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张方河间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文言文张方河间人,第1张

1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陵不日祭,宗庙有月祭,故王者设庙、祧、坛、墠,为亲疏多少之差。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皆月祭远庙为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有祷祭之无祷乃止谯周曰:“天子始祖、高祖、曾祖、祖、考之庙,皆朔加荐,以象生时朔食,号月祭,二祧庙不月祭。”则古无日祭者。今诸陵朔、望进食,近古之殷事;诸节进食,近古之荐新。郑玄曰:“殷事,月之朔、半,荐新奠也。”于《仪礼》,朔、半日,犹常日朝夕也,既大祥,即四时焉,此其祭皆在庙云。寻经质礼,无日祭于陵之文。汉时,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日祭诸寝,月祭诸便殿。贡禹以礼节烦数,白元帝愿罢郡、国庙。丞相韦玄成等后因议七庙外寝园皆无复修。议者亦以祭不欲数,宜复古四时祭于庙。魏、晋以降,不祭墓。唐家择古作法,臣谓宜罢诸陵日祭,如礼便。帝不从,因下诏:“有司言诸陵不当日进食。夫礼以人情为之沿革,何专古而泥所闻?乾陵宜朝晡进奠,昭、献陵日一进,或所司乏于费,可减朕常膳为之。”帝崩,葬定陵,有司议以和思皇后祔葬,后为武后所杀,不得其丧所,将以招魂合诸梓宫,景直曰:“招魂古无传,不可。请如桥山藏衣冠故事,纳后祎衣,复寝宫,举衣魂辂,告以太牢,内之方中,奉帝梓棺右,覆以夷衾。”众当其言,制曰:“可。”景直后历礼部郎中,卒。

翻译

彭景直,是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年,任太常博士。当时献、昭、乾三陵都是每天祭祀,彭景直上疏说,按照礼法,陵墓不是每天祭祀,宗庙一月祭祀一次,因此君王设置庙、祧、坛、墠,有亲疏多少之差。建立七庙、一坛、一墠。考庙,王考庙,皇考庙,显考庙,都是一月祭祀一次。远祖之庙叫祧,四季各祭祀一次就可以了。不建祧庙的是坛,不建坛的是墠,有祷告时祭祀,没有祷告就停止祭祀。谯周说:“天子的始祖、高祖、曾祖、祖、父之庙,都是每月初一祭祀,以此象征生前初一享受丰盛的膳食,称为月祭。”可知古代没有日祭的。现在各个皇陵在初一、十五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盛大祭祀;在各个节令进献食品,是近古举行的以时鲜的食品祭献。郑玄说:“大祭,在每月的初一、十五。”在《仪礼》上,初一、十五,就像平常日子的朝一样,大祥期满以后,就按四季祭祀,这些祭祀都在宗庙中进行。贡禹以礼节烦多,建议元帝希望罢除郡庙、国庙。丞相韦玄成等人后来因为建议七庙外寝园都不再修建。议论者也认为祭祀不要过多,应该恢复古代四季在宗庙祭祀的旧制。从魏、晋以下,不在陵墓祭祀。唐家选择古制制定礼法,臣认为应停止在各个皇陵进行日祭,按照礼法灵活处理。中宗没有听从,因而下诏说:“有关部门说诸陵不应每天进献食品。礼法因人情发展变革,为什么只拘泥于古代的传闻呢?乾陵应于早晚致祭,昭陵、献陵每天一次致祭,如果有关部门费用缺乏,可以削减朕的日常膳食来解决。”中宗去世后埋在定陵,有关部门建议和思皇后祔葬,和思皇后被武后所杀,已找不到埋葬的地方,想通过招魂来合葬,景直说:“招魂自古没有记载,不可以采用。请像桥山藏衣冠旧例一样,取出皇后的祭衣,把皇后的灵魂招入寝宫,建衣魂车,以太牢之礼相祭,然后放入墓穴中,置于中宗梓棺右边,盖上夷衾。”众当认为他的建议很恰当,皇帝下制曰:“可。”彭景直后来历礼部郎中,去世。

2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彭景直(彭构云之父),是瀛洲河间(今河北献县)人。

出自《大彭史记》,作者是彭开富,他是四川兴文人。作家,学者。

曾任泸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泸州市工商局副局长。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成员,泸州市第三、四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泸州市作家协会成员。

出版专著有《酒城泸州》( 党史出版社)、《参谋与实践>(天地出版社)、《开富诗联>(中国统一出版社)。在全国及省市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文学作品120多篇,并多次获奖。

散文《人尽其才荐贤者赏>荣获1991年全国首届“冰心杯”文学大赛三等奖。近年从事姓氏学、谱牒学研究,编著了《彭氏春秋》、《家谱史话》、《彭祖传奇》、《彭氏名贤》等书籍。

其业绩入编《中国百科学者传略》(巴蜀书社)、《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人事出版社)。他编著的《大彭史记》全面深入地记述彭氏历史,力求反映彭氏在各个历史时期经历治乱兴衰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寻绎彭氏历史中所蕴藏的文化智慧。

《大彭史记》写作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力求历史写作与阅读韵味中找到平衡,能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3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

“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

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4 河南令张君墓志铭均讳署,字某,河间人君方质有气,形貌魁硕,

张君名署,字某,是河间人张君方正刚直有气节,形貌魁梧高大,擅长文词,以进士的身份考取了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校书郎从京兆武功尉任上官拜监察御史张君被皇上宠信的臣子谗言陷害,与同辈的韩愈、李方叔三人一起被贬到南方做了县令过了三年,逢国恩一起转做江陵属官半年后,邕管上奏请让张君做判官,改任中侍御史,他没有去后来做了京兆府司录众属官陈述公事,不敢平视他,一起在公堂吃饭,都是低头匆匆吃喝完就拱手起身快步离开,没人敢多说话的县令县丞县尉,害怕张君好像严厉的京兆尹一样事情办好后,京兆尹改任凤翔尹,以节度使的身份镇守京西,请求与张君一起前往后来改任礼部员外郎,任观察使判官大帅调任到别处,张君不乐意长久离开京城,辞谢回来因为以前的才能任命为三原县令,一年多后,升为尚书刑部员外郎,遵守法令敢于争议,刚直不迎合有空再接着写。

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1)C句译文:到现在,皇帝命令用五百步兵,在宫中按照他的阵法布阵,认为非常好,于是将这种阵法下达给各路后来王吉果使用杨偕的刀盾阵法在兔毛川打败元昊“至是”译为“到现在”,“帝”是下一句的主语,因此可判断在“帝”前可停顿,故排除BD“帝命以步卒五百”译为“皇帝命令用五百步”,“ 如其法布阵于庭”译为“在宫中按照他的阵法布阵”,两句句意完整,都可独立为句,所以可选C(2)D项,河外是指黄河以东地区(3)B“冒死”言过其实,文中未叙及;另外,杨偕是在“陈氏女选入宫,将以为后”时才进谏的,并非“陈氏女被选入宫”就进谏的 答案:(1)C(2)D(3)B 参考译文: (一)(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被调出京城,去当河间王刘政的相国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法令制度;(河间地区)又有很多豪门大户,和刘政一道胡作非为,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制,暗中探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一下子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恭顺,赞颂河间地区政治清明张衡治理河间政务三年后,就向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告老还乡,朝廷却把他调回京城,任命为尚书(张衡)活到六十二岁,永和四年与世长辞 (二)杨偕,字次公,是坊州中部人偕从小跟随种放在终南山学习,中了进士,授予坊州军事推官,担任汧源县知县,又调任汉州军事判官在官任上,多次递交文书讨论时事政治,又递交所写的文学理论当时郭皇后被废,杨偕和孔道辅、范仲淹据理力争孔道辅、范仲淹被贬至外地,杨偕只是罚款他就说自己愿意和孔道辅等人一起遭贬,没有获批富人陈氏之女选入宫中,准备让她作皇后,杨偕又递交奏疏进谏皇上马季良因罪被贬放置滁州,他自己提出愿意退休杨偕说,退休只适用于优秀贤良的人,犯罪的人是无权退休的他又多次论述升降任用中的弊端,仁宗赞赏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到了元昊入侵时,皇帝秘密命令杨偕选拔强壮士兵一万人,策应麟、府二州杨偕奏道:“出兵临战,没有纪律士兵就不效命现今派遣民兵奔赴边疆,恐怕在路上逃跑以及临阵退缩对不听号令的人,请让我用军法处置”皇帝下达命令同意杨偕的请求并州人知道后大为惊畏有个宦官一向干预军事,态度蛮横,以前的军帅不敢惹他,总是宽容优待他杨偕到任后,无论将领还是士兵,一律用军法约束他命令宦官率领所统领的士兵跟随副总管开赴黄河以外,并警告他说:“遇到敌人要交战,一定要报告副总管并接受副总管的指挥”宦官不服从副总管,拿着官样文书上告,杨偕严厉地批评他说:“你知道违抗主帅的命令就要杀头吗?”宦官非常惧怕,汗流不止,将笏板坠落地上第二天就请病假,不久就死了从此以后,军队的管理上下严明 杨偕在并州时曾经钻研过《八阵图》并且献上了神盾、劈阵刀,那方法是在外用战车环绕成阵,在阵内并排使用盾牌后来王吉果使用杨偕的刀盾阵法,在兔毛川将元昊打败元昊求和但不愿称臣,杨偕认为,朝廷连年征战,国家的实力一天天弱小,应该暂时答应元昊的要求,慢慢谋划消灭他的办法谏官王素、欧阳修、蔡襄等多次上奏弹劾:“杨偕官职是皇上的侍从官,不想着为国家讨伐敌人,却帮助元昊实现不称臣的无理要求,罪过应当处死,皇上您不忍心杀他,请求您让他到外地做官,不适宜把他留在京城”皇上将王素、欧阳修等人的奏章拿给杨偕看,杨偕心里很不好受,就要求出任越州知府,中途又改任杭州知府当时蔡襄探亲路过杭州在街上招摇过市,有人告诉杨偕可以上书告发蔡襄杨偕回答说:“蔡襄过去为了公事反对过我,但我怎么能用私怨报复人家呢?” 杨偕调回朝廷后,兼任太常、司农寺,改任右谏议大夫后来请求告老还乡,在尚书工部侍郎任上退休在他回家时,皇帝特地设宴欢送退休后皇上还曾经召见过他,并恩赐他不行跪拜之礼的待遇杨偕去世后,留下一篇《兵论》的奏折,皇帝很爱怜他,特地追封他为兵部侍郎。

6 河间王刘德文言文翻译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十•汉武帝五年》:“冬,十月,河间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天子下太乐官常存肄河间王所献雅声,岁时以备数,然不常御也。春,正月,河间王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聪明睿知曰献’。谥曰献王。”

班固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无德而 富贵谓之不幸。

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失道。何则?沈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

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参考译文 冬季,十月,河间王刘德来京朝见,进献用于郊庙朝会的正乐,回答了有关三雍宫(胡三省注:应劭曰:辟雍、明堂、灵台也。

雍,和也;言天地、君臣、人民皆和也。余谓对三雍宫者,对三雍之制度,非召对于三雍宫)的典章制度及皇帝拟定的三十多个问题。

他的回答,都是依据并阐明了儒学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文字简捷,观点明确。武帝下令让掌管宫廷音乐的太乐官经常练习河间王所献的雅乐,作为年节典礼中的项目,但平常很少演奏。

春季,正月,河间王刘德去世,中尉常丽向朝廷报告了他的死讯,并说:“河间王立身端正,行为谨饬,温良仁义,恭敬俭朴,敬上爱下,聪明智慧,洞察隐微,恩惠及于鳏夫寡妇。”大行令奏报武帝:“《谥法》说:‘聪明睿智称之为献。

’议定河间王刘德的谥号为献王。” 班固赞曰:过去鲁哀公曾说过这样的话:“我在深宫中出生,在妇人抚育下长大,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从未体验过什么是恐惧。”

这话说得多么真实啊。这样的人做君主,即便他不想使国家陷入危亡的绝境,也不可能啊!所以古人把安享太平看成为毒酒,把没有仁德而身居富贵之位称之为不幸(胡三省注:师古曰:左氏传:管敬仲曰:“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汉朝建国,直到孝平帝,诸侯王数以百计,大多骄横荒*丧失道德。

为什么这样呢?沉溺在放纵恣肆的环境中,他们所处的地位导致他们如此。即使是常人都要深受习俗的影响,何况鲁哀公之类的人呢!“学识渊博,出类拔萃”,河间献王刘德可说近似这样的人。

《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繇(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

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礼乐,被(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旨)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知曰献’,宜谥曰献王。”子共王不害嗣。”

参考译文 河间献王刘德(字道君,栗姬子)在景帝前元二年(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三月甲寅廿六)封王(都乐城(今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东南),辖境约相当于今河北东南部献县、交河、东光、阜成、武强一带),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要很好地抄录副本给书主,而留下书的正本,又加赐金帛以广泛招求好书。

这样四方有道德学术的人不远千里而来(史记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河闲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觽儒皆归之。孝武帝时,献王朝,被服造次必于仁义。

问以五策,献王辄对无穷。孝武帝艴然难之,谓献王曰:“汤以七十里,文王百里,王其勉之。”

王知其意,归即纵酒听乐,因以终’。”),有的有祖先旧藏的书,大多也进献给献王,所以得到的书很多,与汉王朝相等。

这时,淮南王刘安也爱好书,他所招来的书多半是没实用的。献王所得的书都是秦以前的古文旧书(指秦小篆以前的文字。

先秦:言秦之先),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都是经传说记,孔子的七十弟子所著论的书。献王学习举用六经,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

修习礼乐,亲自感受儒家的学术,所向所学必定以儒术为准。山东诸儒多随从而游。

武帝时期,献王来朝见,奉献雅乐,答对三雍宫(谓辟雍、明堂、灵台)以及诏令策问三十多件事。就他所谈的道德学术(指儒术),正合事理之中,文辞简约明晰。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薨(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正月)。中尉常丽上奏朝廷,说(曰:李慈铭云,“曰”字上当有“制”字):“王自身端正且行为清明,温和仁慈恭敬俭朴,真诚敬爱下级,明知深察,恩惠及于鳏寡。”

大行令上奏:“谧法说‘聪明睿智曰献’,。

乔家两个女儿原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位**惊人的美貌却在一路上有机会得以展现,人们都说看见仙女了。这话就悄悄传扬了开来,甚至连远在洛阳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听说了江东二乔的美名。

孙策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虎将”,被封为吴侯。周瑜也是当世英雄,还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三国志》记载,孙策“美姿颜”,周瑜“有姿貌”,可见都是完美的奇美男子,二乔得此二人也算是琴瑟和谐了。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而乔公和他的两位国色天香的女儿当时正住在皖城东郊。孙策慕名前来求亲,周瑜和他一道前来。

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 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流离,即容颜光彩焕发),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孙策、周瑜对能纳二乔为妾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看法,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书上没有说。不过,从有关资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给孙策之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时甚少。仅仅过了一年,孙策就因被前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客刺成重伤。孙策生命垂危,回到吴国,使人寻请华佗医治。不料华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吴国。徒弟说:“箭头有药,毒已入骨,其疮难治。”可怜孙策没有死在激烈的战场,而是死在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手中,年仅26岁。

孙策死时,周瑜守御巴丘,得到快报,星夜赶回来奔丧。吴太夫人领着孙权出来,当面将孙权托付给周瑜。

当时,大乔充其量20出头,青春守寡,,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传闻曹操虎视江南,其实也为二乔。曹操发誓说:“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二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憾!”于是都督周瑜主战,看似为了保住二乔。其实,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单单为了两个女人。

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周瑜死的时候,小乔并不在他身边。周瑜的遗体运回来的时候,太阳即将落山。小乔素服举哀,她没有看见丈夫的脸,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阳下闪烁,映出晚霞的光芒,却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将,才36岁,竟然就这样死去了。

当时,小乔不过30岁,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为小乔所生,史无明文,由于周瑜的特殊功勋,孙权待其后人也特别优厚﹕其女嫁给孙权的太子孙登,若不是孙登死得早了一点(亡年33岁),当皇后是没有问题的﹔长子周循,取了当朝公主,拜骑都尉,颇有周瑜弘雅潇洒的遗风,可惜“早殇”﹔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后封都乡侯,但因“酗*自恣”,屡次得罪,废爵迁徙,不过最终仍被孙权赦免,后生病而亡。

当然,有关二乔和孙策周郎的故事,很大程度上属于后人的美好愿望。从史书的“纳”可以看出,二乔在家中的地位仅仅是妾。在那个时代,妾就算再受宠,在家中也没有地位可言。妾的名字不能入家谱,也不能同丈夫一起参加宗族祭祀活动,妾的家族也不能归入丈夫的姻亲之列。不过对于乱世中的二乔而言,能嫁给天下闻名的英雄,也算是一个不错的归宿了。

001 中国古代兵制

002 中国古代地理学

003 中国古代度量衡

004 中国古代法制史话

005 中国古代官制

006 中国古代化学

007 中国古代交通

008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009 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

010 中国古代都城

011 中国地名史话

012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013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014 中国古代著名战役

015 中国名物特产集粹

016 中国少数民族婚丧风俗

017 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018 中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

019 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020 中国印刷史话

021 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

022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

023 中国古代医药卫生

024 中国古代小说史话

025 中国古代戏曲

026 商周青铜文化

027 中国古代音乐

028 中国造纸史话

029 美洲华侨史话

030 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031 中国藏书史话

032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033 汉化佛教法器服饰略说

034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035 孔子与儒家

036 中国的地方志

037 中国的名山大川

038 中国的文房四宝

039 中国人留学史话

040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041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042 中国历代货币

043 中国汉字源流

044 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典籍

045 中国古代园林

046 中国古代学校

047 中国古代书院

048 中国古代商业

049 中国古代农业

050 中国古代礼俗

051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052 中国古代家庭教育

053 中国古代服饰

054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055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056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057 中国古代的赋税与劳役

058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059 中国古代舞蹈

060 中国重要考古发现

061 中国字典词典史话

062 中印文化交流史话

063 中国古代物理学

064 中国古代数学

065 墨子与墨家

066 中国的基督教

067 中国的书法

068 中国古代建筑

069 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070 中国古代陶瓷

071 中国史前文化

072 南洋华侨史话

073 中国古代著名史籍

074 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075 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076 中国的年谱与家谱

077 老子与道家

078 中国古代兵器

079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080 中国的道教

081 中国古代杂技

082 台湾传统文化探源

083 五经四书说略

084 中国的佛教

085 中国的类书、政书和丛书

086 中国的名胜古迹

087 中国的诗词曲赋

088 中国的石刻与石窟

089 中国古代的造船与航海

090 中国古代绘画

091 中国古代棋艺

092 中国古代青少年成才史话

093 中国古代书籍史话

094 中国古代体育

095 中国古代武术

096 中国历代兵书

097 中国古代生物学

098 中国著名的寺庙宫观与教堂

099 中国传统雕塑

100 中国的伊斯兰教

胡凤(1483—1548),字文明,号西村,生于明成祖成化癸卯年(公元1483年)十二月十五日酉时,殁于明嘉靖戊申年(公元1548年)三月。明正德庚午年(公元1510年)中乡试榜,嘉靖丙戌年(公元1526年)登进士第。初任苏州府常熟县知事,后任应天府栗水县知事,一年后升任刑部福建司主事,不久升本部陕西司员外郎,复升广州知府,又升四川按察司、威茂兵备道,最后升四川布政使。明嘉靖丁未年(公元1547年)秋拜表回乡,次年病逝于黄梅。享年六十六岁。其墓位于黄梅县杉木乡下河村马尾山北脚下(永福寺后),遗址尚存。

据黄梅胡氏家谱载:胡凤在中举而未登进士的十五年间(即公元1511—1525年),曾执教于黄梅独山黄连咀,汪可受是他最得意的门生。一天,胡凤出了一首上联:“独山镇东西二庙;”学生中无人应对,只有汪可受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琅琅答出:“普天下南北两京。”才思之敏捷,口气之宏大,对仗之工整,令先生吃惊,赞叹“此子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倍加精心培养,果然一举成名。

然而,胡凤和汪可受虽同为明代梅邑进士,但是汪可受是在胡凤逝世十一年后才出生,显然上述故事纯为黄梅民间乡野趣谈耳。

。。。。。。

http://wwwvoscomcn/mnh/2009/07/01_2746htm

以上网址有图有文

根在八闽之“江都马崎根连根”(一)

-----------------------------------------------------------

位于闽南金三角中部的长泰县,创立于公元955年,至今有上千年历史。长泰县南距漳州城区17公里,在长泰县城东北有一座云雾缭绕的美丽大山吴田山,山脚下有一座由花岗岩垒砌的江都寨。这是连氏族人聚居的长泰县最大的村落,人口有五六千人。连氏又是长泰县已知最早迁居台湾的族姓。

江都寨目前位于长泰县枋洋镇江都村。据村里连氏族人连木柄老人介绍,连氏的祖宗来自山西上党(今长治市),于唐代迁入福建,至元代连小六从尤溪迁龙岩和睦里白泉社。再传到第三代连法进,生有二子。据江都《连氏族谱》记载,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连法进长子连大袭,扶母亲进入长泰崎岸,继而为了往江都当私塾老师,又迁至江都落脚开基立业。

连大袭生有两子,长房连时冲,次房连时崇。连时冲很快就离开江都,飘洋过海到台湾开基立业,离开家乡江都时留下了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

当时,连时冲承继父业也在江都邻近教书,爱上了当地的一位姓王的姑娘,并且未经父母同意就将家族的一片竹林划给王家作为聘礼。连大袭十分恼火,不同意这门婚事。连时冲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为了爱情,时冲决心离家出走,深爱连时冲的王姑娘则表示愿意死心塌地地随心上人浪迹天涯。于是连时冲便携带王姑娘不顾风涛之险东渡台湾,落籍台南小脚腿,从此在台湾开基立业,成为当地的大族。

在台湾的连氏子孙并没有忘记家乡,经常回乡祭祖认亲;而留在江都的二房连时崇家也是人丁兴旺,发展成洋洋大族。随着台湾族亲回乡祭祖,连时崇的后裔,也有不少人随着台湾族亲迁往台湾发展。

时光流逝,人生殊途,居住在台湾的连氏后裔,没有忘记根之所在,不辞劳苦,跨越海峡辛苦追寻先辈的萍踪履迹,传承着中华民族爱国爱乡的传统,留下了一节节动人的史话。至20世纪前半叶,台北、嘉义等地的连氏宗亲与江都村曾有过密切往来,江都村连炳章、连世清还被请到台北整理连氏族谱,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又渐渐失去了联系。80年代起,居位在台南的连氏台胞开始了“寻祖接力”,三次回到江都村探亲谒祖,兴办公益事业,在当地被传为美谈。1988年11月,台南柳营连胜明先生带着从当地连氏先祖墓碑、神牌上摘抄的六个人名字,辗转到晋江、南安等地寻根问祖一无所获,正准备打道回府时,从一名大陆学者口中得知江都村有不少人迁居台湾,就抱着一丝希望来到江都。村民们热情接待了这位远方来客,拿出《江都连氏族谱》认真查找。经过近1个小时的对照排查,在“世系图”找到了一个叫“鹏”的祖辈,连胜明急忙接过族谱一看,在“鹏”的名字后面还注明传“五子”,即:忍、示、英、雄、汉,与他带来的资料一模一样,他不由得激动地大喊:“找到了,我的根就在这里……”激奋之余,他再往下看,却发现是几张白纸,不由得愣住了,迷惑不解。保管员告诉他:“这是原装的族谱,先辈留下空白是给出外的后人续写的。200多年了,先辈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真是祖先有灵啊……”连胜明边听边翻动着族谱,两行眼泪扑籁而下,望穿秋水的他反复地说着:“幸运,真是幸运……”

在连氏宗亲的陪同下,连胜明到连氏祖祠瞻依堂祭拜了先祖,并前往察看了祖地——崎岸。而后,他满怀喜悦地离开了江都村,临行前,他深情地对连氏宗亲们说:“我要把大家的情意带回台湾,转告族人,我们是一家人了,我一定要再来,台南的宗亲也一定会来的。”

连胜明此行为两岸连氏同胞搭起了一座联谊之桥。

谈起台湾宗亲回江都祭祖,连木柄老人至今还很激动,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7年。

连木柄老人介绍,目前在台湾台南、双溪等地的连氏居住地,也建有同名的“瞻依堂”祖祠,也依旧以江都村的郊乾、圳古头、石仓、溪洲、东溪、仓后、田中间等地名来命名其在台湾的居住地,以志子孙后代不忘故土。同时,江都村的风俗习惯也漂洋过海,如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及冬至的春冬两季祭祖、四月十六日的始祖祭辰等风俗,台湾连氏族人的典礼也都与江都村如出一辙。连木柄老人表示,这说明了两岸连氏同根同源,台湾连氏不忘家乡的亲情。(海峡之声记者庄江东)

文言文张方河间人

1 彭景直,瀛洲河间人,文言文翻译 原文 彭景直,瀛州河间人,中宗景龙末,为太常博士。时献、昭、乾三陵皆日祭,景直上言:在礼,...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