祖宗孔子,香火旺盛绵延两千多年。

在革命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晚清,“衍圣公”家族无疑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哪怕是个吉祥物,也是站在封建制度那边的。到了民国时期,皇帝都没了,你怎么还能当“衍圣公”呢?

1935年,民国政府改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为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摆在衍圣公家族面前最大的难关,从来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封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1928年蔡元培率先向孔府开火。

蔡元培丢出的王炸是 《改革曲阜孔林办法》 ,他认为衍圣公家族和民国格格不入,应该进行改革。孔家的衍圣公封号应该取消,孔府占有的广大良田和一些特权应该被收回。老蔡还算是个厚道人,提出了对孔府的财产四六分的建议,政府收回六分,留下四分养活孔府嫡系的子孙后代。

民国靠的不是什么儒学,衍圣公这个封号名存实亡,所谓的政治地位孔府也不奢望了。但是蔡元培这个动议,真是要了命了,一锄头锄在了孔府的钱袋子上。

若按照这么个改法,孔府的经济收入无疑锐减,换做是谁都不可接受,再开明的人也不行。

为了阻止蔡元培的这个提议通过,孔府不断动用各种金钱关系上下活动,但收效甚微。眼看就要接受现实了,突然天降猛男,帮助孔府力挽狂澜。

这个人是谁呢?正是不久前刚确认孔子第75代孙的孔祥熙。

在国民党高层会议中,孔祥熙对这提案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样处理太过激进,很不合时宜。

孔祥熙为孔府衍圣公家族辩解说,他们的田地宅院都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赏赐的,不好没收,对于孔府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压榨贫农的恶行避而不谈;孔祥熙还说,衍圣公家族是有着两千多年 历史 的大家族,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国民政府也应该这样,对孔子家族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倘若逼得孔府上下鸡飞狗跳,会为政府招来国内外的种种非议。

经过孔祥熙的阻止,这份提案便从即将执行变成了束之高阁。 毫无疑问,孔祥熙成为了孔府的救命恩人,成为了当时孔子家族最有出息的好儿孙。

1930年的时候,衍圣公孔德成决定重新编修族谱。上一次的编修还是在乾隆年间,过去了二百多年,添丁不少,也是时候了。

当时许多孔子后人都捐钱帮助重修族谱,孔祥熙也是大手笔, 直接捐了1000银元 ,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找寻失散的孔子后人支系。

这一次的族谱修订完成后,孔祥熙的名字也正式载入衍圣公家族的族谱,在“纸坊户”这一卷当中,将近六成的版面全都用来记载孔祥熙这一支的事情。自此,孔祥熙坐实了自己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

1943年,孔祥勉的儿子在重庆结婚,邀请孔祥熙当证婚人。孔祥熙在婚宴上说起了孔祥勉帮助自己查实身份的过往,还讲述了孔子后裔身份带给自己的尊荣。说他1937年初以特使身份出访英国,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时,当地报纸都拿他孔子后裔的身份来作宣传。

还有一幅漫画,说比起英国皇室的家族谱系,这位孔特使的家族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前者不过是一朵小蘑菇罢了。

不管是孔祥熙的个人说辞,还是孔子家族正式确认,似乎他孔子后代的身份都难以动摇了。

然而很多人却一直怀疑,这背后并没有什么 历史 事实,而不过是双方的利益交换罢了。

还有人觉得,孔祥熙是因为纵横商海而后官运亨通,便希望掩盖自己祖上并不显赫的过去,硬给自己找了个大家族挂靠着,处心积虑地证明自己是孔子的后代。

毕竟孔氏“纸坊户”跟孔子的血缘没多亲近的关系,而且“纸坊户”定居与山东曲阜附近,而你孔祥熙家族一直住在山西呀!

所谓的和孔祥勉核对了自己的某个先祖,谁知道是不是你俩一看族谱,看哪个合适就挑了哪个?

孔祥熙为衍圣公家族“仗义执言”,衍圣公家族投桃报李,这似乎更能逻辑自洽。此外,孔祥熙捐出去的那1000大洋, 更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属于花了钱把自己写进的族谱?

这么说,那就是孔祥熙攀附衍圣公家族这根高枝咯?

可是笔者认为,在民国时期,孔祥熙和衍圣公家族两个放在一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衍圣公家族是昔日的高枝,眼下最粗壮的高枝分明是孔祥熙。所以,说孔祥熙攀高枝,似乎并不合适。

倘若孔祥熙入衍圣公家族族谱的事情,确实有悖于 历史 事实而藏有猫腻的话,那么这更像是双方在互取所需。

孔祥熙位高权重财源广,缺的就是个名人后裔的光环加持。而在风雨飘摇的民国,衍圣公家族也需要一个可以紧紧抱住的大腿,以求保全整个家族的利益。

当家产的即将被没收走60%的时候,当整个家族乱作一团毫无办法的时候,一个有能力改变局面的人,不但无偿相助,还乐意当你家孙儿,谁又能拒绝呢?

建安县为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

蒋晋事迹无考。

蒋氏入闽先后归纳为十一个衍派,其中唐朝入闽的有四派(两派支系不清),宋朝入闽的有五派,明朝入闽的有两派。

一是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有蒋姓将佐追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并落籍漳州,娶妻生衍。

二是蒋子慎于唐咸亨三年(672年)左右,赴福建建安(今建瓯市)当县令,其后裔分迁宁德、福安、霞浦、福鼎等地。其次子蒋绵也入闽而居。绵生擎,擎任泉州长史,后裔在闽传承。

此蒋子慎似乎就是蒋晋。

肯定是孔家族谱。因为历朝历代对圣人一家的族谱是管的最严的,而且血统最为纯正!

打个比方,像刘家,李家,其实里面都有很多异族血统。刘家有很多古代的匈奴人改性的,李家也有很多外族被唐朝赏赐姓李,比如说西夏国主李元昊……这几个家族的血统相当相当乱。

但是,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外族哪个其他血统的人能改孔姓……可以这么说,绝对没有。两千多年来,孔家的人是严格保护着自己的族谱,不但是他们,也有历朝历代的皇帝对孔家严格管理,绝对不允许谁能够像红楼梦里的刘姥姥那样,攀龙附凤就并家谱这种情况出现……

不过即使这样,北方孔家上次做了基因鉴定,发现他们是蒙古血统……你没听错,真正的北方孔子后裔已经被杀光了,现在的都是鸠占鹊巢…………多半还是蒙古黄金家族里的人……

安徽新安琅琊王氏

      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