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姓 提氏家谱 提姓起源 提姓名人 提姓的来源 提姓简介
提[提,读音作读dī(ㄉㄧ),不可读作tí(ㄊㄧ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勇士提弥明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提弥明去世后,其后裔念其忠义,便将全族人等的姓氏均改为“提”,称提氏,但读音作读dī(ㄉㄧ)。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族挛提氏大单于冒顿,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汉朝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匈奴人有名无姓,而在史籍《汉书·匈奴传》中却又说单于姓挛提氏,为古匈奴族的王族姓氏。本书认为,“挛提氏”原非匈奴姓氏,应为部族或氏族名称,后来仿学汉制,遂以部族名称为氏。
自冒顿单于开始,匈奴的单于一般都是由挛提氏担任的,近似于汉王朝的世袭制,不过其不一定是父死子继,经常是兄终弟及。挛提氏一族在匈奴最为贵重,其次是呼衍氏、须卜氏、丘林氏、兰氏四大贵姓,常与单于婚姻,例如在汉王朝的和亲政策实施后,王昭君一个女儿就叫须卜居次云。
在匈奴族被汉武帝击溃后,挛提氏族人有逐渐融合于汉族中者,有人以原部族名称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姒姓,出自汉朝时期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属于汉姓夷化又汉化改姓为氏。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春秋的时候有匠人叫欧冶子,因为他居住在欧余山,又以冶炼锻造兵器出名,所以以欧冶为姓。欧冶子后来移居到福建的闽侯县冶山,为越王铸造过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等五种利剑。名噪一时。后来又于徒弟为楚王铸造了龙渊、太阿、工布三把利剑。欧冶子的后代以祖先的名字做为姓氏,形成了欧氏。
到了汉朝时期,欧氏族人欧安是一位富商,他乐善好施,深得人们尊敬,汉景帝很赏识他的为人。有一天,汉景帝对他说:“卿才德兼备,何欠之有,应去欠为区。”在封建时代,皇帝赐姓给臣民或叫臣民改姓,是一种荣誉,表示皇帝关心他的臣民,只有乖乖接受。这一来,欧安便改姓为“区”,成为区安。从此,他的子孙便成为“区”氏族人了。《区渭泉祖家谱》提到区、欧、欧阳同一衍派,一概不通婚。
到了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东汉朝象林邑(象林县,一称林邑)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 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
明洪武三十五年(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安南国(今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
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朝的黎圣宗率军亲征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了占城国王区茶全,设置了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
明朝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农历7月,安南国再次攻破占城国的都城,立其国人提婆苔为占城国王,使占城国成为越南的属国。但占城国故王之弟区古来不服,派使臣向明朝 奏称提婆苔为伪王,请求明王朝依正统体制进行干涉。明王朝对占城国王位的继承问题很重视,明宪宗朱见濬(朱见深)与大臣专门就提婆苔是否为伪王,区古来是否是正统继承者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诏令抚谕提婆苔,使纳原降国王印,宥其受伪封之罪,仍为头目。
但提婆苔拒不受命,明宪宗遂派大臣给事中李孟旸、行人叶应册封区古来为国王。李孟旸奏说:“占城国险远,安南的军队还在其国内,提婆苔又已经窃据其地,稍或不慎,反损我大明国威。宜令来使传谕区古来,先让他在广东受封,并敕安南悔祸。”明宪宗觉得有理,遂从之。因此,区古来自老挝挈家赴崖州(今海南三亚崖城镇),李孟旸对其竣封后,返回北京。之后,区古来又躬诣阙廷,奏安南国之罪。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明王朝总督宋旻建议传檄安南存亡继绝,迎古来返占城国,明宪宗遂命南京右都御史屠滽至广东,即传檄与安南国,宣示祸福。同时征募健卒二千人,驾海舟二十艘,护送区古来还国。安南国由于不敢与明王朝直接对抗,当屠滽大臣奉特遣来占城国时,因不敢反对,区古来乃得入城,恢复其国王地位。
此后,提婆苔只得下台,但毕竟当过三年国王。其子孙后代虽以为荣,但毕竟已无法在占城国立足,因而纷纷北迁,亦有迁徙入中国者,乃以其名的汉字谐音为姓氏,称提氏,读音亦作读dī(ㄉㄧ)。
各支始祖:
提 兴:原籍杨州府仪真卫。提兴甚骁勇,曾随明太祖朱元璋灭元朝,定都金陵,以功封武德将军,授河间(今河北沧州河间)、大同、沈阳三卫都指挥使,因而迁居河间,为沧州提氏始祖。
二迁徙分布:
今黑龙江省黑河市,吉林省长春市,山东省烟台市提家村、定陶县田集刘庄寨、枣庄市台儿庄区提楼村,河北省廊坊市北旺乡大枣林庄、泊头市双狮赵乡齐埝村、沧州市河间大布村等地,均有提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春秋时期卫国西境沿黄河一带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期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国时期曾取秦国今陕西黄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则以晋陕间黄河为准,西岸为西河。西汉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其时辖地在今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并拥有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及晋西等地。东汉朝时期移治到离石(今山西离石)。南北朝时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为羌胡所得,仅保有晋西一带地区,治所在兹氏,即在今山西省离石(今山西汾阳)。唐朝时期亦曾以汾州为西河郡。
河东郡:古代河东郡有四:一是指今整个山西省。二是秦朝初期(公元前221年)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夏县、临汾市、万荣县、永济市、闻喜县一带地区。东晋时期移治到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镇)。隋、唐两朝为蒲州河东郡。隋朝时期又分蒲坂,置河东县为治所。在明朝被并河东县,划入蒲州。三是唐朝时期有河东道,又设河东节度使,道治在蒲州,节度使治所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四是宋朝时期有河东路,治所在并州(太原府,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北以内长城为限,而兼有今陕西东北角。大金国时期分为河东南路、河东北路,南路的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北路的治所在太原府,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地区。明朝时期并河东县入蒲州。
占城国:印度支那古国,即占婆补罗(补罗,梵语意为城),汉译为占婆、占波。古占城国位于印度支那半岛东南沿海地带,北起今越南河静省的横山关,南至平顺省潘郎、潘里地区,王都为因陀罗补罗(今越南茶荞)。中国古籍称其为象林邑,简称林邑,从公元八世纪下半叶至唐朝末期,改称为环王国。五代时期又称占城。据当地发现的国碑铭,其始终自号占婆。占城国为占国人所建。占城国人的语言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占城深受印度文化影响,使用南天竺文字,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和佛教(后改信奉 教),崇拜湿婆和毗湿奴等神,采用种姓制度。后从中国传入筑城、制造武器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占国出产象牙、犀角、乌木等珍奇异物,其地在当时为中国连接东南亚、西亚等地的海路要冲,主要从事中国与东南亚、印度、西亚的海上中转贸易,获利甚大。占国人多为剽悍的航海者。占国故地原是中国汉朝时期所置日南郡的象林县。公元192年(一说为公元137年),象林县功曹区连之子区逵(一作区达,自称释利摩罗)杀了县令,自号为王,始建占城国。占城国王自己独揽大权,区逵及其后历代君主一直力图向北扩张,因此经常与当时统治越南北部的中国封建王朝发生频繁的战争,但也向中国朝廷朝贡,以进行贸易。公元十~十三世纪,占城国成为越南封建统治者扩张的主要对象。公元1402年安南国(越南)夺取了占城国的占洞、古垒两州,把越南领土推进到今广南、广义地区。公元1471年,安南国后黎一朝的黎圣宗黎思诚亲率大军征伐占城国,攻陷首都,生擒占城国国王区茶全,并设置交南州(广南道),使越南领土扩张到今归仁一带。公元1693年,南阮政权的元帅阮有镜领兵大举入侵黎朝,擒占国国王及皇亲大臣,公元1697年,占城国灭亡。
四历史名人:
提 索:(生卒年待考),安南郡人(今越南归仁)。著名元朝安南土司。
据史籍《招捕总录·元·佚名》记载:元朝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农历1月,云南罗匐甸官禾者阿禾必绍降归元朝军队。农历10月,云南省调蒙古爨僰诸军,征讨白衣和泥一百九寨,土官匍思叛溪七溪等投降,元 得户四万。
之后,元军又攻金齿落落、广甸、瑶甸,元军杀掠甚多。又攻斜乌蒙秃老蛮、高州筠连等州十九处。乌蒙阿谋归旧侵藤串县地。是月,与安南邻者七十城门、国主答公,遣其人名摩耳者来乞降,后又有提吕、提邦两部族来降。
当时发生饥荒,云南行省发廪赈之。不久,提吕之子提达量,为提索所擒,云南行省给榜招提索,及使释放提达量,提索听命。
提 桥:(生卒年待考),河北河间人。著名清朝大臣。
明朝天启年间进士,进入清朝后,曾出任刑部侍郎。
介绍欧姓起源:
11。源出于姬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春秋时,越王勾践灭吴而成为一代霸主。战国时,勾践的六世孙越王无疆希望再次称霸中原。齐王游说无疆去攻打楚国,结果无疆被楚威王击败。无疆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各占一方,其二儿子占据了乌程欧余山(浙江吴兴县)的南面,山的南面叫“阳”,因而他的后世子孙便以“欧阳”为姓,称欧阳氏或简称欧氏。
22。。战国铸剑专家欧冶子,东汉孝子欧宝,宋代永春知县欧庆,元代起义军将领欧普祥,明代广西总兵欧信等,是历史上的知名人士。
分支:1欧姓望族居住在平阳(今天的临汾西南)。
2。 欧姓另一分支位于湖南省宁远县的新车村,据家谱记载是于300多年前迁至此地。
欧氏三十二代辈份诗
前十二代诗
福 祉 衍 中 湘, 永 言 后 裔 昌。
均 匀 绵 祖 泽, 秉 守 乐 家 邦。
绍 绪 伦 攸 序, 成 人 德 孔 彰。
有 为 才 干 展, 欧 氏 姓 名 香。
乾 健 修 身 本, 元 亨 作 善 祥。
懋 昭 符 孝 友, 世 代 纪 鸳 行。
注:此诗每句最前一字为辈份字
后二十代诗
国 泰 登 贤 良, 诗 书 祖 泽 长。
声 名 开 甲 第, 家 运 应 荣 昌。
注:此诗每个字均为辈份字
欧金林(书字辈) 抄自湘潭县欧家町欧家祠堂1942年秋修
《欧氏十修族谱
具体的人名查不到。。
耳[耳,读音作ěr(ㄦ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阳子,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老阳子,亦称聃季、李聃、老子、老聃、老君、老莱子、老彭、彭祖、太史儋等。
老阳子,公元前630~前470年,字来,学称阳子,爵称伯阳,师称老子(子学家),官称老聃或老君,聃国彭地(今河南开封),后随王子朝携典籍奔楚国曲仁里时字称老莱子。因封地在聃国彭地,后人又称他老彭或彭祖。
在传说中,老阳子一生下来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
老阳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所发展。中国之国教的道教历代传人,皆尊老阳子为宗师,并将其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据史书记载,孔子曾求学于老子。
老阳子曾任周景王姬贵执政时期的司空,是王族。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因此,老阳子家族世袭周王朝司空之职至春秋末期。在《史记·管蔡世家》中也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封季载于冉。”冉即聃,因此季载又君称聃季,即聃国的君主,老阳子就是这一事实的继承人,因此又官称老君。“单氏取周”之后,老阳子离周去秦国问祖归宗,死于秦国。
传说老阳子长寿,到一百六十余岁仙逝。其后邻里皆来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顺民之性、随民之情、与世无争、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胜。然而老阳子的至交好友秦佚来吊唁,来到老子灵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号三声即止。
待秦佚欲转身回去时,大家纷纷拦住问道:“你到底是不是老子的好友?”
秦佚答道;“当然。”
大家又问:“既为老子好友,你为何如此薄情少礼?”
秦佚反问:“有何不可?”
众人闻言,皆愤怒而大声责问道:“其理何在?”
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闻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聚气而成,顺时而来,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散气而灭,顺时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为不当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为不当悲而悲也,放生时贵生,死时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强求生来、强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时而处顺,则哀乐不能入也。而背自然、违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动、顺于道而行者也。吾既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众人闻之,似有所悟,又问:“那么你既不悲,何以哭号三声?”
秦佚笑道:“吾哭号三声,非因悲也,是与老聃辞别也。一号,言其生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二号,言其死而应时,合自然之理也;三号,言其在世传自然无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举足而应时,动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
众人听到这里,皆说:“这位秦佚乃是老聃的真友也!”故而推举其为主葬之人。合土之时,秦佚颂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后世称此为老阳子的“盖棺之论”。
老阳子撰著有千古流传的《老子》,即后世所称的《道德经》。
人们现在所见到的《道德经》,在战国时期韩非子称之为《周书》,在秦朝时期的吕不韦所著《吕氏春秋》中称为《上至经》,在汉朝初期则直呼为《老子》。
汉景帝刘启执政时期,以黄子、老子义礼改“子”为“经”,直到司马迁撰著《史记》时,始称“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因而后世称《老子》为《道德经》。杨雄在《汉志·蜀王本纪》中说:“老子为关尹喜著《道德经》”,在史籍《边让老子铭》中记载:“见迫,遗言道德之经。”
历史上,对《老子》一书最早的称谓,是韩非子的《周书》。周王朝时期,晋国师旷称此举为“修《义经》”,周太子晋说是“立义治律”。最近,在安徽涡阳县郑店村的考古中,发掘出老子在楚国时期的居地,有“关尹墓”、“圣母墓”及“圣人老子石像”,还有春秋时期陶制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诞”等残片。
《老子》即《道德经》的思想核心是“无为”,老阳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在老阳子著作《老子》一书中,包含有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阳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哲理博大精深,主张辨而不辩、知无创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会精神和机遇建设,是古今少有的社会辨证逻辑大师。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到汉武帝刘彻执政的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大儒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同年,汉武帝采纳了丞相卫绾之议,罢黜“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其时,卫绾没有直接指斥黄老之言,但是好黄老之道的汉武帝祖母窦太后仍然力加反对,借故把鼓吹儒学的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系狱。儒家势力虽然暂时受到打击,但到了汉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在设置五经博士时,儒家经学反而更加齐备。
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汉武帝立即起用好儒术的田蚡为丞相。田蚡上台后,在汉武帝的支持下,把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们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刑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并且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这就是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以后,汉王朝的官吏皆出自儒生,儒家迅速发展,成为此后二千余年间统治人民的封建正统思想。这种情况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条件下,泽十分有利于中央集权专制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在“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过程中,汉武帝完全颠覆了前历黄老的“无为之治”之道,为此,他将老阳子当世热称之“聃季”两字各去一半,贬而反称其为“李耳”。
在汉武帝之前,史无“李耳”之称。
据称:在李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耳氏。
本书按:
李耳为耳氏之祖一说,大悖姓氏源起之例。“李耳”之称为汉武帝的贬斥之戏,有汉一朝当无人敢以其为氏。汉亡,亦或有人以之为氏,却无详实记载,因此,此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如耳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苑》中记载:“耳姓,魏国如耳之后。”
如耳。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夫,有名的贤士。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魏哀王魏政八年,公元前296年),魏成陵君魏庄辛偕同大将翟章率魏军征伐卫国,连克二城。卫国君主卫嗣君对此感到忧心忡忡,寝食难安,整天会同大臣考虑退敌之策。属臣中有人建议请如耳为卫国说情。
如耳是魏国的大夫,但他反对无限制的战争,因此欣然接受了卫嗣君的请求,并十分自信地对卫嗣君说:“大王不要担心,我不仅可以让魏军撤走,并且还要罢免魏成陵君的职位。”
卫嗣君听了之后喜上眉梢,如释负重,高兴地对他说:“先生果真能够做到的话,我愿意世世代代用国家来侍奉您。”
其后,如耳开始实施他的策略。他先是去会见成陵君,对他侃侃而谈:“从前,魏国讨伐赵国,切断了羊肠扳道,攻占了瘀与,诸侯们约定割裂赵国。而赵国并没有因此灭亡,这是由于魏国是诸侯的盟主,它存有宽善之心。现在,卫国遭受魏国打击,濒临灭亡,将要向西请求臣属于秦国,以此来挽救自己的危难。我看与其由秦国来宽释卫国,不如由魏国来宽释卫国。这样的话,卫国一定会永远感激魏国,您认为我说的有没有道理啊?”
魏成陵君听了之后仔细考虑了一番,认为如耳的话有理,便满口答应下来。
接着,如耳又会见魏哀王,对他说:“大王,在下曾经去朝见过卫君。卫君原本是周王室的分支,它虽然是个小国,但是国内有很多宝器,琳琅满目,数不胜数。现在,卫国虽然迫于危难,但仍然不肯献出那些宝器,因为他们心里认为进攻卫国或者宽释卫国,都不由您说了算。因此,它纵然献出宝器,那也一定不会落到君王您的手里。在下私下里认为,那些首先向您建议宽释卫君的人,必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
魏哀王认为如耳之言十分有理,并警惕国内那些主张宽释卫国的人。
如耳离开后不久,魏成陵君回国,按照如耳的话来游说魏王,让他放弃攻打卫国。
魏哀王听完魏成陵君的话,便停止了对卫国的用兵,但同时也认为魏成陵君肯定是接受了卫国的贿赂,就罢免了魏成陵君的职务,并令魏成陵君终身不得觐见。
卫国因此得到了保全。
在如耳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魏姓氏者,称耳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末期楚国官吏耳目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耳目史,亦称耳目官,是春秋末期楚国新设置的一个官位,实际上就是一种监察史官,即后世的监察御史。
周敬王姬丐五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熊弃疾病逝,其十岁的儿子芈壬(熊轸)即位,是为楚昭王。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春季,吴王僚为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开始发动伐楚的系列战争。
当时,吴国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吴国军队主力与楚国军队相持于潜邑(今安徽霍山),随后吴国军队的退路被楚国军队切断,进退两难。随即,遇吴国发生了宫廷政变,吴王僚被公子阖闾以鱼肠剑刺杀,之后即位,二公子本与阖闾不合,因此公子掩余弃军奔徐国,公子烛庸则奔钟吾国(今江苏宿迁)。
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仲吾国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便转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为了分化打击吴国,当即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并为二公子筑城,还割以城父和胡邑(皆今安徽亳州)之田来扩大两个吴国公子的封邑。
而吴王阖庐因徐国和钟吾国纵令二公子奔楚国,大怒下一举攻灭了这两国。接着以伍子胥为行人,讨问伐楚之术。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之后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举奇兵突袭养邑,俘虏了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并杀之。当时,吴王阖闾问大家是否可以挥军直捣楚国的郢都,军师孙武认为:“吴国经几次战争,民众疲罢,不宜远征,尚须假以时日方能深入楚国之境。”吴王阖闾听从了孙武的主张,遂退兵。
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国按伍子胥的战略,开始实施军事上袭扰楚国边境的策略,都是攻掠楚国边境城邑,待楚国军队主力一到就撤退,这就是伍子胥的“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的著名战术。而这时的楚国并没有意识到一场空前的危机正向他们逼近,当时惯于外线作战、灭人之国、夺人之地的楚国君臣们,很难想到吴国会打进楚国的腹地甚至郢都来。
而身为吴国执掌军政的大夫伍子胥和孙武,急切地盼望从位于吴、楚之间的小国中找到盟友。因为吴国到楚国路途遥远,吴国军队最大的困难在于后勤补给。吴国虽有良将劲卒,但兵员总数比楚国少得多,欲攻打楚国,非得采取突出奇兵、攻其不备的战略。如果中途没有盟国支援,粮草仅靠吴国自己输送,势必失败。
周敬王十一年(公元前509年),贪婪的楚国令尹囊瓦因为得到了蔡昭侯姬申那华贵的裘袍和精巧的玉佩、以及唐成公姬如梦的两匹骏马,放走了在郢都被关押三年的蔡侯、唐侯回国。蔡、唐二侯离楚国后发誓:“天下诸侯,无论其为谁,如能伐楚,甘充前例。”并请求晋国伐楚国。
到了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春季,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十八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但由于晋国大夫苟演像囊瓦一样贪婪,使得会盟毫无结果。于是,蔡昭侯认为只有吴国才真正具有伐楚之能,便派一位公子到吴国做人质,请求吴国讨伐楚国,伍子胥和孙武因此大喜。于是,经蔡昭侯牵线,吴、蔡、唐三国组织了一个以吴国为主的反楚同盟,而吴国军队的补给,便由蔡国和唐国分担。兵贵神速,吴国不宣而战。吴国军队以当时所能动用的最大兵力和所能达到的最高速度,在楚国人浑浑噩噩之际,突然攻入了楚国的腹地,慌乱的楚国军队节节败退。到农历11月,两军决战于柏举(今湖北安陆),楚国军队主力大败,退到雍澨(今湖北京山),被吴国军队追上,楚国军队随即溃散。吴国军队进逼郢都。
“柏举决战”后的第九天,楚昭王一家连同其妹携随从弃都城外逃避难。第十天,吴国军队攻破郢都。自吴王而下,按尊卑顺序,分别住进楚昭王的宫室和令尹、司马等官员的府第。而伍子胥则掘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报了灭家之仇。
后来越王允常见吴军主力久出不归,乘隙袭扰吴国。秦国军队以及散而复聚的楚国军队联合起来,败吴国军队于军祥(今湖北随州)。秦军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军出没于汉水南北,楚国人则纷纷支援秦军和楚军而阻扰吴军,吴军穷于应付。是年秋,楚、秦合兵击灭为虎作伥的唐国。吴王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后方大患日亟,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
吴国军队退走之后,楚昭王回到郢都,时为农历10月,历时十月有余的吴楚大战终于结束了。
在这场大战中,受祸最惨的是郢都的楚国人,郢都经吴国军队的残暴蹂躏,已经是残破不堪。于是,楚昭王决定迁都,但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从楚昭王十一年冬季起,作为新首都的郢,称为“载郢”,其地与楚国第四任君主熊渠所封句禀王治所相近,早就有楚国人聚居,到战国中晚期被称为“江陵”,载郢的遗址在东汉晚期已被称为“纪南城”。载郢成为楚国新都城以后,原来的郢都就改称“鄢郢”了。
周敬王三十一年(公元前489年),楚昭王病重,临终之际要子西继为王,子西坚辞不受;又要子期为王,子期的态度一如子西;没办法,楚昭王又要子闾(熊启)继为王,子闾也坚持不受,后楚昭王连说了五次,子闾便连辞了五次。子闻见事态如此,为了安慰楚昭王,假意受命,楚昭王遂放心而逝。其后,子闾与子西、子期等商议断决,立即 ,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楚昭王之子熊章到城父即位,是为楚惠王,其母为越国女子。
周敬王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楚惠王即立。痛定思痛,楚惠王摈弃了以往历代楚王即位后即穷兵黩武大力外扩的做法,收缩自保,楚国军队全部收缩国内,并竭力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为此,楚惠王特“设耳目史,以督自王而士”的朝堂所有士大夫的行为,以子闾任之,并开始作严格的行为记录(后子闾在“白公之乱”中拒绝当楚王而被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杀死)。
从此,楚国逐渐从濒于危亡的大难中复苏,国力开始渐充,威名益著,而且让其他诸侯国没有感觉像以往争霸主的那种气焰灼人之态,在国内使民众得到了安宁,并在诸侯国面前树立了一个并不招惹反感的形象。
到了九年后的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楚国恢复了元气,楚惠王霸气初涌,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亲率楚军攻吴。第二年的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霸气再现,一举灭了陈国。到了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国势力再次达到鼎盛时期,楚惠王一举灭了蔡国,两年后再灭了杞国。接着,又命公输般制造云梯,如果不是为墨子所止,即会向宋国进攻了。
从此,耳目史之官位为各诸侯国所看重,在整个战国时期,成为国君的特权侍从史官。
到秦朝时期,秦始皇将耳目史改称“御史大夫”,并赋予超然的监察之责,“掌监诸郡”,因此又称“监察御史”,成为天子的重要耳目,并且规定:“耳目官自当独立,其行不受阶级所限。”
自秦朝开始,御史大夫不论品级,总是“立于朝堂正位之左末位”,即最东边第一排第末列之首,随时出告奉谕所察,甚至直言指责天子而无讳。由于御史大夫原是耳目史,职掌监察之职,又在上朝时站居文职站班的最东边,因此又称其为“耳东官”、“闻东史”等。
在耳目史、耳东官、闻东史、御史大夫、监察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耳目氏、耳东氏、闻东氏等,后统称耳东氏,亦有省文简化位单姓耳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陈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国君世为妫姓。建国君主陈胡公是舜帝后裔,本名妫满,据胙土命氏的之惯,称陈公满、陈满,字少汤。
在史籍《史记·陈杞世家》中记载:“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
陈国建立后,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国境辖地为今河南东部和安徽的一部分。
周敬王四十一年(楚惠王熊章十年,陈湣公妫越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楚惠王灭了陈国,杀陈湣公,其地设为楚国陈县。由于陈地所处战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从此成了楚国北方的军事重镇和经济中心。到了周郝王姬延三十七年(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熊横干脆就徙都于陈城,史称“陈郢”。
楚灭陈后,陈涽公的长子陈衍避居于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次子陈温避祸于晋国,其他陈国公族子弟多纷逃外邦。为避楚人追杀,就有拆“陈”字改为复姓阜东氏、东阜氏者,后以字形近而称耳东氏、东耳氏,亦有简称为耳氏、阜氏者。
第五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末三国时期官吏珥笔,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珥笔,指插在帽冠一侧以备记事之笔,后有人将其夹放在上耳轮。
东汉末期至三国、魏、晋时期,人们将史官、谏官别称为“珥笔”,是因为这一类侍从之臣通常将笔插于冠侧。
在史籍《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中就记载:“执鞭珥笔,出从华盖,入侍辇毂。”在《晋书·杜预传》中也记载:“若珥笔丹墀,端方极言,必有谔谔匪躬之节。”
在史官、谏官等御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珥笔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珥氏、笔氏。后珥氏简笔为耳氏。
第六个渊源:源于西南夷,出自汉朝时期南夷儋耳眞番,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
儋耳,是汉朝时期对南越国中古僬侥民族的称谓,也是其居地名儋耳眞番郡之称。国学大师郭沫若考证说:“儋耳之名初见《吕氏春秋》。”
在史籍《前汉书·武帝纪》中记载:“罢儋耳眞番郡。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在史籍《后汉书·明帝纪》中也记载:“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
杨浮在《异物志》中记载:“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
实际上,“儋耳”是秦、汉时期对西南地区百越民族的一种称谓,其时没有行政建制,散落而居。郭沫若在《说儋耳》一文中说:“儋耳可省言为儋,则耳殆助语,有音无义,故儋耳并非垂大之耳。”
在汉武帝派楼船将军与伏波将军路博德一举击灭了南越国之后,在其故地设置了儋耳郡,其地在今云南省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哀牢山地区。
在百越民族归化汉王朝后,其百越民族中有指本民族之汉称或郡制之名为姓氏者,汉化称儋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儋氏、耳氏,主要分布在今云南少数民族彝族、瑶族中。
二分布:
今浙江省的温州市,山西省的临汾洪洞县辛村镇登临村,北京市的通州区、昌平区,河北省的邢台市、保定市,天津市的宝坻县,云南省的哀牢山地区等地,均有耳氏族人分布。
三历史名人:
耳元明:(生卒年待考),山东即墨人。著名明朝地方官吏。
耳元明在明洪熙年间(公元1425~1426年)任抚州卫(今江西抚州)断事官知事,官位从八品,相当于县令。
山东滕州古滕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洪武二年(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刘元见这里地狭人多,再加上不喜欢这里离市区太近,民风唯利是图,于是又北迁到地旷人稀的小刘庄。几年后,因经营有方,又在村北购置大片田土,建筑房屋,并将这里改名为大刘家庄(即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此后数百般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
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
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开始,使用如下统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寿82岁。夫人秦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
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元→2刘武→3刘雄→4刘完→5刘傥→6刘学礼→7刘钧→8刘芳申→9刘恺→10刘培新→11刘仕俊→12刘永清→13刘振方→14刘玉珂→15刘欣韶→16刘性善→17刘守辰→18刘聚真→19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
提姓 提氏家谱 提姓起源 提姓名人 提姓的来源 提姓简介
本文2023-10-27 02:51:3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