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里的汪先生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无名里的汪先生是谁,第1张

《无名》中汪先生是汪精卫。

**里,何主任对日本军官(森博之饰)说,枪毙女特务(江疏影饰)这事汪主席已经签字了。而日本军官说:“汪主席原本用来写诗的笔,现在却要用来签署杀人的文件,不知是何感想。”

很明显,这里提到的“汪先生”就是指汪精卫,因为汪年轻时是一名进步青年,不畏牺牲的革命者,在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失败后他在狱中准备慷慨就义时写下一首绝命诗: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如果当时就义,汪在历史中就会是另一个评判,但历史没给他这个机会,到了抗战时期,汪成立伪政府自己担任主席,助纣为虐成了大汉奸,叛国者。所以**里借日本军官之口说他“原本用来写诗的笔,现在却要用来签署杀人的文件。”

《无名》剧情简介: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汪伪政府跟随日本对英美宣战,日本象征性占领上海全境。随着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抗战形势也因此完全改变。

中国***领导的中共特科在上海周旋于重庆、汪伪、日本间谍机构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系统,策反敌人,获取情报,诛杀汉奸,建立更广泛的统一战线,直至抗战胜利的前夜。

被逮口占》又名:《慷慨篇》

作者:汪精卫

简介: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事败被捕,清法庭判汪精卫“大逆不道,立即处斩”。汪精卫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汪精卫名动一时。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

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

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

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解释:

痴绝的精卫鸟衔石投海。海波无际,浮泛愁色。

孤零零的飞着,不知疲倦,不愿随波逐流。

姹紫嫣红的色彩知道不能渲染。

等到花开日,认取那血痕的色泽。

在燕地慷慨悲歌,即使做了阶下囚也从容不迫。

砍了头也和我心意,不辜负我少年的豪情。

只要心魂流传,剩下的身躯由它成灰。

磷火不会熄灭,夜夜在燕台闪耀。

沙孟海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中文名:沙孟海

别名:文若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鄞县沙村

出生日期:1900年

逝世日期:1992年

职业:书法家、篆刻家

毕业院校:浙东第四师范学校

代表作品:《集王圣教序》

字:孟海

号:石荒、沙村、决明

故居所在地:杭州市龙游路15号

主要职务:西泠印社社长

人物简介

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人物年表

1900年,沙孟海出生于沙村,自幼爱好书法、篆刻。

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后任宁波屠姓、蔡姓的家庭教师,又一度执教鄞县(现鄞州区)梅墟求精小学,以所入养家,资助众弟求学。

1925年,赴沪进修能学社教书,后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字学,从吴昌硕、马一浮等学书法篆刻,获益良多,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其金石文字,名声渐著。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任职浙江省政府。

1929年夏,应聘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1931年春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

1941年6月,在重庆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任职,从事应酬笔墨文字,业余仍坚持书学研究。1946年至1948年应蒋介石请,参与编纂《武岭蒋氏宗谱》。

1949年春,躲避蒋介石等纠缠,拒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

1954年,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擘划“浙江历史文物陈列”。

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

1979年,任西泠印社社长。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省文联委员等职。

1992年6月,鄞州区人民政府于东钱湖畔建沙孟海书学院。10月10日逝于杭州。

人物成就

但求平正

30岁以前,沙孟海先生临写的碑帖有《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这一阶段,可称为但求平正阶段。综观沙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先生书作的主要书体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这可能与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务追险绝

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学养的日渐丰厚和阅历的渐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关注字的“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当然,原有精耕细作的楷书不是全然放弃,偶作楷书。譬如48岁所作《修能图书馆记》和50岁所作《叶君墓志铭》即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的以“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于帖学与碑派的熔炉里,燃烧着,冶炼着,企冀艺术个性化的涅盘与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学与碑派是书法艺术不同类型的两种风格,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艺术内在的相同规律,然而毕竟尚韵崇势,各领风骚,既非互相对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学与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实非容易之事。但撷取意态挥洒的帖学和雄浑朴拙的碑派之长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书法艺术家都从此中领悟到艺术的无限玄机,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这一时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时期,横跨时近四十年。概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大人相

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复苏,沙孟海先生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先生说:“自从林彪、‘四人帮’被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80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来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这一时期,沙先生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陈振濂先生在《沙孟海书法篆刻论》文中分析沙先生190年代书风特征时说:“有意为之强调气势和刻意求全的强调技巧,逐渐地为炉火纯青地信手拈来所代替。一切犹豫、彷徨和偶有小获的喜悦,被一种更为大气的风度所淹没。”

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先生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也正是行草书和擘窠大字使人们看到了有希望的当代书坛。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后的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先生的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浑厚华滋最终归于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煊赫灿烂而人于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可为沙孟海先生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写照。

故事逸闻

故事逸闻一:“大雄宝殿”补题款

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是1953年宝刹修葺时,浙江书法界泰斗张宗祥推举沙孟海题写的,因沙孟海善书擘窠大字。然而,1957年,当他的三弟、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沙文汉被打成“右派”后,他作为兄长,题写的匾额也不能继续存在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决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从匾额上抹去!于是,在“整修内部,暂停参观”之后,万千游人面对的已是一块没有题款的“大雄宝殿”匾。好在游人中杭州人的比重不算太大,而杭州游客中清楚匾额来历的也不太多,如果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这种格局也许将长远地存在。

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游了湖看了戏之后,西哈努克提出要到灵隐寺进香。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提出这个要求无可厚非,但对中国当局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

1966年6月红卫兵运动发起后,灵隐寺的菩萨也成为攻击的目标,当时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给浙江省委发了电报,指示“暂将灵隐寺封闭,留待运动后期处理”。到这时,灵隐寺仍在继续封闭之中。但西哈努克的要求又不便拒绝,周恩来几经权衡,决定开放灵隐寺,让西哈努克入庙进香!

西哈努克如愿以偿,可谁也不会想到,亲王在进入大殿前会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问陪同参观的中方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题款?”中国官员吃了一惊,他没有估计到西哈努克会有这样的汉学功底。他看了看周恩来,惴惴地告诉亲王:这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已经不知何人书写了。西哈努克不再声响,似乎已经接受了“无名氏作”的观点。

但周恩来却接受不了,他知道这块匾额的书写者并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个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来了当时的省革委会负责人,说了这么一段话:沙文汉是沙文汉,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么能够因为沙文汉是右派,连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连。这不是党的政策!

周恩来的指示得到了贯彻,浙江当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补一个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很抬举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劲又上来了。他说:“要么重写一块匾。名字就不补了。”来人好不尴尬,但是写字的事又相强不得,你总不能摁着别人的手腕吧?事出紧迫,他们只好请来另外一个人,拼凑了“沙文若”三个字补上。字写得不协调,很难看,但“大雄宝殿”的匾额上,“沙文若”三个字到底还是出现了。

故事逸闻二:沙孟海与蒋介石

蒋介石故居丰镐房内报本堂,堂前两侧有一副引人瞩目的柱对,上联曰:“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下联曰: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这副楹联,主题鲜明,对仗工整,颇见文字功夫,挂在祖堂之前,十分贴切。但是,这副楹联的作者是谁,过去人们从未深究,由于它由蒋介石亲书,所以,总以为作者就是蒋介石,对外也就这么介绍。其实非也,这副楹联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学者、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

1946年,沙孟海应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之邀,在教育部任秘书,当时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蒋介石知道他擅长金石,对谱牒也颇有研究,特地请他重修《武岭蒋氏宗谱》。沙孟海无法推辞,只好从命。历时两年余,于1948年12月告成。这次修谱,挂名的大总裁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吴敬恒,总编纂是蒋介石的陈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个编纂之一,但实际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谱定稿时,蒋介石在司职名单中亲笔加上“特聘武进吴敬恒先生为总裁,主其事,慈溪陈君布雷、鄞县沙君文若为编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总编纂的地位,以示慰藉。进谱之日,蒋氏宗祠热闹异常,挂灯结彩,大摆酒席,吴敬恒、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参与宴请。蒋介石想为故居的报本堂增添匾额,于是趁此机会,请吴敬恒题写堂额,请沙孟海设计一副堂前楹联。吴敬恒所书的堂额上首注有“民国第一戍子”,标明题额的时间。沙孟海设计的楹联,由蒋介石书写后,制匾挂于堂前两侧。

1949年1月下旬,蒋介石在发动内战全面失败的情况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乡。当时许多人写文章,说他那次回乡,办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蒋氏宗谱。沙孟海对这种说法加以否定。他说:“家谱早在1948年12月蒋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后只是请我另编一本简谱,只收载他直系一支,而且还未完成。由于宗谱全本体积太大,不便携带和翻阅,蒋介石准备离开家乡,远去台湾,所以需要一本易带易翻的小谱。”当时沙孟海已离开国民政府,为此,蒋介石派人到处打听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后,几次召沙到溪口,除谈小谱以外,还探问家乡先贤全祖望的遗迹及一些地方掌故,并要沙陪同参观宁波天一阁。沙孟海怕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委他职务,就找个借口,离开溪口,到上海进行写作。那年4月,蒋介石匆促离乡,蒋氏小谱只在中华书局排印了几页样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与蒋介石的关系也就此结束。

故事逸闻三:沙孟海与四兄弟

老大沙孟海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与蒋介石、蒋经国、朱家骅等国民党上层人物有过许多交往;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期的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起义时与陈铁军烈士一块壮烈牺牲;老三沙文汉是共产国际的红色间谍,长期从事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重庆号”起义、第二舰队起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解放后出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长,政绩斐然却又遭受到难以名状的冤屈;老四沙文威是李克农、潘汉年手下的谍海干才,以国民党专员的身份在国民党宫垒中隐匿了十八年,利用沙孟海的掩护为革命做了许多甚有贡献。

沙孟海少时家境窘迫,诸弟辍学使他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1919年师范毕业后,他就把诸弟一个一个接到外地读书。先是二弟文求,再是三弟文汉,再是四弟文威。至1926年,除了年岁尚幼的五弟沙文度,其余三个兄弟都已出外读书。二弟文求高中毕业后先考入上海大学,后来文求要求转学复旦大学物理系,尽管复旦学费甚巨,沙孟海仍毫不犹豫地支持弟弟实现了自己的意愿。

困厄的家境迫使年轻的书法家通宵达旦地拚命,过起了鬻文卖字的生涯。当时上海滩仕宦商贸每遇婚丧寿宴,多喜欢馈赠书画艺术品,雅而不俗。那阵他的书法在上海滩已经有点名气了,又只有二十几岁,出手快,有急需赶时间的活计,人们总喜欢找他,生意日渐红火。他干脆请书界前辈朱祖谋先生列了一个“润格”,“明码标价”。这种鬻文卖字度日的清贫生活,沙孟海觉得不足言道,他只希望自己的四个兄弟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

故事逸闻四:两篇电文定乱局

抗日战火很快燃烧起来了。武汉会战后,日本军部特派一个叫川本芳太郎的大佐专赴北平,敦促吴佩孚出山。川本为了便于接触吴佩孚,还拜吴佩孚为师,时相过从,不时试探。川本懂得洪宪劝进的故事,于是乎,“大帅府”霎时热闹空前,来自全国各地“拥吴出山”“挽救大局”的电报纷至沓来。

吴佩孚出山之事在国民党政府中造成很大震动。朱家骅在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紧急求见蒋介石,蒋介石听完汇报一脸阴沉。朱家骅献策道,一是他以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名义给吴佩孚发一个电报,晓以大义,阻止他出山。朱家骅认为第二种方法要好一些,蒋介石微微点了点头。

这时,沙孟海经同乡陈布雷介绍,已在朱家骅手下当秘书,起草电文的任务就落实给他了。沙孟海当然知道朱家骅交付的担子有多重,平时他并不喝茶,但那天晚上,他却浓浓地泡了一杯。凝笔静思,仿佛有一股神力在左右他的笔毫。一篇五百余字的四六骈文一挥而就。文中庄严声明“春秋大义”,敦促吴佩孚千万要以民族为重,不要“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朱家骅对电文极满意,当即令人将电文急送吴佩孚的老友张芳岩,发给吴佩孚。吴佩孚正在就“出山”与川本商定程序,当随从将他请进密室,将朱家骅的电文递交给他时,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仿佛遭了电击。他反复诵读着那朗朗上口的电文,一种自责的情感笼罩了他的身心。

川本正在焦急地等待这位大帅做出最后的决定,他已经向东京报告吴佩孚同意出山,东京要求他确定举行就职典礼的日期。然而,当他把东京的意思提出后,吴佩孚却不紧不慢地提出了就职的条件,那就是:成立一支由吴直接指挥的三十万人的军队,日军撤出华北。川本没想到紧要关头吴佩孚会来上这一手,于是吵着要剖腹自杀,但是没等他拔刀,吴佩孚已经甩开袖子走了。

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公开投敌,朱家骅得悉汪精卫派特务欲拉吴佩孚下水的情报后,又叫沙孟海起草了第二个致吴佩孚的电文。不久,朱家骅收到吴佩孚通过张芳岩交北平地下人员拍回的一个电报,言词恳切:“仆虽武人,亦知大义,此心安如泰山”。这表示了他在大是大非上的立场。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日本特务计出多端,吴佩孚却终于没有“出山”。

人物评价

一生亲历民国以来现代书法的发展,50岁以前书法广涉篆、隶、真、行、草各体,晚年尤精行草书,气酣势疾,刚健有力,韵味沉厚,雄浑遒劲,卓然成家,被誉为“书坛泰斗”。擘窠榜书被称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治学严谨,对书法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考古学都有精到研究。在书法上沙孟海受康有为、吴昌硕影响,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无论篆隶楷草,在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尤以行草书最佳。即使在沙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治学严谨,有口皆碑:在他的关门弟子中,虽谈不上哪个最令他省心,门下众多弟子,吕国章,朱关田、祝遂良,陈振濂等都没少在他的严谨中深受其教,尤其是年纪最小的弟子叶飞(字常凡),一直是最令沙先生头疼的学生,因为年少不能与其他学生一同上课,只能手把手的辅导,这对于一个八十高龄的沙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件操劳费神的事情。好在叶飞自幼聪慧,悟性极高,即使是学龄远超过他的师长们也是倍加喜欢。沙先生一生尤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世人誉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作气势宏大,点画精到,富现代感,以气胜,且字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为当代书风典范。在篆刻上,青年时代的沙孟海就有幸得到了吴昌硕、赵叔孺的教导。在赵叔孺“为圆朱文,为列国玺”的印风影响下,沙孟海也对圆朱文印及列国玺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且能师承有法,高致绝伦,复博涉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他的印作得到了篆刻大师吴昌硕的高度评价:“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清气。蕙风绝赏会之,谓神似陈秋堂,信然。”老一辈书家、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陈玉龙说: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_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

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写书谱》、《中国书法史图集》,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

诗词作品

万宽

春缕如丝织锦华,龙游居子一梦暇。

同书宝殿枝头月,自卷珠帘影底花。

心味不缘虚竹苦,情肠应是老槐嗟。

谁家墨池清光在,耐得风吹西子沙。

书法作品

后世纪念

因病逝世

1992年10月10日,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沙孟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

诞辰110周年纪念

2010年6月11日,沙孟海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沙老故居——浙江宁波鄞州区沙孟海书学院举行。沙老的儿子沙茂世、沙更世及其他亲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关田,民盟省委会副主委、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会长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孟云生等出席了活动开幕式。民盟省委常委、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宣读中国书协给大会发来的贺信,陈振镰教授代表沙老弟子讲话,沙老长子沙茂世代表亲属好友在会上发言。参加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亲朋好友约300余人。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副会长钱大礼、余成、李春生等代表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也专门到会祝贺。

诞辰111周年纪念

昨天,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11周年研讨会举行,我市20多位著名书画家及沙老亲属等满怀深情地追忆了沙老的艺术人生、艺术品格和学术精神。

诞辰115周年纪念

今天,是书坛泰斗、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篆刻家沙孟海先生115周年诞辰纪念日。为表达对沙孟海先生的缅怀之情,传播他的求知精神,今天,由省书协沙孟海研究委员会、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宁波市沙孟海书学院主办的“书坛泰斗文化丰碑——沙孟海先生11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分别在杭州和宁波启幕。

沙孟海1900年生于鄞县。今天,沙孟海的故乡宁波也同时举行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

沙孟海书院

沙孟海书院坐落在景色宜人、风光旖旎的宁波东钱湖畔,一座青砖碧瓦、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散发着阵阵醉人的翰墨香味,近3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可容纳200余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主楼之后,为前来书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和作品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翰墨香凝干秋绩,柳荫育成万杆绿。”这就是沙孟海书院真实写照。

交通:在宁波汽车东站乘K901路(八工区方向)至东钱湖管委会下,往回走少许路即到。

沙孟海故居

沙孟海祖居(沙氏故居)是沙孟海及其四位弟弟幼年生活的地方,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靠近梅溪水库半山腰处,距离宁波市区约50公里,距离塘溪镇中心约3公里,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鄞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北朝南,总面积574平方米,内部陈设沙孟海及4位兄弟的生平和用品,为一典型浙东民居。现故居有专人看管,并对社会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经常有市民在闲暇时前往。欲前往的人士可乘坐公交620、660、668路到塘溪镇公交车站下车,然后步行或打车前往。自驾人士可以到宁波象山港高速塘溪出口下,往塘溪方向,穿过镇中心,到梅溪边转西南,即沙村方向,沿公路到底即可。(故居在半山腰处修有小型免费停车场,约可停放8-10辆小车)。

沙孟海解放后长期居住在杭州,即现杭州市下城区龙游路15号(靠近北山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剧情

1940年春,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与日本 媾和,在南京成立新的“国民 ”。自此,对日抗战进入新的“三国”时期——汪精卫的南京国民 ,蒋介石的重庆国民 , 领导的陕甘宁边区 势成三足鼎立,各自为政,互为掣肘。汪精卫上任后展开三大政策:在势力范围内展开建军,清乡剿共,同时诱招失意蒋派军政要员入阁。

风声

1942年10月10日,汪伪 举办庆祝国民 成立三十周年的盛大仪式,一名汪伪 的要员被枪杀,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重视。皇军特务机关长武田怀疑这一系列暗杀行动是 地下***“老枪”策划的,希望抓住这次机会破获他的组织。武田调查到负责传送指令的“老鬼”就潜伏在剿匪司令部内,于是将最有可能接触到电报的五个嫌疑人带到了封闭的裘庄——伪军剿匪大队长吴志国,伪军剿匪总队司令侍从官白小年,伪军剿匪司令部译电组组长李宁玉,伪军剿匪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顾晓梦,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金生火。

调查的期限只有五天,武田必须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残忍的酷刑才能找出“老鬼”。被软禁的五个人为了保全自己,也在处心积虑的观察著周围其余四人,都希望尽快把“老鬼”揪出来以便自己能够安全的离开裘庄。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配音 备注 顾晓梦 周迅 曾佩仪 伪军剿匪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 李宁玉 李冰冰 梁少霞 伪军剿匪总队司令部译电组组长 武田 黄晓明 苏强文 日军特务机关长 吴志国 张涵予 叶振声 伪军剿匪大队长 白小年 苏有朋 ---- 伪军剿匪部队司令侍从官 王田香 王志文 潘文柏 伪军特务处处长 金生火 英达 陈永信 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 清洁工 倪大宏 ---- 抵抗组织成员 叶剑波 段奕宏 ---- 汪伪官员 刘林宗 朱宏嘉 ---- 地下党员 老者 朱旭 ---- ---- 女杀手 刘威葳 ---- 抵抗组织成员 张司令 石兆琪 朱子聪 ---- 六爷 吴刚 萧徽勇 ---- 日本女侍 邓家佳 ---- ---- 护士 刘芸 ---- 地下党员 歌女 爱戴 ---- ---- 挂尾良夫 名取幸政 ---- ---- 木下大佐 香川耕二 ---- ---- 军曹 郭家铭 ---- ---- 老者 朱旭 ---- ---- 胖随扈 张一白 ---- ---- 日本鉴定专家 王奕盛 蒙享宜 ---- ---- 卫兵排长 张立 ---- ---- 纺织厂女领班 白雪云 ---- ---- 监听官 刘金 ---- 伪军特务处监听官 职员表 出品人: 王中军 ; 任仲伦 ; 万克 制作人: 王中磊 监制: 冯小刚 原著: 麦家 导演: 陈国富 ; 高群书 编剧: 陈国富 摄影: Jake Pollck 配乐: 孟琪森 剪辑: 肖洋 道具: 王强 美术设计: 肖海航 ; 杨浩宇 造型设计: 叶锦添 服装设计: 吴宝玲 灯光: 蔡礼雄 剧务: 王思佳 ; 黄维海 ; 杨强 ; 李宝年 角色介绍

顾晓梦 | 演员 周迅

雕花藏刀顾晓梦,伪军剿匪司令部行政收发专员,美艳玲珑、洒脱娇纵。她为了保全自己,不惜挑起风浪,将危机转嫁。她和吴志国针锋相对,和李宁玉情同姐妹,行事却莫测高深。她时而尖锐刻薄,时而柔弱温顺。她究竟是什么来历?

李宁玉 | 演员 李冰冰

风中标杆李宁玉,伪军剿匪司令部译电组组长,姣好清秀,自持冷静。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天体物理系,还就读了青岛海洋学院的通讯班。她是一个崇尚精神自由的人,不追求权力,远离残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她原本不想参与乱世,却意外的被卷入到了这场纷争当中。谁能猜到她的真实身份?

吴志国 | 演员 张涵予

铁血顽石吴志国,伪军剿匪大队长,铁血阴冷、亦正亦邪、霸气而沧桑。年轻时曾留学德国,接受过希特勒式的军事教育。他的父亲被红军斗死,哥哥死于国民党的枪下,对国共两党都存在着复杂的心理。他是五个嫌疑人当中职务最高威慑力最强的,也是和武田王田香等人对抗最激烈的一个。他会是那个老鬼吗?

白小年 | 演员 苏有朋

玉玻璃白小年,伪军剿匪总队司令侍从官,清秀白皙,斯文有余却出招于无形之间。他曾经是一个昆曲名伶,绚烂夺目与众不同,追求着内心的圣洁却毫无战斗力。他是五个人当中表现得最单纯的一个,他无法接受自己被囚禁的事实,更受不了别人对他的质疑和玷污。他真的是无辜的吗?

金生火 | 演员 英达

圆滑气囊金生火,伪军剿匪总队军机处处长,处事温吞,但在局促背后,却隐藏着宿命的智慧。他吃喝玩乐养小妾,和其它腐败官员毫无差别,却胆小怕事,患得患失,很难让人把他和老鬼联系起来。但谁又知道,他是不是隐藏的最深的那个呢?

武田 | 演员 黄晓明

鹰隼武田,日军特务机关长,莫测高深,冷静中透出癫狂。他趾高气昂的踏上中国的战场,除了要完成日本天皇交由的任务之外,还怀揣著洗去先辈耻辱重振家族声望的私心。为了找出伪军剿匪司令部译电组中的老鬼,他将五个嫌疑人诱招进了一所秘密的裘庄,并且要在五天的期限之内查处真相。他掌握著所有人的命运,像一只眼神锐利的老鹰洞察著每个人的一举一动。

王田香 | 演员 王志文

毒火王田香,伪军特务处处长,集诡诈、狠毒、机警、圆滑于一身。他是武田的爪牙,也是酷刑的执行者。他像一只狡猾的狐狸游走在大家周围,威逼利诱用尽各种手段来寻找老鬼。他是一只聪明的走狗,不仅将武田的命令按部就班执行,还把这些符号过滤成自己的计谋。他最终能否如愿以偿?

精彩花絮 ​剧集制作 风声

1、李冰冰饰演的李宁玉遭受黄晓明饰演的武田“裸体量身”的刑罚,之后几近疯狂。这场 酷刑戏最后因为审查原因在成片中只保留了4分钟,导演希望有机会做加长版时能全部呈现。导演陈国富将《风声》中折磨人的酷刑处理得“柔和”了不少,据说是接受了监制冯小刚的意见。

2、影片删除了苏有朋演唱昆曲的桥段。

3、因为黄晓明没有办法穿出军装“挺”的感觉,道具组就帮他加了一个胸,一穿上衣服就挺起来了,不过后来黄晓明自己受不了这个东西,就去健身锻炼,把胸肌练出来了。

4、影片播出后,片中台词竟成了民间流行语,北京众多写字楼的白领活学活用,把《风声》中的台词用在了日常生活和交流中。

穿帮镜头

1、顾晓梦(周迅饰)给李宁玉(李冰冰饰)缝衣服 的时候,李宁玉说还是第一次看你做女红(hóng),而此处应该读女红(gōng)。

影片剧照

2、老陆把**信息贴在了公告栏里,注意中间这行字。当王田香(王志文饰)拿着**质问白小年(苏有朋饰)的时候,却多了一个“白”字。

3、王田香(王志文饰)在审问女犯的时候,往她身上涂了一种香料,说是从斯里兰卡来的。斯里兰卡以前叫做锡兰,1972年才更名为斯里兰卡。而本片开头便已明确交代故事的背景是1942年。

4、金生火(英达饰)害怕被折磨,用手枪顶住自己的太阳穴开枪自杀了。但是他倒地之后,却是后脑勺上有一个很大的伤口。

5、吴志国(张涵予饰)被抢救的时候,用变调唱《空城计》的方法传递情报,唱到“保定乾坤”时,这个护士地下党就推门出去送信儿去了。但是影片最后,吴志国对已经当了纺织女工的李宁玉(李冰冰饰)解释事情的经过时,在他回忆的闪回片段中,却是唱到“先帝爷下南阳”这句,护士才全听明白而出门报信儿。

音乐原声 曲名 作者 演唱 类型 《且听风吟》

词:文雅 曲:陈楚生

陈楚生 主题曲 《风声》 词:李焯雄 曲:曹轩宾 黄晓明 插曲 影片制作 人物原型

影片《风声》改编自作者麦家的同名小说,其透露影片中周迅所饰演的顾晓梦的原型就是上世纪30年代左联女诗人、后来接受组织任务打入敌人特务机关的红色间谍--关露。

关露(1907年7月14日-1982年12月5日)原名胡寿楣,又名胡楣,原籍河北省延庆,和潘柳黛、张爱玲、苏青并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九·一八事变”后,参加上海妇女抗日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国 ,同时加入“左联”。1939年冬至1945年,她受组织派遣,先后打入汪伪政权和日本大使馆与海军报导部合办的《女声》月刊任编辑。成为优秀的红色间谍在该刊发表长篇小说《黎明》,同时以此作掩护,收集日伪机密情报,并积极组织策反,功勋卓著。自1955年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曾因受潘汉年问题一案牵连,两次入狱达10年之久;1980年后,因患脑血栓症,全身瘫痪,失去工作能力,1982年去世。

关于造型

叶锦添本人非常喜欢上世纪40年代那段时期的服装风格。李冰冻的造型是他这次觉得做得最顺利的,在叶锦添看来,她的形象很适合那个年代。

相对而言,比较丰富的是周迅这个角色,有一点暧昧,有一点活泼,有一点危机感。后来叶锦添和导演陈国富商量让她穿旗袍,外面是西式的外套,里面则是中国的旗袍,而且要短袖的,长袖会显得老气。

原本白白净净温文尔雅的苏有朋,片中造型却看上去脏脏的,是叶锦添刻意为之。苏有朋的造型最初是比较严肃的,叶锦添凭借苏有朋的外形,把他做成了比较干净的感觉,但考虑到《风声》是部恐怖幽默风格的戏,就又给他重做造型,设计了一个中分的发型,胡子剃不干净,索性设计得有些像丑角,用来把那个气氛掺杂起来。

叶锦添觉得这是因为现代军服是西方人设计的东西,人一穿上就觉得很强壮,整个人是挺的。所以这次他拿黄晓明做实验,设计的时候也做了一些效果,但是因为黄晓明比较秀气,不够彪悍,叶锦添就帮他加了一个胸,一穿上衣服就挺起来了。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序号 名称 1 Huayi Brothers & Taihe Film Investment 2 Huayi Film Entertainment[中国] 3 上海**集团公司[中国] 4 Tianjin Television Station 发行公司 序号 名称 1 Huayi Brothers & Taihe Film Investment 2 英皇**[中国香港] 3 Golden Village Pictures 4 Scorpio East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届次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人 备注 2011 第28届 中国**金鸡奖最佳男配角 黄晓明 提名 2011 第14届 中国**华表奖优秀合拍片奖 获奖 2010 第17届 北京大学生**节获最佳影片奖,最佳女主角 李冰冰 提名 2010 第4届 亚洲**大奖最佳女主角 李冰冰 提名 2010 第4届 亚洲**大奖观众最喜爱女主角奖 李冰冰 获奖 2010 第30届 大众**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苏有朋 获奖 2010 第30届 大众**百花奖最佳男主角 黄晓明 提名 2010 第07届 亚洲沃克**奖最佳女主角 周迅 提名 2010 第10届 华语**传媒大奖最佳女主角 周迅、李冰冰 提名 2010 第03届 铁象**大赏年度女主角 周迅、李冰冰 提名 2010 第12届 亚洲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主角 周迅 提名 2010 第10届 华语**传媒大奖新世纪十年十佳** 获奖 2010 第10届 华语**传媒大奖百家传媒年度致敬** 获奖 2010 参展纽约中国**节 获奖 2009 第19届 亚洲**传媒奖最佳艺术指导奖 获奖 2009 第29届 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 提名 2009 第14届 釜山国际**节 闭幕** 获奖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最佳视觉效果 提名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最佳造型 提名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最佳美术 提名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 提名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 周迅 提名 2009 第46届 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李冰冰 获奖 影片评价 正面评价

《风声》有典型谍战片的先天优势,好剧本做底,再加上奢靡考究的布景,香艳典雅的人物造型,绚丽而怀旧的色调,漂亮炫目的摄影,能把握心理细节的好演员,以及干脆利落行云流水的剪辑--每个细节都做足了功夫,再加上故事本身的张力力--危险的处境,智力的较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重重悬念,压抑的心理,隐秘的心机,扭曲的情感,复杂的人性,使得《风声》在国庆档的众多献礼片中异军突起。(北京日报评)

《风声》的故事脱胎于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的小说,也源于电视剧《暗算》中的第三个故事,影片中采用了大量吸引人的元素元素:心理激战、严刑拷打、彼此猜忌、阴差阳错、虚与委蛇、迷雾重重、峰回路转、真相大白,影片在在相对封闭的室内环境中将情节推向一个个 ,周迅、李冰冰、王志文等清一色国内明星的精彩出演还是让很多观众由衷鼓掌。《风声》的突破恰恰在于,依托优秀的《暗算》,它甫一出生就足够出彩,“首部谍战大片”的旗号或将预示著更多类型**将借助电视剧的东风全面崛起。(深圳日报评)

负面评价

《风声》中最受质疑的是对酷刑的渲染,为了表现敌人的残暴、革命者的坚贞,采用了毛骨悚然的光影,表现出酷刑的细节。而施展酷刑过程中,能看出刻意制造的 待联想。层出不穷的血腥画面,几乎能刺穿耳膜的惨叫,让人害怕惊恐、恶心反胃,消解了革命者向死而生的信念。影片中展现酷刑是典型的商业路线,无法为**的表现核心加分,更与严肃的主题无关。(文汇报评​)

我看白小年那一块我也觉得很低级,所谓的娘娘腔的男人,是指的什么类的男人,他其实是一些弱势群体,这些**无数次拿这种人开涮我觉得不公平,你不能这样对待一个弱势群体。这个是增加了社会对某些人的歧视,我觉得这个不算太好。(洪晃评)

**八佰历史背景:

一、淞沪会战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当时中国尚未统一,国内还存在很多军阀 一个国家居然存在三个政府,此时日军在上海主动发起攻击。8月14日南京政府发起反击,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候国人同仇敌忾上下一心决心保卫祖国,各路军阀也都放下昔日的仇恨不再内战枪口一致对外。

淞沪会战打的相当惨烈,在此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前后共投入75万余人,包括老蒋的精锐嫡系中央军 还有各路地方军阀湘军桂军滇军川军东北军西北军等,日军海陆空共投入30余万人。

二、战争失利掩护撤退

战争持续三个月由于武器装备低劣,老蒋指挥不当还有军阀派系太多不好指挥,地方军战斗力低下等原因,最终以国军损失30多万日军损失5万多的结果结束战争。

在此次战争后期老蒋令88师524团留一个营的人留守四行存库与日军周旋目的。是营造国际舆论的抱到与支持,想取得英法美的支持援助。

**八佰就是以这个背景开拍的八佰壮士在四行仓库坚守四天四夜,最后撤退至英租界。明知生之渺茫,依然坚持战斗的一身肝胆,明知此去不归,依然身围炸弹纵身跳下同归于尽的不回头,明知此生再难见爹娘妻儿,仍然为国捐躯的一往无前……没有人愿意牺牲,却有人不得不牺牲。

吾辈当自强,勿忘国耻!

扩展资料

八佰壮士后续

1、撤退英租界

10月30日,大部队突围成功。掩护任务完成后,谢晋元接到国军统帅部命令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没有想到的是,孤军一进入租界,日军就向租界当局施压。

结果这只孤军被英军缴械,被安置在胶州路的一座废弃军营(史称“孤军营”)内,由白俄雇佣兵看守。名义上虽不是战俘,实际上和战俘一样失去了所有自由。可叹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威武之师,此时就像一只被拔了牙的老虎困在铁笼子里。

2、开办小作坊支援抗战

被看押期间,谢晋元教育战士们要不失军人精神,加紧操练随时准备重返战场杀敌。在上海各界力量的帮助下,孤军建起了宿舍、厨房、礼堂、球场等生活设施,并且还开办了制皂、织袜、毛巾等小作坊。所得收入除补贴生活外,全部用于支援抗战。

1938年8月11日晨,为纪念“八·一三”抗战一周年,“孤军营”全体将士破例升起了国旗。此举遭到租界当局和万国商团外籍军队的干涉和围攻。为保卫国旗,战士们赤手空拳与敌肉搏,4人牺牲,100余人受伤。

当日下午孤军被送往外滩中央银行大楼幽禁。为反抗租界当局的暴行,谢晋元发动绝食斗争,最终在上海爱国同胞的积极声援下,租界当局被迫做出让步,将他们送回孤军营,奉还国旗,抚恤死难壮士,并公开道歉。

3、日伪策划暗杀了谢晋元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政权。日伪企图劝降谢晋元,遂指使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陈公博亲赴“孤军营”劝降,并以伪陆军总司令这样的高官要职相诱。结果谢当面将委任状撕毁,陈公博也被骂得狗血淋头而逃。

后来,陈公博并不死心,又多次“好言相劝”,谢终不为所动。见谢晋元如此“不识时务”,日伪又策划了对谢晋元的暗杀行动。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8日,日军突然攻入“孤军营”,将手无寸铁的孤军340余人全部俘获。日军原打算将其改编为伪军,遭到毅然拒绝后,又企图将他们杀害。

不过慑于这支军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军最终未敢动手,后将他们分散押解到浙江诸暨、杭州、南京孝陵卫、南洋的新几内亚等地做苦工。

孤军的一部分人在日军非人的苦工奴役中相继死去,但活下来的人一直没有停止斗争。例如,被遣往浙江诸暨的一支孤军夺取日军的枪械后,加入了当地抗日游击队;1945年日本战败,被押到新几内亚的36名孤军军官将负责看押的日军小队抓了俘虏。

4、抗战胜利后

抗战胜利后,孤军幸存者从各地陆续返回上海,总计100余人。他们请回谢晋元的遗孀凌维诚,沿老团长的陵墓四周搭棚居住,誓为老团长守灵。

后来内战爆发,他们不愿卷入内战,遂解散各谋职业,大部分隐姓埋名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十分艰苦。上海解放后,陈毅市长曾亲自为这些孤军壮士安排工作。

但他们在后来的“四清运动”和“文革”动荡中都受到了冲击,有一些人遭迫害致死。“文革”结束后,余下的人都在政府的照顾和善待中颐养天年,寿终正寝。

2010年12月17日,孤军壮士之一的杨养正老人以96岁高龄在重庆辞世。如今,谢晋元的四百壮士中仅有92岁的杨根奎老人一人尚存人世。

参考资料

-谢晋元等八百壮士

  载沣,爱新觉罗氏,字伯涵,号静云,醇亲王奕譞第五子,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摄政王载沣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载沣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载沣,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1908年11月15日,控制清朝政权达47年之久的慈禧去世。12月2日,光绪帝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登上中国的 政治 舞台。载沣摄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1909年1月21日免了袁世凯的职。溥沣本来想直接处死袁世凯,但慑于袁在新军及朝庭内外的强大影响力而作罢。载沣之所以要置袁于死地有两个直接的原因,一是袁世凯出卖过载沣的亲兄光绪帝;二是袁世凯掌握了京津地区的新军,对新政权有权重震主的嫌疑。当然,载沣上台第一件事就拿袁世凯的深层次原因却是由于1900年的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只会玩弄权术,却对现代科学、 军事 知识一无所知的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族统治集团试图依靠所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来抗击在朝庭斗争中站在光绪一边的西方国家,她不自量力地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11个国家(英、美、法、德、义、日、俄、西、比、荷、奥)同时宣战。

 面对一场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的战争,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一大批南方地方官员在权衡利弊后最后 决定 拒绝执行与11国开战的 命令 ,并与西方人达成互保协议,即南方地方政府保障西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西方11国军队不进入东南各省。

 地方官员拒绝执行朝庭的命令,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种死罪,以汉族人为主的东南地方官员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自1861年洋务运动后,中国南方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了北方。而热心洋务的又大多是汉族官员及汉族商人,所以,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汉族人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加之,清庭的新军又由袁世凯训练并被其控制,所以,这些汉族官员早已不把那些只知玩权、玩乐却不学无术的满族贵族子弟放在眼里。东南互保其实就是汉族官员藐视那个行将就木的腐朽政权的表现。载沣试图依靠打击几个汉族官员来改变中国的政治力量格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载沣在撤了袁世凯的职后,亲自代理大元帅统帅禁卫军并掌握军政大权。随后,载沣又任命了他的几个弟弟担任海军、陆军及军谘大臣。在采取了以上重大军政 措施 后,载沣满以为已经控制了局势,便又于1909年龄6月免去津浦铁路总办道员李顺德等汉族官员的职务,并再次试图用满族人取代。

 载沣在就此征求张之洞 意见 时,张说:“不可,舆情不属”。载沣坚持,张又说:“舆情不属,必激变”,载沣不以为然地说:“有兵在”。

 张之洞无话可说,在载沣离开后叹息道:“不意闻此亡国之音”。

 张之洞的预言没有错,拒绝政治改革,又执意要打压汉族官员的载沣及其代表的政权自袁世凯被罢免后就遭到了汉族官员的彻底抛弃。

 一个 成功 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力量对比,以及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诉求,任何藐视民意或试图依靠个人的政治权力来改变社会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参加起义的部队不过3000余人,而同期仅北京的新军就有10多万人,加上八旗兵,这点起义部队的力量根本就更算不了什么。而最令 历史 学家们惊叹的是,武昌起义后2个月内,在起义部队未出武昌的情况下,就有湖南、广东等15个南方省份宣布脱离清庭。

汪精卫刺杀载沣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在最后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年幼尚不能处理政事的溥仪治理国事。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1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

2 清朝载沣为何不篡位当皇帝

3 宣统皇帝父亲简介

4 晚清公主荣寿公主简介

5 历史人物汪精卫简介

无名里的汪先生是谁

《无名》中汪先生是汪精卫。**里,何主任对日本军官(森博之饰)说,枪毙女特务(江疏影饰)这事汪主席已经签字了。而日本军官说:“汪主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