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辈分
相声“谱系”相当于相声行业的“家族成员档案”,也就是所谓的“家谱”,它记录下每一个相声演员师承关系、隶属门派、辈分高低。
相声界是按“德、寿、宝、文、明”排辈分的。
相声界对于辈分的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称谓是“德、寿、宝、文”。“德”字辈和“寿”字辈的的老先生们现在几乎都已不在了; “宝”字辈的代表人物就多了,像侯宝林、刘宝瑞、常宝霆、常宝华、马志明等;。
“文”字辈的有苏文茂、高英培、马季、唐杰忠、魏文亮、侯耀文、石富宽、师胜杰等; 作为“明”字辈的郭德纲按照自创的“云鹤九霄龙游四海”这八个字来收徒弟。
扩展资料: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季,侯耀文,苏文茂,郭德纲,岳云鹏等。
相声用笑话、滑稽地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的一种曲艺形式。用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引起观众发笑。多用于讽刺,现也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按人数分对口相声、单口相声、群口相声、相声剧。
参考资料:-相声
赵伟洲和杨少华不是同辈的相声演员,赵伟洲(1950)是第七代,杨少华(1932)是第六代。
1、赵伟洲师父——苏文茂,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相声大师常宝堃的弟子。先后与朱相臣、马志存等人合作,以其苏派相声的艺术魅力在我国相声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2、杨少华师父——郭荣起,1917年2月6日出生于天津,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相声艺术研究会顾问。
扩展资料
1、苏文茂,1977年与马志存合作,在整理传统相声的同时,演出了《学习张士珍》、《废品翻身记》、《高贵的女人》、《新局长到来之后》、《红楼百科》等,均成为新时期相声曲目的代表作。
2、郭荣起于一九四零年进入北京启明茶社成了台柱子、演压轴攒底活,四五年到天津演出于“大观园”、“小梨园”、“群英”等曲艺场所。先后与著名的相声艺人刘宝瑞、王长友、罗荣寿、于俊波等人合作。
并在几家电台播音。迫于当时社会压力每天疲于奔命。下了园子日场就去电台播音,晚上又是去园子顶场,下了晚场11点多又要赶电台12点广告节目。
接上期
虽然是一个悲哀的总结,毕竟也是对这些相声演员的追思。
第一位,殷文硕(1943-1993年)
刘宝瑞大师的高足和继承者,回族,北京人。他有三大头衔:相声表演艺术家,曲艺理论家,曲艺教育家。
他作为刘宝瑞大师的徒弟一直坚持说老师的作品,当然其表演水准和同门师兄弟邢文昭差不太多,差强人意。
殷文硕作为相声曲艺理论家主要是两件事,第一他整理出版了《相声师承关系总表》,这个版本的相声家谱再加上马三立整理的那一版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权威的相声谱系了。
第二他整理出版了师父的代表作《官场斗》(《满汉斗》《君臣斗》同名),他的版本在业界称为殷本,和邢文昭的邢本区别。两个版本侧重点不一样,殷本重于表演,邢本重于文献。
殷文硕作为曲艺教育家则是因为他将相声带到了西北新疆,在那里扎根并且带出了一大批新疆相声演员,功莫大焉。
殷文硕的死因笔者不得而知,有一种说法是由于砸破了半截手指导致破伤风而死。
第二位,牛振华(1956-2004年)
这位牛哥师承是著名女相声演员回婉华,所以他是文字辈的。
牛振华演艺生涯前期主要是创作相声小品为主,后期则和冯巩一样投身于影视圈,而且他还和冯巩一起演了不少小品和影视剧。所以,很多人一想起来牛振华总觉得他好像没怎么说过相声一样。
牛振华进入影视圈是受冯巩提携,出演了冯巩代表作《那五》,而作为影视演员他也是很成功,和冯巩一样也是拿过大奖的。
更有意思的,他拿奖的 那部** 是《站直喽别趴下》,这部**的主演之一是冯巩,当时导演黄建新想不起来别人给他推荐的另一个主演叫什么了,只是说叫什么华的胖子。冯巩接了一句牛振华吧。等牛振华来了黄建新很满意,这么敲定了两个相声演员当主演。
之后才知道,别人推荐给黄建新的那个胖子其实是梁冠华!(元芳你怎么看呢?)
牛振华的死因很著名,醉驾,开大奔,追尾大货车。如果换做网络发达的现在,不知道要惹起多大的舆论浪潮。
第三位,戴少甫(1912-1944年)
这是一位曾经和小蘑菇常宝堃齐名的相声名家。
戴少甫,北京人,回族,年少家境不错,非常喜欢曲艺。后来家道中落下海说了相声,26岁和于俊波合作在北京开始走红,27岁被天津燕乐升平茶园聘请到天津说相声,一炮而红成为五档相声之一,和常宝堃赵佩茹齐名。而此时还是票友的他为了立足拜了张寿臣为师,算是有了名分。
戴少甫有文化,能改编段子,而且和侯宝林一样坚持说文明相声。他在天津走红之后,成为侯宝林之前第三位能攒底的相声演员,之前只有李德钖张寿臣攒过底,他是第三位。
戴少甫拿手的段子有《数来宝》《打白朗》等,尤其《数来宝》是他精心改编也是他的代表作。
戴少甫的死因一直有多种说法,不论哪种说法肯定是和袁文会有关。至于是否有常家的原因,笔者之后会单开一篇分析戴少甫之死。
第四位,常宝堃(1922-1951年)
一说起英年早逝的相声演员,很多人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小蘑菇常宝堃。
关于他的介绍太多了,笔者不再赘述。说几个笔者觉得有意思的,首先,他的艺名小蘑菇据说并不是由于可爱,而是他从小要钱的本事。常连安撂地变戏法,每到底儿的时候都是由少年的常宝堃去要钱,他生来能说会道,能做到不给钱不让你走还不让你急眼,所以得名小蘑菇。
其次,常家最先学相声的不是他爹常连安,而是常宝堃。他拜师张寿臣之后,张寿臣这才代拉常连安进门。而常宝堃第一任捧哏正是常连安。
常连安作为相声演员水平一般,但其鉴赏能力惊人,正是他发现了赵佩茹,特意邀请过来给常宝堃捧哏,这哥俩一下子红透相声界。之后的白全福也是这么来的。
常宝堃在朝鲜是遭受了美军飞机的轰炸扫射牺牲的,同时牺牲的还有京韵大鼓名家程树棠,赵佩茹则是负伤。
常宝堃的徒弟只有两人,大徒弟李伯仁退出,苏文茂则成名。
第五位,马桂元(1911-1940年)
万人迷李德钖的徒弟,马三立的大哥,冯宝华的师父。代表作有《三近视》、《贾行家》,对口《吃元宵》、《醋点灯》、《学四省话》。
马桂元师父是李德钖,父亲是马德禄,相声八德他占了俩。而马桂元也是博采众长,擅长文哏颇像乃父,冷面滑稽又颇像师父。
马三立的启蒙和调教都是由马桂元完成,据一些老艺人回忆马桂元的水平远在马三立之上,这一点马三立也是承认的。马桂元的儿子马敬伯也是相声名家,他的相声技艺都是由马三立传授。
至于马桂元的死因,多数说法都是抽大烟过量,这一点和其师父李德钖又是同命。
第六位,洛桑
洛桑·尼玛(1968年9月9日-1995年10月2日),藏族,出生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
洛桑从小就表现出曲艺天赋,尤其是口技和模仿,他凭借科班出身的舞蹈才能18岁考入全总文工团歌舞团,彼时还主要是负责捡场和拉大幕,和他一起干活的还有一个小黑胖子—郭德纲。
21岁的时候,一起干杂活的郭德纲回天津了,而洛桑则遇上了尹博林。此时的洛桑也很苦恼,他由于发胖不太适合继续当舞蹈演员。尹博林此时是歌舞团的演员,他偶然发现洛桑的天赋非常适合说相声,所以干脆收他为徒开始相声表演,这就是在《曲苑杂坛》里红透全国的《洛桑学艺》。
严格说来,洛桑的相声演员身份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的老师尹博林并没有师承关系,虽然尹博林的弟弟尹卓林是马季的关门弟子,可尹博林一直是歌舞团的演员。
不过不论有没有正式师承,洛桑当年和尹博林表演的还就是相声,起码比冯巩后来那些相声剧名正言顺多了。
洛桑的死因和牛振华一样,酒驾,撞击货车尾部,地点都在白石桥附近。
十二位英年早逝的相声演员介绍完毕。
其实还是少了一个,万人迷李德钖,他去世的时候也才45岁,所以笔者最后借用一下万人迷李德钖的葬礼作为结尾:
李德钖的葬礼由沈阳的第一代相声演员朱凤岐主祭。他瞟了一眼凛冽的北风,用手接了接纷飞起舞的雪,看了看前来助葬的观众,指了指东陵山上的皇陵,用幽默的相声语言作了一首祭文诗:
风神爷吹起喇叭,七仙女天上散花,众亲友前来送行,阎王爷派人接他。
送葬的观众异口同声的“量活”:“好啊,阎王爷也爱听他说相声啊!”
十二位英年早逝相声演员(上)—郭德纲师爷赵佩茹一门多有不幸
北方:“相声大师”侯宝林、“相声泰斗”马三立、“单口大王”刘宝瑞、马季、侯耀文、牛群、冯巩、郭德纲等。
南方:大兵,邓小林等。
侯宝林(1917年11月29日-1993年2月4日),中国第六代相声演员,相声大师,先学演京剧,后改说相声。1940年起,与相声老前辈郭启儒搭档,合说对口相声。相声代表作有《戏剧杂谈》、《醉酒》等。
马三立 (1914农历86~2003211)著名相声表演大师,马德禄之子,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擅使“贯口”和文哏段子。马三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潜心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相声泰斗”,深受社会各界及广大观众的热爱与尊敬。马氏相声雅俗共赏,在天津更是形成了“无派不宗马”的说法。
刘宝瑞(1915年-1968年10月6日),北京人,中国相声第六代演员,师从张寿臣。刘宝瑞的相声作品借鉴吸收了独角戏、评话、**、戏剧等姐妹艺术的优点,大胆革新创造,形成了声、容、情、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格。尤以单口相声见长,被誉为“单口大王”。
马季,原名马树槐,80年代,马季把相声搬上以春晚为标志的晚会舞台,1983年被委认为第一届春晚总策划,1984年创作《宇宙牌香烟》进入春晚。2006年9月,中国曲艺界的牡丹奖将终身成就奖颁给马季。
侯耀文,(1948年-2007年),中国著名相声作家、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自幼受其父侯宝林的熏陶,1960年登台,有四十七年的艺龄。侯耀文的表演幽默、生动,其相声作品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
牛群,中国第七代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1988年,开始与冯巩搭档,奉献了大量的相声作品。
冯巩,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于相声泰斗马季,1994年春晚作品《点子公司》 、2004年春晚作品《马路情歌》 、2011年春晚作品《还钱》等16部作品均获春晚一等奖。2015年2月18日,冯巩再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高晓攀、尤宪超、张小斐一起表演小品《小棉袄》。
郭德纲,1979年投身艺坛,先拜评书前辈高庆海学习评书,后跟随相声名家常宝丰学相声,又师从相声大师侯耀文。其间又学习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辗转梨园多年。
邓小林,1961年生于重庆,相声演员。1978年开始学相声,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南方唯一由重庆闯进北京中国广播说唱团的相声演员。代表作品有相声《学唱》,《双人报菜名》等。
大兵,本名任军。1999年,首登春晚表演相声《白吃》,并获最佳节目二等奖。2000年,相声《喜丧》获中国首届相声“牡丹奖”大赛一等奖。2001年,凭借相声《治感冒》获最佳捧哏奖。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张三禄―― 朱绍文―― 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 阿彦涛―― 恩绪、高闻奎
张三禄―― 沈春和―― 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 第四代
恩 绪―― 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 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 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 高德明、吉坪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 马德禄
高闻元―― 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 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 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 恒瑞丰
沈竹善―― 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 第五代
裕德隆―― 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 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 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 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 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 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 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 侯一尘、谭伯如、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 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 马寿岩
吉坪三―― 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 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 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 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 李永春
高德明―― 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 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 高凤山、赵玉贵
扩展资料
相声辈分历史:
马三立先生在《天津文史资料选辑》上公开的"京津相声演员谱系"只记录到了第七代,《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比较详尽,记录到了第八代,然而,十年过去了,相声演员的队伍仍在壮大,已经出现了第九代、第十代相声演员,苏文茂先生的弟子刘俊杰是第七代演员,他也有了徒弟叫丁东,而据说丁东也有了徒弟,只不过还没有正式拜师进入谱系,而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在马三立的《天津文史资料选辑》和《中国相声史》上,都把张三禄作为相声的始祖,而据了解,这一说法在天津相声界存在着很大争议,苏文茂和田立禾都否认这种说法,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相声前辈提过张三禄的名字,张三禄也没有留下一段相声,不能把一些滑稽艺人就当成相声的创始人,如果这样说东方朔也是相声的创始人,他们赞同朱绍文是相声的创始人,是第一代。
在《中国相声史》上刊登的"相声师承关系表"中,还有几位小品演员的名字,原来他们也早就拜师入门了,其中有巩汉林拜唐杰忠为师,黄宏、兰成拜马季为师,李嘉存拜高英培为师等。
曾经相声界的师承代表着什么呢?一个字”饭“,我说的曾经应该可以追溯到解放前,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大多数艺人们还挣扎在贫困线上,不被这个社会高等阶层认可。
大到曲艺界小到相声界只能抱团取暖,怎样选择抱团呢?就靠师承,郭德纲总说”天底下说相声的是一家“这句话一点都不错,从源头上说是如此,但相声一传就是几代,再亲的也不亲了,所以就靠这师承来区分远近,这是师承的一个重要作用。
有了师承那么你就在祖师爷的家谱上有了自己的名字,同行同业都会承认你,那么在那个时代你就容易在相声界立足,同行同业的还会帮衬帮衬,这叫行里的义气,如果你没有师承还要说相声那你就是海清(外行人),你就会被这个行业所有的成员排斥,打压,方式方法郭德纲的窦天宝传奇里有很详细的描写我就不赘述了。那么这时你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不在说相声,要么就在这个相声界找一个师承,说白了就是找个靠山,上一份贡,你就能继续说相声了。这是师承第二个重要作用,确保利益不外流。
相声界从古至今都隶属江湖行当,走江湖跑码头必不可少当一个相声演员在外地跑码头的时候突发急事,一时不便,那么他就可以凭借师承获得当地相声演员的帮助,要么可以说几场攒点盘缠,要么就是能借点钱,当然这要通过盘道来互相认识,这就是当时春典的重要作用,你是谁的徒子徒孙,我是谁的师傅师爷,说来说去,就是一家人了,那么我帮你就是应该的了,说相声之间的关系再远在那个时候也透着近了,这就是师承第三个重要作用,江湖救急。
解放后侯宝林,马三立等从旧社会走过来的相声大师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观念和看法,师承很重要,这个观念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正是因为这些执相声界牛耳者有这样的观点所以在那个新相声最鼎盛的时代,师承依然被所有相声演员认可,谁是老大谁说了算,至于师承在那个时候真的那么重要?我想只有天知道了。
曹云金有没有师承,曹云金不在乎但社会一直在发展,时至今日,就算一个没有门户的人想说相声,只要你说的真好,以上那四点已经不能制约对方了,今天的年轻的相声演员大多都是高学历人才,不可能从小坐科,德云社也不例外,所以有没有门户师承,观众不在乎,其实那么相声表脸艺术家们在乎吗?
未必,所以曹云金有没有师承,曹云金不在乎,相声界不在乎,相声同好们也不会在乎。说句不好听的,相声界的师承就如同相声演员的一块遮羞布,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用用,要我看来有的相声演员没有师承比有师承好
所以我个人觉得师承这个问题在曹云金这里不是问题,即便没有人愿意收下这个二五仔,但也不妨碍他今天的大富大贵,他和老郭的撕逼也许还会继续下去,师承只是曹云金博眼球和老郭互掐的一个借口而已。
相声界辈分
本文2023-10-27 08:08: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0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