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第1张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 辈分 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 安康 ,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

古人有云:“ 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由此可见,古人格外重视取名,古代父母在孩子未出生时就会为孩子的名字冥思苦想。在古人看来,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标签与符号,同时还承载着人的精气神与情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运势与前程。

本文就来谈谈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汉族的姓名字辈习俗起源于东晋南北朝。当时,一些大族子弟已流行以字辈命名。到宋元时期,字辈命名习俗已在很多地区普及。 七、八十年代以前 大多数四川人也按字辈取名,这之后 以后,字辈谱对四川人逐步变得陌生。

一、字辈、族名与字号

(一)字辈即通常说的字派、行第、派序,用以表明同宗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序列。

清代、民国时期,川人的姓名构成一般是三个字。第一个字为姓,这是始祖所传,绝不能更改。第二字一般为辈份字(也有少数家族将辈份字放在第三字)。第三字才由父母、通常是父亲所取。

按字辈取的名字称“族名”、“谱名”。

据《明史》卷一百《诸王世表一》记载:洪武年间,太祖见其子孙甚多,怕命名时出现重复,便对东宫及北王世系各拟定二十字,一字为一世,并规定,后人必须依世次辈份取双名,上一字按辈份取,下一字则按“五行”偏旁(以金木水火土为序)取名。

明蜀王府镇蜀二百余年,历代蜀王皆按辈份取名,这对四川的取名习俗影响很大。到明代中晚期,四川已普遍推广按字辈取名。如四川广安蒲氏,至迟在其入川后的第五代,已按辈份取名。李家钰将军的先祖、洪雅李氏在明代也是按辈份取名的。清皇室也是严格按照字辈取名的,地方官及一般百姓也争相效法。

清代早期,外地移民入川后,相当一部份人都以“始移民”的身份重新制定了“字辈谱”,也有一部分人仍沿袭使用以前的字辈谱。有少数移民在刚进入四川时,原并没按字辈取名,或者说原来没有字辈,但过两三代后,也定了字辈,让后人按字辈取名。如大邑县城东北6公里有郭家坝、郭山沟,聚居郭姓一族。其始迁祖郭扶,于清初入川,当时并未按字辈取名,三代后开始按学辈取名至今。

按辈分取名即为族名。族名,川人通常称其为“大名”。

字辈谱所用的文字,单独看似乎并无多大的意义,但联在一起,往往是一首意义深刻的韵诗。一般都具有教育后人发奋向上、尊老爱幼,正直为人,忠孝两全,诗书传家等意义。定字辈时有几个重要原则:先祖定好后,后人能耐再大,也不能更改;同一族字辈中,应避免相同的字;辈份谱上最后一字开始使用时,其族长或家长有责任为后人编定新的辈份谱字,新谱与旧谱的字数应相同。

如:罗江李氏(调元)宗族班辈序列:“朝端崇道义,庭际上青方。孝友家声远,祖宗功德长。”

广安大姓蒲氏的第二轮辈份为“金殿耀祖,华廷显宗,新丰庆美,俊发昌隆,建兴嘉寿,世代懋功,天锡有德,业广善崇。”

遂宁拦江罗布沟罗氏辈份:“少元正国,泗登朝廷;鸿开景运,大启文仁;维世光显,戚德昌明;忠孝诚继,加著长新。”

双流刘氏家族按《周易》卦名序辈,即咸、恒、晋、泰、谦、益、履、丰、随、升、复、贲、巽、比、师、蒙等十六卦,并规定每辈命名须按五行相生顺序,即水、木、火、土、金作为所命之名的偏旁。如咸字辈,名字必有火作偏旁;恒字辈必用土作偏旁。

蒲江李氏的辈份为:“洪汉朝正登,国如家克兴,天心仁本在,祖泽世代存。”

大邑安仁刘氏的排行是:“应朝芳汉继,仕宗公文元。世德能光裕,守道述嘉言。作善有余庆,本固定支蕃。和平复正大,万代自同源。”

极个别的字辈中有两个相同的字,为避免混淆,也有一些具体的处理办法。如大邑灌口牟氏的字辈是“秉文家乃大,好学业斯成。修身尊道义,善业守和平。”其中有两个业字。该族谱上便明确规定,取名时,辈份中的第一个业字,必须放在双名中的下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三个字;第二个业字,放在双名中的上一个字,即姓名中的第二个字。

(二)族名川中旧俗,只有父亲或祖父、或父系长辈才有权为孩子取族名。

其具体的取名时间,各地各族并不完全一致。有的是在孩子出生的几天内,有的是在满月以后,有的要待其满三岁后。

近现代四川的许多著名人士,几乎都是按辈份取名的。

如:张大千,原名张正权,系按张家“正心先诚意”的辈份所取;巴金,原名李尧棠,是按李家“道尧国治,家庆泽长,勤修德业,世守书香”的辈份所取。其祖上从浙江嘉兴迁来,新制定辈份,巴金为入蜀后的第二代。

李劼人的先祖入川后第五代,开始按辈份取名。李劫人的父亲按“正大传家远,诗书处世长”的辈份序列为他取名李家祥。

清代习俗,女性一般不取族名,也不正式取名。如原姓张,出嫁到李家后,便叫李张氏,把丈夫的姓放在前面,父姓放在中间,这在姓氏上表达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的 社会 观念。如李劼人(1891 1962)的曾祖母李周氏,祖母李彭氏,母亲李杨氏,在很多场合可简称为周氏、彭氏、杨氏。

族名的主要功用有三:反映了本人的血缘传承关系,使家族后裔能井然有序、符号分明的传承下去,清楚的反映了每一个人在血缘链上的位置;它在姓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宗族烙印,为避免后代子孙同宗婚(它比上古时期的“同姓不婚”又进一步)、近亲不婚提供了有力的参考资料;通过家谱族名,了解本家族的奋斗史,促进其奋发有为,促进尊老爱幼、团结互助之美德。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一些媒介和进步人士提倡“一名制”,反对将人的名字区分为族名与号名两个。但影响甚小,只有城市中的少数人响应,绝大多数人仍实行双名制。新文化运动后,政府在进行有关登记时,开始要求女性也应有名字,开始为女孩取了族名和号名。许多过去没有名字的女性,也在这一时期补取了名字。未婚的女性通常由父亲为其补取,已出嫁的妇女则由其夫为其补取。

(三)字号

过去,川人的名字中除族名外,还有一个字,又称字号、或号名。字号与族名,一般在字面意义上有某种联系。如罗廷说,字伯章,在朝廷上可以说话,写的文章又最好,这当然是取名者望子成龙之心太切了。

李劫人为其女取族名李远山,据“远山如黛”,黛者,眉也,又为其取字号李眉,标准说法为:李远山,字眉。

取字号需一定的文化知识,过去蜀中农村一般是待孩子“发蒙”读书时请老师、或算命先生代取。30年代后,地方政府在办理户口、征兵、税收、入学、招工等登记时,开始实行“一名制”,即只承认一个名字,任登记人在族名与号名中自选。

当时,大多数川人都认为,族名比号名更尊严,一般只能供族内人叫,不宜给外人随便叫,一般都选号名登记户口。所以民间实行族名、号名并行制。在当时的报刊等媒介上,也常用族名、号名并用的办法。

50年代后,人民政府采用一名制。不仅在户籍登记、招工、招干、招生等方面均采用一名制,在报刊电台等新闻媒介上也是使用一名制。从此,一般家庭为孩子取名时,也只取一个名字,多数家庭只取族名,即按辈份为孩子取名,不再取号名。这一时期,有些家庭只为男孩取族名,女孩则取其它名字。

50年代以后,传统的宗族习俗多有被认定为是“封建主义残余”而取缔者,川人取名的风格也为之一变。

首先,一些人认为,姓名只是一个没有实际内容的符号,可以任意改变,甚至认为按字辈取名是“封建文化”的因素,给以全盘否定。于是,许多人不再按字辈取名。许多与政治运动有关的名字开始出现。如与抗美援朝战争有关的“抗美”、“援朝”之类。“文化大革命”中,民间曾大改旧名,一时“卫东”、“卫红”、“永革”、“向东”等具有 时尚 特征的名字大量出现。

80 90年代,民间又出现取单名习俗。此期出生的婴儿单名占了绝大多数,重名、同名比例较高,从名字上已分不清辈份血缘,易于出现近亲通婚的不良后果。

(一)时代特征

川人取名,除上述按字辈取名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特征。从城乡区别来看,农村人取名多偏向质朴,城里人取名多偏向文雅。从行业来看,商人取名重钱财,军人取名重武,教师取名儒味较重。

从时代特征来看,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取名用字特征。如:清代民国时期,川人取名常用与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标准相关的字:忠、孝、仁、义、廉、惠、廷、玺等。其次常有按排行序列取名的习俗。常见的有:

1、以伯、仲、季为序,其第三字则按辈份用字;

2、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序,其具体取法很多:(1)用其偏旁字:如老大取名时,采用金旁的铁、铜、铍、锃等,老二取名时,采用木旁的相、椤、机、杰等;(2)用其属性相同、含意相近的字,如:如金与铜、木与树、水与雪、火与雷、烈、日、土与山等。(3)直用本字。3、数列为序,按大、二、三、四、五叫下去。

1950年初,四川解放,一些人便用“解放”、“新生”给孩子命名。1958年掀起“大跃进”、“三面红旗”、“人民公社”高潮,许多人便以“跃”、“跃进”、“红旗”、“公”、“社”、“公社”这些字给孩子命名。大跃进后,城镇中给孩子取单名一度成为时髦,如张伟、李伟、王军这一类单名,几乎随处可见。

60 70年代,爱用“红”、“东”、“兵”、“卫兵”给孩子取名。从传统观念看。迄止70年代前,川人普遍希望多生子女,这在取名上也有反映。许多人给第一个孩子取名为“得(德)群”,是希望还能生一群;如第一胎是女儿,有的便取名“招(朝、召)弟”、“生弟”,希望引来弟弟。

80年代后,一些人又给孩子取“洋名”;90年代,电脑、英特网成为时髦,一些人又爱用电脑、英特网中的术语给孩子取名,如:摩吨、英特。多取单名的习俗,造成在中、小学中,学生同姓同名的普遍现象,引起许多不必要的误会。

(二)小名

小名又叫奶名、幼名、乳名。一般是在孩子出生当天或几天后为其随便取一个名,不讲典雅。父母皆有权为孩子取小名,甚至其它长辈、邻居、哥哥等都可为小孩取小名。川人认为,要将小名取得贱一点,小孩才容易长大。故以“狗娃子”、“李娃子”一类为常见。

还有一类是按出生顺序,叫为“大娃子”、“二娃子”、“三娃子”、“大妹子”、“幺妹子”等。郭沫若曾写道:“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是梦见一只小豹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李劼人出生时,正值端阳节刚过,父母为他取乳名“端端”,俗称“端娃子”。

(三)外名、外号、诨号

四川民间还有为人取外名、外号、诨号之俗。一般由外人为其取,当事人并不一定知道、同意。有的当事人还对这些外号非常反感。

其取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据生理外貌所取。脸上有麻子的,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麻子”;身材矮小的,往往称其为“ 矮子”;身材高大的男子,则称其“ 大汉”;脚残疾者,往往据其姓氏,称其为“ 跻#”等;手残疾者,则称其“ 爪手”;长得胖者,称其“ 胖子”;戴眼镜者,则称其“ 眼镜”或“四眼狗”。进入80年代后,外人对不认识的中青年男性戴眼镜者,往往简称其为“眼哥”。

据职业所取。如王姓的补锅匠,熟人便叫其“王补锅”。80年代,对开出租车的男司机,往往简称其为“的哥”、对女司机则称其为“的妹”。

据其事迹所取:清末川督赵尔丰,杀人甚多,民间称其为“赵屠夫”。李劼人在班上岁数较大,又极有号召力,同学们都称他为“李大”和“精公”。

据高学位所取:如孙姓的博士,往往称其为孙博士。

(四)笔名

多在知识阶层流行。用笔名的原因极为复杂。旧时多为避“文字狱”,许多知识份子在发表文章时,都用笔名。如川籍著名学者郭沫若用过30多个笔名。四川著名作家李劫人年轻时常用“老懒”为笔名写小说。李尧棠笔名巴金。此俗至“文革”期间仍存。80年代后,发表作品的多少及其影响大小等,与评定技术职称相联系,用笔名者大幅度减少。今仅见于文艺界。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并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哨子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贴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开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白长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婚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行来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易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错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苏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长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拔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罗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驻防。自第八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哈达啤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满族洪姓可能属于不同的旗,具体如下:

1 镶黄旗:洪姓可能属于镶黄旗,因为爱新觉罗氏的后裔在本支后裔中被称为“红带子”,因此一些本支后裔在冠以洪姓时使用了“红”字。

2 正黄旗:有些洪姓是正黄旗,这一支的洪姓可能与镶黄旗的洪姓不同。

3 镶红旗:也有一些洪姓可能属于镶红旗。

另外,满族洪姓的起源可能包括:

1 爱新觉罗氏:有些洪姓可能是由爱新觉罗氏演变而来的。

2 索佳氏:另一个洪姓的起源是索佳氏,其中有一人因犯“诛族”之罪而逃脱,为纪念家中死去的人,他在回答询问其姓氏时,因穿孝服而回答为白姓,后来他的女儿出嫁,办红喜事,觉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为洪姓。

3 洪雅氏:还有一些洪姓可能是由洪雅氏的子孙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为姓演变而来的。

综上所述,满族洪姓的起源和所属旗可能因家族历史和个人故事而异。

  哥们为你这10分我豁出去了!!!

  岫岩满族自治县中的岫岩满族姓氏(转)

  满族姓氏的由来

  岫岩满族的祖籍多居长白山一带,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福临,在八旗当差。初驻兴京(今新宾),后进驻盛京(今沈阳),再迁居北京,康熙年间拔还盛京,再拔来岫岩驻防。还有一部分原住乌拉(今吉林市),1678年(康熙十七年)经议政王大臣奏准,兵丁眷属万余人移驻盛京,编入各“牛录”(八旗的基层组织)当差,后又拔往各城,附入八旗,来至岫岩。

  姓氏,满语称“哈拉”。满族的姓氏历史悠久,共有697个。满族多以部落和所居住的地理环境特征为其姓氏,其姓氏为多音节。入关后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简化为单音节汉字姓氏。冠以汉字姓氏的多取原姓氏的第一个音节为姓。如原姓赫舍里氏改姓赫、何;富察氏改姓富、傅;佟佳氏改隆佟;马佳氏改姓马;奇德里氏改姓齐;乌扎拉氏改姓吴。有的取译音谐音为姓,如他塔拉切音为唐;瓜尔佳切音为关;栋鄂氏切音为董。有的取译意之音为姓,如易察汉译意为羊,谐音杨姓。也有的取译音为姓,如爱新译意为金,则以金为其姓。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并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拔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排列为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景福长”。

  哨子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拔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贴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驻开原,同年又拔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德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白长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户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婚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德承吉林贯崇荣、英明景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家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拔至岫岩。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行来岫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易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拔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事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到岫岩,落在娘娘城;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错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苏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拔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均溥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拔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富贵荣、崇兴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长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拔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京,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罗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拔兵岫岩驻防。自第八辈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水、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哈达啤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

  蒙古八旗姓氏及分布

  蒙古八旗多为归附满族的蒙古人,康熙年间拔往盛京,后来拔往岫岩。他们有:哈达碑镇李氏(李雅拉氏)。蒙古镶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先在奇凤峪落脚(即现今哈达碑镇徐家堡村九龙村民组)。后代长子适到汤池,次子、三子迁到李家堡一带。自第七、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云广承洪德、文林佐国良、本源多福实禄、兰桂永吉祥”。

  哈达碑镇谢氏(萨拉氏)。蒙古镶蓝旗。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来到岫岩,两支留在偏岭,一支到谢家堡子。行辈十五字诗为:“阿坤成祥普、忠文延世勇、玉德庆春长”。

  前营子镇张氏(治良匡氏)。嫡系蒙族。镶黄旗。十三世祖伯尔格,通汉文,娴武技,1741年(乾隆六年)任岫岩防御使来岫岩。

  此外还有汤沟镇卜氏,正黄旗;苏子沟镇何氏,镶红旗;大营镇黄氏;朝阳乡鄂氏、包氏、勤氏等。

  --------------------------------------------------------------------------------

  汉军八旗姓氏及分布

  汉人入旗籍者组成汉军八旗。其来原来一为明代土著居民,先入盛京旗籍;二为1651年(顺治八年)和1726年(雍正四年)岫岩开垦,准许外地迁入的汉族人报名领地入旗当差;三为三藩之乱被平定后,迁入的俘虏。据说这些俘虏先由云南拨至山西小云南(为纪念自己是云南人,将在山西的居住地命名为小云南),又从山西小云南到山东,再从山东转徙回来。

  汉军八旗,较为集中的有哨子河乡,聚居着张、邓、杨、刘四个大家族。还有黄花甸镇、三家子镇、牧牛乡的刘氏。

  --------------------------------------------------------------------------------

  巴尔虎蒙古姓氏

  清代分八旗,岫岩却多 巴尔虎旗,而成九旗,此事引起很多人注意。其实巴尔虎本附属正黄旗,为蒙古人,在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奉旨适入岫岩,因独立立署,而称为巴尔虎旗。

  岫岩属巴尔虎旗的姓氏有寇氏、白氏、石氏等。

  --------------------------------------------------------------------------------

  其它满族姓氏及分布

  岫岩还有许多满族家族在资料上没有记载属于族八旗还是蒙西八旗、汉军八旗。但大部分应为满族八旗。

  红旗营子乡唐氏。正红旗,长白山五道沟人。康熙年间来岫,至今已10代以上。

  苏子沟镇戴氏。镶白旗,原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代敏,二世祖宝柱,三世祖色登阿,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齐氏。镶黄旗,长白山二道沟人。始祖穆常阿,二世祖者库纳,三世祖五林太、四世祖全保,全保生4子,传至今13代以上。此地齐姓与朝阳乡方家沟村齐家堡齐姓为同宗。

  苏子沟镇关氏。正白旗,原长白山苏完部。于清太宗年间到盛京,后到,凤城驻防,落居古龙山,后来岫岩,下传12代以上。

  苏子沟镇马氏。镶黄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始祖达尔当阿,下传12代以上,除苏子沟一支外,大营子火石岭还有一支。

  苏子沟镇关氏。镶红旗,长白山三道沟人。祖上朱成阿,顺治年间来岫岩当差。朱成阿这子关世军落居苏子沟蔡家隈。另有一支居成西和大营子横山村关家堡子。

  苏子沟镇蔡氏。正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祖上八兴市布来岫。

  哈达碑镇何氏。镶黄旗。其兄弟4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随军来岫,定居哈达碑等地。

  石灰窑镇赵氏。镶黄旗,原籍长白山六道沟。后迁居北京,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草帽胡同迁居岫岩。来岫自始祖赵常明迄今17代以上。

  石灰窑镇佟氏。正黄旗,始祖原籍长白山七道沟。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居住,来岫始祖朱兰泰,至今已13代以上。

  石灰窑镇丁氏。镶红旗,原长白山头道沟人。由长白山迁居盛京,再到北京,再由北京迁至岫岩。

  石灰窑镇徐氏。镶红旗,始祖原居北京西冀门岩屯,三世祖破脸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驻防。

  

  拨来岫岩的一佐领,属正黄旗满洲旗分惟巴尔虎人怕被佛满洲人轻视,经北京批准,独立巴尔虎旗衙门,因满洲原有八旗,因号巴尔虎为第九旗,(仍是正黄旗满洲岫岩县满族中的巴尔虎旗人,有寇姓,白姓,石姓等岫岩的八旗满洲中,还有原是汉人的白姓。

  《满族宗谱研究》一书,在岫岩白家搜集到的族谱《白氏源流族谱》,于1882年撰修。后在1922年续修,续修包括:《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两册及《凌云堂白氏事宜录》一册。顺出这样的祖系关系:

  一世:崇厄力(生五子:罗起、托起、保喜、保柱、失名。其中保柱公无后人,失名返回北京居住)

  我支系二世祖:保喜(崇厄力公三子)

  我支系三世祖:伯宁(保喜公长子)

  我支系四世祖:五十七(伯宁公三子,分家后时代居住在黄旗沟。有二子:群住、文秀。群住公后奉朝廷公文,携其二子驻守当时的吉林府双城堡,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的双城市,但此支系无法联系到后人)

  我支系五世祖:文秀(五十七公次子)

  我支系六世祖:该文献未表述,但在族谱续修本的《文秀公子子孙孙图谱》中肯定有收录。

  我支系七世:“亮”字辈。(其中白景亮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882年的撰修人,字执斋。)

  我支系八世:“瑜”字辈。(其中白瑜瑞是《白氏源流族谱》在1922年的续修人)

  我支系九世:“廉”字辈。

  我支系十世:“润”字辈。

  我支系十一世:“树”字辈。(我本人属于本辈份)

  1922年,续修本中列出本支系的十二世至三十一世的命名:国玺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事,做善学吉人。李林先生是《满族宗谱研究》一书的作者,可能在抄录的过程中,也可能是在出版社排版的过程中发生了谬误,将“玺”字误写为“锡”。家乡现已经有玺字辈后人。

  那塔拉氏(白氏)并不是真正的老姓,始祖祖居长白山,隶正黄旗满洲,顺治定鼎燕京,始祖从龙入关,传至护军校崇厄力,生二世祖兄弟五人,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驻岫岩,祖居哨子河乡大岭后白家堡,教场沟,玲沟,北沟,南黄旗沟,凤城的 这是所有资料确定的。

  白姓的满族老姓来源有:满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纳喇氏、白(拜)佳氏、巴雅拉氏、伊喇氏、伯苏特氏、那塔拉氏、扎拉里氏、那木都鲁氏、萨察氏、纳塔氏、拜嘉拉氏、塔喇氏、巴鲁特氏、萨加拉氏,莽果氏、巴林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鄂尔图特(蒙古)、拜都氏(蒙古)、巴岳图氏(蒙古)、巴岳特氏(蒙古)、塔喇巴齐克氏(蒙古)、萨拉(蒙古)、拜尔达氏(蒙古)、拜英格哩氏(鄂温克)、白氏(汉军)。

  居住辽阳八旗蒙古人,巴雨特氏,汉文白姓。辽宁省少数民族志记载,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清政府调派北京部分八旗蒙古兵及其家属,同满汉八旗兵丁及家属一起到盛京(沈阳)地区驻防,分拨到新宾、凤城、岫岩等县。蒙古族巴雨特氏,其家谱记载,其始祖巴彦代居长白,后跟努尔哈赤起兵建州,先于沈阳吴家堡子定居,被编属盛京将军衙门蒙古八旗正红旗文兴牛录。二世祖虎什巴、世格、克什图三支迁至辽阳官屯。从第七世起,因巴雨特谐音白,逐改为汉文白姓,传自今日,有70户300多人,居住官屯、高力寨、城门口等村屯。

  居住辽阳巴尔虎部蒙古人。史料记载巴尔虎部,属蒙古游牧八旗。清代在张家口外游牧。他们最早居住在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尔古津河流域。明末清初,部分巴尔虎部蒙古人已南迁到外蒙交界处,属于外蒙古喀尔喀各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漠西厄鲁特蒙古准葛尔部击溃了喀尔喀三部,巴尔虎也随喀尔喀蒙古南下附清,被清安置在张家口外驻牧。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清政府对巴尔虎蒙古人重新编旗。当年九月,盛京地区拨来巴尔虎蒙古人5000余口,其中壮丁1273名,编为10佐领。驻盛京(沈阳)3佐领,开原、辽阳、熊岳、复州、金州、岫岩、凤凰城等7城各一佐领。居住辽阳巴尔虎蒙古族有二支系。一支为辽阳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有55名巴尔虎兵丁定居达子营(今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属当时驻辽阳的1佐领。另有一支,据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家谱和钟毓中举朱卷记载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汉文白姓属奉调驻岫岩巴尔虎蒙古族人,其后,二世祖世袭佐领阿于什调至辽阳驻防,家属随任在辽阳城东南达子营定居,繁衍数百人。1974年建辽化,达子营蒙古族全部动迁到石厂峪、杏花村、早饭屯、大打白狐、小打白狐村。

  史实和资料可以确定这样的认识:撒哈拉氏后裔、正红旗八旗蒙古族巴雨特氏后裔、正白旗巴尔虎蒙古族巴雅拉氏后裔和首山镇第四居民委巴尔虎部蒙古族后裔为辽阳市蒙古族人口构成的主体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因为干部调动,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军队干部转业安置及厂矿企业动迁等,又迁入一部分蒙古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扩大增加了辽阳蒙古族人口,1990年人口谱查全市有蒙古族2331人,其中在灯塔市852人,辽阳县383人,白塔区362人,宏伟区310人,太子河区195人,文圣区166人,弓长岭区63人。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清前至清末,清皇室嫡裔系黄带子,宗室觉罗系红带,逐出宗室的系紫带。另有一洪姓满族本姓索佳,族中有人犯“诛族”之罪,跑出的一人穿白衣为家人戴孝,纪念家中死去的人,有人问及其姓氏,他急促间答为白姓(因穿孝服),后有女出嫁,办红喜事,觉得白姓戴白孝犯忌,遂改为洪(红)姓至今。而另有一洪姓,其迁居辽东的始祖名“洪雅”,其子孙即以其父名之第一字“洪”为姓。

另外,沈阳附近的满族洪姓有两个家族。

如果你家是南荒地村的满族洪姓,那么应该是爱新觉罗 氏。

如果你家是小榆树村的满族洪姓,则有可能是洪佳 氏。

  满族洪姓,原为爱新觉罗氏,其后本支后裔因系“红带子而冠以洪姓(红字为姓)”。

  这个可能性大些。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宏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霍域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yi Hala,世居洪扬子沟(今宁夏贺兰山汝箕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鸿氏等。

  ⑵满族洪鄂氏,满语为Honge Hala,亦称洪峨氏,以地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叶赫(今吉林梨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鄂氏、关氏等。

  ⑶满族洪衮氏,亦称洪果氏,源出唐朝时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国时期称女真黄帼部,以部为姓,满语为Honggon Hala,汉义“槐”,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俄罗斯境布列亚河流域)、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汉姓为洪氏、淮氏等。

  ⑷满族洪佳氏,满语为H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乌喇(今吉林永吉)、长白山区,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宏氏、关氏等。

  ⑸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何氏、石氏。

  ⑹满族洪达哩氏,满语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库(今辽宁新宾伊勒登河西岸,一称在辽宁抚顺东南部),所冠汉姓即为洪氏。这个也有可能

  ⑺满族洪鄂春氏,亦称洪厄春氏、洪鄂绰氏,满语为Hongecun Hala,世居伊汉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尼布楚)、雅兰(今俄罗斯雅兰河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洪氏、关氏等。

  ⑻满族洪果奇氏,满语为Honggoci Hala,世居长白山区,所冠汉姓多为洪氏、郭氏等。

  家谱就不清楚了,希望能帮到你,O(∩_∩)O~!

  满 族 家 谱

  满族八旗姓氏及分布

  哨子河乡曹氏(索绰罗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按祭祀时供五个香碟,族人自行断定 ,并 无其他依据。其他姓氏的几道沟之说,也同此),镶红旗,其京始祖(即在北京的始祖) 松吾突,为一等轻车都尉。1644年(康熙三年)自北京拨入岫岩防御。曹氏行辈由京排列为 二十八字诗:“松舒坦哈满额春、文麟昌瑞玉珠珍、祥光景泰承华宝、德盛材奎凤图斌”。 

  哨子河乡汪氏(完颜氏)。镶蓝旗,完颜部后裔。祖先曾在铁岭范河南居住。来岫后先择城 南蓝旗营居住多年,后移居城东南陡沟子居住,又移居孤家子,最后落户于哨子河西蓝旗屯 ,子孙世居。自第八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舒毓逢盛世、振作兆天庭、国庆昭文运、延鸿 景福长”。

  哨子河乡白氏。正黄旗。京始祖崇厄力,为护军校。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 自第十二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锡恩承厚、家兴庆有余、平安生盛世、作善学古人”。 

  哨子河乡赵氏。长白山四道沟人,正黄旗。初来落户在岫岩镇火神庙胡同,后移居哨子河松 树沟,自六世祖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廷瑞永连恩,万国景荣振,玉殿明安俊,福禄海成 云”。 大房身乡蔡氏(萨嘛喇氏)。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北京拨至凤凰城驻防,镶蓝旗。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红旗。始祖三泰为京都文职笔帖式。1687 年(康熙二十六年)拨驻开原,同年又拨往岫岩。自第八代起行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德 贵(瑞)延、绍兴继世长、承伯显耀作、肇起振春光”。

  哈达碑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初来落户在雅河,又从雅河分 到前营镇燕窝一支,庄河一支,哈达碑镇徐家堡子一支。徐家堡子一支是1748年(乾隆十 三年)买地落户的。

  哈达碑镇满氏。长白山三道沟人,镶蓝旗。从长白山出山时弟兄五个,来岫岩两个,一支落 户到哈达碑镇满家堡子,另一支落到哈达碑镇沟汤。

  汤沟镇赫氏(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因为族大分康、赫、张三姓。康姓为正黄旗,赫、张两 姓为正白旗。自1877年(光绪三年)订下行辈排二十八字诗为:“德承吉林贵崇荣、英明景 令乐辅清、忠良维国安全志、世守纯贞保泰平”。

  偏岭镇关氏(瓜尔佳氏)。原居长白山西东北浑河。1651年(顺治八年)由北京拨至岫岩。 1924年(民国十二年)冬,编行辈排十四字诗为:“双安永庆德增久、先世昌荣福临长”。 

  杨家堡镇杨氏(易穆查氏)。辽东旧族,渤海国后裔,正黄旗。三世祖黑色携侄子黄毛来岫 岩,住在县城西门里道北。

  杨家堡镇齐氏(喜塔喇氏)。齐氏祖居北京巴颜洛豆籽胡同,镶白旗。1685年(康熙二十 四年)拨岫岩驻防,来三大支。行辈排四十字诗为:“○○永○○、保恩常贵庆、○○英奎 景、祥振广运恒、○端有吉肇、鹏兴万世隆、○惠忠臣喜、进仁国安平”(○为谱书上字迹 辨认不清)。

  兴隆镇赵氏(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驻防来岫岩,择大、小虎 岭而居。自第十一世行辈排二十字诗为:“致仁作祥运、云和景毓隆、学清俊锡庆、天泰启 文明”。

  兴隆镇赵氏。先人多尔衮。有一支到开原,又从开原来岫。

  兴隆镇费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镶红旗说法不一。始祖巴力虎先到了热河,雍正年 间来岫岩,占地娘娘沟。

  兴隆镇田氏。祖居长白山都市口,正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落在娘娘城; 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买费氏土地,落在兴隆娘娘沟。

  苏子沟镇王氏。镶黄旗。二世祖平突由京拨入岫岩,充当甲兵。生子六人。长子安索住,居 城南仙人嘴子。次子阿林太,居城北黄旗沟东街。三子阿三太,居城北黄旗沟后房子坟茔等 处。四子朱林太,居城北兴隆沟处,后移居远方,无从稽考。五子吾兰泰,居城北黄旗沟西 街。六子宁古太,居城南仙人嘴子小河南边。自京始祖行辈排三十字诗为:“达平太阿那、 士德魁贵升、成润椿勋桂、铭清树焕坤、锡泉梅炳垲、钧溥林荣培”。

  岫岩镇唐氏(他塔喇氏)。长白山八木地人,正蓝旗。其先祖世袭五品,敕封云骑尉,京始 祖居住在北京盔甲厂,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拨岫岩驻防。

  朝阳乡吴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自第十代行辈排二十字诗为:“国庚文明世、佩光 富贵荣、崇兴宁秉正、永庆和显同”。

  朝阳乡鲁氏。长白山三道沟人,正白旗。

  岭沟乡赵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黄旗。一支在北京,一支来岫岩。自民国年间行辈排二十 字诗为:“福临庆玉广、德富山城多、文武双连贵、吉祥永志和”。

  新甸镇石氏(石马拉氏)。镶蓝旗。因拨兵驻防岫岩。行辈排四十字诗为:“那花跃金永、 玉金宝连成、丕生日景运、富贵大文明、广福共长有、魁中得之荣、尚林正可庆、吉兆有光 庭”。 新甸镇白氏(那塔喇氏)。祖居长白山二道沟。

  雅河乡洪氏。正蓝旗。京始祖洪雅居住在北京紫竹林胡同。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来岫岩 驻防。初住城南三十里南岔沟的荞麦沟,后移居洪家堡子。

  雅河乡董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黄旗。其先祖撒玛哈先落户于北京,后移居雅河洪家堡东 十八副甲。行辈排20字诗为:“永成恩德志、广绪玉忠长、丰启明世显、立帝振家昌”。

  雅河乡巴氏(阿尔巴氏)。正蓝旗。

  红旗营子乡于氏(巴颜氏)。正白旗,长白山三道沟人。先祖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征战而进京 , 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辞官带领族人来岫。早先居住在兴隆,取地名巴颜克拉屯(今地名 不可考)。后来族人大部迁往红旗营子,定居于家堡。

  红旗营子乡罗氏(萨各达氏)。正红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二始祖罗固三太拨来岫岩 驻防,住茧场沟。

  红旗营子乡傅氏(富察氏)。正白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由京城拨兵岫岩驻防 。自第八辈排二十字诗为:“文景安钟毓、恒成锡国良、善存应贵永、德广世绍长”。

  红旗营子乡关氏(瓜尔佳氏)。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于岫岩北关门山坟沟中处为高祖立 坟。

  哈达碑镇关氏(瓜尔佳氏)。长白山六道沟人,镶黄旗。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落户哈达 碑徐家堡。行辈排16字诗为:“世成永常、威德益康、名英久爽、源远隆昌”。

  大营镇何氏。长白山头道沟人,正蓝旗。

  大营镇温氏。长白山七道沟人,正蓝旗。

  龙潭镇白氏(齐义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

  汤沟镇沈氏(爱新觉罗氏)。镶黄旗,长白山四道沟人,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先落户于 东大营子,后移居汤沟东虎沟(今东兴村)。行辈排10字诗为:“世志万凤德、吉庆福常春” 。 哈达碑镇张氏。长白山二道沟人,镶红旗。京始祖在北京有一四面井,来岫岩后也建一四面 井。

  前营镇傅氏。长白山五道沟人,镶黄旗。

  前营镇佟氏。长白山五道沟人,正白旗。

  前营镇闻氏。正白旗。来岫先落户仙人嘴,后移居闻家沟。

  苏子沟镇、兴隆镇张(彰)氏。长白山二道沟人,正白旗。先人彰武泰在乾隆初年随其父布尔 哈任乾隆皇帝御前侍卫,正三品骁骑校。后被派遣到岫岩任城守尉。因护驾有功,受到乾隆 皇帝嘉奖,提拔为锦州右卫副都统,正二品。在彰武泰任岫岩城守尉时,携带他的两个儿子 福兴阿、福伦阿及其家眷来到岫岩“跑马占地”。长子福兴阿在苏子沟北黄岭松树嘴(后称 张家隈)定居下来,次子福伦阿在兴隆大榆树定居下来。其彰姓后来演变为“弓”、“长” 张,但也有人继续用彰冠姓的。从彰武泰起行辈排列十字诗为:“武福宗继鸿,魁景云乐天 ”。

四川地区汉族过去的姓名字辈习俗与取名习俗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 辈分 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 安康 ,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