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权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2收藏

百家姓,权氏家谱,第1张

权姓起源

——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

“商武丁裔孙封权后以为姓”

——《词源》648页“权”注

肃肃我祖玄鸟自天天乙革夏武丁相贤手文命子开国于权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权载之文集》卷二十八《世德铭》

权氏记忆(据相关材料整合)

在徐州诸多姓氏中,彭城权氏以孝闻名。权姓是冷姓,未进百家姓前一百位,然而明朝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权谨的孝德、承载着孝义的权谨牌坊在徐州妇孺皆知。

权氏受姓久远,当在商殷武丁之际。史载,商高宗武丁有儿子被封在权国(今湖北省荆门县东南),后权国人及国君的后人就以国名为姓氏,称为权氏。权氏原是颛顼帝之后,子姓,是商武帝后裔。春秋时期,权国被楚国吞并,楚武王封斗缗为权县尹,治理权国,后来斗缗率领权国遗民谋反作乱告败,自己身死于此。斗缗的子孙以祖先的封地作为姓氏,故权氏后人奉武丁为权姓的得姓始祖。

彭城《权氏族谱》载,权族历经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因年代久远,祖先失传。到东晋升平年间,在前秦苻坚朝官居右仆射、封安丘公的权翼,为彭城权姓有史可考的始祖,迄今一千六百多年。此权系居住天水略阳,权姓遂将天水郡作为郡望(天水郡为西汉初设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权姓堂号为贞孝堂。贞是对国之贞,孝是对亲之孝。唐时在安禄山幕中做事的权皋发觉安禄山谋反,怕祸及父母,就装病携亲离职而去。刚渡江,安禄山就起兵了。唐玄宗曾召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母重病,客居洪州,权皋坚辞不受。后又有人多次想拜权皋为官,他都以侍母为由固辞。权皋生前一心事母,对国家贞,对父母孝,死后被谥为“孝贞”。

权德舆,天水略阳人。(759-818),字载之,古略阳第七沟(今秦安王尹乡包全村)人。权德舆家世源远,自十二祖前秦符坚的仆射安邱公权翼以来,世代为官。父权皋,曾为安禄山幕僚,“安史之乱”前,他果断逃离安禄山,义勇为时人称道。权德舆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德清明、家风雅正的家庭里。他从小聪明好学,“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十五岁有文章百篇,小有名气。公元792年,经人推荐,被唐德宗征为太常博士,转右补阙,从此跨入政界。

权德舆为人刚正不阿,为政尽职秉公,他的政绩,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当时关东、淮南、浙西等地发生大水,二十个县的人民不能安居,生活困难,他果断建议德宗皇帝贩灾,提出“赋取于人,不若藏于人亡为固”的主张,为减轻灾区人民的负担做出了他的努力。是年七月,司农少卿裴延龄因巧幸恃宠,判度支(官名),管理财政,权德舆知道裴延龄有弄虚作假的贪污不廉行为,且“群情众口,喧于朝市”,不宜任此要职,就不顾个人安危,先后两次上疏德宗,义正词严,直言反对,表现了可贵的政治家为国为民的品格。公元803年,关中大旱,田园荒芜,民不聊生,而德宗只祈于宗庙,祷于天地,忙于求雨,权德舆见此心中焦灼,他大声疾呼:“救之者不在于祈求,乃在于事实!”他认为应该裁减经费,免除租税,救济灾民,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公元810年,淮南节度使王锷厚礼贿赂唐宪宗左右,欲谋相位。权德舆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与李藩、李绎配合,坚决反对,终使独霸一方的军阀王锷未得其入朝之逞。

作为有唐之名相,他“性直亮宽恕,动作语言,一无外饰,蕴藉风流,为时称响”;他“章奏不绝,讥排奸幸”;他还举贤任能,只要有才有德,一律任用,否则即使上头说情,也是坚辞不准:“举土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既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严肃认真地为国家选拔了大量有用的人才。 公元813年,权德舆罢相,以吏部尚书留守东都,后又转刑部尚书,出镇山南西道节度使,因病求还,不幸卒于途中。

权族唐时迁居河南,宋朝又迁河间,继而迁居东昌府,即今山东省聊城。明朝洪武初年,权谨随父由沂州迁来彭城定居,至今六百余年,已传二十世。

  二

  权谨,字仲常,祖籍天水略阳,明洪武初年随父迁居徐州,十岁丧父,在母李氏的辛勤训诲下,刻苦读书,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被荐授为青州乐安知县。越十载,迁光禄寺署丞。后因母年事已高,辞官归家,备尽奉赡。其母死后,权谨守墓三年,朝夕哭奠,孝感朝野。地方郡守闻知后上奏京城,明仁宗皇帝遂传旨,令群臣效法,权谨成为当时闻名的“孝子”。权谨不但是载入《明史》四十六名“孝义”的大孝子,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文人。权谨晚年授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在宫廷内担任过皇太子的老师,并参加过明正统《彭城志》的编撰工作,并为之作序。(明正统《彭城志》为现存的第一部徐州郡志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徐州博物馆有复印件。)权谨年七十七而终,然其遗风长存。明宣宗皇帝命地方官员在徐建权孝公坊,以垂范名。

 三

  权氏家族分居徐州城乡各地,常以“权谨祠坊”为中心聚集联络。权谨牌坊,又称“权氏祠堂”,始建于明代宣德二年(1427年),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歌颂封建礼教忠孝名人的纪念建筑物。权谨牌坊初建于城西北隅池沼旁,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大水,原建被淹。清顺治初年,地方官吏奉旨修建,将牌坊迁至统一北街,后又多次修复改建。权谨牌坊由牌坊、大殿、配房三部分及三者形成的院落构成。牌坊座西朝东,最东为牌坊,上有门楼,其龙凤板上篆书“圣旨”二字,过道为三间,门额上有明仁宗旌表权谨的“天朝元辅”、“中原文献”、“忠孝名臣”12个大字,大殿位于牌坊西,正殿门两侧红抱柱有金字楹联:孝以作忠,品重先朝荣宰辅;功而兼德,名垂后世耀门楣。此为清乾隆帝南巡御赐。

人世沧桑,权谨牌坊久疏修缮。1987年,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权谨牌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权姓代表数十人议定,将先祖权谨牌坊献与国家,以利对历史文物的管理和保护。权氏家族后裔还将长期保存下的《权氏族谱》、牌坊图等资料捐献给国家,对研究历史有一定价值。是年,市政府出资,按明代牌坊的样式进行修复。1997年,彭城广场扩建时,权谨牌坊被拆除。2004年底,户部山郑家大院北边,权谨牌坊悄然而立。新刻的石碑泛着青光,高大的门楼散着新鲜的漆味。穿梭于灯红酒绿之中的往来游人,不知有几人能注意到这处青涩的新古董,及其背后的诸多旧事。

  四

  权谨去世后,其孙以权谨为一世祖,始创家谱,因而形成权姓家族世系分明、宗派不紊的谱系。嗣后又续修五次,由于历史变迁,前三修皆无存。现存四修谱成于光绪五年,为权台村权兴汉在文革烈火中抢出,悉心保存。五修谱成于1919年,现存两部亦是权家人历经浩劫保留下来的。为使之流传后世,权族人经公议后,将族谱捐给市博物馆保存,博物馆又复制若干交还权族。权姓在清乾隆二十八年续修族谱时,创定世数排行诗一首,后在1919年五修族谱时,有部分增删改动。岁月更迭,至今权姓已用去十余字。为使权族瓜瓞绵延,后世班辈有序可循,在六修家谱中,经四乡权族讨论,班辈修改为:立廷兴启泰,勤学继懋修,怀贞程济美,宏文开吉昌。忠孝延世泽,嘉惠润甘棠。先则克奉绍,祖德耀崇光。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1家谱有哪些基本内容

标准家谱的编写格式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2中国家谱知识简介

一、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宗谱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先秦重要史籍《世本》为我国家谱的开山之作,其内容系黄帝以来至春秋时帝王公侯卿大夫的记录,其作用在于尊世系、辨昭穆、别贵贱等。魏晋时期,门阀势力盛行,家谱成为门阀豪族势力维持其政治经济特权的重要工具。

二、大宗小宗 古代宗法规定,同一始祖的嫡系长房继承系统为大宗,其他儿子即庶子,庶子系统属小宗,小宗仅继承其父,故称继祢者为小宗,小宗超过五世,即无丧服规定。随着世代的推移,一个宗族扩展到旁系林立时,仍然可以通过尊奉大宗的方式被约定在血缘集团之内,而不会导致零乱。

上述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缘远近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叫宗法。宗法制在周代极为完善,后世或尊行大宗之法,或恪守小宗之法,都对周代的宗法制度作了变通处理。

三、事宗礼 聚族而居是古代中国人常见的居住形式,族人常恪守的事宗礼包括:平居遇事应咨告宗祠,如祭祀、嫁女、聚妻、凶事、生子、易名、出外求学、荣归故里等。如遇族内发生吉凶大事,宗子需率全体成年男性族人赴祠禀告,祭祀先祖。

祭毕合族会食。四、义田 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

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五、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

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

七、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

八、九族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

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九、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

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九、谱学 自有文字出现,即有早期的人物记录。由简单的零散的记录发展到连贯系统的世系记载,由分衍世系到综合为后来的整体宗族世系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从而创造了人记录自己生平世系及血缘关系的专著,这就是谱牒。

十一、谱法 所谓谱法,是按一定的规则制度、体例进行编撰谱牒的方法。这个方法,其要点就是怎样完整、准确、明了、有序地记载族人世系及其有关事项。

十二、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

十三、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

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

冠用家乘的不太多。

3一部完整的家谱基本哪些常见内容

一、谱名

谱名中最重要的是谱籍和姓氏,即是什么地方、什么家族的家谱,为什么这样要这样写?更准确的反映家谱作为“史书”来反映信息,不然,编修的人当时明白,经年累月之后,转之何人何地?便无从查考,给后人寻根带来巨大困难。

二、像赞

人物像赞有各种表达,或始祖,如三皇五帝,也可以是近祖,或者迁祖,还可以是自古到今的家族内非凡的人物,特别杰出的人才。以昭示后人发奋图强。

三、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四、目录

全部家谱内容提要,以便检索。

五、谱论

谱论,即谱学理论,从司马迁开始历代都有名家,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朱熹,王阳明,比如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曰:“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且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郡府县志,一国之史;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

六、凡例

凡例,即修谱的原则,规定,比如哪些人可以入谱,哪些人不能入谱,对人的次序的排定,哪些内容怎么去写等等,就是规定家谱里面都有什么,这个显示出编修之人的主观态度,如明朝家谱对女性入家谱,就很明确的规定:丈夫之后跟原配,接着依次是:继配,侧室,妾,纳,除原配外,这些二三四五老婆不可以有名字,原籍,生卒,等,这个男尊女卑的“名分”观念,尤 是对女性的一种变态的歧视。

七、家训

不要误解,《家训》不是家谱内容,这里为了突出家训的内容做个配图,中国是家天下的社会结构,名门望族是一大特色,家训家风起了很重要的教育作用。

八、世系

世系是家谱内容的核心部分,从家族第一世开始,记载其生卒,婚配,事略,墓葬,其人如何?一目了然。

九、传记

传记,不是每个人都有,是对家族内的杰出人物,立功立德之人的具体描写,反应出这些人物的杰出品质, 垂范后辈,是榜样力量。可分内传。外传,内传是五服之内,外传是五服之外,还有列传,分门别类,比如家佣,二三四老婆中的贞烈之妇,可做列传,这已经不适合今天。

十、谱跋

上图是梅曾亮的家谱跋语,他自夸了一下,“知岩”以乡兵保障宣州,然后对家族的分派流迁做了陈说,所以跋语就是做谱之后的感想,经验,过程等含有者的寄托之语。

十一、领谱字号

家族支派繁多广布,必须有字号,作为验证, 跟对号入座一样。家谱一般就包括上述内容,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包括,祠堂,敕封,艺文,契约等还有一些图表,制作时可根据原谱内容确定。没有原谱,就必须另起创谱,不使历史中断,再根据个人情况确定内容。

4家谱国际:修家谱需要必备什么知识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族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家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族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族谱研究的另一现实意义是通过家谱研究,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谒祖”的需求。“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海外华侨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欣欣向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纷纷回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慷慨解囊,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家谱作为一个家族血缘关系的总记录,将海外华人与祖国亲人紧紧连在一起。

研究家谱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家谱进行内容、体例、结构等的分析,来构建一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族谱。一部新型族谱或家族档案,其编制原则应是既符合现代家庭的需要,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也具备传统族谱的“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作用;编法既继承传统族谱中的一些优秀成分,也要创制适应现代需要的内容。小家安,国家强。

族谱研究的现实意义当然不止于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族谱这个蕴藏丰富的资料宝库还会为我们提供许多新的其它资料,谱牒学这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也会不断发展,日益走向成熟。

5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家谱 (人文资料)。

6家谱都记载些什么内容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

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

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编辑本段]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

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

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编辑本段]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

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编辑本段]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

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

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编辑本段]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

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

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

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

7百家姓各家家谱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故而同姓不婚)。

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注“贵者有氏”: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

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

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 《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

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

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 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

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

”(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

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

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

《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

《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

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

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

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 ”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

“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

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 ”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

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

家谱一般分两部分,悬挂中堂的谱幕,谱幕只记录去世的族人,按家族大小可分三年、五年、十年一续不等。

第二部分是谱书:

谱书同谱幕不同,所有家族成员,无论是生是死、尽具所知,当祥细入册,包括先人照片、先进业绩、妻子姓名,娘家住址、姑太太出嫁哪里,姑爷姓名、外甥姓名以及在世族人的祥细情况当全部入册!

扩展资料:

家谱作用: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

家谱的作用主要有:

1、宗法思想研究资料。

家谱和宗法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重要基础之一,而家谱的族规、族约、家法、乡约等,正是加强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资料。

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对我们今天极为有益的东西,如孝父母、和夫妇、勉讳书、尚节俭、戒赌博、戒*秽、戒懒惰、戒奢侈等,对我们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鉴意义。

3、家族制度研究资料。

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缘关系统治族人的社会制度。在许多家谱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极为详细的资料,如家族的组织系统、家族的财产管理、家族的赈济方法等,为我们研究家族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组织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经济史资料。

家谱中保存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家族的集体田产如祠田、坟田、庄田、山林等的数量、形成、经营、管理、收支情况等。有的家谱还记录了家庭成员经商、贸易的事迹。这都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经济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问题资料。

家谱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传承,在家谱的“房派图”、“支派分布图”、“迁徙图”、“先世考”、“世系图”以及家谱的一些序跋中,记录了家族人口的数量、迁徙、分布、婚姻状况等资料,可提供人口学研究者使用。

6、历史人物传记。

家谱是世系的记录,许多家谱中既有简单的世系,又有十分详细的传记、行状、墓志、年谱等,对研究历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帮助。

7、民族史资料。

有的家谱记载历史上少数民族情况甚详,更有些少数民族家谱,它们是研究少数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资料。如清代蒲慎斋纂修的《泉州蒲氏族谱》是回族家谱,记述了当地回族的一些情况;而辽宁《庄河金氏家谱》则是满族家谱,金氏是康熙皇帝四辅政大臣之一鳌拜的后裔。

8、地方史志资料。

家谱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方志中所包含的内容如选举、职官、人物、户籍、祠宇、碑记、艺文等,在家谱中也是重要内容。

9、教育史资料。

家谱中一些重要的章节载录了许我教育史资料,如在族规、家法、仕宦录、科甲记、教育志、族墅、传记等就载有宗族教育、学校、科举、劝学措施、教育方法的内容。

10、民俗学资料。

家谱还是一个民俗学资料库,一些家谱在家礼和人物传记里记录了许多民俗内容,尤其是在家礼中的婚礼、葬礼、祭礼等中,本地的风土人情、本族的礼仪风俗都有相当的体现。另外,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民俗、岁时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等在各地家谱中都有记载。

11、宗教史资料。

有些家谱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记录。在这些家谱中,他们对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给以说明,同时表达他们的宗教观。还有的对本族人的宗教活动、宗教礼仪和习俗详细记述。

12、华侨史资料。

中国沿海地区一些省份的家谱涉及族人出国谋生的历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数、时间、侨居地区分布、职业、所在地生产、生活情况及与家乡、家族的经济、文化、政治各方面联系,这为我们进行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历史事件资料。

中国历史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记录在家谱中,虽然这些记录并不完整系统,但却十分具体,也是研究者获取资料的一个途径。

除以上所述外,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

-家谱

不可以。族谱修编是记录家族世系、人物、事迹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具有历史和文化的价值。捐款内容是族谱修编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捐款者的姓名、金额、用途等信息,反映了家族成员的团结和互助精神。如果删除上一次捐款内容,会导致族谱修编不完整,影响其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体现。所以族谱修编上一次捐款内容不可以删除。

  宗族亲情,血浓于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人脉,基础牢固,时效期长。下面我整理了给宗族同仁的一封信范文,供您参阅!

给宗族同仁的一封信范文一

 尊敬的邹堂郑氏宗亲们:

 我是邹堂郑氏廿四世裔孙郑炎龙,现就郑清之公在邹堂的信息,邹堂内外族谱和地方存物民谣习惯通报如下,供讨论!

 一、郑清之公在邹堂的信息。清之公功高日月!清之公精神永垂不朽!但清之公在邹堂境内至今仍未发现是邹堂郑氏始祖的信息:

 1、清之公在邹堂的历代族谱中没有一点记载。

 2、邹堂从宋代以来没有流传或记载祖公当过宰相,只有十一世祖郑旻当过贵州省左布政使,这是郑氏全族的骄傲和自豪!

 3、邹堂境内节日挂的灯笼,张贴的对联,悬挂的牌匾从来没有清之公的信息!

 4、邹堂境内的祠堂或对联写的是南湖、东里、荥阳,因为郑氏入潮三兄弟是从南湖而来的,因而也没有发现有清之公的一点痕迹。

 5、邹堂只有一条民谣,大仔大娘岗,二仔创邹堂,三仔坂上郑,四仔里洋村,而且清之公墓碑左边刻上的民谣邹字岗字用简化字,元明两朝,我邹堂墓葬凡用上邹字都写上繁体字,就邹字繁体简体可共用,为何岗字不写岗而写岗呢据全球郑氏族谱网记载,清之公在中国境内纪念坟墓达数十座,饶平清之公墓只是其中一座。明代以子立碑者有,以民谣立碑只有清之公一例,其它墓葬至目前还未发现第二例。这些问题有待宗亲们研究。

 6、饶平坂上族谱没有记载邹堂一点信息(只记载双港村)。

 二、邹堂内外族谱记载和地方存物民谣习惯。

 1、潮阳沙陇老祖叔公郑恩亨于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即公元一四七七年在潮阳神山家庙手书记载一世徽公,生二子,长房诚公,次房组公(传至七代止)。二世诚公生二子,大房恩公朝奉,二房宥公宣教郎。三世恩公朝奉生二子,大长房创邹堂,大二房生金木水火土。

 2、枫美五房清代族谱《邹堂昭穆》有我神山郑氏字眼记载,并阐述接神山辈序内容,从那时起朝至庆巳十二代之久。从那时起钱前村与我邹堂郑氏辈序也相同,因钱前的九世文质公与潮阳沙陇智房的九世婪叟公是兄弟,因而钱前与我邹堂郑氏辈序相同。为什么老祖宗们在研究辈序问题不接饶平坂上辈序,也不接潮阳金浦系辈序,偏偏接上神山辈序呢这点说明什么

 3、邹堂节日宗亲挂的灯笼,张贴的对联,祠堂悬挂的牌匾都有东里、荥阳、南湖,南湖指郑氏入潮三兄弟从南湖而来,因而也没有清之公的蛛丝马迹。

 4、邹堂郑氏九世思诚公自序中也没有提到清之公字眼。清代族人郑国渠手抄本序也没有提到清之公信息,这个时候的族谱记载朝奉公生二子,大房都巡公,二房世业公,倒是与潮阳沙陇智房旧谱序相近!

 5、民谣孔安堂邹堂得一半。据民间传说,因二世诚公兄弟二人,其弟组公无后,诚公生二子,朝奉公和宥公,因此,孔安堂只有朝奉公跟宥公共有!因此,孔安堂邹堂得一半就是这个道理。至今邹堂郑氏十一世祖贵州省左布政使郑旻的神牌位挂在孔安堂的大厅,十分严肃端庄,令人敬仰!

 6、邹堂乌美娘宫有神山来峙牌匾,在那神圣的地方摆放这样的牌匾值得研究!

 7、清代地美都书院因建在邹堂境内(乌美吉祥寺内)叫神山书院。

 8、郑智勇主编邹堂郑氏族谱,不是他一个人修族谱,而是族长会长全体理事众宗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到饶平到潮阳,层层发动,处处考究,最后由智勇先生主笔,部分乡贤协编!郑氏族谱时间跨度之大,族亲人员之多,编写过程难免有不足不对之处,但其功大大超过族谱中存在的缺点,应予表彰!但存在的问题可在以后考究中给予更正!

 以上两方面的问题请大家讨论。我认为认宗亲可以,认始祖要慎之由慎!邹堂郑氏理事会是我们郑氏一统的领导者、组织者、评判者、决策者!在当前的关键时候,邹堂郑氏祖祠理事会任重道远,重担千斤!我愿理事会要做头脑清醒,会干事,会办事,办成事的领头人!全体宗亲都要在理事会的统一指挥下,投入认祖大讨论中(大辩论火药味太浓,在郑氏族内不宜提大辩论)。大讨论要围绕为什么不认神山系祖宗为什么要认清之公为始祖理由何在问题进行讨论!在大讨论中每位宗亲人人平等,人人有权发表意见!坚决反对互相漫骂,互相攻击。我们是一家人,在祖宗面前人人平等。有事心平气和,坚持实事求是,不对就改!谁都会犯错误,说错话,在邹堂郑氏一族中,有事好商量,言语要和善,目标一个就是认好真正的始祖,团结一致,共创振兴邹堂郑氏的美好明天!

 在当前的大讨论中,现提几点建议经众宗亲参考:

 一、在未做出科学结论之前,暂搁置争议,以思诚公自序为依据认朝奉公从福建莆田而来,暂时保持邹堂郑氏的独立性。并以此为基点,弘扬祖德,继往开来,同心协力,振兴郑族!

 二、由始祖祠理事会牵头,协调邹堂、神山、饶平坂上宗亲,各派一百人验DNA,最后谁DNA接近,就认谁为始祖!万一三方都对不上,就以朝奉公为始祖,从莆田而来。

 三、由理事会通过有关部门请广东省文物局专家对清之公墓碑刻字年代进行考究,弄清大字小字刻字年代!这是一个有效的做法!本人几年前在理事会和众宗亲的指导下,在不同时期,和智勇、铁栋、广逢等宗亲共同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派出专家对邹堂部分祠堂墓葬进行鉴定,结果,邹堂郑氏祖祠科第世家牌坊被公布为揭东文物保护单位。蜘蛛山南山,逸叟,倒吊金钟山南庄,松岩,虎山谦勉五位祖公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不可移动历史文物进行保护! 与此同时,经专家鉴定南陇高夫人、乌美朴庵公、枫美纯笃公列为揭东文物保护单位!钱后中书、鼎义,大湖质庵,仙埔东泉及虾亭,枫美谦约六位祖公墓葬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历史文物!由此可见,请专家鉴定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四、进一步对饶平坂上、邹堂郑氏、潮阳神山族谱进行反复考究,直至弄清始祖来源!

 五、我建议众宗亲不要再乱花钱了,要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蜘蛛山南山公,逸叟公还睡在划定保护范围的荒草中!谦勉公被万恶的垃圾覆没!南庄公、松岩公周围环境恶劣等!这些有谁关心还有南庄公系:十世祖赣庵公、十一世祖郑旻墓葬在潮州被毁;南陇八世祖逖叟公墓碑被毁,圣堂山五世祖山楼公、六世祖邹隐公墓葬被毁。南山公系:五世祖、八世祖兄弟俩墓葬被毁!等等等!被毁祖公在地府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我们今天住在别墅里住在高楼大厦,谁想到他们,谁关心他们没有祖宗那有我们我们应怀着感恩的胸怀,立即行动起来,投入抢修祖墓的行动中,切切!

 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祈请诸位族老乡贤批评指正!

 肃此敬请:金安!

 XXX

 20XX年XX月XX日

给宗族同仁的一封信范文二

 尊敬的各位宗亲:

 您们好!

 枣阳城东枣林店李氏一脉,源远流长,后辈子孙瓜瓞绵延,人才辈出。

 我辈正值太平盛世,修谱建祠,已属我族众望所归。这两项工程自2011年5月正式启动以来,至今已近三年的时间。目前,修谱工作正进入试水期,已拿出清样,有待众位宗亲审议酌定,勘误补遗;建祠,我们特地请来了常行走于京、津、沪等国际大都市的风水大师为李氏宗祠选址定位。在经过图纸的反复设计、面向族内公开招投标确定承建单位、举行盛大的奠基典礼等程序后,现已全面开工建设。眼下,我们筹集的工程款项,距离工程预算缺口很大,我们再次请求大家慷慨解囊,奉献热情。此前已有不少的宗亲纷纷捐献,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李超宗亲(训字辈,枣林店小西湾人),他乐于奉献,勇于担当,丝毫不计个人得失,积极投身宗族公益事业,舍私利、取大义。这次在工程款远远不及的情况下,他毅然接标,自己垫巨资施工,并保证中途不停工,力争建成枣阳市内规格最高、艺术品位最优的宗祠。他的宽胸怀、高境界,长眼光、大气魄,着实令我族全体宗亲敬佩之至!他有句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人在做,天在看。”那意思是说我们的所做所为上天是可以明鉴的,不消我们自己评判和解说。我们也时常听到一些宗亲埋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感叹人生苦涩,无缘富贵,从而怨天怨地怨祖宗。其实,也许他从来就没有想过,他自己的失误在哪里;别人辉煌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来源于旺盛的人脉,这旺盛的人脉只能取决于自己高尚的境界和宽广的胸怀。人脉的强弱完全在于自己的为人处世,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同胞兄弟,其智力不相上下,因各自不同程度的人脉拉开了他们事业成就的差距,这就证明了人脉决定成就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若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则必先要营造旺盛的人脉,也可更进一步说,即使有了一定的成就不是图报家族,回报社会,而是忘乎所以,从而弃丢了人脉的持续创造和积累,也终会因人脉的衰竭而导致事业的败亡。这方面的历史教训是不可胜数的。

 家族亲情,血浓于水,是一种无可比拟的优势人脉,基础牢固,时效期长,自古就有“亲有三代、族有万载”之说,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优势资源。眼下,整个中华大地兴起修谱建祠热,既是历史文化的伟大复兴,也是我们创建大业的良好机遇。若我们视而不见或不以为然而无动于衷,或持观望态度,消极等待,那我们至少是算不得明智的。

 古人说:“欲先取之,必先予之。”;“有舍然后方有得。”这实际上是向我们提出了经营事业的策略,这是成就事业的必经程序,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一个假设,来进一步说明人脉与个人成就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某位宗亲缺乏积聚家族人脉的意识,对家族公益事业不愿作点滴的奉献,而是自己画地为牢,像蚕蛹作茧一样把自己封闭起来,自以为是,万事不求人,一旦到了某个关节点上,才想起要向家族宗亲伸手求援。平心而论,平素里不相往来,这人脉的桥梁在短时间内恐怕是很难架起来的。我们这样说,我们是否有利益交换的嫌疑呢当然,我们兴办的家族公益事业不能离开钱,“无土打不起墙”,钱,在这儿只是我们奉献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特定的条件下,它能体现我们心意的分量,能让我们全体宗亲感受到大家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营造人脉的最直接的、最有效的方式。

 常言道,人活一世,草活一春,人生在世,必有所图、有所获,那么如何图、如何获呢有不少成功人士道出了其中的真谛,这是一门艺术,但决非高深莫测,只要我们打开心门,换一种思维方式,就能获得打开这扇艺术大门的金钥匙。有人把社会比作一个庞大的肌体。据此,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家族比作这个肌体的组织,我们每个人则是这个组织中的细胞,假若我们自己游离于组织之外,其生命力就是极为短暂的。因此,我们每个细胞只有主动投身到组织的怀抱中去,才能借助组织的强大动力,获得永不衰竭的生命源泉。否则,我们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孤立凄清的景象是不言自明的。说到此,还得借用一下李超的话

百家姓,权氏家谱

权姓起源——韩愈-《唐故相权公墓碑》“商武丁裔孙封权后以为姓”——《词源》648页“权”注肃肃我祖玄鸟自天天乙革夏武丁相贤手文命子开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