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名人有哪些?
中国林姓:是商朝国姓(子姓),千古第一忠臣皇叔比干之后裔,林姓八成以上出自子姓为主,其他改姓为次要, 中国林姓名人无数,代代出伟人,威振海内外。中国林姓发展壮大光辉历程特色有以下几点:1、林姓起源较早,商朝之今,经历几千年的姓氏,商朝起源于河南壮大。2,林姓在晋朝,就较早大规模南迁福建,形成林姓规模庞大的姓氏中心,俗称:七曰不出林,姓氏势力规模,后为扩大林姓势力范围,向南方各省大规模迁移140多次,古代南方产生了一句霸气的姓氏俗语,陈林半天下,的俗语称号说法,现成为南方第二大姓的原因。3、中国林姓的姓氏规模全国最大,指的是:连绵大范围区域姓林,这种姓氏区域,在南方大多省份都是到处一片片大规模姓林,如:福建,广东,浙江,台湾,海南,等等。比如广东省内到处有一片片姓林,单:潮汕地区,三地区市有50几片大规模姓林,三万以下至万几人有约40大片姓林,3万人以上至十几万人有十几片大规模姓林,最大片为揭西钱坑镇和周边共30个村委会连绵姓林,不计外迁有十几万人姓林,有揭阳林半县之称,揭阳地方志显示:有揭阳县以来至民国历代揭阳县长都是姓林做县长。4、林姓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做官霸主姓氏,中国古代产生一句最霸气的称号,无林不开科,开科必有林,的古语说法,结果林姓产生了、一斗芝麻之多的大官。5,林姓明朝的两大海上霸主,林凤,林道乾,二人在明朝曾多次大规模植民东南亚各国,林姓是较早大规模迁海外各国的姓氏,形成现海外华人第一大姓的原因。 中国林姓是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较为重要的姓氏,林姓最著名的十大人物,都大多具有影响力扬名海内外的有:1、春秋时期的林放,是孔子七十二弟子圣人,林放是圣人之一,2、隋朝末大楚国皇帝:林士弘,是个汉人分列皇帝,曾和,隋,唐、两朝的鲜卑少数民族皇帝争霸天下,林士弘是一个很著名的历害人物。3、宋朝时期:林默,中国沿海,救灾救难,称天后下凡,为百姓排忧解难,宋朝当时的海难中救人无数,被后人封为天后妈祖娘娘,现全世界都有她的妈祖庙,信奉拜祭她的人超过二亿人,林默是著名海内外的人物。4、明朝:林凤,海上霸主,自组织队伍,船二千多,军队四万,曾多次攻打菲律宾国,和多次大规模植民东南亚各国,称为:中国攻打海外国第一人,和中国植民第一人,是个扬名海内外的人物,5、清朝:林则徐,官一品,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等,救国救民的民族英雄,广东虎门销烟,全国禁鸦片,敢于对抗西方列强,研究参观见证世界各国,称为,中国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是个扬名海内外的人物,6、清朝时期:称为台湾第一家族的雾峰林家:林朝栋,打赢中法战争,最主要的人物,林朝栋在雾峰地区组织一支8千多人的乡军,叫栋军、可称林家军,他带2千栋军攻打法国军主力,他夫人带6千栋军配合丈夫攻打原占领的台湾山区的法军,切底打赢法国侵略者,滚出中国,林朝栋是个威振中外的人物。7、清朝时期,台湾五大家族,第一钜富家族,板桥林家:林维源,清朝红顶商人,世界富豪,慈善家,是个著名海内外的巨富人物,8、民国时期: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12年,及参议院议长等等,林森是个著名海内外的伟大人物,9、民国时期:林遵,囯共两朝海军司令,中国海军第一副司令,在1946年收复中国南海诸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在法国侵略者和日本侵略者手中拿回入中国怀里。林遵是个扬名海内外的大人物。10、现代:林彪,现代世界十大杰出军事家,称为战神,解放统一重要人物,十大元帅军衔,任国家副主席,军委主席,在1966年他打赢了中印战争,林彪是个威振世界的伟大人物,以上十大林姓名人多为扬名海内外的世界级人物,历史上的国内著名林姓名人数之不尽,所以说林姓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力较为重要的姓氏,称为:(中国威风林)林姓主要南方为多,南方各省多为顶级大姓,福建,广东,浙江、台湾,海南,香港,澳门,为顶级大姓,较为大姓有,广西,江西,云南,湖南,江苏,贵州,南方林姓综合统计为南方第二大姓,南方林姓总人口为2100多万,不计台湾200多万在内就有:1900万姓林,中国北方为500多万姓林,林姓北方主要省份有,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为较大姓氏,整个中国总计为2600多万姓林,中国姓研究会在1996年以前把林姓的南方人口数据1420万当是整个中国的林姓人口数据来公布,实际上林姓除了台湾200多万姓林计,现中国就是以2400万姓林计,都可以进入中国前十二大姓内的超级大姓,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比干子坚后思及树林之庇护之恩,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 算起来,比干当为黄帝的第32代玄孙,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秦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以前在比干庙文官处工作,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林姓的另一个起源出自姬姓,是东周周平王姬宜臼(公元前770~前720年)的小儿子姬开,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黄帝的114代玄孙、比干82代玄孙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今福建省福州市)、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市)、长乐(今福建省长乐市)、连江(今福建省连江县)、温陵(今福建省泉州市)、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晋江(今福建省晋江市)、南安(今福建省南安市)、清溪(今福建省安溪县)、德化(今福建省德化县)、惠安(今福建省惠安县)、龙溪(今福建省龙海市)、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莆田九牧林姓和后人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
林禄的后代、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相传比干为表对商汤忠心,曾立下誓言,凡比干后裔,不可称王。所以说林士弘是一个不该称帝却称帝的的皇帝。但这只是个传说,并没有真正记载可以参考。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林氏是唐代莆田人林披(比干第98代玄孙)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莆田林氏后人大量迁移到泉州漳州潮州台湾等地,成为当地林姓开基祖先。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第35代玄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子孙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1 文言文《旧唐书》李光进
李光进,本为河曲部落稽阿跌族人。父良臣,承袭鸡田州刺史,隶属朔方军。光进姊嫁给舍利葛旃,葛旃杀仆固而归附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光进兄弟从小依傍葛旃,因此定居于太原。
光进勇毅果敢,其武艺兵略次于葛旃。肃宗自灵武观察战局,光进跟从郭子仪破贼,收复两京,屡立战功。至德年间,授代州刺史,封范阳郡公,食邑二百户。上元初,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率军讨伐大同、横野、清夷、范阳及河北残寇,任命光进为都知兵马使。不久,升为渭北节度使。永泰初年,进封武威郡王。大历四年(769),检校户部尚书,知省事。不久,又转任检校刑部尚书、兼太子太保。这年冬十月,葬母于京城之南原,将相致祭者共有四十四幄,奢华铺张至极。城内士人庶民,观者如堵。
元和四年(809),王承宗反叛,范希朝领兵援救易定,上表奏请光进为步都虞候,战于木刀沟,光进有功。元和六年(811),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充任单于大都护、振武节度使。诏书称光进素有竭诚效忠之节操,又建树丰功,赐姓李氏。其弟光颜授氵名州刺史,充任本州团练使。兄弟同时奉享恩泽,人皆惊叹。元和八年(813),调任灵武节度使。李光进曾随马燧援救临氵名,战于洹水,收复河中,皆有功。前军后军中之职务,没有未曾担任过的,中丞、大夫之职也都兼任过。当初援救易定之师,光进、光颜皆在其中,故军中呼光进为大大夫,光颜为小大夫。元和十年(815)七月李光进去世。
李光进兄弟年少即以孝顺父母、弟兄和睦在军中享名。及至守母之丧,三年不归居室。光颜先娶妻,其母将家务交付与她。母亡,光进始娶妻。光颜让自己的妻子将管钥、家谱、财物,都交归于嫂。光进命妻子还交弟媳,并对光颜道:“弟媳初来即侍奉母亲,母亲曾命她主持家事,不能更改。”于是弟兄臂膀相持流泣良久,仍如先前一样过日子。李光进去世时年六十五,追赠尚书左仆射。
2 哪位好心人士帮帮忙(旧唐书 苗晋卿传 古文翻译)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 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逊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铨选官吏的事务 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铨选的官吏诉说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多达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吻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怒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铨选达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宽松,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贿赂大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铨选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既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判,务必要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的官吏并写判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令,事奉安禄山,把此事完整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因此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全部科举及第和参加官吏铨选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 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士子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肃宗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 苗晋卿宽厚廉谨,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畏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百官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3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 李日知
文言文翻译:李日知,郑州荥阳人。
考中进士。天授年间,多次迁升为司刑丞。
当时使用法律严厉躁急,唯独李日知宽缓公平,没有使冤案泛滥。曾经赦免一个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求判处死刑,和李日知来回(争辩)到了四次。
胡元礼大怒,说:“(只要我)胡元礼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犯终究不会有活着的道理。”(李日知)回答说:“(只要我)李日知不离开刑曹,这个囚终犯终究不会有处死的法令。”
因此把两个状子呈列上报,李日知果真有理。神龙初年,出任给事中。
李日知侍奉母亲非常孝。当时母亲年老,曾经生病,李日知请假,调理侍奉了几天而鬓角的头发都变白了。
不久加朝散大夫的爵位。他的母亲没有受到命妇邑号就去世了,即将安葬出殡,吏人带着通知而到,李日知在路上当时昏厥,很久才苏醒。
身边跟随的人都悲哀痛苦,不能抬头观看。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听说他其孝悌的事迹,使人求问他具体情况,李日知推辞谦让不让上报。
守丧期满终了,多次迁升为黄门侍郎。当时安乐公主的池苑馆舍刚刚建成,唐中宗亲自前往游玩,随从的官远都预备下宴乐的诗歌。
唯独李日知心存规诫,他的最后一章说:“所愿的是暂且想着居住者的安逸,不要让时人议论建筑者的劳累。”议论的人以此敬重他。
景云元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转任御史大夫,像原来一样主持政事。第二年,升任侍中。
先天元年,转任刑部尚书,停止主持政事。屡次因年老请求退职,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
起初,李日知将要有所陈诉请求,而不与妻子商量,回乡而使身边跟随的人换装,要他们搬出去从事别的行业。妻子吃惊地说:“家产屡次花光,孩子们名声与官职还没有确立,为什么仓猝辞职呢?”李日知说:“书生到了这样,已经超越本分了。
人的欲望没有没有限止,如果放纵他们的贪心,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等回归田园,不从事产业,只是修理水池和亭台,多多地引荐后进的人,和他们聊天宴乐。
开元三年逝世。当初,李日知因为官居要职,诸多子侄们还未成年,都与族联姻,当时的舆论认为违反礼数。
死后,小儿子伊衡,以小妾为正妻,糜费丧失了土地和房屋,还起诉诸位兄长,(良好的)家风被取代了。文言文原文: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也。
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
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卿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复至于数四。
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
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
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
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
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
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安乐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
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
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
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
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开元三年卒。 初,日知以官在权要,诸子弟年才总角,皆结婚名族,时议以为失礼之中。
卒后,少子伊衡,以妾为妻,费散田宅,仍列讼诸兄,家风替矣。此文出自后晋·赵莹所编撰的《旧唐书》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旧唐书》从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完成。
因为书成时刘昫正在执政,按当时的规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国家修史的主编(监修),因此刘昫就成了署名撰者。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工作的,先后总计9人。
他们是:张昭远、贾纬、赵熙、王伸、吕琦、尹拙、崔棁、郑受益、李为先(一作光)。其中,张昭远始终具体负责其事,用力最勤。
贾纬受诏不久即去职守丧,书成前一年起复,主要贡献是其《唐年补遗录》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难得史料。赵熙始终其事,“竟毕其功”。
王伸于书成之日,身列“恩奖”名单。吕琦预修唐史,史称“有能名”。
《旧唐书》修成后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对后晋大举进攻,造成了开封及河南州县数百里内杳无人烟的惨状,公私损失都很严重,史籍遭劫自也难免。因此修成的《旧唐书》,在保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
《旧唐书》的作者去唐不远,有条件接触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里修成这样一部二百卷的大书。作者简介:赵莹(885-951),字。
4 哪位好心人士帮帮忙(旧唐书 苗晋卿传 古文翻译)译文:
苗晋卿是上党壶关人,世代以儒学著称 苗晋卿年轻时好学,擅长写文章,并进士及第开元二十四年,和吏部郎中孙逊一起担任中书舍人开元二十七年, 苗晋卿以中书舍人的身份掌管吏部铨选官吏的事务 苗晋卿性格谦逊柔和,参加铨选的官吏诉说索要好的官职的,即使有的上书多达几千字,甚至有的人口吻脸色都非常严厉的, 苗晋卿一定包容他,一点怒色都没有
开元二十九年,担任吏部侍郎前后主持官吏铨选达五年之久,他的政策很宽松,官吏多以此而做奸邪的事,贿赂大行当时天下太平,每年参加铨选的官吏有一万多人李林甫担任尚书,在朝廷上专权,选拔官吏的事务都委托苗晋卿和与他同级的吏部侍郎宋遥主持,参加选拔的官吏既多,每年还任命其他有见识的官员一起考察参加选拔的官吏的书判,务必要实事求是天宝二年的春天,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奭参加选拔, 苗晋卿与宋遥因为张倚正被唐玄宗器重,打算取悦依附他, 参加选拔的官吏并写判的共六十四人,分甲乙丙科, 张奭被定为甲科人们知道张奭不读书,所以议论纷纷有个叫苏孝愠的人,曾经担任范阳蓟令,事奉安禄山,把此事完整地告诉给安禄山安禄山当时备受玄宗恩宠,朝见玄宗都不按照固定的时间,因此向玄宗奏报了这件事玄宗召集全部科举及第和参加官吏铨选的人,到花萼楼亲自测试,合格的人十个中没有一二个 张奭手拿着试纸,一整天没有写一个字,当时人称他”曳白”玄宗大怒, 苗晋卿被贬为安康太守,宋遥被贬为武当郡太守,张倚被贬为淮阳太守玄宗下敕说:”在家中不能教育自己的儿子,选拔官吏的时候,却托人徇私”当时的士子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谈
到安禄山叛乱时, 苗晋卿潜逃隐遁在山谷中,奔到南方的金州,正好唐肃宗到达凤翔,亲自写诏书追诏苗晋卿奔赴肃宗所在地,当天就拜为左相,军国大事全部向他咨询 苗晋卿宽厚廉谨,处理政事从大处着手,不责问小的过错,所到之处都能使百姓受益魏地的人思念他,为他立碑颂德等到官至宰相,小心畏慎,未尝抵触别人的意旨他天性聪明敏捷,对事务熟练通达,百官的公文,看一眼就能知晓,而且用修身守住官位,靠智慧保全自己,议论他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永泰元年四月去世
5 求文言文翻译 旧唐书 萧德言《萧德言》传在《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六,列传一百三十九。卷六还是武则天的本纪呢。
全文为:萧德言,雍州长安人,齐尚书左仆射思话玄孙也。本兰陵人,陈亡,徙关中。
祖介,梁侍中、都官尚书。父引,陈吏部侍郎。并有名于时。德言博涉经史,尤精
《春秋左氏传》,好属文。贞观中,除著作郎,兼弘文馆学士。
德言晚年尤笃志于学,自昼达夜,略无休倦。每欲开《五经》,必束带盥濯,
危坐对之。妻子候间请曰:“终日如是,无乃劳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岂
惮如此!”时高宗为晋王,诏德言授经讲业。及升春宫,仍兼侍读。寻以年老,请
致仕,太宗不许。又遗之书曰:
朕历观前代,详览儒林,至于颜、闵之才,不终其寿;游、夏之德,不逮其学。
惟卿幼挺珪璋,早标美誉。下帷闭户,包括《六经》;映雪聚萤,牢笼百氏。自隋
季版荡,阇序无闻,儒道坠泥涂,《诗书》填坑穽。眷言坟典,每用伤怀。顷年已
来,天下无事,方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卿年齿已衰,教将何恃!所冀才德犹茂,
卧振高风,使济南伏生,重在于兹日;关西孔子,故显于当今。令问令望,何其美
也!念卿疲朽,何以可言!
寻赐爵封阳县侯。十七年,拜秘书少监。两宫礼赐甚厚。二十三年,累表请致
仕,许之。高宗嗣位,以师傅恩,加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卒于家,年九十七。
高宗为之辍朝,赠太常卿。文集三十卷。
曾孙至忠,自有传。
翻译:萧德言是雍州长安人,北齐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萧家本来是兰陵人,陈朝灭亡才被迁徙到关中,祖父萧介,南朝梁侍中,都官尚书。父亲萧引,陈朝吏部侍郎,都在当时很有名。萧德言广泛的涉猎研究经学和史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唐朝贞观年间,被授予著作郎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
6 文言文翻译 旧唐书 萧德言萧德言,雍州长安人,南齐尚书左仆射萧思话的玄孙。
本来是兰陵人,南陈灭亡,迁徙到关中。祖父萧介,南朝梁的侍中、都官尚书。
父亲萧引,南朝陈的吏部侍郎。都在当时享有盛名。
萧德言广泛的涉猎研究经学和史学,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喜欢写文章。贞观年间,官拜著作郎,兼任弘文馆学士。
萧德言晚年尤其专心学习,从早到晚,毫无休息和倦怠。每要翻开《五经》,必须先整肃衣带洗手洗足,端坐来面对它。
妻子等他有间隙的时候问她说:“整天这样,难道不累吗?”萧德言说:“敬重先圣的名言,难道还怕这些吗!”当时唐高宗还是晋王,下诏让萧德言传授讲读经史。等高宗晋升为太子,仍然兼任侍读。
不久因为年老,请求辞职归家,太宗不批准。又给他写信说: 朕遍观前朝,详细地看了群儒的事迹,至于颜回、闵损的才干,不能得到长寿;言偃、卜商的德行,比不上他们的学识。
只有你幼年就有突出的高尚人品,早年就标立了美好的赞誉。放下帷幕关闭门户地读书,读透了《六经》;像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映那样苦学,包罗了诸子百家的学说。
自从隋末动荡不安,学校不再闻名,儒学跌至低谷,《诗经》《尚书》被填进了深坑。回顾三坟五典,每每感到伤悲。
近年已来,天下没有事端,正想要建立礼乐制度,停止武事,振兴文教。你年纪已经衰老,文教将依靠谁?所期望的才干德并盛,卧治而振兴高尚的风化,使伏生和杨震,重生在当今。
美善的声名和威望,是多么的美好啊!念及你的疲惫衰老,有什么可说的呢! 不久赐爵封为阳县侯。贞观十七年,拜为秘书少监。
两宫礼遇和赏赐非常丰厚。贞观二十三年,屡次上书请求辞职归家,得到批准。
唐高宗继位,因为老师的恩情,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永徽五年,逝世于家中,享年九十七岁。
高宗为此停止朝议,追赠太常卿。著有文集三十卷。
7 旧唐书·许胤宗传 原文牧字牧之,既以进士擢第,又制举登乙第,解褐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沈传师廉察江西宣州,辟牧为从事、试大理评事。又为淮南节度推官、监察御史里行,转掌书记。
俄真拜监察御史,分司东都,以弟顗病目弃官。授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迁左补阙、史馆修撰,转膳部、比部员外郎,并兼史职。出牧黄、池、睦三郡,复迁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转吏部员外郎。
又以弟病免归。授湖州刺史,入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岁中迁中书舍人。
牧好读书,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武宗朝诛昆夷、鲜卑,牧上宰相书论兵事,言“胡戎入寇,在秋冬之间,盛夏无备,宜五六月中击胡为便”。
李德裕称之。注曹公所定《孙武十三篇》行于代。
牧从兄。
8 张善安传 旧唐书 文言文翻译张善安,兖州方与人士。17岁时,亡命为盗,后来在淮南一带打家劫舍。恰逢孟让败亡,张善安招募了败军八百多人,突袭攻破庐江郡。依附于林士弘,却不被信任,深感懊恼,于是反叛袭击了林士弘,焚其城郭后离开去了南康。萧铣夺取豫章,派遣大将苏胡儿守城,张善安夺取豫章,占据归还给唐朝,于是被授为洪州总管。
武德六年张善安反唐,辅公佑任命其为西南道大行台。善安掠夺孙州,擒拿总管王戎,袭杀黄州总管周法明。恰逢李大亮率兵赶到,劝降善安。张善安答道:“我本来最初是不欲谋反。但被部下谗言陷害谋反。投降,现如今是很容易的,但朝廷恐怕不会免除我的罪责,该怎么办啊?”李大亮说道:“您会投降,我一点也不怀疑。”于是独自走入阵中,与张善安握手谈话。张善安于是大喜,率领几十骑兵进入李大亮帐营。大亮引进善安后,立即命令士兵捉拿了张善安。善安身边的骑兵都感到惊异,被抓走。善安部下举兵来战。张大亮说是张善安是自愿归顺,劝诫叛军不要做无谓的争斗。善安同党骂道:“总管出卖了我们。”于是叛军溃败。张大亮押送善安至京师。善安辩解自己不与公祏同谋,唐高祖赦免了他。公祏兵败,收到善安书信,于是被处死。
9 旧唐书、宋庆礼传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林
林姓始祖国神比干 忠臣出自殷商
三千一百多年前殷商的暴君纣王,在其宠妃妲己的蛊惑之下,曾经把忠心耿耿,进谏三日不去的从父比干,加以惨不忍睹的剖心之刑,这一来,纣王不但失去了一位最忠诚的大臣,而且他杀死自己长辈的罔顾人伦暴行,引起天人共弃,终于加速了殷商的覆亡。根据后世学者的考证,这位被纣王剖心而死的千秋忠义之臣比干,正是后来千千万万林姓人的始祖。
关于这段渊源,许多古籍上都有肯定而详尽的记载,譬如,《路史》上说:“殷比干子避难长林之山,因氏焉”;《姓纂》则指出:“殷太丁之后,王子比干之子,比干为纣所戮,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鲁有林放,仲尼弟子。《左传》林雍、林不狃、林楚,代仕季氏,《左传》曰,林楚之先,皆季氏之良也”。
另外一项《晋安世谱校正序》也指出:“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散居于周、鲁、齐、卫。战国时,有相赵者,始居九门(今河北省)。秦并赵,徙齐郡、邹郡(均在今山东省),汉定三秦,分邹郡,置济南,遂为济南人;下邳(在今江苏省)林氏其后也。”
综合以上的三项文献,关于林氏的来龙去脉就十分清楚了。他们是上古圣君商汤子姓后裔,其直系始祖为公元前1123年被纣王所杀的少师比干,比干是商帝太丁的儿子,与纣王之父太乙为兄弟,论起辈份应该是纣王的叔父。到了他因忠谏而被残杀,他的儿子就逃难到长林之山,不久以后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垄,垄为国神。赐他的后代姓林,并食采于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县)。
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子孙散居于北方的山东及河南各地,然后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逐渐在山东的济南一带聚居,汇为望族,并且渐渐向南繁衍,至晋室南渡之时,江南已经有了林姓的踪迹,到唐宋之际,族人就已经遍及福建各地。
先泰时期,立功立言的林姓知名人物不绝于史书,譬如,至圣先师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卫国碰到一位“行歌拾穗”的老人,并且在子贡的叩问之下,引出一番“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今者安知不生于彼……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又安知之吾今之死不愈昔生乎”的深邃人生大道理,而被孔夫子赞为:“吾知其可与言,果然。”这位平凡而透彻人生的睿智乡野老人,姓林名类,是早期的林姓杰出人士之一。
到了清代,林则徐的事迹,大家更是十分熟悉,他的毅然销毁英商鸦片200余万斤,并且把广东防卫得固若金汤,使得英国军队空有坚甲利炮而不得越雷池一步;腐败的清廷在依鸦片战争条约割地赔款之后,又把他放逐到伊犁,他也在那里干得有声有色的故事,受到每一个人的衷心敬仰,这份敬意,并将千秋万世维持下去,与日月同光。
“林”字的的本意为成片的树木,林姓的起源就与树林相关。林姓自子姓比干开基后,相继形成了西河、济南、下邳、晋安、南安等郡望;林姓名列当代大姓之第16位。其发祥地为今河南省卫辉市。
河南省卫辉市地处中原(中州)腹地,汉高祖2年置县,亦称卫州城,先后为州治、路治、府治、道治。1948年汲县解放,设卫辉市。它横卧于太行山东麓,黄河北滨。自古卫州为豫北重镇,有“南通十省、北拱神州”之称。
卫辉市乃殷商之牧野。“城外为廓,廓外为郊,郊外为牧,牧外为野。”卫辉距商纣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仅25公里。公元前1029年,殷商都城朝歌发生了一幕残杀忠谏之臣的悲剧,残暴的商纣王将其叔父比干挖心处死。谁也没有想到,中华民族的一大姓氏——林姓就在这一悲剧中诞生。
比干死后,商纣并不罢休,还要将比干一家满门抄斩。比干夫人陈氏身怀六甲,星夜逃出朝歌,奔于牧野之长满树林的峡谷中,在山泉旁一石室内诞下一子,起名泉。不久,纣王追兵搜寻而至,问怀中之婴姓什么?陈氏看着遍野树林,便指林为姓,说:“姓林”。追兵方扬长而去。事后,陈氏让孩子名为林泉。
之后不久,决定商王朝命运的牧野之战就在这里展开。商纣王的部队临阵倒戈,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周武王灭商后,厚葬了比干,封赠比干遗孤林泉,并赐姓为林,赐名为坚。自此开始书写瓜瓞绵绵的林姓历史。
我们寻访林姓发祥地来到卫辉市,纵然战争的铁蹄踏碎了昔日的禁苑,纵然黄河的风沙掩没了古老的城廓,牧野还是牧野。一脚踏上卫辉土地,我们的身心马上被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所裹夹,关于比干的传说、地名、遗址更是满目盈耳。
据卫辉市比干纪念会的林先生介绍,相传比干在朝歌被纣王挖心之后,面似土色,掩袍不语,单骑纵马,出朝歌南行,他知道至心地(今河南新乡)就会长出新的心来,不料行至牧野遇上妲己变成的老妇挡路叫卖无心菜,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答曰:“菜没心能活,人没心该死",比干听后口吐鲜血,坠马身亡。骤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卷起飞沙走石,淹埋了比干尸体,形成墓冢,故称"天葬墓"。坟墓四周,没心菜圈圈环绕。墓周围的柏树,随着呜呜的悲鸣之声,弯了树干,断了树冠,有的还从树干的中心裂开,变成了“弯柏”、“平冠柏”和“开心柏”。
传说,比干的马见不到主人,悲从中来,围着天葬墓不停地叫了三天三夜,嗓子都嘶哑了,仍然没有找到主人,便飞奔南行,直到将肠子跑断了才倒地身亡。村民们为这匹马封了墓,还特地修了一座马王庙以作纪念。
传说纵然不足为据,但比干确葬于卫辉。我们顾不上留恋卫辉的美景,即北上拜谒比干庙。
比干庙位于市东北7公里的顿坊店乡的比干庙村。北魏太和18年(公元494年)因墓立庙,占地达44000平方米。比干庙四周朱墙环围、古柏交柯、碑碣林立,是天下比干后裔林氏儿女祭谒之圣地。
远远望去,丹心牌坊巍然耸立,上书:“赤胆忠心”。经牌坊式庙门,沿比干神道前行,只见庙内主体建筑鳞次栉比,比干正殿掩映在浓荫中,金碧辉煌,气度恢弘,两侧的配殿和厢房,皆硬山式建筑,各具特色。陵庙置放的狮子、朝天吼等石刻神兽,神态各异,或镇墓辟邪,或取意吉祥。位于庙院后端的比干墓冢,为公元前1028年周武王所封,占地20多亩,高约20米,冢上植翠柏数百株。它是中国有记载的第一个坟丘式墓葬,也是中国因墓建庙史中最古老的墓冢。
比干墓左侧有绵延起伏的黄土岗,右侧远方是巍峨太行,因此比干庙被称为“二龙戏珠”之宝地。比干庙因墓而建,史志载:“魏孝文帝南行至此,因墓立庙”,其时在北魏太和18年(494年)。1500多年来,庙宇虽遭灾害和战火洗礼,数经修葺,屹立巍然。今存庙宇,为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孝宗皇帝重建。
庙内现存80余块碑碣充满了古文化色彩。这里经过历代帝王、名臣及文人骚客相继立碑纪念,已成了碑碣林立的文化宝库。穿行其间,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史料和林姓家谱所记,比干墓、庙受到历代帝王重视和保护,主要有武王封墓、魏孝文帝建庙、唐太宗下诏封谥、宋仁宗为《比干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他们把比干称为“三代孤忠”、“亘古忠臣”、“浩然正气忠良臣”,每当春秋两季,用“太牢”、“少牢”之礼祭祀,希望臣民像比干一样精忠报国。
在比干庙正殿后面墓亭前的石坊上题有“孤忠心不死,故社柏犹存”十个大字,亭内竖立着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殷比干莫”四个字,落款为“至圣先师孔子书”。世传当年孔子亲率弟子临墓凭吊,挥剑刻字立石于墓前。据专家考证,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发现的孔子真迹。
孔子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三位“仁人”。他说:“商纣王荒*无道,致使朝中人人自危。结果,微子逃走,箕子佯装疯癫,比干直谏而死。这三个人都是商末的仁人。”还谈到,“天子统治人民,应该广开言路,从谏如流。过去商汤、周武王都因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而建立了本族王朝,夏桀、商纣王则因拒绝纳谏而国破家亡,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
说起这个墓碑,还有一个传说。据说,孔子把“墓”写成“莫”,是借地为土的。后来有一个不学无术而好为人师的的县令看到这块墓碑,讥笑孔夫子写了错别字,就当着身边的随从们说,“今天我把这个字给改正一下,我就是孔圣人的一字师了”。县令把“莫”字下面添了一个土字。刚刚刻好,忽然乌云密布,雷声震天,只听“轰隆”一声,土字又被轰掉了。直至今日,这块石碑断裂的痕迹依稀可见,碑上的“莫”字仍然没有“土”。
在比干庙内,悬有一林氏姓源碑,为明代嘉靖17年(1538年)河南卫辉府裴骞所撰,碑文近千字,清晰可辨,是国内仅有的一块追溯林姓源的石刻文物。裴骞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多学博才,著述甚多,著名的有《滁州集》、《蓟门集》等。
碑文云:“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惨于比干者也。夫比干以王子宗亲,少师重位,叹沉酗之乱法,伤市祚之伦表。是故不得不言,不当不死者也。……”碑文所述史料翔实,文笔生动,说理透彻,感人肺腑,确为传世之作。
步出庙门,我们随意在村中走访。比干庙村东是军屯,南是十里铺,西是斜道村,北是后庄,京广铁路及107国道纵贯南北。看护比干庙多年的徐永志老人介绍说,村庄呈方型院落,现有人口180户,700余人。
比干庙村因墓而建,因墓而名。周武王封墓,北魏孝文帝创建成庙宇,唐太宗于公元645年亲临比干墓举行了隆重的祭礼,并向全国的郡县颁发《赠殷太师比干诏》谥“忠烈公”,为比干加封了墓寝,修葺了祠庙,规定州县定制大礼祭祀,并给附近五户农民拨了地产,派他们守庙祭祀,从此一代代繁衍,形成村落。
徐永志老人现年近六旬,7年前到比干庙文官处工作至今,家中子孙满堂,殷实幸福,我们邀请他照张全家福,老人欣然同意。
徐永志老人还说,卫辉市西部太行山余脉的狮豹头乡龙卧村发现了“长林石室”的山洞。该洞位于龙臣卧村绝壁上,依方山,临沧溪,上有千尺鹫峰,深山峡谷中,是逶迤不息的沧水。洞深约3米,广约40平米。洞外苍郁的绿树簇拥,俯视左右,山岭环抱,长林莽莽,确有“龙卧”之灵气。
据当地官员介绍,从1993年起,卫辉市连年举办“中国卫辉比干诞辰纪念庆典”,已接待来自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越南、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和港澳台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8个林氏团体。国内外200多位***、著名人士挥笔祝贺,进一步促进了卫辉市对外开放,经济高速发展。
卫辉文物古迹甚多,拜祭完比干庙,我们又参观了牧野大战古战场遗址、姜太公故里、姜太公祠庙。
古卫州厚重的人文透着史诗般的豪气,那苍茫的遗迹、不屈的忠魂,让我们圆了一个探源梦。
林姓渊源
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姓氏,出自黄帝高辛之后,相传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来。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在密林中生下一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为姓,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比干为商末“三仁”之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当今,林姓宗谱与族谱中,绝大多数尊比干为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在今天的林姓人中,还有唐代福建建州一带姓林的少数民族后裔;有一些从复姓樊林改姓而来的人;有一些是由蓝姓改姓而来的;还有从刘九改姓而来的;有蒙古可汗库图克图汗的后裔;还有从朱姓改姓而来的。
但古今大多数林姓族人,无不尊奉黄帝为远祖,而以比干、林坚作为受姓始祖。
播迁及主要分布:莆田、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林氏五个发祥地
林坚子孙在博陵一带发展繁衍。至林载时,子孙也在这一广大范围中生活,甚至迁徙、移居。西周末年,林苌、林材等人迁徙而来到东周国都。
西汉初期,林皋的后裔林挚等迁居齐郡邹县,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林挚之子林纂遂为济南人,形成了对后业影响深远的济南林氏。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东汉中期以后,济南林开始有人南迁,尤其是汉末林农家族的大祸,成为济南林大批南迁的导火索,对后世有重大影响的下邳林、晋安林等,都有是由济南林的南迁而形成的。
"晋安林"来源于"济南林",晋安林氏的开基者是林禄,他出任晋安郡太守,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林禄是林姓入闽第一人。他的后代除留居于晋安外,又有人迁居候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分别在这些地方开基。另外,"下邳林"传到林国敏时,成为台州和温州等地林姓人的开基祖。
"晋安林"开创林姓在东南沿海一带发展的历史,由于历史发展中分支众多,特别是有些在后来还回迁于北方或台湾等海外各地,成为天下公认的林姓最大支派。在当今各地林姓人中,以福建林姓人数最众。今天中国林姓南多北少的格局,其根源便在于此。今福州惠安的晋安郡王墓,是海处许多林姓华侨归国后立脚点先拜谒的地方。
林禄的后代、莆田人林士弘(父母为莆田人),在隋末称帝,是林姓发展史上惟一一位林姓皇帝。莆田林氏是晋升安林氏的最大支派,其后家族繁盛,从而使莆田成为继西灌、济南、下邳 、晋安之后林氏的第五个发祥地。
九牧堂是唐代人林披开基,其后瓜瓞绵绵,迁衍广泛,名人辈出。
原生活在北方的林姓人又在唐朝末年随王审知南迁,定居福建各地,以后发展成林姓较有影响的派系。成为"濂江"、"控鹤"、"陶江"、"福全后安"等支派的开基祖。
生活在海外的林姓人,从根源上说,有些是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去的。有些则由这些地方迁到台湾,然后再由台湾迁到别的地区或国家。
郡望堂号
郡望堂号是常用来放在姓氏前的称号,是表示姓氏来源或血统所出的专用术语。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
西河是林姓的第一郡望。西河林氏自周武王时期开基至战国末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朝代,共传40代,800余年。
"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其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
林姓名人有哪些?
本文2023-10-26 18:29:5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346699.html