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杨家将族谱明细,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1收藏

求杨家将族谱明细,谢谢!,第1张

《杨家将》人物

第一代▪杨继业 ( 杨令公)▪佘赛花 ( 杨令公妻

)第二代八子二女▪杨延平 ( 杨大郎)▪杨延定 ( 杨二郎)▪杨延辉 ( 杨三郎)▪杨延朗 ( 杨四郎)▪杨延德 ( 杨五郎)▪杨延昭 ( 杨六郎)▪杨延嗣 ( 杨七郎)▪杨怀亮 ( 杨八郎 义子)▪杨延琪 ( 杨八姐)▪杨延瑛 ( 杨九妹)八子夫人▪张金定 ( 大郎妻)▪云翠英 ( 二郎妻)▪罗素梅 ( 三郎妻)▪罗氏女 ( 四郎妻)▪耶律琼娥 ( 四郎妻)▪马赛英 ( 五郎妻)▪柴美容 ( 六郎妻)▪杜金娥 ( 七郎妻)▪姜翠屏 ( 八郎妻)▪耶律催云 ( 八郎妻)

第三代▪杨宗保 ( 六郎子)▪穆桂英 ( 宗保妻)

第四代▪杨金花 ( 宗保女)▪杨文广 ( 宗保子)

其他人物▪杨排风 ( 烧火丫头)▪焦赞 ( 六郎麾下武将)▪孟良 ( 六郎麾下武将)

 杨门女将名单:查得共22人,包括佘赛花、大郎之妻花解语、周云镜、二郎之妻耿金花、邹兰秀、三郎之妻董月娥、四郎之妻孟金榜、铁镜公主、五郎之妻马赛英、六郎之妻柴郡主、王兰英、七郎之妻呼延赤金、杜金娥、八郎之妻蔡绣英、耶律银娥、杨八姐杨延琪、杨九妹杨延瑛、烧火丫头杨排风、杨宗保之妻穆桂英、杨宗英之妻姜翠苹、杨宗勉之妻焦月娘、穆桂英之女杨金花。

  老令公杨继业

  领八千火山军挂帅扫北,掌一口九环金锋定宋宝刀横扫雁门,威震北国。这杨继业每临阵必举红令字旗为号,军中习称为“金刀令公杨无敌”。令公领兵直攻到辽国都城幽州,逼得辽主天庆梁王耶律尚纳降称臣,从此宋辽两国便以白沟为界南北分疆,暂止兵戈。杨业因功授爵火山王,位列开国九王之一。一门妻子官封五侯,赐第金水河畔清风无佞府,府门头造一座八宝重檐滴水天波楼,楼上供奉着当年太祖爷的玉带和御批金书铁券,铁券记杨门救驾九功,可免杨门子弟九死之罪;又在府前设石碑玉坊,着令满朝文武百官至此必须下马通过。从此天波杨府在东京汴梁城名重誉满。

  佘赛花

  [演]屡次出现在各评书中,寿约七十多岁。杨继业之妻。上阵必打白色令字军旗,又都称她为“令婆”。追随丈夫为国徵战几十年,其夫及七子一孙皆为国捐躯。太祖皇帝封令婆为归命无佞侯、一品诰命夫人,位列五老阴侯之辅。

  虽屡受奸臣排挤、打击,但当西夏入侵宋境之时,她深明大义,以百岁高龄亲自挂帅,以寡妇徵西,体现杨家将忠烈报国的精神。

  [史]934-1010年,寿七十七岁,封号太君;折德扆女。

  大郎杨泰

  字延平,使屈卢浑金枪,随太祖征讨南唐时立了头功,加封为忠孝侯、位列当朝八少阳侯、官拜代州节度使。娶妻花氏解语,次妻周氏云镜;因其与宋主赵匡义相像,金沙滩双龙会代宋主而死。曾一箭射死天庆梁王(辽景宗)。

  花解语

  杨大郎正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张金定,花氏本征讨南唐时候著名五少阴将之一,素珠圣母之徒,太祖加封正一品夫人,乃是下一代杨门女将的头领,详见《赵太祖三下南唐》。后金沙滩、双龙会后,花解语出家离府,长儿媳之位继由周氏代理。故后来十二寡妇之中,已无花氏。

  周云镜

  杨大郎次妻,有书写大郎妻是,周氏为原北汉降将汾阳铁旗令公周审义之女,后为十二寡妇之首,家传铁旗藏刀法,随营征西,智慧机巧、指挥有方。

  二郎杨永

  字延定,使八宝赤金枪,随太君扫北,阵前曾连斩北国十八员上将,后来加封为义勇侯、代州观察,娶妻耿氏金花,次妻邹氏兰秀;双龙会代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出幽州城门,被乱箭射杀。

  耿金花

  杨二郎正妻,有书写二郎妻是李翠萍,为原北汉降将泽州花刀令公耿忠之女,人号“大刀耿二娘”。

  邹兰秀

  杨二郎次妻,为原北汉降将宪州花枪令公邹铜之女,人号“花枪邹二娘”,家传梨花枪法,后此枪法传杨门后人。

  三郎杨勋

  字延光,使透甲缕金枪,随太君扫北,在北辽阵前斩将夺旗,官封忠武将军、代州防御使,娶妻董氏月娥;金沙滩一战,被马踏如泥。

  董月娥

  杨三郎妻,有书称花谢玉、朱月梅或花似玉,为原北汉降将忻州铁弓令公董镇洪之女,人号“神射董三娘”。

  四郎杨贵

  字延辉,使菊花点金枪,也在阵前立功,封明威将军、代州团练使,娶妻孟氏金榜;金沙滩一战被俘,将杨姓拆木易,与铁镜匹配夫妻,十五年后,过关探母,自杀。

  孟金榜

  杨四郎正妻,有书称林素梅或云翠英,为原北汉降将代州铜锤令公孟志远之女,人号“神力孟四娘”。

  耶律金娥

  杨四郎次妻,辽国萧太后次女铁镜公主,又称碧莲公主。杨四郎延辉在宋、辽金沙滩一哉中,被辽掳去,改名木易,与铁镜公主结婚。十五年后,四郎听说六郎挂帅,老母佘太君也押粮草随营同来,但无计过关见母,愁闷非常。公主问明隐情,**令箭,使四郎趁夜混过关去与杨家团聚。子杨宗原。

  五郎杨春

  字延德,使独角皂金枪,瓦桥关前单人独骑踹辽营,生擒过辽国郡马耶律高,官封宣威将军、殿前司马、步军都指挥使,娶妻马氏赛英;金沙滩一战,受伤,后皈依佛门,五台山为僧,大破天门阵出山。

  马赛英

  杨五郎妻,有书称罗赛英、罗氏女或罗刹女,为原北汉降将石岭关长眉令公马信之女,善使九股练索。

  六郎杨景

  字延昭,使素缨蘸金枪,在铜台关追车救驾,官封保灵侯、殿前司左右金枪班都指挥使,娶妻柴氏熙春;七郎八虎中唯一在金沙滩一战中返国之人,三关大帅。后病死关外。

  柴熙春

  杨六郎正妻,有书称柴文意、柴美容、金花郡主、金花公主,为后周主柴荣之女,宋太祖赵匡胤敕封皇御妹金花郡主。

  王兰英

  杨六郎次妻,有书称玉林公主王怀女或重阳女,善使双刀,人号“大刀王兰英”。

  七郎杨希

  字延嗣,使虎头乌金枪,在铜台关箭射辽将救驾,官封敏烈侯、殿前司东西招箭班指挥使,娶妻呼延氏赤金;幽州一战横勇无敌。因在争帅印擂上打死太师潘仁美之子,西宫娘娘之弟与潘家结怨,被潘仁美乱箭射死,据说头中72箭。

  呼延赤金

  杨七郎正妻,为铁鞭王靠山王呼延赞之女。平北王忠孝侯呼延守用(呼延守勇)、忠勇侯呼延守信之姑姑。

  杜金娥

  杨七郎次妻,有书称作杜玉娥,七虎幽州一战时七郎出重围搬兵与其相遇,在杜家山结为夫妻。子杨宗英。十二寡妇中为此一人乃是天上荒星降世。向授九华仙人妙法,会灭兵接刃之术,武艺出众,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

  杨府内外皆尊之。

  八郎杨顺

  字延顺,使荷包滚金枪,官封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娶妻蔡氏绣英;据《下河东》:八郎是令公后来收的螟蛉义子,乃是他部将王锦的遗腹子,本名王顺。当年令公不肯归宋,河东刘王又受反间计挑拨,派兵围困应州。辽军乘机出兵征讨令公,令公腹背受敌,是王锦冒死突围搬来呼延赞解围,后来重伤而死。令公收养小王顺,怕他长大后和全家人生分吃苦,故没有对他明说,就更名为杨顺,表字延顺,杨八郎小小年纪在头年里也被赐了个殿前虎旗飞猛军指挥使。金沙滩一战中,八郎被辽掳去,改名王司徒,娶青莲公主。

  蔡绣英

  杨八郎正妻,有书称周淑荣或肖金蓉,为原北汉宰相蔡融之女,蔡融后投辽国,任南府宰相,佘太君破辽国四门铁旗阵时替八郎招收其女为儿,一同破阵。

  耶律银娥

  杨八郎次妻,辽国萧太后三女玉镜公主,又称青莲公主。

编辑本段杨业之女  杨琪

  (字春花)

  杨八姐,使梨花嵌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铜锤班指挥使,铜锤程普;据《下南唐》程普乃南唐鲁国公程飞虎之子,即程咬金后人,程飞虎阵前丧命,托孤于高怀德,后为令公收养于火塘寨。

  杨瑛

  (字秋菊)

  杨九妹,使朝阳灿金枪,嫁火山军部将、殿前司银戟班指挥使,银戟张文;据《下河东》张文为河东绛州银戟令公张公谨之孙、小奉先张达之子,自幼寄在杨家。

  杨排风

  杨府烧火丫头,使一条烟火棒,后来杨门女将出征,都以其为先峰。杨排风自小无爹无娘投入天波府为仆,与杨七郎、杨八姐、杨九妹等小辈弟子一起长大,是以年纪不大,辈份却高,乃是杨家第二代子弟。曾随穆桂英一同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巾帼不让须眉。是杨门女将中数一数二的高手。

编辑本段杨业之孙媳妇  穆桂英

  杨六郎长子·杨宗保之妻,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以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於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徵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领军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史]无记载。原型是杨文广妻子慕容氏。

  姜翠苹

  杨七郎子·杨宗英之妻。杨宗英下山认祖归宗,通过他收降的辽邦女将。在天门阵中阵亡。

  焦月娘

  杨六郎次子·杨宗勉之妻,杨六郎副将·焦赞之女。

编辑本段杨业之曾孙女  杨金花

  穆桂英之女,武艺高超,箭法更精。“杨文广时代”,在杨金花夺帅印时,由于误伤狄青之子,引起狄、杨结仇;后来两家共同为国平叛,虽说有些误会,内部化解了。

全镇有耕地671万亩,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冬小麦、谷子、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油料等。

农业生产基础较好,形成了卧龙山园区、“泽州黄”小米、玉米育种、蚕桑养殖、优质小杂粮“五大”农业生产园区和基地,水浇地面积发展到15万亩。农业龙头企业有晋城市最大的民乐面粉厂,有彤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及米康尔、晋园等食品加工企业。

近年来高都镇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近百万元组织实施了市、县级农业综合开发,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等一批重点工程,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建设保福生态种植养殖示范化项目,总投资13亿元,由生态养殖、循环无公害农业、生态林果三部分组成。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建成万头养猪场、1350平米的沼气站、8栋蔬菜大棚、120亩经济林苗圃。

截止2007年底,全镇发展优质小麦示范基地49万亩,优质小杂粮基地45万亩,“泽州红”小米基地4000亩,玉米育种基地6000亩,节水灌溉1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405万公斤,小麦总产量2153万公斤,蔬菜产量达到543万公斤,肉类产量105万公斤,蛋类产量达到172万公斤,蚕茧产量达到3万公斤,养猪达到10600百头,养牛310头,养鸡167万只。

丹川,为古泽州(今晋城市)的州治所在地,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置,故治在今山西晋城市泽州县高都镇。

丹河古称源泽水、泫水等,是晋城市的母亲河。发源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全长1215公里,有众多支流汇入,传说为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坑杀赵卒40万,河水被血染红而称丹河。沿河建有北王庄截潜流及任庄水库等水利工程。

丹川是山西省晋城市下面的一个辖县。

名称由来:

丹川,为古泽州(今晋城)治所,因在丹河之旁而得名,故治在今山西晋城市泽州县东北19公里高都镇。

丹河古称源泽水、泫水等。沁河重要支流。晋城市的母亲河。发源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故名。全长1215公里。有众多支流汇入。河床宽约100米,流域面积2949平方公里。

晋城市境内河段最大流量152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715立方米/秒。传说为战国长平之战时,秦坑杀赵卒40万,河水被血染红而称丹河。沿河建有北王庄截潜流及任庄水库等水利工程。

史料记载:

《元和郡县志》记载,建州高都,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属泽州,十八年改为泽州丹川。因境内丹水为名。

山西大槐树王氏家谱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

电视柜现在已经普及到每个家中,现在电视柜不仅仅是放电视的,还在家中起着装饰的作用。随着消费者对电视柜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光要实用还要美观。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市面上出现了很多电视柜的款式,每种款式的电视柜尺寸大小是不一样的。装修风格不一样,电视柜的高度和长度也会发生改变。很多人在购买电视柜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对电视柜尺寸不是很了解。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电视柜的高度多少合适。

一、电视柜高度介绍

1,最早的电视柜款式就是那种下面双开门的柜子,以前电视都比较大,后面带一个大箱子的,放这样的电视就要用宽一点的,一般这样的电视柜高度在六十公分左右,慢慢的电视柜款式多了但是高度还会以六十公分为标准。

2,现在都是液晶平板电视,这种电视的屏幕比较大,而且比较薄。为了适合这样的电视,电视柜也就比较窄一点,高度也会低一点。现在比较流行的电视柜高度在五十公分左右。这样的电视柜长比较长,款式也比较多,在电视柜台面下有很多抽屉可以放东西,非常实用。

3,有些人比较喜欢个性的装修风格,在选择家具的时候也是比较讲究的。电视柜当然也会选择的比较个性美观。这种个性的电视柜要根据款式的不一样来选不同的高度,但是还是会有一个标准。一般高度不超过七十公分,不低于四十公分的。太低或者太高都影响观看效果。

二、怎么挑选电视柜

在挑选电视柜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对电视柜材质的选择,实木的比较好。然后就是款式,款式一定要和紧挨装风格相一致,这样整体效果才更加美观。

上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电视对高度一般是是多少比较适合,在市面上见到的电视柜高度都是差不多的,也是现在人们比较常用的电视柜。还有一些比较个性的装修在选择电视柜的时候就不能选择普通的电视柜款式了。每个细节都要有与众不同。这样一来电视柜的高度就会有差别。小编还为大家介绍了一些电视会怎么挑选的办法,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轻松选择到适合自家的电视柜。

一、姓氏源流

公(Gōng)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起源于上古,以爵号为氏。上古周朝时,鲁国郡主鲁定公,将他哥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衍,一个叫为,都封为公爵,时人称之为公衍、公为。公衍、公为的后代就以祖上爵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公。

得姓始祖:公衍、公为(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公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姓源出于姬姓。春秋后期,鲁国大权落在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大家臣手里,鲁国国君成了听他们摆布的傀儡。鲁昭公时,昭公想趁季孙氏闹内讧时将其灭掉,就和两个儿子公衍和公为一起联合了一批人攻打季氏。不想孟孙氏和叔孙氏都来支援季氏,三家合力将鲁昭公打败了。鲁昭公只好带着公衍和公为逃往齐国。公衍和公为的后代称为公氏。公鼐,明朝文学家,荥阴(今属山东省)人。他曾任礼部侍郎,后见魏忠贤乱政,便称病隐退。他主张写诗应有时代特征,反对复古模拟。古时曾出现过的许多公字为首的复姓,有的还在流传,有的早已无人姓了,这些复姓氏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绝大部分都简化成公姓了。含有公字的复姓有:公索、公为、公华、公慎、公孟、公之、公父、公冉、公甲、公古、公文、公德、公良、公孙、公车、公金、公都、公建、公山、公祖、公宾、公仪、公输、公敛、公思、公若、公林、公坚、公施、公荆、公仲、公朱、公上、公叔、公仇、公行、公成、公师、公族、公正、公明、公子、公土、公襄、公牛、公玉、公牵、公干、公旗、公丘、公羊、公西、公何、公冶、公巫、公宣、公夏、公析、公南等。公姓望族居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

四、历史名人

公 鼐:明文学家。字孝与,号周庭。蒙阴(今属山东省)人。万历进士,天启初官礼部右侍 郎。魏忠贤乱政,引疾归。论诗主张一代有一代之声情,反对复古模拟。其纪行诗与晚年山居诸诗善于写景,多流露了抑郁之感。所著有《问次斋集》。他与公逸仁、公跻奎、公一场、公家臣,史称“五世进士”。他将公氏家族的道德文章,仕途功名发展到顶峰。公氏家族五世进士,有两名同授翰林编修,一时名重朝野。为褒扬公氏家族公德,明朝末年,在蒙阴县古城县署附近,修建了“五世进士,父子翰林”的石牌坊。

公仲连: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认魏、赵、韩三国列为诸侯。就在这年,赵相国公仲连进行了政治改革。这时赵烈侯爱好音乐,问相国公仲连说:他有爱的人可以“贵之”吗?公仲连答道:只能“富之”,不能“贵之”。赵烈侯因此要赏赐给郑的歌者枪、石二人田各一万亩,公仲连答应了。隔了一个月,烈侯从代回来,问有没有赏给歌者田亩,公仲连答道: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隔不多时,烈侯再问这件事,公仲连就称病不上朝。接着番吾君从代来,向公仲连推荐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连把这三人推荐给烈侯。牛畜建议“以仁义,约以王道”,荀欣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徐越建议“节财俭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赏田给歌者的决定作罢,起用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师”是负责教化的官,“中尉”是负责指挥作战和选拔官吏的长官,“内史”是负责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绩的财务官。荀欣和徐越主张“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当前的政治标准来选拔人才、处理财政和考核臣下成绩,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张“以仁义,约以王道”,这是儒家的政策。这时赵国在具体的政治工作和财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导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吴起等法家为将相,实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卜子夏为“师”,“受子夏经艺”,并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宣扬儒家的“仁义”和“王道”,是同样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齐国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记·游侠列传》说他家境贫寒,“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但认真读书,“独行君子之德”,不肯屈节事贵族,终生不仕。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北海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子”。清又改称“先贤公皙子”。

公勉人:号西埠。明朝时蒙阴人。弘治进士,任大仆卿,因与刘谨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刘谨死后,才得到重用,升为大同巡抚。他选将练兵,提高将士素质,忠于职守,戒备森严,在边关工作10年,不出意外事故。并著有《山东集》。

公家臣:号东塘,明朝时蒙阴人。隆庆年间举进士,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括苍郡:隋置括苍郡,现在浙江省丽水市。“括苍”,起源于山名,据《括苍山恩仇记》等记:括苍山原名栝苍山,因为古时山上多栝木,郁郁苍苍,因此山名栝苍。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分丽水市松阳县东乡之地置栝苍县,唐朝时,栝苍山所属地区叫“栝苍郡”,也叫“栝州”,但到了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因避唐德宗李适(Kuò括)的名字讳(晕,连同音字都不行,太霸道专制了),后改名叫“处州”。

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周时为蒙邑、堂阜邑、艾邑,分属鲁齐。西汉初始建,隶属兖州泰山郡。王莽篡位后,改称蒙恩县。东汉初,地属盖、牟二城。三国魏复置蒙阴县,属徐州琅琊郡。西晋末因战乱废。南北朝时,北魏于其地置新泰县,属南青州东安郡。东魏复置蒙阴县,仍属东安郡。北齐将蒙阴县并入东泰山郡之新泰县。经隋、唐五代直至南宋景定三年,共712年,都属新泰县。南宋景定三年(1262年),蒙阴地由新泰县划入沂水县,称新泰镇。元皇庆二年(1313年),重置蒙阴县,属益都路莒州,迁沿今址。

2、堂号(缺)

============================================================

公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公爵启姓;

松阳阀阅。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公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竭忠规主;

王爵矢公。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公仲。下联典指公俭(失考)。

-----------------------------------------------------------------

〖公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家臣论夺情事;

孝与指陈至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隆庆进士公家臣,号东塘,蒙阴人。授编修,以论夺情事忤张居正意,被谪泽州判官。下联典指明代万历进士公鼐,字孝与,蒙阴人。由编修累官礼部侍郎。时群小植援乱政,鼐屡有论列,指陈切至。引疾归,后落职。

-----------------------------------------------------------------

〖公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卫荆善居而享誉;

楚闾忠介以成仁。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大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孔子称之。下联典指春秋时,楚昭王之族人公子闾的事典。白公胜作乱,欲立闾为王,劫之以刃。闾曰:“吾闻辞诸侯者,洁其行也。今子见国而忘主,不仁;劫白刃而失义,不勇。子虽告我以利,威我以兵,吾不为也。”白公强之不可,遂杀之。

-----------------------------------------------------------------

〖公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家宰不为,见称宣圣;

歌田未与,宁忤烈侯。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公皙哀,字季次,孔子弟子。孔子曾称赞他说:“天下无德行,我的弟子多数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属),只有季次未曾做官。”“宣圣”,即孔子。下联典指战国时赵国人公仲连。赵烈侯爱好音乐,想赐给郑国歌者枪、石每人万亩田,公仲连顶住不给办,甚至装病不上朝。后任赵相。

宣公庶子,堂堂且正;

圣门高足,郁郁乎文。

——佚名撰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曹国宣公庶子公子欣时,字子臧于王而立之。子臧辞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为君非吾节也,虽不能圣,敢失节乎?”下联典指周代名人公子元的事典。相传公子元为孔子弟子。

中国宋、金以前的早期木构古建筑 ,在其他任何地方已格外罕见,而在晋城、长治所属的晋东南地区这片“与天为党”的古老土地,则是满坑满谷,并且多不为人所知,都21世纪了,依然如遗世独立的早期古建筑桃花源,给远道而来的寻访者以巨大的发现的惊喜!

比如,高都镇东郊的这座土地庙。

这是一处实在不起眼的小庙,这种庙在晋东南多如繁星。即便你走近前,也看不出有何异样。直到,你与它心心相印——

推开那道斑驳的门,——

于是,一个沉睡了整整900年的世界再次苏醒。

“崇宁”,是北宋徽宗的第二个年号,崇宁癸未年,即崇宁二年(1103),史书记载,那一年,北方大旱,蝗灾肆虐。

而这两位,开封向严亭、洛阳严元珍,显然是从大城市请来的捕蝗专家,晚上借宿此土地庙,就着月光,刻下了这段题记。

然后,他们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直到900年后的某一天,有人鬼使神差推开这道门,走进这间土地庙,在这根古老的石柱前,与他们相遇 ……

1  

古镇高都 ,地处泽州县的东北部,丹河与源泽河交汇处。这里自古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史文化悠久,为华夏祖先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距今7000年—5000年),高都的先民已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古镇老街西端,高都遗址留存至今,被列为山西省第一批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公元前十七世纪,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高都。

“夏桀居垂”、“国始迁于垂”。

据说,当时桀王和爱妃妹喜就住在高都镇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里。现在的保伏寨和垂棘山周围曾是夏朝都城的中心区域。

此后大兴修筑,屡经建设,高都逐渐成为上党地区最大的城邑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城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上党地区独有的以“都”相称的大城,也是来自中原的人们登上高高太行山后遇见的第一个都城,遂易名为“高都”。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高都始设县治,隶属于上党郡,所辖原晋城、高平、陵川三个县的地域。三国末年,曹魏封司马昭为“高都公”,高都遂成为晋国的发祥地。北魏永安二年(529)设置高都郡,其县郡治所先后历经800多年,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唐朝设立晋城县,高都从此成为村镇,归属晋城县管辖。 

高都的历史悠久不假,但最叫人惊讶的一座很不起眼的小镇,镇场中心区域却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时间跨度大,品类丰富,举世罕见。尤其是早期古寺古庙古观原貌留存,聚集了2座北宋木构和2座金代木构古建筑,实在是天下无敌。这要在南方地区,得好几个省加起来都未必能凑得出的古建筑精粹了。

2  

最早向往高都,是在泽州青莲寺。

青莲古刹遗世深山,国宝堆叠,唐宋古迹密布,乃每一位访古者的圣地。

而在青莲寺叫人惊叹不已的大美之间,有一处不起眼的题记,参杂在寺院内无数的题记碑铭之中,低调而沉默。

题记写道:“元符戊寅十月十日高平郡别乘河南叚约同晋城令耿敏尉、黄叔敖,因按田自琵琶泓至青莲寺,登掷笔台,步月临流,传觞赋诗。明日去宿 景德寺 。”

就这样,我第一次知道了距此地北向50里外的另一座北宋古刹,高都景德寺。

景德寺位于高都老镇的南街,和关帝庙比邻。前后两进院落,中殿向南至山门、向北至大殿的距离有些不同一般的长,前后院也显得特别空阔。可能在明代重建中殿前,寺内有三进而非现在看到的两进院。

第二次走进景德寺的时候,其时原本作仓库封起的砖墙已拆除,大殿露出它本来的面目,让你能够想见当年景德名刹缭绕的香火,吸引着翻越太行的旅人专程前来游访投宿。

就像我一样,从读到青莲寺题记那一刻起,缘分就这般注定,此后的许多年里,我三次到访景德寺,从最初的担心古寺早已不存于世;到后来的叹息,沧桑的古寺在一轮崭新的大修之后,古意尽失,遗憾地没有能够像西溪二仙庙或平顺龙门寺那般满分修复,而是朝着繁峙正觉寺的路子远去了。

所幸,“崭新”的景德寺的夺目光彩未能湮灭青石柱上的历史印记。

前檐的每根青石柱上都刻有明确的题记,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尹寨村河北社崔氏布施石柱记,有金泰和五年(1205)匠人绘制大殿壁画记等。

据《凤台县志》记载,景德寺创建于唐代,初名慈善寺,宋景德四年(1007)赐名“景德寺”。

景德寺在宋、金时期曾为一方胜迹,当时的各方社会名流都会到此一游,参禅悟道,品茗赋诗,好不热闹!

3  

当景德寺以禅宗法堂的面貌热闹之际,高都古镇的人民显然不满足于只有一家法堂的局面,参禅毕竟要有慧根,普通老百姓更多地倾向于实用主义,于是在镇子的东首建起了另一间不同类型的大庙,东岳庙。

高都东岳庙 创建于金代大定年间。建筑群落保存完整,主殿天齐殿为金代大定年间的原构,其余为明、清建筑。

天齐殿为晋东南当地宋、金建筑中比较典型的方三间歇山顶殿宇,前檐辟廊,檐下用石柱;殿门的青石门框雕凿于大定二十五年(1185),殿内的神台雕凿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都是图案精美、工艺精湛的金代佳作。

由于清代紧挨着大殿在月台上盖了间报厦,故而主殿正面被部分遮挡,好在遮不住石刻的风采。东岳庙青石门框上的荷花牡丹和化生童子线刻图、门墩石上的乖巧伏狮,俱是工艺精美,赏心悦目。门框顶上还刻有“大金国”题记。

天齐殿内供奉齐天大帝,尚存金代彩塑五尊,后代有重装。塑像背后有清代补绘的壁画,艳丽动人。

4  

高都古镇,满街都是这样的精品古建。

比如这座 玉皇庙 ,我们从门口经过,压根没打算多看一眼,毕竟瞅一眼大门实在太新。

幸好右侧的门开着,当我们快要走过去的时候,不小心又朝门里瞄了一眼,这一眼下去,整个人都不对劲了。

正对偏门的那间偏殿,看着就有情况。

于是退回来,恭敬入内,近前观看,击节赞叹。

这间小小的东垛殿,檐下四根青石柱,四棱抹角,上端刻有金代承安四年(1199)的布施题记。石柱以减地和线刻的手法雕满了化生童子以及龙凤花草;图案之精美,技法之精纯,工艺之精致,直逼泽州冶底岱庙同题材作品的顶级水准,配得上你能想出来的最好的赞美的词语。

垛殿殿门的青石门框保存完整,同样布满了雕饰,可惜人为破坏,图案已经模糊不清,但门楣上金代泰和八年(1208)的施造题记尚清晰可辨。

玉皇庙的主殿虽然已经重建了,但这间偏殿独独保留下来,冷眼瞅着你,印证着高都这个古镇的举世无双,不同凡响。

而这种级别的精工细作的古建筑,在这个浑身散发着独孤求败气质的镇子上,不过是区区市保而已。

5  

所以,当我们向老乡打听到,镇子附近还有座破土地庙时,收拾起初始的怠慢,沿着错落的巷子摸过去,誓要向高都所有的古庙致敬!

凭着在山西摸爬滚打多年下来的嗅觉,我们在镇子边缘闻到了土地庙的气味。

不得不说,山西大地许多好庙外观都不咋地,但还是没有一座庙,外观之不起眼能到高都土地庙的地步。

就像一个国王,穿了一身乞丐服,躲在偏远的村子角落的柴草堆里睡大觉。

你专程来寻他,好容易走到面前,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种穿着格调,里面能有真材实料?

好在院子内黄花盛放,颇有可观,满目的花丛将我们引导到了这间原本应该是拜殿的砖房的后面,抬眼望见后殿檐下两朵美丽、硕大的斗拱。小建筑,大斗拱,俨然宋风!

这先抑后扬很刺激也很意外。

然后,我们就看到了这则题记——

“开封向彦亭,洛阳严元珍,捕蝗宿此。崇宁癸未孟秋十有八日题。”

十多年来走遍山西,这是访古路上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土地庙本身极为常见,全国各地都有,本不稀奇。

我老家村子前面就有一间土地庙,小时候逢中元节祭祖之类的都要跟着奶奶去上香。地处经济社会发达的苏南地区尚且如此,何况他地。

高都这座土地庙也一样,太不起眼了,以至于连高都镇本地都没有人重视它,在高都旅游图上,压根就没有把土地庙标上去,直白的无视。

但是这行北宋题记,任谁都无法忽略。

崇宁癸未,听起来很陌生。但提到崇宁二年(1103),古建发烧友们一定耳熟能详,《营造法式》即在此年刊布。崇宁癸未正是崇宁二年。

崇宁二年,诸路蝗。

蝗灾在古代中国不是稀罕事,从夏商开始,中国便有蝗灾的记载。据《中国飞蝗生物学》一书统计,在近代以前中国的2000多年里,“大规模的蝗灾达到804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古早的时候,人们拿蝗虫没办法,闹蝗灾就看作是天象异变。

直到唐代姚崇首开“捕蝗”先例,以过人的胆识和宽广的胸襟,力排众议,坚持灭蝗政策,农业收获才得以大改观。

到了宋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蝗虫为害,伤食田苗,流行虽系於天灾,除荡亦系於民力”,开始大规模人为干预治理蝗灾。宋代朝廷就颁布过“除殄蝗虫种子法”、“捕蝗法”和 “诸州官捕蝗之罚”等。

米芾任雍丘县令时,就因为邻县蝗灾蔓延怪罪于他,而写下了致楚州长官书札《捕蝗帖》。

然而捕蝗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所以便有了这两位来自京师的专业捕蝗者,向彦亭,严元珍,俩人没有职衔,但姓名文雅,不像是市井之徒。

他们千里迢迢北渡黄河,经羊肠坂,翻太行山,“蝗虫日来复满野,府帖夜下还呼舟”,进入山西,人困马乏,留宿高都,“茅檐汲井洗尘土,野寺煮饼烧油葱。”

土地庙前,夜色如水,月华流瓦,兴许是睡不着,便起来刻下了这几行字。

至于睡不着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捕蝗任务的艰巨。

据《文献通考·物异考》:

徽宗崇宁元年夏,开封府界、京东、河北、淮南等路蝗。

二年,诸路蝗,令有司酺祭。

三年、四年,连岁大蝗,其飞蔽日,来自山东及府界,惟河北尤甚。

这两位不速之客正是来自于诸路蝗的崇宁二年,在土地庙,这个奉祀土地之神的庙堂内,他们推开小庙的大门,刻下这几行小字后便和衣而卧,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

他们是相约结伴而来的吗?还是恰巧路上碰到了一起?

他们是以个人的名义作为捕蝗专家来的吗?还是代表了官方的“蝗虫防控中心”?

他们是因为守护土地而专门夜宿村野的土地庙的吗?为什么不是借宿在镇子中心更繁华、在宋代已经名声显赫的景德寺呢?

土地庙是奉祀土地的保护神;蝗灾来袭,捕蝗者出现在这里,成为了土地真正的保护神。

他们不仅保护了土地上的粮食,还顺便通过随手写的几个字把古庙创建的年代下限推到了北宋。

建筑无言,是历史和文化赋予了其生命力,使其变得愈发生动和有趣起来。

于是三次来高都,我总要来这里看一看,从最初的萋萋芳草,到如今的落架大修;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如今的晋级省保。

每次面对着这几行字,我都会想起900年前的那个深夜,两位捕蝗者赶路夜宿的情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不由得想起那句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于是这座小庙名垂乡间,其实它真正供奉的不是殿里浓妆艳抹的土地爷,而是青石柱上留名的真正的英雄,护佑一方平安的英雄。

为民请命者,永垂不朽! 

                 -END-

         撰文|筱溪听泉

         摄影|筱溪听泉

求杨家将族谱明细,谢谢!

《杨家将》人物第一代▪杨继业 ( 杨令公)▪佘赛花 ( 杨令公妻)第二代八子二女▪杨延平 ( 杨大郎)▪杨延定 ( 杨二郎)▪杨延辉 (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