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後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裏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於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配嬴氏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廑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兖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於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後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侯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於御营諡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諡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字隍号道隆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231年九月初五日生晋310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255年正月十二日生晋340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280-375年)即晋代八姓入闽之一(又名黄允)居黄巷之始祖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惠帝公元280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公元375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諡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325-402年)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裏莆田黄氏后唐丁亥科状元黄仁颖为其哲裔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而名声大振,传为佳话。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黄廷桂为其哲裔。 黄璞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
第1世:黄 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 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 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 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 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 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 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 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 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 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 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 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 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 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 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 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 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 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 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胞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 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胞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 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 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 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 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 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 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 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 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 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其曾孙黄程迁居广东潮州甚盛。配王氏子(黄世和)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 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 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省长安市;余情不详。
黄 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 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 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 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 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耆年居福州黄巷小黄楼;前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865—945年)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 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谥忠义,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死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 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 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 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
孙姓, 中华姓氏之一, 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 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 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扩展资料:
一、姓氏起源:
1、源于子姓。
商朝末,纣王叔父 比干,商之贤臣,因直谏而被杀,子孙避难改姓,其中一支以本为王族子孙之故,遂姓孙氏。
2、源于姬姓。
公元前1055年,周公 姬旦封康叔於卫(今河南淇县),建立 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 卫武公。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姓孙。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孙武、孙膑、孙权也是孙乙的后裔。
3、源于妫姓和姚姓。
《新唐书·宰相世系》:”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为田氏。王莽封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为姚氏。 “ 《 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舜因生于姚墟而姓姚,因居妫水而姓妫,故姚恢改姓为妫, 妫皓又改姓为姚,知姚与妫可通 武王时有虞遏父者,以奉虞帝之祀,是为胡公” 。
北宋景佑年间刊本:邵思著《姓解》记载:”“虞舜生于姚,故因生地为姓,后世有以姚为氏。“ 《元和姓纂》载:“姚,虞帝生于姚墟,子孙以姚为氏。”《 尚书·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 舜在当帝之前,四岳(四方部族首领)曾向帝尧推荐过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
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 南宋的《通志·氏族略》记载:“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于姚墟,故因生以为姓” ,舜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即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可见 舜文化、 虞舜文化和世界舜裔宗亲联谊会( 世界舜裔联谊会),《 古今姓氏书辩证》:“春秋时齐厉公之子田完之四世孙为 须无 ,无宇之少子名书,字子占,为齐大夫,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孙武为其后。”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周武王封舜帝的直系后裔妫满于陈国。公元前672年, 陈厉公妫跃之子 陈完逃奔齐国,改陈氏为田氏。齐景公时,陈完四世孙是须无,须无孙田桓子,即齐大夫 田无宇,其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封田书于乐安,古城在今山东 惠民县,并赐姓孙氏。
4、源于芈姓。
春秋初,楚王蚣冒之孙蒍贾,蒍贾之子蒍艾腊,也称孙叔敖,孙叔为其字,出任楚庄王的令尹,其子孙以其字为氏。
5、源于荀姓。
汉朝时,因汉皇室成员刘询当了皇帝,即汉宣帝,为了要避“询”音之讳,他下令荀姓子孙不得再姓荀,一律改为孙氏,并将战国时代的荀卿都改为孙卿。由是荀姓也成为汉朝“孙”姓支脉的一个源头。
6、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夏侯婴,与刘邦是少时朋友,夏侯婴做过“滕令奉车”官职。等到其曾孙夏侯颇娶公主为妻,该公主随母亲外家的姓,称“孙公主”,这使夏侯颇的子女也跟随母亲外家的姓为孙。
7、源于其他赐姓、改姓:
①属于以王侯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俞河因功而被赐姓孙,因称孙河。孙河,本姓俞,年少时即随孙坚征讨沙场,孙坚视他作心腹。后又随孙策平定江东,多立战功,孙策赐姓予他为孙,因而改姓。
②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参考资料:
孙姓
彭姓起源参考之一
彭氏字辈:
某支彭氏字辈:应道玉福安,尚正启祖荣,安贞维元传。(传)家敦孝友,开国显忠良。大业光昭代,鸿勋殿楚邦。(邦)泰民康宁,恩宗永世昌。华富贵美德,天顺耀宪章。
湖南衡山彭姓保公房辈分字行:祖宗培植厚,兰树立庭芳,立德通经学,诗书绪以长。本房辈分字行:光承选缔泽,代有士名扬,忠孝维国政,相传继永昌。濠头房:智勇仁为达,福从大德生,前卿共自远,继善必其诚。贺家仲房:友子大曰鼓,芳应均思成,世启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湘潭中路铺房:友子大曰鼓,芸应均思成,世应家庐远,名扬祖宗荣。杨子坪房:江右贻谋远,秋堂继起兴,后来宜萃芳,各位振而升。林子冲房:盛世明良会,忠臣起若云,衡湘金玉秀,积庆肇元勋。
湖南湘潭彭氏字辈:思祖惟文太,宗兴伍百年,念征有杰士,述信继商贤。续修辈分字行:安福源流远,中湘世泽绵,诗书昌令绪,孝友绍家传。
湖南益阳彭氏派语:海岳风云会,中原气象雄,星罗如翼轸,才敏咏霓虹,宦籍同江右,声香荐阁东。钟灵观后进,黼黻赞前勋。
湖南浏阳沙溪河江彭氏字辈派行:汝永士名声振,文先人万邦兴,家傅传孝友,树立显朝廷,善良民之庆,厚道德乃成,继锡能长远,祖业应大增。
四川简阳彭姓乾隆十八年辈分派语:钟国家良彦,育君亲手臣。同治二年续修50字:元善成正远,大德定光乾,朝廷尚进举,荣华富贵先,有为增学宪,其才在尔全,志士兴万美,怀道安邦权,天开文远日,宗功永久传。
信述堂彭氏派语:寿考肇祥,厥志丕彰,人才蔚起,望重南湘,国之上瑞,家运维光,元本忠孝,世绪孔长,承先启后,振纪立纲,修齐平治,树德扬芳,式诒有壳,继述永臧,积善笃庆,福禄尔康。
历史来源
一: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大彭为商代的诸侯,大彭国在江苏徐州氏。其后有彭氏。一说大彭即为「彭祖」。
二:为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氏。据《晋书》所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据《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家族名人
彭祖 尧的臣子籛铿。陆终氏第三子,帝颛顼之孙,历虞夏至商,相传活了七、八百岁。因封於彭城,故称为彭祖。后世用以比喻长寿。
彭蒙 战国齐的隐士,田骈之师,思想与庄子的齐是非说相近。
彭越 字仲,昌邑人。为汉初功臣。佐高祖定天下,封梁王。后因人告他谋反而被杀,被刘邦诛杀他的三族。
彭绍升 字允初,号尺木,又号知归子及二林居士,际清是他受菩萨戒的法名。江苏长洲县人。清代著名的居士。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县官,辞不就。因结织罗有高与阅读明朝高僧紫柏的全集,受到感动而归心佛法,尤深信净土。他在净土教义上除莲池外,最推重省庵。平日常闭关念佛,发愿回向。著有一行居士集、居士传、阿弥陀经约论、一乘决疑论等。对清代净土信仰的推展有重要的影响。
彭德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帅之一,骁勇多智,曾领导朝鲜战争,为一代伟人。
地望分布:甘肃陇西郡,江西宜春郡。
彭姓起源参考之二:彭氏与武夷
提起彭姓始祖,人们自然联想到寿高800的彭祖。几千年来,彭姓子孙都认为自己出自这位亘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人瑞。据史料记载,彭祖姓名铿,是上古时期部落首领陆终氏的第三个儿子,擅长养生之术,尧帝时,因铿向尧进献长寿之羹,获得尧的赏识,被封为大彭,故称彭祖。从此以后,彭祖的子孙后代皆“以国为姓”,开始了彭姓。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徐州,历史上叫彭城。彭城是尧帝赐封的,赐封的是因为彭祖的贡献,所以封为彭城。
商末时,纣王为求长生不老,派人窃取了彭祖的长生秘诀,为独占此术,阴谋害死彭祖。为躲避灾祸,彭祖只好离开彭城,云游天下。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晚年不得志,所以带领两个小儿子跋山涉水来到现在的武夷山。彭祖从徐州来了之后,当时的年代,这个地方洪水泛滥、野兽出没,荒无人烟,彭祖和他的两个小儿子彭武、彭夷首先疏浚河道,拓宽河床,让洪水顺流而下。随之开荒造田,发展农业文明。
由于彭祖父子三人诛草拓荒,开发武夷,立下了汗马功劳,因而倍受后人的崇敬。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现在的武夷山为什么叫武夷山呢?是因为我们当地人为了纪念彭祖和他两个儿子开山有功,所以用他两个儿子的名字彭武,彭夷各取一个字,称为武夷山。
因为历史久远,有关彭祖父子隐居幔亭,开发武夷的种种说法已难以考证,但武夷山的彭氏后裔都乐于接受这些美丽的传说。显然,他们希望借助彭祖这位长寿之神寄托宗族繁衍,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用彭武、彭夷开辟武夷的大无畏精神激励本族子弟进取向上。
根据崇安的史志,彭氏从中原迁入武夷山有文字的记载,始于唐代的彭迁。祖籍江苏镇江的彭迁是唐朝的开国功臣,青年时曾辅佐秦王李世民平定隋末之乱,建立了赫赫战功。彭迁年迈退休后,不图个人的安逸享受,来到武夷山的吴屯定居。彭迁为人豪爽,他把朝廷赏赐给他的钱财,金帛捐献出来,募集大批流民拓荒造田、引水灌溉,使得吴屯一带阡陌纵横,沃野连片。自彭迁定居吴屯之后,彭氏宗族繁衍,人才辈出。在1400年间,仅地方志记载的有功名者就达近百人。如北宋的特科状元彭路,南宋的诗词名家彭奕;清代杰出的外交官彭光誉等人。明末,武夷山的彭氏后裔开始迁居台湾和海外。目前彭姓在台湾属于第31大姓,其主要分布和居住在新竹和苗栗两县。
福建武夷山市景区管委会彭汝茂:彭祖的后裔有很大的特点,吃苦性强,创业性也很强。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的彭祖后裔最近几年不少回来寻根问祖,来到武夷山,来到福建。
彭姓起源参考之三
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九,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五。彭姓出自黄帝,关于彭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彭姓是黄帝的后代祝融的后裔。祝融的后裔有八种姓氏,彭姓就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象董,秃,己,曹之类。第二种是说,彭姓是祝融的弟弟吴回的后代。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受封于彭,传说他因为献了一碗野鸡肉汤给上帝,上帝很高兴,就赐他长生不老。据说他一共活了八百岁,被后人尊称为“彭祖”。彭祖建立了大彭国,后来被商高宗武丁所灭,后人就以彭为姓,从此姓彭。发展和演变:彭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古时候,匈奴,南蛮,西羌等少数民族都有彭姓,后来有一些就融入了汉族。彭姓最早在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发展,主要在湖南,湖北一带,到晋朝,已经发展到山东,陕西,甘肃,江西,四川,福建等地,宋英宗时,彭姓首次进入广东,并在清代迁入台湾。彭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淮阳,陇西,宜春,昌邑,豫章,广汉,崇安,阳夏,安定,瀛州,庐陵,浦口,漳州,泉州,梅州等。
关于彭姓的起源,历来的考据十分翔实,所以后世姓彭的人士都可以脉络分明地找到自己家族的来处。这份幸运,当然也是拜彭祖之赐。
彭姓的来龙去脉,各种古籍的有关记载很多,其内容则不外以下数种:
《姓纂》:“大彭为商诸侯,以国为姓,盖陆终第三子彭祖即大彭也。”
张澍所著《姓氏五书》:“颛顼曾孙祝融之弟吴回,生陆终,陆终子六人,其三曰�2055,为彭祖,封於大彭。”
《郑语》:“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
《姓氏考略》:“望出宜春,又,安定胡永胡有彭氏,见《晋书》;又,西羌南蛮皆有彭氏。”
由此可见,汉族的彭姓是颛顼帝的嬴姓之后,颛顼是黄帝轩辕氏的孙子,他的后代,是汉族的主要组成分子。传到其曾孙辈的时候,有重黎和吴回两兄弟先后当了“祝融”,也就是专门掌管祭火及用火的官,对于整个民族的演进极有贡献。吴回的一个叫做陆终的儿子,总共生了6个儿子,其中的老三名为�2055,就是活到800岁高龄的彭祖,算起来是颛顼的第五世孙,由於他的封地是在大彭,所以子孙就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地命氏”,而中国也开始有了“彭”这个姓氏。如此看来,彭姓的历史悠久,是不容置疑的。
彭姓,是发源于4000多年以前的殷商诸侯国大彭,当时的大彭,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铜城县,迄今铜城县的西边还有一座大彭山,足见其渊源。当然,后世的彭姓人士,最初应该都是从江苏的铜山分支出去,然后在各地分别繁荣茁壮的。
殷商之际的彭姓名人,实际上不仅仅是彭祖一人,另外,还有一位曾谏其君不听而投水死的殷大夫彭咸,也被后世列为人臣的楷模。
秦汉之际,彭氏也是文人名士辈出,其中又以曾经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的大将彭越,最为有名,他曾先后在汉高祖收魏、定梁、灭楚的战事中,多建奇功,后来并被封为梁王,真可以说是显赫一时。
彭氏家谱 一、来源有二
1、为祝融之后,以国为氏。相传陆终为古祝融之后,生有六子
,三曰彭祖帝尧封彭祖于彭(今江苏徐州市),为大彭氏国。大彭氏
国于商朝被灭后,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彭氏。彭祖原姓篯名铿。据说
他年轻时做了一碗野鸡肉羹献给上帝,上帝吃得高兴,就赐他长寿。
他经历夏商两代,活了八百多岁,所以人们称他彭祖。商朝时,商王
派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诀,他却回答说:"我幼年时父母双亡,从小
就身体不好。长大后,又碰上犬戎入侵,流落西域一百多年。我从年
轻时到现在,已经死了四十九个妻子,失去了五十四个儿子,经历的
人生忧患实在太多,精神上大受影响。象我这样的人,本来就先天不
足,后天又保养不好,所以现在身体弄得如此干瘦枯槁,恐怕快要不
久于人世了,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延年益寿的方法呢?"说完就长叹一
声,飘然而去。
2、祝融之后有八姓己、董、彭、秃、妘、斟、曹、芊。周灭之。
彭为八姓之一。大彭国一直延续至商代,被灭以后,其庶子不以原国
名“彭”命姓,彭姓就是彭祖的后代。
又据《晋书》载:“安定胡水有彭氏。”《姓氏考略》载:“西
羌、南蛮皆有彭氏。”均出自少数民族。
二、郡望堂号
1、堂号
"可祖堂"、"长寿堂":都是说的彭铿(即彭祖)的故事。彭
铿封于彭,他的道值得后人学习(古典文学"其道可祖"),人称"彭
祖"。彭祖活了800岁,商朝末年他就当了守藏史,到了周朝又当柱下
史,所以又叫"长寿堂"。
彭姓又以"陇西"为其堂号。
2、郡望
陇西郡: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始置郡,治
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淮阳郡:汉高帝时置淮阳国,为同姓九国之一,都于陈(今
河南淮阳),惠帝后时为郡,时为国。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
改陈州为淮阳郡。
宜春县:汉置宜阳县,隋复改宜春县。
彭寿
始祖PC250062 彭寿,字应贵,元大总戎,生没失详,葬堆子山祠堂屋后子午兼壬丙向有石墓碑表。先世椿年公於元代官授武职,由江右来衡州□县居第四都之铜口湾至明洪武二年已酉四月,公徙长沙落业,本邑坪山今敬房所居西冲湾其旧址也。故子孙之为宗堂云。元配:许氏,元封夫人,生没失详,葬堆子山上手潭冲坝口原庄屋后龟形山子午兼癸丁向有碑表。子三:爱爱子;燧子;楚子。龟形山墓前原庄屋及菜园自属,宗祠公管若 2摘自《彭氏5修族谱》32卷,民国乙丑,信述堂 缺卷4,21,25,26,29,存27册,296×17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彭鄑
始祖三子支祖:彭鄑,宋赠武烈将军。讳鄑字宗献行文三,由青山徙居西山散桥32.湖南长沙《彭氏二修绘支谱》3卷首上中下 末上下 光绪16年,陇西堂,木活字本,7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彭尊三、彭福庆
原籍始祖:彭尊三,籍隶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之欲谷村,元元贞八年壬寅三月初二辰时生,明洪武二年已酉十月初九寅时没,区谷村山向失考。元配:聂氏,元元贞十一年乙巳六月初八子时生,明洪武四年辛亥十一月十六酉时没,葬与夫合冢。子三:长福庆;次流庆;三华庆。一派祖:彭福庆,字仰高,元至正元年辛巳八月二十五午时生,明第乐四年丙戌二月初三午时没。葬何西堤外大坟山枫树下戌山辰向。元配:巢氏,豫章吉安府吉水县东玉之女,元至正四年甲申九月初七子时生,明永乐五年13.湖南沅江《彭氏族谱》12卷首,彭家猷主修,光绪33年,陇西堂,木活字本,10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丁亥初六卯时没,葬屋基东节后永兴山周围窑石为界向对土地山碑记。始祖PB210280/
彭显
基益始祖:彭显,字宣义,贡生,元至顺元年庚午正月十五卯时生,卒失考,葬白鹿铺大路南岸壬山丙向祥茔图有碑。子二:楚玉;楚石。元配:朱氏,生卒失始祖PB200610/26.湖南益阳《益阳三吾彭氏七修》12卷首末,民国32年, 木活字本 14册(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考,葬樊家山下手子山午向详茔图有碑。
源自高阳;望出宜春。
武原二仲1;新昌三奇2。
注释:1清代诗画粗彭孙贻,字仲谋,号羿仁,海盐人。天性孝友,善诗工墨兰。与同邑吴仲木同为名流推重,时称武原二仲。
2宋代学者彭渊材,宜丰人。曾出入京兆贵人之门十余年,及归上有李廷珪墨一丸,文与可竹一枝,欧阳公五代史稿一巨编而已。善晓大乐,尝献乐书,珍重协律郎。为“新昌三奇”之一。
吴中三老3;鸿博第一4。
注释:3明代贡生彭行先,字务敏,长洲人。崇祯时授知县不就,隐居教授,年九十二卒。与金俊明、郑敷教称“吴中三老”。
4明代进士彭孙遹,字骏孙,海盐人。工诗,有文才,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康熙中举鸿博第一,授编修,历官吏部右侍郎。
七百岁八百年流沙记身世;
四十妻五十子独卧妙权衡5。
注释:5古代长寿彭祖(铿)传说事典。
政治精明,卓尔循良龟鉴6;
1应道玉福安,尚正启祖荣,安贞维元传。(传)家敦孝友,开国显忠良。大业光昭代,鸿勋殿楚邦。(邦)泰民康宁,恩宗永世昌。华富贵美德,天顺耀宪章。
2《彭氏5修族谱》32卷,民国乙丑,信述堂 缺卷4,21,25,26,29,存27册,296×178(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派语PC250060
寿考肇祥,厥志丕彰,人才蔚起,望重南湘,国之上瑞,家运维光,元本忠孝,世绪孔长,承先启后,振纪立纲,修齐平治,树德扬芳,式诒有壳,继述永臧,积善笃庆,福禄尔康。
332.湖南长沙《彭氏二修绘支谱》3卷首上中下 末上下 光绪16年,陇西堂,木活字本,7册b缺卷首上(本网站可提供光盘或复印)
派语:PB210172
1-15派:子罡伯再仁守思文公汝希应兴(仔)学承国(子大添)(朝乾兴)(荣闻)开重德志(善如克)(天赤承正)(为绍之元)(仔真)(庆傅家有)
16-20派:彭家坳房:章时庆太允
后牛坝房:用时玉兴。
西山彭家桥房:友能时光。
张家阜角树房:偲万允大,
丰仓房:偲万玉廷。
山田段房:伏正仕俊茂。
球琳神房:清伏在万耔。
管笔黎家:为绍之元
西山段山口段春华市:仔真庆傅家有。
21-25派:彭家坳房:章时庆太允。
后牛霸房:用时玉兴世。
西山彭家桥:友能时光。
张家湾角树各房:偲万允大。
丰仓房:偲万玉廷。
山田段房:伏正仕俊茂。
球琳神房:清伏在万耔。
管笔黎家冲房:志廷胜时(若辉)。
西山 山口段房:之耔志。
春华市房:道耔志。
26-30派:彭家坳房:尚友祖开家。
后牛坝房:贵清。
西山彭家桥房:世再大启仕。
张家湾角树各房:景开光绍勤。
阜角树荣祖房闻亮支:映正明启学。
刘邦家谱:
1、曾祖父:刘清,战国末期魏国大夫,出生并活动于魏都大梁,之后其子刘仁迁丰邑中阳里,现丰县汉皇祖陵保存刘清之墓。
2、祖父:刘仁,迁丰邑,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刘仁迁丰,当在此年之后。
3、父亲:刘煓,字执嘉,即刘太公,刘邦登基后尊为太上皇,崩于公元前197年。
4、生母:温氏,一说王含始,被追谥为昭灵夫人(昭灵后)。
5、庶母:李氏,太上皇庶妻,封太上皇后,逝于公元前197年;生楚元王刘交。
6、兄弟姐妹
(1)刘伯,刘邦大哥,汉五年正月,追尊为武哀侯,高后时,追尊为武哀王。长嫂封阴安侯。
(2)刘仲,名喜,刘邦二哥,被刘邦封为代王,[244] 统辖今河北、山西一带,后因抵抗匈奴战败被革为合阳侯,死后 追谥为代顷王。二嫂为顷王后。
(3)刘交,刘邦弟弟,排行第四,被刘邦封为楚王,[245] 死后谥元王。
(4)从父兄:荆王刘贾。
(5)从祖弟:燕王刘泽。(应该是远房兄弟,现已无稽可考)
(6)姊:宣夫人 昭哀后。
7、后妃:曹夫人、吕皇后、戚夫人、薄姬、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石奋之姊)
子女。
8、共生八子:刘肥、刘盈、刘如意、刘恒、刘恢、刘友、刘长、刘建。
9、女儿:刘乐,即鲁元公主,下嫁张耳之子张敖,母吕后。刘邦女儿有史可查者只此一人。
10、原配吕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一女:刘盈,即是汉孝惠帝;女即鲁元公主。
11、妣曹氏,生一子:刘肥(高祖六年立为齐王,[247] 卒谥齐悼惠王)。
12、妣戚氏,生一子:刘如意(汉高祖七年封代王,九年徙为赵王,十五岁被吕氏毒死,谥赵隐王)。
13、妣薄氏,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14、妣赵氏,生一子:刘长(公元前196年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谥淮南厉王)。
15、诸姬所生之子:刘友(初封淮阳王,后改封赵王,被吕后幽禁而死,卒谥赵幽王)、刘恢(公元前196年高祖诛梁王彭越后立为梁王,16年后,因赵幽王刘友幽死,便被改封为赵王,被迫娶吕产的女儿,而刘恢的宠妃被迫自杀,因此闷闷不乐,公元前181年六月,刘恢殉情自杀。死后废其嗣,文帝时追谥为“赵恭王”)、刘建(公元前196年,燕王卢绾逃放匈奴,次年被立刘建为燕王,立十五年死,谥曰灵。刘建本有子,吕后使人杀之,绝嗣后,除其国)。
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本文2023-10-26 18:31: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6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