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第1张

由于家谱具有 "摄众心、聚族性、厚风俗、使人不伪造 "的作用,宋代的文学知识分子也积极从事家谱编纂工作,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都亲自主持过家谱的编纂,其中,欧阳修和苏洵还创造了新普利,并延续至今,成为修谱的典范。欧阳修和苏氏家谱都采用 "小宗法",以五世祖为家族始祖,保证了世系记载的准确性。通过修谱,五福的宗亲们可以增强孝悌之心,达到敬祖接宗的目的。宋代以后,民间音乐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封建政府的支持和倡导。宋代的家谱,具有由曾几何时的选举和婚姻为目的,对祖先、家族的教育功能,祖先和宗族可以增加家族的凝聚力,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所以从巩固其统治基础的意义上说,宋代的支持倡导是政府对私修家谱的态度反应。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大户人家的崛起,直接推动了民间修谱的发展。宋代图书印刷业的空前发展也促进了修谱的繁荣。宋代私修家谱的繁荣也与当时教育制度的腐败有关。

书院、义学、义田等家塾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家谱的繁荣。私人家谱在宋代开始兴盛,有几个原因,首先是政府的支持。宋代的家谱主要体现了尊重祖先、崇尚祖先、发扬光大的宗旨,墓葬、生子、发扬光大等方面的记载比较详细。家谱的功能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政府也支持民间修谱。其次,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家族的崛起,宗族经济条件的丰富也为修谱提供了条件。最后,宋代发达的图书印刷业也促进了家谱的编纂,降低了修谱的成本,提高了家谱的传播和普及。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

远古、奴隶社会前期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音乐文化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大约从五万年前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简单的乐器和乐舞。山西万泉(现属万荣县)荆村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骨哨、陶埙,有的已可吹奏由两、三个音构成的简单旋律,同时还有鼓、磬等打击乐器和管乐器。

最初的音乐是人类劳动生活的再现,是从劳动中直接产生的。原始时期的音乐总是常常和诗歌、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原始音乐歌舞与劳动生活的关系如此密切,它的社会功用也是显而易的。但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和作用也随着扩大、而广泛用于锻炼身体、抒发感情、祀神祈年,以及娱乐、求爱等各种社会生活侧面;美的因素增长了,音乐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了。从此,音乐遂以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作为社会意识形之一,随着社会的演进而不断地向前发展。

原始社会到夏禹的时候开始崩溃,奴隶社会逐渐形成、社会上有了阶级的区分,音乐艺术了逐渐注入了阶级的意识。如夏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厦》,是直接歌颂法代统治者本身的。与过去歌颂图腾祖先的情况很不相同。传说《大厦》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音乐的阶级分化,在乐器的应用上也有所反映。奴隶社会创造了象编钟、编磬之类的贵重乐器,这是音乐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类乐器,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统治阶级的专有物,奴隶不必说了,一般部落民也是根本不可能备置应用的。他们最多只能奏弄埙一类比较简单的乐器。古人常称贵族家庭为“钟鸣鼎食之家”,就是这种真实写照。

西 周

西周是奴隶制度发展到鼎盛时期,它在殷商各种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西周统治者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够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

西周的宫庭音乐大体可分为六代之乐、雅乐、颂乐、房中乐和四夷之乐等几种。六代之乐是指历代传下来的六部大型乐舞。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特点是规模宏大而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颂也是大典乐歌,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以及两君相见等重要典礼中,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往往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音调也以缓慢为特色,但比六代之乐可能要清越一些,唱时用瑟伴奏。

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的内容与颂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或者根据民歌改编而成。常用于士大夫饮酒礼中,唱时用瑟或琴伴奏,称为"弦歌"。房中乐是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奏的乐歌,以周南、召南之类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四夷之乐是指来自秦、楚、吴、越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

从远古到奴隶社会前期,是我国音乐逐步成型和开始发展的时期。商代由于冶炼等工技的发展,促进了乐器制造的进步。出现了钟、铙等等铜制击乐器、编管乐器也有发展。

春 秋 战 国 时 代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转变,社会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新思潮的影响下,旧的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而濒于崩溃,民间俗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并受到一些倾向于政治革新的诸侯和士大夫们的重视。

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士大夫们就用"郑卫之音"或"郑声"来作为俗乐的代称。

俗乐中以民歌和民间歌舞为最重要,从现存《诗经》所集的十五国风,可以大体看到当时民歌的丰富多采。内容方面除一般劳动歌曲、爱情歌曲外、有倾诉农民痛苦生活的,如《七月》;有诅咒封建强迫婚姻制度的,如召南《行露》;也有揭露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讽刺歌曲,如魏风《代檀》等等。

歌词大都是四言体,也有长短句或楚骚体的,音乐多采用分节歌形式,在屈原整理或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和《离骚》中,还有"少歌"和"乱"等结构名称。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说明当时的大型音乐作品在结构上已有新的发展。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意利用俗乐。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所谓郑卫之音是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庭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受到一些开明政治家的重视,当时如魏文侯、梁惠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等都很注意利用俗乐。对此,当时在思想家中也有很大的争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认为俗乐*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则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说这是劳民伤财的事。由于他们的意见都不符合新兴统治者的意愿,所以都末得到采纳。

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乐器方面也有很大发展,弦乐器有琴、瑟、筝、筑之分,吹乐器有管、笛、竽、笙之别,形制多种多样;编钟、编磬也日益完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每钟能发两音,在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的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乐器演奏水平也有很大进展,出现了琴、瑟、筑等乐器的独奏家,如善鼓琴的师旷、伯牙;善击筑的高渐离;善鼓瑟的瓠巴等都很著名。

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当时的五声音阶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加变宫、变徵则成七声音阶,但与现代流行的七声音阶不同。

"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秦 汉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对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变民间音乐,业绩终了大量乐工在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被称为乐府诗。乐府,后来又被引申为泛指各种入乐或不入乐的歌词,甚至一些戏曲和气越也都称之为乐府。

汉代主要的歌曲形式是相和歌。它从最初的"一人唱,三人和"的清唱,渐次发展为有丝、竹乐器伴奏的"相和大曲",并且具"艳--趋--乱"的曲体结构,它对隋唐时的歌舞大曲由着重要影响。汉代在西北边疆兴起了鼓吹乐。它以不同编制的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构成多种鼓吹形式,如横吹、骑吹、黄门鼓吹等等。它们或在马上演奏,或在行进中演奏,用于军乐礼仪、宫廷宴饮以及民间娱乐。

今日尚存的民间吹打乐,当有汉代鼓吹的遗绪。在汉代还有"百戏"出现,它是将歌舞、杂技、角抵(相扑)合在一起表演的节目。

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京房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华划为六十律。这种理论在音乐实践上虽无意义,但体现了律学思维的精微性。从理论上达到了五十三平均律的效果。

三国、两晋、南北朝

由相和歌发展起来的清商乐在北方得到曹魏政权的重视,设置清商署。两晋之交的战乱,使清商乐流入南方,与南方的吴歌、西曲融合。在北魏时,这种南北融合的清商乐又回到北方,从而成为流传全国的重要乐种。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以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

这时,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性乐器古琴趋于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题解琴曲标题的古琴专著《琴操》。三国时著名的琴家嵇康在其所著《琴操》一书中有"徽以中山之玉"的记载。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古琴上徽位泛音的产生。当时,出现了一大批文人琴家相继出现,如嵇康、阮籍等,《广陵散》(《聂政刺秦王》)、《猗兰操》、《酒狂》等一批著名曲目问世。

南北朝末年还盛行一种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和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歌舞戏。这已经是一种小型的雏形戏曲。

这一时期律学上的重要成就,包括晋代荀瑁找到管乐器的"管口校正数"。南朝宋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迭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他的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益律黄钟不能还原的难题。

隋、唐时期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的高峰。

唐代宫廷宴享的音乐,称作"燕乐"。隋、唐时期的七步乐、九部乐就属于燕乐。它们分别是各族以及部分外国的民间音乐,主要有清商乐(汉族)、西凉(今甘肃)乐、高昌(今吐鲁番)乐、龟兹(今库车)乐、康国(今俄国萨马尔汉)乐、安国(今俄国布哈拉)乐、天(今印度)乐、高丽(今朝鲜)乐等。其中龟兹乐、西凉乐更为重要。燕乐还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演奏,根据白居易的《立部伎》诗,坐部伎的演奏员水平高于立部伎。

风靡一时的唐代歌舞大曲是燕乐中独树一帜的奇葩。它继承了相和大曲的传统,融会了九部乐中各族音乐的精华,形成了散序--中序或拍序--破或舞遍的结构形式。见于《教坊录》著录的唐大曲曲名共有46个,其中《霓裳羽衣舞》以其为著名的皇帝音乐家唐玄宗所作,又兼有清雅的法曲风格,为世所称道。诗人白居易写有描绘该大曲演出过程的诗篇《霓裳羽衣舞歌》。

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的机构,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造就着一批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

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当时歌伎曾以能歌名家诗为快;诗人也以自己的诗作入乐后流传之广来衡量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唐代的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之一。它已经与今日的琵琶形制相差无几。现在福建南曲和日本的琵琶,在形制上和演奏方法上还保留着唐琵琶的某些特点。

受到龟兹音乐理论的影响,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唐代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一直沿用至近代。

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在"瓦舍"、"勾栏"中人们可以听到叫声、嘌唱、小唱、唱赚等艺术歌曲的演唱;也可以看到说唱类音乐种类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可谓争奇斗艳、百花齐放。这当中唱赚中的缠令、缠达两种曲式结构对后世戏曲以及器乐的曲式结构有着一定的影响。而鼓子词则影响到后世的说唱音乐鼓词。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

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种长短句的歌唱文学体裁可以分为引、慢、近、拍、令等等词牌形式。在填词的手法上已经有了"摊破"、"减字"、"偷声"等。南宋姜夔是既会作词,有能依词度曲的著名词家、音乐家。他有十七首自度曲和一首减字谱的琴歌《古怨》传世。这些作品多表达了作者关怀祖国人民的心情,描绘出清幽悲凉的意境,如《扬州慢》、《鬲溪梅令》、《杏花天影》等等。

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到了元代,民族乐器三弦的出现值得注意。

在乐学理论上宋代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同时,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近代通行的一种工尺谱直接导源于此时。 宋代还是我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它的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其音乐丰富而自然。最初时一些民间小调,演唱时可以不受宫调的限制。后来发展为曲牌体戏曲音乐时,还出现了组织不同曲牌的若干乐句构成一种新曲牌的"集曲"形式。南戏在演唱形式上已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多种。传世的三种南戏剧本《张协状元》等见于《永乐大曲》。

戏曲艺术在元代出现了以元杂剧为代表的高峰。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典型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单刀会》,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有严格的结构,即每部作品由四折(幕)一楔子(序幕或者过场)构成。一折内限用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常由一个角色(末或旦)主唱,这些规则,有时也有突破,如王实甫的《西厢记》达五本二十折。元杂剧对南方戏曲的影响,造成南戏(元明之际叫做传奇)的进一步成熟。出现了一系列典型剧作,如《拜月庭》、《琵琶记》等等。这些剧本经历代流传,至今仍在上演。当时南北曲的风格已经初步确立,以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曲沉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柔婉。

随着元代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最早的总结戏曲演唱理论的专著,即燕南之庵的《唱论》,而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则是北曲最早的韵书,他把北方语言分为十九个韵部,并且把字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这对后世音韵学的研究以及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均有很大的影响。

明 清 时 期

由于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由此,私人收集编辑,刊刻小曲成风,而且从民歌小曲到唱本,戏文,琴曲均有私人刊本问世。如冯梦龙编辑的《山歌》,朱权编辑的最早的琴曲《神奇秘谱》等。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其中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的说唱曲种更为重要。南方秀丽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

在清代,苏州出现了以陈遇乾为代表的苍凉雄劲的陈调;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爽直酣畅的马调;以俞秀山为代表的秀丽柔婉的俞调这三个重要流派。以后又繁衍出许多新的流派。北方的鼓词以山东大鼓,冀中的木板大鼓、西河大鼓、京韵大鼓较为重要。而牌子曲类的说唱有单弦,河南大调曲子等;琴书类说唱有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道情类说唱有浙江道情,陕西道情,湖北渔鼓等,少数民族也出现了一些说唱曲如蒙古说书、白族的大本曲。 明清时期歌舞音乐在各族人民中有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等。

以声腔的流布为特点,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明初四大声腔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诸腔,其中的昆山腔经由江苏太仓魏良甫等人的改革,以曲调细腻流畅,发音讲究字头、字腹、字尾而赢得人们的喜爱。昆山腔又经过南北曲的汇流,形成了一时为戏曲之冠的昆剧。最早的昆剧剧目是明梁辰鱼的《浣纱记》,其余重要的剧目如明汤显祖的《牡丹亭》、清洪升的《长生殿》等。弋阳腔以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各地的方言小戏发生重要影响,使得各地小戏日益增多,如各种高腔戏。明末清初,北方以陕西西秦腔为代表的梆子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它影响到山西的蒲州梆子、陕西的同州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这种高亢、豪爽的梆子腔在北方各省经久不衰。晚清,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曲调构成的皮黄腔,在北京初步形成,由此,产生了影响遍及全国的京剧。

明清时期,器乐的发展表现为民间出现了多种器乐合奏的形式。如北京的智化寺管乐,河北吹歌,江南丝竹,十番锣鼓等等。明代的《平沙落雁》、清代的《流水》等琴曲以及一批丰富的琴歌《阳关三叠》、《胡茄十八拍》等广为流传。琵琶乐曲自元末明初有《海青拿天鹅》以及《十面埋伏》等名曲问世,至清代还出现了华秋萍编辑的最早的《琵琶谱》。明代末叶,著名的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十二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这一律学上的成就在世界上是首创。

近 现 代 时 期

这一时期始自清代末叶的鸦片战争,在历经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农民革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及中国***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百多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交织着传统音乐和欧洲传入的西洋音乐,但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传统音乐首先以革命民歌的发展为以热潮,如反映太平

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五四"时期痛斥军阀出卖祖国镇压百姓的城市小调《坚持到底》,《苦百姓》等,在红色根据地,边区,解放区,革命歌曲更具有优秀的传统,如《天心顺》,《绣金匾》等。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优。 各种地方小戏、评剧、越剧、楚剧等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此外,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出版也多了起来。西洋音乐的传入中国虽可以上溯到元、明时期,但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影响于中国应当是清末民初的学堂民歌运动。

当时一些要求效法欧美,富国强兵的维新派知识分子倡导了这一运动,如梁启超、沈心工、李书同等。学堂乐歌作为学生音乐教材,以宣传爱国反帝,拥护共和,以及学习欧美科学文明为内容,如《中国男儿》,《体操-兵操》等,这些乐歌又不仅流传于学校,而且广泛影响到社会各界。这些乐歌多借用外来曲调填词,也有少数根据本国曲调填词,还有少数创作曲调。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我国开始兴起了传播西洋音乐,改进国乐的音乐活动,并建立了一些音乐社团,如"北大音乐研究社"、"中华美育社"、"国乐改进社"。

而专业音乐教育最初就是在这些音乐社团的基础上建立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肖友梅又在上海创建国立音乐院,这是正规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始。肖友梅呕心呖血,毕生献给了我国早期专业音乐教育事业。

"五四"时期,著名的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是我国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注意民族语言音调同歌曲音调的结合,善于吸收传统音乐中的营养,写出了《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流传至今的作。

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则从学习西洋音乐中探索改进国乐的道路,创办了"国乐改进社",写出了《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等二胡独奏曲,并且把二胡纳入专业音乐教育课程。

黎锦晖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舞剧,如《小小画家》、《麻雀与小孩》以及歌舞表演剧《可怜的秋香》等,这些作品也是我国新歌剧创作的的早期探索。

王光祈作为我国第一代音乐学家,在中国音乐史学以及比较音乐学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三十年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黄自对专业音乐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做了大量工作。他培养出一批专业音乐工作者如刘雪庵,江定仙,贺绿汀等,他创作的《玫瑰三愿》、《南乡子》等艺术歌曲仍然回响在今天的音乐会舞台上。他还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清唱剧《长恨歌》。

这一时期,专业音乐的发展以歌曲为主要体裁,器乐曲相对来说较为薄弱。但在器乐作品民族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如贺绿汀的钢琴曲《牧童短笛》,瞿维的钢琴曲《花鼓》,马思聪的小提琴曲《内蒙组曲》,马可的管弦乐曲《陕北组曲》,民族器乐曲如《春江花月夜》,以及华彦钧的《二泉映月>>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

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

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

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

伯牙:先秦琴师。

《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

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

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

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

桓谭:东汉琴家。

任掌乐大夫。

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

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

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

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

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

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回。

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

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

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

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

,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

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精于琴道。

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

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

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

刘琨:晋代琴家。

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

贺若弼:隋代琴师。

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

《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

琴艺冠绝当世。

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

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

他总结琴派说:“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

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

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

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

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

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

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

夷中的入门弟子。

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

”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

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

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

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

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

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

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

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

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

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

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

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

虞山派创始人。

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

虞山派集大成者。

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

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

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

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

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

广陵琴派的先行者。

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

广陵派的继起者。

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

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

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

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

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

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

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

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

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

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

陈钢 (1935-) 上海市人。

从小跟父亲陈歌辛学音乐,十岁起随匈牙利钢琴家伐勒学钢琴。

建国后入部队文工团,十五岁开始音乐创作,曾经写过一些无伴奏合唱和钢琴间奏曲等作品。

1955年进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学习,从师于丁善德、桑桐和苏联专家,毕业后留校任教。

大学四年级时,与何占豪合作写了蜚声国内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后又编写了《苗岭的早晨》、《我爱祖国的台湾》、《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清水江恋歌》等小提琴作品以及其他器乐作品。

贺绿汀 (1903-1997) 湖南邵阳县人。

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

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

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可夫学习钢琴。

1934年所作钢琴曲《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在亚历山大·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选中获第一奖。

此后进入**界,参加歌曲作者协会,为左翼进步影片《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写音乐,其中《春天里》、《天涯歌女》等插曲广为传唱。

“八·一三”事件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一队,后到重庆,任教于育才学校音乐组。

这时创作了《游击队歌》、《垦春泥》、《嘉陵江上》等风格清新的歌曲。

1941年去新四军,1943年到延安,创建了中央管弦乐队。

解放战争期间,继续教学和创作。

合唱《新世界的前奏》,秧歌剧《刘德顺归队》,管弦乐小品《森吉德玛》、《晚会》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解放后,贺绿汀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培养人才,但仍坚持创作,写有大量声乐作品和**音乐。

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六首管弦乐曲、十多部**音乐以及一些秧歌剧音乐和器乐独奏曲,并著有《贺绿汀音乐论文选集》

华彦钧 (1893-1950) 民间音乐家。

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之子。

华清和号雪海,擅长演奏各种民间乐器,尤精于琵琶。

华彦钧自幼从其父学习音乐。

他四岁丧母,二十一岁患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

在无锡市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饱尝人间的苦难。

阿炳的器乐演奏深为群众欢迎,其超群技艺,早在十八岁时就已被当地的道教音乐界看好。

他曾广泛学习各种民间音乐,能超脱狭隘的师承和模仿,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创作、演奏各种器乐曲。

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作品,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流传于世。

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等得以保存下来,并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1950年,他所演奏的六首乐曲曾被录音,并由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将其记录整理,编成《阿炳曲集》(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雷振邦 (1916--1997)是我国著名的**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能够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协会付会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1916年5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满族人。

由于家庭生活比较优裕的,使他很小就接触到京戏。

七八岁时,便能哼唱京剧小段,还能用胡琴拉京戏以及一些歌曲。

1928年9月,雷振邦来到沈阳奉天公立学校读小学,后入南满中学。

在音乐老师的熏陶下,雷振邦学会吹得一口动听的口琴,加入学校口琴队,并成为该队的指挥。

他常把一些歌曲改成口琴合奏,并指挥演出。

1939年1月雷振邦去日本求学。

在东京,他进了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预科。

不到半年的时光,雷振邦便完成了预科专业,校长允许他跳级,转年便成为作曲系本科学生。

1943年雷振邦回到祖国,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和惠中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他在课余组织起一个五十多人的业余交响乐团。

雷振邦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的曲子,供业余交响乐团演出,这是公开演出的雷振邦的第一部作品。

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

1955年4月雷振邦被调到长春**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0多年间,他谱写的**歌曲一百余首。

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如他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

1960年在第二届百花奖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最佳音乐奖。

以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也分别在1964年和1980年长春**制片厂举办的第一、二届“小百花奖”中获最佳作曲奖。

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我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作曲家。

李焕之 (1919-) 原籍福建晋江,生于香港。

1936年入上海国产音专从师于萧友梅。

抗战爆发后,在厦门、香港等地从事革命歌曲创作。

1938年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结业后留校任教,并主编《民族音乐》。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建国后,一直活跃在音乐战线,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四十余年来,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除了传唱一时的《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歌曲外,主要有管弦乐《春节组曲》、《第一交响乐——英雄海岛》,古琴弦歌合唱《苏武》,古筝协奏曲《汨罗江幻想曲》,独幕歌剧《异国之秋》等,还编有《作曲教程》,并撰写了三百余篇论文,部分收入《音乐创作散论》一书。

刘天华 (1895-1932) 著名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江苏省江阴县人。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文学家刘半农之弟。

1909年入常州中学,开始学习西洋管乐器。

1911年因学校停办而辍学,参加“反满青年团”军乐队。

1912年赴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

1914年返回家乡,先后在江阴、常州的中学里教音乐。

其间曾向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学习二胡、琵琶;专程赴河南学琴;向僧、道和民间艺人学习多种民间乐器;记录民间乐谱,并开始音乐创作。

1922年受聘赴北京,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同年秋又兼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教师。

192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和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直至去世。

任教期间,先后学习了三弦拉戏、昆曲、小提琴、和声学、理论作曲等,在广泛学习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基础上。

创作了二胡独奏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和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192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

同年,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参与发起“爱美乐社”。

曾用五线谱和工尺谱准确地记录梅兰芳的唱腔(《梅兰芳歌曲谱》1930)。

搜集《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佛曲谱》。

一生中总共编写了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一首琵琶练习曲。

奠定了二胡专业创作和演奏的基础。

马可(1918-1976) 江苏徐州人。

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在冼星海的感召和引导下,参加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

1939年抵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音乐工作团工作、学习,得到冼星海、吕骥等人的指导,记录、整理过大量民族资料。

后在东北解放区从事音乐活动,解放后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

一生写了二百多首(部)音乐作品,其中以歌曲《南泥湾》、《我们是民主青年》、《咱们工人有力量》、《吕梁山大合唱》,秧歌剧《夫妻识字》歌剧《周子山》(与张鲁、刘炽合作)、《白毛女》(与瞿维、张鲁、向隅等合作)、《小二黑结婚》,管弦乐《陕北组曲》等流传最为广泛。

在音乐理论研究上,除了对冼星海作专题研究,著有《冼星海传》外,还涉及到新歌剧的发展、戏曲音乐改革、革命音乐传统和群众音乐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并著有《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书和二百余篇论文。

他在歌曲创作、歌剧创作、音乐理论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人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1978年他的部分歌曲被编入《马可歌曲选》出版。

以他为首集体创作的《哀乐》是现在国内最正式的傧仪用曲。

聂耳(1912-1935) 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一作紫艺。

笔名曾用过黑天使、噪森、浣玉、王达平等。

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

自幼喜爱花灯、滇剧等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民间乐器。

大革命时期曾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十八岁到上海,翌年考进“明月歌舞团”,向黎锦晖学习作曲。

因不满剧团的方针,于1932年退出,去北平与李元庆等开展革命音乐活动。

后回上海参加剧联音乐小组,发起组织了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

并在联华影业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为左翼进步**、话剧、舞台剧作曲。

1933年在创作上初试锋芒,创作了《开矿歌》、《卖报歌》、使人耳目一新。

1934年是他的“音乐年”,《大路歌》、《开路先锋》、《毕业歌》、《新女性》、《码头工人歌》、《前进歌》、《打长江》等歌曲以及《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民族器乐曲,都是这一年完成的。

1935年,写下了《梅娘曲》、《慰劳歌》、《塞外村女》、《自卫歌》、《铁蹄下的歌女》以及建国后定为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

他从事音乐创作时间只有两年左右,却为八部**、三部话剧、一部舞台剧写了二十首主题歌或插曲,加上其他歌曲十五首和根据民间音乐整理改编的民族器乐合奏四首、口琴曲两首,共创作了四十一首音乐作品。

此外还发表了《黎锦晖的“芭蕉叶上诗”》、《中国歌舞短论》等十五篇战斗性的音乐论文和《时代青年》等三部**剧本(生前未出版)。

1935年到日本,准备经欧洲去苏联求学,不幸于游泳时溺死于藤泽市鹄沼海中。

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第一次在歌曲中塑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光辉形象,是我国当之无愧的革命音乐的开路先锋。

任光(1900-1941) 浙江嵊县人。

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拉琴、吹号、弹风琴。

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人,同时学习音乐。

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

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影片插曲,周璇主演并主唱)而一举成名。

以后还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插曲和一些救亡歌曲,如《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著名歌曲。

此外,还创作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

1940年起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

王洛宾 (1913-1996),著名的西部民歌传播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歌曲之王。

王洛宾1913年1月生于北京,他父亲是油漆匠,会演奏多种民族乐器,而且十分爱唱京剧和昆曲。

在家庭的熏陶下,王洛宾自幼就喜爱上音乐,并且对音乐有着很好的感受力和记忆力。

1919年,王洛宾入小学读书,这时正值“新文化运动”,王洛宾因此学会了许多学堂乐歌,同时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和日本的曲调。

1924年,王洛宾入通县潞河一所教会兴办的中学读书,在唱诗班里他接触到西洋和声,并且对 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1年,王洛宾考入北平师范学校艺科,随俄籍老师霍尔瓦特夫人学习声乐和钢琴,开始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

“九·一八”事变以后,王洛宾希望能用音乐来唤起民众的爱国热忱,便为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创作了一首插曲《奴隶之爱》,这首曲子也是王洛宾的处女作。

次年,由于家庭生活日渐困难,王洛宾不得不辍学,到一所中学担任音乐老师。

1937年,王洛宾参加了由著名作家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并随团出入枪林弹雨。

在这个时期的战斗生活中,王洛宾还创作了《洗衣歌》、《老乡上战场》、《风陵渡的歌声》等歌曲。

1938年春,西北战地服务团奉上级指示,派出作家萧军、诗人塞克、音乐家王洛宾和朱南星等人赴新疆开展工作,在六盘山途中的一个车马店里,王洛宾一行巧遇一名绰号叫“五朵梅”的民歌手,她是该店的店主。

在大家的邀请下,民歌手为他们演唱了两首民歌,“五朵梅”演唱时那种丰富情感、意境,加上那抒情动听的旋律,令王洛宾沉醉在这优美的歌声中。

为了他深爱的西部民歌,王洛宾拜访了来往兰州、新疆的兄弟民族司机。

有一位 尔族的司机给他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王洛宾一下子就被朴素优美、活泼明快的旋律迷住,立即记下了这曲调,并请人翻译了歌词,同时将其进行重新改编并定名为《马车夫之歌》改编后的这首歌曲,旋律更加流畅动听,情调诙谐幽默。

这是王洛宾创作生涯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他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少数民族歌曲。

从此以后,王洛宾每到一个地方就寻找一切机会搜集民歌,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王洛宾搜集、整理并记下了众多优美动听、有学术价值的各兄弟民族民歌,如 尔族《掀起你的盖头来》、《喀什噶尔舞曲》、《青春舞曲》、《阿拉木汗》、《半个月亮爬上来》、《依拉拉》、哈萨克民歌《流浪之歌》、《我等你到明天》、《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玛依拉》、《黄昏里的炊烟》、《都他尔和玛丽亚》、《暮色苍茫》等。

这些旋律流畅、曲调清新的歌曲直到今天仍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搜集整理民歌的基础上,王洛宾还改编了许多民歌,如久唱不衰的《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经典之作,就是王洛宾根据哈萨克民歌《洁白的前额》(又名《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信》改编的。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首先在甘肃和青海一带传开,不久便流传到全国各地,数十年来,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

1996年3月14日,这位蜚声海外,影响过几代人的一代西部歌王,在乌鲁木齐与世长辞。

冼星海(1905-1945)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原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大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

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

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

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

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

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

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

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

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此间,写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管弦乐组曲《满江红》,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以及小提琴曲《郭治尔-比戴》等,现已收集到他的作品近三百件。

此外还写了《聂耳——中国新兴音乐的创造者》、《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等大量音乐论文,已发表的有三十五篇。

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乐器演奏以及民间舞曲等等。民间音乐又称为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等,简称民谣、民歌、民乐。民间音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通过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无论是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或者是演奏的形式,都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民间音乐一般分为“歌”和“曲”两个部分,“歌”指的是歌词的演唱,“曲”指的是乐器的演奏,整个过程中有时会加入舞蹈、戏曲,也就有了舞蹈音乐和戏曲音乐。

民间音乐除了娱乐之外,还具备一定教育传承,一些少数民族,流传的长篇叙事诗、历史性的民歌,其中都记载着人类的起源、民族的发展、变迁、英雄实际、生活以及礼仪知识等内容。同时民歌也是劳动人民的心声,许多传统民歌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

1、牌子曲类;以曲牌为基本音乐材料,或单支曲牌反复演唱、或多个曲牌联缀而成,用以说唱故事的曲种

2、弹词类;主要流傅于中国南方。演唱者兼奏小三弦或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是明清以来发展颇盛的曲种

3、鼓曲类;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中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

4、琴书类;以扬(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5、道琴类;因源于道歌(即道士说唱道情故事)而得名。

6、时调小曲类;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扬州清曲、江西清音、赣州南北词、湖北小曲、襄阳小曲、长阳小曲、湖南丝弦、祁阳小调、四川清音、盘子等。

7、走唱类;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宁波走书、凤阳花鼓、车灯等。

8、杂曲类;无锡评曲、昭兴莲花落、锦歌、褒歌、芗曲、江西莲花落、潮州歌、粤曲、龙船歌、零零落、台湾仔歌、粤东渔歌等。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以及作品有:

1、雷振邦:

雷振邦北京人。满族。新中国最著名的**音乐人,从1955年到1980年,他谱写的**歌曲代表作多达一百余首,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等40余部影片经典音乐作品。

2、贺绿汀:

贺绿汀原名贺楷、贺安卿,代著名音乐家。半个世纪以来,贺绿汀共创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钢琴曲,作品有《哈哈哈》、《练壮丁》、《送出征将士》。

3、王洛宾:

王洛宾名荣庭,字洛宾,曾用名艾依尼丁,汉族,出生于北京,中国民族音乐家 主要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掀起你的盖头来》《阿拉木汉》《在银色的月光下》等。

4、聂耳:

聂耳,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中国音乐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主要作品有《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采茶歌》。

5、冼星海:

冼星海,中共党员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神圣之战》、《游击军》、《民族解放》。

—雷振邦

—贺绿汀

—王洛宾

—聂耳

—冼星海

(1)统谱,统谱统修,一般是某个姓氏族群,因为有一个共同的血缘始祖,自该始祖向下,整个族群统一世系源流、各个大小分支合族联宗、归统到一起共同编修的族谱,通常而言,统谱不可能简单只是一册一部,而是一个体系(核心是同宗共组、源流脉络统一、规范体例统一),由总谱、分支谱、支系谱等组成,每个分支谱、支系谱也可能有总谱(卷首)和世系卷。因此,统谱,可以说是一个工程,不是一撮而就,成谱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通谱,通谱合修,不通于统谱,通谱更侧重于同一姓氏在同一区域范围内,有组织的合修族谱,强调联通、互通、沟通,可以是同一姓氏、不同血缘始祖/分支祖先的多个家族,联合在一起,重在强化对同一姓氏的血缘文化认同与地区地缘文化认同的双重共识。目前全国各省、各地市县区,有大量民间家族组织,都在组织开展本姓氏区域性通谱的工作(也有的,叫某某地姓氏志、源流志)。

(3)宗谱、族谱、家谱,为通用说法,怎么用,都可能算错,仔细区分呢,家谱小一些、族谱大一些、宗谱侧重于宗法层面。

(4)总谱、支谱,则于统谱、通谱有关,是指在一个大体系里面的组成部分。

希望对您的问题,有帮助。

中国的音乐家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著名的音乐家:

1 聂耳:中国近现代有名的音乐家,虽然他年仅23岁就不幸去世,但他参与创作的数十首革命歌曲影响了中国音乐几十年,他的《义勇军进行曲》也成为了国歌。

2 黎锦晖:中国著名的儿童歌舞音乐作家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他自幼学习古琴和各类弹拨乐器,受民间音乐和戏剧音乐的影响非常大,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歌曲,后期还创作了很多流行音乐作品。

3 冼星海:我国近现代杰出的音乐家,也是中国十大男钢琴家之一,他创作了很多具有感染力和战斗性的群众歌曲,他的《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歌曲不仅振奋了民族精神,还成为了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

4 贺绿汀:当代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他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其中包括大量的**歌曲,还有钢琴曲、管弦乐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牧童短笛》《游击队歌》等。

5 阿炳:中国近代杰出的民间音乐家,他年仅12岁时就能够演奏笛、二胡、琵琶多种乐器,一生中创作了两百多首民间乐曲,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昭君出塞》等都是他的作品。

6 王洛宾: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他一生中创作了多首西部民歌,为西部民歌的传播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着“西北民歌之父”和“西部歌王”的称号,他最知名的作品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

7 马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中创作了两百多首音乐作品,其中《南泥湾》《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曲流传非常广泛,他在音乐理论上也深有研究,也为中国音乐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8 雷振邦:中国著名的**音乐人和作曲家,他一生中创作了一百多首**歌曲,其中很多歌曲都十分脍炙人口,被人们广为传唱。

9 谷建芬: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作曲家,她自担任中央歌舞团的成员至今已创作有近千首歌曲,很多作品都十分脍炙人口。

10 刘天华:中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他自幼受家乡民间音乐的熏陶,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在民族器乐曲。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

宋人私修家谱风气盛行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由于家谱具有 "摄众心、聚族性、厚风俗、使人不伪造 "的作用,宋代的文学知识分子也积极从事家谱编纂工作,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