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谱序文言文
1 给我家的家谱文言文进行加标点
好不容易写好了。。。打括号是很不确定的
中间的“徒”是不是“徙”啊?“徙”是迁移的意思呀。后半部分还有“你”的啊,你确定没打错? 那是我见识少了。看得头都晕了。
我就觉得你是故意把标点符号去掉的。难道是做实验? 看看有没有人像我这么傻会帮你加这么长一篇的标点?
王氏族谱,谱王氏之族也。王氏出於黄帝而蔓延于天下。周灵王时,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谪居太原。其子宗敬为周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王为氏。
自宗敬十六传至西汉元威。元迁琅琊,始分太原、琅琊两派。而威之后世居太原晋阳者也,由威公三十传至唐僖宗中和间。该公字元仁,避地由太原入蜀次(,)由恂徒居庐陵水东。复迁城西,六十里河山金地,置田一万五千亩,好善乐施人,知名人称长者为吴顺义。
辛已“朱梁末帝龙德元年”,龙见所居陂田间 异僧宗会钟门,曰:“是将为佛寺,公宜北去百里,遇三白即止。子孙当繁衍,且多文士长者,听其言行。”至安城北之连岭,遇一人骑白马,问其地,曰:“大白茆坑稍前二里许,曰小白茆坑。”又曰:“长溪乃家焉。”李氏保大中故居紫气竟天(。)龙复见长者,遂施故居地与西峰寺僧宗会,故号为:龙天寺。寺近之天五百亩,并山林施于寺。河塘之田两百亩施于金城观陂(。)江源之田两百亩施于城下之中洲寺。介陂之田一百亩施于性田之光化寺。绪寺各立祠堂,设长者塑像,忌日修佛事,至今不废,几二百年矣。
吾族自长者公迁居以来,传至于予凡十世,其间有显达者、隐逸者、徒居者、外出者、仍居故址者、与其生没年月日者、娶某氏者、葬某所者,皆无实录传信后世,势将湮没而不可考亲。亲相视为途人,甚至忘其所自出矣。是故由长者公而上,上至于黄帝本源总图,可溯而考也。由长者公而下,下至于余,无有纪述不可得而知也。第以宗谱不创,则世次无以纪亲疏,不辨则招募无以序将奚,以考见前德垂示后裔乎。此吾之所以为尤也,此族谱之所以为作也。夫谱所以纪先世之所从来而不忘所自出,则辨世次叙招募别亲疏明贵贱与其穷达善恶,迁徒外出生娶卒葬,巨细靡不毕书要皆律以信实无溢美耳。然则宗谱之作编纪之严讵可不急乎?况自长者公位下,由吾村而各徒者,或余目出其人,或闻先人之传述某迁某仕不仕娶某氏享年几某日卒此。
又皆书而不可缺者,谨按其世详注迁途:二世肱公四世裳公则同徒居赣州七里镇,六世遇公徒居柳树下,七世丰公徒上东,揭宜公徒居黄屯,区公徒居吉州城内,动公徒居汶源,八世若动公徒居栋头,宰公徒居连岭,为西房祖九世有以公徒居南富,长公徒居永新白茅塘,英公徒居南岭于今,十世同七昆弟徒居甚多,若集徒居西山,所徒居袁州东门,参徒居葛州,缉徒居永兴场,玖徒居连村,淑徒居黄牛石,卿徒居丁塘,合徒居青陂,纹徒居大志,云徒居城门朋田,盛徒居防里,谨徒居胡庐坑,素徒居嘉溪,慎徒居常德,行大徒居凤塘,予兄旦近亦徒居连岭。
自各名东房,此皆本于一祖之人,散徒居本郡及他郡间者。但时以往来相聚,吉庆凶吊,此又不可不纪同编于谱也。且年代益远,派徒益繁。虽本出一源,而不能娶处一邑、一乡以致四时祭礼。你能率一吉凶庆吊,不能归统苟谱。弗创而尊毕,罔辨则百固,不能尽识而名亦难以书(,)知木本水源莫问而宗族等之途(。)人岂不甚失先世之传耶?难亲书则情尽,情尽则服书,服尽则喜不庆哀不吊,亦理势然也。而余之心以祖,祖之万殊一本。何有远近亲疏之间哉?今幸际明时得穷录(,)位迩家居优间,乃仿吾友永叔之式创谱。编次有其本末,其可不纪述以昭示方来乎?于是上自始祖,下迄今兹,考古年今次第编之,巨细不遗时,历两载艰辛备常,始成斯谱。俾传后世,则吾王氏之子孙有所凭。以不吻夫尊卑疏戚之序(,)庶不堕先世之传,而贻示于后人者永矣,为吾王氏之子孙者可不勉哉?故书之以弃其端。
2 这是家谱中的摘选的一段文言文, 求高手翻译一下试着给你说一下大意吧。
百尊敬祖宗之心是自然而然生发出的一种悠久而又让人思念先祖的感情。这也是出自孝心的不缺乏(即这是孝心的体现),岂敢(不恭敬地)书写(家谱)给诸位,于是洗完手(表示敬重)然后动笔写家谱,这是多么度美好而盛大的一件事啊!这是真金氏(真金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儿子)的箴言,问(这个家谱)不是为天下,而是为小家。
世世代代凡事要遵守这个家谱,不要替换它,那么这个家谱就将和天地一样无穷无尽答地存在。这是为家谱作的序。
基本应该是这个意思,个别地方可能有所出入。希望能帮到你。
3 家谱中有下面的文字,请懂古文的朋友帮忙翻译一下,不胜感激我觉得里边有错别字和漏字啥的,只能翻译个大体意思,不足之处望谅解。
如下:我们是琅琊丁氏,出自炎帝,姜姓。姜太公的长子公子伋,丁姓共祖。
这样从秦汉一直到晋隋唐宋,虽然经常出现人才,但是不是死于兵患就是流落他方不知所踪,谱系已经难以考证。宋朝没有书证,按元朝末年铁枪祖先丁兴来说,原籍湖北武昌府武昌县人,跟随明太祖创立明朝,以军功授淮安卫海州守御所百户,在海州生的长子丁贯世袭百户,次子丁推跟着大哥定居琅琊,即我们琅琊丁氏一脉的始祖。
后来开枝散业,有迁居金陵的丁远、丁明一派;迁居东平丁乙一派;迁居河南永城的丁魁河、丁楚一派;和丁魁南、丁启睿、丁肇昌等都去祖坟祭碑,所以辈份符合,别的比如燕京、日照、潍县、寿光、莱阳、沾化、阳信;河南的鹿邑、江右的丰城,福建中部的莆田,东北的沈阳,子孙繁衍。如果用一本家谱,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2613738辈份就不会乱,如果没有家谱,长幼失序,家谱是很重要的。
前朝明代万历壬午年,七世祖丁懋学等修订了家谱。祟祯丁丑八世祖丁耀亢等又修谱一次;到了我大清康熙康熙癸丑九世祖丁献愫等修家谱一次;乾隆乙酉十一世祖丁须敬等修谱一次;到了嘉庆初年,我想再修家谱,通知各分支,有个族孙丁锡群从云南寄来书信言明,让等他几年,拿到养廉金后修谱就容易的多,一直到了道光十年,他回家管理家庭事务繁忙没有闲暇,五年后故去,这样修家谱的事情就暂停了。
族谱不修已经超过八十四年了,不成一直耿耿于怀,现在我也快死了,儿子已经死了,孙子还太小,还没什么作为,有个曾孙丁衍仁以旁支修谱让我做序,呜呼,什么是谱,就是让大家都知道!今本族没人,上不了族谱,也是应该的,和本族相关的家族有七十二支,无据可靠的有三十六支,这样的话还有一半的家族可以修谱,怎么能说只修他本家旁支,不修出处呢?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罪人?!他家道贫穷没钱,人近古稀之年,还这样出力修支谱,本家各族无不惊然而立,这样都各修支谱了!这样,宗家之谱就没人修了!一人提倡,众人效仿,丁衍仁这样做,难道不是家族功臣?于是为序。
4 您好:看到你在帮别人翻译的古文,我最近整理家谱,家谱的大概意翻译了第一页,但是越往后面越觉得不是滋味。后面的大多是褒扬的句子,没什么实际的意思,虚词太多,很不好翻译。你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必要再说吧。
王氏家谱序
我听说每个国家有史书,而每个家族也都有家谱。史书是用来向后世传扬法条戒律以用来惩恶扬善的,(所以)他们的观点都不涉及阿谀之词;家谱则是用来评价先辈,并且光耀后人而褒扬前辈的,所以措辞稍稍多了点粉饰,但是终究不失严谨公正。史书重视对人的评价,评价人的过失就像面对斧钺一样,(而让人不得不谨慎)。但是家谱却重视对人的勉励,所以对那些不肖之辈,(编写家谱的)人往往羞于将他们编入家谱。(所以)如果论起激浊扬清,劝诫人心,家谱的作用并不输于史书。
那个王氏宗族,人口众多而且蒸蒸日上,好名声遍及远近,而声望彪炳古今。种植槐树引来祥瑞,种植竹子以养清气。像王祥卧冰求鲤来尽孝,而挥笔书写就像游龙惊凤一样……
5 家谱序言范文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
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
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
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
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
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内容来源 。
6 家谱序言范文家谱序言是家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需要解释很多问题,一个没有序言的家谱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今天我们通过构建这个家谱序言专题,来向大家介绍各式各样的各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大家的工作带来帮助。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①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②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③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④修谱贡献:为本次修谱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⑤结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⑥落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当然不同的修谱人有不同的思想,有的人喜欢用文言文,以此表达对祖先的尊敬。也有人喜欢用白话文,目的则是让后人容易理解,不造成歧义。但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作用和意义。这里我们推荐大家使用白话文来写家谱序言。
范文如下:
王氏家谱重修家谱序言
盖闻“仑公注史记,以褒扬功臣,孔氏兴家谱,以追颂祖先,此先贤之功,世世代代而得显,祖宗之恩,子子孙孙相继而无忘焉。”是以我族自洪武迁民以来,原期即有家谱留传于后,惜遗失代远,无可追稽,幸而自廷器公以下,名字虽然紊乱,辈次因循依然当遵老年人建立家谱的意愿,即着手反复查对详加搜索。一九五一年重新建起家谱,又制订了十个排行字,即是:新、作、献、景、清、成、培、增、泽、明,从此支门清,辈次明,祖宗显,后代起名因循有章,此虽不可遗我湮没追亲之责,亦可弥我遗弃先祖之罪。
当修订家谱八部,分送两村珍藏,迄今相去仅三十一年,由于文化革命十年不安,追宗祭祖之道湮没不彰,人情淡漠,宗族涣散,九族不亲,子不知父名者,大有其人,虽知祖明者,寥而无几,各门宗牌过半遗弃,甚者投入灰烬,八部家谱尚存无几,形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不叹哉。
噫:昔轩辕制衣冠以载史册,神农教稼穑而载书籍,三皇之德,千古而尤显,舜尧之恩,至今而昭彰,况生我父母,养我祖先,宁可忍予湮没不彰,祖先遗弃家谱至此而頺废哉。现以我族八部家谱损失不全,内容还欠完善,后代子孙待要入谱,重续家谱之举迫不容辞。
幸于一九八二年,国家安定,喜庆丰收,民富国强,百废俱兴,遵老爱幼之道又兴追宗念祖之风也,萌我族老人重续家谱宿愿,油然同声,再三商讨由丙仁、鸿禧二公亲自动笔,四处通信,着手整理,即反复查对依次增添详加批注,半年余整理就诸,这次又交我来汇编,奈我忙于医务雇及弗暇,又念我先祖之德,情不容辞,责无旁待,真使我欲进不得,欲罢不能,不得已改敢当重任,即着手整理阅而再三,反复举棋,凡男娶女适功显事绩,生亡时日,坟向墓址,无不尽量搜集,册补了原来的原本之不足,又完善了个人简史,见以原本按始祖传世次第、排号、支门、辈次,虽已分明,然若欲查我门系者,混如云天一色,漫无边迹,因我族人口繁众,支门岐多,不画以图其支门难明,辈次难分,此次又绘制了支门系统图,如百川之汇海,万脉之归宗,纲举目张,使湮者明,遗者见,支门连接辈次洞沏,一翻阅支门条然详显在目,凡欲追溯祖先,查考门次,研究祖先者,无不开卷可得矣。
又增添了一篇我族迁居家史传略,俾后代子子孙孙知其木本,水源血肉联系和历次灾荒,祖先所承受之惨景,又将历代散迁者,汇集为散迁简易录,触目可知血肉亲族,散居概况。一年余大功告竣,其中有外出久远和家失掉联系和个人简史无人供述者,恕我遗漏不录,又念及我族各地散居年湮代远,亲族联系恐其蒂落瓜离,所以此次重续广印三十余部分送各地俾尔后代子子孙孙对谱认亲,继传百世,此是我辈之予望也,是为序。
公元一九八二年
内容来源
7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在网上能找到家谱或族谱的序言的原文吗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 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大清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第九代孙森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 1998。
7。23武汉 二、天地生物人为贵。
曷贵乎尔?以其具天秩之彝伦,有以笃水源木本之念,凛凛然统族属而不昧厥初也。 夫祖宗往矣,而若子若孙若曾元以下,非一脉之留贻乎?故尊祖者不可不敬宗,敬宗者不可不收族。
诚哉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尽则情尽如途人也。吾所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
分而至于途人者,势也。势无如之何也,幸未至于途人也。
使之无至于忽忘焉,可也。噫!人各有心,未有闻老泉之言而孝悌之心不油然以生者,此吾谱之所以不容缓也。
我翰堂刘氏,自始祖讳泰公──原籍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前明嘉靖年间,因故乡兵燹,流离迁徒,遂至于粤,卜筑于北邑之西门内。耕田而食,凿井而饮。
今遗井犹存──即邑乘所称刘家井是也。 后迁于二厢之翰堂,又移居六贡屯村。
故僻地槎牙,杭苇跋涉者,颇形困顿! 二世祖念庄公,三世祖明善公,乃舍田为路,累石成桥,通往来,济利涉,行人赖焉──即邑乘所载六贡桥是也。 递传而下,俱隐于农。
时风气古朴,丧葬过于简略。故历代祖墓俱系土坟无碑。
未建宗祠,故亦不立主奉祀,惟春秋祭墓。茔域徒存,其原籍宗派、生殁年月,亦俱无从查考矣! 迨五世高大父象家公,为故明邑庠生。
六世曾大父,为国朝邑增广生,恬淡好学,不求仕进,多积阴功,广行善事:如让产于兄、还质田、存人祀诸善举,都人士艳称之。 邑乘所志皆实录也。
七世长伯祖复斋公,以明经授昭平教谕,卓有政声。后沐覃恩,荣膺敕命移赠先人。
其生平善迹,县志列传详载之。 而先大父著斋公,亦就职州司马加级,请封秩阶正四品,荣赠两代,行见家声克振,祖泽绵长。
则所以承先启后者,窃幸不至于昧厥初也。 顾族属日繁,支分派别,由期而功、而缌麻、而袒免而至于无服,几几乎相视如途人矣!若不亟为纂辑,登诸谱牒,则无以收族者,即无以敬宗,即无以尊祖。
忘本之咎,可胜数哉。 爰与族人详为采辑。
自一代以至十三代,序世次,辨昭穆,联疏远,别尊卑,无不穷其源而溯其本。 其生殁年代从前失于简略者,姑阙其疑;而有徵信者,不安于略。
盖数阅月而后成帙,敬寿枣梨以作家乘。颜曰《翰堂刘氏族谱》,原其始也。
后之览是谱者,庶几笃亲亲之谊,怀睦族之思,俾祖宗一脉之贻,不至同于陌路,而孝悌之心,不亦油然以生哉。 谨缀其略于简端。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仲冬谷旦 仲支第九代孙敏榘谨识 电脑整理:十四代孙业挥1998。8。
21武汉 三、家乘族谱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透过族谱,可以看到变幻着的历史风云以及跌宕起伏的人世沧桑。
家谱文化的丰厚底蕴对研究地方志、民俗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均有重要价值。 尊祖敬宗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寻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
炎黄之陵自不必说,各姓始祖的陵墓,也已成为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的圣地。一些著名陵墓已成为其所在地的重要旅游资源。
当前,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料中心、图书馆均以珍藏有我国一些姓氏的族谱为荣。 谱牒学,姓氏学已注入了崭新的内容,成为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
它不仅列入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课程,也已成为部分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一些科学研究部门也已把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姓氏已把其家谱在因特网上发布,从而打破空间限制,使族人可在世界各地互相交流。
实际上,已有人编制了旨在使全球华人能快速寻根,编制族谱,查找亲人的网站。 《翰堂刘氏族谱》网站于1999年在网上发布,有不少读者访问及留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树有根。
8 修家谱时如何写家谱序言一本完整的家谱,家谱序言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序言是一本家谱的完整介绍,它类似于一本书的序言,通过阅读家谱序言,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整个家谱的内容,家谱的编修来源,及家谱中的故事。今天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姓氏的家谱序言,希望给正在修家谱的人士带去一些帮助。
内容如下: 家谱的序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分别是: 一、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情况下用支谱的比较多。 二、说明原因:为什么修家谱或续家谱。
现在的解释大部分以族谱丢失或毁之贻尽为缘由。 三、叙述现状:说一下现在本族的情况,展望一下在未来家族的发展情况,如社会青年今天东奔西走,在外工作等,为了让本家族成员之间永保联系,勿忘祖宗等。
四、修谱贡献:为本次修家谱提供信息资料,提供经费,撰写等,出资修谱。 五、修谱结尾:可以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上具体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六、落款:可以分为两种(1)、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2)、缮写,世孙等。
诚然,不同家谱在修家谱时,思想也是不同的。有的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喜欢用文言文,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
现在人修家谱,则比较喜欢用白话文,目的是可以让后人很清楚的看懂写的是什么,容易理解,不致于造成歧义。 话又说回来,无论用哪一种方式,都有各自的作用和意义。
但结合现今的语言情况来讲,续谱无忧网推荐大家使用浅显易懂的书面语言来写家谱序言。
孟子后代宗谱排辈字有
56代 57代 58代 59代 60代 61代 62代 63代 64代 65代: 希 言 公 彦 承 宏 闻 贞 尚 衍
66代 67代 68代 69代 70代 71代 72代 73代 74代 75代 :兴 毓 传 继 广 昭 宪 庆 繁 祥
76代 77代 78代 79代 80代 81代 82代 83代 84代 85代 :令 德 维 垂 佑 钦 绍 念 显 扬
86代 87代 88代 89代 90代 91代 92代 93代 94代 95代 :建 道 敦 安 定 懋 修 肇 彝 常
96代 97代 98代 99代 100代 101代 102代 103代 104代 105代:裕 文 焕 景 瑞 永 锡 世 绪 昌
孔孟的辈分用字是皇帝批的《孟氏家谱》说:行辈 “所以分尊卑,定表字,别长幼。”
扩展资料:
《孟子世家谱》明确记载了“分派以十一,别户以二十”,这“十一派”、“二十户”的孟氏后裔,是孟子的嫡传子孙。至今孟氏族众对自己的“户”属辈分也比较重视,都能如数家珍似的理清世系,摆正自己的位置。
孟轲从第五十七代起人丁兴旺,孟希文生四子,长子曰元,元生一子曰公綮,公綮生十子,长子曰彦璞,彦璞生二子,长子曰承光,承光生七子,长子曰宏略,宏略生闻玉,明朝天启年间(公元一六二二年),宏略死于战事,这时闻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誉的儿子闻玺为孟轲的第六十二代继承人,这时,已是清初顺治年间。
孟闻玺生三子,长子曰贞仁,贞仁生八子,长子曰尚桂,尚桂生九子,长子曰衍泰,衍泰生七子,长子曰兴铣,兴铣是孟轲的第六十六代孙,这时已是清康熙年间。
兴铣生毓瀚,毓瀚无子,由兴铣的二弟兴錞的儿子毓纍为继承人,他是孟轲的第六十七代孙。毓纍生传梿 ,传梿生四子,长子曰继 烺,继烺生广均,广均生四子,长子曰昭栓,昭栓生四子,长子曰宪泗,宪泗生三子,曰庆桓、庆榕、庆棠。因庆桓、庆榕均无子,故由庆棠之子繁骥为孟轲第七十四代传人。孟繁骥于一九三八年去台湾,一九九0年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三岁。
由此可知 广 字辈是孟轲的第七十代孙,昭 字辈为七十一代,宪 字辈为七十二代,庆字辈为七十三代,以下依次类推。
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孟氏修谱时又立了“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十个字辈。
民国初年,又立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二十个字辈,并咨请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内务部核准,登报周知。
参考资料:
家谱字辈排法如下:
1、四言类诗体
四言类诗体属于比较常见的,其广泛被各大家族使用。
2、五言类诗体
五言类诗体应用比四言要更广一些。通常情况下五言的读起来更通畅,记起来更容易。
3、对联
除了类诗体以外,还有以对联形式出现的字辈。但是这种形式的不是太常见。最早的就是赵匡胤为其后代拟定的字辈加上自己的匡字组成一副对联“匡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
相关意义:
家谱字辈一般由开基祖(始迁祖)制定,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地传承下去。
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字辈谱取名,就可保证同宗血脉的一气贯通,世系井然而不致紊乱,可以分为类诗体和对联。
字辈是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朱元璋赐的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是10个。后来又有了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目前见到做多就是庆繁祥令德。
到了民国又有了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御赐孔姓派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四句20字定辈序。
扩展资料:
孟曾颜“通天谱”是一家,所谓一家,指的是孔孟曾颜四家有相同的家谱。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
参考资料:
-曾氏族谱
-孔氏家族族谱
族有谱牒,所以承先绪而垂家范也,何与他姓事,而顾赞叹不置乎?然而事之合乎不言而同然者,安不容终于无辞。余与埠后阎氏世系至戚,而子升自幼受书于余,方八九岁时,性情恬静、文思俊逸,余甚器重之。乃迟至光绪甲申始补博士弟子员,盖年已二十有七矣。自是家居训蒙殊不汲汲于进取,余屡次面督,俱笑受之,不甚辨窥其意,似有专务,而子升不明言,余亦未知其志之异也。
今岁春,余方有事于谱牒,尚未告峻,适见子升所修阎氏族谱,尽美尽善,毫无遗憾!为之称快者再三。讯其巅末,则曰:吾阎氏自有明以来,代有文人。而谱牒之厄于兵燹者历有年所,倘不及修整,不惟先人之嘉言懿行湮没无传,而支派日繁,后之人亦焉知亲疏所由分乎?兰自游庠而后专心此事,特恐体式未善或贻笑于大家巨族也!
余恍然曰:嘻,异矣!今之读书者,类以案头陈编,仅为摭取功名之,具求其识乎大体者百不得一。子升初有进步而即以纠合宗族为事,先人往矣,志之于谱,久而弗忘,是其孝也;族人众矣,合之于谱,昭穆有伦,是其仁也;世系繁矣,详之于谱,条分缕析,是其勤且慎也!具此四德。而子升之进取殆未可量矣。即余之相士亦可自信其不误矣。
子升从容逊谢曰:吾人读书不能光前裕后惟是,谨按世系缮写成册,分内事也,何异之有?先生此言毋乃过奖,而使兰汗颜乎。
余曰:不然,所谓光前裕后者,岂惟是勅封貤赠簪缨累叶,良田华屋门第赫奕云尔哉?夫欲光前而祖功宗德不克世守,而表章之何光之为?欲裕后而木本水源无以详书,而显示之何裕之为?子升此举,光前裕后之急务也。
余之言岂以誉子升哉?将为阎氏子弟劝,即为吾滕氏子弟劝,并为凡为子弟者劝也。但使读书之士皆知所以,尊祖收族则孝弟之心油然自生。何至骨肉参商,上无以对先人,下无以对后人也哉。至其修辑之完善,观于凡例而知之矣。不复赘焉。
岁在彊圉大渊献季春月下浣,恩贡生滕耀祖显廷氏撰。 阎氏旧有家乘,观邑志科贡封荫人物文学等部,中载二世讳敦、四世讳志、五世讳祺、六世讳公朝以及九世讳尔仞者,溯其世系又必援家乘以为证,则所以论撰。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非不详且备也,独中叶厄于兵燹仅得窥什一于千百,为可惜耳!顾念:祖功宗德不克世守而表章之,为子孙者末由辞其责。此谱牒之所以宜急也,迩来支派日蕃,若不及时修整,巩年远代湮,后之人欲识水源木本之谊、昭穆宗支之别,且不可得。岂独考古者有无征不信之感乎?
余年三十始创谱稿,相助者惟族侄瑚与荇耳,后十年集成族谱四册尔,时后生子弟通文义者渐多,或编次、或参考、或检阅,佐理自不乏人。而广搜博访则侄孙华南之国也无如。草创粗具,而瑚、荇暨华南相继去世。嗣后,余又设帐他乡,不暇整理家事,以故谱牒虽存而缺点尚多,不足为通族公谱也。
今岁暮春之初,族侄锡龄率华南之子培珍诣余书室,谈及修谱之事。余方以调查为苦难,而伊等乃身任不辞如培珍者,真能继父之志矣!此余之幸,亦合族之幸也。既而伊等调查完竣,又约族人培桐、晋三暨荇之侄孙溥各捧谱稿授余。余向也惟巩任不能胜,今也又觉责不容委。于是,新旧参观,遗漏者补之,舛错者正之,非族者载之,考订既毕,乃与后生辈依式缮写成册,各支分藏,以永其传。
爰叙颠末而附以言,曰:族必有谱,何为哉?今之瓞绵椒衍,而实繁有徒者溯。高曾而上,孰非一体?所遗惟其远近之不分,渐至厚薄之反。易叔季之世,以卑陵尊,以幼犯长,名分之间不堪问矣!谱修而尊卑明,长幼顺。将礼义自此生,即人才自此此起。安在旧日之盛不可复见于来兹乎?倘继起者陆续增修,因而醵金授梓俾世世勿替焉,此尤余之所厚望也夫。
民国十五年长至日十六世庭兰沐手谨识
朱姓出自“曹”姓。黄帝的后代宴安辅助舜有功而被封在曹。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将自己的弟弟封在曹,而宴安的后代则改封在邾,建立了邾国。其后被楚国所灭,邾国的遗民便以“朱”为姓。
还有就是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有姓朱可浑氏,改为汉姓朱姓。
分类: 文化/艺术 >> 民俗传统
解析: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兴灭继绝
孔孟曾颜的通天谱
但是后世各宗族修家谱,有四姓是所谓“通天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种家谱的。这四姓就是孔、孟、曾、颜。这四姓的祖先都分别追溯到孔丘、孟轲、曾参、颜回四大圣贤,而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就是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这件事看起来好像与国家民族无关,实际上充分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崇高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
(清稗尖钞)中载,孔子嫡传子孙自元代经五十四代起为:思、克、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衍、兴、硫。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探讨姓氏与家谱的关系,充分发挥姓氏与家谱文化的特殊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起民族脊梁,实现复兴梦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 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如:兄弟、堂兄弟、姊妹,一房、二房、三房,一支、二支、三支等等,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不然的话,分者多不能详,本来是同宗,也会视之为秦越,宗派紊乱,疏宗离祖,户口流亡。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甚至是因为避难、战争、政治等因直接改姓,收养、继养、入赘改姓,现代人的学历、职业、婚姻、主要业绩等信息,都是家谱可以收录的。
随着家谱的不断延续及姓氏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家谱隔一段都要续修,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丰富的姓氏传记等信息,常为其它史料不能收录。家谱是一个个姓氏人生的记录,是血脉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古为今用,今为后用,大量丰富的姓氏信息,靠口传心记,延续是有限的,而家谱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现今国家收藏最多家谱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约有21000种,十九万册,就记载有不少珍贵的名人信息,如《孔子家谱》、《王羲之家谱》、《刘少奇家谱》等。
总之,姓氏和家谱相辅相成,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家谱就是一个个姓氏谱。姓氏在家谱里排序,姓氏在家谱里传承,姓氏在家谱里寻根,姓氏在家谱里凝聚;家谱是姓氏的主要载体,家谱里流淌着一个个姓氏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家谱里积淀着源远流长的姓氏和民俗文化,家谱保证了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家谱的出现本身就为姓氏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种类繁多的姓氏,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文献。究其现实意义,学者自然会从学术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人员则会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管理、是否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阐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特别是华侨和私营业主,说起探讨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那可就大了去啦!具体有多大,则众口不一,但从他们“认祖归宗”的劲头,大办盛会、大把花钱的行动上,足以诠释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了。笔者仅就有利于追本溯源,有利于内稳外联,有利于史料共享,有利于自身完善四个方面浅述如下:
1、有利于追本溯源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姓氏,人们初次交往,总要先问:“您贵姓”?特别在外地,如果发现是同姓,马上就亲近了许多,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其实不然,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说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中国大姓之一的“李”姓,有些来自“嬴”姓,有些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姓“李” 的。只有通过对姓氏和家谱的进一步研究,追本溯源,修书续谱,连支连宗,才能明血缘,别婚姻,促进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从基因的类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到家族的父系起源,而通过后代基因分析,也可以找出共同点,推出祖先的基因。姓氏及家谱的记载,恰恰可为基因追根溯源事先提供线索、事后提供佐证。
一般姓氏的家谱,都是从始祖、始迁祖到修谱时按世系先后登录,但由于宗族世系久远,其渊源及各支繁衍脉络难免失断不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掘,就可加以辨明,正本清源,使更多寻根者的梦想成为现实。
2、有利于内稳外联
姓氏和家谱文化的内容,除对世系的记载外,都有“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逸等。有的还讲述了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国之稳看民之亲。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许多姓氏的家族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定时编修家谱,举行颁谱仪式,长辈主持,族人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广大族人相互了解沟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谋事业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生活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人口靠前的300个大姓中,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我省,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姓氏和家谱文化资源,特别是新郑皇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加深了中华儿女对祖根地的了解,更加激发了海内外华夏儿女敬祖尊宗的热情,尤其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大量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纷纷以姓氏为单位,成立了各自的姓氏宗亲联谊会,有的还分成了修谱和商会两部分,一方面寻根问祖,修书续谱,另一方面积极捐资或投资兴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祖籍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科学探讨,必将揭示全世界中国姓氏和家谱的信息,这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为华人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详实的资讯,联系更多的华侨涌入寻根谒祖的潮流!
3、有利于资料共享
撰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记载姓氏的家谱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数据,是其他史籍所无法代替的。
姓氏和家谱资料可以补史之遗。如中国与世博会的最初结缘时间,2002年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是1867年,参会者是江苏吴县文人王韬。而根据《(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记载,中国和世博会的关系始于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参会者是徐氏先祖徐荣村。家谱里详细记载了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加,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七里湖丝装成12捆,托运英国参展并独得金银大奖的经过,还附有金银奖牌图。进而将中国与世博的关系提前了16年,其意义可想而知。
古人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续无一知一姓之英奇。”姓氏和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同宗的世系繁衍、人口数量、婚姻状况、生卒日期、职业文化、名人名事、居住迁徙等,内容非常丰富。在姓氏和家谱文化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姓本族的发展兴衰、历史变迁,还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风土人情、价值取向、生存状况等。这些内涵宏富的记载内容,实为我国史学领域有待开发的丰富宝藏。还可为家庭结构与功能、优生学、民俗学、地方史、村镇开发史、地方风俗、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资料。
4、有利于自身完善
姓氏和家谱的产生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势必打有封建糟粕的烙印,存在历史弊端。如:隐恶书善,攀龙附凤,伪冒名族,重男轻女,言过其实等,我们要全面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深入的探讨,使之与现代文明同步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鉴别整理,从而保证姓氏和家谱文化研究利用的正确发展方向。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进一步探讨研究,不但可以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还可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究姓氏和家谱文化,是为了敬宗睦族,加强名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以新思维、新方式、新观点、新风尚,使研究成果“存真”、“求实”,研究方法日臻完善,走向成熟。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河南省是中国姓氏得天独后的资源大省,中原掘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加大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推广,利用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研究会、各姓宗亲会等,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会等,使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积极有效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升华推出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原文化集聚区服务,整合各种优势,为推动中原经济集聚区的高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家谱谱序文言文
本文2023-10-27 06:34: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50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