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时期,江左三大家和秦淮八艳有哪些故事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明末时期,江左三大家和秦淮八艳有哪些故事呢?,第1张

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大才子,合称为“江左三大家”(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三人都曾在矛盾中降清,并且同在乾隆朝进入《贰臣传》,诗才、仕途和名声可谓是同进同退。

本文不讲他们在政治上的选择对错,就讲些花边新闻,自古才子和佳人的结合都是民间百姓或文人雅士最喜闻乐见的八卦谈资,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这著名的“江左三大家”自然也不例外,和他们产生爱恨纠纷的更是大名鼎鼎的“秦淮八艳”。

钱谦益和柳如是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是“秦淮八艳”中最著名且最具家国情怀的奇女子,明崇祯十四年,59岁的钱谦益迎娶了23岁的柳如是。钱谦益当时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却明媒正娶了名妓出身的柳如是,这在江南地区掀起了很大的争议。

柳如是虽然名气很大,也和不少江南才子结交,互相称兄道弟以及吟诗作对,但到底是怜人歌妓,而且还给他人做过妾(14岁时曾被已至花甲之年的周道登纳为妾),钱谦益虽然也是让柳如是做侧室,但却是用正式的婚礼迎娶,礼法上难免遭人诟病。

不过,一些民间言论并没有影响到这对老夫少妻的感情,毕竟,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才女,共同的爱好和语言消除了外界的影响和年龄上的代沟,夫妻俩倒是和和美美。但是很快,乱世到来,和谐的气氛被打破,两人也开始有了一些分歧。

南明弘光元年五月,清军在攻破扬州后,迅速渡江南下,直逼南京城下,南京城却基本不设防,颇具爱国情怀的柳如是在这个时候劝说钱谦益和她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思虑半响后,说出了

“水太冷,不能下”

的名言,且阻止了柳如是殉国的举动,然后领衔向清军投降。

钱谦益因怕死降清,但心中其实无比矛盾,他是江南文坛领袖,曾经跟无数人灌输过忠君爱国的思想,突然却投降清朝,可谓是一朝英名尽丧,这让他痛苦万分,加上柳如是的不停劝导,钱谦益在北上京城做了三个月清官后称病辞官,返回南京,受清朝监视居住。

此后的钱谦益在柳如是的帮助下,似乎又恢复了勇气,余生一直在秘密联络和资助江南反清团体,但南明因各种原因却大势已去,最辉煌时,钱谦益的弟子郑成功也曾于清顺治十七年、南明永历十四年时,挥师杀到南京城下,但让欣喜若狂的钱谦益失望的是,郑成功终究没能战胜清军,铩羽而归。

至此,绝望的钱谦益只能和柳如是默默度过残生,明朝不恢复,他也永远洗清不掉曾向清军献上南京城的耻辱,清康熙三年,83岁的钱谦益病死,没多久,46岁的柳如是也因家产纠纷,在钱谦益族人的逼迫下,愤而自尽。

从后世的一些记载上看,柳如是对降清后的钱谦益帮助甚大,或许,没有这位名妓出身的爱人的劝导,钱谦益就把清官当下去了,两人晚年又互相鼓励前行,复国的目标虽然未能达成,柳如是的结局也算悲惨,但这两人的结合至少是幸福的。

龚鼎孳和顾横波

龚鼎孳纳的是“秦淮八艳”中的顾横波(本名顾媚)为妾,当时,龚鼎孳在北京为官,顾横波于崇祯十六年末也来到北京,初到时,就遇上龚鼎孳因受弹劾被关进监狱,但顾横波每日在狱外等待,感情可谓至深,这也是后来龚鼎孳始终和顾横波和谐恩爱的原因。

好景不长,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军杀进北京城,龚鼎孳和顾横波也有过跟钱谦益和柳如是一样的动议,即自杀殉国,钱谦益是直接没敢做出举动,但龚鼎孳和顾横波做了,他们是投井自杀未遂,后来有记载说,他们其实投的是一口枯井,本意是避难,而不是真想殉国。

从后来龚鼎孳的行为来看,避难而不是殉国的说法或许是对的,因为龚鼎孳先是投降了顺军(李自成进北京,允许明朝四品以下官员投降),等李自成失败后,转头又投降了清朝,而且,还把清朝的官当得有滋有味,因为对清朝有功,他给爱妾顾横波挣回来个一品诰命夫人的头衔。

对于顾横波来说,一介风尘女子能混到这个头衔,也算没白活一生了,她在跟了龚鼎孳后,两人还是和谐恩爱的,当然,这是因为龚鼎孳的正室董氏看不惯他降清,没有来北京同住,给了龚鼎孳独宠顾横波的机会,顾横波本人的文采也是两人琴瑟和鸣的主因,才子和才女总归是有共同语言的。

顾横波病死于康熙三年,龚鼎孳病死于康熙十二年,两人都得以善终,龚鼎孳在侍清时,同样有过矛盾心理,晚年所做的诗词中,多有流露怀念明朝之意,也有意保护过部分反清文人,但这些始终掩盖不了他两次降敌,并为之效劳的尴尬经历,从思想和行为上,龚鼎孳不如钱谦益,顾横波也远不如柳如是。

吴伟业和卞玉京、陈圆圆

吴伟业(号梅村)跟钱谦益、龚鼎孳相比,诗才更著名一些,康熙皇帝都曾为吴伟业的诗集提过御制诗,想来也知道诗集的质量。吴伟业没有娶或者纳“秦淮八艳”中的任何一人,却招惹过两人,分别是卞玉京和陈圆圆,一个给了情恨,一个赋予了国仇。

据说,卞玉京和陈圆圆齐名,当时有“酒垆寻卞玉京,花底出陈圆圆”的说法,崇祯十五年时,卞玉京跟吴伟业相识于一文人聚会,卞玉京相中了吴伟业,女追男只隔层纱,大胆敢爱的卞玉京轻易的就捅破了这层纱,直接向吴伟业示爱,但却被吴伟业含糊过去,卞玉京十分失望。

而吴伟业没有接受卞玉京示爱的原因很简单,他得知国舅田畹要来南京帮助崇祯皇帝选女人,其中就有陈圆圆,还有卞玉京,醉心仕途的吴伟业不愿意得罪田国舅,因此放弃了卞玉京,佳人终究没能嫁给才子,哪怕是妾都没能做上,后来勉强做了一位郑姓世家子的妾。

南明弘光朝灭亡后,卞玉京逃出南京,以女道士的身份掩护自己,和吴伟业有过见面,但两人始终没能在一起,顺治八年和吴伟业最后一次见面后,卞玉京隐居山林,直至亡故。吴伟业于顺治十年时被清朝强迫北上做官,三年后丁忧辞官,回到南方,他再见到卞玉京时,只是见到了卞玉京的墓碑。

吴伟业因仕途辜负了卞玉京,和陈圆圆却没有任何爱恨纠葛,可是他写的那句著名的诗“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却把陈圆圆推到了祸国殃民的地位上,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当然不会是为了一个小妾被抢,可民间爱这种故事啊,清朝也非常愿意推波助澜,用此故事降低吴三桂的人格。

于是,因这句诗的误导以及广为传播,吴三桂真实降清的原因被遮掩,亡国的原因全部被陈圆圆一介弱女子背锅,陈圆圆何其苦也?吴伟业的动机是为什么很难说清,主观上或许是为了贬低吴三桂,但最终伤害最深的却是无辜的陈圆圆。从卞玉京到陈圆圆,一个有意,一个或许无意,他害苦了两位佳人。

恭喜你,说不定你是董仲舒的嫡派后人,因为董子故里就在枣阳。按史书,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董姓为当地大姓之一。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下面我给你网上资料,直接提到章丘董氏和枣阳董氏的关系,觉得好再给俺加点分!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

枣强董氏家谱序

此文董孝忠族长所写

董姓者,豢龙氏也,汉朝大儒董仲舒之苗裔焉居广川府枣强县两广新集庄宗族繁多不及备载,唯有我始祖讳士诚者,自洪武二年兄弟三人奉母迁至青州府益都县东北乡,离城四十里洱水之右范疃园子庄居住兄弟事母耕织为食聚首数年太祖母故去,葬于河山寺南,洱水涯西茔碑一座,地半亩,记载详明遂析筹焉长公士贤移居溎河,人才众盛,富贵共昌二公士能,移居丹河文武并见,功名迭出唯三公士诚,移居洱左,立产业,世务农桑,教子孙尝读诗书惧宗祀之无所茔田立右忧宗派之失守谱著晰清

大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正月 榖旦 ("董家村"家谱序由谭坊董廷琳提供)

寿光田马镇溎河村董氏墓志

按族谱:有明洪武年间,始祖兄弟三人,自阳信迁至青郡,分处三河长讳士贤居溎河,次士能居丹河,俱属寿光三讳士成居洱河,属益都据阳族谱系出广川,即今直隶之景州也董子祠在焉而山东德州亦名广川,不知孰是据丹河碑记,则云:阳信董氏系直隶枣强县籍,统俟考稽墓中有百余冢,世远年湮始祖冢不能复辨雍正年间,栽松树约五百株,兹汲立碑,以志其概聊寄水源木本之思于万一耳!

溎河董氏始祖讳士贤之墓

十代孙 裕先 永吉 玉圣 十一代孙大仪大成大冲大蕴大魁率

十三代孙 长泰暨九支众孙顿首 仝立

历世碑文

始祖讳士能公行二,兄弟三人明洪武间迁居寿邑长祖士贤公居溎滨,三祖士成公居洱涯,我祖居丹浒相传与阳信董氏俱系直隶枣强县籍,迄今十余代矣椒聊实衍,丹桂根深,奕奕书香虽分土以别井,绵绵世泽,洵异派而同源,修家乘于此时,庶免子孙失序之憾,识宗支于他日,尚存兄弟孔怀之思谨勒石以志言,母教数典而忘祖!

乾隆三年岁次戊午月建癸亥 朔 日

十一世孙董学唐约族人 公立

赐进士弟诰授中宪大夫湖广湖南长沙等处地方布政使司督理粮储道按察使司副使翰林院庶吉士学习国书加四级记录六次十二代孙思恭谨志子觐午书丹

大清乾隆三十九年岁次甲午三月 谷旦 ("墓志与碑石"等史料由溎河董日俭董浚溪提供)

又,据枣强县唐林乡前王寿村家谱记载:

大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年弍月十四日,四世祖董士安后人:十六世,董巨川;十七世,董连珠;十八世,董云祥由山东章丘县城西北五十五里董高唐寨村前来王善友村祭祖

公元一九九三年五月,始祖董士能后人,山东寿光赵庙乡西庞村,二十世后裔董梦泉来信叙谱写史,并言始祖董士廉由山东章丘县迁居山东寿光县溎河后改名董士贤

本文可供(冀)枣强董氏(鲁)济阳,章丘,寿光,昌乐,安丘等地董氏后裔修谱时参考

主要还是看你的祖籍是哪里的才准哈!我这里只列出几个地方的仅供参考;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前元已光兴……”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江苏徐州董氏一支字辈:“心中正立志诗书”。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主佑尔少时昌”。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如果没说到你需要的地方,还可以继续问我。时间有限暂时给你这些资料!<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你还是没告诉我你的祖籍叫我怎么回答准确的给你了?

既然是‘天’字辈

有可能是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或是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再或者是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你自己再想想家里还有人辈的 ,看对得上这些不!<strong>答案补充</strong> 其实现在每个姓氏的字辈都是乱的,你要非常准确的答案谁也给不了你的。没有补充的能力了!

不好意思!

满族正蓝旗董氏家族有三百多年历史。并有“张董不分”之说。张董姓氏因何不分,并无典籍可考,据悉,清少数民族除了张董不分外,还有“郭国不分”,“富付不分”、“徐铁不分”等。张董氏家族近代家谱记载由第八代世祖改为张姓。其先祖董宜道系辽宁铁岭董家铺人,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入关,为奠定大清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朝廷恩赐跑马占圈,后辈子孙繁衍众多,徙居长城五口之外(青山口、河流口、徐流口、刘家口、桃林口),即今青龙满族自治县原三岔口乡的官场、南杖子、庄窠、梢枝峪、山城子、夹角石。娄子石乡的娄子石、绿马崖、其巨口。牛心坨乡的牛心坨、山啦嘎、老鸦窝、塌山、大岭。当障子乡的杨树底下、立兴店、草房、瓦房等处,均为满族张董姓后裔。因祖训不一,有的村仍然延续一辈子姓张,一辈子姓董。而有的村则一直姓张或姓董。不管姓张或姓董,其辈分脉络清晰。如祖宗董宜道始为第一世,其子世祯、世杰、世英为第二世,依次类推,三世、四世、五世、六世……所以末门辈分较大,如牛心坨、老鸦窝等地辈分大,十世尚有人健在,而梢枝峪、山啦嘎、娄子石等处辈分较小,已延续到十八世。文化大革命前官场村立有祖先祠堂,祠堂里供奉着先祖的塑像、血衣和大刀,供后人祭祀。文化大革命后已荡然无存。 兹有清朝道光年间保存的董氏家谱一份,供考。原文如下: “粤今追昔,我董氏由来以久,及推本溯源,及系关东铁岭人,即辽宁铁岭董家铺人。吾董氏家族世代清白,历历可考。因闯王造反,明朝已灭,吴三桂出关叩清兵,彼时余二世祖讳世祯、世杰、世英兄弟三人,乃至军机大臣,自任随征进关,直赴京师,杀退闯兵,追至潼关,破闯兵二十万,遂破潼关,追取西安,抚定河南,克服扬州等十五城,对敌一百五十余阵,降文武官员二百四十员将马步兵三十一万七千七百。彼时我祖建立大功,后分八旗,将余祖()征,即取松江大陵河,及征大同、锦州等处有功,活擒茶汉王,扫灭其国,又征朝鲜,朝鲜王闻风丧胆,弃城逃入南汉,即追至南汉擒之,余祖得功牌数十面。后吴三桂背叛,余二世祖又率三世祖讳文胜、文献、文理、文通、文昌、文瑞、文远、文俊、文显、文进等父子十六人随祖南征。一路降服平定浙江、金华、福建等处,扫灭吴三桂,余祖得功牌十数面。天下即定,奉旨记功行赏,余祖不愿居官,孰知皇恩浩荡,念余祖屡建功绩,恩赐行圈占地使后世永沾国恩。余祖遂占滦州法宝庄、萧家庄、喜家桥;昌黎县境内的于家坨、围场。共占地五圈。又占刘家口、徐流口、河流口、青山口、桃林口五口之外,其地五沟,惟择居于法宝城宅之内。后因支派繁衍众多,难已同居,故又居于五口之外的官场、梢枝峪、山啦嘎。功牌于老鸦窝收存。

明末时期,江左三大家和秦淮八艳有哪些故事呢?

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龚鼎孳、吴伟业是当时最为著名的三大才子,合称为“江左三大家”(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三人都曾在矛盾中降清,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