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邹鲁”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7浏览:3收藏

“海滨邹鲁”是什么意思?,第1张

释义:

“海滨邹鲁是潮阳”出自宋代诗人陈尧佐的作品《送王生及第归潮阳》[1]  ,《送王生及第归潮阳》内容:“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

“潮阳即今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市、揭阳市、汕头市),潮汕地区古代行政名称“潮州”,亦称“潮阳”。

海滨邹鲁延伸含义为沿海文化昌盛之地, 广义上包括福建莆田市、泉州市、漳州市、福州市等。

[hǎi bīn zōu lǔ]

典故:“邹鲁”一直被尊崇,在中国各地,有很多类似“滨海邹鲁”“江南邹鲁”称呼,“邹鲁”之词亦不绝于史书典籍。《庄子·天下篇》载:“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司马迁也曾对齐地与邹鲁的风气作过比较,说:“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史记·货殖列传》)。邹鲁“俗好儒,备于礼”是很有名的。

造句:1在从“蛮荒瘴疠之地”向“海滨邹鲁”转变的过程中,唐、五代福建士子为福建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莆田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誉,文风日炽,书风盈巷,历史上有过科甲相望、簪缨世族的盛况,当代也是英才辈出。

3行走在揭阳旧城的街道巷陌,仿佛穿越八百余年人文时空,尽览海滨邹鲁、文物之邦的流韵风采。

4海滨邹鲁的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5这次假期我们去海滨邹鲁怎么样?

清代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书法流传很广,惠州有“丰湖书院”匾额和“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对联及用蔗渣代笔写的《湖上五别诗》

邹鲁是孔孟故乡,蓬瀛是三座海上仙山蓬莱和瀛洲。人文推崇儒家孔孟之道,以之为古。山水之胜,也以蓬瀛为尊。

以上是个人理解~~

莆田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海滨邹鲁”、“文献名邦”。自唐以降1200多年间,涌现出2000多名进士,10名状元,8名宰相。有98人在中国二十四史中立传,有99部兴化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有“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一户六进士”、“一科两状元”、“魁亚占双标”、“兄弟两宰相”、“六部尚书占五部”、“父子兄弟同朝为官”的风流佳话。他们恰似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银河里闪烁,各领风骚,垂范后人。

林披(公元733 - 802年) 字茂则、茂彦,号师道,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徐寅(生卒年不详) 字昭梦,莆田市城厢区人。唐乾宁元年(894)举进士,梁开平元年(907)再试进士,中第一名,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三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太祖怒削其名籍。东归,闽王审知礼聘入幕,官秘书省正字。后归乡隐居。有《徐正字集》、为清代《四库全书》收录,诗亦收录于《全唐诗》中。

  黄滔(公元840 - 911年) 字文江,莆田市城厢区人。唐乾宁二年(895)登进士,官国子四门博士,因宦官乱政,愤然弃职回乡。王审知主闽,奏授御史里行,充任威武军节度推官。黄滔是晚唐著名诗人,《全唐诗》收录其诗作一百多首。还编辑唐代福建人诗作总集《泉山秀句集》30卷,对保护福建文化起了一定作用。他是莆田早期的文学家,人称闽中“文章初祖”,其著作《黄御史集》被收录于《四库全书》和《丛书集成》中。

  陈洪进(公元914 - 985) 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行伍出身,投泉州指挥使留从效手下,以军功被闽主王延政封为马步军都校。公元945年,泉州置清源军,陈洪进调为清源统军使,后升清源军节度,兼漳、泉二州观察使。宋开宝八年(975),宋太宗即位后,陈洪进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献泉、漳二州所辖14个县,归入宋朝版图,为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被授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次年,随太宗收复太原,后被晋封为杞国公、岐国公,赐府第于开封祥符县。公元985年病殁,朝廷废朝二日,宋太宗赠中书令,谥“忠顺”,追封为东海南康郡王。

  蔡襄(公元1011 - 1067年) 字君谟, 号莆阳居士,仙游县枫亭人。宋天圣八年(1030)登进士,时年19岁。历任谏官、枢密直学士,龙图阁学士,翰林院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出任福建路转运使,历知泉州、福州、杭州、开封府事。他刚正不阿,仗义直言。景ネ 右 (1036)三年,范仲淹等四臣反对权相吕夷简而遭贬谪,蔡襄作《四贤一不肖》诗,抨击此事,名声大震,时年25岁。在任地方官时,他关心百姓疾苦,免除苛杂赋税 ,兴修水利,绿化官道,禁止陋俗,造福于民。宋庆历四年(1044),他奏减福州丁口税;出任泉州时,主持修造中外闻名的洛阳桥(万安桥),促进了泉州贸易的繁荣和发展。他还撰写《荔枝谱》和《茶录》等书,为茶、果栽培作出杰出的贡献。《荔枝谱》为世界上最早的果树栽培学专著之一,近年被译为英法等国文字,流传海外。诗文造诣较深,有《蔡忠惠公文集》传世;擅长书法,与苏轼、黄庭坚、米芾齐名,称为宋四大家,墨迹有《谢赐御书诗》传世。蔡襄病逝后,大文学家欧阳修为其撰写墓志铭,葬于仙游县枫亭锦岭。

  蔡京(公元1047 - 1126年) 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与其弟蔡卞同榜进士,初任浙江钱塘(今杭州市)尉,舒州(今安徽潜山)推官。后任起居郎,出使辽国,回来后被提升为中书舍人。曾参与支持王安石变法。宋元ネ 右 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废止王安石新法,复差役制,蔡京又积极追随司马光,受到赏识。绍圣元年(1094),蔡京任户部尚书,此时司马光已死,他又帮助章忄享 重行新法,推行雇役制,又得章忄享 赏识。后徽宗即位,蔡京被降为端明殿龙图阁学士,不久又贬至杭州任职。崇宁元年(1102)后,蔡京又被重用,历任大名府知府、户部尚书、左丞、右仆射、太师等职,先后五度为相。他尽复新法,贬元ネ 右 诸臣为“奸党”,立党人碑,立于端礼门及各地官厅;又力倡“丰亨豫大”之说,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设立道观,加重百姓负担。蔡京晚年误国,宋靖康时(1126),被钦宗皇帝放逐岭南(今广东广州),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时年80岁。

  郑樵(公元1104 - 1162元) 字渔仲。世称“ 夹氵祭 ”先生、“溪西”先生。宋时兴化县(今莆田县) 广业里人。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他16岁时从族兄郑厚在越王山下结庐苦读,博览群书,不事科举,立志要“汇天下之书为一书”。他30年著书,10年搜访图籍,一生留下81部900多卷著作。他第一个创立中国通史体系,写成《通志》200卷、500多万字,与杜佑的《通典》、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天下三通”, 后人对其评价极高。《通志》、《尔雅注》、《夹氵祭 遗稿》、《六经舆论》等皆收入《四库全书》。

  叶禺页 (公元1100 - 1167年) 字子昂,仙游县人,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初任南海县(今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北部)主簿兼代县尉,后知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孝宗即位,召为尚书郎和右司谏,历吏部侍郎、代理吏部尚书。乾道元年(1165), 改任签书枢密院事、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兼枢密院事。次年一度罢政,后又召为尚书左仆射等职。卒后累赠少师,谥“正简”。叶禺页 为人朴实,清廉公正,严以律己,不图私利。自初入仕至为相,田宅不改其旧。

  陈俊卿(公元1113 - 1186年) 字应求,莆田市城厢区人。宋绍兴八年(1138)进士第二名,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不肯依附秦桧,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他受重用,迁中书舍人,带职任江淮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江苏南京)事。乾道元年(1165)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乾道四年(1168)任宰相,以选贤举能为己任。淳熙八年(1181),上书告老还乡。卒前,他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卒后,孝宗赠太师,谥正献。朱熹远道来莆吊唁,并为之撰写行状。

  林光朝(公元1114 - 1178年) 字谦之,号艾轩,莆田县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讲学于莆田东井、红泉、蒲弄等书堂,后世学者称其为“红泉学派”,尊为“南夫子”。他以名儒召对,任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官终工部侍郎,谥“文节”。有《艾轩文集》收录于《四库全书》中。

  郑侨(公元1132 - 1202年) 字惠叔,号回溪,仙游县人。宋乾道五年(1169)考中状元。历任转校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吏部司封、起居舍人、左庶子、兼任给事中、礼部郎中兼侍讲等职。曾任建宁(今福建建瓯县)、 建康(今南京)、福州知府。宁宗即位,召其为吏部尚书。庆元元年后,拜参知政事,进知枢密院事,及资政殿大学士,拜观文殿学士等。晚年辞官返乡,卒后赠太师、郇国公,谥“忠惠”。

王迈(公元1184 - 1248年) 字实之,号癯轩,仙游县人。南宋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任殿试详定官、南外睦宗院教授、潭州(今湖南长沙市)观察推官、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市)通判,和邵武军知军等职。为官公正,敢于直言强谏。受当朝宰相郑清之器重。王迈还是南宋诗人、文学家,著有《癯轩集》27卷,收入《四库全书》。

  刘克庄(公元1187 - 1269年) 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市城厢区人。宋嘉定二年(1209)以荫入仕,淳ネ 右 元年(1241)特赐同进士。历任桂州(今广西桂林)幕、建阳知县、福建帅司参议、广州提举、潮州通判等职,以太府少卿任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兼崇政殿说书、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漳州、福建提刑。再召入词馆同修撰、起居舍人、侍讲。累迁兵部侍郎,权工部尚书兼侍读。卒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定”。刘克庄秉性耿直,不满当权者埋没贤能,敢于抨击朝政弊端,一生为官30多载,落职九次。因其政治抱负无法施展,遂倾注毕生精力于文章诗词。其词有辛弃疾,陆游词风,洋溢着爱国悯民思想,是宋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人编辑其作品,称《后村居士大全集》190卷,收入《四库全书》。

  陈文龙(公元1232 - 1277年) 字君贲、德刚,莆田市城厢区人。原名子龙,宋咸淳五年(1269)中状元,度宗赐名文龙。先后任秘书省正字、镇东(今吉林省西北部)军节度判官、崇政殿说书、监察御史、抚州知府、左司刺、侍御史、参知政事、兴化知军、闽广宣抚等职。陈文龙是南宋抗元将领,曾上书弹劾宰相贾似道一味求和误国,遭打击,愤而辞官。元兵陷福州后,派人劝降,遭严辞拒绝,并斩招降使,倾尽家财募兵,打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旗帜,坚守兴化城。后因叛将开城降元被捕,诱降不屈,械送北上,一路绝食。经杭州拜谒岳飞庙时,气绝而死,葬于杭州西湖智果 寺旁,被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

中国儒家文化的鼻祖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分别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和邹国,因此后人就用“邹鲁”来指代文化礼仪发达的地区。福建号称“海滨邹鲁”,最早称“邹鲁”正在闽中首府福州。北宋时期,“海滨邹鲁”被用于描述“潮阳”(今潮州一带)。 唐末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对福建文化教育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据《三山志》卷8《公廨·庙学》载:乾宁元年(894年),王潮于福州“四门置义学”。《新五代史·王审知传》卷68载:王审知当政后,“好礼下士”,以育才为急,“又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他认为“学校之设,足为教化之源”,所以建学校,发蒙童。王审知号令各地,“广设庠序”,因此府学、县学及乡村私塾普遍设立。各地所建学校颇具平民色彩,士庶子弟均得入学,大大推动闽中文教普及。这些都证明,唐五代福建文教的发展是迅速而广泛的,其风俗一变而为齐鲁洙泗,儒学之兴盛独擅东南。加上闽国定策优礼延纳中原士大夫之“避地而南者”,士人因此纷纷流寓入闽。明黄仲昭《八闽通志·学校》卷48称:“盖闽人知学虽已久,至衮大兴学校而始盛也。自时厥后,闽之文物骎骎与上国齿,至宋遂有‘海滨邹鲁’之称。”由此可见,唐代福建初有“邹鲁”之风俗,但尚不为世人所重,至宋因“贤才之出,彬彬焉轶于唐”,世人遂公认其为“海滨邹鲁”。何振岱《西湖志》引《闽都记》等旧志记载称,朱熹曾为福州城西门(迎仙门)“大书‘海滨邹鲁’四字,悬于楼上”。

南宋时期,地方办学变为以书院为主,且多为民办,据统计,福建书院多达60所(一说80所)。福州因是八闽首府、文化精英荟萃之地,所以儒学最为发达,书院多达21所。朱熹称:“福州之学,在东南为最盛。” 中国封建社会处隋朝至清朝末年整个科举时代,全国各地进士达千名以上的进士县,只有18个县,其中福建省占4个。而莆田县的历代进士,竟多达1700多人,因而雄踞福建省进士县的榜首,其次为晋江、闽县(今福州)和建安(今属南平市),比已经包括一些全省人才的福州还多。其中莆田县进士1700多人,唐朝前期从莆田县分出而成立的仙游县进士701人,莆田两县共有2400多人。又据载,宋代所取进士中,每42人中,就有一个是莆仙人。不仅如此,单在宋代,莆仙人中状元、榜眼、探花以及中赋魁、别试第一名的人数,也是位居福建之首。其中中状元的有陈睦、方天若、蔡佃、李宗师、陈俊卿、黄艾等6人;中探花的有李昭远1人;以赋魁天下者有郑厚、刘夙、林旖、吴铸畴、郑从甫、叶大有等6人;为别试所第一名的有宋椿、林虑、林益严等3人,可谓占尽天下科举风流。

更为奇特的是,莆田行民不但创造了中国科举史的奇观,还留下许许多多至今还广为流传的科甲佳话。诸如“一家九刺史”(唐代莆田人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魁亚同榜”(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故有“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如此等等。

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著名、“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全国的高考红旗是福建,而莆田是高考红旗中的高考红旗。由此可见,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海滨邹鲁”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所以后来“海滨邹鲁”泛指潮汕莆田地区。 海滨邹鲁包括潮州、汕头、揭阳、莆田、莆田市仙游县(山中邹鲁)、泉州、漳州、新会、福州、金华(江南邹鲁)、徽州(东南邹鲁) 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什么是“海滨邹鲁”?邹,是孟子的故乡;鲁,是孔子的故乡。邹鲁两字连用,指文化昌盛之地。海滨指泉州。所以,“海滨邹鲁”就是说,泉州是个文化昌盛的地方。这是个非常不简单的荣誉。

泉州的历史是无愧于这一称誉的。因为,自唐建中初常衮任福建观察使,“设乡学,延名师儒以教闽人,闽人始知向学”以来,泉州是受惠较早的地方之一。加上欧阳詹首中进士,更加激励了泉州人向学的热情。翻一翻泉州的文献资料,对文化教育的赞誉之笔是屡见不鲜的。如在泉州修建成学宫时,有人写道:“温陵名邦也,理学文章,籍工于世。”在修建成明伦堂时有人说:“泉郡学甲于天下”。这些评价,乍一看来,未免使人产生过誉之感。但如果联糸实际,就会觉得,这些评价是不太过分的。如泉州自唐以来,不仅中科第者数以千计,各种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还出现了三世进士、父子进士、祖孙进士和兄弟进士等许多极不寻常的现象。其中父子进士凡三十三家,祖孙进士二十二家,兄弟进士二十四家。怪不得有些迷信风水的人,把它归之于泉州有座双阳山,双峰并峙,所以才会有这么多“联登”的盛事。

可能是为了发扬“海滨邹鲁”之风吧,泉州过去在孔庙前,曾建成有一座“海滨邹鲁亭”。这座亭前有洙泗桥,后有夫子泉,亭中挂一块“海滨邹鲁”大匾额,十分美丽庄严。洙泗桥之“洙泗”,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礼记·檀弓上》有“吾与汝事夫子于洙泗之间”的说法,所以后人都把“洙泗”作为儒家的代称。“夫子泉”就是纪念孔子的泉水,有“日饮一瓢心慕颜”之说。

今“海滨邹鲁亭”已废,其他即今之泉州中菜市场。

宋湘,又称焕襄,清中叶著名诗人、书法家,为官多年,政声廉明,诗书文兼能,擅巧对,著作颇丰,被誉为「 ”岭南第一才子”。 对于宋湘,最让今人津津乐道的便是他的巧对,对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学形式之一,其格式、意蕴、形式颇有讲究,也考验接对之人的学识、急智,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无数名对流传至今,让人叹为观止。 而在明清时候,作对之风尤其流行,明朝文征明、祝枝山、唐伯虎、解缙、徐文长,清朝纪晓岚、郑板桥皆是一把好手,而这宋湘也是其中佼佼者,他有一则150字长联,可谓经典: 今日之东,明日之西,青山迭迭,绿水悠悠。走不尽楚峡秦关,填不满心潭欲壑。力兮项羽,智兮曹操,乌江赤壁空烦恼!忙什么?请诸君静坐片时,把寸心思前想后,得安闲处且安闲,莫教春秋佳日过。 这条路来,那条路去,风尘仆仆,驿站迢迢。带不去白璧黄金,留不住朱颜皓齿。富若石崇,贵若杨素,绿珠红拂终成梦。恨怎的?劝你解下数文,沽一壶猜三度四,遇畅饮时须畅饮,最难风雨故人来。 北往南来,过客匆匆,自然万千感慨,150字,字字珠玑,沧桑世态、苦涩人生尽皆与此。 另外,宋湘在诗坛也是独领 ,清代文坛考据成风,有人宗汉,有人宗唐,宋湘则采众长,诗风磊落,一生笔耕不掇,诗作频出,是清代中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极为时人所称颂,《清史列传》中更是推宋湘为粤诗之巨: 湘负绝人姿,又肆力于古,为文章醇而后肆。诗沉郁顿挫,直逼少陵。粤诗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 此外,宋湘的书法可谓造诣匪浅,笔风潇洒,章法有度,唯草书流传最广,一纸书成,即可让众多士贤所倾倒,《清史稿》中评价: 湘性豪迈,下笔显倜傥雄奇之概。 北京故宫博物馆的《龙藏宋墨题咏》有评说: 芷湾(宋湘号)长草书,章法磊落,笔致潇洒,往往一纸书出辄为时贤所倾倒。 而纵观宋湘一生,生于躬读之家,少年时可堪天才,五岁时便能吟诗诵联,极早就有神童之名,青年游学多年,一心科考入仕却屡考屡败,不得已滞留都门求学深造,终在不惑之年中举入仕,为官二十余载,尽心尽力,治学安民,政声颇高,至今在云南仍有不少传说。而最让人唏嘘的是,宋湘为官多年,却依然家徒四壁,存银无几,他留下的只有诗文墨宝百卷,在历史长河中,宋湘这样的官吏,实在鲜有。 少年清贫,蒙馆研学 白渡镇,位于广东省东北一隅。 小小圩镇,据梅州城20多公里,一条石窟河流经而过汇入梅江。 环峰耸翠,景色深幽,古朴的小镇中有一村庄,屋舍聚落依山而建,因山形似象,而称为象山,山前有一湖,名为象湖,而这村子称为象湖村。 村子中有一氏族,姓宋,这个世代业农的家族,既不曾有朝中显宦,也鲜少出文彦名流。 可正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两百多年前,乾嘉年间,升起了一颗光耀岭南文坛的巨星。 1757年,宋湘生于象湖村,宋氏一族不算大户,有家谱记载,宋氏家族,先世微寒,以放鸭为生,自曾祖廷策、祖谦益,均务农力耕;宋湘的父亲宋步云是一个读书人,以耕读为本,坚守儒学,也算学有所成,是岁贡生,教书为生,他一改世代务农的家风,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从小就格外重视儿子宋湘的教育。 宋湘五六岁时,便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识字、临帖、诵诗、吟联,由于生性聪敏,有文思,具捷才,深得长辈的钟爱。《光绪嘉应州志》中有记载: 见诸伯叔为文会,既取片纸学为文,下笔有奇气。 当时重文教,各州县内均办社学、义学和私塾,象湖村南,有本族人筹资建立的蒙馆,门前有两株杏树,每至春来红杏如霞,或取「 ”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取名为红杏山房。 宋湘七岁时,便到红杏山房课读蒙学,因慧于常人,总能很快便背诵如流,小宋湘虽天赋异禀,却也好玩成性,在一群同年孩童之中,难免自负,甚至常常逃学:从他晚年所作的回忆诗中可窥见其幼时情景: 老屋柴门树打头,青山屋后水自流。 受书十日九逃学,恨不先生命牧牛。 ——《忆少年七首》之一 好逸本是人之常情,何况还是小孩,父亲宋步云见儿子不思进取,有轻学之迹象,忧从心来,不时旁敲侧击,循循善诱,宋湘慢慢也可心领神会,不久也能克制玩欲,专心于读书求知,很快学业大有进展。 他在《忆少年七首》之二写道: 世间何物是文章,提笔直书五六行。 偷见先生嘻一笑,娘前索果索衣裳。 下笔能文,出口成章,蒙馆老师还教会宋湘对对子,10岁出头的宋湘在当地乡里已是小有名气的小神童。 1768年,宋湘十三岁,在宋氏家族举荐下,宋湘参加嘉应州童子县试,一举夺下第一名。次年,童子府试中,宋湘再次名列榜首。 宋湘第一次出村,便崭露锋芒,回乡之后,宋氏祠堂鞭炮连连,族中老少均来祝贺,宋湘名气更盛。 可他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想科举高中,他想入仕,他想光耀门楣! 院试落选,青年困厄 可宋湘或许不知道,他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清代科考,沿袭明制,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童试又包括县、府、院三个阶段的考试,俗称「 ”小考”。而宋湘才刚刚过了童试府试,下一场则要面对院试,而考试内容则要开始考察八股文,也就是时文,这种文体,对于宋湘的性格、志趣和天赋才情,都是那样格格不入,这或许也成为他后来在科考中屡屡受挫的主要原因。 十五岁那年,宋湘参加院试,初战不捷。年少气盛的宋湘,第一次品尝到失败的苦涩,夜灯之下,把书苦读,远山灰蒙,唧唧虫声又添几分凄清,一种不能排解的郁闷之情倾注于笔下: 长夜喜坐苦油少,童时躲读憎油多。 躲读喜坐等自废,蹉跎蹉尔将奈何! ——《孤灯效玉川子五首》之五 对于在学习中从未受挫的宋湘来说,此次落选无疑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心中难免执着与迷惘相互交织,不安、困顿,宋湘第一次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知,可「 ”学而优则仕”、「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思想根植于心,父母期许经久不忘,宋湘抖擞精神,重新迈上征程: 才思谈笑取封侯,又道文章有凤楼。 拍手大罗天上去,看何蓬岛是瀛洲。 ——《忆少年七首》之五 宋湘的青年时期,大部分时候是在不安的期待中度过,余暇之时,也与族中兄弟交游唱和。 苍天不负,终于在1778年,宋湘婚后的第三年,经过八应童子试,二十三岁的宋湘中了秀才,总算是拿到了入仕的「 ”通行证”。 负笈游学,一考中举 可州县的教育水平始终是有限,亦无太多文坛名流,要想大有增益,只得到省城拜访名师,以求上学。 1782年,宋湘二十七岁,便惜别家人,负笈远行,希望到广州粤秀书院就读,他带着童仆乘舟由梅江溯流而上,迢迢水路,日夜兼程,一到广州,便呈递一封书启给粤秀书院陈鹤翔先生署中,并附自己平日写作的诗文。 陈监院看了宋湘的书启和诗文,极为赏识,在书院办了一桌酒席招待宋湘,推杯换盏之际,老少二人交谈甚欢,令宋湘无比感动。 盛世难逢,名师难遇,宋湘有感于陈鹤翔的赏识,在书院读书勤奋,成绩优异,陈鹤翔对宋湘更是寄予厚望。 可广州城,毕竟繁华渊薮,宋湘初涉繁华,自然是被这花花世界迷了眼,他家境清贫,多靠课余卖文自给,而卖文所得,却常到酒楼挥霍一空: 斩蛟射虎气难囚,快事平生一马周。 命酒市楼常独坐,出门一掷鹔鹴裘。 ——《忆少年七首》之四 在书院结业后,宋湘与同门所位士子交游甚广,游踪遍布南澳一带的小岛,延袤三百里,为闽粤门户,多年落拓江湖,从旅游中领略绮丽的山水名胜,了解纷繁的风俗人情,熟识各样的市井百态,既开阔了眼界,也愉悦了胸襟。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是十年,潦倒的生活并没有消弭宋湘读书的热情,对于科考,他也未曾放弃过,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开始,于科举考试中加试试帖诗,试帖诗的程式化倾向,决定了此类的诗歌诗味淡漠。但为了应付科考,宋湘不得不精心钻研。他曾在《试诗自叙》中说: 其为体也似下而工之甚难,就文中之有八股文。然无才不可,无学不能。而题以制之,法以绳之,才可运而不可得骋,学可用而不可得夸,役于题外与滞于题中,二者均失,故甚难也。……予非于此道能工者,顾尝降其心与此事相从,每叹‘吟妥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正应试诗之谓也。 宋湘三十七岁,在广东「 ”秋闹”乡试中了解元,榜头留名,中举表示官场的大门已经敞开,这给宋湘带来欣喜欲狂的感觉,一种对前途志在必得的信心,浸润于笔下: 三策天人一笔成,谯楼笳鼓打初更。 莫嫌矮屋孤明月,卧听霓裳第一声。 ——《壬子中秋乡闱题壁》 奔走都门,三考登第 中举那年冬天,宋湘参加会试,结果名落孙山,刚迈开的成功步子,又一次停顿下来。 身在京城,举目无亲,焦劳困苦,午厨无烟,宋湘无限沮丧,彻夜难眠,只得翻看诗书,不由思及杜甫,颇有同病相怜之苦,满腹牢骚化作愤激之语: 阅世四十年,忽忽叹无成。 人苦不自知,百感戕其生。 陶潜犹乞食,杜甫尚依人。 吟诗岂在好,得酒还独倾。 公卿闻羡人,我何羡公卿。 ——《杂谈四首》之三 正当宋湘徬徨无奈之际,恩师陈鹤翔到任直隶三河县令,适逢中秋,宋湘受邀至三河官舍,月色溶溶,庭院深深,竹影摇曳,桂香袭人,清淡小酌,脸泛微醺,二人交谈甚欢,十分相得,两人之交,也算得儒林佳话。 宋湘在三河官舍一住三年,再次应试,依然落选。 可寄人篱下并非长久之计,况且陈鹤翔家口众多,经济并不宽裕,宋湘为了不给老师增添负担,便回到京城,考取了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关于那段时期的生活,宋湘在《不易居斋集》自序中作了描述: 予自乾隆壬子领解北上,守礼部试四次,周七霜乃归。出都门时,则已末十月矣。其前三年,盖依南海陈榕师名鹤翔三河县斋谈书为多,其后三年,则栖止镶黄旗觉罗官学教习舍中,坐客无毡,种花度日,实惟此时。而中宵抱疚,八十老亲尚操砚田以活不肖之妻若子。仰天刺心,不可告人。每一搦管,愁苦森发…… 人到中年,却只能糊口,妻儿都无力照料,宋湘每想起来,总是「 ”中宵抱疚”而「 ”仰天刺心”,「 ”每一搦管”而「 ”愁苦森发”,可又能如何,功未成名未就,一切都还需努力! 滞留北京六年,宋湘贫而兼病,心境异常抑郁,不免自叹: 不寝非关冷,何悲亦为秋。 井栏鸣斗叶,帘角入牵牛。 书剑怜生计,江湖感旧游。 披衣行更坐,风露一萤流。 ——《山斋秋放四首》之三 落叶作响,花藤入帘,落魄江湖,书剑飘零,在这为生计奔走的岁月里,他十分怀念过去和朋友们一起读书、漫游的生活,而今两相对比,竟无限孤寂。 这段时期,宋湘多作五言排律,赋体入诗,天然率真,情味清隽,春日踏青、中秋斗酒、重阳登高、岁社祭祀,大小节气无不入诗,在他现存的第一本诗集《不易居斋集》中,收的便是那段时期的作品,大多是抒发身世飘零之痛,异乡沦落之悲。 可万千失意之中,仍有不少期待: 同时所种花,南黄北青了。 青者岂不喜?阴多露亦少; 黄者岂不怜?脉炼气深老。 不信待他日,花开看谁好? 人生立功名,岂在迟与早。 《种花三首》之一 果不其然,只要够努力,人生最坏的结果只是大器晚成。 1799年暮春,又是一场会试,各省中举的士子云集京城,宋湘第三次踏入会试考场。 而此时的宋湘,历练多年,时文写作已颇为得心应手,但应付这样一场考试,心中依旧惘然。 好在宋湘已经成为实力选手,八股文写作早已娴熟,笔试、殿试、复试畅通无阻,宋湘成绩优异,被选入翰林院「 ”庶常馆”,储才教养,以待大用。 初入仕的宋湘,既新奇又激动,翰林院素来就是「 ”储才重地,读书养望”之所,虽然俸禄相当七品官衔,仅供糊口,但困顿得于舒解,散馆供职十分安适清闲。 多年困苦终于柳暗花明,跻身翰林,春风得意,正值择日衣锦还乡之际,一个噩耗如当头棒喝,让宋湘难以缓过神来,父亲宋步云积劳成疾,长逝家中,宋湘只得匆忙告假奔丧。 阔别家乡已久,此时锦衣加身荣归故里,青山绿水依旧却依然有种物是人非的荒凉,办完丧事,宋湘留乡守孝。十一月,他又得悉挚友黎简不幸病逝,终年五十三。丧亲之悲,丧友之痛,更使他心力交瘁。他的眼前,不断浮现着亡友瘦骨燐峋的影子,一阵悲痛,和泪而就: 黎黄张吕齐名士,无过倾心病二樵。 碧海人家自楼阁,秋山月夜一兰苕。 诗才近鬼胎谁夺?骨相非侯隐岂招! 何事枕边唯药物:半生消渴不曾饶。 ——《五忆诗》之一 深藏心灵的痛苦,只能等待时光慢慢抚平。 居乡守孝的宋湘,为舒解自己抑郁之情,他出游会友,作客潮州。 十相留声之地,名儒驻足之所。唐时常兖、杨嗣复,宋时陈尧佐、吴潜、赵鼎、文天祥、陆秀夫等人都曾施治于此。 被誉为「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治潮八月,致力于兴学育才,使潮州文风蔚起,相辅公卿、名宦英才辈出;状元、榜眼、探花,继世而来;遂有「 ”海滨邹鲁”之称,「 ”岭海名邦”之誉。 宋湘应惠州知府伊秉绶的聘请,在丰湖书院执教,在此他写下不少诗篇,编入《丰湖漫草》和《丰湖续草》,并留下不少墨迹。嘉庆七年,宋湘因避当地战乱,离惠州转居羊城,出任广州「 ”粤秀书院”院长,梅州从学者众。 宋湘在执教时期,创作下诸多名篇,既有清空一气直抒胸臆,又有神驰遐想声调铿锵: 渔翁汝何来?何来复何去? 一网出白鱼,歌声入红树。 樵父汝何去?何去复何来? 担头有白云,惭愧呼曰「 ”儒”。 龂龂几个字,以自白其须。 公等我不如,请就尽一壶! ——《湖居后十首》之五 为官廉明,政声在外 嘉庆十年,宋湘结束丁忧重返京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从此开始了他第二次长达九年的京华生活。 这期间,或许是宋湘最为安逸的时光,过的生活和从前迥然不同,在清水衙做闲散京官,自由惬意。 公事之外,常常交酬唱和打发时光,当他游憩于京城永定门外南海子内,这里曾是元时皇帝和王公携鹰游猪的地方,他写下《登晾鹰台》一诗: 元室君臣夜猎归,国门留此晾鹰台。 寒沙立马荒荒没,落日盘雕故故来。 飞放泊前空水阔,医无闾外阵云开。 书生不解腰弓矢,怀古登临暮角哀。 当年「 ”寒沙立马”,「 ”落日盘雕”已黯淡迷离,遥想冬春之交,不禁自叹作为书生,未能兼武,在黄昏悲壮的号角声中,只能登上晾鹰台缅怀昔人英武气概,不能更好的报国,心中难免哀凉。 九年之后,嘉庆十八年,宋湘被派出守云南曲靖,翰林外放,虽品级依然,薪俸较优,但毕竟是蛮荒之地,也被当做是贬谪,宋湘心中自然不好受,翰林院本是候任宰辅的选拔地,如今却到了荒僻的曲靖府。 宋湘于此,深有感慨: 岁在癸酉,予由翰林出守云南。 既念吏事未谙,恐负君父; 复念巢痕未扫,再到何时? 出门之日,勿勿芒芒,如有所失。——《南行草一卷自记》 此时宋湘,已经年近六旬,垂老而行万里,不免自怨自艾: 龙钟一老向洱海,纵当成佛非生天。 殊不知,正是在滇南,宋湘完成了在政治上的一次全面蜕变,成就一代百姓官。 他初至曲靖,适水患之后,灾黎遍地。不堪寓目,便领众修城治水;后到马龙州,见地瘠民贫,便捐出俸银购新纺车500架和一批棉花,令其妻素云教妇女纺织,以解决人民的生活困难,人们感恩称所织之布为「 ”宋公布”。宋湘在广南府时,见城内地高,饮用水困难,便捐款并亲自勘测水源,凿东、西二塘,引水至城,供百姓饮用;代迤西遭尹时,所属地方大饥,瘟疫流行,他捐俸赈恤并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在任权永昌府时,见郡有永保书院久废,捐俸银170两,修复书院,促文教渐兴。其在滇为官之治绩,百姓莫不感恩戴德,当地人塑宋湘生像,建生祠,立碑祀奉。 在《云南通志·循吏传》中对其政绩有所记载: (曲靖)所属马龙州地瘠民贫,湘捐廉购木棉教妇女纺织,民力稍纾。署广南府知府,城内地高无水,湘度地开设东西二塘供汲饮,民甚便之。护理迤西道,所部大饥,湘捐俸赈恤,存活无算。 虽政声在外,却多年羁居却也让宋湘满怀思乡之情。 莫问今愁与古愁,抽刀断水水东流。 他在《杜鹃花盛开堆满庭院作歌》中感慨: 君不见杜鹃开,一株一株烧春东。 又不见杜鹃飞,一声一声「 ”不如归”! 举头看杜鹃,低头听杜鹃; 杜鹃时节愁人天,客子安得开心颜! 我今买花一万朵,置之庭中照如火。 但得花开红近人,不许鸟啼悲到我。 花间置酒邀春风,可真花是染来红? 千年望帝啼何益,万古青山细雨中。 杜鹃,「 ”瓯越间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宋湘以杜鹃啼血把自己欲归不得,而强抑思归之情的复杂心理状态作了生动的宣泄。 1825年,宋湘年届古稀,始调离云南,提升为湖北督粮道,传说在启程之日,父老乡亲皆列队流涕相送,可见宋湘在老百姓心中的声望之高。 次年,71岁的宋湘亲自统率东南漕河粮船3000艘,任务繁重,他栉风沐雨,乘舟督粮,此事罢后,一个平静的日子,宋湘在家修花、写诗、饮酒,直到夜深睡下,一切如平常。 可曾想,这一睡,便再未起,第二天早上,宋湘面色平静,逝于床榻。 三朝重臣,勤职廉吏,文坛才子,犹如一颗殒星,从天坠落。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道光亲笔写下《悯忠诗》: 守土十三年,政声皆益彰。 七旬挂征帅,漕督下长江。 救接京粮困,爱卿任上亡。 触目怜元老,含悲览奏章。 …… 岭南文坛,群星璀璨,宋湘无疑是震烁古今的一颗。

莆田(兴化)为“文献名邦”,绍兴八年、1138年,黄公度中状元、林邓中探花、陈俊卿中榜眼、龚茂良中传胪、前四甲都为莆田人,故有魁亚同榜”(莆田人黄公度、陈俊卿同时中状元和榜眼),“析榆未三里,魁亚占双标(黄公度、陈俊卿)古今往来、绝无仅有!还出现“一家九刺史”(唐代林披的后裔,有九个官至刺史)、“一门五学士(唐黄璞进士,其四子也都同列馆职)、”一科两状元“(1076年文武状元分别为莆田人徐铎和仙游人薛奕所得)、和“龙虎榜头孙嗣祖”(指宋徐铎与其祖唐徐寅均为状元)、凤凰池上北联兄”之类美谈。另外“六桂翁”:指的是北宋初莆田人翁乾度的六个儿子分别双双蟾宫折桂的佳话。(按:莆田翁姓,自唐至宋,原居莆田北高竹啸(今竹庄),后迁莆属的蒜岭漆林乡。其族内仕履略。更奇的是:北宋建隆元年(960)录取的莆田进士仅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厚和翁处易。开宝六年(973)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恰好是翁处朴、翁处廉。雍熙二年(985)录取的莆田进士只二人,这二人又恰是翁处恭、翁处休。同胞兄弟六人,三榜双折桂,成为科甲佳话。正由于莆田有如此壮观的科举成就,加上学术昌明,著作如林,所以早在宋朝,莆田就以“文献名邦”(宋度宋赞语)、“闽越之地,邹鲁之邦”(宋真字皇帝敕字)、“兴化多进士”(宋王安石赞语)、“莆田人物之盛”(宋朱熹赞语)、“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宋游酢赞语)、“家习诗书,多出魁人韵士,为中州冠”(宋张友赞语),“莆田,文物之邦”(宋黄公度赞语)、“莆邦文学号邹鲁”(宋黄灏赞语)等美誉著称于世了。重教兴学不仅是莆仙文化名垂天下的根源所在,而且是莆田“文献名邦”最具特色的传家宝。有了这个传家宝,莆田的“文献名邦”,必将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二、进士人数情况

莆田(兴化)历代共有2308名进士(另一说约2400名),其中宋代1666人(含特奏名进士),明代兴化533名(以县而论全国第一,兴化(闽)533,宁波509,泉州452,余姚376,福州391,苏州386,南昌326,绍兴325,杭州321,吉安304,松江273,广州243,安福232,常州229,徽州226,无锡212,丰城211,抚州211,昆山199,秦和186,常熟186,嘉兴182,台州174,湖州172),清代只有50多名(退步较大)。

三、文武状元情况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到清末科举的废止(1905年),兴化共出了二十三位状元。加上具争议的五代状元徐寅(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福建莆田历代文状元为十一人、武状元为十二人:

五代(大梁)徐寅 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

  北宋 徐铎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 

  南宋 黄公度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 

  南宋 郑侨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 

  南宋 吴叔告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南宋 陈文龙 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

  元朝 林济孙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

  元朝 林亨 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

  明朝 林环 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 

  明朝 柯潜 明代宗景泰二年(1451年)

  蔡必胜 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丙戌科武举第一名

  薛 奕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武举第一名

  陈从龙 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 武举第一名

  叶岂页 宋宣和六年(1124)年殿试第一名

  林定元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武举第一名

  廖 标 明世宗嘉靖4年 公元1525年

  陈安定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年武举第一名

  吴泰来 清世宗雍正二年 公元(1724)年武举第一名

  林 洪 清高宗乾隆18年 公元(1753)年武举第一名

  黄振邦 清高宗乾隆59年 公元(1794)年武举第一名

  康荔芳 清仁宗嘉庆21年 公元(1816)年武举第一名

  周玉辉 清德宗光绪15年公元1889年武举第一名

四、宰相情况

  莆阳历史上出过14位宰相,兹将诏命出任宰执及追赠官位者,列名于后:

  翁承赞,字文尧,莆田县北高人,乾宁三年(896)进士,后梁贞明二年(915)授闽国(今属福建省)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辅佐闽王王审知,时年56岁。

  陈洪进,字济川、致先,仙游县枫亭人,军旅出身,宋太平兴国二年(977)七月,于平海军节度使兼泉(州)漳(州)观察使任上,献所掌泉、漳两郡及所辖十四县,纳入宋朝版图。宋太宗赐诏嘉纳,以陈洪进为武宁军节度使、同平章事,留京师奉朝请。时年63岁。

  陈靖,字道卿,莆田县荔城人,由德化县(今属福建泉州)尉官至谏议大夫,天圣四年(1026)卒,熙宁元年(1086)宋神宗诏赠尚书左仆射。

  蔡京,字元长,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崇宁元年(1102)五月,宋徽宗诏以翰林学士丞旨蔡京为尚书左丞。七月,诏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年55岁。明年正月为尚书左仆射,继加太尉(最高军事长官),进太师。后屡罢屡起,自号“公相”,通治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居相位达九年之久。

  蔡卞(王安石女婿),字元度,仙游县枫亭人,熙宁三年(1070)进士,绍圣二年(1095)十月,宋哲宗诏为尚书右丞,时年46岁。四年,为尚书左丞。

  叶顒,字子昂,仙游县大济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乾道元年(1165),宋孝宗诏除端明殿学士,拜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时年65岁。明年,进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继诏宰相兼国用使,参政同知国用事。

  陈俊卿,字应求,莆田县城南阔口人。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宋孝宗诏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时年54岁。明年十月,授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龚茂良,字实之,莆田县荔城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淳熙元年(1174)十一月,宋孝宗诏茂良以礼部侍郎升参知政事,时年53岁。继以首参行相事。五年,受诬卒于贬所。

  郑侨,字惠叔,兴化县(今属仙游)象溪人。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庆元二年(1196),宋宁宗诏为参知政事,明年,进知枢密院事。

  黄镛,字器立,莆田县涵江黄巷人。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佑元年(1275)十二月,宋恭帝诏以吴镛兼权参知政事,明年二月升右丞相,参知政事、平章军国兼知枢密院事,景炎元年(1276),宋端宗再授右丞相,与陈文龙共主国事,未赴任。

  陈文龙,字君贲,莆田县城南阔口人,咸淳四年(1268)进士。德佑元年(1275)冬,宋恭帝诏为参知政事,时年43岁。明年五月,宋端宗于福州称制,复以文龙参知政事,坚持抗元斗争,后被俘尽节。

  周如盘,字圣倍,莆田县黄石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天启六年(1625)明熹宗诏为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继入阁为首辅,阅三月即罢归。

  黄鸣俊,字启甸,莆田县荔城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明神宗、熹宗、思宗三朝,官至右佥都副御史浙江巡抚。隆武元年(1645)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制,起用鸣俊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年55岁。

朱继祚,字立望,莆田县黄石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唐王,隆武元年(1645)诏为东阁大学士,桂王永历元年(1647),诏任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上列十四名莆藉能臣,均以宰相的相关正式名号位居揆席。其所处王朝政治社会背景虽大相径庭,居官风绩及其结局亦不尽相同,然均有朝廷诏命的正式宰相官名,则是不争的史实,亦是判定其宰相身份的基本依据。

五、祖籍福建莆田的部分外地状元(11人)

  潮州籍状元林大钦、吴川状元林召棠。以及莆田黄岸派文武状元九人:

  1、黄仁颖字福佑号潘湖翁 福建晋江潘湖人唐天成丁亥科状元莆阳东里黄滔庶孙欧阳氏出,莆阳黄仁愿之弟(系福建黄姓第一状元)

  2、黄仁泽 福州候官人黄璞五子唐乾宁乙卯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

  3、黄定 福建永福龙屿人福建莆田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乾道壬辰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4、黄由 福建长洲人福建莆田黄岸十八世孙宋淳熙辛丑科状元官刑部尚书

  5、黄朴 福建闽侯人唐大司徒黄碣嗣孙宋绍定乙丑科状元官广东提举

  6、黄观安徽池州贵池清江金墩人。祖籍福建莆田清江境(今黄石清前清后金墩黄远公曾孙黄璋孙黄古子)贡元会元洪武二十四年状元“三元及第”,礼部侍郎。

  7、黄钺字长白又字赓材号钟山 南京下关金墩人明万历辛丑科武状元官南京兵部尚书

  8、黄士俊广东顺德人福建莆田黄岸裔孙万历丁未科武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

  9、黄仁勇 广东人(1762~1817)清代武状元。字智斋。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古巷孚中乡人。福建莆田唐桂州刺史开国公黄岸三十世孙。嘉庆元年(1796),嘉庆皇帝丙辰恩科武状元。

六、莆田部分古代名人录汇总表(按姓氏笔画排列)及简介莆仙古代名人录

陈昂[明]

蔡卞[宋]

蔡传[宋]

陈次升[宋]

陈池养[清]

陈谠[宋]

陈道潜[明]

陈德薰[清]

陈洪进[唐]

陈均[宋]

蔡京[宋]

陈吉老[宋]

陈居仁[宋]

蔡戡[宋]

陈可大[宋]

陈旅[元]

陈宓[宋]

陈迁[明]

蔡伸[宋]

陈文龙[宋]

蔡襄[宋]

蔡攸[宋]

陈音[明]

方大琮[宋]

傅楫[宋]

方良永[明]

方崧卿[宋]

傅伫[宋]

郭篯龄[清]

郭良翰[明]

郭尚先[清]

黄彻[宋]

黄公度[宋]

黄璞[唐]

黄寿生[明]

黄滔[唐]

黄廷用[明]

洪希文[元]

黄仲元[宋]

黄仲昭[明]

江春霖[清]

江采苹[唐]

康大和[明]

柯潜[明]

柯维骐[明]

廖必琦[清]

林富[明]

林光朝[宋]

林光世[宋]

林环[明]

林俊[明]

李俊甫[宋]

林麟焻[清]

林嵋[明]林默(妈祖)

林披[唐]

林人中[清]

林宋卿[宋]

林师益[宋]

林文[明]

林文俊[明]

李文利[明]

林豫[宋]

林蕴[唐]

林尧俞[明]

林扬祖[清]

林桢[清]林藻[唐]

林兆恩[明]

彭鹏[清]

彭韶[明]

钱四娘[宋]

宋珏[明]

宋际春[清]

宋廷尊[清]

佘翔[明]

翁承赞[唐]

王凤九[清]

王回[宋]

王迈[宋]

徐寅[唐]

薛元鼎[宋]

余崇龟[宋]

俞良甫[唐]

叶颙[宋]

姚宗之[宋]

朱绂[宋]

郑凤超[明]

郑纪[明]

郑露[唐]

郑良士[唐]

郑樵[宋]

郑侨[宋]张琴(进士)

周瑛[明] 李耕(画家)

吴彬(明宫廷画家)

“海滨邹鲁”是什么意思?

释义:“海滨邹鲁是潮阳”出自宋代诗人陈尧佐的作品《送王生及第归潮阳》[1]  ,《送王生及第归潮阳》内容:“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