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氏剂的环境影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3收藏

狄氏剂的环境影响,第1张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神经系统、肝脏、肾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急性中毒:可迅速经皮吸收而中毒,症状类似艾氏剂和滴滴涕,蓄积于脂肪中。

吸入可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误服中毒可出现头昏恶心、呕吐、全身无力、共济失调、肌肉抽动、震颤、四肢无力、食欲不振、情绪激动等。部分患者可有肝、肾损伤及周围神经炎。 毒性:该品属高毒性。

急性毒性:LD5046mg/kg(大鼠经口);60mg/kg(大鼠经皮);LC5043mg/m3,4小时(大鼠吸入);人经口5mg/kg,最小致死剂量。

致癌性: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730mg/kg(52周,连续)致癌阳性;大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180g/kg(2年,连续)致肿瘤阳性。

致畸性:小鼠经口最小中毒剂量15mg/kg(妊娠期9天)致畸胎阳性。

用作土壤杀虫剂的艾氏剂是环境中狄氏剂(高达97%)的主要来源。艾氏剂和反应产生狄氏剂很快被土壤吸收,特别当土壤含有丰富有机质时,因而几乎不渗透土壤而且通常不发生地下水的沾污。两种化合物的迁移主要经由土壤侵蚀(像随风漂移)和沉积迁移(地表泾流),而不是通过溶渗。艾氏剂和狄氏剂在农业上使用,产生了土壤中残留物(主要是狄氏剂),持续期以年计。估计半衰期在4~7年。这些化合物在热带条件下比温带条件下存留期要短。由于处理庄稼和土地,或直接由于杀虫剂的施用,艾氏剂和狄氏剂通过挥发而进入空气。狄氏剂又随水洗刷和干尘降返回到土壤和水表面。因而这些化合物可在气相中测得(很低水平,通常在1~2ng/m3),或吸附在尘颗粒或降水中(大约10~20ng/l)。

水中生物体对狄氏剂有很高的富集能力,水中很低的含量水平可导致生物体达到有毒的水平。通过水中食物链富集的重要性不及从水中直接的生物吸收。

在地球系统中,艾氏剂和狄氏剂以各种形态积累在生物体内,但主要以狄氏剂形式存在。狄氏剂很可能要对田野哺乳动物的死亡和某些物种数量下降(如水獭)负责。

降解:狄氏剂属高毒有机氯杀虫剂,在光照下光解,成光化狄氏剂,毒性更高。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当然有啊,其实就是库

库(厍)姓

一姓氏渊源:

1、源于官名,出自古代职守仓库的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周朝时期(一说汉朝)有守库大夫一职,其后人便以库为氏。据史籍《风俗通》记载:古守厍大夫,因官命氏。

2、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出鲜卑族。南北朝时期的北魏鲜卑族中有库傉官氏,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库氏。

源出羌族。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有羌族厍狄氏,后改为汉字单姓厍氏。厍氏于隋朝初年统改为库氏,读音与库(kù)相同,因出于鲜卑族和羌族,讹书为“厍”,隋朝以后通“库”字,厍氏就并入了库氏。

据史籍《后汉书》记载,北周时期有个金城太守厍均。另据史籍《后汉书注》记载:“羌族中有厍姓,音舍(shè)。”

据王先谦所著《集解》记载:厍,即“库”之俗音,但读音不作kù,而作shè,与“舍”音同。

二、迁徙分布:

库(厍)氏人口总数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库(厍)因官名而得姓,始祖可追溯到汉文帝时期。

按照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早在汉文帝的时候,便已经出现了以厍为姓的人,因此厍氏至少有两千来年的历史。

据史籍《风俗通》上说,厍氏的祖先是古代的守厍大夫,后代因官而得姓。

而根据史籍《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厍氏,以官为姓氏,汉文帝时就有仓氏。因为厍氏担任厍氏这个官职历史很久,所以子孙就以官职为姓氏。

库(厍)氏望族居于括苍。这个姓氏是以浙江的天台山和山一带为中心,进而繁衍遍布全国。

另一支厍氏来自少数民族。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大量的鲜卑族人涌入中原,其中复姓厍门氏、厍狄氏,以及三个字的库傉官氏受汉族影响,改为单姓库(厍)氏。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松阳郡:汉朝时期属回浦县地,东汉建安四年拆置松阳县,隋开皇九年又拆松阳县地置括苍县,以其地有括苍山而得名,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东南部遂昌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汉高宗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隋朝初年被废黜。

括苍县: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分林海郡东部置永嘉郡,松阳县属之。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分松阳县东部置括苍县,废永嘉郡置处州。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又改处州为括州。隋朝初年废东阳郡置婺州,隋大业初年又复改婺州为东阳郡,括州为永嘉郡。今缙云地北部仍属东阳郡永康县,南部属永嘉郡括苍县。

2堂号:

辅仪堂:汉朝时期的库均为金城太守,后被封为辅仪侯,因以为堂。

金城堂:同上。

四、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宗开守厍;秀毓括苍:全联典指库氏的得姓源流。

金城英俊;汉室典仓:上联典指汉朝时期的库钧,官至金城太守,封辅义侯,为一时英俊。下联典出库氏源于汉文帝时的守库大夫,主管全国仓库,其后裔即以“库”为姓。

2五言通用联:

清擢副都统;汉封辅义侯:上联典指清朝时期的都察院承政库尔,满洲正蓝旗人。因功擢正蓝旗蒙古副都统。后为都察院承政。下联典指汉朝时期的金城太守库钧,与窦融友善。为时英俊,封辅义侯。

霁色连空上;炎气入夜除:此联为唐朝时期的诗人库狄履温《夏晚初霁南省寓直用余字》诗句联。

3六言通用联:

名誉传于后世;英俊重于当时:汉朝时期的金城太守库钧,与窦融友善。为时英俊,封辅义侯。

4七言通用联:

广开贤路人才众;车水成龙妙景多: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库氏之“库”字的拆字联。

五、历史名人:

库 钧:(生卒年待考),汉朝人,著名金城太守,库氏得姓鼻祖。

立有功劳,受封为辅义侯。

他与当时的名人窦融交情很好,窦融当大司空的官。他俩全起出入,弹琴作诗,又都长得端庄,很受人们赞誉。

另外,维吾尔族人的姓名中,有库的发音,音译成汉语,也写为库尔班等等。在与汉文化交流中,大约也会形成库氏。

库德三:(公元1926~今),笔名科夫;山东平邑人。

现任浙江省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宁波市老干部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会员、艺委会书画师学术委员等。曾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宁波分校教师、南京军区老战士书画协会理事。

先后毕业于宁波市老年大学和无锡书法艺术学校毕业后入研究生班以及湖北文渠书画社等。

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展赛获奖,入编《当代书画篆刻家词典》、《世纪中华书法篆刻集粹》、《世纪国际书法精作博览》、《中国当代名人录》、《世界美术书法家世纪末成就大典》、《世界美术书法家作品大画册》及《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书法家拍卖库》等。

《大唐明月》这部剧是根据蓝云舒的同名小说改编,背景放在了唐朝李治时期。男主角是唐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裴行俭,女主是娜扎饰演的胡女库狄琉璃。整个故事情节还是比较曲折的,其中的核心肯定是库狄琉璃和裴行俭之间的爱情故事。从预告来看,《大唐明月》整体质量非常不错,场景布置十分精致。因为裴行俭是真实存在的人物,那库狄琉璃有没有对应的原型呢?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1、库狄琉璃原型人物

《大唐明月》中,库狄琉璃是裴行俭的夫人,而裴行俭是唐朝著名将领,所以很多观众好奇,库狄琉璃在历史上是否也有原型存在。

历史上,裴行俭是唐朝初年的大臣,字守约,他文武双全,精通政治和兵法,曾担任多个官职,唐高宗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裴行俭对这件事持反对态度,并与长孙无忌、褚遂良商量对策,让皇帝打消这个念头,没想到这件事被武则天知道了,裴行俭因此被贬职。

裴行俭有政治头脑,能文能武,还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唐朝大将,他曾威震西域,大破突厥,也算是历史上少有的身兼文武双职的人,永淳元年,裴行俭接受皇命领兵出征,可是还没有出发就病逝了,享年六十四岁。

关于裴行俭感情生活记载的不是很多,只知道他有两位夫人,一个是原配陆氏,另一个是继室华阳夫人库狄氏。那库狄琉璃应该就是以库狄氏为原型,剧中库狄氏是极具制衣天赋的胡女,她的真实身份是前朝制衣大家安氏的女儿,后来在宫中屡次遇险,都是裴行俭帮她摆脱险境,两人共同辅佐李治,在这个过程中,库狄琉璃和裴行俭互生情愫,最后走到了一起。

历史上库狄氏也是很了不起的女人,史书里关于她的记载只是寥寥数笔,库狄氏后来被武则天召入宫中,拜为御正,并封为华阳夫人,开元时期加封为晋国夫人。

2、库狄氏人物介绍

史籍中,有关库狄氏生平事迹的记载并不多,存世记录只有以下内容:

①《旧唐书·裴行俭传》

光庭早孤。母库狄氏,则天时召入宫,甚见亲待,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

②《新唐书·裴行俭传》

光庭字连城,早孤。母厍狄氏,有妇德,武后召入宫,为御正,甚见亲宠,光庭由是累迁太常丞。

③《赠太尉裴公神道碑》

公元夫人河南陆氏,兵部侍郎爽之女也。陆氏卒,继室以华阳夫人库狄氏,有任姒之德,班左之才。圣后临朝,召入宫阙,拜为御正。中宗践祚,归养私门,岁时致礼。娲皇(一作后)补天,进参十乱;少康嗣复,退协三从。晋朝公卿,列拜虞潭之母;周官音注,近同韦逞之家。皇上临极,旁求阴政,再降纶言,将留内辅,夫人深戒荣满,远悟真筌,固辞羸惫,超谢尘俗。每读信行禅师集录,永期尊奉,开元五年四月二日,归真京邑;其年八月,迁窆於终南山鸱鸣堆信行禅师灵塔之后。古不合葬,魂无不之,成遗志也。长孙参元,官至泾邓二州刺史,聿修厥德,人忘道存;次子延休,并州潍令,世载文雄,家传草圣;次子庆远,协律郎,深达礼乐,克和神人:咸负长才,同沦短运。季子光庭,侍中兼吏部尚书。辅政邕熙,致君尧舜,孝理发乎陵庙,仁泽遍乎松贾。是故妻以夫荣,母以子贵,以尚书先赠方伯,申命上公,夫人旧封华阳,增号晋国。《诗》云:文武吉甫,万邦之宪,上公有焉;又曰: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小君有焉;《孝经》云:立身行道,以彰(一作显)父母,侍中有焉:合三德而为家,横百代而济美。信可以主时称伐,镂石刊金者欤!神道前铭,薛令所撰,且有后命,俾余系述。马迁世家,益孟坚之一传;刘宽表墓,并伯喈之两碑。报德教忠,俱传不朽。铭曰:  天生亚圣,祚此王国。文综九流,武参七德。柔远服叛,穷西尽北。赫我皇灵,去其蝥贼。仁则不远,智何不周?如山之峻,如川之流。术与神合,艺将道游。书来悬帐,赋出登楼。司马军阵,官人纲纪。帝加常伯,国于闻喜。室有令妻,家成克子。社金传世,桓圭守祀。神为上台,永介邦祉。

④《唐光禄大夫行侍中兼吏部尚书弘文馆学士上柱国正平县开国男赠太师河东裴公墓志铭并序》

髫丱之岁,丁太尉宪公艰,属太后临朝,中官作乂,母氏晋国太夫人礼为权夺,道符国桢。起自惟堂,入闻朝政。

3、库狄氏和裴行俭

《大唐明月》原著小说中,库狄琉璃是个从现代穿越回唐朝的女子,她在唐朝所处的时代正是女皇武则天上位之前,她在唐朝的身份是一名多才多艺的胡女。原本库狄琉璃是没有打算让自己卷入这历史的纷争中去的,毕竟她是一名了解历史走向的旁观者,但是,现实却不允许她袖手旁观。

她遇上了裴行俭,一个风度儒雅,文武双全,又心怀抱负的人,哪怕他的官场之路充满了变数跟坎坷,他依然心怀大唐子民。与库狄琉璃的相遇,让两个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了一起。为了裴行俭,库狄琉璃也甘愿卷入纷争,成为备受武则天赏识的宫中女官。

裴行俭娶过两个妻子,第一位妻子河南陆氏去世后,他又续弦娶了库狄氏为妻。库狄氏虽然是胡女,但据了解她也是个很有才华的女人。武则天欣赏她的才华,让她入宫当女官,封她为华阳夫人,这些在历史上都是有记载的。

传闻称库狄氏曾是裴行俭之子的妻子,可惜裴行俭之子早早死了,库狄氏这才转而又嫁给了裴行俭。如果这是真的,那古人的开放程度真让人瞠目结舌,如果这是假的,就权当这是捕风捉影的野史一笑而过吧。

祝姓的起源 很难说,不过肯定祝姓历史悠久,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有关祝(Zhù)姓出处有四种说法,一说出自祁姓,为黄帝之裔;一说出自己姓,祝融之后;一说以官职为姓。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如今,祝姓在全国分布较广,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41位的姓氏。是非常少见的姓氏之一。

关于祝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

祝姓氏的辈分排行 我爷爷是包字辈,我爸是行字辈,我是玉字辈那下一辈是什么

祝氏家谱字辈 长,依,仅,厚,立,新,源, 承,业,端,思,世,泽,传, 家,宣,邢,教,勤,为,本, 才,中,典,诗,齐,圣,前。

祝姓和什么姓是世仇 20分 这种观念应该转变一下了,现在是法制社会,再说冤冤相报何时了。你说对吗?

祝姓的简介 祝[读音作zhù(ㄓㄨA),亦可读作zhōu(ㄓㄡ)]祝的五笔:pykq祝姓,在《第百家姓》中排名126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41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87%。

谁知道祝氏的由来吗 祝 远古时,巫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者称为祝史。祝姓就源起于远古时,以官职为姓的习惯,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祝姓还有另一支起源,就是西周时,周武王将一支黄帝的后代,封在祝地做首领,后来就有了祝国,祝国的公族就以国为姓。祝国那地方,就在现今山东省济南市。

百家姓有姓祝的吗? 有!

祝氏家谱字辈 长,依,仅,厚,立,新,源, 承,业,端,思,世,泽,传, 家,宣,邢,教,勤,为,本, 才,中,典,诗,齐,圣,前。

写一篇有关姓氏的由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出生时辰名字取名免费_周易取名免费_名字取名

专业名字取名,结合八字分析,诗经配合,生肖宜忌,正宗起名,名字取名,结合传统科学理论,起名字时尚好听,大气不俗!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100分取名 好取名吉祥如意 取名不俗气 100分取名

100分取名,专业取名是由取名老师,手工结合宝宝生辰,分析宝宝民俗补缺,给宝宝取名,寓意美好,好听吉祥,100分取名,朗朗上口,好听好念!

铜陵辰阳文化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麻烦帮我写一篇关于姓氏的调查报告

中国姓氏的起源 作为血脉延续的姓氏,最早出现在中国。从公元前3000年中国第一个姓—风姓开始,中国的姓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绵延不绝。有关专家最新研究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曾经使用过的姓氏高达22000个,而其中不少姓氏有上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在姓氏的传承之中得以体现。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 姓和氏的区别: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世界各国都有“三大姓”的说法,英国是:Smythe,Jones,Williams;美国是:Smith,Johnson,Carson;法国是:Martin,Bernard,Dupont;德国是:Schultz,Mueller,Shmidt;俄国是:Ivanov,Vasiliev,Deternov;中国有张、王、李、赵,四个大姓,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都是皇帝赐姓。 根据最新的统计,单是姓张的,就有一亿人,这恐怕是世界上最大的姓了吧。1977年史学家李栋明,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姓”的论文,文中指出:华人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第三大的十个姓是:谢、何、许、宋、沈、罗、韩、邓、梁、叶。占华人人口10%。接下来的15个大姓是:方、崔、程、潘、曹、冯、汪、蔡、袁、卢、唐、钱、杜、彭、陆。加起来也占总人口的10%。换名话说,在中国十亿人口中,有七亿人姓了这45个大姓。另外的三亿多人的姓,都是比较少见的,象毛、江、白、文、关、廖、苗、池等等。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2 浏览7866

毛姓氏的由来调查报告小作文

毛姓位居当今中国大陆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华姓氏的第76位,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027%,总人数大约在320万人。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史称后稷)。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商朝后期,古公亶父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的孙子姬昌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周武王子成王继位时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毛国灭亡后,其宗族以国为氏,形成毛姓,毛叔郑被尊奉为毛姓始祖,今河南宜阳为毛得姓地。 毛姓源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徐灏注笺:“人、兽曰毛,鸟曰羽,浑言通曰毛。”按,所谓毛,本是指动物皮上所生的丝状物及鸟之羽毛等。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 毛姓的血缘祖先是周人的始祖弃。在有虞氏舜和夏禹之时,弃定居在邰(今陕西武功西南),属于姬姓之族。弃在这里,继承和发展了烈山氏以来种植“百谷百蔬”的经验,对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卓越贡献,被称为“后稷”。从夏初以来,后稷一族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的方国。商朝初年,后稷的裔孙公刘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栒邑西),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为避免戎、狄等部族骚扰掳掠,古公亶父就和他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定居于岐山(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下的“周原”。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古公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公季的儿子姬昌死后,在位50年,基本上完成了灭商兴周的事业,死后被追尊为文王。文王死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文王子姬旦为辅佐,继续从事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 周武王灭商二年后病故,其子姬诵继位,是为周成王。成王年幼,由武王弟周公姬旦辅政。殷纣王子武庚勾结对周公心存不满的周武王另外两个弟弟管叔、蔡叔,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史称“管蔡之乱”。周公旦在平定管、蔡之乱后,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大封诸侯。周公封文王庶子(一说为第八子姬叔郑,史称毛叔郑;一说第九子姬明,又称毛伯明,但大多数典籍及家谱都认为是姬叔郑)于毛(其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建立毛国,为伯爵。周平王东迁后,扶风、岐山被戎狄占有,毛国随之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 毛,周代姬姓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 酆、郇,文之昭也。”毛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同姓诸侯。其开国之君为周文王庶子郑,史称“毛叔郑”。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外卿士,称“毛公”,与召公、毕公齐名。《尚书·顾命》:“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于此看来毛公实为周之顾命大臣,具有极高的威望。周穆王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唐兰在《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根据《西清古鉴》著录的班簋铭中提到周穆王命令毛伯班夹辅王位,征伐东国之事分析:“从铭文中看,毛伯班称毛公为昭考,而穆王称毛公为毛父,则此毛公应为毛叔郑的曾孙,与昭王同辈了。由于毛国别为小宗,以毛叔郑为祖,则成王顾命之时毛公为昭,其子为穆,当康王时,其孙为昭,当昭王时,而由穆王言则正是父辈。此时,毛伯班实与穆王同辈,为毛叔郑的五世孙,即《尔雅》所称为玄孙。” 此外,《左传》中还提到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均为周王室卿士。 毛虽区区小国,在春秋时名位不显,但由于其国君有较高的政治地位,文化颇为发达。现存下来同毛国有关的铜器,除穆王时的班簋外,还有清道光末年在陕西扶风周原出土的毛公鼎、毛伯簋等。关于毛国灭亡的时间,牛武成《春秋百国探微》说:“毛国灭亡,时间不详。”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十一月辛酉(十一日),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表明春秋末期毛国依然存在。宜阳于战国时属韩,并迁都于今宜阳韩城镇宜水之滨。毛国可能是在战国初年(一说春秋后期)被韩国所灭。 关于毛之得姓,《世本·氏族篇》云:“毛氏,文王庶子毛叔郑,后以为氏。”唐人林宝所著《元和姓纂》称“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支孙为周卿士。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宋人郑樵《通志·氏族略》云:“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无论是毛叔郑或是毛伯明受封毛国,历代姓氏书都将毛姓列为“以国为氏”为氏之列。 由于《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有关毛姓的记载不一致,这就引起后世学者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有两个毛国,一个分封给周文王第八子姬叔郑,为公爵,世称毛公,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西周晚期尚在;一个分封给文王第九子姬明,为伯爵,故称毛伯明,其封国在今河南宜阳东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另一种观点认为,周朝初年,姬叔郑受封毛国,其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平王东迁,毛国随之迁居洛邑附近的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又《路史·国名纪戊》曰:“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林宝是唐朝人,郑樵是南宋时人,而早于唐朝或与唐同时期的典籍在论述毛姓起源时,都提及姬叔郑(毛叔郑),而没有涉及姬明(毛伯明)。《后汉书·古今人表》载:“毛叔郑,文王子”。东汉应邵《风俗通义·姓氏篇》曰:“毛氏系周文王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引晋咸和元年(325)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引大唐开元乙亥(735)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唐张九龄《姓源韵谱》云:“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晚于林宝、早于郑樵的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谓“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综上所述,叔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武王姬发的弟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杨伯竣编著的《春秋左传注》认为:“毛,《尚书·顾命》、《穆天子传》五并古器如班簋、毛伯敦、毛公鼎皆称毛公,《周本纪》、《逸周书·克殷解》均有文王子毛叔郑,当即毛之始封者。”因叔郑为毛国首任国君,被尊奉为毛姓始祖。 关于毛国的地望,一些学者认为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沈钦韩《春秋左氏传地名补注》说:“《汇纂》,毛在河南府宜阳县界。”明清河南府治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此外,齐思和《西周地理考》也说:“毛,今河南宜阳县境。”其实,据清道光年间于陕西歧山出土的周宣王时的毛伯青铜器毛公鼎和西周晚期的青铜器毛伯敦,证明叔郑及其子孙在此活动,说明毛国初封于此。周平王率周王室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王朝时,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东北)。但此时的毛的封疆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因此,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顾栋高《大事表》五以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据毛公鼎,西周初叶毛公 为周王卿士,毛公鼎、毛伯敦并出扶风,似可推知毛公采邑西周时在扶风,东迁后在洛阳附近。” 祖地 宜阳县 宜阳县属河南洛阳市,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曾是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也是唐代诗人李贺的故乡。现存仰韶、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址14处,韩故都、汉八关城、唐连昌宫、福昌阁等古建筑10余处。宜阳人文景观众多,中州名刹灵山寺作为白马寺的姊妹寺,仅距县城8公里,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和香客;自然风光优美,国家级森林公园花果山烟云浩淼,飞瀑高悬,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更因吴承恩《西游记》的创作而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区位优势明显,各主要景点距洛阳均不足百公里,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原阳县 原阳县属河南新乡市,是毛姓发展史上望族荥阳毛氏的故地,如今原阳县毛姓属人数众多的大姓,全县毛姓人口达两万人左右,分布在全县70多个自然村镇,以“毛”字名命名的村有老毛庄、毛屋、毛庙、毛滩、毛庄等。原阳境内的毛姓和邻近武陟县毛姓尊晋朝辅国将军毛宝为始祖。 原阳古称博浪沙,因张良刺秦于此而闻名于世。自秦汉至元代,先后出过12位官邸宰相之职的著名历史人物。这里有张良刺秦古遗址,有保存完好、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末清初民宅建筑夏家院,以及毛遂故里、陈平祠、张苍墓、玲珑塔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战国,中原诸侯在此15次会盟。原阳由历史上的原武、阳武二县合并而成。

9 浏览2802016-05-14

我们老师让我们写自己的姓氏的研究报告,我姓梅,请问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梅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 提出问题 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姓梅,听老师说,姓氏是一种文化,很值得研究,于是,我对梅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又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浏览,了解梅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梅姓的名人故事。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 体 内 容 书籍、上网 梅姓的来源 商朝有个爱国忠臣,商王封他为梅伯,后被商纣王迫害,后世为纪念他的忠贞不屈,随其姓梅。 书籍、报刊、上网 历史上梅姓名人 梅询、梅清、梅尧臣、梅兰芳、梅艳芳。 上网 梅姓人口数量 约占全国人口数量的百分之零点一左右。 上网 梅姓族谱 湖北新洲梅氏宗谱八卷,(民国)梅烈忠三修, 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新洲县绿化乡周山村。 四、结论 1、我国的梅姓源远流长,梅姓的祖先——梅伯,是一位爱国忠臣,他坚贞不屈,因他的忠诚流芳百世,后代的子子孙孙也是为了纪念他而随其姓梅。 2、在历史的长河中梅姓也是人才辈出,包括古时候的许多文学家,如梅询、梅清、梅月、梅尧臣等,以及近现代的艺术家梅兰芳、梅艳芳……我们为梅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梅姓已分布于今湖南、湖北、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江南广大地区。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167 浏览919

姓氏崔调查报告怎么写

崔姓是中国、朝鲜和韩国的姓氏之一,其主要来源于姜姓,始祖传为姜太公,鼻祖为炎帝神农氏,山东临淄(淄博)为崔姓的发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时期达到极盛,属于中原地区望族、全国大姓;望族分布于今山东淄博、河南濮阳、河北安平、湖南桂东等地;主要堂号有博陵堂、清河堂等。历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诗人崔颢、崔护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国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约占全国汉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则以朝鲜、韩国为多。 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资料所载,炎帝神农氏后裔,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曾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子孙以邑为氏,是为山东崔姓。根据多种古籍的记载,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于西周时期的齐国,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曾经长期是山东望族和中国著姓。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开国君主是吕尚。吕尚本来姓姜,因为他的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省南阳),从其封姓,故称为吕尚。吕尚的儿子丁公佶,是齐国的第二代国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来应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后来以邑为氏,就是崔氏。  而这位丁公佶,相传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儿子。由此可见,崔氏中国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后代,追本溯源还是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子孙。他们的得姓,算起来大约有3000余千年的历史了。 2、据《新唐书》所载,唐时新罗国有崔姓。 3、出自少数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丽人、满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传炎帝神农氏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吕尚,字子牙,人称姜子牙,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今山东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时为齐丁公。 季子名德兴,生卒不详。炎帝五十六世孙,齐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应继君位。但季子仁爱贤良,孝悌有加,举贤让国於庶兄叔乙。季子携家人隐居景色秀丽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孙随为“崔”姓。史称“崔氏始祖”。齐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孙以諡号为姓“丁”,故,齐丁公伋为“崔”、“丁”两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应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为四。但,确是正妃所生,故君位应传给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为庶兄,古时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别。 迁徙分布 崔姓发源于山东境内。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一说今山东武城县西)

狄氏剂的环境影响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对神经系统、肝脏、肾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急性中毒:可迅速经皮吸收而中毒,症状类似艾氏剂...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