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姓的来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孟姓的来历?,第1张

[孟氏属地]

昌平郡,今京兆昌平县东南。

[孟氏来历]

孟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即鲁庄公之弟,庆父在桓公时被分封建氏,称为仲孙氏。后因国家发生内乱,庆父逃亡莒国,并改称孟孙氏。他死后,其子公孙敖继承爵位,仍称孟孙氏,后简称孟氏,也就是出现了孟姓。另一支出自春秋时代的卫国。卫襄公有位儿子叫絷,字公孟,称为公孟絷,其子孙以其字为姓,即公孟氏,后来有的省去了“公”字而成为孟氏。

[孟氏名望]

毫无疑问,说到孟姓名人,当然得首推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政治家孟子。孟子名轲,他对儒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学说也对后来的宋儒有着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亚圣”,在儒家学派中是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大学问家。战国时期还有勇士孟贲、学者孟胜。西汉有今文易学“孟氏学”的开创者孟喜,东汉有才女孟光,三国时有孝子名臣孟宗,隋朝有农民起义领袖孟海公,唐代有名诗人孟浩然、孟郊、孟云卿,南宋有名将孟珙,元代有经学家孟梦恂,清初有戏曲家孟称舜,近代则有史学家孟森,教育家孟宪承等。 孟姓人口众多,在当今中国百家大姓中位列第八十四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涛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作品《孟子》流传后世。

孟 姚 孟 姚 (-前301) 战国时赵国人。

吴广女。

因出自舜裔,故称孟姚。

赵武灵王梦处女鼓琴歌诗,乃数言其梦而想见其人。

吴广闻之,乃献孟姚于王。

有宠,是为惠后。

生子何。

孟 达 孟 达 (-227年) 右扶风(今陕西关中地区)人。

字子敬,后改字子度。

东汉灵帝时拜凉州刺史。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冬,益州牧刘璋遣孟达协同法正迎接刘备,刘备平蜀后,为宜都郡(今湖北枝城市)太守。

建安二十四年奉命攻打房陵(今湖北房县),夺取上庸(今湖北竹山县)。

同年八月,汉中王刘备遣关羽攻打樊城、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孟达不予增援,致使关羽兵败身死,遂于延康元年(220年)率部归曹魏,拜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

并合房陵、上庸、西城(治所均在今陕西安康市西北)三郡为新城郡,兼任郡守,委以西南方面重任。

因欲图中原地区,密谋叛魏,事情败露,魏太和元年(227年)司马懿破上庸,擒斩之,传首京师洛阳。

孟 卿 孟 卿 汉代东海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人。

史籍上没有留下他的生卒年月。

孟子九世孙。

他的学生后苍汉武帝时立为博士,他的儿子孟喜宣帝时立为博士,则孟卿的活动时代也当在汉武帝时代或稍前。

他的名字也已无可考。

“卿”字是称谓,好像称荀况为荀卿的“卿”字一样,并不是他的本来名字。

他的老师是曾任淮阳太守的暇丘(今山东兖州东北)人萧奄,治《礼经》和《春秋》。

按今文《礼经》创始于高堂生,经萧奄再传至孟卿。

向孟卿学〈礼〉的亲传弟子有二人。

一个是鲁(今山东曲阜)人闾丘卿,后无所闻。

另一卓有成就的弟子是后苍,东海郯(今山东郯城县)人,字道君,武帝时立为博士,著有《后氏曲台记》,“说礼数万言”。

按“曲台”是汉代未央宫中一个殿堂的名字,取为书名。

此书早巳散佚后苍的学生即孟卿的再传弟子有戴德、戴圣、庆普、闻人通汊等。

戴德字延君,梁郡(郡治在今河南商丘)人,曾任伯都王刘嚣的太傅,宣帝时立为博士为了与他的兄子戴圣相区别,世称“大戴”。

著有《大戴礼记》八十五篇(今已残缺),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大戴学”。

戴圣字次君,是戴德的侄子,曾任九江太守。

宣帝时立为博士。

世称“小戴”,著《小戴礼记》,开创了西汉今文《礼》学的“小戴学”。

西汉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一年),在未央宫中的石渠阁“诏诸儒讲五经同异”。

这次由皇帝主持的学术会议史称“石渠阁议”。

戴圣是这次会议的主要参加者。

庆普字孝公,沛郡(今江苏沛县东)人,曾任东平王刘宇的太傅,也曾为博士,开创了今文礼学的“庆氏学”。

闻人通汉字子方,也是沛郡人,以太子舍人参加过石渠阁议,官至中山中尉。

孟卿的三传弟子中有徐良、桥仁、杨荣、夏侯敬、庆咸等。

徐良字斿卿。

琅琊(今山东诸城)人,受业于戴德,也曾为博士,家世传业,成为“徐氏学”。

桥仁字季卿,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大鸿胪。

家世传业,成为“桥氏学”。

杨荣字子孙,梁人,受业于戴圣,曾任琅琊太守,创“杨氏学”。

夏侯敬是鲁(今山东曲阜)人。

庆咸是庆普的族子。

二人均受业于庆普。

庆咸曾任豫章太守。

从以上授受关系中,不难看出孟卿在今文《礼》学中所起的承先启后的作用。

孟卿《春秋》之学传授东海兰陵人疏广,也成为大家,立为博士,宣帝时任太子太傅。

孟 光 孟 光 (生卒年不详)东汉时人,字德跃,平陵(今陕西盛阳县西北)人。

汉隐士梁鸿之妻,据传她容貌很丑,但品德高尚,安贫乐道,不慕利禄,与丈夫避仕霸陵山中,以耕耘织作为生。

后移居于吴地会稽。

尽管生活贫困,但夫妻俩志同道合,互敬互爱,孟光每给梁鸿进食,必举案高与眉齐。

她的贤德受到时人称颂,后人便以“举案齐眉”喻夫妇和美。

孟 康 孟康 三国魏安平人,字公休。

魏文帝黄初年间,以外戚拜散骑侍郎。

齐王芳正始中,出为弘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有善政。

嘉平末,入为中书令,后转监。

尝注《汉书》。

孟 获 孟 获 三国蜀汉建宁(治今云南曲靖)人。

当地豪强。

为夷汉所服。

刘备死后,他和建宁豪强雍阊起兵反蜀,数为诸葛亮所败。

经七擒七纵,终于心服,不再反蜀。

后任御史中丞。

孟浩然 孟浩然 (689-740) 湖北襄阳人,《孟子世家谱》及《三迁志》均把他列为孟氏三十三代后裔。

他年青时应过进士试,没有考中,便在家乡的鹿门山隐居。

为人任侠仗义,救人患难。

早年已擅诗名,为李白、张九龄、王维所赞赏,并先后建立起很好的友谊。

李白那首著名的《赠孟浩然》诗,称他为“夫子”,对这位比李白年长十二岁的诗人表示了十分的尊重与景仰。

浩然一生大部分时间过着隐居生活,以布衣终老。

其实,他并非真正甘心退隐,像许多被儒家思想熏陶的封建士大夫一样,也很想出来做一番事业。

为了实现其用世的抱负,他在四十岁那年离开家乡到长安求官。

张九龄和王维都曾向皇帝推荐过他。

在一个意外的场合,他戏剧性地见到了唐玄宗。

那时王维为翰林待诏,私自把他带进了内署,不料玄宗皇帝偶然来到了。

浩然避匿在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具以实告。

皇帝表示:“朕早就闻此人的名字而没能见到,为什么藏起来呢”命他出来,问他的诗作。

于是浩然向皇帝再拜,背诵自己以前所作的诗篇绐皇帝听。

背到《岁暮归南山》一诗道:“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料“不才明主弃”一句触了皇帝的忌讳,皇帝说:“是你自己不愿做官,为什么赖朕弃你呢”竟因此而放还不用。

他有一首《留别王维》可能就是这次临行时作的,诗最后两句说:“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表达了因功名失意而产生的退隐的愿望。

出仕和退隐两种思想倾向的矛盾一直纠缠和左右着他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荆州刺史韩朝宗回京,愿偕孟浩然同行,就向朝廷推荐。

可能他这时退隐的思想又占了上风。

本来韩朝宗与他约定了行期,届期他却与友人相聚欢饮起来。

有人提醒他与韩的约会,他说:“喝起酒来哪里还顾得上这些事!”竟没有去事后也没有后悔。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不久又左迁荆州长史。

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诗,大概作于此时。

诗的前四句以雄浑的格调和磅礴的气势,写出洞庭湖的壮丽景色。

接下去四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名。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既然伏处草莽愧对明主,就是又想出仕了。

张九龄果然把他召到府署里任为从事。

又过了二、三年,张九龄回原籍展墓(实际是休致),府署撤销。

不久张九龄病卒,孟浩然于同一年患背疽而死。

浩然的诗,上承初唐,下启盛唐。

其作品有《孟浩然集》传世。

存诗歌二百六十多首,其中五言诗占多数。

他的诗所反映的多是遁世隐居的幽居生活情趣,或描写山水景物、旅途风光、田园生活。

诗风蕴藉含蓄,出语平易而情景交融、涵意隽永。

最能表现他风格的如《夏日南亭怀辛大》,向来为人传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还有一些含蓄清丽的小诗、如《宿建德江》也颇耐咀嚼:“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 郊 孟 郊 (751-814) 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

孟郊年青时隐居嵩山,四十六岁入都应试,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中进土,又过了四年,五十岁那年才得到个溧阳尉的官职(掌一县的军事,位在县令下)。

这个县内有投金濑、平陵城等风景幽美的地方。

他经常徘徊留连在这些地方,终日行吟,不管公务。

县令便禀明府太守,另委任一人代理他的职务,分取他一半的官俸。

在这情况下,孟郊便辞职回家了。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前宰相郑余庆为东都留守,因李翱的推荐,任命孟郊为水陆转运从事,还作过协律郎。

在洛阳为官的这一段时间,与周围的人们关系不融洽,还受过一些攻击,处境很孤独。

生活上也比较困窘、又因三个儿子都在很短的时间内相继夭殇,所以日子过得也很凄苦。

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郑余庆出镇兴元,又表奏孟郊为参谋、试大理评事。

他挈带着老妻从洛阳到兴元(今陕西汉中市)赴任。

只走到阌乡(今河南灵宝)就得了暴病,结束了他凄凉悲苦的一生,年六十四岁。

孟郊身后萧条,没有儿子。

死后靠郑余庆、樊宗师、韩愈、张籍这些朋友的帮助买棺殡敛,运回洛阳安葬。

剩余的一些钱接济他的家属生活。

殡葬时依张籍提议,朋友们私谥他为“贞曜先生”。

韩愈为他写了墓志铭。

韩愈与孟郊是最知己的朋友,韩愈《答孟郊》一诗中说他“人皆余酒肉,子独不得饱,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

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对他穷愁困窘的生活深表同情。

孟郊殇子,韩愈寄诗劝慰。

在为他写的墓志铭及《送孟东野序》那篇著名的文章中,对他的诗给予很高的评价。

《序》中说:“……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乎汉氏矣。

”《墓志铭》中说:“及其为诗,刿目鉥心,刃送缕解。

钩章棘句,掐擢胃肾,神施鬼设,闲见层出。

”确实道出了他的创作态度和风格特色。

孟郊的诗长于古风、乐府,内容多悲叹自己的穷愁孤苦。

因为多发寒苦之音,因而后世把他与贾岛并提,有“郊寒岛瘦”之称。

但他也有许多反映劳苦大众苦难和为他们诉不平的作品如《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

他的诗感情深挚,确实出自肺腑。

不说那首人人尽知的《游子吟》,且看《归信吟》中写道:“汨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

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 但是他的诗也有求险求奇致使比较晦涩的缺点。

其作品传世的有《孟东野集》,存诗四百多首。

雍正本《三迁志》说:《旧志》(按可能指万历时吕元善所修的《三迁志》,该本已佚,《四库全书》仅列存目,无从查证)把孟郊当作孟子第三十五代,“为世系,殊误”。

但据韩愈为孟郊所作墓志铭最后提到孟简,孟郊与他“于世次为叔父”,所以按孟诜至孟简一支推算,可知孟郊虽非宗支嫡派,其为三十五代后裔是可以成立的。

据《孟子世家谱》载,三十三代孟浩然生二子,长云卿,次庭玢,云卿生孟华,庭玢生孟郊。

于世次均吻合,其间虽不无附会,但在没有新的根据前只得姑仍旧说。

孟姓的不同来源:

1、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齿序排列,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上古时期,人们对子女后代的尊卑排位很早即有了特定的嫡、庶观念。

2、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周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卫国,其开国之君为周武王弟卫康叔,都城在今河南境内。卫国传至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字公孟,因病不得继位,让位给其叔。

到了公子絷的孙子姬驱,便以祖父之字为姓氏,称公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孟氏者,是为河南孟氏。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的鲁国公族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书记载,黄帝姓公孙,是少典氏部落首领的儿子。他生于寿丘(今山东曲阜),长于姬水,故又姓姬;后居轩辕之丘,因此号轩辕氏;再迁有熊(今河南新郑),也称有熊氏。

4、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满族,其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鄂伦春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扩展资料:

孟氏按行辈起名的开始:

孟氏按行辈起名始于明代,朱元璋对孔、孟后裔格外优礼。赐给祭田、免除徭役,从明景泰年间孟子的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授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算起,孟子后裔开始授世职。

当时,立了“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十个子辈;明末,又立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十个字辈。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孟姓

—孟氏族谱

孟姓的来历?

[孟氏属地] 昌平郡,今京兆昌平县东南。 [孟氏来历] 孟姓的来源有两支,一支出自姬姓。鲁桓公有子名庆父,即鲁庄公之弟,庆父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