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姓 况氏家谱 况姓起源 况姓名人 况姓的来源 况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5收藏

况姓 况氏家谱 况姓起源 况姓名人 况姓的来源 况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况(Kuàng 况)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省境内),他的后代子孙便以封地名“况”作为姓氏,称为况氏。后来改为况,称况氏。

2、出自三国时期有蜀国名人况长宁之后。据《蜀志》载:“汉有况长宁。”他的后代就沿袭况姓,称为况氏。

3、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况长宁、黄钟(况钟)。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我国的况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为氏”,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始于四川的况氏,到元、明之际,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并且以江西为中心。还有一支则是“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记载,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本来不姓况,是由黄姓改成的,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祖宗。

二、迁徙分布

(缺)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新编况氏族谱》(续民国《续江西谱》)记载,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以封为姓。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称况氏。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有个名人叫况长宁,他就是况姓的始祖。况长宁是四川人,所以见于古书记载的况姓,起先都见于四川,而到了元朝,明朝时候,况姓有许多见于江西了,说明有一支况姓由四川迁居到了江西。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况逵、况文、况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县、高安市,靖安县。 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况钟本姓为黄,是后来才该为姓况的。从况逵、况文、况真、况暹、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便可以一目了然。这个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这就是黄氏的易姓。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况姓望出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三、历史名人

况 钟:即黄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为政务锄豪强,植良弱,举利除害,不遗余力,甚称良吏,与海瑞齐名。后来他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主动向朝迁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诏留任。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皇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

况叔其:明朝浙江人,嘉靖年间对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学问,读遍这方面的古书,又拜访了不少收藏家,见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结合书本,写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辞宗》。

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原名周仪,广西省临桂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蕙风词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九江郡:九江秦属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汉为柴桑、浔阳两县地。晋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复江州,宋因之。明、清均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后至明、清,县治德化,1913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市。

2、堂号(缺)

============================================================

况姓宗祠通用对联

〖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言称君子;

民号青天。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 况长宁,曾说:“临事小心谨慎,靠好计谋成功。蜀是小国,所规划、所图谋的,在于固守和打仗。”人称君子之言。下联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况钟,字伯律,小吏出身,永乐年间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时出任苏州知府十三年,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赋税。创立“纲运簿”,设置“济农仓”。兴利除害,不遗余力,百姓称他为“青天”,任职期满时,苏州两万多人请求他留任。

-----------------------------------------------------------------

〖况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考古辞宗留芳远;

云岩书院播惠长。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考古学家况叔其,浙江富安人。官至贵州检学佥事,精于考古,有《考古辞宗》传世。下联典指元代光泽令况逵,庐江人。有用世志,亲自为诸生讲学,建有云岩书院。

锄豪强,民乞留任;

决冤狱,人称神明。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礼部郎中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出任苏州知府后,锄豪强,扶良弱,兴利除弊,不遗余力。正统间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乞留。诏进二秩留任,后卒于官。下联典指明代御史况文,字厅奎,高安人。谳决冤狱,人称神明。

-----------------------------------------------------------------

〖况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复任兴歌,诚清献无愧;

临事而惧,讥费讳不知。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下联典指况姓始祖之一,三国时蜀国名人况长宁事典。

姓氏谱弦歌,韦白以来成别调;

功名起刀笔,萧曹自古是奇才。

——清·梁章钜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江苏巡抚梁章钜撰题江苏省苏州市(明代苏州知府)况钟祠联。况钟,靖安人。为明代著名清官,与海瑞齐名。上联典指他改姓之事,以唐代先后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作比,盛赞况钟有政声、民望。下联典指况钟出身于刀笔吏,与西汉萧何、曹参作比,赞颂况钟德才功绩。

--------------------------------------------------------------------------------

中国人民 况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况开田少将

况开田(1912-1983),江西省莲花县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

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团特务营政治处宣传员,红一方面军供给部会计、财务科副科长、会计科科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供给部会计科科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第2军分区供给部部长,冀察军区供给部部长,冀察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供给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供给部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第19兵团后勤部政治委员。参加了绥远、太原、兰州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第6分部部长兼政治委员,第3分部政治委员,志愿军财务部部长。1959年毕业于 政治学院。任 后勤部第一副部长、部长, 司令部顾问, 顾问。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83年1月3日逝世,终年71岁。

况玉纯少将

况玉纯(1913-1989),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0师30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长,第30军88师政治部秘书长,89师264团营政治教导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第2兵站站长,骑兵团教育股股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鲁豫军区第9分区副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21旅旅长,第3军分区副司令员,独立第1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7军49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 贵州独山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国人民 总后勤部营房部副部长、后方工程建筑部副部长、营房管理部政治委员、营房部部长、后勤技术装备研究院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 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4月18日日逝世,终年76岁。

烈生基、基袭封文简公。基生镐、镒,均受爵位。镐生溥、溥生柱、柱生安、安生荣,荣生德,德生惠、忠、慈。惠生钢、纪 ,钢生世杰、世富,世杰生延寿,延寿生茂、康、禄、禧,茂生长明、长宁,长宁生显、贵、喜 ,贵生常,常生福,福生昌伯、昌黎。

庐江为况氏郡望。 所有况氏谱记载,况氏出自况烈。但是况烈是谁的后代,却有不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明代时期况氏谱的记载为:“虞国君之子,仕周。封于况”。在明代自江西外迁的巴蜀况氏(今重庆、四川)、湖南宝庆府况氏(今邵阳、娄底等地的况氏)、贵州等地的况氏均保留了这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到了清代,安义况氏在一栋老房子内发现宋代文人况倌的手稿,从这份手稿记载来看况氏来自荀况的孙子荀烈,以“王父字为姓”。尽管这份手稿的真实性有待验证,但是这份手稿采用的是宋代的年号,而江西的第一份完整族谱在明代时礼部况钟,依据唐末况烊主编的《况氏宗谱》而修,江西的安义况氏在四修时,认可了宋代况倌的说法,把况氏的祖源改为荀况之孙。既然是流传下来的,为何只有况倌知道,其手稿权威性存疑。

我把这两种说法都写出来,就是为了说明第二种说法是后来由于一份手稿而引起的。况氏实际上是同一源流(成姓过程的两种说法,有待族人辨识)。 有部分族人认为况氏的第十四代的况长宁是个三国时期蜀汉的名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还杜撰况长宁出自《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经我在所罗列的书籍中细细查找,均未有相关字样。说明有部分族人,为了造假,采用了假的证据。

经本人花费大量的心血与时间,证明“长宁”的字样在古代文献中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也就是最早出现在《志林》中,这本书是东晋虞喜在穆帝永和年间(345年一356年)所作。《志林》出现之前的《蜀志》、《三国志》、《华阳国志》等书并没有相关字样。第二次出现在《困学纪闻》,《困学纪闻》是南宋著名学者王应麟(1223—1296)的学术专著。《困学纪闻》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代考据笔记三大家。这是一本古代很权威的考据文献。在这本书中,认为《志林》的文献记载完全正确,”况“作连词使用,并不是姓氏。王应麟是宋代的考据学者,其成果得到宋代及千年之后的现代学者推崇。第三次出现在清代的《四库全书》中,直接引用了王应麟的观点,”况“意为:”何况,连词作用“。”长宁未详其人。盖蜀人也。”。说明古代确实有个人名字是长宁,但是姓氏不明,国籍不明。

《志林》文献记载:“敏临别谓祎:“君必能办贼者也。”言其明略内定,貌无忧色,况长宁以为君子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且蜀为蕞尔之国,而方向大敌,所规所图,唯守与战,何可矜己有余,晏然无戚?斯乃性之宽简,不防细微,卒为降人郭修所害,岂非兆见于彼而祸成于此哉?”。

但是某些族人,居然说古文错了,应该把况长宁前面的逗号”,“改为句号”。“。那我们把逗号改为句号,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逻辑不通顺,另一个问题是,古代的文章,一个人的姓名是不会连作一起写的。就像诸葛亮的《出师表》中没有一个人的姓名是全称。以现代人的习惯强行代替古人的书写习惯这肯定站不住脚。有了这两个理由,说明不是古文的标点符号错了,而是某些学术水平很低的人的错。某些人望祖成龙的心态能够理解,但是应该实事求是,否则贻笑大方。 昌伯公(约公元627年左右),隋拜谏议大夫,唐贞观中封开国县侯。赏赐邑地于洪州。昌伯公仰慕西山胜景,迁此,始纂况氏谱牒,唐太宗钦赐联“海内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昌伯生况修、况律,况律承袭爵位,行为不法,被夺爵位,并远贬南广。修居龙州,修生况衍,仍居水南。况衍生况珪,唐开元时期封忠孝伯。况珪生况镇(约公元800年),德宗时期封忠孝伯,况镇生况林、贞元中封忠孝伯。况林生况鼐、况鼎。况鼐(约公元846年左右受封)武宗会昌末期封水南伯。况鼐生况熺,继续居水南。 唐宣宗幸其宅,以忠孝上闻,赐“太平堂”匾,又赠门表曰:“天下诗书府,山阴将相家”。

(备注:况的读音:这里有必要普及一下,<况>的读音。现在的况>字念<kuang>。但是这个字的古音就是按古代的组音方式(切音法)最早为<虚放>切,进而为<许放>切(类似于xiang)。近代拼音出现后,普通话的音变化为<kuang>。因此现在的江西方言中<xiang>实为古音的<许放>切音。写成一个普通汉字就是“向”字的音。这也是赣方言话带有古汉语的一个小小例证。 <况>古音标注如下:

(1)古代韵书《广韵》中为:<虚放>切。

(2)《集韵》、《韵会》、《正韵》、这三种古音标注为:<许放>切。)

鼎公卜居置田宅于今况坊村所在地,后人口日繁形成大村落,得名况坊,总计约6万人的江西况氏追根溯源都是源于这个村(即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的向坊村,况在江西的方言念“xiang”调是四声,发音同“向”字)。现在的况坊村是一个相对闭塞的地方。但在古代,况坊村地处肇始汉代的梅岭古商道上,繁华了一千多年,但是世事无常,商道在晚清时逐渐废弃。到民国时期,已经地处***的革命根据地范围内。

水南伯鼎公生默 ,默生野、墅,野生錞(唐朝末年,谏议大夫)、鋾 ,錞生深、游, 游生森、球、越 ,森生盛,盛生吉、复、兴,兴生炳、焕、炜、烜,炳生政。 况政,名朴,宋新建西山况坊人(今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石鼻镇向坊行政村向坊自然村),河东节度使,紫金光禄大夫,掌国子尚书兼提调都军事。买良田于筠州药湖村(高安龙潭镇梅口行政村的药湖村),遂迁筠而家焉。卒葬于南昌城进贤门外徐孺子墓旁(今已是南昌市区),已不存。政公乃高安始。

政公是高安市、上高县及宜丰县三县市的况氏发祥祖(原瑞州府辖下的三县),血脉源绵。原瑞州府周边的袁州府(今宜春市袁州区、江西萍乡市)、吉安府(今江西吉安)、临江府(今江西丰城、樟树、新余)等地况氏亦是政公血脉后裔。瓜藤绵长、开枝散叶。江西省外况氏亦多为政公血裔,如湖南、湖北、重庆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 本节所列族人,生活时期跨度为自北宋中期(公元1030年左右)至明宣德年间(公元1430年左右)约400年外迁的有记载的族人。在400年中,共有12名外迁族人留下了记录。由于高安况氏迟至明宣德年间才第一次修家谱,因此外迁族人必然有遗漏。

高安况氏北宋中期至明宣德年间外迁族人简记。明清两代,外迁人数大增,统计有难度,以后有时间再统计。

高安况氏第三世(况氏36代)

本名:国才 (后改姓祝) 父名:惟 籍居地:迁宁州,后裔不详  本名:国用 父名:惟 籍居地:开基上高县东岳庙祠圣前

六世(39世)

本名:埥 父名:冶 籍居地:外出谋生,后裔不详;

本名:新、韶、翊、崇 父名:辅 籍居地:开基南昌市新建县生米镇菱塘

十一世(44世)

本名:庆九 父名:元哲 籍居地:开基江苏淮安

  十二世(45世)

本名:仁甫 父名:朝卿 籍居地:迁萍乡市莲花县升坊乡

  十五世(48世)

本名:志翁 父名:明举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四川泸州

    十六世(49世)

本名:祥大 父名:义翁 籍居地:高安云岗村开基重庆涪陵

本名:均亮 父名:义夫 籍居地:开基重庆

况姓 况氏家谱 况姓起源 况姓名人 况姓的来源 况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况(Kuàng 况)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姚姓,起源于周代,以封地名为氏。在周朝初年,舜的后人被封于况地(今山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