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国外381年的家族,怀揣族谱到中国认祖,后来怎样了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漂泊国外381年的家族,怀揣族谱到中国认祖,后来怎样了呢?,第1张

思乡情怀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一种情愫,“月是故乡明”、“低头思故乡”,这样经典的诗句都说明了故乡在我的心中的意义,不管一个人漂泊到哪里,最为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有自己曾经的记忆和熟悉的亲人乡亲。所以思乡之情深深的刻画在了我们骨子里,成为一种无法抹去的概念。

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被迫背井离乡,流离失所,更不乏有我们的国人因此远漂他国,并在那里成家立业,但他们却始终心系着祖国,就有一个田氏家族,祖先漂泊国外381年的家族,怀揣族谱到中国认祖,坚持称自己是中国人。

一、

流落朝鲜

田氏家族的这位祖先名字叫做田好谦,他出生于河北鸡泽县,1960年生人,田好谦家世代为官,生活富足,而且受家人熏陶,他的愿望也是成为一名官员为国家尽忠,当时正值明末时期,外面战火纷飞十分混乱。所以田好谦便决心参了军。

可是时运不济,田永谦所在军队各个不务正业,完全不顾及国家危难,在一次对外抗击的战斗中,田永谦的部队就被朝鲜军队俘获去了朝鲜。到了朝鲜境内,由于田好谦曾饱读诗书,他身上与众不同的气质正好被当时的官员看中,希望他能够留在朝鲜为他们效力,但年轻气盛的田永谦怎么会屈服呢,这时一位叫具公的大臣再三的劝说,田永谦想到国家当时的情况,回去也可能是流离失所,只好将计就计安顿下来,等到时机成熟再考虑如何回国。

二、

心系家乡

渐渐地,田永谦适应了在朝鲜的生活,由于他的学识见识气度出众,他也越来越得到朝鲜的重用,被任命为二品通政大夫。就这样到了年纪的田永谦也自然而然的在这里娶妻生子,但这些年过去了,他心心念念的依然是他的祖国和他的故乡,每到逢年过节,他都和自己的家人依照着祖国的风俗度过,并时常朝着家乡的方向久久的凝望。临终前,他再三的嘱咐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将他的骨灰带回到家乡。

三、认祖归宗

到了清朝时期,田永谦的儿子田会代表朝鲜来到清朝进贡,他费尽心思的联系,终于找到了自己在中原河北的的亲人,并完成了父亲的嘱托,将骨灰带回来河北并在墓碑上刻了“广平府田氏”。

可是后来清朝面临着外国的侵略,使得战争不断,回到了朝鲜的田会再一次与河北的亲人们断了联系,但他的后人一辈辈始终铭记着要续写家谱认祖归宗的任务。终于在2004年,田氏后人再次联系到了自己的族亲们,这个漂泊国外381年的家族,怀揣族谱到中国认祖,并用不流利的中文坚持称自己是中国人。

乡愁是我们中华儿女都有的情怀,但是这样牵扯了几百年的情愫可能只有田氏家族的子孙才能够深切体会。如今我们的国家逐渐的强大,很多漂泊海外的游子们都纷纷回国报效国家,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我们自己的国家才能够成为我们坚强的后盾,国家的昌盛才是我们个人幸福的根基。

引言

在战争时期,许多人因为战乱,常常会与家人分离,远离故乡,孤身一人流浪在异国他乡。但许多人即使漂泊得再远,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即使过了许多年,他们依旧记得要落叶归根,无论相距多远,他们都会因为血脉再次聚集在一起。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么一个中国家族,因为他们的祖辈田好谦被俘虏到当时的朝鲜,导致他多年来一直无法回归故土。因此,他的子孙后辈们也都只能扎根于异国。他们在异国定居了381年,但最后他们依然坚定地说自己是中国子民,并带着族谱千里迢迢来认祖归宗。

事情发生在明朝时期。田好谦出生于河北邯郸,他为人正直,以匡扶正义为己任。他一心想为国家做贡献,于是长大后的他便选择了参军,可惜他满腔的抱负错付,朝廷的腐败让那些武将越来越颓废,整日里就想着饮酒作乐,毫无上阵杀敌的雄心。每次上战场都是以失败告终。但田好谦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为国家建功立业,只能遗憾他生不逢时,不能施展他的满腔抱负。

战场上,明朝军队节节败退,在某一次战役中,田好谦还被朝鲜军队俘获。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被当作俘虏被杀,而是因为他不凡的气质和他的才能被朝鲜军队的将领看中,想要拉拢他,让他出谋划策。但田好谦始终不忘自己从哪里来,他拒绝了朝鲜将领的要求,并表明自己一辈子都是明朝人。

虽然他拒绝了,但他既然已经到了朝鲜半岛,他们是不会让他轻易回到故土的,而且那个时候,要想从朝鲜半岛回到故土,短时间是不可能的事。朝鲜将领也没有善罢甘休,不久就任命他为通政大夫,将他强行留在了朝鲜。

孤立无援的田好谦只能暂时留在那里,到了适婚年龄,他在朝鲜认识了他的妻子,并结为夫妻。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子孙后代越来越多,就形成了如今的韩国广平府田氏。他们如今都生活在韩国,但是他们却依然保留着中国的传统。像中秋节、春节之类的传统节日,他们都会以中国习俗的方式来庆贺,并且朝着河北进行朝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这个家族里一直流传的祖训便是:我们都是华夏儿女,我们的家乡在中国河北。

即使田好谦在朝鲜过得不错,但他始终惦记的还是祖国,他遗憾自己不能为国效力,所以他希望在他死后,后辈们能够将他的遗体安葬在故土,他的后辈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田氏一族,并顺利进入了族谱。

但到了清朝末期,他们再次因为战乱彼此失去了联系,但是他们始终记得他们的家训,于是又重新找寻田氏后人,在2004年,这个流落海外381年的家族终于再次找到了他们的根,这一次,他们拿着族谱千里迢迢地来到中国,只为寻找他们的家人。在这个家族的人死后,碑上都会刻着"广平府田氏",以表明他们流着的是中国血脉。他们在找到故土后,也积极地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语:

他们虽然生在异国,长在异国,但始终没能忘记自己身体里流淌的是中国人的血,即使他们已经流落在外数百年,也无法抹灭他们是中国人的事实。他们也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没有忘祖,没有忘记自己的根。

并且,虽然他们远离故土,但依然为故乡的建设贡献力量,这也是他们的一种心意。同时,他们也了却了田好谦报效祖国,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的宏愿。这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无论身处何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必须毫不动摇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史记·田完世家》《归德田氏家乘》

所属地区

山东省

沂州府地处山东省东南沿海,附郭兰山,领莒州(散州,含今莒南大部及五莲部分)、兰山县(治所,含今临沂市区大部以及兰陵、临沭部分)、郯城县(含今兰陵、临沭部分)、费县(含今平邑、临沂西部)、沂水县(含今沂源大部、沂南中东部)、蒙阴县(含莱芜、沂源部分)、日照县(含今五莲部分)。

岳飞被杀后

一支后代逃到韩国

提到我们一衣带水的邻国韩国,给人最初印象就是喜欢“偷文化”。因为古代是中国的附庸国,近代是日本、美国的“殖民地”,没有什么光辉的历史,喜欢窃取邻国的文化和名人为自己国家的。

韩国人最出名的事情,就是喜欢乱认祖宗,将东夷、高句丽等,都说成是所谓的“韩国文化”,还将很多中国人认为是自己的祖宗。以至于出现了“什么,孔子是韩国人?什么,西施是韩国人?什么,孙中山是韩国人?什么,我也是韩国人?”的笑话。

不过,韩国虽然喜欢乱认祖宗,但他们国内,还真有一支是民族英雄岳飞的后人……

岳氏五子

岳飞生于北宋崇宁二年二月十五即公元1103年3月24日,史料记载,他“少负气节,沉厚寡言,性刚直,意欲所言,不避祸福”,自小喜读史书兵法。16岁那年娶妻刘氏,17岁就生下了长子岳云。

1122年,20岁的岳飞从军征辽,虽立下很多战功,因性直,不是被革职就是被迫“告身归乡”。

1125年4月,岳飞次子岳雷出生,四个月后,他就因为上书反对赵佶南迁被革职。直到1128年第四次从军,才算是站稳了脚跟,并仅用5年时间威震天下,受封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泰镇抚使兼知泰州,成为独镇一方的大员。此后,岳飞南征北战,北伐收复襄阳六郡,镇压湖南钟相杨么起义,在此期间,四子岳震于1135年5月出生于潭州(长沙)。

岳飞迎来了仕途的高光时刻,被封为太尉,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河南河北诏讨使兼营田大使。赵构甚至专门下诏:“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1140年,在五子岳霭出生一年之际,金军背盟再次南侵,岳飞加封正一品少保,奉旨再次北伐中原,一路连奏凯歌,兵锋直指汴梁,甚至金兀术的子婿都派人悄悄联络,说愿率5万之众来降。就在这大好时刻,“大金江南国主完颜构”粉墨登场,连下12道金牌要求岳飞班师。让岳飞“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不能骂皇帝软弱,只能说“非臣不称职,权臣秦桧实误陛下也”。

1142年1月27日夜,岳飞蒙难于大理寺狱中。

岳飞的五个儿子,下场各不相同。长子岳云长年从军,在岳家军中颇具威望。大理寺的判决是“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宫,勒停。”但赵构却下诏“岳飞特赐死。”次子岳雷流放广南路,死于流放地。三子岳霖流放惠州,有生之年得见父被平反,广泛征集父亲事迹,次子岳珂在此基础上编成了《鄂国金佗稡编》。岳震和岳霭本也该流放,但被家人提前送过长江,隐姓埋名,直到父亲去世21年后才恢复了岳姓,宋孝宗还专门将岳霭的名字改名为了“岳霆”。

逃亡他乡的岳飞后人

岳霆长大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为岳墦、岳玙和岳琨,子孙后裔主要在鄂、豫、皖、湘四省。

其中,岳玙有一个儿子叫做岳浮海,元朝时跟远征南大将军李柏南征北战。岳浮海之子名为岳阿甫,岳阿甫的儿子岳雅远是女真金牌千户,因军功被提为征西大将军,带兵进驻青海。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

胡虏无百年之运,天降猛人朱元璋很快就推翻了蒙元。留在高丽的岳豆兰,没有选择为这个新建立的汉人王朝效忠。反而在1371年,也就是洪武四年跑去投奔了高丽都统制李成桂,还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李之兰”。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决定收复铁岭的东、北之地。

当时的高丽朝廷犯了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狂妄自大毛病,竟然觉得单靠自身就能对抗将元朝都给推翻了的大明天军。不但拒绝将土地交给明朝政府管辖,反而胆大包天的命令李成桂去攻打辽东地区。李成桂知道自己和明朝军队的差距,真要去打仗那和送死无异。在上书反对无效后,只好带队渡江,走着走着发现“行军困难、粮饷不济”,就跟朝廷上书要求撤军。高丽王辛禑死活不听,强令他继续进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成桂直接带着部队返回了开城,将门下侍中崔莹流放,自己和一个叫曹敏修的人总览朝政。不久后,就有人拿一本《汉书》跑了过来,指着《霍光传》劝说李成桂“当早图之”。于是,李成桂就发动政变把辛禑废掉了,另立辛昌为王。

历史上,行废立之举的除了最后自己称帝的,有好下场的并没有多少。李成桂也明白这个道理。先是想办法将曹敏修排挤出去,自己独揽朝政。1389年,明朝方面宣布辛昌不是恭愍王后人,不许入朝。李成桂就以此为由废掉了辛昌,另立王瑶为王,并开始采用“洪武年号”,交好明朝。

又过了三年,李成桂废掉王瑶,迁都汉城,建国朝鲜,李氏朝鲜自此正式立国。不管是废君还是自立,李之兰从来没有表达过反对意见,一直都十分的支持。李成桂自然也不会亏待了他。有着“从龙之功”的李之兰得到重用,成为了开国功臣,死后还得到了“襄烈”的谥号。

他的几个子孙之中,长子为辅国崇禄大夫,次子为保功大将军、判左军都总制,判右军府事。死后也得到了谥号“武厚”。三子当上了汉城判尹,四子则当上了礼曹参判。

李之兰后人和中国教好,在抵抗倭寇的事情上还有过一些合作。

600多年过去,李之兰的后裔开枝散叶,一部分居住在了朝鲜平安南道阳德郡、成川郡,咸镜南道的北青郡,江原道伊川郡;一部分则住在韩国京畿道抱川郡、瑞川郡、高阳郡、杨州郡、华城郡。

如今,两国仍有祭祀李之兰和他后人的庙宇。韩国釜山太宗寺主持“道成宗长”李阳镐就是李之兰之后。他还能准确的回溯自己这一支的祖先的名字:李之兰生李和尚,李和尚生李存庄,李存庄生李体,李体生李允奇,李允奇生李世蕃,李世蕃生李谈……岳飞第25代孙李秉律生他李阳镐。

认祖归宗

因为李之兰之前当过“青海伯”,且是从青海来的朝鲜,他的后人们也就自称为“青海李氏”。

虽然已经改姓为了李,但青海李氏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岳飞的后人,也一直以岳武穆为荣。他们也想要认祖归宗,但这并不容易,90年代之前是因为中韩没建交,90年代之后,则是因为他们担心大陆那边不认。

岳雅远的儿子叫做岳豆兰,后来随母姓改为了佟豆兰,受封为了“青海伯”。岳豆兰虽然是岳飞的七世孙,但也成为了事实上的“大元忠臣”,后来奉命带着大军从青海进入了高丽。毕竟,一群姓李的突然自称是岳飞后人,也得有人信啊。

他们不知道的是,大陆这边的岳飞后人,一直在为岳氏宗亲能齐聚一堂做着努力。1988年,岳飞后裔专门成立了岳飞思想研究会,以“传承岳飞尽忠报国、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1996年开始,时任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的岳朝军为了发扬祖先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决定编纂一份家谱。

岳朝军是岳飞第28代孙,为不遗漏一个线索,全世界到处跑,不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美国、日本、加拿大没有他没去过的。

通过翻阅相关史料,岳朝军也发现了李之兰这一支流落朝鲜半岛的岳氏后裔。朝鲜那边的肯定去不了了,只能在2000年前往韩国,准备了解这支分离了600多年的“兄弟姐妹”的情况。

当时的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名为李完性。他曾专门跟韩国的李氏宗亲们筹款,将原先已经杂草丛生的祖坟给修缮了。每年春秋两季,他也会专门组织大家去祭祀一番先祖,规模一次比一次大。

当李完性见到岳朝军后,表现的十分热情,他也很希望能早日代表这支族人前往中国认祖归宗。岳朝军经过仔细查阅家谱和相关典籍,并和李完性韩国人交流了祖上的故事后,终于确定,他们确实同样是岳飞后人。

这支移居他乡的“同胞”,至此正式算是认祖归宗了。

此后十几年里,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会长和中国岳飞思想研究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2013年3月26日,为了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在杭州岳王庙景区举行了“首届岳飞文化节暨纪念岳飞诞辰910周年祭祀活动”。

这次活动很特别,前来祭祖的不但包括150多位来自大陆各地的岳飞后人,还有30多位来自台湾的岳飞后人及17位来自韩国的岳飞后人。这是600多年前岳飞后人第一次这么整整齐齐的聚在一起。

李完性这次是带着儿子李喜重一起来的。

虽然汉语说的并不怎么流利,李喜重还是十分激动的用汉语讲了自己的感想:“我的祖先一直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讲着岳飞精忠报国,却为秦桧所害的故事,我们一直以祖先为傲,能应邀来杭州参加大典很激动高兴,也想邀请岳氏宗亲前往韩国交流一番。”

当年岳飞在临终前,只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一代民族英雄,遇上昏君奸相,落的如此下场,一直为人们所哀叹,秦桧和赵构也永远的钉在了耻辱柱上。因为时代影响,导致岳飞的后人们分隔六百年不能相认。然而,哪怕改名换姓,韩国岳飞后人也没有忘记对祖先的信仰,并最终认祖归宗,着实让人欣慰。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中华儿女对故乡都有着深切的思念与眷恋,不管是远离故乡生活,还是去到国外,内心永远难以磨灭的便是对家乡的思念。很多被迫离开故土的国人内心一辈子的梦想都是回到故土,回到自己家人身边。那份归属感是其他国家的人所没有的,而那种恋乡情结,也是其他国家的人所不能理解的。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感情,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心结。而国家也是无条件的欢迎所有回到祖国的人,除了损害国家利益的人。

还有很多去大城市闯荡的年轻人,觉得大城市的生活太累了,幻想回到家乡慢下来爱生活,便是他们在忙碌生活之中的一点欣慰。因为在中国人心里,故乡是跟祖国是根,只有扎根自己的土地,才能踏实安稳,只有扎根自己的土地,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为中国撑起更大的树荫来庇佑这片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我们这次要说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家族对于祖国的深切思念。他们是一个流落海外381年的家族,来中国认祖归宗,拿族谱证明了自己是中国人。

流落海外将近400年,但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和根,连同他们的子孙后代,一直都秉承了中国人的理念与传统的生活。在他们的思想和内心中,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也都一直坚持着回到祖国的执念。而这个家族的祖先是韩国广平府田氏得田好谦,他的祖籍是河北邯郸。他所处的时期正好赶上明清交替之际,当时战火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他希望能够建立一番事业便在此期间参了军,一直随军远征。

但很不幸的是他投奔的部队以及将领消极怠战,根本不在乎战争的胜败。而这个部队所有的士兵都成为了战俘并被带去了朝鲜,但是田好谦与其他的士兵不一样,他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而是一个学识渊博,一看就与众不同的人。朝鲜一个名叫具公的官员希望田好谦能够为自己所用,而田好谦却秉承着一身傲骨拒绝成为具公的门客。

在朝鲜的任何一刻他都想着回到祖国,但由于当时的战况不断,自己的能力有限,只能暂时待在朝鲜等待回国的最佳时机。但是命运就是不停地在捉弄人,他们又能够回到祖国,却在等待的期间得到了二品通政大夫的职位。眼看无望回到祖国的自己也只能留在了朝鲜成家立业,成为二品大员的田好谦在朝鲜定居并娶妻生子。

虽然他在朝鲜也过上了平淡美满的生活,但是对自己以及子孙们他都一直强调他们是炎黄子孙,他们是中国人,他们的根在中国。而且告诉了他们自己的祖籍是中国河北,希望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子孙能够替他完成,回到祖国认祖归宗。而这样的话也成为了田家的祖训,认祖归宗也成为了他们一个家族的理想。

田好谦在朝鲜的生活很美满,但他的一生中都一直有一个遗憾,便是没能亲自回到祖国。临死前的他还告诉了自己的门生,希望能让自己的老乡将自己的骨灰与遗像带回中国河北邯郸,只有在自己的家乡,他才真的能感到一种归属与踏实。他的门生李翊臣也没有忘记老师的叮嘱,在万般努力下终于找到了自己老师的同乡,将遗像与老师的遗嘱一同托付给了他,这也算完成了田好谦的遗愿。

田好谦的儿子也一直遵循着父亲留下的嘱托,不断联系田家的后人并制成家谱,就是为了以后的认祖归宗能够有证据。在朝鲜有这样一支田氏家族的炎黄子孙仍然记得自己的身份。晚清时期在战争的阻断下,中朝两国的田氏族人又一次失去了联系。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生活在两个国家的一个家族一直在坚持着一件事情,就是认祖归宗。终于在2004年,田文埈与中国的田氏家族取得了联系,并且将族谱出示给了中国的田氏族人,在381年后,流落在海外的田氏族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孔子身后,四代单传,自第八代起逐渐繁衍,迄今已历2500多年,子孙遍布全球。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中国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记者从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处得知,人体细胞当中的DNA不单单能决定眼珠和皮肤的颜色,而且还留下了我们祖先的信息。一个孩子的基因当中包含着父亲和母亲双方的遗传信息,但是其中只有两个部分保存着相对纯粹的父系或者母系遗传信息:Y染色体穴由父亲传给儿子雪,线粒体DNA穴由母亲传给儿女雪,Y染色体是男性特有的,拥有相同Y染色体的男性必定源自同一祖先。在进化中,Y染色体上发生的突变会保留下来,而且会传递到男性后代。这些信息是该家族的一个宗族标记,找到这些遗传标记,不仅可以得到自己父系或母系的相关资料,而且还可以知道自己的“老祖宗”是谁。

受英国一则报道的启发,有中国专家近日表示,可以借助DNA鉴定的方法,为孔子后裔验明正身。同时,这也使得山东曲阜孔氏族谱修订工作得以加快进行。

本报讯大陆孔子“准后人”如今正希望借助DNA鉴定技术来确认自己的血缘。

孔氏族谱金光缭绕

北京《京华时报》13日报道,按照孔府家规,孔氏族谱有“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的定约。山东曲阜孔府上一次修订孔氏家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为此,1996年5月,经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同意,开始进行孔子家谱续修筹备工作。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一共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修订,这次是第五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

山东曲阜孔子家谱修谱协会编辑孔德威说,由于孔子的后人散落于全国各地及海外,他们只负责国内部分家谱的修订,海外的孔子后裔由设在香港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负责收集。

孔德威说,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后代子孙拟鉴血统

《北京晨报》13日报道,在修谱的过程中,调查核实用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上世纪30年代修订的《孔子世家谱》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有些孔氏后人能够拿出支脉家谱来,而这些家谱又能和《孔子世家谱》对上,那么,这一脉孔子后人就能比较全地收入新修的家谱。而有些孔氏后人想入谱,却说不出他属于哪个谱支,甚至连辈分都不知道,这就给入谱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英国《泰晤士报》此前曾报道,英国“牛津祖先”公司通过DNA对比测试发现,现年48岁的英国移民后裔、美国会计学教授汤姆·鲁宾逊的Y染色体与成吉思汗的“精确匹配”。鲁宾逊被确认为成吉思汗迄今为止第一位在欧美发现的男性后人。正是这一消息给孔子“准后人”们提供了灵感。

对此,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支招儿,那些既没有支谱又没有辈分、却想入谱的孔子后人,只要提取体内DNA进行检测就能确定正身。根据对一些孔姓人士的采访,他们表示,如果经济允许,会考虑通过DNA检测来验证自己是否为孔子后人。

那么,如何获得孔子的DNA样本呢?有关专家表示,只要取得孔子一个嫡系后人的DNA即可。技术上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做这种检测花费较高,很多人想通过DNA检测来证明自己确是孔子后人,却承担不起每例检测人民币千元以上的费用。

根据最近续修孔子世家谱的统计数据显示,孔子的后裔以山东曲阜为中心,遍及中国及海外,将近300万人。中国内地的孔子后裔约250万到260万人,以曲阜为居住中心。海外的孔子后裔以韩国的8万人最多,其次是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居住在台湾的孔子后裔也有2000人左右。

漂泊国外381年的家族,怀揣族谱到中国认祖,后来怎样了呢?

思乡情怀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一种情愫,“月是故乡明”、“低头思故乡”,这样经典的诗句都说明了故乡在我的心中的意义,不管一个人漂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