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姓的家谱文献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等编,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缺两卷)。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十六卷,首一卷,(清)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江阴章氏支谱五卷,首一卷,(清)章锺颖、章锡彭等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浙江湖州荻溪章氏三修家乘十四卷,(清)章文熊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湖州吴兴荻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等纂,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残)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浙江长兴章氏宗谱十卷,(清)章桐生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启佑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长兴县博物馆。 浙江诸暨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清)章佳信等纂修,章氏族人增补,清光绪年间敦伦堂补修,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诸暨暨阳青山章氏宗谱五十六卷,(民国)姚作鋆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四卷,(清)章衢、章克升等补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上虞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贞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西章氏宗谱三卷,(清)章正桂等修,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忠爱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金华章氏宗谱三十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高潮乡。 浙江兰溪汤溪章氏宗谱,(清)章金声等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五卷,(清)章陈昌谱,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缙云县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开章氏族谱五卷,(明)章乔纂修,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清)章维烈等重修,江泽纂,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安徽省绩溪县文物管理局(有两部)。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编辑,章必训等主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二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清)景星堂纂修,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石门外。 安徽绩溪章氏宗谱,(民国)章正扬主修,民国初期石印本。现被收藏在安徽省绩溪县北村。 安徽桐城章氏宗谱十五卷,末一卷,(清)章卫武、章汝调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怀宁章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庆堂等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39年)培根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福建浦城章氏世谱,(清)章良桂等修,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族谱,(清)章懋橘修,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 福建浦城章氏家谱四卷,(清)章濬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全城章氏世家宗谱一卷,(清)章绍渊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福建浦城章氏谱志,(清)章锦等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文源堂石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央民院大学图书馆。 江西丰城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江西省档案馆。 章氏重修会谱八卷,(清)辛瑄等纂修,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章琢其等纂,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椿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湖北省图书馆。 甘肃全城章氏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瞿震吉等汇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图书馆。 章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图书馆。 安徽歙县章家氏谱,(清)章移德修,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遂安洙氏章氏宗谱,(民国)章人智等修,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积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练漳村史志(章氏),(现代)岩城等修,1999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缙云章氏宗谱,(现代)章建军明、章子纯等修,1996年排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程氏章掖房志,(现代)程人纲等修,1996年排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支谱十六卷,(清)章仁基纂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缺第十三~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元粲纂修,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重修谱六卷,(清)章琳纂修,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章氏家乘六卷,(清)章贻贤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西古虞章氏宗谱五卷,(民国)章可贤纂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聚桂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获溪章氏四修家乘十五卷,(民国)章祖佑纂修,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兹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成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两卷、附一卷,(民国)章尚志纂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商南全城章氏续修宗谱二十二卷,(清)章秀春纂修,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礼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宗谱二十五卷,(清)章甫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三修支谱七卷,首三卷、末一卷,(清)章世琳、章光岐,清光绪三十二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今缺卷末上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 章氏会谱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二卷,四编十卷,(民国)章鹤汀修,民国八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兹溪章桥葛氏家乘,(清)葛惟率纂修,清道光年间明德堂手写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章氏会谱四编六十卷民国八年,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民国)章贻贤辑撰,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铅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上虞雁埠章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闰集二卷,(民国)章廷玉编,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星聚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清)章协端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六~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永康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分支青阳章氏宗谱十四卷,(民国)章富昌、章钟桂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汇修宗谱十八卷,(民国)章秋华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江阴全城章氏宗谱二卷,(民国)章诒编,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浦城章氏重修宗谱二卷,(清)章桂编,清乾隆年间刻朱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吴兴荻溪章氏宗乘补编,(民国)章乃炜等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六卷,(清)章荣等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东安章氏宗谱,(清)章师善等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积庆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章氏族谱八卷,(民国)章士钊等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稿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乡黄田章氏支谱三卷,(民国)章锦甲纂,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明达公房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河间郡章氏宗谱四卷,(清)章启昆编,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全城章氏宗谱八卷,(清)章可久主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 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第八卷。 安徽遂安貂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八~九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洙水章氏家谱,民国年间稿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遂安章氏分房约谱图,(清)章启乾撰,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稿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章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康熙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富阳长春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西高桥章氏宗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汪培经纂,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有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今仅存第一~二十一卷、卷首、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班竹系章氏宗谱二卷,(现代)章登悌,倪承灿修,195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山章氏家乘初集二卷,(明)章冠编,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偁章前宅宗祠志、偁章前宅义田志一卷,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21~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会稽浦城章氏一线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新昌班竹章氏宗谱十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宗谱十二卷,(民国)章美辑,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慈溪慈水乾溪章氏重修宗谱六卷,(清)章琳编,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梦笏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六~七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青山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忠烈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九~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四卷,(清)章紫龙等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姜山章氏宗谱六卷,(民国)章国鼎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尚贤纂,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湖东章氏宗谱十卷,(清)章五美纂,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敬爱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凰山章氏宗谱十卷,(清)章姚宾纂,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复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第五卷、第七卷、第九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暨阳章氏宗谱四卷,(民国)章春樵等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绩溪西关章氏族谱四十卷,首二卷,(民国)章尚志编,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常州龙严章氏族谱十卷,(清)章京等修,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瞻依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问心堂章氏本支录十卷,(清)章伟业等纂,清嘉庆年间稿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甘肃兰州章氏宗谱,(清)章瑞等修,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兰溪章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今仅存第一卷、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辽宁满族章佳氏族谱二卷,(民国)车文魁、车世荣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长沙长沙章氏支谱十二卷,(民国)章世享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河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原名鸿基。称帝时以李继迁为太祖。世居陕西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一说家中非常富裕),曾为银川驿卒。崇祯二年(1629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八年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
李自成
赞同,声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十一年在潼关战败,仅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鱼腹山(腹一作复)被困,以五十骑突围,进入河南。其时中原灾荒严重,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于起义军领袖犯了胜利时骄傲的错误,迫害吴三桂的家属。逼反吴三桂,满洲贵族入关,联合进攻农民军。他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后,又反清,继续抗清斗争。
编辑本段生平
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60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李自成先祖由甘肃太安迁入陕西省米脂县李家站(西夏李继迁兵站)居住其祖父李海因生活所逼,迁至原米脂地长峁村(现属横山县)人们所说李自成“生在李继迁寨,长在长峁村”,即指的是这段事。《米脂县· 李自成族裔考》中记载到:"自成籍本县太安里二甲,世居北乡,距城七十里海会寺沟之李家站。" 《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编辑本段兵变
李自成少年喜好枪马棍棒。父亲死后他去了明朝负责传递朝廷公文的驿站当驿卒。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崇祯元年(1628年)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并欠了债。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同年在榆中(今甘肃兰州榆中县)因欠饷问题杀死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发动兵变。编辑本段征战
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 六年,在农民军首领王自用病卒后,收其遗部2万余人。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 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八年,与各路农民军首领聚会河南荥阳(一说无此会),共商分兵定向之策。遂转战江北,河南,又入陕西,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 九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
李自成
击虚的战法,连下阶州(今甘肃武都),陇州(今陕西陇县),宁羌(今宁强)。旋兵分三路入川,于昭化(今广元西南),剑州(今剑阁),绵州(今绵阳)屡败明军,击杀明总兵侯良柱。 十年冬,围攻成都多日未克,后折师梓潼迎战明总兵左光先,曹变蛟失利。遂分道返陕,移师潼关,遭明军伏击,将卒伤亡散失甚众,率部将刘宗敏,田见秀等18骑隐伏于陕西商,洛山中。不久,亲赴谷城(今属湖北),获取为明廷招抚的张献忠资助。 十二年,与复起的张献忠合兵破竹溪,移师截断明军粮道。后协助罗汝才于香油坪击败明总兵杨世恩部。 十三年,为明总兵左良玉败于房县,重入河南,破永宁(今洛宁),斩万安王朱采。与当地农民军首领一斗谷合兵,众至数十万,攻克宜阳。进至卢氏,得牛金星,宁献策,用为谋士。纳李岩均田免赋建策,深得民众拥护,有歌谣“迎闯王,不纳粮”(《明史李自成传》)。 十四年春,移师围洛阳,得守军策应破城,执杀福王朱常洵。旋挥师围开封,数攻不克,南走邓州,与脱离张献忠的罗汝才合兵,众号百万。后乘明军四路向河南新蔡,项城调集,遣精兵于途中伏击,致明军阵乱败逃,执杀明总督傅宗龙于项城 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入塞。1635年高迎祥、张献忠、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万、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召开“荥阳大会”,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方略。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南直隶凤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中都守将朱国相。张献忠与李自成不合,乃分军东走。
1636年后金改清。清军第三次入塞。高迎祥进攻西安时兵败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杀。李自成便被推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饷280万,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策略,限制起义军的流动性,各个击破,最后歼灭。此举在二年内颇见成效。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口山(今河北迂安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两路毁墙入关,发动了第四次入关作战。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遭到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崇祯和战不定,急调洪承畴等人东去勤王,李自成竟大难不死。编辑本段称王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重新起义,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入河南,收留饥民,郑廉在《豫变纪略》载李自成大赈饥民的盛况:“向之朽贯红粟,贼乃藉之,以出示开仓而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1641年1月)攻克洛阳,杀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1],与将士们共享。称“奉天倡义文武大元帅”。之后在一年半之内三围省城开封未果,最后一次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先后杀死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10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与此同时明朝对清朝战事不利,3月,洪承畴降清。11月,清军第五次入塞,深入山东,掠走36万人。
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3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4月杀叛将袁时中。5月张献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督师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以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编辑本段入京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东征北京,突破宁武关,杀守关总兵周遇吉,攻克太原、大同、宣府等地,明朝官吏姜瑞、王承胤纷纷来降,又连下居庸关、昌平,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甯门,农民军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4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双方谈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阳门,迎刘宗敏率军,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李自成下令予以“礼葬”,在东华门外设厂公祭,后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贵妃墓中。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但从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2],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3]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4],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5]。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未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十日立东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亲率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
据说李自成进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锭,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十?)两,镌有永乐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时人许重熙在《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借谈迁之口谓曰:“损其奇零,即可代两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海内骚然,而扃钥如故,岂先帝未睹遗籍耶?不胜追慨矣。”但可信度并不高。计六奇认为:“予谓果有如此多金,须骡马一千八百五十万方可载之,即循环交负,亦非计月可毕,则知斯言未可信。”据梁方仲估计,1390年至1486年,中国国内白银总产量只有三千万两上下。明亡前,虽有大量白银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万两。编辑本段覆灭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驻守山海关将领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战至四月二十二日,吴军渐渐不支。吴三桂乃降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彻退。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阵迎战,清军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达,坚守不战。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以红衣大炮攻破潼关,李自成采避战的方式流窜,经襄阳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左良玉东进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病死途中。4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军一击即溃。5月在江西再败,于1645年神秘消失。编辑本段民族相关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怀远堡李继迁寨。"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传》“自成为人高颧深,鸱目曷鼻" 李自成两次称帝都以李继迁为太祖 第一次称王于西安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七 : "十七年正月庚寅朔,自成称王于西安,僭国号曰大顺,改元永昌 ,改名自晟。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 第二次称王于北京武英殿 《鹿樵纪闻》: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 甲午申刻,传示次日郊天即位,亦多束驮金帛,纷纷而去。乙酉,僭即帝位于武英殿,以李继迁为太祖,追尊七代考妣皆为帝后,立妻高氏为皇后,使牛金星代行郊天礼。 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农民政权后,曾创立了一些礼仪制,主要是结合历代朝廷和自身党项民族的生活礼节,使其礼仪大气而庄重大方 李自成修改明朝礼仪制度 《明季北略》: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纷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门为大顺门,颁发冠服,大僚则加雉尾于冠服,方领,又收各牙牌,自务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纪事》:“衣服尚蓝,故军中俱穿蓝,官帽亦用蓝。《定思小纪》“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蓝,俱刊定成。 李自成以李继迁为太祖,结合西夏国制,制定一系列制度 《爝火录》:追尊其曾祖以下加谥号,以李继迁为太祖。设天佑殿大学士,牛金星为之。更六部为六政府,设尚书、侍郎等官。改文选司为文谕院,主事曰从政。改翰林院曰弘文馆,裁革詹事府。改中书曰书写房。国子监设三堂,革去祭酒,以司业为学正,学录博士为左右。改御史曰直指、给事中曰给谏、通政司曰知政司、尚宝司曰尚契司。大常、鸿胪,俱属礼政府。太仆寺曰验马寺,布政司曰统会可。巡抚曰节度使,按察曰防御使。府曰尹,州曰牧,县曰令。守备曰守领,把总曰守旅。改印曰契,一云大篆曰符、小篆曰契)。公服领尚方,以云为级,一品云一、九品云九。大僚冠加雉羽,带用犀银黑角三等 李自成第十五代孙,中国明史研究会会员李志强:"李自成是西夏王李元昊之后,是党项民族拓跋氏,至今,闯王后裔仍保持原有民族特性、相貌和习俗,这对研究西夏及党项民族有着极其重要的考证作用"。太平村李自成后裔至今仍保持原民族的特性、相貌和"秃发"习俗,尤其一些老人仍在保持着和当初建立西夏王朝主体民族党项人的"秃发"习俗,村里的人大多体格强壮,力气大,男丁习武之风较为普遍。 西夏专家唐荣尧先生苦心研究西夏党项民族已有近十年的历史,他跑遍了大西北党项民族、羌族人的发源地和隐居地。从高原到盆地,从沙漠到草地,行程数万公里。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上过青藏高原,去过尼泊尔山区;在唐荣尧先生的研究中,确认李自成是西夏党项民族,在西夏研究中已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 《李自成》的作者教授历史学家姚雪垠到李继迁寨考察过,在他的历史名著《李自成》一书中(第四卷第十六章),这样写道:"李自成骑马走进皇城以后,几年来要取代明朝的梦想今日实现,一时志得意满,心花怒放,此时此刻,在马上他甚至想到他日后的勋业应该同唐太宗媲美。相隔七百年,他又建立了四海统一的李氏皇朝,比他祖先所建的西夏国要强大得多,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如今他已经破了北京,不久将平定 江南,统一宇内,李继迁传到李元昊,又传到他身上,才真正使李氏发扬光大。" 历史教研员纪连海:"因为我们都知道李自成不是汉人,李自成是党项羌族人。"“可以肯定的是,出生于陕西米脂双泉里李继迁寨(今属横山)的李自成的祖先应该是党项羌族人——也就是说,李自成应该是党项羌族人的后代 。" 陕西历史研究所专家李登弟和米脂县李自成纪念馆原馆长申长明:"在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太平村发现整理的《李自成家谱》表明,李自成是西夏国王李元昊的后代,系党项族。" 著名作家丁玲: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才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丁玲家珍藏的龙凤双耳玉扁壶、童子驭鱼玉雕及玉琮、玉耳杯等数件宫廷器物。丁玲的几位叔伯兄弟讲:“他们是李自成的后人”。丁玲生前也曾说过:事实就是如此嘛。1939年,身置陕北的丁玲对斯诺夫人说:“来这儿以前,我总是睡不着,可是现在睡得很香甜,也变胖了,莎菲的浪漫气息已成枯死在书页间的明日黄花,在这里找到了祖先党项人的感觉,有了写作上的突破。 李健侯在《永昌演义》说:自成定都西安后,首先“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 米脂李自成研究会成员,政协委员高埃飞在<《李自成——党项羌人后裔》:李自成拿下西安,建立大顺王朝后,把西夏太祖李继迁立为不祧之祖,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李继迁寨现称李继先。我以为是李继迁的后人们出于对祖先的尊重、爱戴和纪念,不愿直呼其名而取其谐音,或者直接承认其为自己的先祖才这样命名的。总之,此地的李氏族人可以肯定是党项羌人的后裔。也就是说,李自成的祖上无疑是党项羌人。 历史教授作家姚雪垠著的《李自成》第四卷 第十六章:①西夏国――我国古代一支少数民族名叫党项,属于羌族。党项人以姓氏分为许多部落,拓跋一支势力较强,唐末居住于今宁夏、陕、甘边区及与内蒙古接壤一带。其部落首领拓跋思恭,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夏国公,赐姓李氏。传了七代到李继迁,自称夏国王。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于 1038年称帝,建立西夏国。西夏传国将近二百年,于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士也与汉族同化。李自成是米脂县的李继迁寨人,称李继迁为始祖,听以他虽系汉族,却是西夏国的羌族后裔。
李自成漫画(7张)
李自成画像(8张)编辑本段殉难杂说
李自成遇难湖北通山县九宫山,在前几年召开的全国李自成学术讨论会上就已被专家们所确认。但是,李自成究竟是怎样死的,却一直有争论。《明史·李自成传》也无法搞清其殉难经过。近年来,李自成殉难经过有以下几种说法: 自缢说 自缢者自尽也,自己上吊而死。其根据是清军统帅阿济格向朝廷的奏报,奏报中说:“……自成窜走时,携随身步卒仅二十人,为村民所困,不得脱,遂自缢死。”但是后人认为,李自成久经沙场,果敢坚强,绝无自杀之可能。而且阿济格的说法,并非亲眼所见,故真实性甚低。 战死说 《通山县志》中的记载为:“九伯聚众杀贼首于小源口”;而《程氏宗谱》却是这样记载的:“剿闯贼李延于牛迹岭下”;没有一个地方明确指出,程九伯的确杀死了李自成,而只是说杀死了李延。那么李延又究竟是谁?李延和李自成又可能是什么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同一个人呢? 然而,在查阅了《米脂县志》《延安府志》等李自成家乡的史料后,发现记载李自成乳名和名字说法很多,却唯独没有延字。 误死说 误死即误伤致死。清初吴伟业《绥寇纪略》中说:李自成率二十骑到九宫山,他让将士留在山下,自己上山拜谒元帝庙。当地村民“疑以为劫盗”,在李自成跪拜元帝像时,被村民在身后用荷锸击伤头部,李自成当即昏倒“不能起”。这时村民一拥而上,“碎其首”而亡。村民搜其钱物时,发现“金印”,方知道杀错了人,“大骇,从山后逃去”。 搏斗死说 康熙年间费密撰写的《荒书》中说:“李自成率十八骑,由通山过九宫山岭”时,山民“闻有贼至,群登山击石,将十八骑打败。”李自成一人和山民程九伯赤手搏斗,程九伯不是对手,被李自成摔倒在地,并骑在程九伯身上,“抽刀欲杀之”。但刀被血渍又渗人泥浆;一时没拔出。正在这时,程九伯外甥金某,从背后以铲猛击李自成头部,即刻而亡。 夹山寺禅隐说 观点:1981年,湖南石门夹山寺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奉天玉和尚违背僧规,按俗礼下葬,而葬俗又与本地葬俗不同,最后通过种种物证认为奉天玉和尚很可能便是李自成。 但疑点十分明显:在奉天玉夹山出家的历史中,奉天玉和尚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而李自成“陕北口音,四十岁多一点,一只眼睛瞎了”的相貌特征相当明显,很容易暴露身份,这显然与他的身份有些不符。 青城归隐说 李自成亲族提出的观点 在青城镇苇茨湾村李文生家发现了一本抄修于康熙三年(1664年)的《李氏家谱》。经过考察研究,得出全新结论,李自成兵败后,化装为和尚投靠其在榆中青城的叔父李斌,晚年的李自成就生活在附近的深山大沟里,并葬于龙头堡子山下编辑本段李自成墓
李自成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九宫山下牛迹岭。李自成(1606一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本名鸿基,陕西省米脂人。据记载,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初夏,他由武昌挥师东下南京,因形势逆转,征途受阻,即取道九宫山转战江西,不意在山下李家铺突遭清军袭击,仓促突围,单骑误入葫芦槽,被小源口寨勇头目程九伯杀害,遂葬于此。建国后曾多次维修,并增建了拱桥、层台、花坛、墓碑、陈列馆、休息厅等附属建筑。墓碑上书“李自成之墓”系郭沫若所题,墓后高处耸立着下马亭,附近还有落印荡、激战坡等遗址。 南虹桥在通城县城东南16公里鲤港河上。因形若长虹坐落塘湖之南而名。清咸丰七年(1857年)建,为邑中著名石桥之一。青石叠砌,五拱并置,长40米,高5米,宽5米,设计大方,结构坚实,卓跞宏伟。经历百余年风雨,迄今依然如故。碧波荡漾,夹岸树木,烟霞掩映,异景别趣。编辑本段李自成行宫
位于米脂县城北的盘龙山上。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大顺国后,遂命人在这里修建了行宫和祖墓,山名也是因此而来。行宫构思精巧,造型别致,主要建筑有乐楼、梅花亭、捧圣楼、玉皇阁、庆祥殿和北庆宫等,是陕北别具一格的宫殿园林旅游区。行宫内还设有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行宫进行了修葺,恢复了原来规模和景观,并建立李自成纪念馆介绍其生平事迹,正殿中安放着李自成的玻璃钢铸像。 交通:从榆林乘车到米脂即可,行程约 2小时,车费6元左右(单程)。
tiebabaidu/fkz=69353847
《钟氏族谱》所载钟姓名人
此册《钟氏族谱》为大清宣统三年辛亥春由四川中江县钟氏后裔修撰,原谱不知现在何处,1987年春,家住中江县小西街九十五号杰兴乡觉慧坝的钟氏后人钟翔德先生,恐后人数典忘祖,自行抄印数十份,以传后世子孙。
关于钟氏起源,据《钟氏族谱》记载:春秋时,宋襄公(公元前650~637年在位)派遣他的弟弟子敖出使晋国。
子敖在晋国为官,生子改姓伯名扈,伯扈的儿子伯宗为晋国大夫。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伯宗,晋之贤者也,为郤氏所谮被杀,子州犁奔楚,邑于钟离,今之濠州也,子孙以邑为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钟氏出自子姓,与宗氏皆晋伯宗之后也。
伯宗子州犁仕楚,食采于钟离,因以为姓。
楚汉时有钟离昧为项羽将。
”;宋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单姓钟氏。
”。
钟离郡在后齐时改为西楚州,隋开皇二年(582)改称濠州。
治所在今天的安徽省凤阳县部。
钟离黎(即州黎)被多数钟姓人奉为得姓始祖。
钟姓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春秋战国时的楚国,宫廷乐师中,按周礼规定,在春官大宗伯以下,有一负责钟吕等打击乐器的属官,称钟师。
担任钟师的人,其职位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故世代相袭。
乐器中以“钟”为十二律之首,郧公钟仪的先祖以职业为姓姓钟。
钟姓名人辈出,最有名的在此册《钟氏族谱》记载有:
钟离乃钟千之六代孙,为东汉金吾左卫大将军,后封兴邦荣国公,食邑三千,在东汉即为上八洞神仙,即道教八仙之一,人称“汉钟离”。
元代为道教全真派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
其说始于五代、宋初。
相传姓钟离名权,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
钟繇字元常,颍川人。
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三国时封东武亭候,人称钟太傅。
工书,师法曹喜、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兼善各体,尤精于隶楷。
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与王羲之齐名,并称“钟王”。
“舞鹤飞鸿”典出钟繇。
钟会乃 钟繇之孙。
伐蜀其间,钟会为严军法,处死名将许禇的儿子许仪,又攻下阳安关,姜维时与邓艾交恶。
灭蜀后,钟会打压邓艾,又准备与姜维策划谋反,但事情败露,姜维用一计害死三贤,包括邓艾父子和钟会三人。
钟会有一子名钟元。
钟子期乃钟元之子,钟会之孙,洞悉音律,“高山流水”典出钟子期。
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伯牙意在高山,子期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志在流水,子期曰:荡荡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钟馗乃是钟子期第十七代孙,据族谱记臷他考上状元,皇帝因他长得丑陋为终南进士,分发到湖广酃县当县令,后封他为奉直大夫。
而《钟馗传》里讲他因赴长安应武举不第,羞归故里,触殿前阶石而死。
到阎王那里被封为斩妖除魔大将军,斩杀世间一切鬼怪。
从此“钟馗打鬼”的故事几乎人人熟知。
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
钟 林 重工业部副部长 湖南双峰人
钟增亚 湖南省文联副主席、国画家 湖南衡阳人
钟纬剑 中央军委纵队参谋长、烈士 湖南醴陵人
钟期光 上将 湖南平江人
钟赤兵 中将 湖南平江人
钟 伟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明彪 少将 湖南平江人
钟发平 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湖南桃源人
钟志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 掘 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设计与理论专家
钟训正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武冈人
钟渭贤 联勤部政委 湖南桃江人
钟向群 中国银行科技部总工
钟耀辉 海关总署加工贸易监管司办公室副主任
钟期荣 香港树仁学院院长、法学专家 湖南长沙人
钟理明 贵州省军区司令员。
1990年晋升少将军衔 湖南邵阳人
钟宜淳 国家一级演员、表演艺术家
钟生林 湖南武陵集团董事长
钟存仁 湖南智成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
钟时益 台湾省财政厅长和 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 湖南桃源人
hnmrw/Html/qtxs/qtx r/9966
钟姓名人
中华钟氏网 2008年11月5日 中华万家姓
1 钟兴:诏定春秋章句以授皇太子及诸藩王子地,敕封阁内侯,谥好曰:颖川公,原配杜氏浩封夫人,子二:文昌、文荣。
2 钟皓:字季明,汉建和年间举为孝廉,迁颖川郡功曹越数年诏授司徒府九辟不就,生平喜读经史子书谈琴乐道啸傲林壑以陈实等齐名,当时号称颖川四长。
配刘氏, 子一: 繇。
3 钟繇(151一230),字元常,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颖川长社(属今河南长葛)人。
东汉末举孝廉,累迁廷尉正、黄门侍郎。
曹操执政,任侍中、司隶校尉。
曹丕代汉,任廷尉,封崇高乡侯。
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
工书法,宗曹熹、蔡邕、刘德升,博取众长,自成 一家,尤精于隶、楷。
书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
后人评其隶行入神,八分入妙,和大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
与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临终时授子会曰:“吾精思学,学其用笔,每见万类,皆画像之,其专挚如此”。
配吴氏,子二: 毓、会。
4 钟毓:字秉衷,智慧机敏,议论侃匕,颇有文风,为魏青龙间中书令,车骑将军。
配荀氏,子一:司顗。
5 钟会,生于公元二二五年,死于公元二 年,魏国儒将。
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 东)人,曹魏大臣钟繇的第二子。
少年时博览群书,有才艺,志向远大,是司马昭的重要谋 士、儒将,通晓兵法,机谋深远,景元四年(公元二六二年)与邓艾分兵灭蜀。
谋做西川王时,事发败漏,为司马昭所害。
6 钟司顗:字异常,晋泰始六年主薄。
配王氏,子三:熹,焘,照。
7 钟熹:字日晖,晋大康无年召为司隶校尉。
配晏氏,子一: 颖。
8 钟焘:字星曜,西晋建兴二年为焦州刺史。
配司马氏后裔颛迁居山西太原府。
9 钟照:字容光,东晋永昌元年授司隶校尉。
配陶氏,子二: 颜 项。
10 钟颖:字超群,晋永嘉六年召为侍中。
配王氏,子二: 昭 晖。
11 钟颜:字惟渊,东晋建武四年为江州司马。
配陶氏,后裔明迁居成都。
12 钟项:字继祖,为东晋大宁三年荆州别驾,配谢氏,子一: 晟。
13 钟昭:字纪明,晋建武二年授陈留太守,配刘氏,子一: 雅。
14 钟晖:字孔光,东晋大宁三年召为俆州刺史,配司马氏,子一: 稚。
迁居江夏。
15 钟雅:字彦胄仕,东晋咸和五年侍中累官至大中大夫。
配刘氏,封夫人。
子二: 隆英 隆武。
隆武迁居青州。
16 钟隆英:字崇高,东晋隆和三年授散骑常侍。
配董氏。
子四: 景仁 景冬 景纯 景贤。
17 钟景冬 为东晋安帝元年柳州长史。
配徐氏。
后嗣志尧迁居云南大理府。
18 钟志学:字尚书东晋咸兴八年授琅琊郡刺史,配阮氏迁居滇南昆阳州。
19 钟志淳:字以朴宋文帝时官授中郎将。
配张氏。
子一: 辅。
20 钟朝:字维斗仕,宋武帝永初元年豫章太守。
配宋氏,子一: 辐。
21 钟辐:字士衡,号靖节,博通经史学富二酉,为金陵才士,孝建间登高第官至今紫光禄大夫,见时政日下遂致仕归田隐居于终南山。
配梁氏。
子一: 嵘。
22 钟嵘:字仲伟,号陶恭,少思理敏慧,工于词赋比齐,建武初年授记室掌文翰内史,后勒枢密史。
配齐氏子一: 宿宗。
23 钟宿宗:字继先,性恬静寡,欲不愿仕进,惟陶情于山水间,号为林泉逸叟。
配甘氏,子二: 世翰 世藩。
24 钟世翰:字绂堂,陈大建二年辟为国子祭酒不就,隐居桃源之阳,自号葛天逸士。
配汤氏,子五: 国珍、国宝、国器、国栋、国翰。
25 钟世藩:字牧之,隋大业二年举为镇江太守。
配杨氏,子一: 国桢。
26 钟国珍:字上选,公性潇洒,高尚其志不仕王侯,克绍祖父之风,隋炀帝屡征不起。
配宇文氏,子二: 开、泰。
后开秦迁居柳州。
27 钟国器:字君选,唐武德元年授中书舍人。
配李氏,子一: 开和 迁居晋州之赵城。
28 钟国翰:字良材,唐永徽二年举为国子监正,配唐氏,子一: 开祥 迁居汀州之清流。
29 钟士廉:字介夫,唐贞观乙已年以人材选授侍中。
配高氏,子一:侗。
30 钟侗:字思愿。
唐永微间征为博士不就。
配张氏,子二:嘉谟 嘉猷。
31 钟嘉谟:字对扬。
唐景龙年间举文儒优等者,公学富才优名冠多士擢高第官至秘书郎中。
配周氏,子一: 绍京。
32 钟绍京:字可大。
号静轩。
公性至孝事亲以礼,有宗圣养志之风,且善书法有右军铁书银钩之美。
唐开元乙卯年受枢密省直,学士后值玄宗有内患之忧,公竭力以平定之,诏封公为越国公。
配裴氏,封越国夫人。
子一:羡。
33 钟羡:字洪乔。
唐至德丁酉年登第授侍中。
配李氏。
子四: 文柄 文灿 文煜 文耀。
(文煜迁居西安府)
34 钟文柄:字慧然。
唐永泰乙己年国子监。
配朱氏。
子二: 霖 雰。
35 钟文灿:字焕采。
唐永泰戊申年以明经登第累官给事中。
配许氏。
子一: 雱。
迁居山西太原府乐平县。
36 钟文耀:字徽烈 唐永泰戊申年同兄文灿以明经全部第授江州通判。
子二: 雯 垅。
37 钟霖:字宇瑞。
唐大历间证为侍读不就。
配裴氏。
子一: 秉联。
38 钟雰:字雨兴。
唐大历壬子年间授铜陵尹。
配刘氏。
子一: 秉达。
迁居山东临淄县,即济南府。
39 钟茂松:字长青。
唐元和丙戊年以明经书擢进士第。
配马氏,字一: 一鸣。
其弟茂柏 茂林 茂梓迁居印州蒲江县。
茂椿迁居岳州府巴陵县。
茂楠迁居荆州公安县。
40 钟一鸣:字翔飞。
唐大和戊申年国子监。
配秦氏。
子一: 绅。
41 钟传:字继先。
公少业负贩,唐僖宗中和二年因王仙芝冠掠江西,聚众万人依山为堡与义兵讨仙芝后抚州诏为州刺史,进江西观察史后以讨黄巢屡陷贼锋巢诛,拜受镇南节度使检校太保中书令爵颖川公,郡王余详邑乘传,唐僖宗赐宅产于袁郡化石岩,今址仍存平实钤阳康乐县置有产。
后裔散居四邑让宜阳集二百篇祥郡志。
生唐太中丁卯二月初十辰。
公甍后,唐天成丙戊年,御葬洪都映霞楼墓表详通志。
配吴氏,浩封颖川夫人。
子三: 名儒 名俊 名杰。
传公弟芹,兰,芷,蕙迁居浙江绍兴。
荃迁居叙州府兴文县。
42 钟英:字奇彦。
唐光启已酉以明经擢进士芜湖刺史后,致仕逐留籍而家于芜湖。
配刘氏。
43 钟名儒:字匡昭。
号博齐。
嗜读古史书经传怡情林壑之间,不荣怀于富贵自为契皇居士。
配伍氏。
子三:金声、金亮、金扬。
金亮迁居咸宁县。
金扬迁居辰州府泸溪县。
44 钟名俊:字匡时。
号承动。
唐光化二年勒授豫章所参军后,湖南马殷陷其旁邑将有并吞时,遣将克复,封洪都侯。
光化间赐宅产于南昌西山映霞楼后传卒于此。
配裴氏,子三: 金怡 金情 金博。
45 钟名杰。
:字匡雄。
袭父爵仍镇江西。
配陆氏。
46 钟名宁:字安行。
唐光启初年擢高第累官给事中。
配江氏,子二: 金凤、金凰。
金凤迁居常德府龙阳县。
金凰迁居河南府陕州。
47 钟金怡:字干谋。
官至吉州刺史官籍于吉州。
48 钟金情:字上友。
后唐时授永丰县令,仍居西山。
49 钟金博:字能文。
唐时以明经登第官至御史。
居南昌。
怡 情 博三公后裔具祥南昌谱。
50 钟艺古:字多才。
后汉乾佑年间授淮安抚史参军。
配石氏,子一: 建。
51 钟振纶:字经初。
宋祥符初以明经擢进士。
治平二年授池州铜陵刺史后解组而家于斯。
配谢氏,子二:流、源。
源后裔迁居江宁府上元县。
52 钟清:字濂溪。
宋治平丁末明经选授中书令,熙宁初后迁为给事中。
配文氏,子一: 鏐。
53 钟澄:字莹川。
宋元丰庚申年为处州尹。
配苏氏。
子二: 镛 钤。
镛随父任家于处州。
钤贬于徽州。
54 钟流:字文明。
宋元丰甲子明经擢第。
配鲁氏。
子一: 镗。
55 钟奭:字周良。
宋宝元年间为陕西招讨副史。
配程氏,子一:玮。
随父任命而家于沔县龙门山。
56 钟铉:字弘量。
宋嘉裕戊戍年间为吉州刺史。
配欧阳氏,子一: 峦。
随父任家于吉州。
57 钟鏐:字良玉。
宋熙宁壬子擢为国子监正。
配贾氏,子一: 峰。
58 钟镗:字声远。
宋绍圣初年以明经擢为进士累官至汀州司马,性至孝友治家以义方抚下,以慈爱一堂上下和睦肃然一十余世,内外毫无异议无分家之意,,乡党称之曰:义宋淳熙二年帝旌表其门曰:义门钟氏。
配田氏。
淑慎温恭幽间贞静妇道无惭姆仪可师事舅姑以孝相夫子以敬课子有孟母之风宾媲庐妮之美处妯娌以慈惠待族邻无怨无恫。
当时称之曰贤。
子三: 秀芝、廷芝、瑞芝。
59 钟峰:字九我。
宋绍圣甲戍擢高第拱授豫章太守,后任满致仕逐卜地于洪都之西山开疆启族而为江西钟氏始祖。
配朱氏,子五: 友忠、友仁、友义、友智、友信。
60 钟友仁:字善长 性浑厚质朴实掏情于坞遣兴于山水觅形挹胜遨游至南安之上犹,见其山川美丽,逐携妻与子卜筑家焉而为上犹之始祖。
配张氏,子二: 鼎 爵。
61 钟友信:字敦实。
宋建中靖国年间登第授泗州主薄。
配江氏。
子一:受。
62 钟鼎:字名器。
宋建炎年间以明经擢进士第公天性孝友第爵殜年早侄日新幼公抚养成立及日新长凡爵所余留产尽付之毫无偏曲后与侄倡置义产并构书院廷师以教乡族子弟俊秀者侄亦唯命是从乡党称公为一乡善士。
配张氏。
子一: 日贞。
63 钟希和:字永叔。
宋靖康末年授临川教谕。
子一:存敬。
64 钟日贞:字德耀。
号阳明。
宋元裕年间选授淮安节度副使。
配赵氏,子三: 维寅、 维处、维恭。
65 钟日新:字汤明。
宋元裕年间明经登第累官至侍中。
配欧氏,子二: 维清、维祺。
66 钟存敬:字惟直。
宋建炎年间为蔡相中书。
配罗氏。
子二: 杰、俊。
二人仍居西山。
67 钟伯琮:字巷璧。
公少而颖慧,智略过人,凡诸子百家,以及经传稗官史书无不博览,而志向尚怡静不愿仕进,且性辟山水,潇洒若陶处士,而磊落过之不以方隅自囿。
好遍览名山大川,遨游至袁州之分,宜见一山突兀峥嵘,不知其名,受询此地老者,曰此山之得名为钟山。
亦自有由余祖父相传,晋时雨后大钟山流出验其铭仍秦时所造,公闻言维匕既而叹。
曰此山名钟予亦姓钟,想钟氏其将兴祥于此,涉其岭恍惚登天溯,其愿头若蜿蜒之积蓄,其下之长江若天河长堑,波澜不惊,澄澈潆回。
有斯地之灵秀,何患不出人杰?逐携家而卜筑启宇于斯山之原,凡袁郡钤阳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也。
配袁氏,子二: 大海、大用。
68 钟大海:字钜瞻,宋隆兴年间明经登第擢九江主薄。
配严氏,子三: 悫、慧、恕。
69 钟大用:字宏深 宋隆兴年间以人材选授云间教谕。
配卢氏。
子二: 思、意。
意迁居赣州信丰县之香山下。
70 钟恕:字守安 宋乾道年间以人才选授淮安刺史。
配袁氏。
子二: 明德、明善。
71 钟道:字步端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吉州教谕。
配郑氏,子二: 日尧、日舜。
72 钟明善:字本初 宋绍兴年间以明经选授维扬主薄。
配梁氏,子二: 日文、日武。
73 钟明经:字博知 宋绍熙年间选授长宁主薄。
配林氏。
子七: 日诰、日诏、日咏 日诗、日谆、日志、日询。
74 钟日禹:字夏基, 宋绍熙末年明经擢国子监。
配林氏,子二: 芳型、芳升。
75 钟芳杶:字步程,宋庆元年间为龙泉教谕。
配黄氏,子一: 颢。
76 钟世杰:字硕彦,公生平忠厚,秉性钢柔相济严以持身慈以接物尤好读左史公彀等书不求文达惟乐情于林泉自号为葛天氏之遗民。
配严氏,子二: 箕范、丹书。
77 钟丹书:字昌言 公自幼才志不群博览子史有济世之略,而卒不得其怀及明大祖遣大将军常遇春征友谅,余党至于康因军中乏粮,是时公家富厚储积丰裕,见军士张惶仍出其困栗千余石以抒其急,后于太祖嘉公之义封公为中宪大夫以酬其捐栗之功。
配梁氏,封夫人。
子三: 应 庭 庠。
庠迁居攸县,后又迁居于萍川大安乡宣风渡。
78 钟伯琰:字肇盛 号发基。
公性豪迈智略过人,遍觅山川与堂兄伯琮遨游至袁郡见袁之有钤阳山水秀丽文峰叠障兄伯琮携家肇基于钤阳后不数年遨游至康城教授生徒,见邑中风俗淳朴文薮严集公思此地必有发祥于兹,公由钤阳而开基于斯,即今之万载邑西之有钟氏者皆公之苗裔。
生宋宣和丙午三月初五晨,殁宋庆元庚申八月十六已葬邑西石板段龟形。
配尚氏生宋建炎丁末四月十九已殁宋庆元壬戍八月初二末葬邑西毛家坑凤形。
子三: 大鲲 大程 大智 女一: 适蓝。
79 钟华:字华兴,号松轩。
性至孝友,治家有义,慈爱一堂上下雍睦,居住邑西见隅坊差遥甚重置庄田于牟村。
子二: 禧 受。
80 钟宪鼎:字玉铉 任南京应天府高淳县训导,生明弘治辛酉年八月初十寅,葬社山象形。
配彭喜香,胥秋兰。
子三: 栋 楷 相。
81 钟美 号念泉 由选贡任饶州府余干县教谕,生平好学,凡诸子史书无不密观,公年十八游泮次年岁试补入郡廪屡战棘闱文以呈堂后应选廷试考授余干教谕以致仕归家悬车筑室于刘家市名曰守庐堂潇洒林泉弄孙自乐邑中绅士称之钟博学者即公之别号寿至七十有三无疾而终生明嘉靖辛亥十一月初八子,殁明天启癸亥九月初六辰。
配宋氏。
子一: 宗廷 女一: 适张。
82 钟梧 号白崖。
由选贡任浙江绍兴府余姚县教谕,生明嘉靖庚寅三月十八末。
配周安英,龙戴贞。
子一:广 女一: 适宋。
以上江西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
文公世系。
万公始世辈次排列顺序(万代久兴,树焕增锦。
善维良基,明选朝庭,泰正嘉升,长发其祥,宏德辉英,盛昌寿龄)。
在明
章姓的家谱文献
本文2023-10-26 22:21:1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7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