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谁?老八、老四的福晋是谁?有什么来历?
爱新觉罗·胤祥(1686—1730),清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22子),满洲正蓝旗人,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所生
老八胤禩福晋为安亲王岳乐之外孙女,父姓郭络罗氏(注:《清史稿》记为乌雅氏应为误记。)。岳乐为阿巴泰第四子,初封镇国公,因在战事上屡有建树,于顺治十四年晋为安亲王,卒于康熙二十八年。安亲王一家可算得上是朝中显贵,因之胤禩与郭络罗氏的结姻,亦在无形中拔高了他的身价,削弱了因母家地位卑微而产生的影响,为其在宗室中奠定了广泛的人缘基础。(注:以安王一脉在圣祖朝中后期的待遇来说,此说法貌似不成立)。 康熙曾于四十七年十月初四日有言:“胤禩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禩迄今未生子”,然而,据《爱新觉罗宗谱》载,胤禩之子弘旺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正月初五日寅时生,庶母张氏张之碧之女”,那么康熙帝十月初四日斥责胤禩时言其“迄今未生子”所指为何,或是指其未有嫡子?很奇怪的是这一子一女都是在康熙47年出生,胤禩27岁才有自己的子女,在当时也不太正常。当年积极参与夺嫡的胤禩不可能不让自己多子女,这之中有什么问题也不明。从现存史料中并没有找到关于胤禩嫡福晋善妒”具体行为”的记载。当时的弘旺已经出生。但这这句话从正面来看反而看出胤禩爱妻。 秦道然在雍正朝的供词中也提到胤禩府内的事俱是由福晋掌管的。郭络罗氏生母早卒,又不在父亲身边,反而是在外祖父安亲王岳乐身边长大。岳乐可能会因为怜悯郭络罗氏而加倍疼爱也不一定,未必会造成性格泼辣。《清史稿》对其福晋的描写极少,其中比较能突显其性格的也只有一句:“封亲王命下,其福晋乌雅氏对贺者曰:「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语闻,世宗憾滋甚。”不能就这样断言胤禩就此怕了郭络罗氏。 根据《雍正朝起居注册》雍正四年正月二十八日:"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胤禩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尔等回来后,再将此旨降与胤禩。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若因逐回伊妻,怀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与重罪。” 从这可看出胤禩确实和八福晋感情好,否则不会以八福晋威胁胤禩。
老四皇后2位
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满洲正黄旗,内大臣费扬古之女。元配嫡后。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九年九月己丑崩。谥孝敬皇后;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祔葬泰陵。子一,皇长子弘晖,殇。
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四品典仪凌柱之女。嗣帝乾隆帝生母。康熙时为藩邸格格。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生弘历。雍正元年封熹妃;八年晋熹贵妃;九年,孝敬皇后崩后,摄六宫事。雍正十三年九月,弘历即位,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曰崇庆皇太后。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四十二年丁酉正月二十三日,崩于圆明园之长春仙馆,年八十六。葬泰陵东北,曰泰东陵。既葬,上谥;嘉庆中,再加谥,曰孝圣慈宣康惠敦和诚徽仁穆敬天光圣宪皇后。子一,皇四子弘历,即乾隆帝。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都城为赫图阿拉(又名兴京、赫图阿喇、黑秃阿喇、黑图阿拉,满语“横岗”之意。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永陵公社老城)。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16年-1626年 (天命)
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崇德)
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 顺治)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 康熙)
爱新觉罗胤禛:1723年-1735年(雍正)
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乾隆)
爱新觉罗颙琰:1796年-1820年( 嘉庆 )
爱新觉罗旻宁:1821年-1850年(道光)
爱新觉罗奕詝:1851年-1861年(咸丰)
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同治)
爱新觉罗载湉:1875年-1908年(光绪)
爱新觉罗溥仪:1908年-1911年(宣统)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回答:
1清代盛京将军下设有盛京守备,但没有盛京卫。
2清代没有"盛京卫副指挥"的官职。
3我不明白你所说的驻沈阳城西南厢红旗界内杨孟达子堡究竟是指衙门?还是指府邸?这个问题你可以参看盛京通志,或者去辽宁省历史档案馆查阅清代盛京汉军档案。
4山东济南府的正式地名没有小蓬莱,如果是当时的俗称地名那就无从考证了。
56关于沈阳汉军镶黄旗金氏家谱的问题您可以去辽宁省委统战部民族研究所咨询何小芳教授。
提个醒,盛京内务府镶黄旗不是汉军旗。清代的内务府八旗是独立于整编八旗之外的清宫内务府直属部门,任务是专门为皇家从事各种服务工作,统称为内务府八旗。其他的满洲64旗,蒙古21旗,汉军22旗都是国家正规军,归兵部管,不归内务府管。内务府八旗中虽然也是多民族混杂,但一直没有汉军或蒙古军之别。只有归兵部管理的军事八旗才分满洲、蒙古、汉军。所以在清代也不会有“盛京内务府镶黄旗佐领汉军”这样的称呼。
------------------------------------------------------------
我不知道您家这份家谱是祖传的?还是从现代著作中抄来的。
文中的“文靖堂”肯定是家族宗祠(满族称堂子)的名称。前边已说过清代没有卫所制度,当然不可能有“盛京卫”。而谱序中却说“金汝宁任职盛京卫副指挥”这中间就有问题了。因为后金定都沈阳是1625年,由于是都城所以直称京师,并无卫所。入关以后设留守衙门,1646年升格为留守昂邦章京。到1658年才正式定名盛京。1662年撤留守昂邦章京,改设辽东将军,也就是后来的盛京将军。金汝宁是不可能在清朝当过“盛京卫副指挥”的。
那么我猜测有一种可能,金汝宁这个副指挥不是清朝的官。因为努尔哈赤得沈阳是在1620年,康熙元年是1662年,其间相格42年。如果金汝宁在1620年有30岁的话,等70多岁时正好是康熙年间。那么他当初有可能是明朝的官。明朝曾在沈阳设立“沈州卫”也称“辽中卫”,谱序中所称的“盛京卫”可能就是指明朝的沈州卫。只不过修谱时已经是清朝,后人已习惯称盛京,而不习惯称沈州,于是就写成了“盛京卫”。满族汉军八旗大多是明末由辽东明军当中投诚到努尔哈赤麾下的,最后被编入八旗融入满族。金汝宁当初是明朝官员后归顺努尔哈赤,这也符合满族汉军八旗的历史。谱序中也隐约提到“由大清定鼎”可见金氏四祖很可能亲历过“从龙进京”这次历史事件,也就是说金氏四祖的年龄至少大于顺治帝,并曾在东北生活过。谱序中也提到“敕拨在盛京内务府”这说明金氏四祖当初应该已经进驻北京,并非留守。这样才有“拨在盛京”一语,也就是说四祖进北京后又在康熙年间被调回了盛京。这也正好对应了前边“由大清定鼎”一语。
至于“敕拨在盛京内务府”与“镶黄旗佐领汉军”之间的关系,我猜可能是咸丰年间从修家谱时后人因某种情况记录出了问题。由于过去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敕拨在盛京内务府”与“镶黄旗佐领汉军”应为两句话,段句时应读成“敕拨在盛京内务府。镶黄旗佐领汉军。”因为金氏是兄弟四人,有的敕拨在盛京内务府,有的任镶黄旗佐领汉军,并非盛京内务府的镶黄旗佐领汉军。“以田为赋,以缕为贡”这句是指盛京内务府这一支人的工作,因为佐领汉军这一支是军人,当然不用交赋纳贡了。
“以田为赋,以缕为贡”一句之前似乎丢了一句话,“坐落在沈阳城西南厢红旗界内”一句之前也似乎丢了一句话。也许丰咸年间从修家谱时金家本有老谱,但文字可能已有残漏,后人抄录时无法辨别只好省去,于是造成语意模糊。
以上只是个人猜测,未经严谨推敲,仅供参考。
我的修改权限用完了,不能继续在这和你说了,用百度信件说吧。
咱们是有渊源的,我是席家的,那里在建国前号称席孟两家,世代联姻,你们祖上是驻守山海关的守将,那里叫孟家楼,我们席家祖上负责攻打孟家楼,后来你们孟家失败了,被我们席家收编,跟随我们席家进关,后来又跟随出关来到了岫岩,你家是汉军旗,应该随我们的镶黄旗,全名是镶黄旗汉军。
八旗汉军即俗称的汉军八旗(固山),建于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在此以前,曾组建过汉军一旗、二旗、四旗,这个阶段的汉军旗,实际是侧重于军事职能并对其汉人进行管理而组织的固山,即“乌真超哈”,直译为汉语是“重兵”,更具体的意思是“重炮兵部队”。乌真超哈固山下的汉人隶于满洲八个旗下。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又增编汉人牛录,并把原隶满洲旗下未编牛录的汉人官兵也组编汉人牛录,加上原隶满洲旗下已编立的汉人牛录,共同组建成八旗汉军。
努尔哈赤时期主要创建了满洲八个旗(也称八旗),所以当时的宗室分封也是在这八个满洲旗中进行。皇太极时期建立汉军八旗。入关前的八旗领主分封,有明确记载的,都是分予满洲旗的牛录,因而给人的印象,是受封的领主只领有八个满洲旗属人。实际上,旗主等受封者不仅领有满洲八旗旗人,而且领辖汉军旗人,汉军八旗,作为后金(清)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独立于领主王公的统辖之外,而是隶属于这些受封者。进一步说,到了皇太极时期,旗主、非旗主的领主,已领辖包括后者在内的共二十四旗(固山)的旗人。
汉军无论在一旗、二旗、四旗,还是组成汉军八旗之时,其旗下汉军人始终固定隶属在满洲旗领主之下。所以,在汉军一旗、二旗、四旗之时,他们的所属旗籍也是满洲旗的八色旗,只是在军事组织上属于汉军的一旗、二旗或四旗。汉军八旗组编之时,他们仍隶原满洲旗领主,与新拨给满洲旗领主的汉军佐领一起,编在与满洲八旗旗色保持一致的汉军八旗中,也即隶属在同色旗的各满洲领主之下,因为八旗旗色始终是满洲宗室领主各自领旗的标志。
八旗旗主、管主对汉军旗人的领辖
首先简述一下汉军旗的编立过程。后金进占辽沈地区后,收容了大量的汉人军民,这些汉人军民在天命后期实际是被作为奴隶分予满族诸贝勒、大臣,置于满洲八旗之下。皇太极继位后,通过编组汉人牛录(包括旗鼓牛录,即后来所说的旗鼓佐领,属于汉人包衣佐领)、科举选拔、建立汉军旗、任命文官武将等形式,使他们脱离主人户下的家奴身份,成为具有独立户籍的旗籍成员(旗鼓牛录下包衣汉人也应有独立户籍),后人所追述的“国初时,俘掠辽、沈之民悉为满臣奴隶,文皇帝悯之,拔其少壮者为兵,设左右两翼,命佟驸马养性、马都统光远统之”。
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编建汉军一旗,旗纛为青色。此后,由于不断发动对明战争,历次战役归降或俘获的汉人军民,以如上形式编入旗籍,汉军旗也不断扩建。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建汉军二旗,旗纛仍为青色。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析为四旗,旗纛分别是:黄旗镶青边、白旗镶青边、红旗镶青边、纯青。
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由于清取得松锦大战胜利后,把部分降俘编立汉军牛录,并把原来未编牛录的大凌河投降汉人官兵也组编为牛录,加上原来已编立的汉人牛录,建立了汉军八旗。汉军八旗建立后,各旗旗色标帜才改用满洲八旗的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等旗旗色。
八旗铠甲
只有这种旗色才是旗籍的标帜,就是说,汉军八旗建立后,汉军人员始有汉军旗的旗籍。那么在此以前,已经具有了独立户籍的在旗汉军人员,又是隶属于何旗?进一步说,他们又是由谁领辖?再有,汉军八旗建立后,又是由谁领辖?
汉军八旗建立前汉人的在旗与隶属,档案资料给我们留下了线索。另外,天聪朝,诸汉军人员屡次向皇太极呈奏章疏,他们在这些章奏中的署名标明自己所属之旗,也提供了一些情况,如:正蓝旗总兵官臣马光远、厢(镶)蓝旗固山副将张存仁、整(正)红旗固山备御臣臧国祚、镶红旗章京臣郎绍桢、正白旗备御臣刘学成、镶白旗副将臣孙得功、正黄旗下副将祖可法、镶黄旗李游击下臣徐明远等等。
以上列举的这些人,上奏的时间是在天聪六年(1632年)以后,多数又在天聪九年(1635年)以前,当时已编汉军一旗,而他们标明的所属旗籍又是八旗的旗籍,当时只有满洲八旗才有这种旗色,说明这些汉人是隶属于满洲八旗的。当时的满洲八旗各有旗主、非旗主的领主或称管主,这些汉人也当然是隶属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
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即使被编入汉军旗,其旗籍也仍是满洲八旗,隶属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以上面提到的马光远为例,马光远在天聪七年(1633年)已被任为汉军旗的额真,《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该年七月初一日条记载:“汗命满洲各户有汉人男丁者,每十人授甲一副,共一千五百八十户,交付汉军额真马总兵官、石总兵官,分补旧甲喇之缺额者。”
文中的“汉军额真马总兵官”就是马光远,他在任汉军一旗固山额真时,其旗籍其实并不是这汉军旗,而是满洲旗籍。马光远是在天聪四年(1630年)后金攻永平时由明朝投降后金的,与同降者被八家贝勒均分,他说他一家“分在蓝旗固山”,应是分在正蓝满洲旗旗主三贝勒莽古尔泰、德格类之下为属人。
因为上奏章的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正是皇太极吞并改组莽古尔泰、德格类的正蓝旗之时,即奏中所说的“值固山变故”一事,所以马光远才趁此机会要求脱离正蓝旗主,收在皇太极所领的黄旗满洲固山之下。但无论在蓝旗固山还是在黄旗固山之下,都说明当时作为汉军旗的一名重要成员的马光远始终隶满洲旗,是满洲旗主的属人。
再如甲喇章京佟三,《清太宗实录》记为“石廷柱旗下甲喇章京佟三”,说明他是在石廷柱任固山额真的汉军旗下。但《满文老档》又有“正白旗佟三牛录下生员刘奇遇、刘弘遇”的记载,当时汉军旗只有一旗,为青纛,根本没有正白旗纛为标帜的汉军旗,说明佟三虽在汉军旗并任甲喇章京,而其本人的旗标帜的汉军旗,说明佟三虽在汉军旗并任甲喇章京,而其本人的旗籍及其所管所在的牛录,却是在正白满洲旗,属于该旗之主豫亲王多铎。
史实还说明,无论是在汉军一旗,还是二旗、四旗阶段,八旗满洲旗主、管主,都有数量不等的汉人牛录,或称汉牛录、尼堪牛录。
如天聪九年(1635年)九月,没收代善之子正红旗管主瓦克达所属的人丁财产,就有“满洲牛录的诸申,蒙古、尼堪的牛录”的记载。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正白旗主“和硕豫亲王多铎有罪,夺其满洲十牛录、蒙古四牛录、汉二牛录归人镶白旗”;六月,又“补入正白旗数内”。没收多铎牛录的崇德四年(1639年)五月、六月,正是汉军旗在二旗阶段之时,而实录所记录的五月将多铎的蒙古、汉牛录从正白旗中夺出归入镶白旗,六月又补入正白旗,汉牛录始终在满洲旗的正白旗主多铎与镶白旗主多尔衮之间转手的事实,又证明在汉军二旗时,其汉军仍隶于满洲八旗的旗主、管主之下。
其具体人物及牛录,如汉军旗马光远旗下的王国明,其所在及所管牛录,就是在正白旗(满洲旗)下,为多铎属下。而汉军旗石廷柱旗下的臧调元,所在及所管牛录,则在镶白旗(满洲旗)下,隶属于镶白旗满洲旗主多尔衮。
值得注意的两个现象
现在要进一步考察的是,原在满洲八旗下的汉人牛录,与新编成牛录的汉人一起组建为汉军八旗后,与满洲旗主、管主是否还存在隶属关系?
以下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1、汉军八旗设立后,汉军人所在汉军旗的旗色与原来所隶满洲旗的旗色一致。
汉军旗人隶旗对照表
表中之旗是汉军八旗成立前后没有旗间大变动之旗,寻得十几人,可见他们在汉军八旗的旗色与原在满洲旗的旗色是一致的。其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因有改旗变动,汉军旗人在汉军八旗建立前后隶旗有变化,但他们是随着旗主所领之旗旗色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与原领辖的满洲旗主前后隶属也是一致的。因需要对这种变化情况做繁琐的说明,所以既然用上述五个旗可以说明问题,就不以这三旗举例了。
2、汉军八旗成立后,满洲旗的旗主、管主仍是同旗色的汉军旗的旗主、管主。
皇太极是两黄旗满洲旗旗主,他死后由顺治帝福临继承为旗主。福临登基,两黄旗大臣盟誓,其中既有两黄旗满洲旗人,又有两黄旗蒙古旗旗人阿赖、喀兰图及两黄旗汉军旗旗人马光远、范文程、祖可法、刘之源、祖泽润、马光辉、张大猷等人,这些人共称福临为“主上”。而八旗大臣共同盟誓,则称福临为“皇上”。称“主上”与称“皇上”是有区别的,两黄旗汉军与同旗色满洲旗、蒙古旗大臣称“主上”,是对做皇帝的本旗主的称谓,它表明皇帝也是两黄旗汉军固山的旗主。
这里的汉军马光远,正是天聪九年(1635年)十二月由正蓝旗改入黄旗的,那时换了新旗主一一皇太极,此时,皇太极之子福临又成为他的主子。我们再以范文程为例,来考察宗室王公旗主、管主对汉军旗的领有。范文程在汉军八旗成立后究竟编在哪一旗?其传记对此略而不载,只记其在福临登基后“命隶镶黄旗汉军”,从《清世祖实录》所记可知,他是由贝子硕托的属下“拨入镶黄旗”的。
这件事的前十天,《清太宗实录》还有这样的记载:“金砺旗下章京范文程家人康六获银一千两”,按金砺是当时镶红旗汉军的固山额真,那么范文程则应是镶红旗汉军人。而硕托又是分封在镶红旗满洲,为该旗领主,且镶红旗汉军范文程又是他的属下,那就证明镶红旗贝子硕托又是同旗色的镶红汉军旗的领主。
崇德八年(1643年),镶红旗汉军孟乔芳因袒护贝勒罗洛宏家人抢夺银两一事,《清太宗实录》记为“乔芳庇其本贝勒”,罗洛宏是继岳托而为镶红旗的满洲旗主,以上所记的“乔芳庇其本贝勒”几字,说明孟乔芳庇护本主子,它也说明镶红旗满洲旗主罗洛宏又是孟乔芳所在镶红旗汉军的旗主。
上述两种现象,使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隶属于原某个满洲旗主、管主的汉军,无论是在汉军一旗、二旗、四旗时,还是汉军编立八旗后,若无政治变故,都应该是固定隶属于该领主的,始终是他的属下。汉军八旗成立后编为汉军某旗,这一旗就仍然要用该旗主、管主所领满洲旗的旗色,来作为继续隶属的标帜。史实还表明,相当一部分汉军人,尤其是大凌河归降的汉人,开始并未编牛录,而是散隶于满洲八旗各领主之下,崇德七年(1642年)编汉军八旗时,始编牛录,并编入汉军八旗,但仍隶本来的满洲旗领主。编蒙古八旗后,原隶属于满洲旗旗主、管主们的蒙古旗人,也仍隶属原主。
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是谁?老八、老四的福晋是谁?有什么来历?
本文2023-10-27 01:29: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8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