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的个人评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4收藏

卫立煌的个人评价,第1张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战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立煌最具指挥才能,但正好是这员卫立煌最不不受到信任。

张治中致悼词,评价他是一位“善始”、“善终”的“爱国军人”,指出:“党和人民记住卫立煌同志为人民做的好事,给了他以极大的信任和荣誉。”卫立煌的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卫立煌因病去世的。

卫立煌在中原大战中击败石友三解除了南京之围,在鄂豫皖“围剿”、镇压“闽变”分路暨主功、击败冈村宁次收复郑州、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等一系列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忻口会战亦破坏了日军的作战计划。日军华北最高司令官香月清司称其为“支那虎将 ”。

史迪威在回忆录中称其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干的将领,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称其为“常胜将军”。建国后曾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第二届人大代表,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1960年1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4岁,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扩展资料:

卫立煌早年和毛主席、周总理就有很多交往,早年毛主席也在为黄埔军校做事,而周总理是政治部主任,他们北伐和东征的时候都在一块,再到后来卫立煌前往延安访问,一直有很深厚的交情。卫立煌的孙子说“祖父的价值观是国家、民族利益优先,所以选择回到祖国。”

卫立煌回到大陆后任国防部委员会副主席,同时参加了人大、政协,还有民主党派。卫智介绍说,祖父晚年非常倡导珍爱和平,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战争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所以对战争的认识非常深刻。

—卫立煌

人民网—卫智:祖父卫立煌反对国家分裂 为国家利益毅然回到大陆

三十八军中将军长赵寿山

赵寿山将军有五个孙孩,赵武原是次孙。

五个孩子的名字,都是赵将军在刀枪炮火中所起,与当时的抗战形势息息相关。大孙女赵望原,是为纪念“望原战役”,二孙女赵荥原,是赈济河南荥阳灾民时所起,长孙赵陆原出生时,他正在重庆国民党陆军大学甲级将官班受训,小孙女赵琳原,则是他安全回到晋冀鲁豫解放区,于山西临县(音同琳)所起,而次孙赵武原的出生,正是他被蒋介石“明升暗降”,远离抗战前线软监在甘肃武威之时。

赵寿山将军次孙赵武原

有人说,凡是了解赵寿山将军的人,一听到他孙孩的名字,就能体会到他于国于民的赤诚之心。历史沉浮,如今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凤凰陕西走访赵寿山将军的次孙赵武原先生,走进这位把子子孙孙都与戎马丹心相联系的抗日传奇将军。

赵寿山将军作战时缴获的敌指挥刀

凤凰陕西:赵寿山将军既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一野副总司令员,既是抗日名将,又是毛主席亲自批准的特别***员,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实属罕见。您认为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这段传奇?特别党员具体指的是什么?

赵武原:我认为是祖父于国于民的赤诚之心成就了他的传奇。祖父因为受到恩师魏康侯影响,从小便立下“掮洋枪打洋鬼子”的报国志向。九一八事变后,祖父就对蒋介石对外不抵抗、对内进行反共内战的行为深为不满,开始举办干部训练班,培训抗日骨干,准备开赴前线抗日救国。

西安事变前夕,祖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书籍,思想出现质的转变,开始“倾向中共”,向杨虎城将军上了“抗日建议书”,力求一致抗日,后来又申请加入中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第一个站出来请缨抗战,他带领十七师和三十八军先后经历了保定抗战、娘子关抗战、晋东南抗战、中条山抗战、广武抗战等。蒋介石称他为“抗战第一功”,娘子关前线总指挥黄绍竑称他为“河北真正抗战的两个半人之一”,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称他为“中条山的铁柱子”,毛泽东称他为“统一战线的典范”。

祖父既坚持国民党军队正面战场作战,又配合***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与红军***彭德怀、任弼时等交往密切,而且毛主席特批他为中共特别党员,可以说正是为国为民的这份心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

说起特别党员,我要纠正一下,近年来有些媒体错写为“特殊党员”这是不准确的。祖父成为特别党员,是指他担任特别工作任务,身份不宜对外公布,即使在党内,也鲜有人知。祖父是1942年由毛主席直接批准加入中共,有特别党员身份的还有叶挺、邹韬奋等。

资料图:赵寿山在三原和彭德怀、任弼时、杨尚昆、陆定一、秦邦宪等红军将领合影(由赵武原提供)

凤凰陕西:提到赵寿山将军就不得不说几个称号:“白发将军”“血花剧团”以及“大红鼻子将军”,这背后都有哪些故事?

赵武原:“白发将军”是祖父打雪花山、乏驴岭战斗时一夜白头。祖父带领十七师死守雪花山十余昼夜咬着牙不要援军,但短短十来天,十七师13000人打得只剩下2000来,很惨烈,牺牲很大,祖父头发、胡子都急白了,那一年他43岁,尽管是败了,但陕军在雪花山打出了勇猛的气概。祖父痛定思痛,在十七师成立了一个剧团,以“血(雪)花”命名剧团,其意是“想起娘子关,抗日怕流血,何必出潼关”。这就是“血花剧团”的由来。

至于“大红鼻子将军”就是说祖父的外形了。祖父身形高大,190有余,鼻子很大很红。60年代,祖父带我去天津看病,公路沿途挂有“外国人未经允许不得入内”的警示牌,当他的轿车行驶检查站前时,被执勤哨兵举旗拦下,随车的工作人员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而他却一边摘下自己佩戴的墨镜,一边笑着用浓厚的陕西话幽默说道:“哈(坏)咧,娃们把我当成大鼻子(外国人)了。”

资料图:赵寿山(左一)和夫人(左二)和官兵1938在三门峡黄河岸(由赵武原提供)

凤凰陕西:有人说赵寿山将军是“西安事变”的第一发起人,在“西安事变”发生前夜,他就被任命为城内行动总指挥,部署“捉蒋”行动,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赵武原:西安事变前夕,祖父就主张一致对外。据祖父回忆,在事变爆发前期,他与杨虎城将军有这样的对话:

祖父:“是否可以考虑,蒋如果来西安,必要时我们把他扣起来,逼他联共抗日。”

杨虎城将军: “天大的事,我们敢干?”

祖父: “只要你把当年打李贞的精神拿出来,(李贞是蒲城县的大恶霸,杨在青年时把李击毙),就敢干!”

杨虎城将军: “你这些话只能对我说,绝对不能对其他任何人讲。”

当时看起来,杨虎城将军并不反对祖父的提议,其实他当时对形势和他自己以及十七路军的出路问题已经心中有些底了,只是由于他处事慎重,事又机密,事先不会向别人讲。之后,他便叫祖父回到西安,开始筹办训练班,训练全军团、营、连三级干部,直至西安事变爆发。

西安事变中,祖父先后担任十七路军军事行动总指挥、省会公安局长、渭北警备司令以及十七师师长,成为杨虎城将军的左膀右臂。

资料图:赵寿山等和习仲勋夫妇及子女游颐和园(由赵武原提供)

凤凰陕西:赵寿山将军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为什么会冒杀头风险、放下“百万之富”的生活,两次请求加入当时正处于低潮阶段的***?很多人都在质疑他的真正动机。

赵武原:那个时候,连国民党特务都质疑祖父的意图,蒋介石更直呼不可能,他图什么?图升官发财还是传宗接代?放着富裕悠闲的日子不过,非要自讨苦吃?当时红军完全处于“星星之火”的低潮阶段,祖父身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却主动帮助红军,还把他唯一的一双儿女、儿媳等八人,一个不留,统统送往延安红大、抗大学习,他这一行为被很多人当作心血来潮。

现在来看,我想那时的祖父应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的鸿鹄吧,如果他没有认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只有***能救中国这条真理,就绝对不可能宁可掉脑袋,也要破釜沉舟、坚定不移跟***走。

资料图:朱德委员长给赵寿山献花(由赵武原提供)

资料图:赵军长德政《惠我后生》碑(由赵武原提供)

凤凰陕西:您眼中的祖父是什么样的人,描述一下他在您心中的样子。

赵武原:精忠为国家,豪气塞苍穹,为国为民经百战,何惜官禄当土抛,他是我们世世代代的楷模,于国于民敢问心。他刚直不阿,心存善念,一身正气,他心存的都是为民为国的大爱。有几件事我非常感动,1942年,河南大旱,饿殍遍野,祖父卖掉自家良田,赈济灾民,并收容一百多名孤儿成立儿童连,自己出资恢复学校,当地人自发立下“惠我后生”石碑一块。

前几年,我重走祖父抗战路,发现村民至今仍在保护赵寿山军长的抗战旧居,并且年年祭典,我又震惊又感动,非常感谢那些村民还记得当年那个寿山将军。

去年,是祖父诞辰120周年,我回忆起祖父常说的一句话:“要防微杜渐,不贪不占,迈好人生每一步。吃亏把人吃不死,而占便宜却能把人占死。”

资料图(由赵武原提供)

作者手记:

已经70岁的赵武原先生对祖父的回忆可以精确到年月日,思维清晰。赵先生说,因为自己腿疾,祖父最后的几年他经常陪伴左右。正是通过这段时间,让他对祖父的了解更加深刻,作为名将后代,他想尽可能的记录下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于是他和老伴花费7年时间用退休工资为赵寿山将军出了传记,名字就叫《于国于民敢问心》。回看历史,不论是带军打仗的将军还是浴血奋战的士兵,团结一心、和平民主始终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基石,就像赵寿山将军说的:“盖世人皆知唯和平乃能建设,唯民主乃能统一,亦唯和平民主乃能使中国成为独立自由幸福之国家。顺此者成,逆此者败,铁则所示,不容或爽。

文 烟云

编辑 文史评鉴编辑组

1940年,时任 国军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并兼任冀察战区司令官 ,奉命 固守黄河沿线,保卫华北的国军名将卫立煌 ,看到 八路军总司令员朱德老总 ,竟然 任由八路军战士们自由上街买东西 ,心里忍不住惊诧万分。

好奇地追问朱老总: 你难道就不怕士兵们思想开小差逃跑吗? 本期内容鉴哥就圈个有用 历史 ,解密卫立煌为何会有此一问?

为何见到八路军自由上街买东西,会感到好奇,惊诧万分呢?难道说国军的士兵连上街买东西的自由都没有吗?

只要是坚持抗战的革命队伍,全部一视同仁

1937年7月7号,日军突然发起 卢沟桥事变,拉开全面侵华战争 以来,毛主席高度响应抗战统一战线革命号召,命令: 陕北延安红军下山,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整编改组,成立第十八集团军,又称第八路军。

一直都隶属国军名将卫立煌麾下,卫立煌从 国军第十四集团军司令官 ,转任 国军第二战区副总指挥 ,和升任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时,八路军也先后改制,被划归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作战序列,进行抗战。

八路军副总司令员彭德怀老总 回忆卫立煌时,曾盛赞卫立煌是“ 国军中难得一见的抗战派 ”。

虽然八路军名义上一直都在卫立煌的指挥下,参加抗战,但卫立煌却思想开明, 从来不争权夺利,也不干预八路军的行军作战,从来不搞边缘摩擦,始终坚持***领导八路军独立自主。

而他的这种态度,也与八路军结下了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双方互动频繁。

1937年10月份,卫立煌奉命在山西华北前线,发起于日军的大规模 “忻口会战” 时,并未刚愎自用,反而与八路军各级将领进行了反复的联络磋商,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协调行动。

一举创下了 歼敌上万,成功保卫山西省会太原不失的战场记录 ,是抗战初期,国共两党精诚团结,在军事作战上配合相宜,出奇制胜的一次成功案例。

忻口战役的胜利,也让卫立煌第一次见识到了***八路军领导独立抗战的能力,此后对八路军更加看重。

国共统一抗战时期,蒋介石亡我党之心始终不死, 经常枉顾民族大义,为一己私利和不可告人的目的,授意各部对八路军的战备供给吃拿卡要。

却遭到了卫立煌的严格抵制,曾不止一次地公开宣称: 只要是坚持抗战的革命队伍,全部一视同仁,国军什么标准,就要给八路军什么标准。

卫立煌甚至在1938年春天,抵住蒋介石给予的压力和干扰, 一次性就给八路军调拨了多达100余万发的子弹,和25万余枚制式手雷,并附带大量的粮食、军饷和军服等战备物资。

当时,国军战区后勤部门有人担心数量太大,不敢签字下拨。卫立煌就放下架子,亲自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给下面的人做思想工作,最终促使该批物资顺利、及时地抵达革命圣地陕北延安。

卫立煌受到日军围追堵截,被迫 取道陕北,直下晋南创建抗日根据地时,曾路过延安,毛主席就特意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并亲自做东请卫立煌吃饭。

对他慷慨解囊,支援八路军坚持抗战的义举,做出了极高的认可和表彰。

当时,常驻陕西西安,担任 八路军驻陕西办事处党代表,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同志 ,还亲自手书一封,赠给卫立煌: 黄河是华北的屏障,但卫立煌先生,现在却在保卫黄河。

黑材料全部压下,卫立煌出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

1939年秋天,蒋介石 移驻临时首都重庆 后,马上调兵遣将, 委任卫立煌担任河南省政府主席一职 ,司政保卫中原大地。

而在这一时期,卫立煌与***八路军的联络交往,更加密切起来,在卫立煌的直接授意下, 我党专门在河南省的省会洛阳,开办了专门的八路军办事处

只要 周总理、朱老总、彭德怀老总,萧克和左权将军等人到河南洛阳办事 时, 卫立煌总会一尽地主之谊,请我党我军的高层首长吃饭看戏。

而卫立煌这种“敌我不分”的暧昧态度,也连续好几次受到了军统和中统的针对与控告。

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勾连祸结、党同伐异等不正之风屡见不鲜,而且上下贪腐成风, 特务头子戴笠早就对卫立煌长期执掌军权眼红不已,经常乘坐专机秘密飞抵洛阳,搜集卫立煌与***来往的“罪证”。

以“ 袒护***八路军,对党国有异心,对蒋校长不忠 ”的莫须有罪名, 向蒋介石进行警示和控告 ,而且戴笠还专门借此机会, 秘密逮捕了大量思想追求先进,渴望进步的爱国知识青年。

与此同时, 汤恩伯、蒋鼎文和陈诚等人,也对河南省政府主席这一肥缺职位,垂涎三尺,经常联合起来打压卫立煌,一告再告。

但考虑到非常时期行非常之法, 蒋介石将卫立煌的所有“黑材料”全部压下 ,不仅没有做出任何处理,反而对卫立煌更加重用,亲笔签发命令:

委任卫立煌出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在中条山背水布放,誓死保卫黄河和华北不失。 同年2月至3月份份,蒋介石趁八路军在华北前线与日军浴血奋战,无暇他顾的机会。

突然暗中指示 国民革命军第97军军长朱怀冰 。通过 秘密联络庞炳勋、张荫梧、侯如墉等人 ,突然从磁县和武安地区,出兵攻打我太行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由此 掀起了第一次破坏国共统一抗日战线的高潮。

朱怀冰与华北侵华日军遥相呼应,沆瀣一气,袭杀八路军革命战士和根据地爱国群众,手上沾满无辜人员的鲜血,气焰非常嚣张。

八路军根据毛主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的最高指示,与国民党反动顽军,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有礼的反抗斗争。

朱怀冰是个志大才疏,贪得无厌的草包,领兵刚进入太行山后,就向坐镇中原的卫立煌发电:

要求他马上增派援军,打击***。 没想到却遭到了卫立煌义正言辞地拒绝和训斥,结果朱怀冰的部队竟然被八路军轻而易举就全部歼灭。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蒋介石收到前方战报后,勃然大怒,马上就在1940年秋天,向卫立煌发布警告命令: 你亲自上太行山,与八路军谈判,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遏制***继续做大做强。

八路军总司令员朱老总,亲自先后在太行山根据地与河南洛阳,与卫立煌展开和平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一致协议: 以漳河为界,划定双方各自活动之防卫区域,避免进一步摩擦,互不侵犯、互不打搅。

但卫立煌却 明目张胆地继续违背蒋介石,何应钦下发的电令 照常给八路军配发足量的军需粮饷物资。

向 社会 各界进一步宣传国共统一战线的抗日革命主张,尽一切可能继续拉拢蒋介石一致对外,继续留在抗日阵营中。

当时,朱老总下太行山,到河南洛阳与卫立煌谈判时,因为 途中需要穿过华北侵华日军构筑的重重封锁线 ,所以 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 为了保卫朱老总的生命安全,专门派出了 麾下385旅的尖刀3连 ,进行沿途保护。

副总司令员彭德怀、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同志 ,联合下发严格命令: 无论路上发生任何情况,你们都必须保证朱老总的安全。

3连全体指战员全部立正敬礼,以最严肃的态度向三位首长 立下军令状 是,保证完成任务,请党和首长们放心,哪怕3连拼到最后一个人,也誓死保卫朱老总的安全。

考虑到朱老总当时已经54岁高龄,所以刘伯承与彭德怀老总商议后,就 专门给他配了一匹马当做代步用 ,同时,还专门找来了一匹脚力不错的骡子,为朱老总驮文件箱和行李。

并带去了一份 我军在敌后拍摄的抗战**《延安与八路军》 ,以便于到洛阳各界进行宣传用。

但朱老总爱兵如子,根本不愿意搞特殊,所以一路上基本不骑马,而是与3连的战士们一起步行,有的时候还会主动用扁担抬着文件箱和行李走一段路。

将马和骡子让出来,给身体不好和受伤的战士们骑乘。天黑了,朱老总就与战士们一起搭建帐篷,将组织分配给他的食物挤出一部分,平均分给战士们一起吃。

并亲自打来清水给伤员们擦洗伤口和洗脚,没有一点高官架子,让战3连士们非常感动。

在准备通过日军封锁线时,朱老总更是 亲自到前线视察敌情,精心汇总分析,与3连的连长和指导员共同部署通过封锁线的办法。

关键时刻, 朱老总打扮成乡下老农,在当地带路向导的指引下,抄小道不费吹灰之力,就通过了日军的岗哨巡逻区,神不知鬼不觉,趁着月黑风高顺利穿越日军封锁线。

下了太行山后,朱老总又经过数天的艰苦跋涉,从渑池地区东渡黄河,朱老总望着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一路目睹被日寇铁蹄踏碎的大好河山,义愤填膺,心潮起落之间,挥笔铸就了一篇 七言绝句《出太行》

一句“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成为流传后世的不朽名句,也彰显出朱老总忧国忧民,坚 持统一抗日战线,驱逐胡虏,复我中华 的决心。

难道你就不怕他们逃跑吗

渡过黄河后,朱老总率部一路急行,星夜兼程直奔古城洛阳,在卫立煌的安排下,住进了 第一战区的招待所。

但3连的战士们却因为担心朱老总, 直接子弹上膛,站在门口守了一夜 。朱老总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时候,看到3连战士蓄势待发,精神高度紧绷的状态后,不由哑然失笑,就下令让他们赶紧都去休息:

同志们,你们这样保护我,我感到很欣慰,但也很心酸,我们虽然身处国军阵营,但也没必要这么紧张,让人家小瞧了。

都放松一些,气量也放开一些,国民党是不敢把我怎么样的,现在是国共统一战线抗日的关键时期,如果谁敢不顾这个大局,那就是 历史 罪人,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3连护送朱老总进入河南洛阳后,每天依然苦练不辍, 早晨扛着新旧不一的杂牌“万国造”,喊着嘹亮的口号和军歌出早操,整齐划一的步调和队列,看起来格外的威武,也吸引了国军的注意。

他们不相信这是最普通的连队战士,多次在背地里表示讥讽:看 来***也是虚有其表,指挥搞表面功夫。

这支连队根本不是普通士兵,一定是抽调了各部高级军事主官来充门面的,普通士兵怎么可能拥有这样的气势?

3连战士和朱老总对这种说法感到非常好笑,也不主动解释,只是淡淡的道: 华北前线抗战激烈,反扫荡和反围剿的任务那么重要,都离不开人,我们哪有那么多干部抽调来陪我这个老头子。

在洛阳期间,朱老总还 经常下场与3连战士打篮球和踢足球 ,每到这时,球场都会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围观的国军。

当他们看到朱老总竟然 没有任何高官架子,也不在意身份差距,与普通战士打成一片,挥汗如雨的共同争抢一个球 ,在表示不可思议的同时,心里也感到非常羡慕:

八路军官兵上下平等,没有勾心斗角,官兵一致,朱老总与战士们亲如兄弟,感情很好,佩服,实在是佩服。而这种情况在等级森严封建的国军内部,是永远都不会出现的。

除此之外,朱老总在洛阳谈判期间,还 允许八路军3连的战士们,自由上街买东西 。这本来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小事,但却直接惊动了时任 冀察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和河南省委主席卫立煌。

他一脸忧心忡忡的找到朱老总,惊诧万分的追问道: 玉阶兄啊,你怎么能让战士们脱离监管,随便上街呢?难道你就不怕他们思想开小差逃跑吗?

朱老总大有深意地看了一眼卫立煌,笑着摇了摇头: 八路军的战士们,从来不会在思想上开小差。

他们自从参加革命之后,从来就不会当逃兵,因为他们都是自愿选择参军当兵的,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和任务是什么。

现在是抗日救亡的关键时期,都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位有良知的中国人,又怎么会在这种时刻逃跑呢?他们上阵打仗牺牲,是为了赶跑侵略者,也是为了让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安度余生,不再打仗。

无一人掉队,无一人变节,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而卫立煌之所以有此一问,其实与 蒋介石反动封建的军阀独裁统治 不无关系。

1949年蒋介石 败逃台湾之前,国军内部也没能建立起相对较为成熟的现代兵役制度,只会一味地选择在乡野间抓壮丁来补充兵员,8年全面抗战,蒋介石抓了成千上万的壮丁。

这些壮丁却没有牺牲在战场上,却惨死在了国军高官的层层剥削和毒打之下,非战损竟然比战损的比例还高 ,这种滑稽可笑的行为,也只有蒋介石能做出来了。

所以蒋介石抓壮丁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就是人心丧尽, 所有国军士兵都想当逃兵,国军内部对士兵就像防贼一样。

只要发现逃跑的士兵,就一定会往死里打,企图以死亡的威胁来杜绝逃兵现象 。 而这样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所以, 像八路军这样能自由出入军营,上街买东西的情况,在国军看来是根本难以想象的,也无怪于卫立煌会神经大条地向朱老总追问,但八路军的待遇,也让国军士兵羡慕万分。

朱老总与卫立煌圆满完成和谈任务后,就 提出告辞,率先乘坐火车去西安,向八路军办事处汇报情况和交代接下来的一系列任务。

负责保护他的3连,则是在原地休整几天后,原路返回太行山根据地。

来时,因为有朱老总压阵,所以国军并不敢对八路军搞阴谋,但这时,朱老总已经离开,所以国军 就开始突施冷箭,想尽一切阴招对付3连。

要么是 沿途拒绝发放粮饷 ,要么是 高官厚禄和美色的诱惑 ,要么就是 不给提供住宿 ,威逼利诱让这支军事综合素质非常突出的连队脱离八路军。

但最终让国军大感失望的是, 虽然3连离开了大部队,也没有朱老总继续压阵,可却抵制一切诱惑,在艰难困苦之中与国军展开了有理有据的斗争。

靠着沿途老百姓的帮助,终于走出了中条山,经太岳山区返回太行山。

无一人掉队,无一人变节,更没有一个人当逃兵,不仅涨了朱老总的脸面,也间接助长了***和八路军的声威和气势。

彭德怀、刘伯承和邓小平三位首长,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更是相继 签署命令,在全军对3连视死如归,不忘初心的气节进行通令表彰,高度肯定和赞赏了他们令行禁止的行为规范,是全军学习的榜样。

卫立煌的个人评价

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