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的家庭组成
三姐妹的父亲是宋嘉树母亲是倪桂珍,母亲倪桂珍则出身上海,其中倪桂珍这一支母系祖先可以追溯到明末大学士徐光启。宋美龄父亲宋嘉树,又名宋耀如,宋耀如初期并不姓宋,而是姓韩,名教准。宋庆龄祖父韩宏义是个农民,韩教准(宋嘉树)是其次子。韩宏义夫人为王氏。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韩教准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
大姐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宋家所有成员: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按年龄从大到小)
宋美龄的父亲是宋嘉树,母亲是倪桂珍。以下为二人的简介: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教准。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文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倪桂珍(1869年—1931年7月23日)浙江余姚人。父亲倪韫山也是牧师,母亲姓徐,是中国最早皈依天主教的明朝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倪桂珍17岁毕业于上海裨文女中,擅长数学,喜爱弹钢琴,曾留校任教员。1887年与宋嘉树结婚,先后生育6个子女: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初反对庆龄与孙中山结婚,后承认这桩婚事,为女儿结婚补送了一套古朴的家具和百子图缎绣被面作嫁妆。1925年4月12日出席上海市10万市民在西门外公共体育场召开的追悼孙中山大会。1929年6月1日参加孙中山奉安大典后与庆龄等返回上海。1931年7月23日在青岛逝世。
宋氏家族“根”在海南省文昌县昌洒区古路园村,宋氏家族崛起于清末民国,其祖上姓韩,韩氏改为宋姓,始于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嘉树。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教准,宋嘉树父亲韩宏义,韩教准(宋嘉澍)是其次子,韩宏义之夫人为王氏。由于家境贫寒,韩教准12岁时就飘洋过海,到美国找堂舅父谋生,韩教准舅父姓宋,是旅居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经营丝茶生意的侨商,他没有儿子。12岁的韩教准就被舅父收为养子,从此改姓宋,名嘉澍,别名教准。宋嘉树在美国加入基督教,取英文名字查理·琼斯·宋(CHARLES JONES SONG)。韩改宋后,才逐渐发迹成为影响海内外的“宋氏家族”。。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文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宋氏家族族谱考证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父亲韩鸿翼是客家人,远祖则是中原汉人,北宋时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阳。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蒙古侵入,为避战乱而南迁。族人有一位叫韩显卿,到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任县尉,后又迁粤(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韩显卿的后人渡海来琼(海南岛),定居于锦山,与其他南迁中原汉人一道形成汉族客家民系。
宋氏家族原籍安阳
关于宋庆龄的家世,人们只知道她原籍海南省文昌县,对其先世祖籍安阳,其远祖即是北宋名相、安阳籍韩琦,知道者甚少。 现根据专家的考证,宋庆龄的远祖就是北宋时期的三朝贤相韩琦。韩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人。
韩琦有子六人:忠彦、端彦、良彦、纯彦、粹彦、嘉彦。
韩嘉彦,字师茂,生于治平四年(1067年),娶齐国公主(神宗第三女)为妻,拜驸马都尉,终赢海军承宣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卒,谥端节。有子六子:韩恕、韩诏、韩诫、韩谘、韩瑛、韩燮。
韩诫,字文仲,生于绍圣元年(1094年),历任团练使、防御使、承宣使。孝宗隆兴二年卒。有子三人:侃胄、仿胄、佗胄。
韩仿胄,字秉实,生于徽宗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曾任韶州通判。隆兴二年卒。
韩缙选,字时举,生于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为韩仿胄独子。家居雷州海康县,曾任湖州知州,宁宗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卒。有子二人,长子韩世卿,次子韩显卿。
韩显卿,字灼道,生于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曾任廉州知州。他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抱宗谱渡过琼州海峡,定居在当时尚属蛮荒之地的海南岛文昌县的古路园村。成为海南韩氏一世始祖,为安阳韩琦第六世孙。
宋嘉树(1864—1918),字耀如,教名查理·琼斯,汉族,海南文昌人,生于海南岛文昌县韩姓人家,原名韩教准。宋嘉树有六个子女,其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宋把大部分资金用来支持孙文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孙文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力支柱。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
宋耀如共有三子三女。
大姐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14年在日本与孔祥熙结为夫妇;1973年10月19日在美国纽约逝世。
二姐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生于上海;1915年和孙中山结婚;1981年5月15日加入中国***;1981年5月29日在北京逝世。
大哥宋子文,1894年12月4日生于上海;民国时期的政治家、金融家、外交家;1971年4月26日在旧金山逝世。
三妹宋美龄, 1897年3月5日生于上海;1927年与蒋介石结婚;2003年10月24日在美国纽约去世。
二哥宋子良,1899年生于上海;曾任上海会文局局长、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1983年在纽约逝世。
三弟宋子安,1906年生于上海;曾任中国国货公司董事、广州银行董事会主席、西南运输公司总经理等职;1969年在香港逝世。
宋庆龄(1893年1月27日-1981年5月29日),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
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站在一起。
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
她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宋氏家族特指民国时期的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等人的家族。在民国时期,宋氏家族被称之为“民国第一家族”。
宋查理的三双儿女均有着显赫的背景,影响着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长女宋霭龄嫁孔祥熙,次女宋庆龄嫁孙中山,三女宋美龄嫁蒋介石;
长子宋子文是民国财政部长,后升任到行政院长,二子宋子良是民国广东银行行长,三子宋子安是香港银行行长,他们在政治、经济、金融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
扩展资料:
宋庆龄孤独晚年:姐妹离散,天各一方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从此,宋庆龄便一个人走上了那条孙中山未走完的革命之路。
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她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并长期致力于妇女儿童福利事业,为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
在祖国统一,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宋庆龄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但是宋庆龄所走的这条路,有多崇高,就有多孤独。
因为政治立场原因,宋氏家族三姐妹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1944年9月,大姐宋霭龄抵美定居,1950年宋美龄抵达台北,自此三姐妹天各一方,至死都没能够团聚。
因为当年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要与孙中山结婚一事,宋庆龄的内心总是对父母抱有深深的愧疚。这一决定她虽然不悔,但却始终成为了她无法释怀的心结。
1981年5月30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根据其生前遗嘱,骨灰安葬于上海万国公墓其父母合葬墓的东侧。在近七十年后,她终于可以向父母说上一句迟来的对不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宋庆龄家庭成员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丈夫孙中山、姐姐宋霭龄、妹妹宋美龄、弟弟宋子良、弟弟宋子安、弟弟宋子文。其中宋美龄与宋蔼龄、宋庆龄并称为宋氏三姐妹。
1、父亲宋嘉树,字耀如,原名韩教准,早年漂泊美国,中年回国兴办实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支持者和亲密战友。
2、倪桂珍(1869年—1931年7月23日),母亲倪桂珍是中国较早接受文明,反对封建的进步妇女之一。1887年与宋嘉树结婚,先后生育6个子女:宋蔼龄、宋庆龄、宋子文、宋美龄、宋子良、宋子安。
3、宋霭龄(1889年7月15日—1973年10月19日),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1889年出生于上海,1904年5月,赴美乔治亚州卫斯理安女子学院学习,是中国第一位赴美留学的女性。
4、宋美龄(1898年3月4日—2003年10月24日;另有报道说是1897年出生),海南文昌人,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在1943年6月至1949年1月期间担任中华民国第一夫人。
5、宋子良(1899—1983),海南文昌市人,父宋耀如,是宋庆龄的弟弟。1899年生于上海。早年留学美国,毕业回国后曾任上海会文局局长。外交部总务司司长、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总经理、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广东财政厅厅长等职务。
-宋美龄
-宋庆龄
-宋子良
-宋霭龄
-宋子安
-宋子文
宋氏三姐妹的家庭组成
本文2023-10-27 13:45: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2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