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氏-姓骆的名人-骆姓起名字-骆姓的起源与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2收藏

骆氏-姓骆的名人-骆姓起名字-骆姓的起源与家谱,第1张

河南北部,江苏苏州

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骆」源出

1、出自姜姓。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名为氏。2、出自嬴姓。据《史记》所载,恶来革之玄孙曰大骆,子孙以名为氏。3、春秋时郑大夫王孙骆之后。4、据《史记·东越列传》所载,越东海王摇,姓驺,驺一作骆。或称夏禹裔孙少康之后有骆姓。5、出自他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人他骆拔氏,后改为骆姓;唐时吐谷浑人有骆姓;唐时骆元光祖先为安息人,过继为骆奉先养子,改骆姓;金时女真人散答氏、独鼎氏,后改汉姓骆;清满洲八旗姓萨克达氏后改为骆姓;今满、布依、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称吕尚、吕望,号太公望。商末周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匡扶文王兴周,辅佐武王灭纣,是周朝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今山东淄博东),授以征讨五侯九伯之特权。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为别他族,子孙以其名为氏,称骆姓。因姜太公功高盖世,智慧超群,于是骆姓子孙便奉姜太公为骆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骆姓出自齐国,亦即骆姓发源于今山东境内,齐都营丘就是骆姓最早的繁衍之地。此后,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骆姓逐渐迁往江南。江南的骆姓,有言出自齐太公之后,有言出自越王勾践之后,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此支骆姓应是夏禹的后代子孙。先秦时期,骆姓不见于史。秦汉之际,见诸史册之骆姓有秦重泉人骆甲,东汉冯翊(今陕西大荔)人骆异孙,河南尹骆业,东汉末会稽乌伤(今浙江绍兴一带)人骆俊、骆统父子。这说明在魏晋以前,今北国之陕西,南国之浙江已有骆姓人定居。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和兵火过后的凄惨景象,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姓伴随其他士族,大批南下,与原居会稽之骆姓相融合,经繁衍发展,逐渐形成了骆姓会稽郡望。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宋元两代,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姓,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明初,山西骆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姓有渡海定居台湾者。满清入关后,有八旗姓改为骆姓者,加之河北等省骆姓人入居京城,使北京之骆姓渐多。如今,骆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广东、贵州、北京等省市多此姓,上述三省市之骆姓约占全国汉族骆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我只能查到的 有

湖南

醴陵 醴攸萍骆氏族谱四修正版 [2卷] : 2册, 2006

南县 骆氏族谱 : 1册(379页), 2006

浙江 富春骆氏宗谱 24卷 1926年

义乌《下骆宅村志》 一卷 1997年

永康 寮前村志[骆氏] : 1册(279页), 1996

诸暨 洄溪骆氏宗谱 [14卷] : 14册, 1892

湖北 蕲春 骆氏九修宗谱 [90卷,首末各1卷] : 存24册(缺多卷) : 10-24册, 1941

如果对你 有帮助我帮你查

  骆氏族谱

  族谱歌:

  神农毕事及太公,

  姜姓一派是祖宗。

  钳祖封骆始易始,

  及唐宾王有大功。

  仕华征川平播地,

  五代晋时立奇功。

  大宋元明居正土,

  脉由恕泽系无穷。

  五十字辈份诗:

  世袭清贵显,庆运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原五十字辈曰:

  世袭清贵显,庆应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正册土司官骆氏始祖乃炎帝之后裔,因帝育于姜水以姜为姓。姜太公之子名姜骆,又以骆姓称焉。叶其音为内黄郡,籍出河南。唐高宗朝祖骆宾王与卢昭陵、杨国炯、王勃文词齐名,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仕至御史。武后时数上书讽谏,罪贬监海,迨文明中于徐敬业于广陵某起义兵,匡复卢陵王为名为徐敬业作讨武曌檄,忠烈之气与日月争光,其义制行真不亚于狄梁公也。惜公未成,武遣将军李孝逸讨之,击宾王于狱,遂逃隐,后有见于钱塘为僧者。

  真宗时,太后见檄,叹曰:“有才如此而可使之流落天下乎?”潜访终夜,获帝诏翰林郎文乡集诗文焉,既家居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九都楂林乡。久居于此,墓在亦处,命恩生二员,崇祀不襄其事,载诸史册,炳如日星,璨然可考也。至唐僖宗乾符际,骆宾王之后有祖世华为内殿崇班使,因黄巢作乱获驾入蜀,随直金须驻于夜郎,帝命世华征之有功。奉旨飧采于蜀,世守乐源,胤袭往替。传至太宗高皇帝,命南大将友德取蜀,伊祖骆添恕与郑土官之祖随同克平伪夏,振旅多功。

  有的时候,族谱中传下来的世辈字不一定就是你们现在用的。有的时候,是人为修改,但总的来说是引用这一世辈,比如你是20世辈,字世辈是“永”,那么骆氏20世辈的全是永字辈,但名字不一定都有“永”字。

帝王诀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正文 第二章 宫变家落

自从这个女子走后,老管家总有一股不祥之兆,自己主子能否过了这个劫就全凭造化了,唉,红颜祸水呐,主子不是多情种,却是痴情人。

一夜间,骆子逸仿佛老了十年,忧心重重的叫来管家

“管家爷爷,您随骆家已有三代,孩童那时你拿我当成自家孙子,现在子逸长大了,在子逸心中您是老长辈,子逸现有一事相求,带云娘与我孩儿离开这个是非地,那孩子乃是我的亲身骨肉,可惜不能给云娘一个名分,好在外头人并不知情,我把骆氏家谱与这块玉佩交付于你,现在你们就走,我对下人们说你已年迈,回南方养老,你坐着马车带着我的玉佩到驿站找绥安。子逸在这里谢过了”此时管家已经黯然泪下,他从未见过自己的主子这样恳切,必定是出了大事,见主子给自己作揖,忙跪下来。

“只要老奴尚有一口气,必护小主子周全”这时,想起什么似的,管家疯了一样的跑了出去,不一会儿,手上抱着酣睡中的小婴儿交与他手中,抱起孩儿,子逸边走边自语

“骆尧,君要臣……

需要别的再问

骆铭孙村古建筑群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骆铭孙村历史悠久,声名显赫,据《骆氏家谱》记载,骆氏先辈明初洪武年间已生息于此。

骆铭孙村现存明代建筑3座以上,其历史之久远,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保存之完整,在古民居中极为罕见。村中建筑以骆氏公祠为最。公祠占地1.2亩,前有天井,后有大厅、神坛,两侧为厢房。梁柱皆由粗壮笔直的硬木构成,柱础上麒麟龙凤珍禽瑞兽图案石刻浮雕神形兼备,栩栩如牛;柱撑上木雕花纹形象生动,古朴大方,刀法细腻流畅。公祠前门牌楼结构复杂,制作精美,飞檐斗拱,气势恢弘,牌楼上“楚南望族”四个楷书大字大气磅薄,显示出骆氏家族的显赫地位。

骆氏诸代人中,官居要职者甚多。村中有一骆安公排楼,楼上“锦衣总宪”匾额为万历御赐,其显赫声望闻名遐尔。据家谱记载,骆安官至锦衣卫都指挥使(锦衣总宪)。锦衣卫在明代地位极高,拥有生杀予夺大权,骆安“掌任务奉沼狱一切遵行朝廷宪典”,“以弼成一代英明”。其子孙一直享受世袭爵禄。据说北京瓦窑头骆家就是这一家族繁衍的子孙。

2019年,骆铭孙村古建筑群入选湖南省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骆铭孙村:骆铭孙村

骆氏族谱

  族谱歌:

  神农毕事及太公,

  姜姓一派是祖宗。

  钳祖封骆始易始,

  及唐宾王有大功。

  仕华征川平播地,

  五代晋时立奇功。

  大宋元明居正土,

  脉由恕泽系无穷。

  五十字辈份诗:

  世袭清贵显,庆运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原五十字辈曰:

  世袭清贵显,庆应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正册土司官骆氏始祖乃炎帝之后裔,因帝育于姜水以姜为姓。姜太公之子名姜骆,又以骆姓称焉。叶其音为内黄郡,籍出河南。唐高宗朝祖骆宾王与卢昭陵、杨国炯、王勃文词齐名,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仕至御史。武后时数上书讽谏,罪贬监海,迨文明中于徐敬业于广陵某起义兵,匡复卢陵王为名为徐敬业作讨武曌檄,忠烈之气与日月争光,其义制行真不亚于狄梁公也。惜公未成,武遣将军李孝逸讨之,击宾王于狱,遂逃隐,后有见于钱塘为僧者。

  真宗时,太后见檄,叹曰:“有才如此而可使之流落天下乎?”潜访终夜,获帝诏翰林郎文乡集诗文焉,既家居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九都楂林乡。久居于此,墓在亦处,命恩生二员,崇祀不襄其事,载诸史册,炳如日星,璨然可考也。至唐僖宗乾符际,骆宾王之后有祖世华为内殿崇班使,因黄巢作乱获驾入蜀,随直金须驻于夜郎,帝命世华征之有功。奉旨飧采于蜀,世守乐源,胤袭往替。传至太宗高皇帝,命南大将友德取蜀,伊祖骆添恕与郑土官之祖随同克平伪夏,振旅多功。

  有的时候,族谱中传下来的世辈字不一定就是你们现在用的。有的时候,是人为修改,但总的来说是引用这一世辈,比如你是20世辈,字世辈是“永”,那么骆氏20世辈的全是永字辈,但名字不一定都有“永”字。

望采纳,谢谢。

其他回答者抄袭可耻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是李商隐的名诗《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枯荷听雨声”更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这首七绝和李商隐别的一些诗不同,它不用典,构思臻密,素洁含蓄,所写只是眼前的一些极其普通的景物:竹坞、亭槛、水流、枯荷。但诗人毕竟是大家,这些司空见惯的景物经诗人的巧手一缀,便构成了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和相思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深深打入读者的心中,勾起无限丰富的想象,引起对这位孤独悲凉却高傲执着灵魂的深切同情与共鸣,艺术感染力是异乎寻常之强,对人心的震撼也不是一般诗作可以比拟的。

  首句写骆氏亭的环境。亭在水边,亭槛临水而清幽,围绕水亭的是一片地势较高且可泊船的竹坞,流水清洌,翠竹碧绿,一尘不染。特别强调“无尘”,是相对“尘土飞扬”的,暗示虽在驿路边,却因“竹坞”遮掩,水气氲氤而“无尘”,如系花园中亭榭,无须特说“无尘”。这里同时隐喻崔氏兄弟之父崔戎人品的高洁。二句写在此清幽的环境中引发对崔氏父子的思念。崔雍崔衮是李商隐的从表兄弟,是李的恩师、知己崔戎之二子。李商隐入崔戎幕,与雍、衮交好。但不到一年,崔戎病逝,李商隐失去依傍,又二次应试不第,前途渺茫,孑然一身,辗转于郑州及洛阳、怀州(今沁阳)、孟州、济源间。诗题直写崔氏兄弟之名,显系崔氏兄弟尚未入仕。“迢递”“隔重城”,皆言与崔氏兄弟相去之远。崔戎病故在兖州,回京后,李商隐又曾去长安吊祭(1)。可知崔氏兄弟或在兖州、或在长安,与怀州皆“迢递隔重城”也。“重城”相当于千山万水阻隔之意,不必去考究城墙有几重,犹不必去考究是几重山也。“秋阴”二句,上句写秋日的天气,下句写一夜的秋声。秋空中的阴云终日不散,飞霜的时节也迟了。留得凋残的荷叶,让人们在夜里去听那雨打荷叶的秋声吧!完全是一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境界,而又别出心裁。“留得枯荷听雨声”七个字,已足千古,把彻夜不眠思念友人咬噬着心灵的痛苦,表现到了极至。但李商隐并非单纯写景。诗中透出其时崔戎已病逝,但“秋阴不散”,他仍活在李商隐、崔氏兄弟及兖州人心中;“留得”崔氏兄弟,“留得”诗人自己在凄风苦雨中深深地思念,长夜难眠。然而,荷叶虽然凋残了,却还要在深秋的寒夜听雨声哩!这里反过来又隐含着诗人人生信念的执着和孤傲,及对崔氏兄弟的激励。

  此诗不用典,诗意索解较易。但题中“骆氏亭”在何处?多少年来也没有确切的结论,只好以“骆氏亭非当时名胜,无足深考”(2)作罢。清人朱鹤龄所提及的两地:长安骆氏池馆和王庭凑骆氏亭,因“一善事权相之胥徒,一引诱乱臣之相士”(3)轻易被否定。因人论史、先入为主,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长安的骆氏池馆,《唐语林》云:“骆浚者,度支司书手,李吉甫擢用之。后典名郡,有令名。于春明门外筑台榭,食客皆名人。卢申州题诗云:‘地甃如拳石,溪横心叶舟。’即骆氏池馆也。”论者以为骆氏池馆必有亭,且诗中的“隔重城”,指长安城墙重重(4)必须指出,骆氏亭是专用地名,没有任何资料显示骆氏池馆内有亭名骆氏亭的,专用地名,岂可臆造?按“亭”者,系盖于路旁或花园里供人休息用的建筑物,面积较小,大多只有顶,没有墙,是无法“宿”的。如果“二崔方官于朝,义山闲游宿此(5),则只可住在池馆的别处,题目应写成“宿骆氏池馆”,不会写成“宿骆氏亭”。事实上,其时二崔、商隐皆未入仕进朝,商隐潦倒蹇滞,来往于郑、洛、怀、孟、济间,不久即入玉阳山学道,无由进京住骆氏池馆。至于“隔重城”,是一般的修辞手法,像“山重重”、“水重重”一样,不必拘泥于到底有几重山,几条河。

  关于王庭凑在河内构筑的骆氏亭,《唐年补录》记载颇详焉。文曰:“长庆元年三月,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有济源骆山人熟视之曰:‘贵当列士,在今年秋。’既归,遇田弘正之难,军士拥为留候。访骆山人,待以函丈之礼。乃别构一亭,去则悬榻,号骆氏亭。”

  这里叙述的是唐成德兵马使王庭凑由河北省的正定,出使河阳(今孟州)回,到了济水(据《汉书、地理志》:沇水即济水)河边,因酒困醉卧,路遇济源相士骆山人的故事。由河阳至正定,唐时有两条驿路: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至万善驿,(按《怀庆府志》:覃怀二驿:河阳、万善)北上太行,经泽潞再北,出娘子关,至正定;一条由河阳驿经由怀州向东,经卫辉北折,经安阳至正安。这两条驿路,都要经怀州,过济水,渡沁河。古时的沁河桥、沁河渡大抵在今沁阳市马坡村至王曲村一带。驿路奔沁河渡与济水交会的地方当在今沁阳市蔡湾、王占、南鲁村附近。因此,王庭凑“使河阳回,及沇水,酒困于道”的地方也当在此,即使酒困马游也不会太远。至于骆山人,不必考究是“骆山”人,还是姓骆的“山人”,总之,他是相士,走江湖的,四海为家,极有可能在这一带交通要冲居止谋生。王庭凑确实在这一带构建一个亭子,号骆氏亭。此亭较大,因为可以“悬榻”。《后汉书·徐稚传》:“时陈蕃为太守……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李商隐之宿骆氏亭,可能是临时搭成的铺位,为途中暂宿之地,非为“以函丈之礼”受待贤者也。这正是李商隐的潦倒,如此而卧,才会对竹坞、亭槛、水流、枯荷、风雨有如此深切的感受。《怀庆府志·图经·济水》载:自济源出,向东流,直抵沁阳。所谓“济水穿怀”是也。而顺着济水的流程,正是济源直至沁阳的古驿道。即至今仍活在老百姓口头上的“小官路”。古时,济水流经沁阳,浩浩荡荡,据《通志》载,可以行舟:“舟车郡会,号称陆海”。沿济水是一片片茂密的竹林,有一个个竹坞,一方方湖沼,直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虽经战火、砍伐,在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庄仍然保留着大片繁茂的竹林,竹坞和荷塘也偶有所见,与太行山下丹河流域的竹林遥遥呼应。如据《孟县志·元获云观碑》所记,南鲁村原名古竹园村,村周围自古皆竹(6),元朝时已叫古竹园村,推想唐宋时已有竹林,至今,该村仍有十多亩大的竹园。一千多年前李商隐在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情景,在今蔡湾、王占、南鲁等村及其邻近村落,仍然依稀可见。只是年代久远,而“别构一亭”者,又是封建社会的乱臣贼子,亭榭早已荡然无存。但是,李商隐时代去王庭凑建骆氏亭时期不远,事件发生在唐长庆元年,即公元821年,李商隐宿骆氏亭当在公元835年前后,距建亭只十多年。其时王庭凑在成德节度使作上(7),亭榭仍在,李商隐常常来往于怀、孟、济之间,在此留宿。经过一千多年的山水变易,人事沧桑,虽已很难找到它的确切位置,但诗中所描摹的景物还在,骆氏亭的故事带在,骆氏亭就在沿济水这一带村落是极有可能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在济水流域的别的地方。但不会在济源,因为济源北上至正定从无古驿大道,即使有小路可通,尚需绕道,文中未言及有此必要。至于“济源骆山人”之称,更说明不在济源:这是古文习惯的称谓,在名字前面冠以籍贯,与事件发生的地点没有直接关系,倒是表明事件的发生不在此当事人的原籍,如在原籍发生,只呼其名便行了,再冠以籍贯,便成画蛇添足。

  需要说明的是,济水另有一条古道猪龙河,与现今的猪龙河走向相仿佛,自西北向东南流经沁阳,它与自河阳驿北上的古驿道交会地也在沁阳境内。但考察这里的地理环境,自然特征与诗中的描摹不合,距古驿道经过的沁河桥、沁河渡又较远,与济源相士骆山人可能居止之地也较远。当然,不能排除地理环境、自然面貌的变化,不能排除相士走江湖四海为家途中相遇的可能。即使如此,这个交会之地也在沁阳,骆氏亭也应当在沁阳境内。李商隐在沁阳宿骆氏亭的时间也与他当时的活动相吻合。

  据此可以说,《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李商隐入仕之前写于沁阳的诗,是《河内诗二首》之外的又一首描摹沁阳风物、抒发思友之情的著名诗篇。

骆氏-姓骆的名人-骆姓起名字-骆姓的起源与家谱

河南北部,江苏苏州 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骆」源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