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第1张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四川绵阳袁氏字辈:“天学正国……”

四川双流袁氏字辈:“天大文国正明德定永兴光中成先策世代必昌盛”。

四川达州袁氏字辈:“德荣光烈……”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安邦本固生先树”。

四川射洪袁氏一支字辈:“文华兴世泽孝友靖(庆)安邦本固生先树…运永长”。

四川珙县袁氏字辈:“银光增正水长贤玉琨廷丹武宗泽永存体义兴仁孝有式笃”。

四川西昌袁氏字辈:“德运入朝洪承崇文庭开光明兴华耀世福隆永升”。

四川泸县袁氏字辈:“捷上玉国朝正德定思超祖泽丛忠继芳与变世高”。

四川蓬溪袁氏字辈:“天严腾胤子正朝学士家恩昭万代远德裕锡隆遐守义和永睦祯祥泰运昌存心常培厚发达自绵长”。

四川南充长乐袁氏字辈:“正世良大友一二三秀民忠孝纯祖武诗书百代兴”。

四川仁寿袁氏字辈:“仁义礼朝廷斗(分)尚文怀启登宗德荣显”。

袁姓源于妫姓,出自西周时期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满之裔孙伯爰,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唐朝学者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载,袁氏源于“妫姓,舜后陈胡公满之后。胡公生申公,申公生靖伯庚,庚生季子恬,恬生仲牛甫。甫七代孙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以王父字为氏。字或作‘爰’‘辕’,其实一也“。由于上古时期,爰、袁、辕、猿、榱、援同音同用,所以爰姓也作袁姓。

二、袁姓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皇帝居所辕邑,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轩辕氏,又称玄袁氏,为少典氏之子,因共族擅制作大车辕,驾车周流天下,故而称轩辕氏。其居住地又因黄帝轩辕氏而命名轩辕之丘,轩辕氏起兵革炎帝,以车帐相结为营,世称“行辕”。轩辕氏初建都于有熊之墟(今河南新郑州),在所居之地,有族人以辕为名命称其邑,后称为袁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袁,后衍迁河北,是为河北袁氏。

  袁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妫姓,即为虞舜之后。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颛顼的后代,因生在姚墟(今山东菏泽东北)而得姚姓。他又曾住在妫汭河(今山东永济南),所以后代又有妫姓。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的陈胡满,陈胡公妫满的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春秋时世袭陈国上卿。由于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迁徙分布

  袁氏早期主要是在其发祥地河南发展繁衍,其发展中心为陈郡,尤其是汝南。秦汉时期袁氏以向外地播迁。由于战乱、官职调迁等原因,陈郡袁氏与汝南袁氏又派生出许多支脉,如袁干的后裔有一支徙居彭城(今江苏徐州),还有一支徙居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袁绍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东陵东光(今属河北);袁术的子孙分散于江、淮间,有一支居住在襄阳;袁涣的后裔有一支徙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又有一支徙居华阴。

  南宋有史学家袁枢为建安人(今福建建瓯),说明南宋以前,已有袁氏徙居福建。据《袁氏族谱》记载,袁安第38世孙袁志君因任广东布政使,自江西信丰迁至广东东莞温塘茶园定居,为广东袁氏开基始祖,其后裔分居兴宁、梅县、惠阳等地。闽、粤袁氏于清代开始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有的又进而徙居新加坡、印尼及其他国家。

  历史名人

  袁 枚:清代著名文学家,是当时著名诗歌理论家,论诗主张性灵,反对形式主义和拟古。著有《随园诗话》。与薛士铨、赵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袁崇焕:明末大将,著名军事家。屡次取得对后金作战的胜利,宁远一役使努尔哈赤受伤而死;宁锦大捷,又逼皇太极大败而归。

  袁山松:西晋吴郡太守。他性情秀远,擅长音乐,其歌《行路难》,听者无不落泪,与羊昙之唱乐、桓伊之挽歌,并称"三绝"。

  袁 盎:楚人,是历史上第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著名人物。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太常,显赫异常。

  袁 枢:南宋史学家。著有《通鉴纪事本末》四十二卷,记239事,各自独立成篇,为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著作。

  按人口数量排序,袁姓人在世界居第33位

  袁姓独立前:虞舜--胡妫满--申公犀侯--靖庚--季子阍--仲牛甫--圣伯顺--伯他父--戴伯--郑叔--郑仲金父

  袁姓过渡期:庄伯--诸(字伯爰)--?(王父爰)--涛涂(辕宣仲)--选--?(选子)--突--惠子雅--颇 9代

  袁姓独立后:颇之少子政(颇的小儿子袁政),真正立“袁”为氏。

  (有袁姓后的第十代)

  袁政以后:袁政--袁固--袁盎--袁焘--袁恭--袁良--袁昌/袁璋--袁安/袁滂---袁京/袁环/袁敞/袁赏---袁彭/袁汤/袁乔/袁隗---袁平/袁逢/袁成/袁贺---/袁绍/袁术/袁基/袁闳/---袁谭/袁熙/袁尚/袁干/袁耀/袁买/袁广

  (道光8年《袁氏世考》)

  袁氏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并又世代都子陈国的上卿。同时,由于"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的古义是相通的,而胡公满的这一支后代繁衍到后来,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成就也辉煌。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不过,袁姓繁衍到后来,却成为了陈郡、汝南、彭城等地的望族,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而其中,又以河南、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从两千年以前,便一直在我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

  头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是《史记》与《汉书》两大史书都有详尽记载的袁盎,他在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曾奏请斩晁错以平众怒,结果七国之乱平定后,他就被封为大常,显贵异常。袁盎的成功之处,尚不仅此,他在汉文帝的时候就官拜中郎将,而又以直谏而名重朝廷,也因为屡次以语言冒犯天威而被外放,甚至有一度还被免为庶人。我国民间十分通俗的一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就是出于他在谏告汉文帝不可冒险驰下斜坡之时。他的大胆敢谏,还可以从一则故事中看出其大概:据说,有一次汉文帝与慎夫人同坐,与礼制不合,他就直谏说:"陛下独不见人尸乎?"果然,汉初戚夫人的那一段惨事,终于提醒了皇帝,一切应对进退都合乎官庭的仪节。

  到了东汉章帝的建初年间,汝南的袁家开始大雷锋芒,前后一、两百年间,袁氏的人材辈出,有的在朝廷飞黄腾达,高官厚禄,有的则以道德文章显名于世,真可以说是满门荣耀,光荣无比。而且,其余荫更绵延到南北朝以及隋唐二代,使袁氏的后裔,一直享有重要的地位。怪不得后世学者要把他们拿来做为研究古代门阀政治的一个主要个案了。

  把汝南袁氏引领上青云之梯的,就是在汉和帝时,唯一能与当时飞扬拔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袁安。据史载,袁安守正不阿,弹劾不避权幸,当时的天子大臣,都恃赖于他,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袁安的发迹,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任何背景的凭恃,完全是靠他自己苦苦努力出来的,给后世的国人塑立了一个自力更生、奋斗成功的最佳典范。据传,袁安年轻时的家境窘困异常,有一次流浪到洛阳,差一点被一场大雪所冻死。后来,幸亏将他从垂死边缘救活的那位洛阳令,举他为孝廉,并又在汉章帝的建初年间出任河南尹,在职十年,政尚慈爱,被朝廷誉为"孙宝行秋霜之诛,袁安留冬日之爱",并且自此扶摇直上,成为了汉室的社稷之臣。他的儿子袁敞,孙子袁阳,曾孙袁逢,也都显达富贵,四世三公,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江苏彭城称望族

  江西的宜春地方,有一座袁山,隋、宋、元、明、清等朝,都因而有袁州之设。这座袁山的得名,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原来,袁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袁京的,少年时无意于仕途,于是就隐居于江南的一座山中,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之天中,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看来当时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也是不太可能的呢!后来,袁京还是出山了,曾做到侍中。 袁京的儿子袁贺,也曾在当时出人头地,官拜彭城令,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之成为望族,跟这位袁贺不无关系。袁贺的儿子袁开,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曾经被称誉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可谓至贤矣!"袁间的儿子袁宏,则是一位以文章绝美和高超气节见称的高士,据说,他耻于其门族的贵势,曾改名换姓隐读于师门,后来并屡徵不起,在家过其飘逸的隐士生活。此外,袁安的曾孙袁逢,以宽厚笃信著称于时,最后官拜司空,使袁家的门第越来越高。接下去袁逢的儿子袁基,曾官至太仆,其弟袁隗,官至太传,满门的显官,当时袁氏的"高不可攀",实在不难想见。

崇祯乙亥(1635),袁枢为父在家里守孝, 遭遇到从商丘败退下来的李自成流民攻城,睢阳卫不堪一击而败。袁枢破家散财两千金募勇杀敌,擐甲登陴,倡先固守,力战七昼夜,至目生疮,睢州城得以保全。五十二年后的康熙三十六年春天,应睢州全城父老所请,由河南巡抚李国亮报呈清朝庭,特批明袁枢崇祀清朝乡贤祠,二年后由其曾孙袁景朱请乡儒田兰芳补作墓志铭。

“其训伯子枢,不独以诗文书画,而以有用实学,死忠死孝, 文 武之事日者。 □攻睢,睢危甚,伯子守南城门,著百斤铁衣,提大刀鼓舞忠义。有剧贼甲而立马谕城中,为免屠计,伯子发矢贯其喉。贼丧胆,去。事闻于朝,张许生色。呜呼!此足以观公矣!”(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袁枢貌俊伟,多大略。善骑射,有边才。明崇祯十一年,清军大举侵明,明将多畏缩,袁枢不避死,以户部郎中文职督饷于辽左军前,解朝廷庚癸之忧。“宽空一御寇,再御边”(王铎《袁石寓诗序》),秉父志一生抗清。清兵渡江陷金陵,袁枢和好友越其杰相继绝食数日忧愤而死。 其诗文韵致甚高,与钱谦益、刘理顺、方以智、王时敏、王铎等名士相唱和,风流倜傥名满天下。钱谦益曾盛赞其“负文武大略,博雅好古,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著有《袁伯应诗集》,清兴文字狱,诗稿遭禁毁。

山水画工巧,精鉴赏,绘事出入董源、巨然、黄公望间。家富收藏,为华亭董其昌、孟津王铎所推重。所临僧巨然《萧翼赚兰亭图》气韵冲胆,卓有古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首为之列传。品丝弹竹,艺靡不工。赵震元称其为“一代巨公,三吴妙品”(《松青堂文选·为袁石■复开封太府》)。书法追摹楮遂良、米芾,风格遒劲清新。画作《平泉十石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崇祯十六年创作的《松溪泛舟图》在2013年9月17日北京嘉德拍卖会上拍卖成交,这是迄今为止袁枢作品在大陆民间首次现身。

袁枢为明末书画及收藏鉴赏大家,曾藏有董源《潇湘图》,上有袁枢跋一,钤“袁枢私印”、“袁枢之印”、“睢阳袁氏家藏图书记”、“明袁枢鉴赏书画印”等,自跋“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得于董思白年伯家,原值加四帑焉”(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南宋拓本《松桂堂帖》,为宋刻法帖精品,钤“明□台袁伯应家藏图书”、“袁赋谌鉴赏印”,1995年经日本人捐献,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夏山图》中缝钤“袁枢收藏印记”(今藏上海博物馆);《溪岸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巨然《萧翼赚兰亭图》钤“袁枢之印”(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层岩丛树图》钤“袁枢收藏印记”,上有王铎为袁枢所作跋语(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秋山图》上有王铎跋语,钤“袁枢明印”、“石■收藏印信”等(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王维《山阴图》上有王铎为袁枢所作跋语(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宋《淳化阁帖》(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美国回购收藏,见王铎《跋淳化阁帖》)。董其昌为袁枢之父袁可立所绘《疏林远岫图》(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袁节寰大司马像》(今藏商丘),及王铎为其所写《赠袁枢诗册》(今藏美国杨思胜处);王铎为袁枢所绘《雪景竹石图》已收录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成为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的收藏精品。这些名画珍品都在海内外流传有序,其他流散天涯不为世所知者殊多。仅就所见可知,睢阳袁伯应的收藏以价值论堪称巨富,然当日之袁伯应似无今人之世俗铜臭,更多的收藏是为了儒雅和风流,一夜之间,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幅国宝级名画《潇湘图》,董其昌递藏于袁伯应,仅仅是“原值加四帑焉”(《潇湘图·袁枢题跋》),看古人遗风流韵,观一叶而知千秋。袁枢是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为历代藏家所推崇。著名收藏家王时敏在《烟客题跋》中有《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赞赏道:“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丘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王鉴在《仿巨然真迹图》中题道:“董宗伯所藏巨然真迹,今归袁环中使君,昨在其署中出此相示。”

著名画家王时敏曾为其画戎装肖像画,题曰:“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李营邱为士大夫之宗,米南宫乃精鉴之祖。故使荆关,董、巨真名迹归其家。乃犹勤向鄙蒙索其点染,荏苒一年,没有一应。盖时见公墨沈,不觉小巫气索,欲下笔而辄止者数四。兹于其轺车戎装,聊仿一峰老人笔意,作小幅丐郢。昔人所谓“恒似似人”之语,转觉学步之难为工也,特书以志吾愧。关门紫气幻云烟,大石寒山列两边。割取一峰深秀色,可堪移入米家船。”((清王时敏《烟客题跋·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 袁枢与明末大家多有交往,与年伯董其昌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董其昌卒后,一生最喜爱的“四源堂”四幅名画多归袁枢所有。至今尚藏于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为董其昌早年作品,世所罕见,也是睢阳尚书袁氏家藏旧物。董其昌在《袁伯应诗集序》中写道:“余与伯应尊公少司马(即袁可立)同举于兰阳陆先生之门”,袁枢与董其昌的关系源于董与其父是同年,且同出于陆树声尚书之门。

崇祯十五年(1643),袁枢奉旨榷浒墅关,十七年五月回朝。“榷政告竣,颂声塞途。(钱谦益《牧斋全集》)”。《浒墅关志》:“145、袁枢,伯应,主事,河南睢阳,崇祯十六年,1643,1年”(明代建关以来共计146人,一说148人,袁枢为第145任)其间王铎曾在苏州袁枢浒墅关避难数月,二人关系尤为密切,合作之笔为世人所重,流出海外者尤多。在苏州西部山区的摩崖石刻上,至今保留有“明崇祯十六年三月河南王铎书、袁枢题”(李根源《吴郡西山访古记》)的“仙砰”两个大字,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和书法珍品。查《王铎年谱》得知,是年“三月某夜,于江苏浒墅关同故友袁枢(寰中)相聚,为袁枢藏巨然《层峦丛树图》、董源《潇湘图》等题跋。”王铎《拟山园选集》有《浒墅北发石■舟中远送因以寄怀》等数首诗为睢阳袁枢而作。崇祯癸未(1643)夏,王铎就袁家善墨在苏州为袁枢书《苍雪精舍诗卷》。《秘殿珠林》卷十七末尾,有崇祯十七年二月袁枢与王铎、张永禧、韩逢禧等人在苏州半山堂一同观赏唐摹王羲之《黄庭经》的记录。

王铎临王献之《贤弟帖》赠与袁枢,此幅书于一六四一年,是其四十九岁之作,所临《贤弟帖》同刻于《淳化阁帖》卷五及《绛帖》卷一,姜夔所撰《绛帖平》指出此帖应出自王献之笔迹。此轴草书写于绫本之上,笔势劲健纵逸,意到笔随。书法右下方钤有“石■”一印,表示应曾藏于明朝书画家及大收藏鉴赏家袁枢。袁氏工书画精鉴赏,为明末文人画家如董其昌、王铎等推重。王铎与袁枢二人交情深厚,并书《赠袁枢诗册》相赠。此轴包首有题字“天泉阁藏神品”,为著名戏曲评论家、梅兰芳的私人秘书许姬传弟许源来旧藏,现为英国重要私人收藏家所藏,2015年估价港币100万至150万。

王铎为明天启二年进士,是年春天袁枢之父袁可立正任考官,当对王铎有提携师座之恩,袁可立的神道碑文和墓志铭及袁枢母亲宋夫人的行状都是王铎撰文书丹的,所以两人的交往当至少开始于这一时期。另见《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落款有“通家乡眷生王铎顿首拜书丹”,王铎《赠袁枢诗册》末页署款为:“癸酉九月夜,用圣教兴福夫子碑,为环中(袁枢号)老亲契”。据此睢县县志办公室编审罗杰性认为王铎与袁家一定有姻亲关系,或亲戚与师生关系并存。 “明末,中原莽为盗区,廷推其才,特命为本省布政司右参政,分守大梁道,治睢州。即其宅开府,乡党以为荣。迨高许之变将作(1645年正月),从巡抚越其杰渡江去,至金陵,遂卒。” (清田兰芳《逸德轩文稿·袁太学传》) “无何(弘光元年,1645年),豫饷告匮,巡抚越公其杰趣公,入请,即命亲往直、浙、闽、广督之。行至杭州,而天兵已渡江矣(五月底)。公返卧白下,阅两月,竟以疾卒。” (田兰芳《袁枢墓志铭》)以此可知,壬午年开封城被黄河水淹后,袁枢于弘光元年在睢州家里开府办公,正月“高许之变”暴发前夕就奉巡抚越其杰命一起奔赴金陵下江南几个省去筹措军饷了。有学者谓,明朝廷以袁枢为大梁及睢阳道兵备节制许定国,许定国曾为袁可立旧部,正如侯方域之监左良玉兵。如果袁枢不离开睢州,凭其对许定国的影响力,或许“高许之变”另有变数,如此南明史当有改写可能。

金陵陷落后,袁可立的儿子袁枢秉父志“死忠死孝”(《节寰袁公行状》)不仕满清,抑郁绝食数日而卒,由于袁枢绝食而死对抗清士人鼓舞很大,清初的史籍包括袁氏家谱为避清朝讳,都没有明确渲染此事。清顺治十八年的《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载“顺治二年(明弘光元年)卒于金陵。”即便如此,这位对睢州人有生死大恩的文武全才之人,死后六十年才得以被睢州人公祭,入祀乡贤祠。“(康熙)河南巡抚都御史李公以事久论定,允州人请,檄祀公于瞽宗。”(田兰芳《石寓袁公葬墓志铭》)

袁枢有三子,赋诚、赋谌、赋諴。长子袁赋诚官广西南宁府新宁州知州,次子袁赋谌亦善藏,精鉴赏,安徽省博物馆的16幅《董其昌纪游册》上都留有其鉴赏印记。

(长美 供稿) 袁枢,字伯应,号环中,别号石■(,睢州人。父可立,明大司马,即万历中直言削籍,天启时忤璫再削籍者也。枢以荫官刑曹,终养在籍。崇祯末流寇犯境,枢破家资大劳乡民,御寇保城有功,南都起为睢阳道,归之任,未几复还南都,卒。

枢博学好古,精鉴赏,家富收藏,工书画,为华亭董宗伯,孟津王觉斯所推许。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黄公望)间,光滑清寂,其摹梅华道人(吴镇)所临巨然《萧翼赚兰亭图》,气韵冲胆,绰有古趣,今藏同里蒋郎中泰家,所写折枝花有白阳山人风致。余游睢见先生遗墨及所藏旧迹,皆精雅,其风期略可想见。而郎中又为余述先生生平,遂慨慕景仰无已云。

白苎村桑者曰:黎君袁君皆前明人也,而向之辑谱者未之及。黎君虽为竹宅朱太史收入诗综,而不及其画。余以二君既不可入是编又恐或湮没,故附著之,以备后入采取焉。(《国朝画征录·卷首》)

你好!这一般只有本族族亲知道,而在网上遇到族亲的几率是很小的。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支派,每个支派的行第、字辈也不一样。建议你找找本族的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记载。一般族谱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建议你去找长辈,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族亲问问。

如果找不到族谱,试试下面的方法。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