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学的清代学址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义学的清代学址,第1张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

尊敬的领导:

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与宗程家产一并用于兴办“义学”。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从中可以看出秦氏一族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

据我多次前往郝坡村考察所得,发现该文存在八大“硬伤”。

1、该文指出:“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此处叙述不恰当。碑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碑文,仅指为制作碑刻而写的文字,广义的碑文指的是所有刻在碑上的文字。该义学碑,从广义上说,碑文不止六行,从狭义上来讲,碑文共一百六十五个字。该文所述:“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并不恰当。

2、该文指出:“据考古人员考证,碑文的大意是:在清初康熙年间,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 此处叙述不恰当。该碑碑文并没有明确指出清初康熙年间的秦宗程乏子无后。只是提到,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如果结合秦氏家谱以及秦万里墓碑,可以大致推测出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在清初。秦氏家谱记载,郝坡秦氏辈分依次为富、廷、汝、宗……,秦氏家谱又载,秦宗程配王、郭氏,(无人)。秦万里墓碑载:“……至富公移居下河西,茔卜于村南。厥后明季清初派分郝坡富公之元孙伦公即葬于兹”。富公是郝坡秦氏一世祖。富公之元孙伦公为三世,秦宗程为四世。秦宗程生活的年代应为清初,断定“清初康熙年间,……”,尚缺乏相关文献资料印证

3、该文指出:“邵原镇郝坡村秦宗程因乏子无后,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并没有指出秦宗程将其家产奉献于秦家祠堂并兴办‘义学’教育。只是说:“我秦宗程堂尽有遗产若干,前年欲将此产每年余资兴立义学,未曾成立。后有族人伯珩、伯珣、伯诚、伯纲、学宽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据秦氏家谱载,伯字辈为十二世,学字辈为十三世。秦伯珩、秦伯珣生活于清末民初,秦伯珩、秦伯珣等“共起悟念将宗程堂余资兴立学校”。 “宗程堂”与秦宗程定有着密切关系。但秦宗程并没有兴办‘义学’教育,郝坡义学始于民国初年,发起人是秦伯珩、秦伯珣、秦伯诚、秦伯纲、秦学宽等。而不是清初的秦宗程。

4、该文指出:“民国四年,又有秦伯珣乐善好施,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义学碑文中写道:恐其余资不足,秦公伯珣显善乐施。将万元号借贴一纸,计钱一百千施入宗程堂名下,以助学费之不绘。碑文并没有讲到“将自家全部积蓄补贴到学校”。

5、该文指出:“秦家人特撰文立碑,名曰‘义学碑’”。 此处叙述极不恰当。该义学碑落款处为:“程秀章撰文,石工姜承先 中华民国四年十二月上旬 毂旦”。由此可见该碑是由程秀章撰文的。并非该文指出的“秦家人特撰文立碑”。

6、该文指出:“碑文记述了自清代郝坡创办‘义学’以来,300余年的‘义学’在秦氏历代族人的捐助下延续的历史”。 此处叙述不恰当。其实碑文说的非常明白,郝坡创办‘义学’是在民国初年,而非清代。更没有300余年的‘义学’历史。

7、该文指出:“据碑文记载,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此处叙述极不恰当。碑文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在300余年间,从这所‘义学’中走出了数以千计的优秀学子”的记载。此句话纯属该文作者捏造!

8、该文指出:“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此处叙述极不恰当。根据文献等考证,这句话应改为“这所清代秦家祠堂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

尊敬的领导,我的以上观点,极不成熟,还望市文物局专家予以批评指正。

谢谢!

2013105

附报道全文:

我市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

校址尚存一通民国“义学碑”

作者:文/图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 来源:王屋晨风 字数:613

2013年10月10日,我市考古工作者在邵原镇郝坡村发现一所清代“义学”校址和一通民国四年的“义学碑”。据考证,这是我市截至2014年发现的唯一一所清代义学及唯一一通民国“义学碑”。

该清代“义学”校址位于东阳河西岸的邵原镇郝坡村正中。该校舍坐北面南,占地约2000平方米,现存主房和东西厢房3座。据村民介绍和文献记载,郝坡村的秦家祠堂就是清代的“义学”校舍。该校舍从清代一直沿用到20世纪70年代,至今校舍仍保存完整。

民国“义学碑”现存放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家大院东侧,碑高85厘米、宽41厘米、厚12厘米,为青石质,圆首。从石碑的正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义学”楷体的碑额,碑文楷书,6行,共190字。碑体文字清晰,保存完好。

这所清代“义学”校址及民国“义学碑”的发现,对研究古邵州乃至济源地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刚看到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山亭区秦氏很多!东鲁秦氏始出于姬姓源于周公。按你所描述你们应该是出自赵泉秦氏,赵泉村是六世祖‘尚宾’公迁徙所建,全村几乎都姓秦!东鲁秦氏赵泉系字辈十四世起:天(建)清善(庆)启(兴)佑 咸(显)贞(增)贵祥荣……

我只能找到东蒙秦氏的祖谱,并且东蒙秦氏主要集中居住区主要在蒙阴、新泰、莱芜、长清、沂源、沂水、临沂等地区。没法估计滕州的秦氏是否为其中一支。

具体史料:

椐唐代《元和姓纂》、宋代《广韵》记载,秦氏系黄帝之孙颛顼之后,颛顼之孙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赐姓赢氏。伯益之孙非子有功封于秦邑,非子之后襄公救周有功封诸侯于雍,襄公之后赢政统一华夏建立秦朝,秦朝灭亡后,其子孙以国号为姓,遂为秦氏,大多分部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省。其一支迁居山西云中一带,族人秦秀曾官居西晋太常博士。洪武年间,该支族人随国之移民由山西洪桐县迁居山东单县王集乡黄堆集村。明建文四年(1403年),因避“靖难之役”,秦能兄弟三人在避乱中失散。兄长秦能流落到山东蒙阴县西乡(今常路镇)北楼村安家。二弟秦旺祖漂泊到山东日照定居。三弟秦迪祖流浪到山东禹城立业。秦能之后人因定居蒙阴,遂独立编撰家谱,自称东蒙秦氏。

清雍正己酉年(1729年)东蒙秦氏始修家谱,为防止族人取名无辈字易导致尊卑混淆,编撰家谱时定就十字为辈:“敦克允淑广,贞元承立昌”。清嘉庆已丑年(1805年)继修家谱,按五行相生规律增续五辈:“法树炳培锺”。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三修家谱,按五行相生规律增续五辈:“洪本炤坊铭”。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四修家谱,按五行相生规律增续十辈:“治桂焕均锡,济校煜增镛”。同时因第四辈“淑”与第十二辈“树”谐音,遂将第十二辈“树”改为“相”。中华人民共和国丁亥年(2007年)五修家谱,因辈按五行相生规律取受字限制,打破定规再续十字:“忠良显德圣,守宗永世兴”。以上共四十字,每辈依此用一字。历次修谱所续辈字排列如下:

敦克允淑广,贞元承立昌。

法相炳培锺,洪本炤坊铭。

治桂焕均锡,济校煜增镛。

忠良显德圣,守宗永世兴。

从东蒙一世秦能算起,“敦”字辈是第十二世,依此类推即可算出每人辈世。东蒙秦氏集中居住区主要在蒙阴、新泰、莱芜、长清、沂源、沂水、临沂等地区。但随着东蒙秦氏族人升学、从军、升迁、调动,东蒙秦氏后人已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目前东蒙族人多为“贞、元、承、立、昌、法”字辈。

义学的清代学址

关于邵原镇郝坡村“义学碑”特与文物局专家商榷尊敬的领导:2009年十月份,《济源日报王屋晨风》刊发记者卫建波(通讯员秦胜利)的文章《我...
点击下载
上一篇:族谱的写法下一篇:满族姓氏问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