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
2018年“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及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一)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别号雷塘庵主、北湖跛叟。仪征人,居扬州。博学多才,工诗文,善书画,精鉴别。乾隆十五年(178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擢少詹事。曾督学山东、浙江。嘉庆、道光时两充会试副总裁;历任礼、兵、户、工诸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巡抚,漕运总督及湖广、两广、云贵总督。道光十五年(1835),拜体仁阁大学士。十八年,以老病致仕还乡,居扬州选楼巷(今毓贤街)家宅。二十六年重宴鹿鸣,晋太傅。为官有政声。二十九年卒,谥“文达”。
阮元学识渊博,经史、天文、历算、舆地、金石、诗词、校勘、训诂无不涉及。居官数十年,特重文事。广引学者,罗致文士,将掖后进,在广州、杭州分别创立学海堂、诂经精舍,搜逸辑遗,研经治史,倡导文学,振兴朴学。尤以编校刊刻古今学术、诗文著作为己任,毕生致力,至老不懈。其主持校刊之书不胜枚举,主要有:编纂汇刻《经籍纂诂》106卷,《十三经注疏》116卷,《皇清经解》1408卷,以及《淮海英灵集》、《广陵诗事》、《江苏诗征》、《畴人传》、《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刊刻自著书《经室全集》58卷:为诸家学者刊刻著述数十种,均为当代学术精粹。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二) 《阮氏宗谱拾遗》“阮”,宋版《百家姓》中排第130位。据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阮姓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005%,排名第189位,以浙江,福建,广东,湖北等省多此姓,4省阮姓约占中国大陆阮姓人口的57%。
扬州阮氏自明神宗时期从淮安迁入,至今已近五百年,子孙繁衍十八代。然而一百多年前,阮元编修的《扬州阮氏族谱》却下落不明。昨天上午,阮元后人阮衍喜讲述了族人数十年来寻找家谱的历程,以及扬州阮氏一族的前世今生。
以国为姓
阮氏明代迁至扬州
阮衍喜告诉记者,阮姓源于偃姓,出自皋陶氏之后商朝诸侯阮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这是中华阮氏的主要起源。“皋陶有后裔子孙在商王朝时期被封在阮国(今甘肃泾川)。商末,西岐西伯侯姬昌率军灭阮国,后来阮国后人便以国名为姓氏,称为阮氏。”
“据我父亲的父亲用数年时间寻访宗亲,整理成册的《阮氏宗谱拾遗》中记载,阮氏系出陈留,南宋时迁至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明初居于淮安府。明神宗时,我们这一支脉的始迁祖阮岩由淮安山阳迁至扬州,安家立业,为扬州阮氏始祖。”阮衍喜介绍。
阮衍喜说,明万历年间,扬州阮氏三世祖阮文广任榆林卫正兵千户,居扬州西门;四世祖阮秉谦早卒,后正值清兵入关紧逼扬州,他的夫人为躲避战乱,带着四个孩子出北门四十里,躲于北湖九龙岗(也就是现在的公道桥)。
“我们的九世祖就是扬州人都熟知的阮元,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
寻访数年
从日本带回复印件
没有能保存《扬州阮氏宗谱》,作为扬州阮氏的后人,阮衍喜表示十分遗憾。
“我的父亲曾对我提起过,他儿时居住的老宅,与阮氏公道祠堂仅仅一墙之隔,祠堂大殿上悬挂有祖先阮元画像,及阮元亲笔题写的两副有关家族排行的楹联。他用了数年时间,四处访亲,多方查找,希望能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线索。”
“在我父亲的寻访中发现,很多族中的老人都亲眼见过《扬州阮氏宗谱》刻印本。与我同辈的第十六代孙阮衍云说,他曾见过谱上他的祖父名讳,他的祖父是阮氏十四代嫡传长孙。他家中曾存有一套完整的《扬州阮氏宗谱》,是当时扬州仅存的一部。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阮衍云将宗谱暂存于对门杂货店中,哪知店主全用作包货之纸一页页撕光,留下一大憾事。”
阮衍喜感慨地说:“寻找《扬州阮氏宗谱》的转机出现在2006年,当时在一家古旧书店,父亲无意中看到《中国家谱目录》中记载:《扬州阮氏家谱》有清光绪八年(1882)增订本,仅有两册,分别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国内四百余家图书馆无一收藏。”
“随后父亲联系在南京的扬州阮氏十三世祖阮念三,其子利用宾馆经理身份,并宴请拜托一位熟识的旅日华人,回日本找到了《扬州阮氏家谱》,几经周折之后影印还乡。”
阮衍喜说,通过翻阅《扬州阮氏宗谱》发现,扬州阮氏一族的宗谱最早编修于清康熙三十九年,随后阮元曾三次主持编修宗谱。
“1795年(乾隆六十年),阮元第一次主持修订并作序时才32岁,任山东学政,阮元的十二叔阮承鸿携旧谱到山东,两人共同商定,在旧谱基础之上增加12表,以"文秉枢衡、武承嗣荫"八字为排行。同时阮元对应六世祖"前人创之,后人因之"的期望,表示"元是以敬续此志,手为编录,后之子孙,昌大厥宗,引之勿替,益有望焉。"“1823年(道光三年),时阮元年已60,任两广总督第六年又兼署广东巡抚。由于"祖祠庇荫"、"族人安吉",族中又"丁男增多"了,所以阮元第二次编修了《扬州阮氏族谱》并作序。他在序中感慨"伊古以来,读书之家未有不以敬祖聚族为首务者"。
以敬祖聚族为首务
阮元三次主持修家谱
阮衍喜说,据《扬州阮氏宗谱》记载,阮元第三次修订家谱时,告老还乡已经八年,已是83岁耄耋老人。“当时是道光二十六年(1846)。这一年是阮元科举得中的周甲子,阮元重赴鹿鸣盛宴,又晋加为太傅,享全俸,这些恩宠他都在第三次修订的序中提到,并将道光帝给他的本年全俸拿出来,作为重修刊印之资。”
以廉教子俭以养德
阮元诗句训喻平等开明
阮衍喜告诉记者,在《扬州阮氏宗谱》中,阮元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家训家规,但是他的诗句包含对子孙后代的希望。
“比如"家计百年自清白,国恩五世受栽培。后人有庆先人德,文武科名岂易哉!"这首诗,表达了阮元励儿读书,家规寄情;以廉教子,俭以养德;与子论学,精心育才的个性特色,其共性与陆游的诗训教化特色极其相近,既有朴实无华的哲理语言;又有平等开明的训喻方式;还有亲情爱心的濡染浸润,虽少尤精,功效不逊。这种诗书传家、俭廉治家、实学兴家的阮元家风,是阮元文化的一笔特有遗产,更是扬州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一代一代地接力传承和发扬光大。”
阮衍喜说,近期,扬州阮氏后人小范围召开了一次碰头会,商议近期将再次编修《扬州阮氏宗谱》。阮衍喜表示,欲知兴衰者读国史,欲明本源者观家谱。而家谱之用,不惟可知家族兴衰之由,更可坚同宗手足之义。
2017“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_心得体会(三) 官做得最大最好的古代扬州人
扬州毓贤街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阮元家庙。因为阮元曾经做过太傅,所以这条街又叫太傅街。在古代,官做得最大最好而且又是土生土长的扬州人,就是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扬州仪征人。历任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巡抚,两广、云贵总督,晚年拜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傅。《清史稿》称其“历官所至,振兴文教”。因为阮元政声卓著,在平定海盗、捉拿逆匪、治水禁烟、创建学堂诸方面均非他人所及,故被誉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这位乾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引导了扬州学派的治学精神和方向。他在经史、天文、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著述丰富,腹笥宽广。《清儒学案》总结他的治学旨要是:“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巨细无所不包,尤以发明大义为主。”“实事求是、无所不包”八个字,是对阮元的高度概括。
一手施政,一手兴文
阮元一生在仕途上跋涉了将近五十年。无论在朝中,还是在地方,他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圆满完成自己的使命。他在浙江时,全力剿灭海盗,消除朝野大患。他在江西时,严格保甲制度,破获谋反大案。他在两广时,加强炮台设置,遏制鸦片走私。他在云贵时,整治盐务课税,安抚化外边民。他努力治理地方安全,同时对文化教育也尤为关心。
阮元之所以成为通儒、通才、通人,除了先天的超常秉赋,得益于他后天的旁搜博讨。他不但搜集金石碑刻,留心名物考订,对天文算学尤为关注。一部《畴人传》可谓烁古耀今,永远闪耀着倡导科学精神的民族先知的光芒。阮元之所以主持编撰历代天算家传记《畴人传》,是因为他爱好科学。作为乾嘉学派代表人物,他的考据主要是科技考古。《经室集》中的《匕图考》《铜和考》《栋梁考》《钟枚说》《古戟图考》《古剑镡腊图考》《考工记车制图解》等篇,都是阮元科技考古方面的代表作。阮元一生关注科技,他在南方时,对三江和浙江等水道变迁、名称变化作了详细考证,精心绘制了十幅示意图,并撰成《浙江图考》。他在北方时,考察古代黄河的动力,撰有《黄河海口日远、运口日高图说》,详细阐述河道延伸与黄河河床抬高之间的关系。阮元是清代数学研究的推动者,挖掘、整理了一大批古代数学经典,如《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四元玉鉴》《算学启蒙》《割圆密率捷法》等。
注重实学,经世致用
阮元治学讲求会通,涉猎广泛,尤重实学,还读西方数学、天文之书。他在《畴人传序》中说:“早岁研经,略涉算事,中西异同,今古沿改,三统四分之术,小轮椭圆之法,尝旁稽载籍,博问通人。”充分表明了阮元开明的思想和态度。为科学家立传,中国本有传统。古代所谓科学技术人才,主要是指“星历医卜方术异能之士”(《元史方技传》),囊括了天文、历算、医学、占候、测验、遁甲、风角、修炼、吐纳、导引等方术之士。古人将推算历法称为“推步”,意为日月在天上运转,好似人类走路,是可以推算出来的。
阮元的《畴人传》收录从上古时至清中叶的天文、历法、算学家三百多人的传记,包括外国科学家四十余人。全书记其生平,述其贡献,涉及天文、历法、算学、仪器等方面,而星占学则不收。书中的文字,都录自有关典籍,并有所评论。
《畴人传》由阮元主编,由李锐和周治平协助完成,并经钱大昕等协助订正,共四十六卷。全书收集历代数学家和天文家的学术生平资料,把西方科学家作为附录。编者对许多科学家的评价相当精辟,也有些评价反映了阮元的保守观点。学者总结《畴人传》的特点是:介绍传主时,重专业而轻生平;选择人物时,重当代而略古代;叙述过程时,或详细或简略;确定范围时,有中国有外国;须作取舍时,留实学而去巫术;征引资料时,注出处而便查阅;评论传主时,求公允而不避讳。尤其是本书第一次为西方科学家立传,体现了编撰者的视野之开阔。
放眼中西,引领学风
《畴人传》作为中国第一部自然科学家传记,后人评为不朽之盛业。同时,《畴人传》与扬州人的关系也相当密切。清代中叶,扬州会通数学的人才辈出。像焦循、阮元、李、焦廷琥、黄承吉等人都精于中西数学。他们的数学研究领域,跨越算术、几何、三角、数学史、微积分等方面。他们的著作除了《畴人传》外,还有焦循的《加减乘除释》等。《畴人传》中记载的扬州人虽然不多,但都有独到之处。如扬州府泰州人陈厚耀,康熙进士,因其精通天文算法,被引见于康熙帝。康熙试他算法,让他画三角形,求其中线,以及弧背尺寸。陈厚耀写好算式后递上,康熙看了很满意,授与他编修。又如扬州府高邮人李,乾隆进士,幼年读书颖异,有神童之目。既长,博洽通敏,喜欢历算,代表了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再如扬州府甘泉人罗士琳,少年时跟舅父秦恩复在扬州读书,对于西方算法十分精熟。著有《三角和较算例》《弧矢算术补》等数学著作。
《畴人传》是阮元对中国科学史的杰出贡献。《畴人传》问世之后,一时洛阳纸贵,所以版本和续作很多。
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乾嘉学派中还有个扬州学派,扬州学派中还有阮元、汪中、焦循和王念孙、刘文淇、李审言这样的名字。然而他们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
阮元是古代文人中少有的文运与官运两者都亨通的人。他出身于武功世家,独以文名闻世。据说,因为他小时候身体单薄,不能胜任驰射,他的父亲才让他改习经业的。而一旦弃武从文,却成就了一代大儒。他的学问从文字源流、名物考证、刊布文献,一直做到科学史研究。他的官职也从学政、侍郎、巡抚、总督,一直做到大学士和太傅。晚清时,名士龚自珍得以见到暮年归养扬州的阮元,崇拜不已,竭力称赞阮元的文章之美可比韩愈、李白,济世之才可比房玄龄、杜如晦。细细想来,实在也并非溢美之词。因为阮元的领军作用,扬州学派蔚然成军。
钟情故土,保护文化
阮元对于乡邦文物的珍爱,使人感慨尤深。将近两百年前的一个晴朗的日子,一位精神矍铄的中年官员兼学者,带领着一批力夫前往扬州东关街,去完成一件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将一块宋代残石从东关街二郎庙菜园里小心翼翼地搬出来,抬到附近安家巷的准提庵,安置在庵东侧的长廊里。看到古人遗留下的残石得到了妥善保管,在场的僧众一片欢腾,那位官员与学者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位官员与学者就是阮元。这一天,应该说在准提庵的历史上写下了沟通中华古今文化血脉的华彩一页。
算起来,这一年是大清王朝嘉庆丙寅年(1806)。四十三岁的浙江巡抚阮元正踌躇满志,在刚刚刻成了卷帙浩繁的《十三经校勘记》后,又与扬州太守伊秉绶商议编撰《扬州图经》《扬州文粹》等事宜。对家乡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阮元,这一年中几乎踏遍了扬城内外。只要他留心,似乎在扬州这座古城里随时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在城外的甘泉山,他发现了西汉厉王宫殿的础石;在城里的二郎庙,他又发现了这块宋代的三公石残碑。阮元是在前去准提庵访问,路经东关街北的二郎庙菜园时,无意中发现宋代残石的。他走进菜园,先看到一片绿油油的蔬菜,然后蓦然发现菜地中间有一块废弃已久的古井石栏,上面似乎隐隐有字痕。阮元觉得此石不寻常,于是立刻取水洗石,用纸拓字。经过仔细辨认,石头上刻的竟是“□熙十□三公石□”数字。“熙”字上面的一个字残缺不全,像是“淳”字。阮元想到以“熙”字为年号而时间超过十年的,只有宋代的淳熙,便断定这是宋代残碑。于是,一块从不为人注意的残石,在阮元眼中却成了至宝。
一年之后,阮元写了一篇《二郎庙蔬圃获石记》,记载了这一有意义的发现经过。阮元移石的准提庵,就是今天的准提寺,又称准提禅院、大准提寺,系扬州历史上的二十四丛林之一。
中国士子的最高标格
阮元出生在扬州西门的白瓦巷,但是这条小巷早已不知所在。如今的扬州古城毓贤街上的阮氏家庙,庄严而又朴素。家庙建于嘉庆年间,现在见到的有门厅、祠堂及隋文选楼等,但没有花园。阮元是个明白人。他生前曾经有人问他:“以你的身份,为什么不在扬州建一座园林呢”阮元笑道:“扬州人叫某园,都以主人的姓氏冠于园上,如张园、李园之类。我如建园,人必称‘阮园’,岂非整天叫唤我的名字吗”所以,他生前没有大兴土木,像盐商那样修建花园。他过生日怕人家来祝寿,宁可出去"躲寿",独自在竹林中做一天隐士。这都体现了他高洁的品格。他的陵墓也不算豪华。阮元的墓在扬州北郊槐泗乡永胜村,原来有些祠堂、牌坊等建筑,后来遭到毁坏。现在冢前只有一些零落的石龟、石马,还有一座石刻墓表,记载阮元生平及家族简况。夕阳之下,徘徊于此,不禁俗虑皆空。
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安东篱在所著的《说扬州:1550-1850的一座中国城市》中也多次提到阮元。她写道:“著名的士大夫阮元在社会和文学关系中起到了枢纽作用。”乾嘉学派的身影已经远去,然而他们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人的最高标格:沉静,严谨,渊博,通达。
令人高兴的是,作为一代完人的阮元,他后裔兴旺,子孙繁衍,人才辈出,各有所成。德行的回报可能有各种方式,阮元属于欧阳修那种“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的最好的一种方式。
阅读家谱要按照以下方式:
一、名、字、号
名:宗谱中一般都有名(即谱名,宗谱的字辈通过谱名来体现)。现在修谱,一般不再搞谱名,名字即为谱名。旧时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只呼其字而不叫其名,即所谓避讳,直呼其名是对这个人的不尊重。
字:即平时称呼。如曹操,字孟德,刘备字玄德,平时见面只呼其为“孟德”、“玄德”,而不叫其曹操,刘备,就是避讳,表示尊重。现代人很少用字。
号:号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旧谱中的号一般是年长者或有一定功名的人出于一种成就感,或出于某种因素,自己给自己提出的。所以不能把几岁孩子的小名称为号,那是对号的一种误解。
说明:古人有姓、名、字、号,字通常由长辈来命名,男子可在成年后由父亲取字。另有乳名、官名、考名等。
二、配、娶、继配、聘
配:宗谱中的配是男子结婚的专用词,配即元配。即对方为未婚,也称处子,书“配某地某姓某公女”。
娶:娶则指对方为再婚女子,也称醮妇。书“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继配:继配指前任妻子已死亡或离异,又与后任妻子结婚。再配为处子则书“继配某地某姓某公女”;再配为醮妇则书“续娶某地某姓某公女”。
聘:聘指男子定亲,双方夫妻关系已经确立,但未完婚。旧社会对定亲非常重视,一旦定亲,女方即为夫家人。故有“未婚卒,葬某地”之记载。
说明:在配和娶两字并用于一宗谱时,配和娶用词含义是有区别的,一字之差,意义不一样。所以不要随便把旧谱的配改为娶,个别宗谱只写娶而不写配,这种情况另当别论,可写“未娶”。
1 家谱的意义
家谱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世系和家族文化,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家族认同的象征。家谱不仅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帮助家族成员了解自己的亲属关系和家族背景,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增进家族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2 家谱的来源
家谱的来源有很多种,包括口耳相传、手工记录、电脑编制等。在古代,人们通常采用手工记录的方式记录家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现代人们则可以通过电脑编制软件,更方便、更快捷地生成家谱。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记录家谱,都要注意保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家谱的局限性
尽管家谱记录了家族的世系和亲属关系,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一方面,家谱只能记录到有传承下来的世系,对于战乱、迁徙等原因导致家族血脉中断的情况很难记录。另一方面,家谱只能记录到表面的亲属关系,难以了解家族成员的性格、职业、兴趣爱好等方面。因此,家谱作为一种资料记录方法,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4 家谱的保护
作为文化遗产,家谱有着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保护家谱应该成为每个家族成员的责任。家谱的保护首先是要防止遗失、毁损和滥用。此外,还要注意家谱传承的方式和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在传承家谱时,应该经过所有有关家族成员的同意,尽可能地将家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下去。
5 家谱的价值
家谱不仅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有人文意义。家族成员可以通过阅读家谱,了解自己的亲属关系、家族历史和家族传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家族;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也能从家族文化和人物故事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因此,每个家族成员都应该关注并传承家谱,让家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6 家谱的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家谱研究。从家族历史和文化角度出发,研究家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家族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寻找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同时,家谱也是民间史学的重要资料之一,研究家谱有助于增加对社会历史演变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家谱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7 家谱的发展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家谱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现在,人们可以通过电脑编制软件生成家谱,利用互联网分享和存储家谱信息;同时,也可以利用基因和DNA技术研究家族世系和谱系,了解家族的族群特点和演化规律。未来,家谱的发展方向将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具有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8 家谱的总结
家谱作为一种文化传统,记录着家族的世系和亲属关系,是家族历史的见证,更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谱的保护和研究,对于维护家族文化、传承家族优秀传统和价值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8年“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阮元观后感,心得体会【优秀】
本文2023-10-27 13:40: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2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