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高”排第几位,高姓如何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26浏览:4收藏

百家姓“高”排第几位,高姓如何由来?,第1张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

  由来:

  1、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2、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3、源于鲜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4、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参见: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vXqsVMfmsQX_5C4GJVnL-1bao7Q_PdKPPL2xFfyebbgL8a2vgJtRPte7FBoKFfcdCqugamok3qlZB0Af7kapq1ea3HqHm143mNONzfQvkN8M4TMhs1-I_edB7TS_2g8A4qZ7c8ZLDSp08d2sZpJVq

  LZ问的也太细了,这你得去查当地的史料和县志了。

  看下高姓的起源吧

  起源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另一支姜姓高氏。齐惠公姜元的有一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孙强取祖字为氏,名高强,其后亦为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齐太公十三世孙。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南北朝时,先后有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迁徙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

  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

  在汉末时,又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

高姓来源于姜子牙的八世孙齐文公吕赤的后代。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宫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县。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八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详情: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1、源于姜姓 :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2、源于姜姓 :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

3、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

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

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4、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5、源于羽真氏:

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

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

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6、源于冒姓:

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7、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

历史名人:

1、高渐离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

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向秦王的头部猛砸,想杀死他,但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2、高斌

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 ,著名水利专家。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其女受宠册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

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于任上,终年72岁。

追授内大臣衔,谥号文定,命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同祭于河神祠,入祀京师贤良祠。

3、高弘图

高弘图,字子犹,一字研文,号硁斋,明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触犯熹宗,夺俸两年。

天启初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贤而被罢官。崇祯三年(1630年)春复官,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削职罢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于国破家亡,弘光元年,清军破杭州,携一幼孙逃入一野寺中,绝食九日,卒于会稽之竹园。

4、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调蓨,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一说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长恭性格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乐陵县开国公,从弟高殷即位后晋爵为兰陵郡王,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

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

次年,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武平四年(573年),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被后主高纬赐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死后北齐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5、高顺

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平定吕布部将郝萌的反叛。屡次进谏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与张辽一起击败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又一起攻破刘备的沛城。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

参考资料:

-高姓

陕西高姓

高姓自古以来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在西部,唯有陕北高姓十分兴旺。特别是米脂,高姓为第一大姓,县城人口中高姓几占一半。这种现象在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陕西高姓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就屡有高姓名臣名将在长安(今西安)活动。至唐代,出自渤海高氏的高卿任遂城(治今河北徐水西遂城)令,居文安(今属河北廊坊地区),其孙高伯祥官居左拾遗,迁居长安,成为京兆高氏始祖。其子高郢曾于德宗、顺宗两朝为相。其后有唐高思祥——北宋高永能这一支绥州(治今绥德)武将世家。唐至五代,出自河西(治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高君佐——高万兴家族世代在延州(治今延安)任刺史、节度使等职,也长期活动在陕北地区。西夏有高大节、高大伦、高大亨兄弟,先后出使金国,人称“三俊”;还有大都督高逸、右丞相高良蕙、进士高智耀祖孙三代。可见陕西高姓的兴旺由来已久。

米脂高氏有三支:老高,为本地古姓,最迟宋代已居于此地,未知是否与人称“老高”的北宋名将、绥州高永能有关;东高,为元末高庆之后;西高,相传为高庆之兄高庆甫(高福十)之后。最为兴旺的是东高。高庆又名高彦庆、高福十一,于元代自安徽合肥迁来。元末,各地义军蜂起,高庆也聚集数万人马驻屯于县城北高家山花马洞,起义抗元,光复了陕北一带。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归顺朝廷,受封为昭武将军,世袭卫指挥使。高庆兄弟和下文所述江苏扬州高明三同时代,应同为高姓始祖高傒68世孙。米脂高氏人才众多,例如,清代米脂全县出进士9人,高姓占6人;举人45人,高姓占18人;受封赠文林郎、儒林郎等荣衔的49人,高姓占32人。各类人才有,明代举人:高堂,弘治甲子科,秦王府长史;高白明,嘉靖壬午科,知县;高承光,同前。贡生17人。其他文职:高华,训导;高延正,大使;高其志,南城兵马司。武职:高台屏,山西汾阳营守备;高台翰,守备;高杰,总兵官,福王时封兴平伯加太子少傅。高元爵,高杰之子,袭封兴平伯。清代,进士:高钿,乾隆癸丑科,广东文昌(今属海南)、感恩,广西天保等县知县;高长绅,道光乙巳科,江苏荆溪、南汇、元和等县知县,常镇通海兵备道;高维岳,光绪丙子科,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大宁、蓬溪等县知县,山西辽州直隶州知州,三品衔侯选道;高增融,光绪己丑科,户部主事;高增爵,光绪壬辰科,四川眉州、资州知州,成都知府,内阁中书;高祖培,光绪乙未科,刑部主事。武进士:高仲元。大挑科:高照煦,光绪庚辰科挑二等,佛坪厅宜川县训导,合阳县教谕,榆林府教授,钦加国子监学正衔,《米脂县志》(光绪三十三年)编纂。举人:高五思,雍正丙午科,江南溧水知县;高威凤,乾隆辛卯科;高镇,乾隆甲午科,江西星子、德安、临川等县知县;高细,乾隆壬子科;高长绅,道光庚子科;高增高,同治壬戍科,户部广东司主事;高宝臣,台庚午科,澄城县教谕;高维岳,同治庚午科;高照煦,同前;高增让,(照煦子),光绪乙亥科;高兆鑫(照煦弟),光绪壬午科,咸宁县教谕;高增融(兆鑫子),光绪戊子科;高荟桢(长绅孙),光绪戊子科,保安县教谕;高祖培,光绪己丑科;高树荣(祖培父),光绪辛卯科;高增爵(照煦侄),光绪辛卯科;高祖宪(树荣子),光绪壬寅科。武举:高建中;高仲元;高仲鹄,光绪甲午科,安徽守备;高步霄。贡生16人。其他文职:高金纬,布政使经历;高金式,陇州训导;高金容,廪生,凤翔府教授;高台垣,紫阳县训导;高金兰,布政使理问;高金玉,廪生,宁夏府训导;高金桂,训导;高寿祺,增生,兵部郎中,山西侯补直隶州;高标,廪生,府谷县教谕;高照暄,廪生,醴泉县教谕;高樟,附生,军功保举知县花翎同知衔;高长绂,附生,湖北勋阳府经历;高仲奎,滑南县训导;高景增,县丞。武职:高良武,柏林堡守备;高榭,兰翎把总。近代人物:高攀桂,参加同盟会,民国初期任陕西都督府参谋,甘肃五族联合会委员;高祖宪,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民国初期任关中道观察使、道尹;高祖培,光绪进士,清末任高等审判厅长,民初任总检察厅书记官长;高增爵,清光绪进士,清末任四川巡警道,民初任陕西民政长、参议院参议、大总统府顾问;高树荣,光绪十七年解元,与英国学者李提摩太深交,曾在定阳、凤翔等书院讲授数理化课程。现代人物:高敏珍,1933年加入中国***,解放后任西北妇联委员兼生产部长、农林部植保局副局长;高仰云,曾任西北局党校副校长、越南爱国党校顾问、南开大学党委书记兼副校长;高云屏,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国务院文教办副主任;高宪斌,原名高锦章,1943年协助杜斌丞组建西北民主同盟;高敏夫,诗人,1927年加入中国***,1940年曾任绥德分区文协副主席;高锦纯,第四军政委、新疆自治区第一副主席、甘肃省五届人大副主席;高本宗,陕西省军区副参谋长、省军区纪检委副书记、少将;高进程,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高崇维,宁夏石嘴山市委书记;高钟宪,水利部陕西省水文总站主任兼书记;高仰山,西安市检察院检察长;高霄云,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高林,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副经理;高得成,青海省粮食厅厅长;高子锐,海南某部师长;高庆昌,西北大学工会主席;高克勤,甘肃省商业学院副院长;高锦绥,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高锦明,航天部119厂副厂长;高生宇,陕西省果品茶叶公司书记;高一明(女),驻比利时大使馆一等秘书;高仰光,302医院政治部副主任;高仲平,民政部农救司办公室主任;高余厚,陕西省榆林地区行署秘书长;高治家,西安电力公司副经理;高友智,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峰,陕西省建设厅副厅长;高元白,陕西师大中文系教授;高文泰,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高介奇,原铁道部第一设计院(兰州)高级工程师;高鹏,省戏剧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一级导演;高中音,北京外语学院教授;高子明,陕西省物理所研究员;高平,《西安晚报》副总编、高级编辑;高崇寿,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高振丰,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室高级工程师;高锦岳,吉林大学物理系教授;高鸿犹,西安庆华电器制造厂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高景亮,台湾文官12级参赞、《陕西文献》主编。另有副高级职称18人。(见《米脂县万丰里高氏家乘》,高应德、童怀忠提供)

米脂东高氏世系

68世

一世

高庆—惟学—能—│敬 │让—│大经 │纯美 │珩

│义—捷—│敏 │大纶—│纯善—│璞—可成—┐

│大继 │

┌—————————————————————————————┘

└┤毓春 │廷弼 │允临

│盎春 │廷翼 │晰 │允恒

│际春—│廷对—│星—│允谏 │金鼐

│廷辅 │允萃—│金韦—衍棠—机—┐

│廷梁 │

┌———————————————————————┘

└┐照煦—│增健—│之钧

│ │ │之钊

│ │ │之锐

│ │增怀— 之录— 汉旌

│ │增密 │之钰

│ │增逊—│之镜

│ │增实—│之镇

│ │ │福昌 89世

│照昕—│增融—│之铸— 奉璋—模 二十二世

│增诚 │之铭—│毓璋

│瑞璋

陕西明清以来高姓人物还有:明代咸阳高士文,都督佥事,赠建昌伯;咸宁高岳,正德举人,知县;西安后卫高节,嘉靖乙未进士,知襄陵、户科给事中、河南卫辉知府;西安左卫高品,嘉靖42年武举,;安塞高迎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号称“闯王”;米脂高必正,原名一功,李自成妻弟,大顺军主要将领,后联明抗清;米脂高杰,大顺军将领,降明为总兵,福王时镇守扬州、瓜州。清代宜川高进库,明副将,降清任广东高雷总兵;榆林高第,明山海关总兵,降清任原官,后封太子太保;华阳高浣花(女),诗人,著有《鹘血余草》;咸宁高成玉,乾隆七年武举。现代横山高岗,1928年春和刘志丹等共同领导陕西渭华起义,建国后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后因妄图分裂党中央被开除党籍;定边高桂滋,曾任国民党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第十九绥靖区司令官等职,建国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渭南高凌云,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延川高登榜,全国人大常委、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延川高朗亭,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顾问,少将;子长高维嵩,兰州军区副政委,少将;富县高文智,总后勤部企业部部长,少将;佳县神泉堡村高景德,清华大学校长(1983—1988年)、电机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第一个留苏博士;泾阳高鸿,南京大学环境科学所所长、化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宝鸡高耀峰,《甘肃公安》报社编辑室主任。

高姓氏的起源来历是姜姓。

高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人口分布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

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南北部、江西、浙江、福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

百家姓“高”排第几位,高姓如何由来?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在台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