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历史上有穆桂英这个人吗?,第1张

没有。历史上只有杨业、其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的。穆桂英的原型是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雄、一品诰命夫人秦良玉。

穆桂英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传》、《杨家将演义》)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穆桂英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

穆桂英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穆桂英五十三岁犹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通俗文学中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扩展资料

穆桂英人物形象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杨家将是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的总称。

从民间流传和历史资料来看,一方面是古代有“朝上换皇不换将”的说法,即每一个朝代都有姓杨的人做将军作为验证,包括杨门虎将和杨门女将。

另一方面是杨家将真实情况,其中杨门虎将代表男性,杨门女将代表女性,历史资料记载杨家将,其中佘赛花、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的事迹比较多,这些情况是真实存在。

历史资料没有记载穆桂英和杨排风等人物,虽然穆桂英和杨排风都不存在,但是穆桂英人物形象是女性的化身和象征,她具有女性的象征性意义,当然象征不一定是真实。

穆桂英象征杨家将的女性善于带兵打仗,穆桂英是杨门女将的女性化身和象征,只是以穆桂英为名字作为象征性意义表达出来。

在历史资料上,杨家将出现很多女性善于带兵打仗,每一个朝代都有男性和女性善于带兵打仗,其中慕容氏是嫁入杨门的女性姓氏之一,更何况慕容氏的慕与穆桂英的穆是谐音,或者说穆桂英人物形象是慕容氏的女性化身和象征,以穆桂英为名字代替慕容氏的女性人物。

-穆桂英

折姓

一、姓氏源流

折(Shé)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北方小数民族姓氏,为古代匈奴族折兰氏、鲜卑族折娄氏所改。据《宋事实类苑》载,折氏虽源出党项族,但似乎经过和汉人通婚,而逐渐混血汉化了。后折姓在宋代因得罪了朝廷,所以后来有许多改为“佘” 姓。

二、迁徙分布

(缺)折氏,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家族,属党项族,世代尚武,占有府州(今陕西省府谷县)一角之地,在宋、辽、夏、金角逐的舞台上活跃了200多年。宋代最重视清除割据势力,为什么容许这样一个特殊家族存在?它的经济、家风、婚姻、丧葬等有些什么特点?它怎样影响着社会,社会又怎样影响了它?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关于折氏家族,戴应新写过《折氏家族史略》一书,公布了考古调查中发现的墓志,并作了初步探索。本文利用这些材料,结合宋代文献作进一步研究。折氏家族的历史,依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可分为六个阶段(余略,见下第2楼附录:李裕民著《折氏家族研究》的详细介绍)。“折家将”以折嗣抡、折从阮、折德裔、折御卿、折赛花、折惟昌、折继宣、折克行、折可适为代表。折家为羌族折掘氏后裔,云中(大同)旺族,自五代至宋朝八代为将。折御卿为一代抗辽名将,号称“佘王”,契丹兵将望见即抱头鼠窜。折赛花为折御卿胞亲,即佘太君原型,亦能征善战,英勇无比。折克行守边30年,爱护士兵,出奇制胜,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府州(陕西省府谷)是折氏家族世袭封地。折姓望居西河郡(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沿岸地区)。

三、历史名人

折 像:字伯式,东汉雒县(今四川省广汉)人。先祖为武威太守,封南阳折侯,因以姓折。折像生性慷慨任侠,急人之难。通京氏《易》,好黄老言。父死后,他把家产亿万尽散给贫困家族、亲友。卒年84岁。

折从远:字可久,因避后汉高祖刘知远名,改从阮。从阮的父亲折嗣伦是麟州刺史,后唐庄宗李存勘镇太原,以为牙将,后为府州刺史。后晋出帝(石敬塘子)与契丹败盟,从阮以兵攻契丹,取其城堡十余,升为本州团练使,兼领朔州刺史、振武军节度使,后汉高祖刘知远代后晋为帝,于州府建永安军,以从阮为节度使,加检校太师。隐帝时,又迸封歧国公。后来他儿子折德庆被任为府州团练使。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自检校太保加检校太傅。

折赛花:即佘太君,西京大同人。史学家毕沉《吴中金石记》说:“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底女。”她原名折赛花,太君是后来的封号。折姓罕见,东汉有折象,其祖封折侯,因以为氏,聚居于陕晋边一带。折赛花是陕北府谷人,自唐、五代、宋,折家都是将门豪族。折赛花曾祖父折嗣伦、祖父折从阮、父亲折德扆(Yī 音衣)、弟折御勋和后世的折克行、折可适等,皆为名将。《五代史》有折从阮、折德底的传记。折家祖孙数代东抗契丹,西御西夏,号称 “折家军”,“控扼西北,中国赖之。”折赛花生长在世代名将的家庭环境中,自幼即爱骑马射箭,舞剑耍刀,且学习兵法,颇通兵略,协助父兄把关御敌。一年秋天,契丹派耶律敌烈率兵五万侵犯府州,老将折德扆在敌我力量悬殊下,又兼身体欠佳,折赛花毅然向父亲提出代父把关。她一方面采取拖延战术,一方面急派人到火山王杨弘信那里求援。杨弘信是杨业的父亲,与折德扆是世交,弘信即亲率军队前往府州援救,辽兵在杨、折两军夹击下大败,耶律敌烈也被杨弘信杀死。这次胜利,表现了折赛花的军事才能。

折克行:北宋边将。字遵道,折御卿重孙,大同人,曾供职军府。西夏入侵环庆时,他从河东出师救援,抢占葭芦川(保德西南),斩敌400余人,招降1000多户,获马畜上万匹。因功升为知府州。朝廷讨伐西夏,折克行率部为先驱。西夏大酋咩保吴良率万骑来战,折克行待敌过山隘时突然袭击,大破夏兵,杀咩保吴良。镇守葭芦川,筑八寨,多谋善断,能克敌制胜。守边30年,爱护士兵,出奇制胜,战功最多,人呼“折家兵”,官至秦州观察使。卒后赠武安军节度使。

折可适:北宋边将。折克行子,大同人,少年习武,非常勇敢,武卫上将军郭逵看后,感叹道:“真将种也!”荐试后补殿侍。后随种谔出塞,遇敌将,独自取其首级,奔马而回,名声大振。米脂之役杀敌甚多。战斗中因给养不济,士兵因饥饿而逃,他只身骑马追赶,晓之以理,逃兵感激涕零,各自归队。西夏10万人入侵,折可适佯装敌首领视察,呼出守烽人后斩杀,使烽火不能传递,敌军卷甲而逃。在尾丁涂大破敌军,又伏击西夏国母从山间小道逃路,敌人相互践踏,跳崖死者不计其数。嵬名阿里、昧勒都逋是西夏凶暴狡猾的酋长,宋廷召折可适密图之,正遇二酋以畜牧为名在边境会晤,遂派兵偷袭,俘获其族属3000余人,一举攻下天都山。宋帝特在文德殿为他庆功,升为东山阁门使、洺州防御使、泾原钤辖、知州事,后徙官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

满族用折姓的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从名为姓,也就是祖先当中有某代人名字是:折…,或 …折…,或 …折,于是后人以其名中取一字为姓。

这种风俗在过去北方民族中很长见。

另一种则是取满洲老姓中一个发音为姓

比如:额尔哲特氏、哲尔扽氏(也称哲尔肯)、哲奇氏……等等

你家的家谱呢?

杨忠武祠门票价格:30

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鹿蹄涧村既然是杨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与杨家将有何关系?村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杨家祠堂正殿门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族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将此怪石携回,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一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因此便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遂又改名为鹿蹄涧。这则故事虽然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据此来回答鹿蹄涧村名的由来。杨令公祠是何时兴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绍的内容?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又据该碑文记载,杨业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带外,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杨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从杨怀玉在代州鹿蹄涧建祠之后,各地杨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会于鹿蹄涧,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以上所有塑像的时间均无记载)其中杨延昭塑像,怒目圆睁,右拳紧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敌人的高度愤恨与警惕。

看到这些塑像,人们不禁联想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疆场的情景。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令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杨忠武祠最佳时间:四季

山西省代县境内有个名叫鹿蹄涧的村子,村中有座建于元代的杨忠武祠,人们通常称它为杨令公祠或杨家祠堂。祠堂里保存着一些关于杨家将的比较真实的资料,可补史书的不足;也有许多生动的塑像和画像,可供游人凭吊和观览。

鹿蹄涧村背依勾注山(也称雁门山,属北岳恒山山系),有涧水自山中流经村旁;面对五台山,有台顶积雪终年可见。西北方不远可出雁门关,正南方不远可渡滹沱河。这里西去代县城四十五里。自从五代后晋石敬瑭把雁门关以北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全部割让给契丹(后为辽)以后,代州就成为汉族防御外族入侵的边防重镇

杨家父子兵从五代北汉时就为抵御外族侵略而征战,长期驻守在雁(门)代(州)这片土地上,并在此传宗接代,延续后裔至今。这座杨令公祠就是杨令公(杨业)在雁代一带活动的纪念和见证。

鹿蹄涧村既然是杨令公祠的所在地,那么,此村与杨家将有何关系?村名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关于这两个问题,杨家祠堂正殿门前的一尊怪石是最好的解答者。这尊怪石,安放在四尺高的石座上,高二尺,外形像一块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上雕有一只带箭的梅花鹿,旁镌泰定元年字样(泰字已不清)。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鹿蹄石。据《代州志》、杨家族谱记载和杨族世代传说,元朝初年,杨业的十三世孙杨友和他的弟弟杨山,率军屯垦于留属村(在今代县城东)。一天,二人外出狩猎,行至马峪河(在今繁峙县雁头地界),忽遇一只梅花巨鹿。杨友张弓搭箭,射中鹿蹄,鹿带箭而逃。杨友、杨山策马紧追,追至联庄(今鹿蹄涧村),巨鹿以头触地,顿时失踪。杨氏兄弟急令亲兵在鹿没处挖地三尺许,发现一块怪石,上面现出一只梅花鹿的形象。遂将此怪石携回,经加工雕饰留作纪念。一后来,杨家认为鹿与禄同音;鹿之所入处,必为祥瑞之地,因此便迁到联庄定居,并改村名为鹿蹄箭。后因村子左右各有深涧,遂又改名为鹿蹄涧。这则故事虽然有明显的虚构成分,但几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据此来回答鹿蹄涧村名的由来。杨令公祠是何时兴建的?它有哪些值得介绍的内容?据洞内元代天历年间赵鹤鸣所撰碑文记载,此祠建于元天历二年(1329),是杨业十六世孙杨怀玉奉旨建造的,至今已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又据该碑文记载,杨业的后代除留居雁代一带外,还流布英种于川、广、淮、扬间。杨家祠堂在各地建立的也不少。自从杨怀玉在代州鹿蹄涧建祠之后,各地杨家祠堂共同商定:每六十年集会于鹿蹄涧,叙世系,修家谱,祭祖庙,永为定例。

鹿蹄涧杨令公祠占地一万二千平方米,祠对面楼台三间为祭台,上有颂德楼题匾;调堂门前筑台阶二十四级,阶下有石狮一对蹲踞左右。祠门三间,每间前檐各悬金字巨匾一面,中书奕世将略,左书一堂忠义,右书三晋良将。门楣上立一盘龙蓝底大匾,上有忠武祠三个金字。忠武乃杨业战死后,宋太宗皇帝给予他谥号。祠门内侧高悬木匾一块,上面抄录了北宋皇帝关于杨家的诰敕十篇,其中有赠杨业太尉中书令一篇,加封杨延朗开国公誓券一篇,给杨延朗敕旨六篇,给杨宗保、杨文广敕书各一篇。

后院,有正殿五间,中额书忠勋世美。廊前双柱上有一副木刻金字楹联: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千军称无敌;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长城。廊两厢还有元以来石碑四通:一为元天历己巳年(1229)赵鹤鸣撰龙虎卫上将军杨友碑;一为杨族世系牌,碑阳为赵鹤鸣所撰《题世将杨族祠堂碑记》,记述了杨怀玉以前的世系及杨怀玉建宗祠、纂家谱、修坟墓、置护田等等,碑阴刻杨业父杨兖至杨怀玉十七世世系表;一为明万历年间山西提学使为杨族立的表忠闾碑;一为宏农宗祖碑,碑文追溯了杨兖以前的世系,上至东汉太尉宏农杨震。

正殿前檐悬匾一块,上书敕建二字。正殿内,正中一龛,塑杨业与佘太君像。看到塑像那种饱经风霜、老而弥坚的神态,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旁塑杨令公八子及宋、元、明历代杨氏功臣名将像共二十尊,无不气宇轩昂,姿容伟俊。(以上所有塑像的时间均无记载)其中杨延昭塑像,怒目圆睁,右拳紧握,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和对敌人的高度愤恨与警惕。

看到这些塑像,人们不禁联想到当年杨家将征战疆场的情景。杨家将中首先令人怀念的,自然是一代忠良、为国捐躯的杨令公。《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曾在北汉任职29年,屡立战功,威镇边陲,人称无敌,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北汉主刘继元降宋,杨业也随之归宋。宋迁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副潘美以守山西,杨业遂移家于代州。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二十日,契丹皇帝耶律贤亲率骑兵十万来犯雁门,杨业命部将断峪谷南口,自率千余骑北出勾注山西陉。契丹军于雁门峡谷中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宋军奋勇冲杀,以少胜多,毙其名将,获其甲马。杨业以战功升云州观察使,仍知代州。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四月,契丹三路侵宋,中路以三万人入雁门山,杨业与战,斩契丹三千余人于雁门山下,深追敌军至雁北朔、应、寰等州。

雍熙三年(986),宋五路出兵伐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北出雁门,雁北各州民众起义助战,很快收复朔州、应州、寰州、云州(今朔县、应县、大同一带)。后来,其它四路相继败归,西路已成孤军,契丹遂倾全国之主力军集于雁北一隅,潘美、杨业等奉命返归代州,分兵守护平型、飞狐、雁门诸关。宋朝廷决定将雁北起义军和汉民二十万人分别迁入河东(今山西)、河南(今河南省),命潘、杨保护撤退。杨业主张避免与新胜之辽军决战,建议由他率部从大石堡(在分繁峙县城西北三十里)北出应州,虚张军势,吸引辽兵主力;然后大队出关,接应义军和百姓,潘美等不但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反诬杨业惧敌,力主正面进兵,而自己又不为先锋,杨业只好从命,率部奔上寰州前线。临出发前,请潘美等派伏兵于陈家峪(朔县境内)接应。杨业率部至朔州东与敌相遇,被困,突围后退到陈家峪,不见宋兵前来接应。杨业拊膺大恸,率将士力战,手刃辽兵数十百人,中箭堕马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时年五十五岁。杨业死后,潘美等极力掩盖杨业的功绩,并推卸自己的罪责。经杨业妻折氏(即佘太君)上书力辩,宋太宗才降旨追赠杨业为太尉中书今,谥忠武。

祠堂塑像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大约要数杨门女将中的核心人物佘太君了。据清代人康基田著《晋乘搜略》记载,乡里世传,折太君善骑射,婢仆技勇过于所部,用兵克敌如蕲王夫人(即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编者)之亲援桴鼓然。又据《保德州志》载:杨业娶折德衣(yi,音衣)女。折氏性慧敏,尝佐业立战功。折氏即佘太君,传说中对她的事迹虽有夸张,但历史上确有其人。

祠堂塑像中引人注目的还有杨延昭。据《宋史》记载,延昭本名延朗,因避讳而改名延昭,后人又称他杨六郎。杨延昭幼年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雍熙三年,杨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由于他骁勇善战,深得宋真宗钟爱,咸平四年十一月,加封他为开国公。加封敕旨中称赞他夙有忧国爱君之心,并要他即日引道兼程前来,朕非卿到终不安心。杨业战殁后,杨延昭的抗辽活动主要在高阳关(今河北省)附近的边防前线。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正月卒,年五十七岁。

在民间传说里,杨业的八个儿子中,有的随父战死,有的被潘美杀害,有的愤而出家为僧虽然多无史书记载,难以稽考,但杨家奕世将略、一堂忠烈的家史,确是光照中华大地,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记忆里的。

在鹿蹄涧村,除了能看到杨令公祠,还能看到一轴十分珍贵的杨族史卷。这轴族史卷全长2.7丈,宽13尺,以素绢为幅。据说这是杨家五通(五个史卷轴)之一,其余的都已失传。卷轴中裱有黄绫御旨一幅,杨族历代武将名臣的传记四幅、画像五幅、赞词五幅,共计十五幅。卷首是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元年四月十五日加封杨业第八代孙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的黄绫敕牒。杨存中是历代杨家将中爵位最高的一个,死后封为和王。敕牒字迹尚清晰,玉玺印迹隐约可辨。敕文的后面还有尚书等十余人奉旨降敕的署名,卷轮中共有四人的传记、五人的画像和赞,杨存中列为第三。杨存中的传、赞后面都署有南宋名臣周必大的名字,应为周必大所撰,但是否为周必大所书,尚难肯定。传中说,杨存中为代州崞县人,一生功揭天地;死后,太上皇高宗不安寝者三日。赞词是:威镇华夷,功揭天地,一代英雄,千秋庙祀,有像斯存,凛然灵气。卷中其余的是杨业后代子孙、宋代显官功臣杨克让、杨时、杨大异的传、画、赞、传、资的作者署各有邹浩、留正、方逢辰等,画像上一律无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列于首位的一个没有配传(传已失落)随画像后面,有八句笔迹刚劲的赞语: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全社稷,泽及吾民,朝阳孤凤,盛世祥麟,九原不作,名重缙绅。落款是尚书范仲淹赞。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代的名臣,与杨业、杨延昭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这几句赞语,很可能是范仲淹为杨业或杨延昭的画像所作,而画像前面失去的传记,自然也可能是杨业或杨延昭的了。

令外,在鹿蹄涧杨令公祠里还保存着两部杨氏族谱。据族谱记载,杨氏族谱始修于元代的杨怀玉,继修于明万历,三修于清道光,四修于清光绪。今元、明两版皆散佚,只有道光版本和光绪版本尚存。道光本共十卷,一卷为旧话记略,二至六卷记世系,七卷记封秩,八卷记诰封,九卷记坟墓,十卷记人物。光绪本与此略同。

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和资料,都是杨家后代精心保存下来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曾用刺刀逼着保存者将族史卷轴交出,终未得逞。文化大革命中,族史卷轴几乎被当作小学生字帖卖掉。想到自宋代以来,雁代之间,干戈常起,朝代屡易,而杨家祠堂和这些珍贵的族史卷轴能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个值得庆幸的奇迹!

佘姓有多少人口

佘姓是占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四十二位姓氏,在广东、安徽、川渝地区比较集中。当今佘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5%, 总人口大约有31万

外族基因的流入

佘姓的组成一直比较单纯,仅在文字上有些变化。北宋年间,山西地区的折姓,因读音之变改为佘姓。北宋名将杨继业之妻佘太君,原姓折,今山西保德县折窝村存有折太君之墓碑。元末,云南一支蒙古人为避难,改铁姓为佘姓,现为云南镇雄大族。近代,蒙古族、回族、满族、土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佘姓。

历史上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佘姓大约有5万余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广西、福建、湖北、河北、湖南等地。安徽为佘姓第一大省,约占佘姓总人口的一半。

当代佘姓的分布和迁移

当代佘姓的人口大约有31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5%,为第二百四十二位大姓姓氏。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佘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安徽、四川,这三省佘姓大约占佘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重庆、湖北、湖南、贵州、陕西等省市。广东居住了佘姓总人口的24%,为佘姓第一大省。

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粤桂琼、云贵大部、重庆、四川东部和南端、陕西南部、湖北西南和东部、湖南西段和南部、江西南部和北段、福建南部、安徽大部、河南东南,佘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8%以上,最高可达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86%,居住了大约69%的佘姓人群。

佘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佘姓的郡望是雁门。到唐朝时,南昌成为新的郡望。雁门郡,战国赵置郡,治善元,故城在今山西右玉南。辖境相当于今山西河曲、五寨、宁武等县以北,恒山以西,内蒙古黄旗海以南地。三国魏时移治广武,故城在今山西代县西。

楹联 有关佘姓的重要楹联有以下三副:

阖门聚义,博士成名。

名标金榜,族盛铜陵。

祖孙尽科第,父子皆画家。

家谱 目前上海图书馆收藏佘姓族谱1部,全国其他单位的图书馆还收藏佘姓族谱4部。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佘姓历代名人19名,占总名人数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六十七位;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05%,排在并列第五百七十八位;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三十三位。

佘姓历代被载人史册的名人有:明朝永乐进士佘耀,万历进士、湖广按察使佘梦鲤,南康知府佘应桂,黔江知县佘大纲,南京通政司左通政佘可材,延安郡丞佘良弼;当代福州军区副政委、全国政协委员佘积德。

佘姓的血型

佘姓的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62%,A型占291%,B型占267%,AB型占8%。

孤山古城即孤山堡于明朝明宪宗正统二年(1437年)设置

据史料记载,唐初消灭东突厥后,朝廷任命折华为府谷镇扼使镇守石塘关。唐末折华后代折宗本、折嗣伦又因镇压黄巢起义有功,折宗本为振武军沿河显镇都知兵马使,折嗣伦为麟州(神木)刺史。948年,折从阮任后汉永安军(治府谷)节度使,其子折德扆任团练使。在此期间,折氏一直都没有中断对石塘关的维修和扩建。

2北宋一朝,折氏家族曾率兵在孤山、府州一带与西夏军队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南宋初年,折可求带领三州九寨投降金国,孤山寨归金国所有。此后金国和西夏为争夺麟府属地,在孤山川一带争战不息。

3由于孤山时归西夏,时属金国,当地传说老百姓门上都会挂一个牌子,一面写着西夏,一面写着金国。这样西夏军来了牌子翻成西夏,金军来了牌子翻成金国,保证两方军队都不会侵扰。

4为抵御蒙古入侵,从明朝中叶开始便在蒙汉边境广置军堡,孤山堡也是于明宪宗正统二年(1437年)设置。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孤山驻军在城内原折家古居遗址修建了衙门和仓库,驻兵2600名。

历史上有穆桂英这个人吗?

没有。历史上只有杨业、其子杨延昭,杨延昭之子杨文广。杨宗保和穆桂英都是虚构的。穆桂英的原型是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