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中姓什么的最少?
中国什么姓人数最少我没有确切的答案,我姓银,这个姓就很少,据家谱上记载,银氏祖居山东通州府连海县沿海乡。500年前(明嘉靖年间)先祖弟兄三人移民到河南,当时,一人落到阳武县(旧时的原武县和阳武县现合称原阳县),一人落到临颍县,一人落到西平县。我是阳武这支,20年前据我父亲等的调查原阳,新乡和辉县约有两千人,西平和临颍各二百口人左右,合在一起也没有3000人,大家把人数列出来不就知道那个姓人最少了吗。
满族取白姓的太多了,比如: 巴颜氏、巴雅拉氏、叶赫那拉氏、塞蒲里氏、瓜尔佳氏、拜佳氏、巴岳特氏、萨拉氏、齐义氏、乌布里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巴鲁特氏、莽果氏、巴林氏、巴央阿尔察氏等等。
黑龙江双城的满族多数是乾隆年间从草帽胡同调到当地的京旗,也有康熙年间从吉林调过去的宁古塔旗,还有的是本地的以车满洲。究竟你家姓什么,建议还是回老家查阅家谱。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探讨姓氏与家谱的关系,充分发挥姓氏与家谱文化的特殊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起民族脊梁,实现复兴梦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 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如:兄弟、堂兄弟、姊妹,一房、二房、三房,一支、二支、三支等等,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不然的话,分者多不能详,本来是同宗,也会视之为秦越,宗派紊乱,疏宗离祖,户口流亡。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甚至是因为避难、战争、政治等因直接改姓,收养、继养、入赘改姓,现代人的学历、职业、婚姻、主要业绩等信息,都是家谱可以收录的。
随着家谱的不断延续及姓氏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家谱隔一段都要续修,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丰富的姓氏传记等信息,常为其它史料不能收录。家谱是一个个姓氏人生的记录,是血脉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古为今用,今为后用,大量丰富的姓氏信息,靠口传心记,延续是有限的,而家谱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现今国家收藏最多家谱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约有21000种,十九万册,就记载有不少珍贵的名人信息,如《孔子家谱》、《王羲之家谱》、《刘少奇家谱》等。
总之,姓氏和家谱相辅相成,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家谱就是一个个姓氏谱。姓氏在家谱里排序,姓氏在家谱里传承,姓氏在家谱里寻根,姓氏在家谱里凝聚;家谱是姓氏的主要载体,家谱里流淌着一个个姓氏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家谱里积淀着源远流长的姓氏和民俗文化,家谱保证了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家谱的出现本身就为姓氏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种类繁多的姓氏,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文献。究其现实意义,学者自然会从学术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人员则会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管理、是否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阐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特别是华侨和私营业主,说起探讨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那可就大了去啦!具体有多大,则众口不一,但从他们“认祖归宗”的劲头,大办盛会、大把花钱的行动上,足以诠释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了。笔者仅就有利于追本溯源,有利于内稳外联,有利于史料共享,有利于自身完善四个方面浅述如下:
1、有利于追本溯源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姓氏,人们初次交往,总要先问:“您贵姓”?特别在外地,如果发现是同姓,马上就亲近了许多,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其实不然,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说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中国大姓之一的“李”姓,有些来自“嬴”姓,有些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姓“李” 的。只有通过对姓氏和家谱的进一步研究,追本溯源,修书续谱,连支连宗,才能明血缘,别婚姻,促进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从基因的类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到家族的父系起源,而通过后代基因分析,也可以找出共同点,推出祖先的基因。姓氏及家谱的记载,恰恰可为基因追根溯源事先提供线索、事后提供佐证。
一般姓氏的家谱,都是从始祖、始迁祖到修谱时按世系先后登录,但由于宗族世系久远,其渊源及各支繁衍脉络难免失断不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掘,就可加以辨明,正本清源,使更多寻根者的梦想成为现实。
2、有利于内稳外联
姓氏和家谱文化的内容,除对世系的记载外,都有“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逸等。有的还讲述了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国之稳看民之亲。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许多姓氏的家族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定时编修家谱,举行颁谱仪式,长辈主持,族人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广大族人相互了解沟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谋事业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生活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人口靠前的300个大姓中,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我省,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姓氏和家谱文化资源,特别是新郑皇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加深了中华儿女对祖根地的了解,更加激发了海内外华夏儿女敬祖尊宗的热情,尤其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大量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纷纷以姓氏为单位,成立了各自的姓氏宗亲联谊会,有的还分成了修谱和商会两部分,一方面寻根问祖,修书续谱,另一方面积极捐资或投资兴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祖籍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科学探讨,必将揭示全世界中国姓氏和家谱的信息,这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为华人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详实的资讯,联系更多的华侨涌入寻根谒祖的潮流!
3、有利于资料共享
撰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记载姓氏的家谱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数据,是其他史籍所无法代替的。
姓氏和家谱资料可以补史之遗。如中国与世博会的最初结缘时间,2002年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是1867年,参会者是江苏吴县文人王韬。而根据《(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记载,中国和世博会的关系始于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参会者是徐氏先祖徐荣村。家谱里详细记载了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加,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七里湖丝装成12捆,托运英国参展并独得金银大奖的经过,还附有金银奖牌图。进而将中国与世博的关系提前了16年,其意义可想而知。
古人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续无一知一姓之英奇。”姓氏和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同宗的世系繁衍、人口数量、婚姻状况、生卒日期、职业文化、名人名事、居住迁徙等,内容非常丰富。在姓氏和家谱文化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姓本族的发展兴衰、历史变迁,还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风土人情、价值取向、生存状况等。这些内涵宏富的记载内容,实为我国史学领域有待开发的丰富宝藏。还可为家庭结构与功能、优生学、民俗学、地方史、村镇开发史、地方风俗、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资料。
4、有利于自身完善
姓氏和家谱的产生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势必打有封建糟粕的烙印,存在历史弊端。如:隐恶书善,攀龙附凤,伪冒名族,重男轻女,言过其实等,我们要全面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深入的探讨,使之与现代文明同步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鉴别整理,从而保证姓氏和家谱文化研究利用的正确发展方向。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进一步探讨研究,不但可以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还可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究姓氏和家谱文化,是为了敬宗睦族,加强名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以新思维、新方式、新观点、新风尚,使研究成果“存真”、“求实”,研究方法日臻完善,走向成熟。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河南省是中国姓氏得天独后的资源大省,中原掘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加大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推广,利用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研究会、各姓宗亲会等,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会等,使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积极有效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升华推出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原文化集聚区服务,整合各种优势,为推动中原经济集聚区的高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sain
age,别太着急了,理解你的心情。
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拜都氏(蒙古族)、巴岳图氏(蒙古族)、塔喇巴齐克氏(蒙古族)、拜英格哩氏(鄂温克族)
但我觉得还是太过于的复杂,不够全面,而且家谱已经丢失,所以你可以试试从别的线索里查查,比如你祖上以前从哪里迁到的法库,这这样才能找到主索。
我知道有本书名字叫做《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age有时间可以查查,上面应该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你要是有时间可以上吉祥满族的论坛,上面有很多也是法库的人,你可以和大家沟通沟通,但作为一个满族人,我觉得最重要的除了hala
还有语言,所以如果你还认同是个满族人,就好好学习满语吧,看到你问题的补充,心里还是觉得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呵呵,至少没和我说你是炎黄子孙。欣慰,在沈阳我也有个朋友姓白,到时候也帮你问问吧。
对了,学习满语可以去
索伦珠
满语网,百度搜索下就OK了。
如果如你所说有改姓白和张的满洲老姓,那可能是扎拉里氏。
[扎拉里氏] Jalari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查拉里、贾拉喇,元旧姓,以部为氏。世居瓦尔喀(俄罗斯滨海地区)、乌拉、扎库木(辽宁省抚顺)等地,后改汉字姓张、詹、年、白等。著名人物有:黑龙江、盛京将军依克唐阿,都统阿兰保,骑都尉西特库,三等轻车都尉傅克察,云骑尉满都护。
其它有改姓白的八旗姓氏有:
[巴鲁特氏] Balute Hala 蒙古姓,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喀喇沁,后改汉字姓白、苏。著名人物有:一等男拜赛。
[巴岳图氏] Bayootu Hala 蒙古姓,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察哈尔,后改汉字姓白、高。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巴图礼。
[白依尔氏] Baiyir Hala 鄂伦春姓,还有5个分支——吾库萨依尔千、布勒吉依尔千、昭伦千、乌永那千、查拉巴克千,后改汉字姓白。
[拜都氏] Baidu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叶赫(今吉林省梨树县)等地方。著名人物有:山西巡抚布兰泰、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永贵。后改汉字姓白。
[拜佳氏] Baigi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做白佳,世居佛阿拉,后改汉字姓白。蒙古有此姓,世居乌鲁特及察哈尔。又有朝鲜白氏,世居义州,著名人物有满洲正黄旗骑都尉海世宜。
[拜嘉拉氏] Baigiy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虎尔哈(黑龙江省黑河市江北俄罗斯境内)。后改汉字姓白。
[伯苏特氏] Baisute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做白苏特,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乃元旧姓“别速惕”。世居佛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后改汉字姓白。著名人物有:云骑尉广东。蒙古也有此姓。
[达喇穆氏] Dalamu Hala 满族最古老的姓氏,满语“背后”,世居嫩江、海拉尔、呼伦贝尔,后改汉字姓白。
[那木都鲁氏] Namudulu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纳穆都鲁,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纳谋鲁”,以姓为氏。所冠汉字姓有那、南、凌等。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绥分(黑龙江省东宁县境)、浑春(吉林省珲春)、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哈达(辽宁省开原)、长白山等地,后改汉字姓白、那、南、傅。著名人物有:云骑尉伊纳克、内大臣坤,副都统三等男达理善、保和殿学士兼礼部侍郎达都。十六大臣和硕额驸康果礼、平三藩第一功臣赖塔、十六大臣昂武、八大臣喀克都里、东海渥集部长明安图巴颜、十六大臣哈哈纳、察礼、一等男瓦尔喀朱玛喇、骑都尉苏尔修、 三等轻车都尉阿尔修、一等轻车都尉他克图,刑部尚书喀尔图、议政大臣乌达禅,骑都尉伊勒占、查尔敏、赵宜秋、喀喇、马尔护纳,云骑尉成根住,先锋敦泰。
[纳塔氏] Nat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纳坦”,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后改汉字姓白。著名人物有:金朝兵部侍郎纳坦谋嘉。
[萨察氏] Sac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沙岔,满语“盔”,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旧姓“撒铲”,以姓为氏。世居瓦尔喀(今俄罗斯滨海地区)、浑春(今吉林省珲春县境)、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谢、隗、白等,“谢”为赐姓。著名人物有:管旗十六大臣、二等轻车都尉额孟格,都统法喀。
[萨加拉氏] Sagiala Hala 北京市满族人有此姓,世居不详,所冠汉字姓白。
[塔喇巴齐克氏] Talbacik Hala 本蒙古姓氏,又作他哈比己特,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土默特,后改汉字姓白、李。著名人物有:三等轻车都尉察罕岱。
[塔喇氏] Tal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语“山野小路”,世居讷殷。俄国学者史禄国考证,这个氏族属于蒙古满洲,人数庞大,后改汉字姓白。
[伊喇氏] Ilan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伊拉喇,满语“三”,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乃金旧姓“移喇”,本契丹国姓“耶律”。世居三姓(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后改汉字姓刘、王、肖、萧、李、黄、白。著名人物有:金朝贤臣移剌温、移剌子敬,平章政事移剌道、参知政事、《乙未历》作者移剌履。清朝世管佐领苏赫纳、托尔弼,兵部笔帖式萨尔图,云骑尉哈尼、莽蔼。
PS:但据我所能查到的资料,正黄旗并没有扎拉理氏,扎拉理氏分布在正蓝旗比较多,其次是正白和正红旗。
至于祖籍长白山的话,许多满族家族,无论聚居哪里,家谱有很多都写来自长白山。
以上所列姓氏,除去蒙古等非满洲姓氏及扎拉理氏,只有拜佳、拜嘉拉、伯苏特、达喇穆、那木都鲁、纳塔、萨察、萨加拉、塔喇、伊喇这几个了。其中正黄旗有分布的有:拜佳氏、那木都鲁氏、塔喇氏、伊喇氏。
羌白户军的藏书家白焕彩 文/王凌琴 一 大荔县西的洛河岸边的羌白镇,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叫户军村。又叫北户军。户军村南傍着洛河老崖,北临洛河,座落在富饶的洛河滩上。老崖的坡上面是南户军,如今叫梁家坡。在过去的岁月里,户军村尽得洛河之利,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北方小村。 村民传说,户军村的来历是明洪武年间有军队于此屯田,因名户军。 户军村有四大姓,白家,田家,杜家,高家。各家族聚族而居。因洛河的缘故,村中有沟,沟上有桥, 村东高崖上有寺。村里房屋鳞次栉比,建造精美。村头有石牌楼、祠堂,文昌阁等等,因而有”小西湖""小北京”的美誉。 明末清初,户军村出了一个文化名人——白焕彩,他是当时有名的校勘家,藏书家。 说起白焕彩,得从他的家族说起。白继贤撰写的《白氏宗谱》记载,白氏先祖是山西洪洞人,后迁移到陕西华州罗文桥,再迁到大荔户军村安居。自元代至康熙十年白继贤撰写宗谱时已有十余代。 白焕彩其人(1607---1684),《同州府志》《朝邑县志》《大荔县志》等历代志书多有记载。到了光绪五年,县令周铭旗重修《大荔县续志》,他有感于前志记叙人物过于简略,如明清两朝大荔朝邑文化名人白焕彩、党湛,李士宾,张珥,王复常,马稶(yu)土等等,以及他们的文化活动,只是寥寥数笔。周县令经仔细采访征集后详细补之,于是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记录。 《大荔县续志》记载:白焕彩,字含真,或含贞,号泊如,北户军人,贡生,孝亲恭兄,居丧尽礼,从兄希彩,尝受学于冯少墟(冯从吾),时以其所闻,与语焕彩,私窃向往,遂绝意进取,肆力经学,多所自得。家蓄书甚富。康熙丁未,李中孚(李颙)东来,过白氏轩,携所未见书。以酉次年夏,偕同里党(湛)李(士宾)马稶(yu)土诸人,迎中孚至同讲学,四人皆年倍中孚而忘年,折节执经,问道二曲(李中孚),所著学髓,诸书刊之。又与张珥、李子燮等二十余人立讲会,互相切砥,府丞郝斌摄州事,式庐听讲,颜其居曰:尊德乐道。及殁,中孚志其墓。著书多轶。道光中,邑人梁甸山、王文炯梓①其杂作二卷,曰《仅存集》。 读这段文字,我们对白焕彩其人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他是一个孝亲恭兄、好学上进的谦谦君子。 时值明末,时局岌岌可危,知识分子常感前途迷茫。白焕彩有个从兄叫白希彩,也是个读书人,他曾受学于当时的著名学者冯从吾。非常推崇冯氏学说,白焕彩受他的的影响,从开始接受到深入研究,最后他决意放弃科举仕途,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 到了清代,继冯从吾之后,周至县又出了一个名动一时的学者李颙。李颙到同州来,住在白焕彩家,他带来了新的书籍,新的思想。白与李深入交谈,研读其书。学习后,他深受感染,击节赞赏,认定这就是他所追求的思想。一年后,他与同州同仁迎接李颙到同州讲学,互相切磋。再把所学精髓,整理出书,广为发行。 从这段文字里,我们看到了当时以白焕彩为首的同州文化人对真理对学术的不懈追求。 白焕彩等人追求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哲学理论,从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术研究?值得摒弃功名,穷其一生去追随,去研究去献身呢? 二 让我们走近"关学”。 「 ”关学”是北宋庆历之际的儒学家申颜,侯可至张载而正式创立的一个理学学派,因张载是关中人,人称"横渠先生”,故称"关学”。"关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礼》为用,以《孔、孟》为法,提出了以气为本的宇宙论和本体论的哲学思想,成为儒学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派。而最通俗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学说从北宋到明清延续了八百多年,冯从吾,李二曲即是"关学”在明清两代贡献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关学”思想。 冯从吾是明朝人,在当时人称”关西夫子",他是明代"关学"把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融合的集大成者,并是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领袖。他被罢官后,居家二十五年,潜心修学,并讲学于西安南门里的宝庆寺,宣传他的学术观点与政治主张。追随者甚众。万历37年创办了关中书院,他写了一篇铭文《谕俗》,里面有一副对联: 做个好人,心正,身安,梦魂稳; 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当时,魏忠贤当道,天下皆为他建立生祠,惟陕 无。就因为陕西有一大批冯从吾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不畏强权,只信真理。难怪广大的读书人为之倾倒,为之膜拜。白焕彩的从兄白希彩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希彩对冯从吾的哲学观点及其为人处世深为赞同,便常常讲于堂弟听。白焕彩认真研读了冯的书籍,接受了冯氏学说,并认为这是天下之至理,值得倾其一生去探讨去研究去追随。当一个人只要明白了自己所要的是什么的时候,便不在彷徨。此后,白焕彩"绝意进取”,不再在功名仕途上下功夫,潜心致力于经学的研究。 到了清代,周至县出了一个继冯从吾后又一个"关学"大家——李颙。李颙字中孚,号二曲。因周至的古字在《汉书》中解释为山曲和水曲,李颙就自称为"二曲”,世人遂称他为"二曲先生”。 李二曲小时候父亲死于征战,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贫,他借书苦读,及长,遍阅经史及诸子百家,连释道之书也读得津津有味,为学主兼朱(熹)陆(九渊)两派,兼取其长。融会贯通之后,他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主张:"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载物以为用。”将"格物致知” 的"物”扩充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以及"泰西水法”等实用学问。他的思想强调重实行,不尚空谈,不因人废言。强调真理不惟圣人出 ,凡人也出,只要肯用心钻研,就能达到。在当时,他与孙奇逢,黄宗羲被称为"三大儒",几次赴江南讲学。名气之大,惊动朝廷。朝廷惜才,几次以博学鸿词征召,而李颙拒不 ,皇帝生了气,再次征召。李老夫子以绝食抗争,才得以幸免。 白焕彩和同州的党湛、李士宾、张珥、马稶土等学者成为继冯从吾后李颙的忠实同道和朋友。 康熙丁未年(1667),李颙来到同州户军村白家住下,同白焕彩谈经论道。其实,这一年白焕彩六十岁,而李颙四十岁。白焕彩他们几人都比李颙年龄大了将近一倍,可是他们崇尚李颙的学说,甘心情愿的拜年轻人为师,并虚心学习,遂与李颙成为忘年之交。 第三年,他们又迎李颙到同州,在广成观讲学,广泛传播李颙的思想、学说。"折节执经,问道二曲。"此后,他们二十几人又成立讲会,学习讨论切磋学术,求同存异,深入研究二曲先生的新关学思想,并以各自的研究把它推入到一个新高度。同时把所学的精髓,编撰到书刊中。以广泛传播和扩大影响。 《大荔县续志》除了白焕彩外,还记叙了党湛,马稶土,张珥,李士宾等人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活动,说明在那个年代,"关学”,冯从吾,李二曲理学观点和人格魅力,在同州已经产生了深刻的的影响。 三 其实,清廷入关后,关中地区有大批以二曲先生李颙为首的知识分子,势不与清廷同流合污,不做清朝官,不食清朝禄,展现了"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同州就有一大批这样的人,以朝邑渭野先生王建常为首,他写诗说:"清风岂能吹动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自甘贫穷,只是研究学术,教书育人,著书立说。 白焕彩也是这样的人。《白氏宗谱》记载:"国家定鼎以来,一时从龙之士,莫不欢欣鼓舞,踊跃以会风云。祖(焕彩)独闭门潜修,不干荣宠。是以家虽素裕而志趣豁然,关中储儒群相圭臬②,此"泊如先生”之号所由称也。时周至征君③李二曲先生与祖同志,相与往来,讲学,叅证,谧修,祖为特筑书屋以居之。故一时同好者皆得时时聚会,有所成就焉。” 此《白氏宗谱》的记载,和《大荔县续志》关于白与李二曲相与往来成立讲会,切磋学习的记载大致相同,《宗谱》还更详尽的记录了白先生的为人处世。他闭门潜修,不干荣宠,不求闻达的精神,与李二曲不谋而合。故二人志趣相投,遂成同志。宗谱中还提到,白家特地建了房屋供二曲先生居住,并成为同州文士前来学习进修的场所。故而同州学界一时成就斐然。 网络中则提到:"(白焕彩)终日独坐一室,手不释卷,学术贯通,校仇(chou)④尤为精详。陕西同知郝斌听了他的议论后,叹道:"乃关中文献也。”蓄书之富,甲于一方。著《学髓》,编入李颙《二曲集》中。” 对于一个三四百年前的地方名士,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战乱,我们只能从仅存的各种历史记载中去了解他。走近他。虽然各种记载都比较简略,但还是能读出一个呼之而出的孜孜不倦淡于名利潜心修学的耿介之士来。 《大荔县续志》中另一则记载,是关于他的兄长白耀彩的。书中记道: 「 ”白耀彩撰《花隐集》一卷,存。李中孚题云:余闻同州有隐者,含光白翁,抱才未试,潜德弗耀,倏然物外,不以世事萦怀。性嗜花,杜门不出,终日惟花是务。盖贤而隐于花,亦刘伯伦之隐于酒,陶靖节之隐于菊⑤,遐迩钦其高风,多题咏。翁弟泊如,襄辑成帙,拟授之梓,因事不果,翁季子6丕振出,后泊如什袭惟谨,倾捐财板以成。泊如之志,此其孝思,有足多者,余特数言,以引其端。” 在此文里,记录了白耀彩著书,李二曲为书题写了上面的话。李先生先是高度赞扬了白耀彩抱才而不仕,只隐于花,人多赞赏。泊如帮助他编辑成册,准备付印而未果。 后来他的小儿子丕振又要为他出版,泊如捐助钱财,终于得以成书。文章后面,作者高度赞扬了白焕彩的孝悌之风还有很多,他只是做了引言而已。 《大荔县续志》又云:”白继贤,字丕振,诸生,北户军人,焕彩次子,焕彩殁后,继贤尚幼,痛悼无已。后著《永思录》一卷,李中孚为之题序。”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户军村白氏家族的概况和家风来,一个甲于一方的藏书家,校勘家,从白希彩到白耀彩,到白焕彩,到白继贤,他们与冯从吾、李二曲的友谊是何等的深厚。至此,一个追求真理,淡泊名利的书香世家,就清晰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正应了"天葩焕彩”的美好愿想。 根据《白氏宗谱》的记载,壬戌之乱后,柸棬散失,莫可搜寻,仅得《仅存集》二本,为世所传。 也就是说,1862年回汉战争后,家中藏书大都散失,幸好《仅存集》和《宗谱》还在。现在又过去了一百多年,《仅存集》已轶,《白氏宗谱》也只剩了几页。 四 民国时,户军村几经战乱坎坷后,村头的白焕彩墓犹存,墓碑犹存,上面刻着:宿儒泊如白公字含章之墓 落款是:二曲土室病夫李颙题 村民们记得,白公墓就在村南崖下,座南向北,人称"奓(tuo大的意思)墓子”。陵园有石刻。 白家衰落了,耕读传家的村风却影响深远,儒学国风早已渗透在村民的血液中。他们仍然把读书看做人生第一要义而孜孜以求。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户军村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叫白自友,在尧山中学读书,毕业于南京金陵政治大学,1949年去了台湾,后担任台湾教育部官员。一个叫白之欣,在咸林中学读书,毕业于西安师院外语系。 1949年 去台前夕,白自友给家中来信要求寄路费,他想回家。父亲告借于本村乡党白明斋,白明斋当时是大荔县商会会长。他慷慨应允。随后寄出。可战事正紧,白自友可能没接到路费,就去了台湾。 白之欣师院毕业后,则被派往上海 观察团工作,在南京受到于右任的接见,于老给他写了字,并合影留念。可世事难料,几经转折,他回了老家,先后在大荔、羌白、尧山教过书,后来务了农。 如今的户军村,已迁移到村南的高坡上,新村整齐整洁,家家新房,树木花草围绕,农业兴旺发达,文化教育更是走在前列。成为一个美丽的文明村。 注:①梓,旧时印刷用的模板。这里指印刷。 ②圭臬,读guinie,旧时测量日影时间的工具,用来比喻准则或法度。 ③征君,一作征君。不就朝廷征辟的人被称作"征士”,尊称"征君” ④校仇chou,校对文字。 ⑤刘伯伦,指刘伶,魏晋时文学家,诗人。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好酒。陶靖节,指陶渊明,字潜,东晋有名的诗人,好菊。 ⑥季子,兄弟排行中年龄最小的人。此处有误。丕振就是白继贤,他是白焕彩的次子。并非白耀彩的小儿子。 作者简介 凌琴,姓王,平生喜文学,爱绘画,好音乐,乐文史,更崇书法。多年笔耕,舞文弄墨,艰难前行,一串脚印。自以为天地间一匆匆过客,如草芥之于土地,浪花之于江河,微留划痕,仅此而已。歌曰:我所生兮渭水边,我所居兮沙之苑,此生无成兮自嗟叹,惟将余光兮写故园。
华人中姓什么的最少?
本文2023-10-27 08:51: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