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至少写出是个民族的名字,然后选一个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至少写出是个民族的名字,然后选一个介绍,第1张

苗 族

人口为8940116人。

民族概况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苗族村寨少则几户、十几户,多则百户、干户。居住环境各地差别较大,多为山坡地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高寒山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苗族人口数为8940116。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住地分散,因而苗语逐步分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此外,川黔滇方言内部又分7个次方言。有些杂居地区的苗族,讲汉语、侗语、壮语等语言。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没有统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人民政府于1956年组织汉、苗语言工作者创制或改革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现正普及使用。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社会经济

苗族经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到唐宋年间,逐步进入了阶级社会,在汉族封建经济的影响下,推动了苗族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这时,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商业也有一定发展,并出现了苗、汉人民定期交易的市场。元代,苗族地区已出现了很大的封建领主。到明代,苗族地区领主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并且开始解体,地主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明朝开始在湖南城步苗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使地主经济得到顺利的发展。清康熙、雍正年间,在苗族地区先后实行改土归流,这一措施对瓦解领主制和促进地主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一八四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地主经济仍继续向前发展。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开始渗入到苗族地区,苗族地区社会经济就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了。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入、商品输入和掠夺原料的结果,一方面把苗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变成了半殖民地经济,另一方面又刺激了苗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萌芽,把苗族地区的经济变成了半封建的经济。

新中国成立后,苗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民主建政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苗族人民当家作了主人。苗族地区从1951年开始,先后建立了自治州和自治县,苗族干部也大批地成长起来,有力地促进了苗族地区社会济的发展。

苗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通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工业从无到有,许多工厂包括现代化企业已在苗族地区兴建起来,产生了第一代苗族工人,并出现了象凯里、吉首等工业城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机械化。由于电力的发展,给开发山区经济带来便利。交通事业发展迅速,不仅公路修筑到边远的苗寨,而且铁路也修到了苗寨。贵昆、湘黔、枝柳、黔桂等铁路干线的建成通车,对沿线苗族地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文化教育事业方面,苗族地区除办了小学、中学,还办了大学,已培养出教师、医师及语言、历史、文学、艺术、科技等专业人员和专家。各州、县都设有医院,基本上消灭了天花、疟疾等疾病。农、林、牧、副、渔各业实行各种生产责任制,走上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人民生活逐年改善。

文化艺术

苗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采、风格独特的民间文学和艺术。民间文学主要有诗歌和传说故事,多以口头传说流传至今。诗歌一般是五言体,间有七言体或自由体,大多只讲调而不押韵,一般曲调简单,变化不大,节奏也不太严格,篇幅长短不拘,分别为古歌、理词、巫歌、苦歌、反歌、情歌和儿歌等。如《老人开天地》、《九十九个太阳和九十九个月亮》等就是讲述苗族历史的古歌,反映了古代苗族人民与自然界的斗争情景。苗族的诗歌和古老的传说故事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学资料,也是研究苗族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苗族是个喜爱歌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和苗戏等具有悠久历史。史籍上早有男吹芦笙女振铃的记载。苗族“飞歌”享有盛名,现已作舞台演唱或谱曲演奏。器乐分打击乐和管弦乐两类,以木鼓、皮鼓、铜鼓和芦笙最为驰名;此外还有芒筒、飘琴、口弦琴、木叶和各种箫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猴儿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技巧很高,深受国内外赞赏。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丽多彩。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解放后已发展到能染彩色图案,并向国外出口。苗族的传统银饰多种多样,包括手钏、项圈、头饰、胸饰、银衣等,花纹雕凿精工,也享有盛名。

苗族人民创立自己的医学,把人体的疾病分为内科36症,外科72疾,治疗方法20余种。石启贵先生著有《苗医验方》、《畜医指南》。陆科闵著有《苗族药物集》。19世纪末,松桃厅地甲司苗医师龙老二能为孕妇剖腹取出死胎。治骨折、蛇伤、毒箭射伤、刀枪伤,苗药医有神速之效。苗药多用生药,现采现用。

风俗习惯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服上成“银衣”,头上戴着形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尺余。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子、燕麦等主食。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把糯米饭和蔬菜一起封存坛内,一、二个月后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种特具风味的酸腌菜。饮酒的嗜好十分普遍,凡遇婚丧、节日或亲友来访,都用酒招待宾客。

苗族的建筑在各地也有很大差别。黔东南居民住木制平房和楼房。楼房一般为两层,建筑形式多为“吊脚楼”(即按山坡斜度竖桩,在桩上建筑),屋顶为双斜面。顶棚上层贮藏粮食、杂物,吊脚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湘西和贵州松桃等地,采用木质结构、双斜面瓦顶或草顶平房,每幢3~5间,“偏厦”作灶房或牲口圈。过去,地主或富裕人家还筑有庭院,并砌高墙或石碉围护。云南文山地区苗族居民住宅的墙壁多用竹条编织、外面糊上泥土的方法建造,屋顶为平形草顶。昭通地区的苗族居民多住“权权房”,即一种用几根树干交叉搭糊,盖上茅草,用树枝或竹子编织、糊泥作墙的房屋。一般隔为两间,人畜各一。海南岛苗族住的是长而窄的茅草房,三间一幢,屋檐较长,檐下走廊是休息的地方。川南和黔西北的苗族多住士墙草顶或瓦顶的房屋。

苗族一般是一夫一妻的小家庭,财产由男子继承,主妇在家庭中享有较多的权力和地位。年老父母一般由幼子供养。有的地区,有父子连名的习惯,子名在前,父名在后,平时都只呼本名,不连父名。由于受汉族宗法封建的影响,有的制定字辈、建立宗祠、修纂家谱。苗族青年男女婚姻比较自由,男女青年通过“游方”(黔东南)、“坐寨”(广西融水)、“踩月亮”(云南文山、楚雄)、“跳花”(黔中、黔西)、“会姑娘”(湘西)等社交活动,自由对歌,恋爱成婚。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以便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苗族信仰万物有灵或多鬼神,祀奉祖先,崇拜自然,认为神灵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消灾除病或求子求财等都祈求神灵与祖先保佑。祈求消灾除邪时,由巫师驱鬼。祭神祭祖活动极为隆重,黔东南的“吃牯脏”(鼓社)、黔西北的“吃牛”、湘西的“还傩愿”、“椎牛”、“吃猪”以及“赶鬼”、“吃鬼”、“祭鬼”等活动,耗费很大。此外,对自然物(大树、怪石)或人造物(水井、板凳)的崇拜和祭献,以酒、肉、鱼、鸡、鸭、糯米等作祭品。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少数民族群众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

苗族的节日很多,各地的苗族过的节日不完全相同。黔东南部分地区和广西融水县盛行过“苗年”,在旧历九——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有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游方”等活动。贵阳附近几县的苗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日,都穿上了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奏笛,对歌谈心,纪念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此外,苗族还有龙船节、花山节(五月初五)、吃新节(农历六、七月间稻谷成熟时)、清明节、赶秋节(立秋)等等。云南苗族几乎每年都有踩花山的活动,这种踩花山虽有迷信内容,但它又是苗族人民传统性的群众娱乐节日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苗族--服饰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饮食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苗族--建筑  

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黔中或黔西地区有用薄石板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海南岛和云南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湘西一带则为石屋。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的最南端,州府景洪,与老挝、缅甸两国接壤,海拔仅553米。总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83万多,有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布朗族、基诺族、僾尼人等,其中傣族占全州人口的35%左右。

  全州属横断山脉纵谷地区的最南端,东部为无量山山地余脉,西部为怒山山地余脉,两山以澜沧江相隔,地势由北向南斜迭降,渐向东西两翼扩散,呈帚状分布。景洪为西双版纳的中心城市,市区有孔雀湖、曼听公园;郊区有勐仑热带植物园、野象谷、澜沧江两岸的亚热带风光以及景真八角亭、曼阁缅寺、勐邦水库、南糯山茶王树,基诺山村落及爱尼寨等。特别是沿澜沧江(湄公河)一线,景物变化多端,奇峰嶙峋,兽鸣鸟啼,青山绿水,交相辉映,风光十分绮丽。

  全州地处热带北部边缘,气候温暖、湿润,夏热多雨无酷暑,冬暖有雾,静风少寒,史无雪迹,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四季不明显,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这里到处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盛产稻米、甘蔗、橡胶、香料、水果等热带作物,是我国第二大橡胶基地。

  每年傣历六月(即每年4月13-15日)在澜沧江畔举行傣族盛大的泼水节活动,各地前来观光的游客众多,气氛十分热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214国道,即昆明到打洛,公路相通,西双版纳机场为国际口岸航空港,允景洪为澜沧江上的国家级口岸,交通方便。

  民族风俗:

  西双版纳居住着傣族、基诺族、布朗族、哈尼族(僾尼人)、瑶族、拉祜族等13个民族,其中傣族是主体民族,占全州人口的35%左右,约有30万人。民族风俗各具特色,特别是傣族的风俗宗教信仰,多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考察、旅游、观光。

  傣 族:是一个“爱水的民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从古至今把孔雀、大象视为吉祥物。有三个重大的节日:关门节(农历七月中旬)、开门节(农历十二月中旬)、傣历新年(即泼水节)。常见的节日活动有丢包、放高升、划龙舟比赛等。

  丢包是傣族年轻人选择对象、寻觅知音的传统方式。每当新年来临,姑娘们制作好内装棉籽的菱形花布包,到丢包场上举行活动。第一阶段为乱丢,接不住包者需向对方献花或送纪念品;第二阶段就把包丢向意中人,对方如接住意味他也喜欢她,然后相约退出活动,去说悄悄话了。

  高升即竹子和火药自制的火箭,长约二、三米,可飞一千米高。傣族人认为,谁的高升飞得高,就能为他和他的寨子带来好运。

  基诺族:基诺族是西双版纳州景洪市独有的民族,也是中国最后确认的一个民族。“基诺”系本族自称,意为尊敬舅舅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景洪市的基诺乡,现有人口近 2万人。基诺族女孩15岁、男孩16岁要举行独特的成年礼,改变衣饰和发型。“特懋克”节是基诺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布朗族:布朗族主要居住在勐海县的布朗山、西定、巴达山区,景洪的山区乡也有少数村寨。从事山地农业,栽种旱稻,信奉原始宗教及小乘佛教,男人多数有纹身习俗,与傣族相似。

  哈尼族:西双版纳的哈尼族自称“僾尼人”,分有“尖头”和“平头”两种,人口15万余人,全州都有分布。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但口头文学十分丰富,擅长排班辈、论属相、数辈数、叙家谱,据长辈推算,已有55代子孙了。“父子连名”是哈尼族取名的一大特点。他们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饶有情趣的“抢亲”习俗。

  瑶 族:西双版纳的瑶族称为“蓝靛瑶”,因种植蓝靛,染织青色布料,喜穿青色衣服,故得此名。主要居住在勐腊县瑶区麻木树乡和景洪市勐旺乡。人口有15000余人。有语言,没有文字。瑶族妇女善于挑花、织锦、编织、刺绣和蜡染,特别是蜡染T恤衫,深受青年游客的喜爱。

  交通指南:

  1、航空:

  西双版纳机场距景洪市区5公里。昆明至西双版纳航线520公里,飞行时间45分钟,单程票价520元。每天有6-10个航班,为国内航班密度最高的航线,西双版纳机场还先后开辟了至大理(470KM)、丽江(480KM)、上海(2492KM)、广州(1796KM)、北京(2668KM)、天津(2641KM)、成都(1179KM)、重庆(1109KM)的国内航线。1996年4月还开通了至泰国曼谷(1022KM)的国际航线,为省内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航空口岸。

  版纳民航售票处:景洪市民族南路 0691-2124774

  2、公路:

  昆明--西双版纳首府景洪市,公路里程692公里,各大汽车客运站每天都有多班卧铺白天夜晚班车和普通白天夜晚班车;行程20--24小时,票价约110--150元。

  景洪--下关:761公里,每天有两班卧铺车。

  景洪--保山:747公里,每天有卧铺、中巴各一班

  景洪--思茅:163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墨江:367公里,每天有卧铺车;

  景洪--江城;260公里,每天有中巴车;

  景洪--普洱:212公里,每天有3班中巴车;

  景洪--勐腊:173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打洛:134公里,每天有多班中巴车往返;

  景洪--勐塞:394公里,每天一班,国际班车;

  景洪--南塔(老挝):346公里,每天一班,国际班车。

  景洪汽车客运站:景洪北路 0691-2124427

  3、水路:

  景洪港为水运口岸,现已开辟了至老挝万象的国际水运航线,中老澜沧江至湄公河上段多次载货、载客试航成功。橄榄坝和关累码头正在建设中。

  澜沧江水运航线西双版纳州轮船公司:景洪市嘎兰北路 0691-2126901

  此外,从景洪市到全州的各旅游景点和公园,都可以在汽车站购票上车,票价均按照国家规定,不必有顾虑。但是如果你不在车站上车,注意要和司机讨价还价。

  市区出租车起步价7元,均照表计程。

  西双版纳自助攻略

  第一天 乘下午或晚上的飞机(票价520元/张,无折扣,机型波音737)从昆明飞版纳,空中飞行约50分钟后即到版纳州首府--景洪,由机场乘中巴或民航班车前往景洪市区。从昆明到景洪的普通卧铺汽车也较多,票价约120元,日夜兼程需20小时,路遥难走,旅途幸苦。版纳气候湿热,应选择条件较好的酒店入住,最好是有空调和热水的酒店,价格150-200元/间。

  第二天 在市区乘班车(票价10-20元)前往勐仑热带植物园,途中经过橄榄坝集市,可品尝新鲜美味的热带水果,还能见到成片的傣族村寨;勐仑植物园门票35元,园内植物很多且面积较大,如不想迷路最好在门口请一位傣族“骚多俪”(即少女之意)作导游,费用40元。植物园景致很多,需备足胶卷,门口的小摊点在卖各种热带植物的幼苗和种子,如有兴趣可买一些做为纪念。返回景洪市内后,晚上在夜市摊上能尝到正宗的傣族小吃,如香茅草烤鱼、竹筒饭和喃咪等,风味独特。

  第三天 中缅一日游,景点有:景真八角亭,中缅界碑,卧佛,和平大金塔,禁毒馆,缅甸孟拉集市,独木成林。注意:因这一天线路长、景点多且涉及出境,个人自助游困难较大,建议参加当地旅行社组织的“中缅一日游”,价格约200元/人(含导游服务、车费、餐费、门票和出境等费用),参团时一定要签定正式旅游合同。

  第四天 在市区租车到野象谷森林公园,价格约50-80元。野象谷以特有的原始森林景观和亚洲野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门票25元。园内有野生动物观测站、蝴蝶养殖场和训象表演,乘缆车游览需另付30元。下午返回景洪,步行至民族风情园游览,门票20元,参加园内热情火爆的泼水节表演将令人终生难忘。曼听公园位于民族风情园对面,如有兴趣可入园参观,门票10元。晚上乘飞机返回昆明。

  特别提示:西双版纳气候炎热,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2--6月和10月--2月。版纳属边境地区,去版纳需办理边境通行证(凭身份证在市公安局和机场均可办理,10元/人)

按照民族人口数量排序第50个是鄂伦春族,人口数量8659。(单位万)

少数民族人口排序,(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普查):

1、壮族16926381

2、回族10586087

3、满族10387958

4、维吾尔族10069346

5、苗族9426007

6、彝族8714393

7、土家族8353912

8、藏族6282187

9、蒙古族5981840

10、侗族2879974

11、布依族2870034

12、瑶族2796003

13、白族1933510

14、朝鲜族1830929

15、哈尼族1660932

16、黎族1463064

17、哈萨克族1462588

18、傣族1261311

19、畲族708651

20、傈僳族702839

21、东乡族621500

22、仡佬族550746

23、拉祜族485966

24、佤族429709

25、水族411847

26、纳西族326295

27、羌族309576

28、土族289565

29、仫佬族216257

30、锡伯族190481

31、柯尔克孜族186708

32、景颇族147828

33、达斡尔族131992

34、撒拉族130607

35、布朗族119639

36、毛南族101192

37、塔吉克族51069

38、普米族42861

39、阿昌族39555

40、怒族37523

41、鄂温克族30875

42、京族28199

43、基诺族20,899

44、德昂族20556

45、保安族20074

46、俄罗斯族15393

47、裕固族14378

48、乌孜别克族10569

49、门巴族10561

50、鄂伦春族8659

51、独龙族6930

52、赫哲族5354

53、高山族4009

54、珞巴族3682

55、塔塔尔族3556

此外,未识别民族人口640101。

扩展资料

鄂伦春族是中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   ,是狩猎民族,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歌舞等方面都显示了狩猎民族特点 。

鄂伦春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山林地带,使用鄂伦春语 ,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 [在长期的狩猎生产和社会实践中,鄂伦春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头创作、音乐、舞蹈、造型艺术。

音乐

鄂伦春族的音乐以“赞达温”山歌曲调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长音和颤音,优美动听。“赞达温”的歌词即兴添加,语言朴实,感情浓烈。仅有的一种乐器是叫“彭努哈”或“卡木斯堪”的口弦琴,音量虽微弱,但能吹奏出各种曲调。

乐器有“朋奴化”(铁制的一种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产工具,也是早期的乐器。鄂伦春族在载歌载舞时,常有这些乐器伴奏。

舞蹈

鄂伦春族的舞蹈分仪式舞、娱乐舞、宗教舞三大类,共同特点是边歌边舞。动作由慢到快,动作激烈至高潮时结束。代表性舞蹈有“依和讷嫩”、“依哈嫩”、黑熊搏斗舞等。

“依和讷嫩”是三年一次的氏族大会上进行的全族性舞蹈,十几人为一组,一人居中央,其余人手拉手围成圈儿跳。过去一个氏族集中起来传家谱和族谱时跳这种舞。

流传于鄂伦春自治旗三人表演的黑熊搏斗舞,模仿黑熊搏斗嬉戏的内容,极富鄂伦春族传统文化的特色。表演时互相吼出“哈莫”、“哈莫”的声音,先由两人表演搏斗,最后第三者上来劝解。

参考资料:

-少数民族

-鄂伦春族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请至少写出是个民族的名字,然后选一个介绍

苗 族人口为8940116人。民族概况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