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袁姓起源有
一、出自妫姓,为帝舜之后,其始祖是袁涛涂。
二、赐姓改姓
据《明史》等载,明崇祯年间,山东东明人袁葵任洪洞县令时,在灾荒之年收养了数百个老百姓忍痛遗弃的幼儿。灾荒过后,他又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去。袁县令离任时,这些百姓纷纷抱着曾被袁县令养育的亲骨肉,恳切要求这些孩子随袁葵姓,请他一一赐予他们名字,袁葵一一满足了他们的要求。这些外姓的加入,扩大了袁姓队伍。
三、少数民族袁姓
随着历史发展,原是汉族姓氏的袁姓在少数民族中也有分布。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满族、蒙古族、瑶族、回族、彝族、白族、朝鲜族、藏族等均有袁姓。今广西隆安县丁当乡及云南省富宁县的瑶族袁姓,在当地属大族。据河南省《鲁山县志》和《周口市志》载,回民在鲁山县定居为元末明初,此后人口不断发展,今已遍及鲁阳、下汤、熊背、董周、张店等19个乡(镇),袁姓在此地属大户;周口市回民中袁姓已历数代。
袁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淮阳一带,世居阳夏,至西汉时,其子孙世代为官,地位显赫,成为当地一大望族,阳夏是袁氏的祖居地,该地晋代属陈留,所以袁氏以陈留郡最望。此后,迁徙各地的袁氏多为陈留分支,他们都以‘陈留”为其堂号,至东汉,迁居汝南的袁氏发展形成了当地的一大望族。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汝南袁氏后裔,因仕途、避难等原因形成众多支系,在北方的广大地区及江南的许多地方,经过不断的繁衍、发展,成为当时望族,形成了彭城、京兆、东光、太原、华阴、襄阳、濮阳、宜春等郡望。袁姓南迁始于唐代以前,至宋时,已成为南方的一大望族,其中以浙江、江苏、江西分布最多,袁氏入闽始于宋代以前,宋代以后便自福建迁入广东等地,明、清之际袁姓已遍布我国广大地区,在广西、云南等省境的瑶族中,袁为大姓。
袁姓传世家谱
现今传世的袁姓家谱大多是清朝和中华民国时纂修的。浙江富阳《东安袁氏宗谱》由袁若启等纂修,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刊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重修支谱》由袁必魁修,袁必绅纂,嘉庆十五年(1810年)活字本;袁锡龄纂修的《芝阳袁氏族谱》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刻本;湖南湘乡《袁氏续修族谱》由袁忠信、袁邵周修,袁文;城、袁鸿量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宗臣堂刻本;湖南宁乡《沩宁袁氏亘修支谱》由袁妙生纂,同治九年(1870年)活字本;浙江上虞《小越袁氏宗谱》由袁耘纂修,光绪元年(1875年)刻本;四川合江《袁氏族谱》为袁右督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刻本;《丹徒袁氏支谱》由袁敏榕修,民国 10年(1921年)刻本。民国枭雄袁世凯家族宗谱以“汝南家声旧,舜裔世泽长”自诩,其家谱经历了两次修撰:一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袁道涣撰;一为民国37年 (1948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袁氏族人为聚族睦亲,又新修了一些家谱。
奉直大夫,散官名。是文官的任职资格,不是职务,不是官衔。从五品,相当于现在的副局级。
清代奉直大夫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阶官序列可以高于官员的实际官位,比如实职正六品,授予一个奉直大夫的荣誉,可以享受从五品待遇。
扩展资料:
不同朝代的奉直大夫:
宋代,为文臣寄禄官。大观二年(公元一一O八年),以右朝议大夫改称。金、元、明、清各代为文散官。
金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九阶,从六品上。
元代,同金阶,升秩从五品,宣授。
明代,为四十二阶之第二十六阶,从五品,升授。
清代,为十六阶之第十阶,从五品。
(《中国历代官称辞典》)清《睢阳尚书袁氏家谱》:“七世淮(袁可立父),字子沂,号相溪。初封文林朗苏州府推官,,三赠奉直大夫尚宝司少卿。”
参考资料:
今天上午,我们有幸得吴江了凡文化研究会的老师们,带领我们参观位于吴江分湖泗洲禅寺的袁了凡陈列室,去直观了解了凡先生的一生。
本来老师是打算带我们去了凡先生的故居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去看一看,但是了凡文化研究会的老师告诉我们,嘉善县几乎没有什么值得观摩了凡先生的场所。我想大抵是物换星移了。
看了陈列室的资料,我才知道原来了凡先生后来定居的赵田,也就是了凡先生写《了凡四训》的地方,亦早就不复存在。看到这里我非常感慨,有许多珍贵的东西早已在历史的长流中湮灭,甚至是连回忆都没有。
但是还好有文字,了凡先生的一些生平事迹之所以能够被记录下来、为后人所载,多归于流传下来的《赵田袁氏家谱》。中国汉字在传播文明上的重要意义在当今时代完全可以说是盖世无双。
有个插曲,吴江了凡文化研究会的老师为了招待我们,百忙之中把一上午的工作全部推掉,参观完袁了凡陈列室之后,研究会的老师邀请我们一起喝茶座谈,中午更是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
座谈会之中,康老师的一句“《了凡四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未论行善,先须改过,”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因为现在确实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积德累功,拼命去做好事,希求会有好报,但是不愿意去承认自己的错误,不愿意反省自己的错误,就更不用说去改正自己的错误了。老师以前说过,人的心只有把脏的东西拿掉,好的东西才能装进来,只有把过失去除,善心才能真正生发出来。
午饭后,我们驱车前往浙江天台,我们在德贤书院落脚,目的地是天台的一所技校--天成职业技术学校,明天会去国清寺游访,后天开始部分师生会给技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分享。
敬请期待一下吧。
近几年的清明节,一批在京东莞籍人士和大学生来到北京崇文区明末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墓前敬献花圈,表达哀思。与此同时,民间和学术界关于袁崇焕大将军的籍贯究竟是广东东莞,还是广西藤县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
关于袁崇焕籍贯的争论由来已久。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袁崇焕籍贯是广东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说法占据上风。为此,水南村投巨1亿元修建了袁崇焕公园,并花费千万元拍摄了电视剧《袁崇焕》。然而,就在2002年北京袁大将军祠修葺一新之际,一些对此说法持异议者提出了“袁崇焕的籍贯是广西藤县”的说法。一时间在莞城引起强烈反响。
五大证据表明袁是广西人
清明节前夕,东莞当地有关人士专程前往北京,对这一争论已久的问题进行采访了解。东莞当地也以大篇幅的报道对袁崇焕籍贯“广西藤县论”进行了反击。据悉,袁祠重修后,由一些权威专家起草的、明确点明袁将军是东莞人的生平事迹介绍稿,曾被人拿到袁祠后气愤地撕毁。
有关资料表明,支撑袁将军籍贯“广西藤县论”的证据有五个方面:一是1984年“袁崇焕诞辰40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藤县举行;二是谈迁在《国榷》一书中记载袁是藤县人;三是万历国子监的进士提名碑记载袁为藤县人;四是天启七年10月左右,袁辞官回到藤县;五是持“广西藤县论”者甚至点明了袁大将军故里的详细地址,为藤县天平镇新马莲塘村,并提出该村有一碑上题“明督师袁公崇焕故里”,以示佐证。
第17代守墓人坚信是粤人
一直为外界传为美谈的袁墓372年守墓家族对“广西藤县论”也颇有微辞。袁墓第17代守墓人佘幼芝夫妇对前来拜访的广东东莞籍人士提出了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认为“广西藤县论”是对历史极不负责任的说法,并说从众多史书中的记载,到1785年乾隆皇帝给袁大将军平反,再到1952年叶恭卓、柳亚子、李济深、章大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呼吁保护袁墓,都十分明确地指出袁崇焕的籍贯为广东东莞。作为进一步佐证,佘氏夫妇说法的还有袁大将军祠的一些布置陈设:朱红色的大门上方,一块“明代粤先烈袁崇焕墓”的匾额;一对“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的楹联;祠中一条甬道直通墓堂,堂额为“明代粤先烈督师墓堂”等。
袁崇焕自言籍贯“属西江”
对袁崇焕的籍贯,东莞中学退休教师杨宝霖多年来对袁崇焕的身世有相当研究。在其提供的两篇学术文章《袁崇焕杂考》和《袁崇焕籍贯考实》中,有多处史料说明袁崇焕是东莞人,如“袁子鹏墓碑与袁氏家谱”,“明进士题名碑所镌”,“《明怀宗实录》等史料所载”,“袁自言‘臣籍已属西江’”,同时对“藤县白马墟的袁崇焕故居、明督师袁公袁崇焕故里纪念碑”等一一予以考证分辨,点明袁是东莞石碣水南村人。
目前,“广东东莞论”和“广西藤县论”各持意见,争论仍在继续。有关人士表示,关于民族英雄籍贯争论完全属于是一种学术方面的商讨,十分正常,不可以世俗的眼光对待。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不碍人们对袁崇焕将军的爱戴和怀念。
我姓袁?字辈由正大光明,世在朝廷。袁氏祖籍是哪
本文2023-10-26 21:27: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