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花(词语概念)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探花(词语概念)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时至今日,“探花”的称呼仍历久不衰。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探花 外文名 :number three in national civil examinations 别称 :殿试第三名 提出时间 :确立于北宋晚期 适用领域范围 :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 词语解释,历史,专指第三人,指代普及全国,被认可,发展,社会影响, 词语解释 1看花。 唐皮日休《春雨》诗:“野客正闲移竹远,幽人多病探花稀。” 宋陆游《初春探花有作》诗:“流落天涯何足道,年年常策探花功。” 2犹采花。喻寻求女子的爱情。 明陆采《怀香记·掾房订约》:“前日春英到寓所来说,**垂盼小生,要求相会。我想潭府深沉,难展探花之手。” 3宋以后称科举考试中殿试一甲第三名 。本于唐的 探花使 宋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伺候上御文德殿临轩唱名,进呈三魁试卷,天颜亲覩三魁,排定名姓资次……第一名状元及第,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参阅清赵翼《陔余丛考·状元榜眼探花》。 历史 “探花”最早出现在唐朝,但当时并非是指殿试进士的第三名,只是一种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 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唐人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写道:“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也记载:“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由此可见“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例如:翁承赞是唐晚期即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崔谔榜进士第四人。(见孙映奎《唐才子传校注》及〔宋〕王迈《癯轩集》)仍然被选为“探花使”,沿袭著从进士中挑选年轻貌美的人为沿街探花郎的传统。他在《擢探花使三首》诗中写道:“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詑衣惹得牡丹香。”流露出了自己当选探花郎的喜悦。 这个词在五代、北宋时期出现极少,因为五代和宋朝时期的都城里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专指第三人 “探花”一词的频繁出现,为其最终成为科举(主要是进士科)第三名的代称奠定了基础。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正式建立殿试制度,即于礼部试之后,皇帝再次亲试进士,并确定名次。开宝八年(975年),礼部试和殿试分别放榜,标志著三级考试制度正式确立。“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确立于北宋晚期。 科举制度在宋朝趋于完备。宋朝在“探花”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据江西丰城黄氏家谱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黄彦正为进士第三人。他六兄弟中有三兄弟荣登同榜进士。宋徽宗对其家人大加赞赏。曾赐诗一首:“黄河曾见几番清,未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旗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魁星昨夜朝金阙,皂盖今朝拥玉京。胜似状元和榜眼,探花皆是弟和兄。”北宋徽宗宣和三年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只有六年。由此可以看出,北宋晚期,“探花”一词已开始专指第三人。 指代普及全国 据宋人王明清撰《挥尘录》载:“李昌武宗谔之子昭遘,十八岁锁厅及第。昭遘子杲卿,杲卿子士廉皆不逾是岁登甲科。凡三世俱为探花郎,亦衣冠之盛事也。”此处亦言及探花。又见张家驹所撰“王明清《挥尘录》辨证标题之二,王明清事迹编年考略”载: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王明清)40岁。作《挥尘前录》成。因《挥尘录》分前录后录,本引文出自前录。故可以肯定:最迟在王明清40岁时即乾道二年(1166年),“探花”作为进士第三人的代称,已得到普遍的认可与套用。此时距黄氏家谱所载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已过去45年。考虑到当时幅员广阔、路途遥远以及信息传播工具的落后,再考虑到人们的认知差距,“探花”以这样的速度传播与普及应该说是很正常的。 被认可 探花的认知速度如此之快应该得力于上层官员甚至是皇帝的首肯。如果没有中央集权的帝王的支持,没有臣子的上行下效,“探花”一词不可能在三五十年内得到空前的普及并迅速传播开来。从这一点说,黄氏家谱的记载有可能是真实的。正是宋徽宗对“探花”的提及与援引,促进了“探花”一词的迅速传播。在不长的时间里得到了文人学士的普遍运用。最后得到社会公认。可以说,探花作为第三人的代称应确立于北宋晚期。 发展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状元虽亦被称状头,但已不算正式名称了。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如北宋前期宰相寇准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社会影响 “探花”虽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状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与“状元”、“榜眼”一起统称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撑起了科举考试这一选才大鼎。鼎甲是进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探花”同样是天子门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难得的荣誉。也是成千上万举子梦寐以求的目标。何况“探花”与“状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恶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笼统认为“探花”就比“状元”、“榜眼”低人二等。例如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探花孙曰恭,原拟其为一甲第一,不料成祖发觉“曰恭”二字写在一起读“暴”,心中不悦。又见一人名为邢宽,便道:“孙暴不如邢宽。”遂定邢宽为一甲第一,孙曰恭为一甲第三。能说孙曰恭就不如邢宽吗?又如北宋真宗咸平六年(999年)孙暨榜探花钱易,17岁曾举进士,三篇文章一挥而就,未过午即交卷,主考官厌恶他年轻气盛,他因此落选。第二年,他又应试,在礼部试名列第二,他感觉应当第一,认为有人故意压制,便在《驭六马赋》中含沙射影、意在讥讽。宋真宗不喜欢钱易这种苛求于人的狂妄态度,又将他降为第三。再如宋代的秦埙,因是秦桧之孙,也被高宗从第一降为第三。由此可见,谁为“探花”,是由种种偶然的因素决定的。并非都以辞赋、策论分高下。 时至今日,废除科举制度已有100多年,科举考试早已烟消云散。惟独作为科举终端产品的“状元”、“榜眼”、“探花”的称呼却历久而不衰。近些年来成了频繁使用的辞汇,在体育、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成为第一、第二、第三的代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在古代,如果一个平民,但是不甘于现状,想要做官,或许是为了家国社稷,或许是为了功名利禄总之就是想要入朝为官,那他要怎么做,才能走上仕途呢?

在隋朝之前,阶级固化严重,官员基本都来自世家大族,一个平民想要当官基本上就是痴心妄想。但是到了隋唐之后,情况就发生改变了,寒门学子也有了一条通向社稷的路,那就是科举。

在隋唐之前的朝代中,官位基本都有是由世家大族把控的,但是后来世家大族的逐渐堕落,家族中可当大任的世家子弟已经没有几个了,加之皇帝又一直觉得让世家大族担当重任会分走自己手中的权力,"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出现过。

那么在隋朝一统天下之后,自然是不可能继续让世家大族把握着朝廷要员的选拔了,那要怎么办呢?于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就出来了。不过隋朝过于短暂,也仅仅只来得及发明了科举制,具体地将科举制发扬光大的还是唐朝。

"探花"称呼的由来

有考试自然就会有名词,而我们都知道科举考试的前三名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按照常理来说人们肯定是最喜欢第一名的状元的,但是古代的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广大人民偏偏更喜欢探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第三名难道会比第一名更好不成?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要大力推行科举的唐朝来梳理了。

在唐朝在刚刚开始推行科举制的时候,实际上仅仅只规定了状元是第一名,探花在那个时候也并不是科举考试的名次,只是一种戏称。既然不是名词,那"探花"这一词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实际上,这是出于唐朝欢迎状元的一种传统:科举之后,考生的名次、成绩很快就会被公布出来了,而皇帝为了祝贺这些成功进士的学子,便会举行一场隆重的宴席,而这场宴席一般都是在杏花园里举行的。

为了更好的欢迎状元郎,也为了让大家更高兴,朝廷官员事先在进士当中选出来两位形貌上佳的两位进士,称为"探花郎",在园中采摘美丽的鲜花,并且到琼林苑赋诗,最后等到状元郎来的时候,就用自己手中的鲜花来欢迎。

不过一般情况下来讲,这两位探花郎的排名也是很靠前的,而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了唐朝末期。因此实际上,探花郎最初就是对进士当中样貌出彩的人的称呼。

在那个时候,人们需要从童生一级一级考上来,那个时候的考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还是很难的,七老八十了,还只是个童生或者秀才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因此那个时候能考中进士的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他还有一副出色的容貌,谁会不喜欢呢?

毫无疑问这些进士将来时会在朝廷中得到重用的,朝中的官员肯定会想尽办法来拉拢进士,对于大部分家中有女儿的官员来说,联姻就是最好的选择。有一个好看的女婿谁会不乐意啊。其实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古人也是颜控,长得好看的自然会更受欢迎。

"随意"的三甲排名

另一个探花受欢迎的原因就是,科举考试前三甲的排名存在很大的随机性。

之前探花这一称呼频繁的出现,并且广为流传,已经为后代将"探花"拟定为科举的排名奠定了基础。在北宋晚期的时候,"探花"已经用来专指第三名了。

本来三甲的排名应当是皇帝在殿试上亲自出题,之后将考生的答卷交给皇帝批阅,由皇帝来决定前三甲的,但是到了后来,皇帝就已经懒得看这么多份试卷了,基本上这件事情就交给了相关的大臣处理,在大臣这里,那么第一名就很有可能是和这位大车有关系的人了。

不过已经到了前三名这个地步,相互之间的实力也就没差多少了,名次就更有可能是在皇帝或者大臣的一念之差当中了。毕竟就算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就是不讨皇帝和大臣的喜欢,你也无可奈何。

例如北宋真宗的一位考生钱易,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三篇文章一蹴而就,过午级交了卷,但是当时的主考官觉得这个过于年轻气盛,就很不喜欢,于是钱易就落选了。

第二年钱易继续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次他不仅仅上榜了,还是第二,但是钱易就是觉得自己应该是第一,于是就写了一篇《驭六马赋》中含沙射影,按时考官不公,引起了宋真宗的厌恶,于是就把他降为了第三。

另一件事情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那一次名列第一的考生,叫孙曰恭,但是在明成祖看的时候,忽然间想到"曰恭曰恭"不就是"暴"吗?于是心生不喜,这时候就又看到了一份名叫"邢宽"的人的考卷,于是说"孙曰恭不如邢宽",于是邢宽就成了状元,孙曰恭则是被降成了第三名。这种情况你能说这个孙曰恭不如邢宽吗?

科举制的没落

科举制从唐朝开始,在中国盛行了数百年,一直都作为一种标准的人才选拔方式,只是可惜到了元明清的时候,不是废科举,就是大兴文字狱,八股文,还进行了扩招,这下子科举所能选拔出来的就只有一个又一个死读书的老学究了,对江山社稷一点用处都没有了

小结

回到我们今天的考试,高考的试题从一开始的只靠背诵,到后来开始与实际相结合,再到如今年比一年"迷离"的高考试卷,真是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出不了。但是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这场大型选拔人才的考试越来越灵活了,越来越注重考生的应用能力了。

何况如今的我们,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只能通过仕途,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通过高考,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一个自己想学习的专业,走自己想走的路,充分挖掘自己身上存在的可能性。比起渡部分一辈子都被仕途所限制的古人,我们已经说得上是相当的幸福了。

回诗讽刺太守

关于邢宽,我们就讲两个故事。

一个是回诗讽刺太守的故事。新一轮科考又要开始了,邢宽准备进京应考。邢宽在府学的成绩还是挺有名的,但在乡试中的成绩并不太妙。一天,知府在同人议论这些举子们谁有可能中进士时,说到邢宽,针对邢宽乡试中的表现,顺嘴来了这么一句:“邢宽啦,就像一瓶不酸的醋。”意谓看着像,其实并没有真本领。讥笑邢宽水平不高,未必能考得上。这话很快传了出来,邢宽听到后,对他刺激很大。他更加努力勤奋,并发愤,俗话说,不吃馍头争口气,自己一定要考出个好样子来。没想到这一考竟然考中了状元。一个人在逆境中,任何一种非难都会给自己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一番欢庆过后,他想到那位曾瞧不起自己的太守,于是写了首诗让人带给他。“邢宽只是旧邢宽,朝占龙头夕拜官;寄语黄堂贤太守,如今却是鳌牙酸。”“点龙头”喻指被点为状元,“黄堂”,在前面我们说文天祥讽刺留梦炎诗时曾见有“黄扉”,在古代,人们认为**能镇住火灾,一般尊贵人家或官府厅堂都涂上黄漆。这里借颜色指代官厅,我说你这个坐在大堂上的贤太守啊,你有眼不识泰山,我邢宽不是考状元了吗。一个“贤”,构成反讽。鳌牙本是虫子咬人的牙,用来形容太守的牙,当年你咬得我好痛苦啊,如今你该感到酸溜溜了吧。最后一句很是巧妙,不仅语意自然贴切,而且对应当年太守讥刺自己的那句话。不是不酸吗,你该尝到苦头了吧。但我们现在读了这首诗,一方面觉得太守该回讽,但又觉得新科状元有点轻佻,有点太不“宽”了。

成祖朱棣御批

一个是成祖朱棣御批他为状元的故事。殿试结束后,原拟取孙曰恭为第一,那时文字都是竖行排列,当他看到这个名字,突然感到很刺眼,这后两个字连起来不就是一个“暴”字么,再把整个名字连起来读,特别是凤阳老家土话,不是很像“行暴”么?他越看越不爽,心里越不耐烦,只好往后翻,嗨,“邢宽”跳了出来,那时人们对对子都有一种先天的敏感,这两个名字不正是意义相反的一对,他不再翻,朱笔停了下来,如释重负地感叹道:“孙暴不如邢宽。”邢宽就这样成了状元。而且朱棣还亲自在榜首写下了邢宽的名字,以示郑重与恩宠。在御点了这个状元过后,朱棣开始亲征来犯的阿鲁台,六月,明军到达答兰纳木儿河一带,却不见阿鲁台的影子,只好班师,恰此时朱棣病了,且很快一命呜呼。于是邢宽成了朱棣永乐时期最后一位状元《明史》在评价朱棣时,在肯定了他的功绩后,最后来了这么一句:“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无疑这是否定批判他翦除对手杀人时的凶残。不再是九族,而是十族,加上亲朋与弟子,方孝孺连坐被诛872人,齐泰、黄子澄“磔毙”,对铁铉,命人将耳鼻割下烧熟令吃,不屈,然后寸磔,再不屈,干脆扔进烧开的油锅里……

试卷竖写改成横线直格

在明代永乐年以前,封建时代金殿会试的试卷一直是竖行书写的。试卷是如何由竖写改用横线直格的呢?据传,这与江西丰城一位叫孙曰恭的秀才有关。

孙曰恭字恭斋,号翼庵,江西丰城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榜进士第三人,被授翰林院编修。孙曰恭从小就是敷山书院的高材生,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孙曰恭参加殿试时,原本被初拟为一甲第一,朝廷的主考官将孙曰恭取为第一名“状元”的案卷呈永乐皇帝宣布。但那时的文字书写是竖行写的,皇帝在宣布名单时,误将“曰恭”二字读成一个“暴”字,宣布第一名鼎甲“孙暴”。孙曰恭听了心中好生纳闷,心想:“莫非真有个‘孙暴’?”因而不敢贸然应答,生怕自己犯欺君之罪,仍静静地跪于殿下仔细聆听。待皇帝宣布第三名“探花”时,孙曰恭终于壮起胆子插话说:“启奏万岁,臣名曰恭,非敢暴也。”永乐皇帝一听,心中方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永乐皇帝觉得自己是金口玉言,不能随便改变“旨意”,也不能当众丢人,他眼珠一转,自圆其说道:“朕怒者曰恭,爱者暴也”。于是乎,孙曰恭只落得个第三名“探花”。打那以后,京城考试的试卷,一律改用横线直格。

建造了无为县城的梅花垛子城墙

邢宽状元得中头名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官职为南京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署南京国子监事。放榜后,在成祖皇帝亲赐的“恩荣宴”上,徐皇后认识了邢宽状元。经过接触,佩服邢宽状元才华横溢,文学水平超尘拔俗。于是,常常请邢宽状元进宫,在一起谈今论古,开阔眼界。

一日,两人正在畅所欲言,天气气温陡然下降,邢宽状元冷得直打颤。徐皇后偶然想起箱子底下,还有一件为成祖皇帝绣制的长袍,拿出来让邢宽状元御寒。谁知,邢宽状元一穿,十分得体,不大不小,不长不短。原来,邢宽状元腿有残疾,造成脊背微驼。成祖皇帝穿时前高后低,邢宽状元穿了前后一样长,好像为邢宽状元定做的。徐皇后看了,眼笑眉飞,精心绣制的长袍,穿在邢宽状元身上,越看越漂亮。一高兴,徐皇后便将长袍赠送给了邢宽状元。不久,邢宽状元家中来信,父亲重病缠身,速回家尽孝。邢宽状元是位孝子,只好将实情呈报成祖皇帝。得到成祖皇帝恩准后,邢宽状元准备回家。

离开南京城那天,成祖皇帝为了显示仁爱,竟然携徐皇后为邢宽状元送行,一直送到皇城外道别。邢宽状元感激涕零,依依不舍。突然又想起与徐皇后在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还赠送了亲手绣制的漂亮长袍,忍不住回过头来,深情地再看一眼徐皇后。这对成祖皇帝可是奇耻大辱,成祖皇帝恼羞成怒,忍气吞声,柔中有刚地问道:卿还有什么事吗?一看这架势,邢宽状元吓出一身冷汗,成祖皇帝心狠手辣是人人皆知的,不知要如何处置自己。邢宽状元急中生智,马上跪拜回答道:皇城的梅花垛子墙,坚如磐石,气吞山河,真乃我主万世基业之象征也。自从在京城为我主效劳,对皇城的城墙也有深厚感情,今日离去,想再多看一眼朝夕相处的城墙,乞陛下恕罪。成祖皇帝受到一番赞颂后,脸上立即阴转晴天,喜上眉梢。笑着答道:卿既然酷爱皇城梅花垛子墙,朕赏你十万银两,回家乡建造一个就是了。邢宽状元千恩万谢,带了赏银,险离京城。

回到家乡后,邢宽状元不敢怠慢。根据成祖皇帝的圣旨,请了能工巧匠,按照皇城的样式,建造了无为县城的梅花垛子城墙。这在周边县城城墙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邢宽状元为无为县家乡人民作出的贡献。

据《上海通史》记载:“明清两代,上海地区共有状元7名。”按年代和地域分:松江有明代钱福、唐文献,清代戴有祺(原籍金山卫人);青浦有明代张以诚;嘉定有清代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未列入《上海通史》记载的还有几位状元。

蔡以台字委实,号兰圃,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状元,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后因母亲年迈辞官,回籍侍奉,闭门养亲。著作有《三友斋遗稿》、《姓氏窃略》等。

嘉定有“三状元”:王敬铭、秦大成和徐郙。

状元王敬铭,字丹思,号味闲,生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卒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系康熙六十寿辰,特开恩科,王敬铭得恩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王敬铭擅于丹青,工于小楷,所作山水画,清腴闲远,娟丽洒脱,深得康熙赏识。现在,嘉定区博物馆内还藏有其殿撰山水中堂一幅。其诗文集名为《未岩诗稿》。

秦大成字澄叙,号簪园。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状元,仕至翰林院修撰。

徐郙生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卒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8年)。请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徐郙工书画,作品为慈禧所喜爱。徐郙故居,坐落于嘉定城区南大街22-26号。据史料介绍,徐家有房屋五进,第三进是正厅,称“寿棋堂”,有楠木庭柱四根。1996年冬,所有房屋在旧城改造中拆除。原址已新建了一幢幢新式楼房,门前的南大街已拓宽改造,道路两旁绿树成行,状元府亦无踪迹可寻。

戴有祺,字丙章,号珑严,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参与殿试,科考官定他为第二名,康熙认为戴有祺有一手好书法,定为一甲一名,中了状元,在翰林院供职。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壬午科乡试为内直诸词林官。是年大考詹翰被列为三等,降职为修补知县。戴有祺不愿赴任,弃官回到松江。据记载,他家本住松江城内钱泾桥畔,辞官返乡后,筑室蒋泾桥,辟小园,取名“慵斋”,后因生活贫困,房屋出售他人。这是一个穷极潦倒的状元。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余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相当于现在考博士的第三名 探花

历史

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殿试取中的前三名进士,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

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

唐无榜眼,却有探花郎。唐代新进士榜公布后,他们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动,以最年少者为探花郎;原意只是戏称,与登第名次无关。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二、第三名进士为榜眼。因为填进士榜时,状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进士改称为探花,于是榜眼成为第二名的专名。因此说,状元、榜眼、探花作为三鼎甲的三个专称,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学校与荐举变得有名无实,科举考试却日益受重视。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阶段。学校生员(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参加会考,教做乡试,录取的人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举人和国子监的监生在隔年春天到礼部应考,称为会试,录取的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同年再由天子亲自在殿上出题测验进士,称为殿试或廷试,把会试录取的进士分为三等:一甲三人,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传胪。

所谓「三元及第」就是指一连考了解元、会元、状元三个第一名。

进士一词始于隋炀帝之设进士科进士第一名称状元,又称“魁甲”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试制度,即在吏部考试后,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级的考试,决定录取的名单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于是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琼林苑,故称琼林宴。殿试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称状元。南宋以后,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宋哲宗时,将进士分为经义、诗赋两科,分别举行考试,经义进士以经义定取舍,诗赋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试分为州府试、礼部试、殿试三级。州府试称解试,礼部试称省试,殿试带有复杂的性质。宋代在正科之外,还设立恩科。连续考十五场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办法,赐予本科出身。

四、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是参加正式科举考试前的预考,由县里考试,中第者为生员,又叫秀才或庠生这是大概,成绩最好的是廪生,其次是增生,新入学的称为附生乡试由省里考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又称秋闱,中第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又称礼闱和春闱中第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由皇帝亲自考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又有国家特考,第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的称为岁贡。逢国家庆典进贡的生员称为恩贡。

而和现在对比只能大概对比成:

童生相当于高中毕业。

秀才相当于学士。

举人相当于硕士。

进士相当于博士

孙曰恭,字恭斋,号翼庵,是敷山书院的高材生。生于明朝永乐年间,丰城秀市镇同造村人(该村因建潘桥水库而折迁,共万余人迁出,其中部分迁至现南昌湾里区,部分在周边乡镇,少部分人在距原址的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建现今的湾里村,目前有400人左右)。

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孙曰恭自负满腹经纶,怀着报效国家的宏志,踌躇满志地上京应考,考场上,他文思如涌,笔走龙蛇,锦绣文章一挥而就,被主考官取为第一名,只等皇帝钦点,就是当然的状元了。

殿试时,皇帝亲自阅卷,很喜欢孙曰恭的文章,有心把他点为头名状元。大臣们也拟定第一名为孙曰恭。但明成祖朱棣一看名字,却又连连摇头:“孙暴怎能做状元?”主持阅卷的大学士杨士奇连忙解释:“不是孙暴,是孙曰恭。”但古代直行书写,曰与恭上下一合,看上去就像个暴字。不管杨士奇如何解释,朱棣就是觉得不顺眼。最后按皇帝的意思,将第三名的邢宽点为状元,因其姓名谐音为刑宽。永乐爷朱棣为何忌“暴”崇“宽”呢?原来有着很深的心理因素。因为他不是靠正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坐上金龙椅的,而是靠武力从侄子建文帝手中硬夺过江山,故而对“暴”字有着特殊的敏感。

关于这个传说,还有另一种说法:古时候,中国文字都是竖行排列。孙曰恭的书法有如行云流水,可是皇帝看了半天,把两个字看成了一个字,“曰恭”二字成了“暴”字,点名:“孙暴”连呼二声,没有人答应,这时孙曰恭自已也纳闷:难道有一个人叫孙暴?一时不敢贸然出声。点到第三声时,忽然醒悟过来:肯定是自己的字迹太潦草,皇帝看错了。虽然心里犯疑,还是不敢吭声,只是跪在阶下仔细聆听。皇帝只好往下点其他人,待到宣读到第三名“探花”时,孙曰恭忽然壮起胆子插话:“启奏万岁,臣名曰恭,非敢暴也。”,皇帝方才知道是自己看错了字,然而,皇帝是金口银牙,出口就是圣旨,既不能改变自已的“旨意”,更不能让别人知道自已认错了字,当众丢脸,双眼一转,为自已打圆场说:“朕怒者曰恭,爱者暴也”。自此以后,京城考试的试卷,一律改用横线直格,以免再出现类似错误。

因为孙曰恭没有当成状元,也因而成就了一个有趣的风俗:

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博比月饼在福建厦门的风俗中,也称会饼。会饼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饼汇聚而成的,一套会饼计有:状元饼1个,对堂饼2个,三红饼4个,四进(士)饼8个,二举(人)饼16个,一秀(才)饼32个。它们分别代表文或武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有意思的是,在会饼中,“三红”饼的味道最好,因为明成祖觉得“曰”、“恭”合在一起是“暴”字,不吉利,将第一名的孙曰恭降为探花,而将第三名的邢宽易改为状元。因此,在厦门人的说法中,这状元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第三名反而有真才实学。所以,状元饼的味道也就一般,而三红饼总是味道最好的。

孙曰恭慧眼识才,曾被名士杨东里称为“伯乐”,当时有一个叫做钟甬的,研究心理学很有成就,孙曰恭认为他是一个人才,向学者杨东里推荐说:钟甬的才能为“江西第一”,杨东里经过考察,觉得他确实有特殊才能。

孙曰恭后来被授为“翰林院编修”后升为修撰、待读学士。他的文章写得简洁老练,很得当时称为“:三杨”的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的称道。

孙曰恭定居丰城县城,著书立说,在当时声名远播。

明代的赵秉忠,他的卷子被称为“天下第一状元卷”,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状元。

明朝的许多著名大臣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杨慎,明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状元。

韩应龙,明世宗嘉靖十四年(1535)乙未科状元。

申时行,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状元。

还有丁显、黄子澄、邢宽、商辂、徐阶(了不起的首辅)、李舜臣、王锡爵、孙承宗(非常著名)、吴宗达、袁崇焕

1371年 洪武四年 吴伯宗 ─1384年 江西抚州府金溪县人 原取郭翀,但因其貌丑而改为吴伯宗

1385年 洪武十八年 丁显 1367年─ 福建建宁府建阳县人 原取花纶,但因明太祖朱元璋梦见殿中有巨钉而取丁显为第一

1388年 洪武二十一年 任亨泰 ─ 湖广襄阳府襄阳县人

1391年 洪武二十四年 黄观 1363年─1402年 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三元及第,靖难之役时为建文帝殉死,明成祖即位後摘除其功名

1394年 洪武二十七年 张信 ─1397年 浙江宁波府定海县人

1397年 洪武三十年

(春榜) 陈䢿 ─ 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当年春季会试,上榜的全是南方考生,状元为福建的陈䢿,北方考生全部落第,後来明太祖罪责考官为胡蓝党,重新发榜,上榜的全是北方人,山东的韩克忠成为状元。两次发榜被称为「南北榜」或「春夏榜」。

1397年 洪武三十年

(夏榜) 韩克忠 ─ 山东东昌府武城县人

1400年 建文二年 胡广 1369年─1418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原内定王艮,但因王艮其貌不扬而改擢胡广为第一

1404年 永乐二年 曾棨 1372年─1432年 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 原取刘子钦,但因刘骄矜自恃,引起主考官解缙不快,解缙遂将考题洩漏给曾棨

1406年 永乐四年 林环 ─ 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1411年 永乐九年 萧时中 ─ 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1412年 永乐十年 马铎 1366年─1423年 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弟李骐於6年後亦中状元

1415年 永乐十三年 陈循 1385年─1462年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1418年 永乐十六年 李骐 1378年─1425年 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本名「李马」,帝不喜,赐「骐」为名

1421年 永乐十九年 曾鹤龄 1383年─1441年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原取刘矩,但因明成祖朱棣梦见鹤翼而取曾鹤龄为第一

1424年 永乐二十二年 邢宽 ─1454年 南直隶庐州府无为州人 原以孙曰恭为第一,但因其名不为帝喜,遂改取邢宽。邢宽有足疾。

1427年 宣德二年 马愉 1395年─1447年 山东青州府临朐县人

1430年 宣德五年 林震 ─ 福建漳州府长泰县人

1433年 宣德八年 曹鼐 1402年─1449年 北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人

1436年 正统元年 周旋 1395年─1454年 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1439年 正统四年 施槃 1417年─1440年 南直隶蘇州府吴县人 原取张和,因张有眼疾而改取施槃

1442年 正统七年 刘俨 1394年─1457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1445年 正统十年 商辂 1414年─1486年 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人 三元及第

1448年 正统十三年 彭时 1416年─1475年 江西吉安府安福县人

1451年 景泰二年 柯潜 1423年─1473年 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1454年 景泰五年 孙贤 1423年─1477年 河南开封府杞县人 原取士丘浚,因其貌不扬而改取孙贤

1457年 天顺元年 黎淳 1423年─1492年 湖广岳州府华容人

1460年 天顺四年 王一夔 1425年─1487年 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人 原取祁顺,因与皇上朱祁镇之名相近,遂改取王一夔

1464年 天顺八年 彭教 1438年─1480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1466年 成化二年 罗伦 1431年─1478年 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

1469年 成化五年 张升 1442年─1517年 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

1472年 成化八年 吴宽 1435年─1504年 南直隶蘇州府长洲县人

1475年 成化十一年 谢迁 1449年─1531年 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

1478年 成化十四年 曾彦 1425年─ 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

1481年 成化十七年 王华 1446年─1522年 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 传闻吏部尚书刘珝洩题给黄恂,王华适巧窥见,暗记应试,而黄恂却得第二。

王阳明之父。

1484年 成化二十年 李旻 1445年─1509年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1487年 成化二十三年 费宏 1468年─1535年 江西广信府铅山县人

1490年 弘治三年 钱福 1461年─1504年 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

1493年 弘治六年 毛澄 1460年─1523年 南直隶蘇州府昆山县人

1496年 弘治九年 朱希周 1473年─1557年 南直隶蘇州府昆山县人 疑因洩题作弊且名字得上所喜而抡元

1499年 弘治十二年 伦文叙 1467年─1513年 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 原取丰熙,因丰脚跛而改取伦文叙

1502年 弘治十五年 康海 1475年─1540年 陕西西安府武功县人

1505年 弘治十八年 顾鼎臣 1473年─1540年 南直隶蘇州府昆山县人

1508年 正德三年 吕柟 1479年─1542年 陕西西安府高陵县人 原取杨慎为第一,但杨因试卷为火所焚而落第,不过3年後再试仍抡元

1511年 正德六年 杨慎 1488年─1559年 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成都府新都县

1514年 正德九年 唐皋 ─ 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1517年 正德十二年 舒芬 1484年─1527年 江西南昌府进贤县人

1521年 正德十六年 杨维聪 1500年─ 北直隶顺天府固安县人

1523年 嘉靖二年 姚涞 ─1537年 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

1526年 嘉靖五年 龚用卿 1500年─1563年 福建福州府怀安人,一作福清人

1529年 嘉靖八年 罗洪先 1504年─1564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人

1532年 嘉靖十一年 林大钦 1512年─1545年 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1535年 嘉靖十四年 韩应龙 1498年─1536年 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

1538年 嘉靖十七年 茅瓒 1499年─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原取陆师道後改袁炜,但因明世宗朱厚熜突然改变心意,临时改取茅瓒

1541年 嘉靖二十年 沈坤 1507年─1560年 南直隶淮安府大河卫人,祖籍昆山

1544年 嘉靖二十三年 秦鸣雷 1518年─1593年 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 原取吴情,但其名不为明世宗朱厚熜所喜,且因明世宗梦见雷声,遂改取秦鸣雷

1547年 嘉靖二十六年 李春芳 1510年─1584年 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

1550年 嘉靖二十九年 唐汝楫 1513年─ 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

1553年 嘉靖三十二年 陈谨 1525年─1566年 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1556年 嘉靖三十五年 诸大绶 1523年─1573年 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1559年 嘉靖三十八年 丁士美 1521年─1577年 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

1562年 嘉靖四十一年 申时行 1535年─1614年 南直隶蘇州府长洲县人

1565年 嘉靖四十四年 范应期 1527年─1594年 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

1568年 隆庆二年 罗万化 1536年─1594年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571年 隆庆五年 张元忭 1538年─1588年 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1574年 万历二年 孙继皋 1550年─1610年 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

1577年 万历五年 沈懋学 1539年─1582年 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

1580年 万历八年 张懋修 1555年─1634年 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 原为第三,因为权臣张居正之子而擢为第一

1583年 万历十一年 朱国祚 1559年─1624年 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1586年 万历十四年 唐文献 1549年─1605年 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

1589年 万历十七年 焦竑 1541年─1620年 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

1592年 万历二十年 翁正春 1553年─1626年 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1595年 万历二十三年 朱之蕃 1561年─1626年 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人,世居山东荏平,後附南直锦衣卫籍

1598年 万历二十六年 赵秉忠 1574年─1626年 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

1601年 万历二十九年 张以诚 1568年─1615年 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

1604年 万历三十二年 杨守勤 1566年─ 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

1607年 万历三十五年 黄士俊 1577年─1661年 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

1610年 万历三十八年 韩敬 1580年─ 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为主考官汤宾尹的门人且行贿通关而抡元

1613年 万历四十一年 周延儒 1593年─1644年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1616年 万历四十四年 钱士升 1575年─1652年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1619年 万历四十七年 庄际昌 1584年─1629年 福建泉州府永春县人

1622年 天启二年 文震孟 1574年─1636年 南直隶蘇州府长洲县人

1625年 天启五年 余煌 ─1651年 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1628年 崇祯元年 刘若宰 ─ 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貌丑、驼背

1631年 崇祯四年 陈於泰 ─ 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原取吴伟业,但陈於泰因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亲且行贿通关而抡元

1634年 崇祯七年 刘理顺 1582年─1644年 河南开封府杞县人

1637年 崇祯十年 刘同升 1587年─1646年 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1640年 崇祯十三年 魏藻德 1605年─1644年 北直隶顺天府通州人

1643年 崇祯十六年 杨廷鉴 1603年─1665年 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1646年 顺治三年 傅以渐 1609年-1665年 山东省东昌府聊城县人

1647年 顺治四年 吕宫 1603年-1664年 江南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加科

1649年 顺治六年 刘子壮 1609年-1653年 湖广省黄州府黄冈县人

1652年 顺治九年 麻勒吉 -1689年 正黄旗满洲人 满榜

1652年 顺治九年 邹忠倚 1623年-1654年 江南省常州府无锡县人 汉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图尔宸 - 正白旗满洲人 满榜

1655年 顺治十二年 史大成 1621年-1682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 汉榜

1658年 顺治十五年 孙承恩 1619年-1659年 江南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1659年 顺治十六年 徐元文 1634年-1691年 江南省蘇州府昆山县人 加科

1661年 顺治十八年 马世俊 1609年-1666年 江南省镇江府溧阳县人

1664年 康熙三年 严我斯 1629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1667年 康熙六年 缪彤 1627年-1697年 江南省蘇州府吴县人

1670年 康熙九年 蔡启僔 1619年-1683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

1673年 康熙十二年 韩菼 1637年-1704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1676年 康熙十五年 彭定求 1645年-1719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1679年 康熙十八年 归允肃 1642年-1689年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1682年 康熙二十一年 蔡升元 1652年-1722年 浙江省湖州府德清县人

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 陆肯堂 1650年-1696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1688年 康熙二十七年 沈廷文 -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1691年 康熙三十年 戴有祺 -1711年 江蘇省松江府金山卫人 原取吴昺,因康熙帝爱戴有祺书法而取戴为第一

1694年 康熙三十三年 胡任舆 -1704年 江蘇省江宁府上元县人

1697年 康熙三十六年 李蟠 - 江蘇省徐州直隶州人

1700年 康熙三十九年 汪绎 1671年-1706年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1703年 康熙四十二年 王式丹 1645年-1718年 江蘇省扬州府宝应县人

1706年 康熙四十五年 王云锦 1657年-1727年 江蘇省常州府无锡县人

1709年 康熙四十八年 赵熊诏 1663年-1721年 江蘇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1712年 康熙五十一年 王世琛 1680年-1729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1713年 康熙五十二年 王敬铭 1668年-1721年 江蘇省蘇州府嘉定县人 恩科

1715年 康熙五十四年 徐陶璋 1674年-1738年 江蘇省蘇州府昆山县人

1718年 康熙五十七年 汪应铨 -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1721年 康熙六十年 邓中岳 - 山东省东昌府东昌卫人

1723年 雍正元年 于振 - 江蘇省镇江府金坛县人 恩科

1724年 雍正二年 陈德华 1696年-1779年 直隶省保定府安州人

1727年 雍正五年 彭启丰 1701年-1784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乾隆十九年状元庄培因为其女婿

1730年 雍正八年 周澍 1684年- 浙江省杭州府钱塘县人

1733年 雍正十一年 陈倓 1695年-1739年 江蘇省扬州府仪征县人

1736年 乾隆元年 金德瑛 1701年-176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37年 乾隆二年 于敏中 1714年-1779年 江蘇省镇江府金坛县人 恩科

1739年 乾隆四年 庄有恭 1713年-1767年 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人

1742年 乾隆七年 金甡 1702年-1782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45年 乾隆十年 钱维城 1720年-1772年 江蘇省常州府武进县人

1748年 乾隆十三年 梁国治 1723年-1786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

1751年 乾隆十六年 吴鸿 1725年-1763年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1752年 乾隆十七年 秦大士 1715年-1777年 江蘇省江宁府江宁县人 恩科

1754年 乾隆十九年 庄培因 1723年-1759年 江蘇省常州府阳湖县人 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的女婿

1757年 乾隆二十二年 蔡以台 - 浙江省嘉兴府嘉善县人

1760年 乾隆二十五年 毕沅 1730年-1797年 江蘇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人

1761年 乾隆二十六年 王杰 1725年-1805年 陕西省同州府韩城县人 恩科。为取得江南江北的平衡,遂改取江北人王杰。

1763年 乾隆二十八年 秦大成 1720年-1779年 江蘇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 相传原取褚廷璋,但因褚得罪某官而被用计换掉

1766年 乾隆三十一年 张书勋 -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1769年 乾隆三十四年 陈初哲 1736年-1787年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县人

1771年 乾隆三十六年 黄轩 -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 恩科

1772年 乾隆三十七年 金榜 1735年-1801年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

1775年 乾隆四十年 吴锡龄 -1776年 安徽省徽州府休宁县人

1778年 乾隆四十三年 戴衢亨 1755年-1811年 江西省南安府大庾县人 原应为邵自昌第一,但因邵之试卷无法拆封见名而改取排第二的戴衢亨

1780年 乾隆四十五年 汪如洋 1755年-1794年 浙江省嘉兴府秀水县人 恩科

1781年 乾隆四十六年 钱棨 1734年-1799年 江蘇省蘇州府长洲县人 连中三元

1784年 乾隆四十九年 茹棻 1755年-1821年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人

1787年 乾隆五十二年 史致光 -1828年 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

1789年 乾隆五十四年 胡长龄 1758年-1814年 江蘇省通州直隶州人

1790年 乾隆五十五年 石韫玉 1755年-1837年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恩科

1793年 乾隆五十八年 潘世恩 1770年-1854年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1795年 乾隆六十年 王以衔 1761年-1823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恩科

1796年 嘉庆元年 赵文楷 1761年-1801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人

1799年 嘉庆四年 姚文田 1758年-1827年 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人

1801年 嘉庆六年 顾臯 1763年-1832年 江蘇省常州府金匮县人 恩科

1802年 嘉庆七年 吴廷琛 1773年-1844年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县人

1805年 嘉庆十年 彭浚 1769年-1833年 湖南省衡州府衡山县人

1808年 嘉庆十三年 吴信中 -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1809年 嘉庆十四年 洪莹 - 安徽省徽州府歙县人 恩科

1811年 嘉庆十六年 蒋立镛 1782年-1842年 湖北省安陆府天门县人

1814年 嘉庆十九年 龙汝言 -1838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人

1817年 嘉庆二十二年 吴其濬 1789年-1847年 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固始县人

1819年 嘉庆二十四年 陈沆 1785年-1826年 湖北省黄州府蕲水县人 恩科

1820年 嘉庆二十五年 陈继昌 1791年-1849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三元及第。相传原拟第二,但因考官希望增加清朝「三元」的纪录而建请嘉庆帝擢陈继昌为第一

1822年 道光二年 戴兰芬 1781年-1833年 安徽省泗州直隶州天长县人 恩科

1823年 道光三年 林召棠 1786年-1873年 广东省高州府吴川县人

1826年 道光六年 朱昌颐 1784年-1855年 浙江省嘉兴府海盐县人

1829年 道光九年 李振钧 1794年-1839年 安徽省安庆府太湖县人

1832年 道光十二年

吴锺骏 1798年-1853年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恩科

1833年 道光十三年 汪鸣相 1794年-1840年 江西省九江府彭泽县人

1835年 道光十五年 刘绎 1798年-1879年 江西省吉安府永丰县人

1836年 道光十六年 林鸿年 1805年-1885年 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 恩科。相传原取何绍基,但因何父得罪权贵卓秉恬而被换掉

1838年 道光十八年 钮福保 1805年-1854年 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人

1840年 道光二十年 李承霖 1808年-1891年 江蘇省镇江府丹徒县人

1841年 道光二十一年 龙启瑞 1814年-1858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恩科

1844年 道光二十四年 孙毓溎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人

1845年 道光二十五年 萧锦忠 - 湖南省长沙府茶陵州人 恩科

1847年 道光二十七年 张之万 1811年-1897年 直隶省天津府南皮县人

1850年 道光三十年 陆增祥 1815年-1882年 江蘇省太仓直隶州人

1852年 咸丰二年 章鋆 1820年-1875年 浙江省宁波府鄞县人 恩科

1853年 咸丰三年 孙如仅 1820年-1880年 山东省济宁直隶州人

1856年 咸丰六年 翁同龢 1830年-1904年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1859年 咸丰九年 孙家鼐 1827年-1909年 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人

1860年 咸丰十年 锺骏声 浙江省杭州府仁和县人 恩科

1862年 同治元年 徐郙 1836年-1908年 江蘇省太仓直隶州嘉定县人

1863年 同治二年 翁曾源 1834年-1887年 江蘇省蘇州府常熟县人 恩科

1865年 同治四年 崇绮 1829年-1900年 正蓝旗蒙古人 唯一蒙古旗籍状元

1868年 同治七年 洪钧 1839年-1893年 江蘇省蘇州府吴县人 据传原取王国钧,因其名不为慈禧所喜,遂改取洪钧

1871年 同治十年 梁燿枢 1832年-1888年 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

1874年 同治十三年 陆润庠 1841年-1915年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县人

1876年 光绪二年 曹鸿勋 1848年-1910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人 恩科

1877年 光绪三年 王仁堪 1848年-1893年 福建省福州府闽县人

1880年 光绪六年 黄思永 1842年-1914年 江蘇省江宁府江宁县人

1883年 光绪九年 陈冕 1859年-1893年 京师顺天府宛平县人

1886年 光绪十二年 赵以烱 1857年-1907年 贵州省贵阳府贵阳县人

1889年 光绪十五年 张建勋 1848年-1913年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原取费念慈或张孝谦,但因考官争执不下而改取张建勋

1890年 光绪十六年 吴鲁 1845年-1912年 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 恩科

1892年 光绪十八年 刘福姚 - 广西省桂林府临桂县人

1894年 光绪二十年 张謇 1853年-1926年 江蘇省通州直隶州人 恩科

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 骆成驤 1865年-1926年 四川省资州直隶州人 原定状元为喻长霖,而骆成驤列在二甲前列,其卷中对策文中有「主忧臣劳,主辱臣死」之语,正值甲午战争之际,光绪帝深受感动,遂提骆成驤为状元,喻长霖为榜眼

1898年 光绪二十四年 夏同龢 1868年-1925年 贵州省都匀府麻哈州人

1903年 光绪二十九年 王寿彭 1875年-1929年 山东省莱州府潍县人

1904年 光绪三十年 刘春霖 1872年-1942年 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 恩科

探花(词语概念)详细资料大全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进士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在唐代的科举时就已经出现。“探花”作...
点击下载
上一篇:周氏家谱下一篇:韩氏寻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