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资岩的西资岩的文化底蕴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西资岩的西资岩的文化底蕴,第1张

4月22日下午,出席兰溪市范浚研究会成立大会的省儒学、金华市社科联和婺文化专家、学者们一同前往香溪镇保卫村祭拜范浚先生。兰溪市范浚研究会会长范国梁先生陪同。

范浚,浙江省兰溪市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是两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一生撰述甚富,多散佚,今唯存诗赋、议论杂著22卷,为《香溪文集》,被收入《四库全书》。范浚的理学思想对金华乃至浙江理学的影响久远,被称为“婺学之开宗,浙学之托始”。范浚去世32年后,时年52岁的朱熹评论范浚“其学甚正”。

范浚墓算不上高大,但墓前平整宽敞,青石坟面气势不凡,墓碑上刻有“宋贤良范香溪先生之墓”的文字。墓顶还有一块“宋贤良香溪先生范公之墓”的墓碑。据兰溪市范浚研究会会长范国梁查证,范浚墓已有858年历史,并经多次修葺。清康熙甲戌年(1694)曾有一次大修;最近一次大修的年份是2006年。

原保卫村金塘边自然村有座宝惠寺,是范浚先生当年讲学、授徒、著书的地方。范浚生活十分清苦,却怡然自乐。可惜,只有保卫(宝惠的谐音)村名,古寺庙早已不存。

元黄溍称,自贤良先生以道学倡于东南,及东莱吕氏继之。遂得濂洛之统。而北山何氏又传朱子之学,于其门人,以淑后进,于是婺学大振于世。而谈者推原所自,必归功于先生。

明章懋称,吾乡圣贤之学,前此未之闻也,而浚其源者,自先生始。继而后有东莱兄弟丽泽之讲授,又其后何、王、金、许遂相继以得考亭之说。道学之传,于是为盛。非先生之功而为谁功?

今吴光说,范浚研究会的成立为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浙江理学和兰溪儒学思想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表示,要将范浚的理学文化及其思想更加系统、完整、科学地加以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丰富传统儒学、理学思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兰溪故事。

陈水河整理于2018427下午,拍摄者不详。

范,样子、榜样之义。也可以理解为“标本”。浚的本意是疏通或深挖,我这里作“疏源”和“浚哲(深沉而有智慧)”解。清是气体或气体纯净透明,没有混杂的东西。范浚为人范正、理学正宗、源明气清,研究其理学思想、才学文功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一、主体思想开掘愈深,惠民愈众

1 .范浚理学主体思想:丰富多彩。

性。 从《性论上》(《香溪集卷七 》)一文中,范浚先从天—命—性—心—外—伪—意(私利)等概念来论“性”。性为天公,心主或意迷。伪与意一致,善与利相对。

愚、知、仁。 迷而不复者为愚,知而不迷者为知,不迷而止者焉为仁。意思是说,“愚”是迷失后回返不了,“知”是知道了且不迷失,而“仁”是不迷失且能止步,知道彼此的界限。他说,仁为心,心为性,性为命。然后以孟子的说法来引证:尽心而知性而意亡,知性则知天。

智、觉。 但在《读老子》(《香溪集卷五 》)一文中,范浚把仁、义、礼、智总而名之,曰“道”,又把“我得之,谓之德”,而“德”是仁与义的总称。智之知,知之用也,仁之觉,兼知之体而为言也,也就是说,“智”是知识应用、能力,“仁”是觉(不迷)且止,“觉”更兼具知识体察、体认,知经纬能立言。

范浚认为,只有静感,才能感通,达到性。他深知性不可言,但通过静可言可达到性。天性、地性、人性为一体。天理就是人事。并提出学者当自求其是而舍众说。意思是说,做学问的人要穷尽真理,而不受人家观点的影响。

性之善。 在《性论下》(《香溪集卷七 》)一文中,范浚又拿水与清浊之水流各比方“性”与“习”,以水源之清来譬方“性之善”。范浚对孟子、荀卿、扬雄等人的学说进行辨析。孟轲知性,以性为善;荀卿说人之性为恶,扬雄说人之性善恶混。范浚认为,“水之源”一定清。他说,水之源清纯混,是未尝穷源者也。也就是说,一个学者未到达真正的源头,自然领略不到水至纯至清,也就无法探求到“性之善”学说概念的本质。

纯,高于清。 在《性论下》(《香溪集 卷七 》)一文中,范浚以“气之别”来区分愚与明,气浊则愚,气清则明。愚应有愚和下愚之别,子路当属愚者。气浊之纯为下愚,譬如丹朱;明也有智和上智之别,气清不纯为智,气清之纯为上智。愚与明之间可移,也就是可以转换,但下愚与上智不能移。在他看来,纯有清纯、浊纯。纯高于清。同样,范浚以“习之别”来区分善与恶,譬如清浊之水流,清为善,浊为恶;以“至之别”来区分贤与圣,即达到善的程度来成贤成圣。

养气为本,气全则道存,气丧则道亡。 范浚在《尧典论》(《香溪集 卷十》)中说:《易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推本而言之也。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者一道也。在天则谓之天道,在地则谓之地道,在人则谓之人道。

“道”现在可以解释为客观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意义。“养”是保护修养的意思,“气”是与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养气”即保护修养精神性气。儒家指修养心中的正气,即培养先天的元气。

范浚提倡“治心养气”。《自牧斋记》(《香溪集 卷十六》)是范浚为他的学生——江西永丰人柴吉的书斋写的“记”。文章指出:“子欲无为庸人乎则宜法古人用心而思企之,然后可以言自牧之道。……自牧之道,以礼制之,惧其放也;戒物之惑,惧其诱也;居之虚静之地,欲其安也。饮天和如甘泉,惩忿窒欲,如去败群;致一不二,如恶多岐。勉之慎之,曰自牧之。自牧医久,体正而肥,益力不已,充实光辉。……能知此,则自牧之学,必以圣贤为师,仰大道之高邈,方积跬而履卑,眇己事之甚陋,敢虚张而自欺?顾吾子名斋之意,岂有取于斯乎?”从中可以得知,为人行事要制放纵、戒诱惑及治心养气需居住静地的重要。

2 .范浚理学思想路径:以经史为径,心得为主。

学而觉,觉于心,心在养,养正气。治心的途径是学,就是读书,习经典学历史。尽管他本人自称“肤受末学,本无传承,所子喜者,徒以师心谋道,尚见古人自得其意,不孑孑俗趋慕耳”,但究《香溪集》二十二卷,除古赋一卷、诗三卷外,基本是读经读史心得,即使在古赋、诗共四卷中也以叩问古人、故事为多。范浚出身仕宦人家,从先人那里得书易,后人筹款出其书也易。因此,他能流芳百世。我们知其为人作文,留给后世的《香溪集》,更是一笔宏大的思想、文化遗产。

学无关乎环境。 在《苦寒行》(《香溪集卷三》)一诗中,范浚写自己身处的环境是“我衣穿空垂百结,篷萝盖头四壁裂”。同郡陈岩肖在《香溪先生文集叙》中明言:“先生危坐一室,尘埃栖户牖,而凝几席,败帷故器,人所不堪。”但即使在如此破败简陋的环境中,他饮酒观书,治心养气,正道志得。在《偶作二首》(《香溪集卷三 》)一诗中,他写道,“宴食聊当肉,缓步聊当车,身闲贵无比,心足富有余。时饮一杯酒,历观千载书”。

3 .范浚理学思想表现:言经术、著文章。

其言心出,才学之冠。陈岩肖在《香溪先生文集叙》中说:“其言经术,如亲得圣人而授其旨,其论古成败事,如目击而身履之。已而,出示所为文,则辨博而峻整。正欲向所言,论者相表里。圣人之经书,经书之要旨,平常人理解都相当困难,而范浚如亲得,堪为熟知,已化于心,也足见范浚学说相乘一脉。读古书,能再现生活,其功已不俗,但如目击身履,可见听者只有臣服其思想。为文思辨如山峻之美,博大而不失严谨,道高如泰山,情思如海洋。总之,其言其文,能达到思清语畅、气顺文通,绝对不容易,真大家也。

4 .范浚理学思想特色:经世致用。

劝士勤学。 在《四月一日偶成三绝句奉勉诸友》(《香溪集卷三》)一诗中,范浚这样劝诫说:“春风澹荡气清和,又见阴阴夏木多。试问社中同志士,经春学力竟如何”,“日正舒长好着鞭,会须闻早慕高坚。君看少壮荒嬉子,多向衰迟却讳年”,“读书意绪戒荒芜,要使心清一事无。过眼飞光流水急,莫矜颐颔始生须”。

笃实践行。 学者魏了翁评论香溪先生见识纯粹笃实践行。范浚在《尧典论》(《香溪集 卷十》)中说“易系辞曰……古之王者必承天意以从事,是天理即人事也。王者欲有所为,必求端于天,是人事即天理也。”

其实,范浚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施善,并从现实生活中探求真相。范浚在《铁工问》(《香溪集卷五》)一文中就记载了自己寓居香溪的一件事。他见铁工之家寠甚,蓬茨穿漏,隘不逾五十弓。每天,铁工夫妻俩一个打制农器,一个烧茅竹把铁烙红,小孩卧在门旁无暇顾及。于是,他慷慨解囊,给铁工家庭施予了一千钱。在以后的五年中,因战事,铁工转制兵器而发财,他不仅建了华屋,且大腹便便,衣服鲜丽,妻子也佩戴首饰发饰。他叹声道:工之幸,齐人(大家)其真不幸哉。

经世致用,可以说范浚理学思想特色,自然也是后起婺学乃至浙东学派的主要特色。

总之,范浚理学主体思想脉络清晰,特征明显。他熟读经史子集,微言大义;吟诗著文,文思流畅,可见其功力,《香溪集》一书更是源明气清、自有主张,目的还是导引众人尚善、尚学、养心、养德,与人为善,学无止境,身体力行,求真务实。

二、身体力行者愈众,兰溪愈强

香溪,为范浚故里,兰溪,乃中国经文之乡。香溪在兰溪设县之初便有街市,宋时,香溪属武昌乡(旧名章化里),设有巡检司、课税局等机构。明万历六年(1578)置香溪镇建制,东西有盐仓、粮仓,至今仍有东仓、西仓地名。范浚立身于此,是香溪的大幸,也是兰溪的大幸。兰溪,三江之汇,人才辈出,在古代更不乏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

兰溪文脉,传承有人。 朱熹曾在《香溪范子小传》中把范浚称为“范子”,犹如孔子、孟子之称号,虽是尊称,但从中可见范浚理学在传统理学中的地位。范浚28裔孙——范国梁阅读《香溪长社范氏家谱》,敬仰先辈风采,不以年龄半百之劳苦,前往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学成后集先辈贤文、理学著作并自费出版《范浚集》,与同道一起整理范浚理学思想研究论文,堪称兰溪“后学之秀,文化楷模”。我们当以其勇为勇,以其智为智,身体力行,尽自己努力多做一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只有把范浚理学思想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愈加闪亮,把金履祥、李渔这些古代思想家、文艺家的种子一道散播,兰溪古文化研究势头才能强劲,兰溪人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也就愈高。

三、寄语

1.不求研究艰深,研究人员应少而精,精而壮,壮而美。

2.为普及,《范浚集》译文当为工作室、研究会当务之急。

3.也为普及,尽快用优美文字,把范浚治学精神和观察社会的能力与水平入编中小学乡土教材,并以专题读书会形式加以辅导。

4.提高香溪知名度,策划香溪文化画册、包装文化产业项目。

陈水河 写于 2014年2月8日改于2014年2月15日

西资岩的西资岩的文化底蕴

4月22日下午,出席兰溪市范浚研究会成立大会的省儒学、金华市社科联和婺文化专家、学者们一同前往香溪镇保卫村祭拜范浚先生。兰溪市范浚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