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冢在什么地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1收藏

蚩尤冢在什么地方?,第1张

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镇,座北向南,树木参天。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和民族领袖,据《龙鱼河图》载“黄帝之前,有蚩尤兄弟七十二人,铜头铁额,食沙石,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三圣记》中载“自古以后蚩尤天王辟土地,采铜铁炼兵兴产”。《太始记》载“蚩氏乃东据淮岱之地以轩辕东进之路及至其没渐至退缨矣”。今据《汉地理志》,其墓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现今山东汶上县南旺镇),冢高五丈。秦汉之际,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战败于轩辕后,逃淮岱冀兖之地。史料所载的城于涿鹿宅于淮岱,迁徙往来,号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兖,古指兖州,即今兖州市),说明蚩尤被炎黄打败后的势力范围和生存空间已缩小到泰山、兖州、汶上、东平、巨野一带。《史记》二十八卷载“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东平陆即今山东汶上县,阚乡,今汶上南旺镇)。有关专家根据资料记载,对蚩尤冢进行了全面论证和考古勘探,证实汶上乃是历史上蚩尤部落的主要栖息地,是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据《中国帝王辞典》记载:当时,黄河中上游有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下游有东夷族、九黎族,他们之间常为了争夺财务和生存空间而发生战争,九黎族首领蚩尤英勇善战,战败了炎帝族,炎帝族求救于黄帝,炎黄二族联合起来,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有史料载“战于黄河下游泗,济蜀流充斥的平陆之野”(泗,即泗河;济,即济水;平陆,即现今山东汶上县)。蚩尤被杀,被分埋葬于汶上、巨野等地(蚩尤四冢之说),其首级葬于阚里(现即汶上县南旺镇)。 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南旺镇,黄览曰:“蚩尤冢在东郡寿张县阚城中,冢高七尺,常以十月祀有赤气出,如绛,民名为蚩尤旗”。郡国志曰:“东平陆有阙亭,按东平陆在汶上阚城亭鲁诸公墓焉,即此地矣”。《中国帝王大辞典》、《辞源》、《水经注》、《兖州府志卷二十三卷》、《汶上县志》、《阚城诸公墓之图》等对此均有记载。 蚩尤冢现存两幢石碑,石碑高23米,宽15米,厚30厘米。屹立于蚩尤冢前,石碑的下面刻有文字“蚩尤冢”为清代人所刻。“蚩尤祠”碑刻现存放在县博物馆内。 千百年来,前来凭吊祖先的海内外游人络绎不绝。

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诸品秘密咒。

此半偈、结上起下也。精修梵行、曰清净。六和同聚、曰众。背文曰讽。以声接之曰诵。六和者、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具此六和即名为僧。

回向三宝众龙天。守护伽蓝诸圣众。

此下十句偈承上功德、回向十界也。回向二字直贯下十句偈、气不可断。今二句、回向三宝诸神。三宝、详忏悔文。龙天、总摄八部。伽蓝、详祝赞文。天龙伽蓝等神皆多菩萨权现、故称圣众。今回向三宝、愿求加被。回向诸神、祈其拥护三宝也。

三途八难俱离苦。四恩三有尽沾恩。国界安甯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

此四句、回向法界有情幽显普益也。三途八难、详怡山文。四恩有三、一谓天地盖载恩、日月照临恩、皇王水土恩、父母养育恩、此世间四恩也。次正法念经云、一父、二母、三如来大师、四说法师、此世间出世间四恩也。三心地品云、一父母、二众生、以互为父母及成我者、三国土、四三宝、此广该世出世间四恩也。其说虽多、必当尽心平等普报。三有即三界、有善恶因果、著相不忘、故曰有。沾、润也、受也。国界者、远约大千、沙界。近约五洲、九洲。兵、戎器也、昔蚩氏以金作五兵、一弓、二殳、三矛、四戎、五戟是也。革、甲也。又革车即兵车也。天下乱时兵革锋起、明君治世国界安宁、愿同尧舜之世、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兵革永销、庶民乐业。今以讽诵之功、回向法界群生、普沾无为之乐。

大众熏修希胜进。十地顿超无难事。

此二句偈、愿同修者俱得胜进也。熏修、熏炼修治也。希、求望也。胜进有二义、一按位次进、谓渐修入、依五十五位次第而进/是大乘钝根。二超次而进、即胜进也、谓顿修人、五十五位越次而进、是大乘利根。又从凡位、顿超初地、乃至十地。或从初地、顿超十地。如观音、闻千光王静住如来、说大悲咒、从初地顿超八地是也。又别教初地以前、皆属缘修、不名胜进、以缘历事境而修故。若登初地则属真修、乃名胜进、以真见法性、念念任运而进、不假作意故。圆教初住以前、皆属缘修。初住以去、则属真修、即名胜进。又别初地、圆初住以去、或超或次、皆名胜进。十地者、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不历僧祗获法身、故曰顿超。心言直故、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曰无难事。

三门清净绝非虞。檀信皈依增福慧。

此祈合寺平安、檀那获益也。三门者、三解脱门也。一空门、观诸法无我我所。二无相门、无男女一异等相可得。三无愿门、观一切法、无相无所作、亦无所愿。非虞者、不测之祸也。檀、具云檀那、华言曰施、又云檀越者、华梵兼举也。若行布施能越贫穷故。凡护三宝者、及皈依受戒者、皆承回向之功、而增正福正慧也。

以上三偈、乃宋真歇清了禅师所作也。师、生蜀、绵州雍氏子、嗣丹霞淳禅师、后绍兴二十一年、诏住杭州皋亭山新寺。

摘自 释亲佛法师讲早晚二课合解

http://hnzgfjcn/Temple/ArticleDetailaspxarticleid=2994&syID=235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追寻我们有记载的最早祖先,起始于大约4600年前,黄帝、炎帝的联盟,他们在和号称是上古战神的蚩尤交战时,赢得了涿鹿之战,统一了中原,因此我们常常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也就是这个由来。

实际上,蚩尤所领导的九黎部族联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以及长江流域一带,即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区,最初他们也是炎帝部落的一名成员,后来蚩尤索性离开炎帝,自己发展单干,成为了又一个强大的势力,因此蚩尤这个势力可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蛮人哦!

涿鹿之战后,中华文明有了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融合,蚩尤的部落也在其中,如果你是这几个姓氏,那么很有可能并非炎黄子孙,而是九黎蚩尤的后代。

首先第一个姓氏是“黎”,这很好理解,取自于蚩尤原来的九黎部落,古代形容平民,常常有“黎民百姓”这一种说法,而这个词汇中的黎民,原先指的是奴隶或者是俘虏,黄帝部落用来形容蚩尤九黎被俘虏的人。

在远古时期,并非人人都有姓氏,每一个部落通常只有一个姓氏,但是黄帝汇聚起来了大大小小的势力,因此又称之为“百姓”,原先百姓并非指的平民,而是有一定身份的贵族,比如《国语》记载:“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是为百姓。”不过到了后来,百姓和黎明就泛指天下居民了,而黄帝统一后并未取缔九黎部落,不少人也就坚持用“黎”当名字,发展成后来的姓。

第二个姓氏,则是蚩尤的“蚩”姓,这个姓传下来的人比较少,是中国的罕见姓氏之一,如今人口不足千人,根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

第三个姓氏,是“邹”姓,邹氏部落是当时为数不多选择追随蚩尤的部落之一,他们对其忠心耿耿,立下了很多功劳,根据调查统计,邹氏部落在当时的九黎联盟当中,很多人承担的是“巫师”的职位,主要负责祭祀,看病等活动,地位还是相当高的,他们在战败后同样没被黄帝给解散,而是在原地修生养息。

最后一个姓氏,还有屠氏,东晋有一部《拾遗记》写到:“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这也就基本交代了蚩尤的起源,屠姓的人也不多,排名全中国238位,人口24万,但是也出过很多名人,比如现在的屠洪刚、屠呦呦。

不单单是汉族,不少学说指出,苗族和羌族也是蚩尤的后人,近代的苗族史诗、歌谣传说里,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而根据《后汉书·西羌传》显示,蚩尤的部分族人战败后向西迁徙,和古羌族有关。

蚩尤后人八大姓分别是姬、姜、姒、嬴、妘、妫、姞、姚,其中尤其以姬姓和姜姓演化出的支姓最多,姬姓就是黄帝的姓氏,而姜姓则是炎帝的姓氏。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由姬姓直接演化出来的姓氏多达411个。比如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等,而由这411个姓氏演化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

简介:

蚩姓

这第一个姓氏就很好理解了,直接采取了“蚩尤”的“蚩”字作为姓氏,就如同现在的家族传承一般。蚩姓如今算得上是中国最为稀少的姓氏之一,连人口总数都无法统计,甚至不知道如今是否还有所传承,不过《明伦汇编·氏族典》有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

邹姓

邹氏在历中上堪称是战将世家,有传说远古时期有一邹氏部落曾忠心耿耿的追随过蚩尤,不过后来,蚩尤被黄帝打败之后,邹姓也就更改了姓氏。因此在历史上邹姓的起源有很多,有说是起源于黄帝的姬姓,也有说是起源于姚姓。

我们常言,中华儿女都是华夏大地上的炎黄子孙。“炎”指的是炎帝,神农氏;“黄”指的是黄帝,轩辕氏。炎帝掌管今山西关中地区的部落,而黄帝则掌管中原地区的部落,他们二人被合称为中华始祖,并被认为是“华夏”种族的先祖,故此中国人常常会以“炎黄子孙”自居,以表达作为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在上古时期,华夏大地上并不只有炎帝领导的姜姓部落,和黄帝领导的中原部落族群,还有由被称为“上古战神”的蚩尤领导的九黎部落。蚩尤本是炎帝的手下,但其尚武,且好战,炎帝不喜,便将他逐出部落。后来他独立出去,成为了九黎部落的首领,常常兴兵作战,与其他部落发生冲突。由他带领的九黎部落也毫不逊色,作战勇猛,所过之地如同蝗虫过境,不少小部落都没能幸免于他们的侵略和压迫。

为了能够获得适合用来放牧和耕作的肥沃的中原土地,蚩尤带领九黎部落先后向炎黄二帝挑起战争,以山东作为根据地,向西北方向的华北平原地区展开了进攻。随着凶残的九黎部落到来,严重威胁到了以炎黄二帝为核心的华夏部落族群。

蚩尤被称为“上古战神”不无道理。由《初学记》的记载:“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可知,传说中的蚩尤有八只脚,甚至是三头六臂。他能呼风唤雨,且喜好用金做武器。同时他还十分富有头脑,并非一味蛮干。初入中原时,他思及就当时的九黎部落实力而言,并不能与发展稳定的黄帝部落相抗衡,便积极联合夸父部落,将战争的矛头指向炎帝的姜氏部落。《逸周书·尝麦篇》就记载,蚩炎之间的战争由炎帝战败,蚩尤占据其领地“九州”作为结果落幕。

为了部落的未来,炎帝无奈只能向黄帝请求援助,希望能共同对抗蚩尤。三帝之间的战争实在著名,史学家用地名为其命名——涿鹿之战。这场战争发生在大约4600年以前,那时的史学记载不免还是带着神话的色彩。又有《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也就是说蚩尤为了赢得这场战争,招来风伯和雨师制造风雨和大雾,以应对黄帝的应龙和军队。如此下来,九战九败的黄帝见况不妙,便请天上玄女下凡,请兵信神符,赢得了涿鹿战争。

不论战争的过程如何,蚩尤战败,黄帝为中原安定,便将其杀之,其统领的九黎部落也被黄帝一族容纳吸收。但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知蚩尤的统摄力,便画其形象用以威慑天下,如此一来动乱的部落都变得老实下来。因为黄帝没有将蚩尤统帅的部落赶尽杀绝,所以他们便在黄帝的庇护下得到了繁衍的可能,血脉流传至今,因此这四个姓氏极有可能会是蚩尤的后裔。

其一,“黎”姓。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有记载,“黎”氏是上古部落“九黎”的后裔,而蚩尤又有“九黎之君”的称号,不难联想,“黎”姓之人着实可能是蚩尤的后裔。蚩尤战败后,九黎部落四散,部分和炎黄的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选择了南迁,不论如何,他们都固执的保留了自己最原始的姓氏“黎”。

但“黎”姓太过于古老,之后的历史中,不免有其他血脉也使用了“黎”姓。就如颛顼的孙子重黎的后裔和尧的后裔都是“黎”姓。

其二,“邹”姓。邹氏部落是当时少数的几个选择跟随蚩尤的部落之一。邹氏部落效忠于蚩尤,并且为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说,当时九黎部落族群里的“巫师”就有大多数人出生于邹氏部落,他们主要负责祭祀和医疗等活动,算是蚩尤部队中最积极的后勤部队了。即使蚩尤战败,邹氏部落也没有被黄帝拆散,而是在另一个地方继续衍生息。

但“邹”姓也不全是蚩尤的后裔,有一部分应该属于舜帝的后裔。因为舜名为“姚重华”,而邹的一个旁支又属于“姚”。

其三,“屠”姓。东晋王嘉编撰的《拾遗记》有记载: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蚩尤战败,黄帝给了九黎部落的人两个选择,如果依旧对中原抱有敌意,则流放到现如今的甘肃地区;如果愿意归顺中原,则可以选择迁移到现山东的部分地区,也就是古代记载的邹屠之地。定居在此的人部分选择是有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则有了“屠”姓。

其四,“蚩”姓。“蚩”应是中国最罕见的姓氏之一。有史料《明伦汇编·氏族典》记录:“蚩氏,蚩尤氏之后也”。其他的姓氏可能还不能完全肯定其为蚩尤后裔,但“蚩”这个姓无疑与蚩尤最为密切相关。

蚩尤战败后,其后世子孙和九黎部落都因此四散,所以在历史中,还有多种对蚩尤后裔的说法。《后汉书·西羌传》也有写到,羌族就是九黎的后裔,而蚩尤便是羌族的祖先。同时,苗族也有类似的传说,可是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加之现代的苗族跟先前的三苗已经没什么关联了,所以实在难用“蚩尤后裔”称呼苗族。相似的传说与故事当然还有很多。

如何?你是否就是以上这四个姓氏的拥有者?其实,即使姓了这四个姓氏,祖先的来源还是需要考究家谱等的资料,也并不一定就是蚩尤的后代。但总而言之,不论姓了什么,不论你的先祖是炎帝、黄帝、还是蚩尤,我们不都是心向一处的中华儿女么?

炎黄子孙,是我们华夏民族所有人的自称。

众所周知,在上古时代炎黄二帝大战蚩尤,最后一统华夏大地,所以自那以后,绝大多数汉族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但蚩尤虽然大败,他的部落却没有被赶尽杀绝,仍有血脉流传下来。

那么“蚩尤”的后人如今又在何处呢?

在分析蚩尤后人之前,我们需要对上古时代有一点了解。

从小我们就听过许多与上古有关的故事,例如神农尝百草,女娲造人等。

在炎黄大战蚩尤时,动辄行云布雨,掌控鬼神,如同神话。

但这些虚无缥缈的描绘并不意味着故事中的人物就是虚构出来的,而是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虽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故事中的人物却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与故事,他们彼此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要从三皇五帝开始讲起了。

首先,三皇五帝并不是虚构的,而是有明确史料记载,早在《周礼·春官·外史》就有言:“掌三皇五帝之书。”

所谓“三皇”,就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与人皇氏。

天皇氏就是伏羲,被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

而其中的地皇氏,就是神农,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神农尝百草。

“皇”这个字在上古时代是非常特别的,它有着神邸的含义,因此作为神,他们才有在故事中呼风唤雨,捏土造人等种种神迹,而三皇也是上古时期的最高称谓。

而“氏”,虽然也有神邸的含义,但“神”性要弱于“皇”,也可以将他理解为半神。

在经历了三皇的神话时代后,上古诸神已经完成了开天辟地,传授文字,建造房屋,种田捕猎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了,这也意味着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也就来到了炎帝,与黄帝的时代。

上文提到,作为地皇的神农,尝尽百草,推动了农业 社会 的进步,也从那时开始,创立了神农王朝。

而炎帝就是神农王朝的首领,根据《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记载:“神农,以火德王。故曰:炎帝”。

也就是说因为神农氏承运火德,所以称为炎帝。

因此,炎帝不是单指某一个人,而是所有神农氏的首领都称为炎帝,尝百草的神农则是神农氏的开国之君。

而我们如今炎黄子孙中提及的炎帝,是神农王朝的末代炎帝,也就是第八位炎帝——帝榆罔。

明白了炎帝的由来,接下来就到了黄帝。

与末代的炎帝不同,黄帝名轩辕,是轩辕氏的开创者。

“氏”的概念理解起来非常复杂,你可以将它看做王朝,如同唐朝,宋朝一样。

在皇甫谧的《帝王世纪》就认为伏羲、神农、轩辕都是王朝,伏羲氏有十六世、神农氏有八世、轩辕氏有七世。

所以炎帝与黄帝都是不同部落的首领,他们在自己的国土内管理着所有的臣民。

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在姜水(今陕西宝鸡市附近),而黄帝则位于黄河以北与西北区域。

但如同 历史 上所有的末代王朝一样,神农王朝虽然实力强大,但传到帝榆罔的手中已经开始走向没落。

作为刚兴起的黄帝部落自然是不满足炎帝的统治,于是,黄帝与炎帝之间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

大战最后以炎帝的失败而结束,这一仗而炎帝败得心服口服,发誓不再与黄帝抗衡,由此也标志原始农业的发明所开创的氏族制度早已走向没落,新的部族也必定会将时代的车轮再次推动。

阪泉之战,黄帝炎帝虽形成了新的联盟,双方约定不会再相互侵犯,但还有一个势力让炎帝头痛,那就是东部沿海九黎部落的蚩尤。

可无奈神农王朝无法单独与日益兴起的九黎部落抗衡,于是炎帝与黄帝联手,最后于涿鹿之野大败九黎部落,彻底统一了中原地区。

兵败后,蚩尤被杀,头颅与身子被分开埋藏,但他的部落却没有完全灭亡,仍有血脉存留,那么如今究竟哪些姓氏的人可能会是蚩尤的后人呢。

其实,如今许多人都认为在上古时期,姓是不存在的,直到《百家姓》的出现,姓氏才得以统一。

但这种说法却是不全面的,上古时期也有姓氏,只不过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同。

姓来源于我国上古时期的母系氏族 社会 ,那时候人们因为血缘关系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部落。

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人们为了区分不同部落的人所以就以图腾为姓,再加上当时人们都跟随母姓,所以我们可以看见最早的那批名字都带有女字旁,例如中国上古时期著名的八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

而氏其实是从姓里面慢慢演变出来的,部落的人变多之后,为了方便管理,就会要有一部分人搬出去。

所以这些部落也就慢慢地有了一些支脉,而这些支脉为了相互区分所以就创造出了氏。

姓氏的概念在上古时期还没有彻底形成,到了先秦时期,姓和氏才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秦汉以后,中国的姓和氏已经混合在了一起,就连太史公的《史记》中对于姓氏的记载也是混淆的,在民间人们或是以“姓”为姓,或是以“氏”为姓,两者可以说是合二为一了。

再到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氏的观念开始逐渐淡化,也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认识的姓氏。

既然上古确实有姓氏的存在,那么它也一定会有流传下来的可能。

而第一个可能是蚩尤后人的姓氏,便是“蚩”姓。

尽管你在生活中可能从来没听说过“蚩”姓的人,但其实这个姓氏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姓“蚩”的人全国加在一起也不到一千人,属于稀有姓氏十分少见。

据《明伦汇编·氏族典》记载:“蚩氏,蚩尤氏之后也”。

所以“蚩”姓很明显就是蚩尤的后人,而今天“蚩”姓绝大多数分布在云南的泸水、华坪等地。并且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傈僳族就有这个姓氏。

傈僳族主要分布云南怒江与西藏以及缅甸克钦的交界地区。

其余少部分人散居于云南、印度、以及泰国与缅甸交界地区等。

而在我国境内的傈僳族人口数量为762996人。

《后汉书·西羌传》有记载,蚩尤的部分族人没有融入炎黄部落,而是向西迁徙,形成了古羌族(古羌族与如今的羌族不同)。

而傈僳族则是古代氐羌民族与西南民族融合而成的新民族,因此其中有蚩尤后裔也就颇为可信了。

所以,蚩尤战败后,九黎部族就此瓦解,分散与全国各地,而其中作为蚩尤一脉的直系后人就演变成立如今的“蚩”姓族人。

除了“蚩”之外,还有一个与其曾经蚩尤的部落相关的姓氏,那就是“黎”姓。

在原始 社会 末期,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生活着许多的原始人类,他们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最后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部落。

这个部落联盟叫做“九黎”,而蚩尤就是九黎部落的首领。

在《国语·梦语》中也有记载:“九黎,蚩尤之徒也”。

九黎是九个联合部落的统称,每个单独的部落又分别有九个氏族兄弟,共计八十一人,部落以猛兽为图腾,十分骁勇善战。

而在蚩尤战败后,部落中“黎”的姓氏也就流传了下来,如今“黎”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

据《元和姓纂》等所载,商时有诸侯国--黎国,一个在如今的山西长治县西南方向,在商朝末期时被周文王消灭;另一个在今山东郓城县西。

这两个黎国的子孙,后来都用国家的名字来作为姓氏,于是便姓黎。

但根据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记载,“黎氏”是“九黎之后”,并表明黎氏其实在商朝时期就已经被封为“侯爵”,商代的两个黎国均为古部落“九黎之后”。

由此可以推测,“黎”姓是有上古时期的九黎部落与中原融合后所形成了商朝的黎国,而如今“黎”的姓氏也就是当年九黎部落的后人,自然也就是蚩尤一脉的传人。

如今,黎姓的人口已近200万,在旧《百家姓》中排名第262位,也属于十分稀少的姓氏了。

除了上文我们提到,“蚩”与“黎”姓大概率是蚩尤的后裔,根据史料记载,还有两个罕见的姓氏是蚩尤的后人。

东晋王嘉所著的《拾遗记》中有相应的记载。

“轩辕去蚩尤,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

也就是说,在蚩尤被斩杀后,其中善民被迁徙到了“邹屠”之地,而恶民被流放到了有北之乡。

有北之乡是指如今的河北一带,许多古文明最先兴起之地都是大河流域,因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不算完善,大河不但可以提供水源与渔产,遗留下的淤泥洼地更是利于作物生长。

而当时位于黄河流域的炎黄二帝,尚未开发河北一带,所以将当时的荒芜之地称为有北之地。

“北”的甲骨文形象是两个“夷人相背”,也透露出了“北”最初为被挷着流放的夷人聚居地。

蒙古族学者陶克涛曾在所写的《毡乡春秋——匈奴篇》中提到了匈奴的古称,被黄帝北逐的蚩尤部落遗裔改叫荤粥。

也就是说,这支迁往有北之乡的九黎,后来被称作“荤粥”,也就是北方匈奴的来源之一。

而被迁到邹屠之地的九黎部落局民,在后来与中原的融合中,就渐渐演变出了“邹”和“屠”两个姓氏。

屠氏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人口约二十四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5%左右,也算得上十分稀少了。

关于屠的姓氏来源有很多,并且都有明确的史料记载。

这就要与前文所提到的姓氏来源有关了,在当时姓氏还并未形成体系时,除了氏族与血缘外,还有许多途径会演化成相同的姓氏。

就以“屠”姓举例,其中一部分源于姚姓,因为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而他的后代有胜屠氏,古代“胜”与“申”两字同音,故复姓申屠。

在后来的演化中就变为了“屠”姓,这是由血缘氏族关系而演变的姓氏。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职业的原因而以屠为“姓”。

在《周礼·廛人》中有记载:“凡屠者,敛其皮角筋骨,入于玉府。乃市井鼓刀屠者。”因此,许多屠夫的后代都以此为姓,称“屠”氏。

而与蚩尤有关的,便是这第三种姓氏的由来,那就是按照所居住的地名为姓氏。

据史料记载:“邹屠之地(今山东 邹平),有以居住地名为姓氏者。”

也就是说在此地居住的人很多会以此为姓,但在这居住人又有很多是九黎部落的居民,因此,姓“屠”和“邹”不一定都是蚩尤的后代,只是他的后代有可能会以此为姓。

其实,传闻与蚩尤相关的远远不止这四个姓氏。

除了上文提到的四个姓氏,在我国还有许多人被看做蚩尤后裔。

如今,我国拥有超过一千万人口的苗族,也被认为是蚩尤的后裔。

相传,在九黎战败以后,其部落大多四散,但很大一部分还居于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

而到尧、舜、禹时期,他们又渐渐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这就是史书上说的“三苗”,又称为“有苗”或“苗民”。

根据《尚书》与《国语》等多种古籍及其传、注记载,三苗出自九黎,而为九黎之后,九黎战败,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

大量学者认为古书中的三苗作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在尧舜禹时期遭到了彻底的毁灭,其遗部被迁往了西北,与后世的南方少数民族无关。

但近代也有学者,例如梁启超、闻一多、胡适等人认为,三苗族就是如今苗族的前身,并且许多苗族人民也普遍地将蚩尤视为自己的先祖,长期地怀念和祭祀。

今天苗族地区也有十月祭祀蚩尤的活动,是为岁首的十月大节。

而湘西、黔东北的苗族祭祀时,一定要宰杀活猪用来供奉“剖尤”,传说中的“剖尤”是远古时代一位骁勇善战的部落领袖。

而根据推测,“剖尤”就是“蚩尤”音译而成。

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人民会祭拜“枫神”为病人消灾解难。

而这位被人祭拜的“枫神”同样是蚩尤的化身。

关于枫叶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山海经•大荒南》中,“蚩尤所弃其桎梏,是为枫木”。

也就是说当时蚩尤被打败后,头颅被斩下,而他脖子上的枷锁被血然后,遗落荒野而变成了满山的枫叶。

在《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枫木歌》,它诞生于苗族文字尚未形成之前, 历史 非常悠久,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而《枫木歌》所歌颂缅怀的也正是九黎部落的首领蚩尤。

枫木也作为苗族的神树,是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图腾,被苗人视为“万物之始”。

如今,川南、黔西北一带还有许多蚩尤祠,蚩尤冢等建筑 ,以供后人祭奠蚩尤。

不管是炎黄二帝还是蚩尤,虽然他们不属于同一阵营,但彼此却都是在同一片土地上长大的同胞。

也有史料记载蚩尤是炎帝一脉的传人,但如今皆无法考证。

其实,无论是炎黄后裔也好,蚩尤血脉也罢,如今的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中国人!

《拾遗记》

《后汉书·西羌传》

《蚩尤与法》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中华三祖文化展在台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滇东南苗族姓名文化初探

  侯 健

  苗族与藏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姓和名,而现当代苗族在书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却是汉姓汉名,那苗姓苗名到哪里去了呢?苗族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姓和名?难道苗族的姓名消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千百年来,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和对统治者的惧怕,不得不隐姓埋名,改用汉姓汉名,导致苗族姓名文化濒临消亡的境地。然而,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同胞除了书面上使用汉姓汉名以外,在民间至今还继续使用自己的苗姓苗名,将自己的姓名文化继续延伸下去。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同样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 苗族姓名的使用状况

  在云南省滇东南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70余万苗族同胞,其语言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即西部方言苗语。居住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苗族与滇东南地区苗族同源,人口近100万人,也操此方言。苗族的姓氏,从现象上看,其使用的历史是较为悠久的。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和苗族的长期的迁徙,导致苗族的姓与名在史籍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这对研究苗族姓名文化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苗族姓氏没有文献记载而否认它的存在,苗姓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笔者在研究苗族姓名文化中发现,姓氏的源流可以折射出苗族历史的某个侧面,而且在这些苗族的姓氏称谓方式基本不属于汉族百家姓的范畴。下面列举苗族姓氏和苗族使用汉姓的情况作个比较:

  汉姓

  王

  杨、韩

  陶、吴

  李

  罗

  张

  古

  项

  侯

  熊

  马

  宋

  康、邹、朱

  周

  苗姓(苗文)

  vos

  yeus

  dlob

  jait

  chib

  nyangb

  nguk

  dangs

  dluas

  hmaob

  rangs

  gongt

  bluat

  nzhif

  汉语译音

  沃

  尤

  哚

  皆

  蚩

  娘

  古

  党

  德瓦

  峁

  冉

  工

  巴瓦

  址

  同时,苗族在使用汉姓中还有少部分姓蔡、徐、刘、黄、顾、谢、蹇、灰、艾等,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家族中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苗姓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从汉族演变而来。

  读解苗族的姓和名,有着它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纪念前辈,祈求健康,兴旺发达等方面。同时,在取名时,使通过深思熟虑的,既不重复,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滇东南苗族而言,由于苗族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其名字的含义多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如女性的取名一般以花草树木、生活用具为主。花草树木类为如“Bangx”(汉意:花儿)、“Nzhuab”(汉意:绿色)等,生活用具类为“Vangb”(汉意:簸箕)、“Chouk”(汉意:筛子)、“Geuf”(汉意:篮子)等,其它类为“Ncaik”(汉意:姑娘)、“Nzeuf”(汉意:幺女)、“Gob”(汉意:金子)、“Hnob”(汉意:太阳)等;男性的取名一般为威武、健壮、机灵为主。如“Zhod”(汉意:老虎)、“Ncut”(汉意:大象)、“Nyox”(汉意:牛)、“Dled”(汉意:小狗)等,其它类如“Yaob”、“Nzheus”(汉意:幺儿)、“Nyax”(汉意:银子)等。苗族名字中带有金光物体的一般为女性,银光物体的一般为男性,如“金子”一般用于女性名字,“银子”一般用于男性名字。更有意思的是苗族认为“太阳”是女性,“月亮”是男性,因此,在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太阳妹妹”(ngoux hnob)、“月亮哥哥”(ndrous hlit)的词汇,这就是苗族在自然、宇宙和审美领域认识上与汉族的异同,为何异同?另文探讨,这里不宜多谈。偶尔,有的家庭因所生的孩子都是女孩或男孩而希望得到一男孩或女孩,则将最小的女孩或男孩的名取为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在取老名时,更注重其名字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其历史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或者说,苗族在取名时,对求名者或家族是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望的。如:“Nof”(苗音:诺)、“Zhud”(苗音:主)等,意为希望今后能出人头地。“Nyax”(苗音:年)、“Vangf”(苗音:旺)等,意为希望今后财源滚滚。“Nqaid”(苗音:阶),意为纪念芦笙祖师董阶施以,“Nzhuab”(苗音:妆),意为绿色生命。年轻人对长辈的尊称都以“蚩尤”的“尤”字来称呼,因此,“蚩尤”一词在滇东南苗族语言中就成了“长辈”、“祖辈”的代名词。苗族的取名艺术在少年期的名字以自然物、崇拜物的词汇居多,成年期则以象征性、内涵深的词汇居多。由此可见,苗族的取名是一个比较严肃和庄重的礼仪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古代苗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苗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苗族的取名有其独特的规律,这是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大联系的。在滇东南苗族中,有几个支系的苗族至今还存在着一种古老的取名习俗,苗族将这种名字称之为“取老名”。这种取名习俗主要流行于自称为蒙抓(Hmongb Nzhuab)、蒙豆(Hmongb Dleub)、蒙诗(Hmongb Shib) 的苗族之中。而且,这种古老的取名方式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所取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苗族的取名习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乳名。乳名是家庭新成员诞生后的第一个人生礼仪,在苗族的社会生活里,必须通过巫师进行法事,正式接纳其为家庭的新成员。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早上必须请巫师来为家庭新成员招魂,意为家族添新丁,告诉祖先认可,香火不断。婴儿由父母为之取名。如男婴一般取名为“咪保”(Mid Baok)、“咪亚”(Mid Yal)、“咪洛”(Mid Lox)等,女婴一般取名为“咪奏”(Mid Nzeuf)、“咪彩”(Mid Ncaik)、“咪汪”(Mid Vangb)等。婴儿长成少男或少女后,则自然去掉“咪”字,而加上其姓氏进行称呼。西部苗族的姓名一般是名前姓后。如“保哚”(Baok Dlob)、“罗皆”(Lox Jait)、“彩德瓦”(Ncaik Dluas)等,“哚”(Dlob)即苗族的“陶姓”,“皆”(Jait)即苗族的“李姓”,“德瓦”(Dluas)即苗族的“侯姓”;而“Baok”(保)、

  “Lox”(罗)、“Ncaik”(彩)等为名。小孩若是经常夜里哭闹或多病,就请巫师来求神算卦,根据巫师卜卦的情况,认为小孩需要认“干爹”。或到岔路口“搭桥”接“干爹”,第一个路过者便成了“干爹”,将“干爹”接回家后,把情况向“干爹”说明,孩子的父亲就抱着婴儿向“干爹”下跪,乞求“干爹”为孩子改名;或去拜祭岩石,认岩石为“干爹”,婴儿的名字就被重新更名为“Reb”(汉意:石头), “干爹”给孩子改名后,原来的名字就逐步淡出这个家庭的生活圈。

  第二阶段为父子连名与母子连名。滇东南地区苗族的父子连名与贵州黔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制是不同的,滇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只针对父亲母亲,与儿子无关,也和祖辈无关,而且,这种父子连名的称呼是自然形成,不需要举行任何仪式,结婚生子后即可称呼。例如,某小伙或姑娘结婚生小孩后,就自然地将小孩的名字和父亲的名字或母亲的名字连在一起称呼,如“保哚”婚后有一子取名为“东”(Dongs),众人则将保哚称为“东孜保”(Dongs Zid Baok),意为东的父亲是保,对其妻子则称为“东那彩”(Dongs naf Ncais),意为东的母亲是彩,等等。但不与祖辈的名字相连。如果说一个村里有两对父与子的名字相同,那么在称呼时必须加上其姓氏来进行区分。

  第三阶段为取老名。取老名是滇东南苗族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苗族成年男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在生下第一个小孩满月后或者过一段时间后再定,日子选定后,要杀猪宰鸡,举行仪式,邀请岳父岳母或本家族的长辈来为其取老名,举行取名仪式时,让老人或岳父坐在上席,求名者必须端着双杯酒分别敬给长辈和岳父,并在下方下跪乞求长者或岳父赐给一个老名,岳父则要问起其家族中都有哪些取过什么样的老名后,经过一番思考,给其女婿取老名。例如“保哚”,就会取名为“奏保”(Zeux Baok),其妻也被称为“那奏保”(naf Zeux Baok),外人则称其为“奏保哚”(Zeux Baok Dlob),这样就将其姓氏也连在一起了。如果说家族中对这次取名的目的为纪念某个祖宗的话,就会将的老名取为这个祖宗的名字,以示纪念。例如,“保哚”的某个祖宗的名字叫“妆”(Nzhuab),那么“保哚”的老名将取为“妆保哚”(Nzhuab Baok Dlob),但大家称呼“妆保”的时候,就会让族内人想起本家族曾经有一个祖宗的名字叫“妆”。取了名字后,求名者必须下跪磕头,表示感谢。

  二、 苗族姓氏的源流

  关于苗族姓氏的源流,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苗”时期。项姓苗族认为他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1 在吴姓苗族口碑材料中有部分认为自己是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后代。何光岳先生说:“蚩尤是苗族人一直公认的民族祖先。……后裔便姓蚩姓尤。”2 今文山苗族“罗姓”和“杨姓”,便是“蚩姓”和“尤姓”。王万荣先生研究发现,楚人的姓名称谓特点为名前姓后,与文山苗族的姓名称谓特点相一致,并认为楚人的“熊姓”,就是今文山苗族的“熊姓”。3 在苗族民间故事《兄妹造人烟》中也讲述到苗族的姓氏是由于黄水朝天后,人们被洪水淹死,只剩下兄妹俩躲在牛皮鼓里随着洪水而漂,洪水退却后,兄妹俩出来一看,世上的人已经死亡,无奈,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繁衍人烟。生下一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孩子,哥一气之下,将其子杀了,把其肉抛洒在马棚里、桃树上、李树上、岩石边等,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马棚里、桃树李树下、岩石旁都出现了人家,这些人家就分别姓马、姓陶、姓李、姓侯……。4 笔者从多年的调查中发现,苗族姓氏称谓中的“dlob”(哚)不是“桃树”,而是“黑”;“jait”(皆)不是“李树”,而是“理”;“dluas”(德瓦)不是“猴子”;“rangs”(冉)是“驴”,与“马”相近。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苗姓来源基本的源和流,但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汉语直译苗语进行杜撰,与苗族姓氏本身的含义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研究苗族姓氏是不能从当今苗族所使用的汉姓字面上去理解的,要从苗姓的字面和字意上去加以研究,才有可能涉及到苗族姓氏的源流。

  对于这些姓氏,首先,从苗语的字面上来理解其意。Vos(王),苗语的意思是“弓箭”;Yeus(杨),苗语的意思是“祖先”,非“羊”;Dlob(陶),苗语的意思是“黑”,非“桃”;Jait(李),苗语的意思是“理”或“礼”,非“李”;Chib(罗),苗语的意思是“选拔”,非“锣”;Nyangb(张),苗语的意思是“媳妇”或“草”;Nguk(古);苗语的意思是教婴儿学舌,如“Haik nguk”,属于象声词类,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鼓”;Dangs(项),苗语的意思是“亡”或“亡、完”;Dluas(侯),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猴”;Hmaob(熊),苗语的意思是“蚜虫(腻虫)”,非“熊”;Rangs(马);苗语的意思是“驴”,非“马”;Gongt(宋),苗语的意思是“针”;Bluat(康、邹);苗语的意思是“瓣”,属苗语量词类,Nzhif(周),苗语的意思是一种鸟名(nongs nzhif lib),非“辣”。

  其次,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来读解。罗姓(Chib音蚩)、杨姓(Yeus音尤)是以祖先的名字命姓,纪念自己的祖先蚩尤;李姓(Jait音皆),“李”、“礼”、“理”为同音字,以礼节习俗中的论理命姓,证明苗族是一个礼仪的民族;王姓(Vos音沃),以武器命姓,说明古代苗族发明了弓箭来捍卫自己的家园;马姓(Rangs音冉),以家畜命姓,说明苗族曾在有驴的地方居住并且饲养过驴,诸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项姓(Dangs音党)、侯姓(Dluas音德瓦,注:Dluas通Druas),以国破家亡来命姓,至今马关、麻栗坡县和越南北部苗族民歌中还有“Dangd nad ndox dangs njuat(意为‘天亡我也’)”冠词,而且在国外苗族的传说中,项姓和侯姓原为结拜兄弟,后代不许通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国内苗族也有类似情况,如侯姓、徐姓和蔡姓也如此。苗族使用汉姓汉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代的民族战争,尤其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部落战争失败后,使他们惧怕华夏族的杀戮而隐姓埋名,最后改汉姓,以免招徕杀身之祸,自己的姓氏则逐步淡出记忆而被忘却。这场部落战争迄今还在苗族的心灵深处记忆犹新。另一方面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认为,“苗人多同名”,应“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以便稽查”,强制性的政策迫使苗族不得不改名换姓。

  从苗族的姓氏现象上看,这些姓氏的起源是与苗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姓氏称谓显然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的。值得说明的是古苗语是没有现代苗语那样发达,例如1957年创制苗文时,川黔滇方言苗语的韵母只有13个(国外苗文的韵母也是13个),而今苗语却借用和吸收了汉语中的大部分韵母对自己的韵母进行充实,发展到了25个,同时苗族也学会了汉语韵母的发音(仅限于中国西部方言苗语)方法,因此使苗语显得更为丰富。所以,在苗族姓氏的某个发音中是否就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Nguk ”(古姓),可能从“gud”(顽固、古板)分离演变过来,而“Dluas”(侯姓)则可能从“duas、druas”(死、破)中分离演变而来。这些语言如何发展演变?又如何由一个词分离成两个词?因无文献史料记载,只能从现代苗语的发音现象来推断。自从清代“改土归流”后,很多苗族姓氏被汉姓取代,苗族也开始接触汉文化,苗族的姓氏被逐步淡化。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滇东南苗族是无家谱的民族,更没有什么“字排”,他们是以几代人来进行估算自己在某地居住历史的长短。特别是苗族迁入云南以后,基本上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外界隔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较低,又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因此,要记录自己的家谱几乎不可能的事。出现所谓“家谱”和“字排”,是新中国建立后,苗族的后生们接受学校教育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而派生的。

  三、结 语

  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苗族姓名文化与苗族的服饰制作手工艺、民间歌谣、巫文化一样,正在濒临消亡,这就是苗族的传统文化危机。尽管人大已立法及许多民俗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对其的制约,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被当作落后或者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和指责,从而加速了它的消亡。苗族民俗文化现象的日趋消亡,首先是苗族上层和苗族知识界对苗族的文化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其次是苗族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了对姓名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再次是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扶贫上,而没有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导致了苗族与其他民族被动地接受汉族的文化而渐渐放弃少数民族自身有价值的文化。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苗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灰飞烟灭。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应该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一、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运用自己的姓名,才能有效的保护这一悠久的民族文化;二、苗族的上层人士和在政府谋职的苗族官员应该带头使用苗姓苗名,用汉语将苗族的姓氏翻译后并规范和固定下来;三、对新出生的苗族婴儿要引导其家长改用苗姓苗名,从而逐步普及。

  综上所述,尽管姓名只是一个便于人们称呼和区分你、我、他的符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姓名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载体,并赋予一定宗教的神秘色彩。姓名文化是人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的文化,是人类脱离了原始、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姓名文化作为苗族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历史的兴衰是分不开的。不难看出,姓名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苗族姓名是与苗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大家共努力,苗名苗姓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永远延续。

  --------------------------------------------------------------------------------

  1 项朝宗:《记我的祖先项崇周》,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

  2 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3 王万荣:《楚苗文化关系略论》,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 杨光汉主编:《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作者简介] 侯 健,1963年出生,男,苗族,云南马关县人,民族语翻译,文山州文化局纪委监察室主任,云南省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山州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原载《文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7卷 第3期,有改动)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千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这是孙中山先生在黄帝陵写的祭词。深秋时节,笔者有幸踏上西北高原的行程,去拜谒了黄帝陵和轩辕庙,再一次感受做一个炎黄的骄傲,领略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神圣。

  黄帝为五帝之首,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氏,在世110岁。其陵墓就在陕西中部,南距西安市230公里的黄陵县城东北的桥山之巅,人称黄帝陵。因位于桥山,又称桥陵。陵高306米,周长48米,巍峨、庄严、肃穆,“黄帝陵”三个大字由郭沫若题写。作为他的子孙,我们也在陵前献上香火,系上红带,三跪九叩向他敬谒。还撞钟36响,告慰这位先祖含笑九天之灵。

  走出黄陵,我们又到桥山脚下的黄帝庙(又称轩辕庙)敬览。在庙内庄严雄伟的“人文初祖”大殿,我们瞻仰了于1999年农历9月9日9分9秒揭幕的黄帝铜像,一睹先祖风采。相传,五千年前,作为姬姓部落首领的黄帝从我国的西北方来到中原地区,联合炎帝战胜蚩氏。他发现土是**,土能生万物,土给人类带来财富,便以土得王,称自己为黄帝,后世人称他为元祖、始祖、华祖、人文初祖。

  “桥山古柏”为黄帝陵八景之一,明时有诗描绘此柏:“古柏参天黄帝陵,苍烟缭绕晓风轻。桥山彻底高耸翠,泪水缠腰万载青。”轩辕庙门左侧有一株高近20米,干围10米,七人合抱不住的柏树,人称“黄帝手植柏”,传说为黄帝亲手栽植,被国内外林业专家誉为“柏树之王”、“世界柏树之父”。“人文初祖”大殿旁有株“挂甲柏”,树旁立一碑,上书“挂甲柏”三字,还有文字曰:“志载,汉武帝征朔方还,挂甲于此。”传说,汉武帝刘乇曾率18万大军巡察北方边关,征讨朔方。回师长安途经桥山时,命人临时筑祈仙台,向黄帝行祭祀大礼,并祈求自己将来也能向黄帝乘龙去。祭祀之日,当他缓步走向祈仙台时,随手脱下戎装盔甲,挂在道旁这株柏树上。

  桥上的古柏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不少已老态龙钟,它们那一条条粗线竖纹,一块块疤痕树结仿佛诉说着历史的变迁,千年的沧桑,华夏古老的文化。它们静静地立在桥山之巅,俯视着人间巨变,而每年的春雨过后,它又吐露出绿油油的枝叶,迎着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召唤着天下炎黄前来拜祖祭祀!

蚩尤冢在什么地方?

蚩尤冢,位于汶上县城西南十九公里的南旺镇,座北向南,树木参天。 蚩尤,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与黄帝、炎帝同时代的部落首领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