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西峡南阳伏牛景区离杨陵有多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河南西峡南阳伏牛景区离杨陵有多远,第1张

驾车路线:全程约4179公里

起点:伏牛地下河景区

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3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11

2沿G311行驶263公里,左转上匝道

3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4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60公里,直行进入李营隧道

5沿李营隧道行驶2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新沟隧道

7沿新沟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8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30米,直行进入曹营隧道

9沿曹营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0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0米,过赵心沟大桥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柳树营隧道

11沿柳树营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2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枣园隧道

13沿枣园隧道行驶29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4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21公里,过重阳水库大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桃花沟隧道

15沿桃花沟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89公里,直行进入小沟隧道

17沿小沟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8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96公里,直行进入庙湾隧道

19沿庙湾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0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33公里,直行进入梅子岭隧道

21沿梅子岭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2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69公里,直行进入州河北隧道

23沿州河北隧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4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70公里,直行进入松树梁隧道

25沿松树梁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80米,直行进入店岭隧道

27沿店岭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8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张河大桥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月日滩隧道

29沿月日滩隧道行驶34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0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12公里,朝西安/山阳/武汉/商洛西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1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2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20公里,直行进入柏朵山隧道

33沿柏朵山隧道行驶3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4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18公里,直行进入金岭隧道

35沿金岭隧道行驶6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37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38公里,直行进入崖底隧道

38沿崖底隧道行驶16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39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93公里,直行进入泘沱隧道

40沿泘沱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41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34公里,过铁索桥,直行进入景家湾隧道

42沿景家湾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43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66公里,直行进入庙边子隧道

44沿庙边子隧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45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530米,直行进入李家河三号隧道

46沿李家河三号隧道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47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80米,直行进入李家河一号隧道

48沿李家河一号隧道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49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白家坪二号隧道

50沿白家坪二号隧道行驶23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51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30米,直行进入白家坪一号隧道

52沿白家坪一号隧道行驶64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53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540米,直行进入山底村隧道

54沿山底村隧道行驶44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55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09公里,过洩湖立交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56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91公里,朝西安绕城北/渭南/郑州/韩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田王立交

57沿田王立交行驶370米,过田王立交约760米后,直行进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

58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342公里,过陇海线高架桥,朝咸阳/杨凌/宝鸡/兰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帽耳刘立交

59沿帽耳刘立交行驶660米,过帽耳刘立交桥约670米后,直行进入西宝高速公路

60沿西宝高速公路行驶628公里,过漆水河桥,在杨凌出口,稍向右转进入杨凌立交

61沿杨凌立交行驶740米,过杨凌立交约630米后,直行进入孟杨路

62沿孟杨路行驶63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渭惠路

63咸阳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渭惠路行驶19公里,过右侧的全顺综合商店约80米后,右转进入长青路

2) 沿长青路行驶660米,左转进入康乐路

3) 沿康乐路行驶240米,左转进入祥和路

4) 沿祥和路行驶1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杨陵街道

董姓家谱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坚。

山东德州董氏字辈:登文怀照开志少树伟而成佳。

山东日照董氏字辈:怀家书延庆国本尽贤。

山东潍坊临朐九山董氏字辈:少孝奎金万兴振海。

山东滕阳董氏新排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诚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文)云(作)际(士)会(昌)景(庆月)胤(玉)繁(计长)隆(广)职(克兆)立(治)将(安)相(长)贵其公卿台阁永存历志标名千秋传芳华表可宗纪延先德宏伟振兴。

山东腾县、山东北薄梁董氏字辈:作毓观端学绍庆佑昌。

山东微山北薄梁村董氏字辈:树毓观端学绍龙庆佑昌绳礽昭福萌克肇继敦祥守道贻丰谟承家述显良启绵惟厚德致敬懋熙扬。

山东蓬莱湾子口大桥董家董氏字辈:文尚承元玉志兆景维吉长春嘉树秀锺鼎载华彝。

山东威海董氏字辈:敦厚以崇礼文章可立身本支百世远正常万古新。

山东单县董氏字辈:逢盛世吉太平成先德保祥庆。

河南固始董氏字辈:正大朝庭如德义明。

河南焦作武陟谢旗营镇蒯村董氏字辈:深(厚)燔(灿熔)克大……曾王元玉连铭清荣焕广。

河南永城薛湖镇董庄村董氏字辈:敬发先胜训恒存重要新祖德培听仁。

河南南阳邓州龙堰乡(白落乡)李营村董氏字辈:国守思凤瑞自克文向德三堂龄延宏法汉朝增芳泽仁义志信立绪先林清华秀生敏新晋钦育洁万世传。

河南柘城董氏字辈:诗林传世泽忠孝振家声仁义道长远克昌在守成。

河南濮阳范县董氏字辈:道永如天存新志士加典。

河南新乡封丘王村董庄董氏字辈:均廷先美志。

河南信阳潢川董氏字辈:道远冀全长林术良德昌文学庆显阳贤是立家邦。

河南商丘董氏字辈:敬法先圣训恒存忠孝心。

辽宁董氏一支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天恩锡福长。

辽宁本溪董氏字辈:品利洪庭世长学正茂春。

辽宁本溪桓仁董氏字辈:芳悦清仁。

辽宁鞍山海城董氏字辈:国玉世维万福立长春。

辽宁大连金县大孤山董氏字辈:大宝万学国文生继广。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江西街道董家村董氏辈分氏这样的:年、长、振、志、文、学、连、绍、武、英、明。

辽宁清原董氏字辈:庆守殿德利。

辽宁鞍山岫岩石庙子村董氏字辈:德清朝国政文克连明世。

山东宛城、辽宁凌源四合当镇小汤沟村董氏字辈:文学联国桂振守世景天。

福建福州董氏字辈:一家承须行是敬德。

福建连城董氏一支字辈:德永祖荣尚元崇文木大其水国家世盛肇启书兴志诚昭宪业绩颖昌瑞宁聪健毓圣登强。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一本天亮,传承祖光,思明大学,明世其昌。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大董庄:学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界首市邴集乡董寨行政村:吉学金会庆。

安徽利辛县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建春振廷月昌绍际。

安徽泗县苌圩村小董庄:振兆立泽洪。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马鞍山当涂董氏字辈:正国玉家本明金(君)谱兆财。

四川遂宁董氏字辈:帝学孔思孟世代富兴隆。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道德乾坤达文成国诸光。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文之联元学言承先向贤光祖召显仁天。

四川董氏一支字辈:大道尊天子,忠心志太平。

陕西董氏一支字辈:国正生大道明兴福远昌。

江西董氏一支字辈:德显修邦兰枝茂桂蕊飘香。

广西玉林容县董氏字辈:汉启祖德文明永绍基。

卧虎堂董氏字辈:文作士昌月玉吉广。

三策堂董氏字辈:钦明思康泰晴水跃家邦。

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字辈:一启明光远万世祖德长家传勤俭让。

江苏扬州高邮八桥董家庄字辈:文王成朝殿德兴耀先庭。

扩展资料:

董姓家谱现状

浙江嵊县董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己巳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董氏五修族谱十六卷,首四卷、末一卷,(民国)董贻玖纂修,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董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陇西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董氏四修族谱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民国丁亥年(公元1935年)广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大冶董氏宗谱,(清)董子怀等修,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五卷、第七~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浦阳董氏宗谱,(清)董宏本等总理,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泾县泾川中村董氏宗谱十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民国)董承恩等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焙等总理,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会稽董氏宗谱八卷,(清)董庭煨总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三策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参考资料:

-董姓

驾车路线:全程约9904公里

起点:西峡县

1西峡县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20米,右转进入人民西路

2) 沿人民西路行驶190米,右转进入鹳河大道北段

3) 沿鹳河大道北段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X050

4) 沿X050行驶330米,过右侧的韩楼约250米后,稍向右转

5) 行驶11公里,稍向右转

6) 行驶13公里,直行上匝道

7) 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8)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60公里,直行进入李营隧道

9) 沿李营隧道行驶2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0)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新沟隧道

11) 沿新沟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2)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30米,直行进入曹营隧道

13) 沿曹营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4)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0米,过赵心沟大桥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柳树营隧道

15) 沿柳树营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6)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枣园隧道

17) 沿枣园隧道行驶29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8)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21公里,过重阳水库大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桃花沟隧道

19) 沿桃花沟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0)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89公里,直行进入小沟隧道

21) 沿小沟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2)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96公里,直行进入庙湾隧道

23) 沿庙湾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24) 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33公里,直行进入梅子岭隧道

2沿梅子岭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3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469公里,直行进入州河北隧道

4沿州河北隧道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5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70公里,直行进入松树梁隧道

6沿松树梁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7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80米,直行进入店岭隧道

8沿店岭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9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张河大桥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月日滩隧道

10沿月日滩隧道行驶340米,直行进入沪陕高速公路

11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1589公里,朝纺织城/曲江/长安/西高新方向,稍向左转进入田王立交

12沿田王立交行驶,过灞河特大桥约17公里后,直行进入灞河特大桥

13沿灞河特大桥行驶303公里,朝户县/汉中/成都/西三环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河池寨立交

14沿河池寨立交行驶740米,过河池寨立交约610米后,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36公里,直行进入纸坊隧道

16沿纸坊隧道行驶21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20米,直行进入犄角岭隧道

18沿犄角岭隧道行驶21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0米,直行进入对角岔隧道

20沿对角岔隧道行驶14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2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东流水二号隧道

22沿东流水二号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2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0米,直行进入岳长沟二号隧道

24沿岳长沟二号隧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2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阳沙一号隧道

26沿阳沙一号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2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0米,直行进入阳沙二号隧道

28沿阳沙二号隧道行驶29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2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两涝隧道

30沿两涝隧道行驶34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20米,直行进入东涝隧道

32沿东涝隧道行驶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00米,直行进入观音山隧道

34沿观音山隧道行驶2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3公里,直行进入朱雀隧道

36沿朱雀隧道行驶24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70米,直行进入秦岭一号隧道

38沿秦岭一号隧道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3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40米,直行进入秦岭二号隧道

40沿秦岭二号隧道行驶62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4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0米,直行进入秦岭三号隧道

42沿秦岭三号隧道行驶47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4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2公里,直行进入石门隧道

44沿石门隧道行驶26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4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1公里,直行进入油房坪隧道

46沿油房坪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4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木瓜园隧道

48沿木瓜园隧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4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60米,直行进入皇冠隧道

50沿皇冠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5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7公里,直行进入沙毛石隧道

52沿沙毛石隧道行驶30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5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梨子坪隧道

54沿梨子坪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5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50米,直行进入田湾隧道

56沿田湾隧道行驶2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5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5公里,直行进入西汉高速公路

58沿西汉高速公路行驶4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5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0公里,直行进入裴家湾隧道

60沿裴家湾隧道行驶66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70米,直行进入许家城隧道

62沿许家城隧道行驶21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5公里,直行进入爱子坪隧道

64沿爱子坪隧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白家坝隧道

66沿白家坝隧道行驶23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5公里,直行进入油坊坳隧道

68沿油坊坳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6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1公里,直行进入熊家梁一号隧道

70沿熊家梁一号隧道行驶5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0米,直行进入熊家梁二号隧道

72沿熊家梁二号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10米,直行进入田坝隧道

74沿田坝隧道行驶5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00米,直行进入香炉石隧道

76沿香炉石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0米,直行进入郭家山隧道

78沿郭家山隧道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7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86公里,直行进入朱家垭隧道

80沿朱家垭隧道行驶36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8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高桥隧道

82沿高桥隧道行驶5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8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300米,直行进入良心隧道

84沿良心隧道行驶36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8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5公里,过白石河大桥,直行进入青龙垭隧道

86沿青龙垭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8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酉水一号隧道

88沿酉水一号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8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50米,过酉水特大桥,直行进入酉水三号隧道

90沿酉水三号隧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9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10米,直行进入酉水隧道

92沿酉水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9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98公里,过老爷庙大桥约14公里后,直行进入铁炉沟隧道

94沿铁炉沟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9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68公里,过柳树沟大桥,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96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0米,过柳树沟大桥,直行进入瓦窑沟大桥

97沿瓦窑沟大桥行驶132公里,过石凹子黄坝河大桥约100米后,直行进入杨庄隧道

98沿杨庄隧道行驶9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9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500米,直行进入贺家峡隧道

100沿贺家峡隧道行驶46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0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0公里,过黄土岭大桥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老代坝隧道

102沿老代坝隧道行驶16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0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谢家梁隧道

104沿谢家梁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0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45公里,直行进入胡家坝隧道

106沿胡家坝隧道行驶,过高家坝玉带河大桥约290米后,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0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31公里,过铁锁关大桥,直行进入铁锁关隧道

108沿铁锁关隧道行驶27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09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32公里,过回水河2号大桥,直行进入二道河隧道

110沿二道河隧道行驶250米,过回水河3号大桥,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1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60米,过界牌沟大桥,直行进入界碑沟隧道

112沿界碑沟隧道行驶270米,过回水河4号大桥,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1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00米,过回水河6号大桥,直行进入汉水源隧道

114沿汉水源隧道行驶190米,过回水河7号大桥,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1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20公里,过回水河9号大桥,直行进入棋盘关隧道

116沿棋盘关隧道行驶54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17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970米,过黄坝河大桥,稍向左转进入广棋高速公路

118沿广棋高速公路行驶465公里,过嘉陵江大桥,直行进入崔家垭隧道

119沿崔家垭隧道行驶210米,直行进入广棋高速公路

120沿广棋高速公路行驶112公里,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21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0公里,直行进入屈家坡隧道

122沿屈家坡隧道行驶63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23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116公里,直行进入石梯沟隧道

124沿石梯沟隧道行驶420米,直行进入京昆高速公路

125沿京昆高速公路行驶750米,朝青川/兰州/G7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罗家沟互通桥

126沿罗家沟互通桥行驶580米,过罗家沟互通约140米后,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27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300公里,直行进入观音店隧道

128沿观音店隧道行驶44公里,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29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237公里,在余家湾/姚渡/G212出口,稍向左转上匝道

130沿匝道行驶1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G212

131沿G212行驶99公里,过左侧的李家沟,右前方转弯进入麒麟寺隧道

132沿麒麟寺隧道行驶3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212

133沿G212行驶252公里,过左侧的红毛坡,直行进入红草坡隧道

134沿红草坡隧道行驶2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212

135沿G212行驶238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G212

136沿G212行驶396公里,过左侧的大磨约120米后,稍向左转进入城关滨河路

137沿城关滨河路行驶16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G212

138沿G212行驶101公里,直行进入X484

139沿X484行驶319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S301

140九寨沟县内驾车方案

1) 沿S301行驶254公里,直行进入临江路

2) 沿临江路行驶22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中街

3) 沿中街行驶30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九寨沟县

收集了一些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成祖实录》等典籍中,从散乱的明代档案里,索章摘句,缀辑编录,笺注出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洪洞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

移民分别迁至京、冀、鲁、豫、皖、苏、鄂、陕、甘、宁等地。

大迁徙触动了三晋百姓最敏感的神经,明统治者只得定出移民条律,按“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迁移。

吴晗先生在《朱元璋传》中这样写道:“迁令初颁,民怨即沸,至于率吁众蹙。

惧之以戒,胁之以劓刑。”这说明,当时的移民,完全是在强权政治的胁迫下进行的。

根据《明史》、《明实录》、《日知录之余》等正史、笔记史料的记载,以及笔者收集查阅的家谱、碑文、信函资料和大槐树祭祖园留言簿的不完全统计,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12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市)、500个县(市)。

其中:河南106县(市),北京、天津、河北129县(市),山东92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62县(市),陕西、甘肃、宁夏51县(市),山西34县(市),内蒙古8县(市),辽宁11县(市),吉林3县(市),黑龙江3县(市),广西1县。

河南的移民要以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主,这和两河流域的水灾及元末农民起义的战场相吻合。

河南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有106个县(市):郑州、荥阳、开封、平顶山、洛阳、焦作、鹤璧、杞县、尉氏、新郑、登封、兰考、中牟、新密、巩县、新乡、卫辉、封丘、获嘉、温县、济源、博爱、辉县、原阳、武陟、盂县、沁阳、修武、安阳、范县、台前、滑县、浚县、内黄、清丰、濮阳、长垣、汤阴、林州、商丘、永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商水、扶沟、西华、太康、郸城、项城、许昌、漯河、鄢陵、郾城、襄城、鲁山、长葛、临颍、叶县、宝丰、陕县、禹县、驻马店、确山、西平、汝南、新蔡、上蔡、信阳、息县、固始、泌阳、正阳、新县、罗山、商城、南阳、方城、唐河、新野、邓县、淅川、南召、桐柏、镇平、内乡、西峡、三门峡、义马、盂津、汝州、汝阳、栾川、灵宝、渑池、偃师、伊川、宜阳、洛宁、卢氏、新安、淇县、嵩县、郏县、舞阳。

山东最初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一带,这主要是因为元末明初山东的战乱和黄河泛滥都在鲁西北、鲁西南地区,但经过明初的再迁移,移民就分布到山东的大部分地区了。

山东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县、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博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莱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莱芜、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

京、津、冀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在129个县(市),主要为:北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通县、大兴、房山、天津、静海、武清、宝坻、宁河、蓟县、石家庄、唐山、灵寿、束鹿、晋州、赵县、井陉、获鹿、新乐、正定、深泽、无及、赞皇、元氏、栾城、平山、张家口、怀来、蔚县、张北、宣化、涿鹿、怀安、滦平、隆化、丰宁、万全、迁西、迁安、昌黎、卢龙、滦南、遵化、玉田、乐亭、滦县、丰南、安次、三河、霸县、固安、大城、秦皇岛、安乎、交河、肃宁、文安、永清、保定、涞水、阜平、唐县、徐水、高阳、沧州、青县、海兴、任丘、武邑、故城、冀县、丘县、鸡泽、临西、任县、涿县、定兴、安新、蠡县、博野、定县、涞源、新城、完县、清苑、满城、沧县、东光、河间、献县、衡水、饶阳、阜城、景县、枣强、深县、武强、邯郸、永年、曲周、魏县、成安、大名、涉县、广平、临漳、磁县、武安、邢台、柏乡、隆尧、南宫、巨鹿、沙河、临城、新河、清河、广宗、内丘、威县、南和、南皮、盂村 自治县。

皖、苏、鄂、湘地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62个县(市),主要有:合肥、马鞍山、长丰、蚌埠、六安、明光、定远、淮北、安庆、铜陵、宿州、砀山、萧县、灵璧、怀远、滁州、凤阳、和县、泾县、寿县、亳县、蒙城、利辛、睢宁、阜南、南京、徐州、连云岗、丰县、沛县、盱眙、大丰、铜山、泗阳、沐阳、如皋、清江、江都、襄阳、武汉、十堰、孝感、大悟、荆门、监利、沔阳、郧县、均县、随县、随州、枣阳、宜城、保康、光化、钟祥、长沙、株洲、郴州、郴县、桑植、襄樊、邳州。

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

其主要分布为:西安、铜川、宝鸡、岐山、武功、眉县、三原、户县、蒲城、韩城、大荔、合阳、白水、澄城、银川、青铜峡、石咀山、麟游、兰州、甘谷、天水、张掖、镇原、扶风、彬县、米脂、绥德、吴堡、周至、民乐、景泰、中卫、兴平、乾县、会宁、榆林、武威、商州、固原、华阴、古浪、洛南、商南、山阳、丹凤、城固、威南、靖远、平凉、庄浪、渭南。

洪洞大槐树移民在山西有34个县(市)、内蒙古8个县(市)、辽宁11个县(市)、吉林3个县(市)、黑龙江3个县(市)、广西1个县。

其分布为:太原、五台、平定、寿阳、代县、交城、祁县、阳城、灵石、平遥、清徐、忻州、大同、浑源、应县、朔州、榆次、太谷、介休、阳曲、阳泉、定襄、榆社、原平、平鲁、阳高、盂县、汾阳、孝义、运城、静乐、长治、潞城、晋城、呼和浩特、包头、固阳、凉城、丰镇、清水河、商都、兴和、沈阳、大连、清原、抚顺、丹东、鞍山、辽阳、海城、凌原、锦州、建平、长舂、四平、洮安、哈尔滨、鹤岗、嫩江、北流县。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

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

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

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

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还有大部分不忍分离被迫改姓的。

如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

另在河南黄县就有魏姓与马姓,陈姓与邵姓,周姓与单姓,温姓与王姓都是异姓同宗。

类似这种情况,在河北、山东也不胜枚举。

在河北省河间县一带至今仍有“回、翟、常一个娘”,在山东“魏、梁、陈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在河南省永城“崔、谢、张、陈是弟兄”等说法。

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

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

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

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

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

在冀、豫、鲁,关于“打锅牛、打锅常、打锅张、打锅郭、打锅申等传说也广为流传。

河南宜阳县孙氏、陕西省洛川县杨氏也有先祖打锅的传说。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在他的一本书中写道:“现代的辉县人,尤其是居住县城东北六公里的常村郭姓居民,他们所有的记忆,最远追溯到五百年前那个令人作呕的明王朝初年。

其他姓氏家族,根据族谱可知端倪。

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

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

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

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山东曹县刘庄的《魏刘氏合谱序》也记载: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住一村。

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年依然存在。

据后人回忆,始祖兄弟二人,名为光祖、亮祖,铜佛则可能是一个模样的两尊佛像。

山东曹县的《王氏家谱序》中,还记载了“一枪王”的故事。

谈到王氏始祖王良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举家由洪洞迁居这里。

由于王良一路上总带着一支长矛,于是为庄子起名为“一枪王”。

这个庄子风水实在不错,“左山东右直隶,乃两省之边界;前雍水后沙山,为一方之胜地”。

于是王氏建阳宅(村庄)于河北,建阴宅(坟地)于河南,兄东弟西,六门同居。

“后繁衍到二十余世,仍然是衣冠峥嵘,宗族旺盛,由“一枪王”变成了“千家王”。

但是,门户虽别,乃是一家之人,后人虽多,“乃不忘一枪之王”。

古槐,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而渐渐长大,古槐也成为历史的见证。

古槐移民更是在家庙、祠堂的楹额上铭记了纪念的文字,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山东菏泽固堆袁家祠堂墙碑曾刻有洪武二年袁公正题望槐思乡诗:“昔日从戎驱鞑虏,今朝屯田太行东。

洪洞分支老门第,曹州安居旧家风。

古岗植槐三五株,铭记晋中父老情。

卧雪传说流千古,后昆霞蔚赛劲松。”河南焦作市刘氏祠堂匾额书:“派衍洪洞。”河南偃师县牛氏家庙大厅的楹联写着:“十八祖平阳世泽,五百年亳西名门。”河南省濮阳县习城乡胡寨村胡氏祠堂内始祖像两旁的对联写道:上联是“永言孝思”,右联是“念先祖离洪洞单车匹马昔时苦”,左联是“怀世宗居曹州枝繁叶茂今日荣”。

河南省武陟县小东乡大淘村孙氏牌位对联:“祖洪洞支迁沁左,籍山西裔延河南。”河南偃师县寇店韩寨村《赵氏宗谱》说:始祖兄弟四人,起名“经、营、槐、显”,“显”意为“乡”,合起来就是“经营槐乡”。

陕西省蒲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的金栗山下,有一个保持着明清风貌的村庄——山西村。

这是一个保留着原始城墙的长方形村落,村庄坐东朝西,有东西城门两个,城墙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已有数十米坍塌,但仍有大部分保存了下来。

尤其是东面、北面的城墙保存基本完好。

其中西城门洞高约六米,门楣上方嵌有一青色碑石,上书“三槐并茂”四字,字呈红色,旁有“大清咸丰元年重修”字样。

据介绍,山西村是明初一王姓家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该村。

这一王姓家族共有弟兄三人,老大留在山西本地,老二迁至此地,老三迁至白水。

门楣上书“三槐并茂”即为弟兄三人家族兴旺,事业发达之意。

槐指山西大槐树。

因而,蒲城的山西村也是明代人口大迁徙的历史见证。

据村史记载说,该村迁址不久,经常有土匪、强盗来村庄骚扰,后在一王姓老者的倡议之下,全村村民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齐心协力花五年时间修筑城墙。

清咸丰九年,又置铁门一对,使西城门洞有两道城门,坚不可摧。

西城门洞上方有三间大房,解放前还有乡 在其上办公。

山西村的城门东西相对,门洞深约七米,门洞里原有两道门,由于时年已久,门已不存,然而安装门的青石门礅、门柱洞、门杠插孔依然保存完好。

穿过门洞走进村子,一条中心道路将村子分为南北两半,村不大,东西长约二百余米。

城堡内共有二十八户居民,其余人已搬至城外居住,以王姓为主。

这个村在当地俗称山西堡(bǔ)子。

村外人称进村为“进城”,村内人称出村为“出城”。

在山西村的城西门外五十米处,有一座陈旧的王氏祠堂,这里是村民一年一度举行聚会、搞年拜的场所。

在王氏祠堂内现存有碑石,上面清晰地记载着祠堂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

这一记载也说明了到清代康熙四十三年王氏家族已在该地成为一大户。

河南省南乐县福堪乡才丈村,杨氏的祖先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

当时杨氏兄弟二人,老大迁到今县城北坟上居住,老二便到今才丈。

老二到新居后,在住地周围栽了许多杨树,希望杨姓也和杨树一样,能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老二的精心培育下,不久杨树长大成材。

老二以为这才仅仅是新生活的开始,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他盼望成材的杨树继续成长,就以此给自己的村子起名叫“材长”。

至清朝末年,演化为今名才丈。

才丈的杨姓至今已传二十四代,有二百多户人家。

当年山西移民东来时,大多异姓结伴而行,共同觅地建村聚居,因此新建之村多冠以姓氏。

当时山东省西部有几户杨姓人家在朝城北约三华里处定居,取村名杨庄,后又有史姓人在附近建村,因其地比较低洼,便取村名“史家洼”。

初建村落,难免缺这少那,遇上许多困难。

移民来时,一般只带些衣物锅碗,农具则一无所有。

后来慢慢置办一些,一时也很难齐备。

特别是大件农具,价格较高,购买不易,往往要节衣缩食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购进一件。

当时杨庄人经过几年努力,联户拴了一辆大车,一时买不起牛,外村人便把杨庄叫“杨没牛”。

史家洼则只买了一头牛,多年没能拴起车,外村人便戏称其“史没车”。

可喜的是,一个有车没牛,一个有牛没车,这种“瘸腿”现象却促成了两村自发的联合。

两村把车和牛配起套来,轮流拉土、送粪、运庄稼、串亲戚,协调得如同一个村,赶上大忙季节,两村相互推让,尽量让对方先用。

杨家用时,总是用好草好料喂史家的牛,连一下重鞭也舍不得打,生怕弄掉一根牛毛;史家用时,尽量少装载,走好路,遇上坎坷道,就牵牛慢行,惟恐弄坏了杨家的车。

这样合作了几年,牛养得膘肥体壮,车保养得完好如新。

史杨两村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朝城一带传为佳话。

史家因地处低洼,每逢水患,就去杨家躲避。

后来,史家迁居到邻村,杨庄村址也有变更。

不论地理位置如何变化,史杨两家却始终保持着友好的睦邻关系,从古至今,相沿不衰。

明初山西洪洞移民的迁入地,据《明史》、《明实录》及大量家谱、碑文记载,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北京等地,少量分散于今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朱元璋的家乡安徽是元末农民起义的主战场,又是水、旱、蝗灾的频发地区。朱元璋起兵于此,转战江苏、湖北十余年,与元军及张士诚、陈友谅部反复争夺、殊死拼杀,造成了当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破荒凉局面。因此,明初移民,朱元璋首先就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朱元璋称帝不久,就曾将太湖流域的数千民户强行迁入他的家乡(《明史·食货志一》)。

  洪武九年十一月,又“徙山西及真定民无产者田凤阳”(见《明史·太祖本纪二》),目的是尽快让他的家乡繁荣起来。河南地区的移民以洪武年间迁入者居多,永乐年间次之。据方志、家谱、碑文资料统计,移民中有95%以上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如河南辉县的《穆氏家谱·序》中云,穆氏于永乐年间,“自……洪洞县乱柴沟初迁河南卫辉……穆家营庄,历居数世。至万历年间,又迁于获邑西北隅距城十五里穆家营”。从河南地区移民的分布情况来看,多处于黄河和淮河流域,这一地区因元末天灾人祸而人烟凋蔽。河北、北京地区的移民,据家谱、碑文等资料分析,大多是永乐年间自洪洞县迁入的,这与该地区“靖难之役”期间战乱破坏严重以及明成祖迁都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迁往山东地区的移民主要分布于黄泛区的东昌、济南、兖州、青州等府,涉及今天山东的六十多个县市。移民迁入后,多以姓氏为村庄、屯名,也有以故土的县名为名的,如丁官屯、随官屯、胡官屯、李营、屯留营、长子营等。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组织结构,儒家伦理又主张“父母在,不远游”,安土重迁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因此可以断定,明初的移民是由政府强制性实施的,移民半路逃亡的事件经常发生。为防止移民的逃亡,移民官员想出了种种办法,如砸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用绳索捆绑等,这些民俗学上也有反映。据说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双脚的小脚指甲是复合型的。之所以如此,民间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当时官员们为防止移民中途逃跑,就强行脱下他们的鞋子,在他们的小脚指甲上砍一刀作为记号,伤愈之后,移民们的小脚指甲就变成了复合型的了;另一说为当时政府规定家有两子以上的民户,除留下小儿子外,其余的儿子都必须迁出。生离死别之际,母亲为将来寻找儿子方便,便将被迁徙儿子们的小脚指甲都咬成了两瓣作为标记。这种生理特征,作为大槐树移民的遗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们的后代。官兵们在押送移民过程中,为防止移民逃跑,还强行将他们的双手反绑在身后,并用长绳索连成一串。由于长期的被押解生活,使他们逐渐养成了背着双手走路的习惯,而他们的后代也在耳濡目染中沿袭了这一生活习俗。押解途中,人们的大小便都要请求押解官员解开被绑着的双手才能完成,于是一有人喊“解手”,人们就知道行进队伍中有人要大小便了。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移民群体中“大小便”的特殊代名词。

  为防止移民在迁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势力,影响社会稳定,明朝的移民条律还规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迁一地。注重“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移民们,为了避免骨肉的再次分离,纷纷被迫痛苦地更姓易名,于是就从一些家族中分离出多个姓氏。据记载:“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魏氏、刘氏)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魏姓和刘姓,铜佛为记。”(曹县《魏刘氏合谱》)而那些不愿更改姓名者,只能骨肉分离、天各一方,被异地安置了。如,据家谱资料统计,山东境内的广饶陈官乡古氏与昌乐朱刘镇古氏、寿光田马乡古氏、五莲县古氏等,均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古氏一族。

  梦里萦回千百度

  明初持续五十余年的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过程,充满了艰辛和血泪,除在移民群体和他们的后裔中留下了许多独特的生活习俗和生理特征外,这一举措确实对缓和当时的社会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安定社会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移民活动,首先使移民地区的人口在短期内大量增加,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劳动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如河南地区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总数约为1913万,到弘治四年(1491)迅速增加到约436万人。其次是耕地面积大量增加,至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的垦田总数已达850万顷,比洪武元年增加了四倍。由于劳动人手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全国的粮食产量和田赋总额不断提高。如洪武十八年,全国的田赋总额约2081万石,到洪武二十六年,则猛增为327898万石。可以说,移民政策的强制实施,客观上缓和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永乐、宣德时期明朝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经的广济寺和大槐树,早已被不断泛滥的汾河洪水席卷得杳无踪影了。但作为故乡符号的大槐树及老鸹窝,却永远地沉淀在了那些移民后裔的记忆深层。自明初至今,民间自发的修订家谱、宗谱活动从来就无暇顾及官方三令五申的禁令,盛行不衰,移民们及其后裔在新的故乡另立族谱,他们每每把家族的源头追溯到那“梦里萦回千百度”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辛亥革命爆发后,三民主义唤醒了广大民众的自觉意识,激发了人们寻根问祖的热情。从专制桎梏中解脱出来的那些洪洞移民的后裔们,非常渴望能找到山西故里仍然健在的亲人,在他们中间悄然掀起了一股寻根祭宗的风潮。一些在移民后裔相对集中地区为官的洪洞籍官员,因为同宗共族的缘故,受到了移民后裔的热情礼遇。有感于此,1914年,曾经在山东等地为官的洪洞人景大启、刘子林等人倡议募捐,于古大槐树东旁同根孽生出的第二代古槐处筹建了古大槐树遗址,并竖碑立碣、组织人编修《古大槐树志》。20世纪80年代后,以大槐树移民遗址为载体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更加活跃。自1991年起,每年的清明节前后,都要在大槐树下举行隆重的寻根问宗文化活动,大槐树移民后裔们从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虔诚地来到大槐树下,追忆那曾经梦中的情景,这里成了数以亿计大槐树移民后裔寻根祭宗的圣地。这种挥之不去的“同宗共族,天下一家”大槐树情节,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终于找到根了 我是山东一支的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一亿人的故乡

  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既有自发的,也有被迫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活动,主要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迁苏、松、嘉、湖地区的富户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以及明军攻克大都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或山后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以南和北平地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平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平。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历史上次数众多、规模不等的移民活动,为后人留下了程度不同的文化遗产。史前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同宗共祖的民族认同感;西周初年的殖民性移民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西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大量内迁,促进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发展,构成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环。但综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次移民活动,没有任何一次能比明朝初年的那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刻。那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民俗学上的痕迹

  明朝强制性的山西移民活动开始后,每次移民的规模都很大,动辄数千民户,甚至万余户。当时山西移民主要来源于太原、平阳二府和潞、泽、辽、沁、汾五州(见《明史·食货志一》),即以今天的太原、临汾、晋城、长治等地为移民的集散地,而位于交通要道、人口稠密的洪洞县自然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当时官府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建于唐贞观年间)设局住员,负责给集中起来的移民编号发放“凭照川资”,之后移民们便由此散奔向冀、鲁、豫、皖各地的不归之路。广济寺旁曾是宽广的驿道,驿道边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大槐树,因位于空旷的汾河滩上,老鸹便在树冠上垒起了舒适的巢窝。根据史料记载,移民活动大都选择在农闲的晚秋时节进行,而此时的槐树叶已经凋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冠和那醒目的老鸹窝。栖息于树杈间的老鸹,在萧瑟的秋风中不时发出声声哀鸣。被迫登上不归之路的移民们,一步三回首,渐行渐远,遥望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不禁潸然泪下,依依惜别。天长日久,岁月无情地冲刷去了寄居他乡的山西移民们对故土几乎所有的记忆,只有那临别之时的大槐树和老鸹窝还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心头。于是,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在移民群体中唯一广为流传的故乡的故事,成了他们思念故土之情的排解物,进而变成了故土的象征性符号,深深地融进了移民后裔们的血脉中。

  大量山西移民到达迁居地后,在当地官员的监督下,以屯、营为基本单位定居下来。为帮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政府给予了很多优惠政策:政府向他们免费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减免赋税,耕地由政府根据丁口的数量统一划拨,或五十亩,或八十亩,许多地方甚至规定“迁民附籍,任其开垦,亩数无定额”。如洪武三十五年,就对迁往北平各地的民户“给钞,使置牛具、种子,五年内免征其税”(以上见《明太祖实录》)。朱元璋还于河南设置了司农司专门负责移民垦田的管理工作,规定凡农民及移民开荒,均归开荒者作为永业。明太祖还责成地方官员发放耕牛、种子给流民、移民,以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河南西峡南阳伏牛景区离杨陵有多远

驾车路线:全程约4179公里起点:伏牛地下河景区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32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G3112沿G311行驶263公里,左转上匝道3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