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通谱网的姓氏与家谱的意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百姓通谱网的姓氏与家谱的意义,第1张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它的种族一起淹没在汹涌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而中国姓氏和家谱文化,历经数千年,始终在延续和发展。姓氏和家谱文化一直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宗族观念,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丰富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在中华民族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一直起着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探讨姓氏与家谱的关系,充分发挥姓氏与家谱文化的特殊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挺起民族脊梁,实现复兴梦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姓氏和家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姓氏是家谱得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姓氏的产生、演变和传承是家谱的重要内容,而家谱则是姓氏繁衍续存的重要载体。姓氏出现在前,家谱出现在后;姓氏区分个体,家谱记载世系。

1、 姓氏是家谱之本,家谱因姓氏而生

中华姓氏,至今已有五六千年历史,大量姓氏的产生是在夏商至秦汉这一历史阶段,至今也有三四千年,随着大量姓氏的产生和世系的延续,以及姓氏家族繁衍带来的人口激增,家谱也随之产生和发展,于是就有了口述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等,而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石碑家谱就是用文字记载一个家族的姓名及关系,因此成了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实物家谱。

家谱在命名时,通常是在“家谱”之前,冠以姓氏,如《张氏家谱》、《李氏家谱》等。姓氏稳定,家谱也就稳定,姓氏的包涵内容发生变化,家谱记载也随之变化。姓氏信息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发展过程,家谱以前侧重于姓氏及关系,随着姓氏所含信息的增加,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也随之增加,续修的家谱通常比始修家谱增加了很多内容和篇章。历史上,姓氏级别的不同,也决定了家谱的叫法不同,如皇帝姓氏的家谱称帝系、玉牒,记载诸侯姓氏的家谱成世本,记载普通姓氏的家谱称家谱或宗谱等。

2、家谱理顺了各姓氏家族横的关系和纵的脉络

作为姓氏文化的表现形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历史,联结起了以血脉关系为纽带而繁衍生息的人们。各姓氏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够延续和传承。即使他们的家族分裂成了横向许多新家族,如:兄弟、堂兄弟、姊妹,一房、二房、三房,一支、二支、三支等等,在家谱里面各新家族之间的血脉关系也必须理顺。不然的话,分者多不能详,本来是同宗,也会视之为秦越,宗派紊乱,疏宗离祖,户口流亡。

姓氏在家谱里排序,从奠基始祖或始迁祖开始,依次排列世系顺序,始祖及始祖母是谁?他们有几个儿子,名字是什么?他们的妻子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不分政治地位,不分富贵贫贱,入谱的姓氏、生卒、婚姻及子孙后代等,纵向一代续一代,中华姓氏几千年来,就这样以垂直方式在各自的家谱里理顺并记载了下来。

3、姓氏里所携带的历史信息,要靠家谱传承下去

家谱既是姓氏的历史读本,又是姓氏的文化读本。每个姓氏,每个家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族系,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许多人都很想了解关于自己姓氏的有关信息,尤其是家族的渊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找出自己的家谱,这样自然就有了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不管怎样说,家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一个亮点,这方面有着最权威的记录。甚至是因为避难、战争、政治等因直接改姓,收养、继养、入赘改姓,现代人的学历、职业、婚姻、主要业绩等信息,都是家谱可以收录的。

随着家谱的不断延续及姓氏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家谱隔一段都要续修,有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之说,丰富的姓氏传记等信息,常为其它史料不能收录。家谱是一个个姓氏人生的记录,是血脉流淌的记忆,是一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古为今用,今为后用,大量丰富的姓氏信息,靠口传心记,延续是有限的,而家谱则是最有效的传承方式。现今国家收藏最多家谱的地方是上海图书馆,约有21000种,十九万册,就记载有不少珍贵的名人信息,如《孔子家谱》、《王羲之家谱》、《刘少奇家谱》等。

总之,姓氏和家谱相辅相成,有着十分特殊的关系,家谱就是一个个姓氏谱。姓氏在家谱里排序,姓氏在家谱里传承,姓氏在家谱里寻根,姓氏在家谱里凝聚;家谱是姓氏的主要载体,家谱里流淌着一个个姓氏割舍不断的血缘关系,家谱里积淀着源远流长的姓氏和民俗文化,家谱保证了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家谱的出现本身就为姓氏文化的发展赋予了新的内涵。 种类繁多的姓氏,丰富多彩的家谱,是我国悠久历史的一份重要文献。究其现实意义,学者自然会从学术的角度来论证,政府人员则会从是否有利于社会管理、是否能推动经济发展的层面来阐述,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特别是华侨和私营业主,说起探讨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那可就大了去啦!具体有多大,则众口不一,但从他们“认祖归宗”的劲头,大办盛会、大把花钱的行动上,足以诠释姓氏和家谱文化的意义了。笔者仅就有利于追本溯源,有利于内稳外联,有利于史料共享,有利于自身完善四个方面浅述如下:

1、有利于追本溯源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姓氏,人们初次交往,总要先问:“您贵姓”?特别在外地,如果发现是同姓,马上就亲近了许多,认为“五百年前是一家”,“都是大槐树底下走出来的”。其实不然,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说过: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有上百个来源,比如中国大姓之一的“李”姓,有些来自“嬴”姓,有些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被李世民分赐给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姓“李” 的。只有通过对姓氏和家谱的进一步研究,追本溯源,修书续谱,连支连宗,才能明血缘,别婚姻,促进人类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从基因的类型分布就可以直接追溯到家族的父系起源,而通过后代基因分析,也可以找出共同点,推出祖先的基因。姓氏及家谱的记载,恰恰可为基因追根溯源事先提供线索、事后提供佐证。

一般姓氏的家谱,都是从始祖、始迁祖到修谱时按世系先后登录,但由于宗族世系久远,其渊源及各支繁衍脉络难免失断不清,通过进一步研究发掘,就可加以辨明,正本清源,使更多寻根者的梦想成为现实。

2、有利于内稳外联

姓氏和家谱文化的内容,除对世系的记载外,都有“家训”、“家规”、“族规”之类的内容,如:敬长老,孝父母,睦近邻,崇节俭,恤孤寡,戒*逸等。有的还讲述了祖先们万难不屈,艰苦创业,忠君爱国,清正廉洁,大义凛然的高风亮节。宣传的是敬祖尊宗,遵纪守法,教子成才,自强不息的家风。与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国之稳看民之亲。每逢春节和清明节,许多姓氏的家族都要举行各种祭祖活动,定时编修家谱,举行颁谱仪式,长辈主持,族人参加,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使广大族人相互了解沟通,相互交流切磋,相互守望扶持,共谋事业发展。同时,对家族成员内生活困难、孤寡老弱进行经济和情感上的帮助。一个个家族和睦相处、稳定兴旺,国家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及文明进步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人口靠前的300个大姓中,有171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我省,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姓氏和家谱文化资源,特别是新郑皇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加深了中华儿女对祖根地的了解,更加激发了海内外华夏儿女敬祖尊宗的热情,尤其是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新加坡等大量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的华人,纷纷以姓氏为单位,成立了各自的姓氏宗亲联谊会,有的还分成了修谱和商会两部分,一方面寻根问祖,修书续谱,另一方面积极捐资或投资兴业,不仅有效促进了祖籍地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科学探讨,必将揭示全世界中国姓氏和家谱的信息,这就会在更大范围内为华人提供更全面、更系统、更详实的资讯,联系更多的华侨涌入寻根谒祖的潮流!

3、有利于资料共享

撰正史,编方志,修家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其中记载姓氏的家谱包涵的内容十分广泛,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及数据,是其他史籍所无法代替的。

姓氏和家谱资料可以补史之遗。如中国与世博会的最初结缘时间,2002年前学界和民众一直认为是1867年,参会者是江苏吴县文人王韬。而根据《(广东中山)北岭徐氏宗谱》记载,中国和世博会的关系始于1851年的伦敦第一届世博会,参会者是徐氏先祖徐荣村。家谱里详细记载了1851年维多利亚女王以国家名义邀请十多个国家参加,徐荣村将自己经营的七里湖丝装成12捆,托运英国参展并独得金银大奖的经过,还附有金银奖牌图。进而将中国与世博的关系提前了16年,其意义可想而知。

古人说:“家之谱,犹国之史,史不作无以知一代之圣哲,谱不续无一知一姓之英奇。”姓氏和家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历史文献,记载的主要是同宗的世系繁衍、人口数量、婚姻状况、生卒日期、职业文化、名人名事、居住迁徙等,内容非常丰富。在姓氏和家谱文化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本姓本族的发展兴衰、历史变迁,还可以看到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变革、风土人情、价值取向、生存状况等。这些内涵宏富的记载内容,实为我国史学领域有待开发的丰富宝藏。还可为家庭结构与功能、优生学、民俗学、地方史、村镇开发史、地方风俗、地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大量可信的资料。

4、有利于自身完善

姓氏和家谱的产生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势必打有封建糟粕的烙印,存在历史弊端。如:隐恶书善,攀龙附凤,伪冒名族,重男轻女,言过其实等,我们要全面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深入的探讨,使之与现代文明同步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鉴别整理,从而保证姓氏和家谱文化研究利用的正确发展方向。

通过对姓氏和家谱文化的进一步探讨研究,不但可以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还可以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研究姓氏和家谱文化,是为了敬宗睦族,加强名族团结,建立和谐社会,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服务。以新思维、新方式、新观点、新风尚,使研究成果“存真”、“求实”,研究方法日臻完善,走向成熟。

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为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河南省是中国姓氏得天独后的资源大省,中原掘起,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也离不开传统的文明和文化,加大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推广,利用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研究会、各姓宗亲会等,适时举办各种形式的研讨会、交流会等,使姓氏和家谱文化的研究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积极有效完善运行机制,不断升华推出研究成果,为建设中原文化集聚区服务,整合各种优势,为推动中原经济集聚区的高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柳亚子纪念馆于1987年5月28日,柳亚子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建立的。坐落在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中心街30号。该馆的房屋原为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的私邸,宅院宏大,目前开放,可供游客免费参观。

第一进,现已改建成八开间门厅,正中是民革中央名誉主席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匾额。第二进茶厅布置成纪念馆的序厅,厅中央为柳亚子汉白玉雕像,座基刻有邓颖超的题词:“柳亚子先生像”,左右两壁是毛泽东和柳亚子《沁园春》唱和词,两边金柱悬有周恩来为柳亚子题写的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第三进正厅,就是颇有盛名的“赐福堂”。这里是柳亚子先生生平事迹的主展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后”、“抗日战争前后”、“新中国成立前后”五个部分,用150余件珍贵的历史文献和实物,系统地介绍了柳亚子爱国爱民的一生:加入同盟会,创建南社、新南社,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筹建“民革”,坚决走国共合作道路等等。第四进为生活起居楼,柳亚子曾名之为“拜孙悼李楼”。在这里他自称“亲炙中山,私淑列宁”,写下了许多文章。楼下为客厅兼作膳厅,正中是中堂和对联,左右墙上是柳亚子一家的照片。楼上是全家卧室,陈设如旧。第五进藏书楼。楼下的客厅里字画、长台、茶几和椅子安放有序,中堂悬挂古画,两侧是柳亚子亲笔所书:“少年虽亦薄汤武,许身何必定夔皋”的对联。这里是柳亚子先生会客的地方,当年,同志好友来往频繁,相聚于此,纵论国是,探讨诗文,针砭时弊。著名的书斋“磨剑室”就在客厅东首,室内张挂南社社友赠送的对联“青兕后身辛弃疾,红牙今世柳屯田”。柳亚子早年仿照陈去病,因仰慕辛弃疾,改名“弃疾”,并以辛弃疾别号“青兕”为笔名发表反对南北议和向袁世凯妥协的文章,在这里柳亚子写下了近二百万字的文章和诗歌。楼上西墙一侧,为原周姓屋主的特殊建筑“复壁”,1927年5月8日夜半,柳亚子藏身其间,才免遭国民党反动派搜捕,复壁成了柳亚子先生坚持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复壁以东五间屋子是柳亚子的藏书室。1950年冬,柳亚子将所藏44000 多册图书全部捐献给上海图书馆。第五进与第六进下房之间的庭院内,新辟了“柳氏家谱碑廊”,36块碑刻记载着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事迹,是研究柳亚子及其祖辈的重要历史资料。

2004年4月,在第五进楼下西侧开辟了柳无忌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室。柳无忌是柳亚子先生的哲嗣,青少年时代即参加南社、新南社的活动,1946年赴美国,在印第安纳等多所大学任教,为著名教育家、作家、诗人,著作等身。退休后创建了国际南社学会,亲任会长,多次组织出版南社丛书,为继承与发扬南社精神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游玩的景点:

黎里镇

古镇黎里位于吴江东南30公里,地处江浙沪交界处,和同里,吴兴的织里,常熟的古里,共称江南“四里”,东距上海90公里,北离苏州45公里,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唐时黎里为村落,南宋时成为集市,明代弘治年间升格为江南大镇,至今保存着明清遗存的古民居9万多平方米,保存着宋元古井及清代牌坊。

古镇丁字形市河全长2000余米,建于明清时期的古驳岸4000多米,横跨着10座始建于元代至清代的古石桥,河埠式样众多,有淌水式、双落水、单落水和悬挑式,双落水和单落水又分内凹式和外凸式等多种。驳岸和河埠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缆船石,有暗八仙、笔锭、如意、犀角、双桃、双桔、如意得鹿、瓶生蜂猴、瓶生三戟和五色旗等254颗,属江南古镇之最。

江苏省重点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本是清乾隆时期工部尚书的私邸,前后六进,有乾隆题写“福”字、大学士稽璜题匾而得名的赐福堂,有太平天国将领遗留的龙凤瓦当,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还有乾隆的梅花碑、刘墉与著名画家合作的祝嘏图。柳亚子故居收藏着国家一至三级文物藏品120件,待文物藏品152件,还有其他书画文物500余件。

除省文保单位柳亚子故居外,黎里尚有鸿寿堂、洛雅草堂、端本园、写韵楼、新咏楼、周宫傅祠堂、居退一步处等市级文保单位8处,市级控制文物单位18处。鸿寿堂内18个圆台形的木础,正是明代早期江南古建筑的特殊遗存,极富研究价值。

黎里的弄堂堪称江南古镇一绝,至今完好保存85条,其中70条为暗弄,57%以姓氏命名,以“周陈李蒯汝陆徐蔡”黎里八大姓命名的最多。弄堂多数超过60米,更有5条超过百米。弄堂是黎里民众在明清600余年中成功的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历史的沉积,弄堂的结构发生了种种变异,有双弄,有弄中弄,也有暗弄接明弄而成的三仚弄。

黎里历来人才辈出,南宋有特奏状元1名,进士26名,举人61名,贡生43名,秀才无数。南宋时有赵磻老、魏宪,至今留存的东圣堂就为纪念赵磻老而建。明代有太常寺少卿凌信,出使安南凭外交安抚了安南国王。清代有位居工部尚书的周元理,浙江布政使蒯士芗,抗击沙俄建立战功而晋升兵部尚书衔海军帮办张曜,徐达源编撰了第一部《黎里志》,蔡丙圻编撰了《黎里续志》,1903年,倪寿芝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校,开一代学风。辛亥革命后,涌现的名人更多,袁世凯复辟时宣布吴江独立讨袁的殷佩六、爱国诗人柳亚子、女革命家张应春等。还有南社、新南社的人物,较为著名的有:蔡寅、毛啸岑、朱剑芒等20多人。当代名人更多,有名医金一新、朱莲舫、金诵盘,第一代影星殷明珠、国际大法官倪正噢、水利专家汝贤、翻译家出版家蒯斯曛、世界著名教育家柳无忌、中国社科院副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汝信等等。

柳亚子纪念馆

柳亚子纪念馆在黎里镇中心街30号,占地近四亩,建筑面积3513平方米。南面街临河,北枕后河,东、西与民居相邻。整体建筑三路六进,前后以备弄相通。原为清乾隆工部尚书周元理(1706-1782)的宅邸——赐福堂。民国11年(1922),柳亚子向周氏后裔典租赐福堂的第四、五进房屋,从此就成为他生活起居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场所。1980年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3月25日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5月辟为柳亚子纪念馆,1995年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9月10日,柳亚子纪念馆被评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纪念馆由门厅、茶厅、正厅、起居楼、藏书楼和碑廊组成。门厅“柳亚子纪念馆”额为屈武题赠。序厅陈列柳亚子汉白玉雕像,两侧墙面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和柳亚子唱和词手迹,周恩来赠柳亚子的题词“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为楹联。正厅内以《峥嵘岁月,光辉一生》为题,按“青少年时代”“南社革命文学时期”等5个部分,用150余件历史文献和实物,系统地介绍柳亚子奋斗一生事迹。起居楼与藏书楼组成“走马堂楼”。楼上是柳亚子家庭20年代生活起居的复原场景。藏书楼客厅是柳亚子与同道好友纵论国事,探讨诗文的场所,磨剑室书斋位于东首,柳氏在此完成近200万字的文章、诗歌创作。藏书楼曾藏书44000余册。楼上西侧有“复壁”,民国16年(1927)5月8日夜,他藏身于此逃过当局的搜捕。后庭院内设柳氏家谱碑廊,存有书条石36方,为研究柳氏家族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纪念馆是收藏、保存、研究、陈列柳亚子与南社文物的专题纪念馆,藏品近千件。

赐福堂始建于清康熙(1161~1722)年间,乾隆(1736~1796)重修。大学士嵇璜(1711—1794)题赐福堂匾。主体布局规整,规模宏大,保存较为完整。堂内装饰,集雕、塑、绘于一体。四座门楼构筑精美,集中民间雕刻艺术的精华,厅前“竹林七贤”门楼,因其构图题材丰富,雕刻工艺精湛,50年代被移至江苏博物馆收藏。藏书楼前的砖细墙门,字额“天赐纯嘏”为康熙翰林学士许汝霖所题,为建筑的断代提供实证。

黎里公园

黎里公园位于黎新社区。1992年11月,黎里公园建设工程启动,当年新建永久性围墙240米。是年底,因太浦河疏浚工程开工,后场荡为水面湖荡排泥场,黎里公园建设只能缓慢进行。1995年,黎里公园利用疏浚太浦河而冲积的淤泥改造地形,是年筑堤1179米。1997年,黎里公园第一期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推土机堆土山进行地形改造,新建主干道路480米。10月,黎里市政工程队承建公园门楼,门楼设计为外方内圆,圆门上方镶装草书铜字“黎里公园”,由时任吴江市委书记汝留根题。11月,由城建开发公司投资、第三建筑公司承建的17间公园营业店面房破土动工。1998年,公园内部地形改造全部完成,人工土山堆垒成形,山顶建古亭两座;店面营业房(600平方米)竣工;公园西北角建5间118平方米玻璃花房;园内假山、人工瀑布、荷花池、水潭小湖一一建成;河道、桥梁配套完工;铺设主要道路650米及部分卵石小路;公园门前建停车场。1999年,完成道路建设1200米,园内主干道路、曲径小路全部环通;配套建成路灯、桥头灯、草坪灯、围墙灯、投影灯共90盏;建重檐亭1座,南侧建30米葡萄架长廊。同年,完成茶室(可供100人同时享用)、儿童乐园、垂钓池(在茶室南)、门球场(两块)及镇文化活动中心。儿童乐园为园中园,占地约2000平方米,拥有大型滑梯、各式秋千、转椅、跳跳床、月亮船等10套儿童娱乐设施。是年,植树13400株,铺设各类草坪32000平方米,培育各种盆花15000盆;园内满目葱郁、绿茵缤纷。1999年6月1日,投资约360万元的黎里公园正式对外开放。10月1日,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开业。

2000年8月,黎里公园内建国家级全民健身工程,省体委、苏州市体委的主要领导参加揭牌仪式。全面健身工程总投资211万元,其中国家、省、苏州市、吴江市体育行政部门共投入16万元。同年,黎里公园除管好园内花卉生产区外,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开发苗木生产基地约60亩(在黎里中学北)。2002年,黎里公园再投入25万元,完成公园内173米河道两侧的太湖石堆放和造景工程;并对园内的铸铁栏杆、儿童乐园设备、茶室、亭子、休闲铸铁凳全部油漆一新;当年公园吸引游客23万人次。2003年改造高羊毛草坪8000平方米,培育四季草花5000余盆。

黎里古桥

江南市镇,水多桥也多,黎里就是这样一个多桥的古镇,且听老话“出门就是两座桥”、“三步上下两座桥”,可见古镇桥梁之多。时至今日,黎里古镇保留着12座古桥,8座是原汁原味的古桥。

进登桥

进登桥又名夏家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岩砌置。

初建无考,明嘉靖七年修建。乾隆三十八年,里人重建。光绪元年,里人公捐修整。光绪二十年,里人集捐重建。

梯云桥

梯云桥又名唐桥,在市河中段,跨中心街和建新街,南北走向单孔梁式石桥,花岗岩砌置。

初建无考。清乾隆三十八年重建。清光绪二十年,里人募捐重建。民国2年再建。

道南桥

道南桥在老街下岸,跨市河分支南港河,东西走向单拱石桥,桥西堍为双落水坡,东堍单落水坡,桥石均为花岗岩。清康熙五十一年建。

清光绪二十三年,里人重建。

秋禊桥

秋禊桥又名叽咕桥,在老街西北部秋禊道院旁,跨“定字型”市河北栅出口,东西走向三孔梁式石板桥。

清初里人建。清雍正十三年重建。

望恩桥

望恩桥又名亭子桥,跨梨花街和西新街,明嘉靖五年建,嘉庆五年修建,康熙五十三年咸丰二年重建,武康石、青石花岗岩三种石料,桥面有轮回,是一座拱桥。

迎祥桥

迎祥桥又名汝家桥,跨平楼和街九南街,明正统六年建造,清嘉庆四年重建,同治八年再建。

梁式三孔,有砖砌栏杆。

清风桥

清风桥又名新丰桥,跨梨花街和西新街,初建无考,明嘉靖十六年重修,光绪十一年再重修,花岗岩材质,梁式三孔。

青龙桥

青龙桥又名相家桥,跨平楼街和九南街,明成化十八年建,乾隆十八年再建,道光二十九年重建,武康石青石和花岗石三种石料,桥面有轮回纹饰,有石栏,是一座拱桥。

美食:

黎里油墩

油墩本是著名的黎里小吃,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味道极美,香醇爽口。

记忆中,清晨的威风,吹醒了湖边的柳树,老街上的门面房木门移开了,热气腾腾的油墩早就在黑黑的扁平锅子旁静静地躺着,等待着顾客们的享用。旁边的它们的兄弟姐妹大饼和有条,还在锅子里、烤炉上一个个等待降临。

据说,又一次,乾隆皇帝路过吴江继续南下前往浙江巡视,龙舟行至一个水域非常宽阔的地方,只见一座敌楼在前面的雾气中时隐时现,胜似仙境中的玉宇琼楼。乾隆惊问:“这是什么地方”当地的随行官告诉皇帝:“这里是唐家湖,湖中有个名叫盛墩的小岛。这小岛上有一座高高的敌楼名叫吞海楼。”本来龙舟要到平望停船吃晚饭过夜,想不到迷了路饿了一夜。这时一行人发现湖心岛上有一座寺庙,岂知这寺庙冷落多时了,方丈只得叫烧火和尚用糯米粉包进豆沙馅,揉成球,放入油锅煮成点心,硬着头皮端了上去。乾隆饥不择食,吃后大为赞赏,问侍臣:“此物何名”侍臣不知,连忙问方丈,方丈只得实话说:“此糕点是第一次做,尚无名字。”乾隆见所食之物,圆溜溜,扁塌塌,活像大殿中菩萨香案前的蒲墩,就笑笑说:“此物真像油锅里的蒲墩,就叫油墩吧。”

制作方法

首先,将酵面、明矾、纯碱放入盆中,加清水3500克搅匀溶化,再加入面粉揉匀,洒清水250克,饧15分钟,用手反复揉至光滑不粘手时,让其发酵,至面皮起大泡。 然后,平锅置旺火上,倒入芝麻油(锅内油平面不超过油墩高度的一半),待油烧至七成熟时,两手用竹筷挑制,即把左手执的筷子挑一点面,占上精盐和葱花,用右手竹筷刮平,顺着盆子边沿,两只竹筷卷进面内绞3圈,将面拉断。接着,右手将筷子抖动成直径约17厘米的圆面筒,将左手筷子上的面搭在右筷子上,作成似灯状的墩子,顺着锅边放入锅内煎炸,依此法一个个地挑制下锅,炸到油墩浮起呈**时,翻面再炸,直煎炸至两面呈金**时,起锅即成。

如果你想要制作出香甜可口的油墩,那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还要特别的主意一些细节:1做面墩生坯时要用巧劲,两根筷子运用自如,才能造型美观;2锅内加油适中,以半炸半煎为宜,两面煎黄至熟即成。

油墩通常有豆沙馅、肉馅两种。考究的在馅子中加入猪油、白糖、松子、桂花,这种油墩其香极浓,不仅软糯香甜,而且口齿留香,沁入心脾,神仙吃了也不肯放手。

在今时的黎里,油墩这古老的小吃在小镇人们的心里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黎里菜场门口依然还有每天早上5点多开始卖油墩至午饭时分结束的店家。黎里,能让人们记住的小吃不单是辣鸡脚,更有那土生土长,圆通金黄,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黎里油墩。

黎里套肠

套肠是黎里的特产,以其口感香糯劲道著称。从选料、清洗、套肠、烧煮、切片几个步骤完美结合制作出了香嫩的套肠。完工后浇上葱花、调味酱油。套肠切成一指宽的片,里面的圈圈一下子就展现在面前,雪白粉嫩的套肠即刻在葱花和酱油的映衬下立体起来,轻轻咬下,嫩滑无比的大肠透出一股清爽的醇香,弹性十足。

做法:首先,选料。要选用本地猪的大肠和小肠。本地农户喂养肉猪比较考究,猪没经过长途运送的惊吓和疲劳,肠子质地好而更加清白。

其次,清洗。清洗猪肠比较费功夫,要想套肠成品不肥腻必须清除附在肠上的油。大肠的肥油尽量去除干净,撕小肠的肠油的时候,尽量要轻些,以免撕破肠子,剩少许一些便可以了。撕油过后要用热水浸泡,并加面粉和醋反复搓洗,以去除肠子里的粘液和腥臭味。然后再用清水反复清洗,直到非常干净为止。

第三,套肠。用竹筷将小肠塞入大肠,粗的大肠可以塞进十几根小肠。一般的大肠可以塞进七八根小肠。套肠子要将外面的大肠皮子塞的薄薄的,可以依稀看到里面的小肠,但是又不可以把外面的肠皮给塞破。做到恰到好处,才是真正的“套”肠。

第四,烧煮。将塞好的肠子进锅,放上水,加入适量的料酒、盐、姜,先用急火烧开,捞去浮沫,然后再小火闷炖。

最后,切片。将套肠切成一指宽的片,撒上葱花。

以下文字来源:姑苏晚报 作者:高戬

黎里古镇新蒯家弄巷口,有一爿非常不起眼的小饮食店。几乎每个食客都会点同一道菜“套肠”,而这家小店的字号也以这道菜和老板的姓氏命名,叫做“阿王套肠”。“套肠”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何能倾倒这么多的食客老板王黎平现场从铁锅里捞出一根向记者展示,从外表看,“套肠”和普通的白煮猪大肠没多大区别,但切开以后,里面还另有玄机———大肠里面套着一根根小肠,从切面来看,和莲藕有些相像。“套肠是黎里古镇著名的小吃,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王黎平告诉记者,套肠的用料非常讲究,必须要用本地农户家里养的生猪现场宰杀后取出的大肠和小肠,“并不是说外地猪的肉质不好,而是外地猪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无法喂食,猪饿了就会分泌胆汁,而胆汁会使肠子的味道变苦。”除此之外,还必须符合肠壁厚、肉质多、光洁度好等条件。

制作套肠的关键是清洗。王黎平介绍说,清洗小肠时首先要将外表清洗干净,然后翻转过来用面粉涂抹,再反复清洗;清洗大肠除了上述步骤,还要将带血筋的肠油全部剔除干净。

清洗干净后,将小肠一根根地塞进大肠里,“要塞得非常紧,粗一点的大肠至少要塞进七八根小肠。”接着,将生套肠投入滚水锅里汆一下,再捞出来洗干净;然后再取一锅清水,放入盐、葱、姜、料酒以及秘制的香料,旺火烧滚后用文火焖煮两小时左右即大功告成。套肠须趁热吃,吃时佐以酱油、葱、麻油等调料。盘中的套肠犹如片片洁白的莲藕,配上碧绿的葱花,夹起一片细细咀嚼,只觉酥而不烂,肥而不腻,口感劲道十足,味道醇香,丝毫吃不出猪下水的膻味。

黎里辣鸡脚

黎里辣鸡脚,江苏著名的汉族小吃,源于川菜泡椒凤爪,需要十几种佐料。糖、醋、小葱、老姜、大蒜头、辣椒、盐、料酒等。每一种佐料以及应该放的量都决定着辣鸡脚的味。酸中带甜、甜中带辣,吃起来酥鲜入味,那是黎里辣鸡脚的独特之处。

前面冠以地名的美食小吃,要么就是当地独有,要么就是美味绝伦,如南京板鸭或武汉鸭脖子。在吴江,以这种方式命名的小吃非常少见,黎里辣鸡脚是个特例。

据当地资深吃货介绍,黎里辣鸡脚始兴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外来品,其原型是泡椒凤爪,但泡椒凤爪实在太辣,于是当地的卤菜师傅遂对其加以改良,黎里辣鸡脚就这样问世了。

在黎里古镇上,做辣鸡脚名气最大的是王记辣脚店。老板王占修是个来自安徽的新吴江人,厨师出身,多年前来黎里在一家卤菜店打工,学成手艺后自己创业,还注册了“王记辣脚”的商标,据说,现在他的卤菜店每天能卖出500斤的辣鸡脚,小小的店面门前经常排队。

王占修告诉记者,他选用的原料是优质冰冻鲜鸡脚,制作流程的第一步,是将生鸡脚用清水煮熟,然后剪去趾甲,并在鸡脚上剪出口子以便泡制时入味,剪好后再用凉开水反复清洗,一直洗到水面上看不到一点油星才捞出沥干。

洗净沥干后的鸡脚进入了卤汁泡制程序。卤汁的主要原料是糟卤和料酒以及白糖、盐、醋等配料,其中最关键的是香料,据王占修说,卤汁中的香料有十多种,至于到底是些什么香料,则是不能细说的“商业机密”,“此外,辣椒酱也是我自己独门研制的。”在卤汁中浸泡了两三个小时后,辣鸡脚就大功告成了。

黎里辣鸡脚到底是个什么味当地的一名吃货评价说,和泡椒凤爪相比,黎里辣鸡脚辣得“温柔”,可以在嘴巴里细细咀嚼品尝,不像泡椒凤爪那样辣得人丝丝哈哈地抽凉气。“它的味道,融微辣、微麻、微咸、微甜于一体,五味俱全但每一种味道都十分平和,就像我们这里人的性格一样,吃起来非常鲜、非常嫩、非常脆、非常爽,我们这里的女生都把它当成零食吃,一个小时就能吃上一斤。”

海棠糕

海棠糕是苏州传统糕点,不仅名字好听,而且美味可口。吴江区黎里古镇汇聚各种具有江南特色的名点,这种风味小吃当然是少不了的。

金秋时节,黎里古镇老街(浒泾街)传来阵阵香甜,原来是张记海棠糕开业了。海棠糕用面粉、白糖、豆沙、芝麻、饴糖等食材制作烘烤而成,其口感松软,可作为早饭和闲暇点心。张记海棠糕原先是小小的一家摊位,因其制作工艺的传统和三代人的坚持不懈,每天销售量上千只,生意很好,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

海棠糕,创制于清代,因糕形似海棠花而得名,后逐渐成为苏州、无锡风味小吃之一。它将面粉,酵粉用冷水调成浆状,在特制模具里刷上少许水油,注入面浆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馅心,再用面浆盖面,加上糖猪油丁和红、绿瓜丝、瓜子仁和芝麻等等,盖上撒白糖的铁板放在煤炉上烤熟即成。海棠糕香甜可口,热食尤佳。

制作工艺

1、用水50克将碱化成碱水。在25克花生油中注入50克水,调和成水油。

2、将赤豆,白糖750克,花生油50克制成湿豆沙馅心。

3、将猪板油切成80粒小丁,加白糖100克,制成糖板油丁。

4、将面粉倒入拌面缸内,用冷水拌和成浆状,掺入老酵,加适量碱水搅匀,至面浆无酸性,色不黄为佳。

5、将海棠糕模型工具放在特制的炉火烧热,刷上少许水油,将面浆注入模型深度的一半,在每个模型内放入豆沙20克,再次将面浆注入,盖住豆沙直至模型表面,上面加糖板油丁一粒,四周撒些黄瓜丝,烘5分钟左右。在另一铁板上撒些白糖,将模型内的糕挑出来,面贴铁板,底朝上,放于炉上,待铁板上的白糖深化,再用铁盘把粒翻过来,即为成品。——信息来源于小镇微报

  张氏得姓始祖: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脑筋。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字辈往往都记录在家谱上,通过老谱可以查询到这方面的知识,没有家谱的可以重新编修呢,参照百姓通谱修缮的家谱,非常好!!!  

百姓通谱网的姓氏与家谱的意义

人有姓氏,血脉不会紊乱;家有谱谍,宗亲才能凝聚。姓氏文化和家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古文化,早已随着创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